辛亥革命

战争片大陆2011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姜武,陈冲,余少群,宁静,房祖名,杜宇航,梅婷,陶泽如,邢佳栋

导演:张黎,成龙

 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4:24

详细剧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长篇影评

 1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2 ) 《辛亥革命》:从小说看电影的五大败笔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
《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
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随意篡改?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
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
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
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
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
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3 ) 隔空约炮

  
  隔空约炮


  隔空约炮是一种比较下流的说法,可是看着袁世凯和孙中山在银幕上喊来喊去,庄严堂皇的庙堂戏就慢慢有一种奇怪的荒唐感,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个荒唐感使得这部电影倒不妨可以随便说说。

  以下人物名就是角色名字,不妨把孙中山看作是孙二云云。

  赵文瑄演的孙中山无疑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他完美地,赤裸裸地告诉我们政客和影帝真的是多么殊途同归的结合。他们不一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这样就可以时时安慰自己:你不是在搞政治,你是在演戏而已,既然是在演戏,还有什么不可以搞的呢,哪怕是政治。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对着直勾勾看着他的侨胞热泪盈眶:他们都是孩子,你们的孩子为了你们的未来失去了生命。我们拿出我们的财产有什么不可以吗?这样的陈词几乎让人产生再不倾囊而出就是禽兽不如的感觉。但是谁是“你们”,谁又是“他们”,最重要的是谁又是“我们”呢?无人去想。

  当黄兴气冲冲地把门关紧喝问他的时候:在外人面前我支持你,关起门来我要问你……孙中山做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门,也就是说其实说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在大家面前堂堂正正地说,正大光明的说。这样哪怕最后大家都不记得在说什么,大家都可以记得:孙中山说话是开着门,我们都能听见啊。其实,你们是看见而不是听见,不是吗?

  临时大总统被迫退位其实按照常理是多么逊的一件事情,可是孙中山近似慈祥的表演让观众不由肃然起敬:今天是我们见面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雅蠛蝶,相逢总是初见,这是要大家像记住初恋那样记住他那张脸啊。

  让我们由下而上地去看袁世凯。

  孙淳表演的袁世凯可以用英武来形容,因为一般我们看见的袁世凯都是一大堆肥肉加一小堆肥肉的组合,像这样正常的袁世凯形象已经让人非常不习惯了。曾几何时,这种在教科书里被人定性的角色无论是日漫还是港漫处理,但无论如何一定是漫画处理。能够看见一个长得笔挺的袁世凯我已经觉得物有所值了。

  袁世凯在这部电影里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问一个差不多的问题:孙中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当别人类似转帖一样的说了一大堆之后,哪怕他一定不知道白求恩是谁,也不妨碍他模糊地以为孙文就像白求恩那样白璧无瑕甚至不像人那样的崇高,所以当听到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近乎崩溃一样地去摔自己家里的各种古董。可是在摔了一阵之后,也许也是看见捧来的古董越来越贵重,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再怎么生气也不能摔自己的东西。

  于是他匍匐于皇后与皇子身前:你们知道有个地方叫法兰西吗?

  仅仅看电影其实可以概括为 袁世凯凯旋记。

  因为无论孙中山怎么表演,在那个时刻,那么多血肉铺陈之后,是袁世凯喜洋洋地接受采访:革命吗,兄弟也略懂。

  袁世凯终于放弃去想孙中山是什么样的人,就像隔空约炮的最大意义仅仅在于我有炮可约,至于和谁那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总导演成龙

  记得在评论《东成西就2011》的诸多影评里有这么一篇影评:艺术指导钟镇涛。

  那么这个电影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总导演成龙。

  首先从成龙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演绎。他既可以在船舱里施展当年的格斗擒拿把几个毛贼打到不知所云,因为之后就再也不用提这几个毛贼了,他们的所有使命就是让成龙打一顿,至于他们之前在讨论什么,之后又交待了什么,不是和你说了有一种云叫做不知所云。

  然后他除了和孙中山在甲板上 你是风啊我是沙 一般的“你不要走过来,我会把我向你飞奔过去”,更是在任何时候体现了孙中山既然包办了说话,那么行动自然由黄兴干到底。

  最重要的是成龙不像双龙会那样简单的把女人丢上床然后三下五除二,成龙和李冰冰有感情戏啊。

  但所以如果不从成龙的角度,我们就得在短短的电影里花很长的时间去看成龙和李冰冰的感情戏。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自然是本片总导演:成龙。


  我死的时候还是少年

  电影里出现了喻培伦,电影里出现了林觉民。我想用林觉民的一场戏结束本文,因为那才是这个电影最最美好的部分:

  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当林觉民满脸血污,却逆着光灿烂地说出上面的台词,我不由想到这个世界毕竟还是会永远延续下去的,靠得不是世故的表演,靠的不是成熟的资助,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光,有着未来仅仅是因为会有无穷无尽的少年:

  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

  我永远将是那少年,而世界所以得以苟活。

 4 ) 向革命先辈致敬

一百年前,中国湖北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寂静充满了整个电影院,电影开始了。序幕讲述了中国在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下,受到外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革命者鉴湖女侠——秋瑾,她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中国人民早日觉醒,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她拖着脚镣,一步一步走向断头台时,我的眼泪不禁冲出眼眶。   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辛亥革命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动了,推翻了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看完了《辛亥革命》,再看看我们如今的中国:科技突飞猛进,近期,"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以及"蛟龙"入海 7000 米,标志我们祖国走进了世界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学上。当然,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流过血,做过牺牲的勇敢革命者,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欢笑。可是我们有些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于上网和享受上了。   

 5 ) 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辛亥百年的前夕看《辛亥革命》,是个应景的事儿。

    在观影之前,我就断定这部影片在内容上是会超越那两部“大业”的,首先因为这段历史给了这部电影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其次因为导演是张黎,如果你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你看过《大明1566》,尤其是如果你看过《走向共和》,你会同意我的看法。导演还有成龙,但我们都清楚,他是带头大哥。

    当然这仍会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因此您也别把期待放得太高,该高大的仍然要高大。不过韩三平用两部“大业”教会我们,曾经的反面角色却不必再渺小了,不但不能再渺小,还要高大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票房全指着这些反角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史上最强袁世凯,看到了隆裕太后那凄切的悲伤。历史不想去谈,情节不便透露,不妨谈谈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不记得这是赵文瑄第几次饰演孙中山了,他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型演员。也许是他演得次数太多,也许是主旋律的要求,这个角色并不出彩。倪匡曾经点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其中有那么一类是“伪人”。郭靖就是个“伪人”。倪匡说:郭靖是一个完人,但是太完美了,变成了一个伪人。电影中的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太完美了,以至于像一个神,就像影片中袁世凯所言:世上怎么会有无私的人?所以这个角色僵硬了,我们也只能“无可置评”。

    有人说成龙是把双刃剑,这话不假,他能带来投资和票房,但他本身却可能毁掉一部电影的整体性。因为他是成龙,仿佛任何角色的名字都压不住他自己的名字,黄兴也不行,于是我们总是出戏,总是期盼他以一当十,最终他真的满足了我们的愿望。

    有些人,是为某些角色而生的,比如王刚之于和珅,比如孙淳之于袁世凯。袁世凯的跋扈、草莽、阴险,被孙淳演绎得淋漓尽致,孙淳堪称浑身是戏,气场磅礴。演员刘佩琦的老师曾跟他说:你要成名,得四十开外,因为形象限制了你的发展。貌丑有这样的悲催,谁料貌美也有这样的悲催,在女性普遍崇拜高仓健式硬汉的年代,唐国强、孙淳这样的奶油小生们生不逢时,孙淳的演艺生涯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他人到中年“遇到了”袁世凯。因为孙淳的演绎,你都会忍不住崇拜这个乱世枭雄。

    和范冰冰塑造的花瓶太后不同,陈冲让我们看到了隆裕太后这个软弱女子的内心之苦,她茫然无助,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荣禄和李鸿章,放眼望去,围绕身边的都是些蠢猪和虎狼,当她让袁世凯走近身前的时候,我真期望她能用自己的金指甲给袁大头破了相,然而她忍了,她不是慈禧。陈冲把这一层一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如层峦叠嶂,因此当她喊出“退位”的时候,我恍然以为这是来自一百年前的声音,这声音分明在倾诉:我做错了什么?凭什么这江山就断送在我的手里?!

    说到花瓶,影片中有两个大大的花瓶,余少群扮演的汪精卫和胡歌扮演的林觉民。

    这个汪精卫让人很不满意,就像处理其他一些争议人物一样,汪精卫还是有被丑化的嫌疑,和袁世凯见面以及对孙中山有不同意见就不必说了,有一个镜头,孙中山遇刺,汪精卫躲在桌子底下,神情惊恐。这是那个为刺杀载沣不惜一死的汪精卫吗?这是那个面对杀头怡然不惧的汪精卫吗?这是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吗?无论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有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但你不能在人格上侮辱他,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白乐天有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汪精卫在抗战之前就死去的话,那他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无出其右。无论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物,我们可以不褒不贬,客观评述,任何的主观塑造都让影片落了下乘。

    看照片林觉民并不如何英俊,但也许是当时照相技术太差,也许是一个人的魅力非一张面孔所能涵盖,作为林徽因的大伯,我们不难想象他当年的丰姿。林觉民的美审讯他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可以作证:“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料想张鸣岐没有读过《与妻书》,否则断断说不出肝肠如铁,那文字,那情怀,直让人肝肠寸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我们回首那一百年前发生的一切,无论这之后又有多少失败和反复,那些仁人志士们的功绩都将彪炳千古,那场革命都值得我们去纪念、去赞扬。这场革命的意义何在?也许感性的表达比理性的分析更能让我们去感悟,不妨去听听李建复演唱的《意映卿卿》: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梦里遥望,低低切切,千百年后的三月,我也无悔,我也无怨。”

 6 ) 生活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有勇气与决心。有理想与信仰。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忧伤颓废。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何如盛?我们的名族如何强?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他们无力抵抗。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你在抱怨什么?你又在愤怒什么?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短评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9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12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17分钟前
  • 水墨画眉
  • 推荐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19分钟前
  • 让十三灰
  • 推荐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22分钟前
  • 月迷风影
  • 推荐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24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26分钟前
  • sophycai
  • 推荐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27分钟前
  • lc回憶
  • 力荐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

31分钟前
  • 巴喆
  • 较差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36分钟前
  • 懒猫
  • 还行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41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44分钟前
  • 饭饭、龙
  • 还行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53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推荐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54分钟前
  • 王敖
  • 还行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59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1小时前
  • meromer
  • 力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1小时前
  • 张小北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1小时前
  • 不将就。
  • 还行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1小时前
  • 鸟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