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

剧情片台湾1994

主演:陈湘琪  王柏森  邓安宁  李芹  王维明  倪淑君  陈以文  金燕玲  金士杰  鸿鸿  

导演:杨德昌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6:15

详细剧情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长篇影评

 1 ) 《独立时代》:何不点亮困惑

《独立时代》这个片名就好似一个预言,因为导演自己在成片后第二年,就因外遇离了婚,开始一个独立时代,或是另一段婚姻时代。 这个片子里充满了困惑,就如同其英文片名“儒者的困惑”,以及姐夫写的那部书的名字一样。儒者,就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特别是生活在近20年来经济飞速成长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城市台北”的都市人;而困惑,体现在他们的工作,爱情,人际交往,等等方面。 因为这个富裕来得太快,而孔子他老人家只要求我们牺牲个体保障社会的和谐,却在“突然之间,我们被长久儒教教条训练下来的因循习性无法在儒教教条重找到任何指引我们如何去面对富裕物质生活的标准答案(杨德昌语)”。 于是会有爱情畅销书作家——姐夫躲在一间出租屋里,钻研写作“儒者的困惑”。有一天人见人爱的琪琪来跟他谈版权书,他却也被她迷住,对琪琪说,你是我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只有你让我觉得比死更幸福。姐夫好像不困惑了—— 琪琪总是面带微笑,温柔大方,男人喜欢她,女人嫉妒她。当然,有时换过来。但很多人都怀疑她是装的。一个离职男同事就跟她说,谈什么感情,还不都是可以装出来的。琪琪和作家姐夫诉苦,说自己不被人理解。姐夫也没人理解,他近来的书都卖不掉,急切想让别人分享的《儒者的困惑》却被molly拒绝出。人们都认为他和老婆分居躲到这里,就是因为算命的说他“命带桃花,贪生怕死”。他们谈了几句心里话,他就把琪琪当成了知己,急切地想和她谈爱情。他对琪琪说,没有人了解你,但是我了解你。琪琪说,但是我都不了解自己啊,都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你的幸福怎么可以叫我来负责呢?姐夫说,你关心我对不对。琪琪说,你怎么跟其他人一样乱猜。 琪琪夺路而逃,坐计程车跑,姐夫紧追不舍。琪琪急叫刹车,姐夫从后面撞上来。计程车司机一个劲地奇怪,说没见过车后面也会撞人,该谁赔谁呢。姐夫却开始问司机,你说命带桃花好不好,司机说好啊。那你会不会怕死呐。当然怕了,谁不想活得好好的。姐夫一下子参悟了,说对啊,谁都是这样的啊,你就是孔子啊。司机骂了他一句神经病,绝尘而去。姐夫却好像一下子参悟了,接着喃喃自语起来,说好色为什么不解释成对真善美的好奇和感激呢,我们看到的这一切一定还有更多的新面貌等着我们去发现,这样活着才有意思,才更幸福,更有希望,战胜虚伪诚实的活下去。如果我们不是规定真的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的,那么真假难分,人跟人的猜忌误会,不合理的期望呢。也不追琪琪了,一个人蹦蹦跳跳的走了。 男人有钱就变坏,是一句流行语。导演所要探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诸多困惑,也跟社会的物质丰富脱不开干系。因为选择太多,而产生困惑。因为失去了向心,而不知所措。 我想起蔡琴。20多岁第一部戏就选了杨德昌的《青梅竹马》,她的理想伴侣是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想两个人可以一起谈谈电影谈谈音乐谈谈建筑,她喜欢旅行,想两个人可以一起去看大千世界。于是接受了杨导的鲜花攻势和兄长般的关爱,在1984年两人结婚。说到这段婚姻,事后谈及,著名的就是“无性婚姻”,而期间杨导绯闻不断,蔡琴一直都忍了,在杨寂寂无名时,赚钱养家的担子她也挑起来,因为她崇拜他,为他的片子奔走不在话下,《独立时代》的美术设计也是她。 2003年在上海开演唱会,蔡琴唱《点亮霓虹灯》,这是她离婚那年推出的专辑,她一直不肯唱,因为一唱就要落泪,她说,“我记得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就是站在窗前,看街道上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来,想着我那老公,几点才能从情人那里回到我身边来。” “好色为什么不解释成对真善美的好奇和感激呢”。电影里的阿钦,一直对未婚妻molly言听计从,有一天在mooly的同学、绯闻男友、导演birdy那里,见到了纯真而美丽的场记小女生,就此坠入情网,一大早和molly说分手,说有什么条件尽管提,我恋爱了啦。大概阿钦也是一下发现了真善美。他以前一直以为爱的是molly,但突然发现其实molly的直爽男孩气并不合适他,另一型的温柔小女生才是他的最爱。molly只有一个条件,让他接下文化公司。阿钦说好啊,那个女孩就是搞艺术的啦。在对真善美的好奇中,阿钦开始感激生活。 困惑的阿钦用恋爱找到了生活里的美,但是会不会在其后的某一天继续陷入困惑,谁也不敢打包票。 就好像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前有姐夫姐姐,后有小明和琪琪,前者分居了,后者也在争吵中度日。琪琪的亲切善良被人们认为是装相,连小明也不能理解她,要她离开molly经营不善的公司,去个更有发展的…… 这里面的男女关系乱成一锅粥。阿钦的谋士larry想搭molly,molly的绯闻男友、导演biedy想和小凤上床,小凤又是larry的地下情人,小凤想搭小明,小明却和molly跑到了一张床上…… 这几对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一点相同,就是无关爱情,或是为了一时寂寞,或是为了拉关系,都是别有用心。 顶懂得感情投资的larry却动了真情,要拿着剑去砍想跟小凤上床的birdy,连投的最辛苦的阿钦的感情也不管了,不听他劝。 姐姐在电视里做和睦家庭的节目,教人恩爱之道,却和姐夫陷入了感情危机,去看搬到外面的姐夫,先骂他只会躲在屋子里,对社会一点用处没有,又抱住他说,我会一辈子等你。 molly想和小明谈感情,小明说你应该先处理好你和阿钦的问题。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很正常。在公务员的职业里面,连设计别人都可以是正常的,小明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辞了职。有太多正常的事,却终于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 因为姐夫不是已经悟出来了吗,不要规定一个真的,就不会有那么多假的。不做公务员,有手有脚,小明当然还可以活下去,也可以不用那么困惑,为官场里那么多“正常”的事犯难。 …… 以前这儒家社会的子民有一个皇帝,在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用不着瞎操心。可现在立法院不是吵就是打架,自己都没谱。birdy所以说,大同就好了,就是大家都一样。但是现在大家明明都不一样,想用传统的那一套去束缚人,既缺乏中心,也没有说服力,大家一下子都变作了没头苍蝇,所以就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里瞎折腾——儒家的那套东西过时了,新的东西还没出来,大家该怎么捱呢,这是个问题,于是就纷纷困惑了。 《美国美人》里的40多岁的中年男人,以邻家女孩的爱情作为度过中年危机的良方。在富裕后的台北,在职场中,在婚姻中,在感情中,在生意中,在人生中,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度过这些危机的呢。以为是儒家不再滋养他们。但是哪一种信仰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之为人的许多问题,不同阶段的许多问题,是随便一种学说就解决得了的吗?所谓的正常,又是有多大的误解与歧义,有多少不敢直面内心的虚伪,却又是怎样在维系着这个社会的轮转不休呢。 有些问题它总会出现。以每一天去发现新事物的好奇或许可以让你暂时忘记,忘记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真的得到解决,忘记是自欺欺人的。 所谓的独立时代,一家两制也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罢,根本的问题永远在那里悬浮,而待解——独立时代每一个看似独立的内心,其实都有太多的困惑与孤独。 此时,听一听这首歌:总是面对那些令人很难堪的事/才明白人间的聚散是不能全放在心上/你说的爱不难不代表可以简单 说忘就忘/总是面对过任何时间都伪装的人/那谎言如此的明显却满足了情的弱点/叫人心甘情愿将自己陷在里面 不顾危险 歌里有那么一种状态,所谓的不顾危险、一厢情愿,是自己全情投入一段感情而不悔,就像蔡琴离婚时说的“我有全部的付出”,是抛却感情的是是非非,对自己的肯定。就好像得不到别人理解的琪琪,也终于明白,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就好了,不用管别人。 姐夫在参悟后,蹦蹦跳跳走向远方,他说,我的浪漫时代早结束了,我的悲剧时代也到此为止。看着这样喜欢给自己下定义的姐夫,似乎为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而欢欣跳跃,却不由得觉得可悲。是只有找到一个道理才可以活吗。而或者有一天这个道理也会被推翻,那时又该怎么活?而那些女性,她们的直觉,透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被教会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诚实的对待自己,或许,她们才是更加强韧的存在。 点亮霓虹灯,纵然心已冷也把爱当作真;点亮霓虹灯,疲倦的眼神不会那样沉。她说,点亮霓虹灯——

 2 ) 清醒贵族的自画像(兼怀念一下杨德昌)

   杨德昌死了,一两天之内,他短暂地成了热门。媒体报道他的死讯的时候采用的标题是“蔡琴前夫”,文章中重点披露他们之间持续十年的无性婚姻。
   厚道一点地分析文章称:杨德昌是个孤独的人。他在实践自己的柏拉图梦幻。
   总之,在世界迷狂地大踏步地伴随着进行曲节奏向前迈进的时候,他的世界越来越小。


   如何理解杨德昌——一个人或一个知识分子。
    我想,《独立时代》作为文本,可以看成是杨导演的赤裸裸自白书——
    整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就是杨德昌自己,他化成A 又化成B,发问、回答、困惑、阐述、祈祷、绝望……最后设计了一个略显生硬的光明结局……在冗长的自我表白中,杨德昌始终和自己镜像的对话。

    重看这部电影,我看到了的是一个不断在思考之中,因无法解释世界演变,而濒临崩溃的知识分子的自画像。

   一个精神贵族,不想随波逐流,却找不到上岸的地方。只能高昂着头,拖着孱弱的躯体,等待命运来临,他令人惊讶的自我了解程度——在痴人说梦的自我阐述中,意义消解……可是,他仍然说:
    
   举世皆醉,我独醒!

   醒的人?
   除了痛感,还有什么呢?痛感意味着高贵吗?道德的制高点?
   解决不了问题,也找不到出路。

   在这部影片中,杨德昌化身的人物将自己的身份投射于孔子的光辉,不甘于充当“看门狗”,宁可是一只“丧家犬”。
   问题是:如果孔子转世了,他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他又如何解脱呢?
    相同的假设出现在《独立时代》里,也同样出现在大陆新一轮的“论语热”之中。

    《独立时代》的设问,以及“论语热”的根本,都源于“身份的焦虑”,发财的儒家的后代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的问题。当富裕的人们,摇晃着膀子,走在街上,忽然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我们中国人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归属?劣根性如何?

    重新包装的孔子粉墨登场,成了救星,成了根脉,成了医治精神空虚、消除身份不明逝恐惧感的快捷处方……

    我每每感到,我们处于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人和事——丰富、密集、夸张的程度,都高于任何戏剧。

   大伙儿都在癫狂中寻求快乐,在速度中遗忘痛苦。
   寻求独立思考,心思重的人,都会被逼疯的危险。

   杨德昌早已退到了角落里,终于以“蔡琴前夫”的身份,孤独地结束了肉体生活。
   在《独立时代》里,他是个话痨,在他消失之前,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也许他的思考更锐利了,才不再问那么多刺耳的问题。
    
    

 3 ) 独立时代

按理来说我应该最喜欢《独立时代》的,因为从来都对考察人性,尤其是中国人人性的片子情有独钟。但我还是觉得《独立时代》有些太完美了一点,甚至不敢深入的去想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怕想多了又陷入绝望中,我们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杨德昌是一个多线索叙事的高手,这个在华语电影界是难得可贵的,他后期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群人物,多条主线,而且看的不头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刺到心的最深处去。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吧。

 4 ) 真实是否就是这样?

A:

真实是否就是这样?这是我观影时一直在做的思考。我不否认影片表现的是生活下潜藏的暗流,但是这种悲观的论调我没法喜欢。对于同意进行道德刻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我却可以很容易地喜欢上。我想两者的不同在于基是纯粹客观地展现事态,而杨的悲观渗透进了影片本身。它向我灌输的情绪,就像当我见识到生活的暗流时,我会自然规避一样。我喜欢的是美好,而且我愿意相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杨通过影像对我们这个时代所作出的深切思考。他的电影首先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剧本,因此电影可以少缺许多其它(影像)语言的使用。我们感受他的电影是真实的,他甚至不做深层次的抽象,只是让人物发出声音,而只要我们一听到某个人物的某些话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是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把噗,2011.8

B:

以上这两段写于二十岁时的文字,我已经不再能记起。对于这部电影,我也全然忘记。我只记得我是在某个暑假看过它,但具体哪一个也不再知道。我同样没有想起是自己曾经还写下过这些文字。当我现在重新去读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可能比现在的我更擅长思考,更懂得将自己的想法诉诸于语言。虽然那种深层老到的腔调与那个年纪的阅历是不符的,但我此刻也不再具有了。我是否陷入了倒退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使用文字的困难,天然地反感于逻辑。但是曾经,我对此显出更多的天赋。

把噗,2017.8

 5 ) 随便写点

杨德昌的《独立时代》,拍摄时间是1994年,牯岭之后,《一一》之前,对应时间的台北,是富起来的台北人,文化产业开始兴起的时代。据杨德昌自己的随笔说,是新儒学开始走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华人社会呈现出什么样貌,小杨有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交了一份答卷:《独立时代》,英文名说得更明白——《Confucian Confusion》(夫子的困惑)。也许因为这样,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呈现出比其他作品更多的说教姿态。

整部电影是说教的:所有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方式,都有自己对华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解,总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做人的道理,看起来都那么睿智,却在自己遇到问题时败得一塌糊涂。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观念,电影的说教也许不是杨的问题,只是社会如此,大家都身在其中而不觉罢了。

故事的开头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人民没有钱,富之;富起来了又如何?教之。最后落在“教”字上,当然,新时代有新名词,大家管它叫“文化产业”。

画面还未呈现的时候,便是小波的答记者问,把迎合大众曲解成民主,解释自己的抄袭行为。大屏幕上是一面镜子,小波穿着轮鞋在记者之间自由穿行,摆着先锋艺术的姿态,记者忙碌着,记录,审问。镜头一转,Melly被姐姐教训,说她不会做人,而后便以琪琪为榜样教育她要做个受人喜欢的文化产品。再一转,琪琪笑容甜美,对每个人都和颜悦色。大家都拿琪琪做榜样,却都毫无质疑地相信,琪琪的笑容是装出来的。

琪琪真的是装的吗?两个地方说明了问题:一是男友小明见Melly的公司走下坡路,希望琪琪及早脱身,被琪琪拒绝。另外一处是一个长镜头,画面中琪琪在Melly遇到问题时显得焦躁不安,站在透明的大玻璃后面,不时地扭动着身体。

杨德昌借着作家的嘴抛出了一个命题:孔夫子如果跑到现代,发现自己很受大家的欢迎,然而大家都向他讨教做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大家都相信他的理论是编出来骗人的。

这便是现代社会。有人说中国人是功利的,连信仰也是如此。有智利游记为证,有公款旅游者,成为一门派,口号是见神就拜,反正拜了不损失什么,或许哪天惹了麻烦在这个神的地盘,留个关系网好办事。宗教的世俗化,哪里都有,但大众以这么理直气壮地以世俗的方式理解宗教,怕是中国独有。记得《牯岭》时代的小四,还带着天真的气息,为此他杀了心爱的女孩;小猫王还在为摇滚奋斗者,虽然最后磁带被扔进了垃圾桶;哈尼还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结果死于毫无理想的对手的陷害。转眼间黑暗的时代灰飞烟灭,人民富裕了,信仰也连带着没有了,一点点都没有了。艺术、文学、文化,统统都产业化了。

杨德昌很有意思的一点,他的电影,英文名和中文名差别很大,但电影的内容,两个题目都能扣上。《独立时代》扣的题,一个是夫子的困惑,另一个是“独立时代”。Melly是富家女,做文化公司做得一塌糊涂,也不喜欢,她不过是为了向被家族订婚的老公摆个“我要独立”的姿态。Melly的姐姐是早年为了爱情闹过独立的,嫁了作家,现在却后悔了,和孤僻的作家分了居又羞于承认,在电视中依然告诉大家“只要一小时,你们就能像我一样幸福”。小明一直以贪污腐败的父亲为耻,却阴差阳错地陷害了正直的同事,成为官僚小团体中的一员。作家看起来是最独立的,守着清贫,写着销不出去的书,看上去那么达观,但说到底还是怕死,琪琪一出现,他的姿态立刻变化。小波原本就是文化流氓,色心大,色胆小,看起来很先锋,Melly老公阿King一发现他和Melly的关心,立刻吓得摊倒在地。反倒是琪琪,看起来左右逢源,到决断时,便真的断了。更有趣的是阿King在形容和Melly关系的时候用了“一国两制”,看看一国两制的双方,一个摆着姿态要独立遇到困难便退缩了,另一个摆着大度的姿态私底下却跳脚怄气,笑,不知是否影射什么。
这样一个时代,闹女权、闹独立、闹性解放,最后,到底谁独立了?

最后说电影的特点。杨德昌喜欢画外音,一个黑幕,背后有主角的对话,有旁边旁逸斜出的各种声音,看似无关,却让人遐想人物的各种关系。还有他喜欢镜中的取角,让我们看见在镜子里的人,像做戏一样,笑着哭着。到这部电影,这两点运用得尤为多,超出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杨喜欢多人物多线程的特点,在本部也展露无遗。说教到这部浓到极点,有人说这是理科生的议文,不为过,到《一一》时代,又渐渐淡去,蜕化出大师级的作品。这部在期间,不上不下,但指涉的内容,在今日看来却很有意味。都说大陆比台湾晚几年,台北的过去就是上海的今天,有没有,自己看。


 6 ) 独立时代主观人物简析

这是一部不得不说的电影,也是我看的杨德昌的第三部电影。
第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一次感受到那平时看起来有些孤僻的少年平静之下竟然会做出杀死自己心爱的女孩这样的事件,所有人的青春期都是迷茫的,稍不留神就会走火入魔,他们除了简单的想表达他们的情绪还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世界中其他东西。
第二部一一,后来看杨德昌的介绍得知,这已经是他后期的作品了,中间我跳过了太多的时光,电影的基调显得和缓了很多,同样青春期迷惑的婷婷,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的洋洋,正值中年常常怀疑自己人生的NJ等等,杨德昌依然在用思考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价值取向该是什么,不知道。
后来就是这部独立时代了,尖锐的让我窒息,电影只放到前面两三分钟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这是我的那杯茶,比牯岭街比一一都要更喜欢这部,它深切地切中了我胸口的那个点。
很多人说这部片太说教,台词矫揉造作到让人觉得不像是电影,不是生活。可是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呢?吃饭没?吃了?我X你妈。这才是生活该有的自然面目?所有带有文艺气息的酸溜溜的言语都是假的,人就不应该有思考本身的时候?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太多类型的人,他们的原则,他们坚持要的东西,他们认为的对与错。就简单打个比方,琪琪和小明宴后在出租车上的那场戏,两人的争吵,为了将来更好的在一起,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即使推荐工作的人是自己不喜欢的老爸的现任情人,还是为了在这个世界已经不多得的情坚持留下来陪朋友。其实小明也没有错,他有什么错呢?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有了更好的发展,为了不直接跟朋友挑明离开呢?可是琪琪说她做不到,这就是价值取向的区别了,其实真的没什么对与错,琪琪认为社会交往中,利益多还是少不是她所关心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她在乎的。
而这部片子也真的让我豁然开朗了很多。我在琪琪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迷惑时的影子,我该成为小明还是该成为琪琪,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该定位在哪里。
除了小明和琪琪,还有其他的人。阿KING,这个人真的不得不说一下。很多人看了可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孬种。耳根子软,没有主见,做事拖拖踏踏,冲动,易受骗,还容易动真感情。这样的人可怜吗?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其实只是单纯的有些可爱,最可爱的一个细节是在上楼去找帮自己调解的larry的时候,由于得知了molly和小波之间关系的真相,以及又糊里糊涂觉得自己交上了小波这样同自己有相似点的朋友,心情异常开朗,他在走廊里蹦蹦跳跳,那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真心的快乐,这影片中哪个角色能在什么时候表现出这种由衷的快乐来?没有,一个都没有,他们都太聪明,都太有自己所谓的处事原则,太多生活与这种处事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所以他们都快乐不起来。阿king就会,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简单的人,受larry摆布,不高兴了嫉妒了不会装也不会憋着直接找对方干架,这样的人到底是洗具还是杯具呢?
再来说阿king身边的那个larry,极为糟糕的一个人是不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情感理论,和人打交道是情感投资,跟你建立良好的表面关系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利益,中国人为什么会成功,靠关系网啊,没有关系网就意味着你寸步难行,larry深知这个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衷心拥护者和实践者,他为阿king投入情感是为了可以摆布他,和小凤的关系是为了男女之间的鱼水之欢,企图勾引molly是为了攀附富贵,而这种人如果只是简单的想拉拢关系的话,其实除了令人恶心,倒没有其他什么坏处,而这人坏就坏在如果自己的拉拢计划没达成,他会反过来害你,那就实在太可怕了,他一直挂在自己嘴边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他来说这个害和防的界限他放的也太宽了点吧。还有最后阿king将larry摆脱掉那段,我倒不认为是阿king的幡然醒悟,也是他众多冲动行为中的一件吧,不过他也总算做对了一件事。
接着再来说说小凤。这是一个出场不多的配角,刻画的地方不多,寥寥几笔,不过,她让观众感觉到她比larry更可怕。女人话不是很多,被fire掉了,琪琪找她谈话时也一直默默流着眼泪,并没有过多的愤怒和责骂,碰到小明,挑逗的手段娴熟自然,而发现larry已经在家门口等她的时候还没等小明发现,没说任何一句话直接招来一辆计程车,将小明塞上车后就离开了,这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冷静和深沉。她和larry的那场戏也很出彩,她没过多追问larry和molly的关系,只是轻描淡写表明了自己的疑问,以最后一句无聊收尾,为什么?因为其实她本身根本不在乎larry是不是真的和molly有关系啊,她对人从来没真的感情,这是一个始终在做戏的女人,连投入太多的感情她都觉得费劲,而在床上小凤对larry的一番有关人情世故的话让larry折服,小凤的处世哲学比larry还深,她轻松进退,所以她从不计较很多,而最后larry甚至都被小凤骗了,他说他以为小凤是为了接近阿king才和自己接触的,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下流,小凤还反过来安慰他。而真实情况呢,小凤在等小波回来的时候,阿king打来电话,小凤得知是阿ing后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声音欺骗到了阿king,这说明了什么?
好,再来说molly,这个是说话比脑子动的快,常爆粗口,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带点中性的女人,她刚出场时我以为标题是暗指她开始独立思考生活,不过到中间我才发现错了,其实所谓独立时代只是各自寻找精神世界的过程吧。片子中其他人导演都有或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表明他们的处事原则,而molly却刻画的不多,只是刻画了她的个性。她简单直白,很容易受伤,对好友琪琪经常是有话直说,半夜拉着琪琪出去也从不问她到底乐不乐意,而当在得知琪琪为了新工作要背离自己的时候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受伤,受伤到甚至不愿意给琪琪解释的机会,那是创伤到了何种程度啊?而她的没有安全感也表现在和小明上床之后,马上就开口问小明爱不爱自己,并且在小明含糊其辞后发飙、责骂、愤然离场,这个女人太没有安全感了,她甚至始终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东西。家产?那不是她自己的,是父母的。公司?财务状况糟糕到受到被未婚夫随时回收回去的危险。爱情?她爱阿king吗?一点都不爱,只是一桩家族婚姻,即使阿king那么喜欢她想要和她在一起,可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阿king不是她想要的,而琪琪,这个曾经最好的朋友也做出过背叛自己的事,她在失望和伤心中徘徊,最后小明,从小明约molly出来吃饭讲琪琪的事就已经透漏出molly对小明的感觉了,最后果然东窗事发,molly一直追问小明爱不爱她,可惜连这份自己最后唯一的希望也落空了。这个女人真的从来没拥有过什么东西,而她的悲剧更在最后她和阿king的解除婚约竟然是阿king提出来的,这个头脑简单的男人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另外一个小女生。这是真爱还是一时冲动,我们一点都不想知道了,借用小凤的话来说“无聊”。
molly的好友小波,这是第一个出场人物。他没有larry坚硬的处事理论,没有molly面对生活时像拳击手一样重重反击回去发泄自己不满的悲愤态度,说白了这是一个混世的人,他太没有原则了,没有任何自己认为可以坚持的东西,没自己的对错理论。他干着龌龊的事情,抄袭别人的小说拍电影,利用导演的身份潜规则女演员,上各种节目招摇撞骗,而他在某些方面和阿king是很像的,所以阿king在和小波第一次见面时竟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都很少思考本身,思考这个社会,用最简单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不关注自我提升,跟着人性的原始本能走,在阿king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不开心的时候直接找自己不满的对方发泄,开心的时候就蹦蹦跳跳,而在小波身上是钻营各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方式,只要能活下去,能活得好,不介意也从不考虑方式的对与错,这两个都是外在力大于本身力对行为影响多的人。
还剩下四个关键人物了。姐姐和姐夫,以及小明和琪琪。
先说姐姐和姐夫。姐姐是个被生活的虚伪面或者又叫充满泡沫的幸福面给欺骗的女人,她从不接受社会里那些黑暗的东西,拒绝也反抗,她和姐夫分开,并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她受不了姐夫把生活的残酷面暴露在自己面前,她需要那些东西作为自己的支柱,说白了,也就是自欺欺人,这种自欺欺人更好的表现是在姐姐在跟姐夫明明已经分居后还在电视节目中扮演着幸福生活中的女人,虚假的幸福的脸让人觉得真的很可悲,一个连自己生活都没办法接受的女人,她还有什么能力去追求幸福?而姐夫这个人物,我觉得更像是导演本身,他一开始用充满幸福小泡沫的言情小说哄骗大众给自己招来财富后,开始自我剖析,思考社会,觉得这些其实都是多么的荒谬和无稽,根本就没办法触及到生活的基石。他开始写充满社会黑暗现实面的东西,可是人民群众却开始抛弃他了,他不为他们所接受,大众宁愿接受虚假的幸福,也不要残酷的现实去击碎他们。姐夫一直在矛盾中,他置疑自己的价值取向,他和琪琪见第一面时也很好的反应了他的心态,那些所谓的美好的东西都是假的,为什么要假惺惺地对我笑,还不是就为了让我签那个授权书,统统都是狗屁,而再次见到琪琪时,并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他也开始珍惜这份难得的纯真和美好了。琪琪这种人真的是某些黑暗时候对人性充满了失望时候的希望。后来就有了一场姐姐和姐夫对峙的戏,姐夫被姐姐驳斥的一语不发,他没有什么可用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论据,因为从普世观点来看,他改变了风格确实是失败的。他寻求自杀,而后因为想到琪琪又回来,艺术家在这时候神经开始疯癫,他开始言语模糊地追求琪琪,对琪琪示好,让琪琪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又在琪琪飞奔出去后追着琪琪搭乘的出租车一直不停,这个人已经开始走向疯癫了,出租车下车后开始用东北话(好像是东北话不确定)骂姐夫的时候,姐夫突然有所顿悟了,其实他说的那些理论那些开悟的言语很多我都不记得了,因为太缺乏逻辑性,是一个类似神经病发出的自言自语,当然神经病本身就是一个博弈论,你说他不懂,他说你不懂,其实又何必在乎呢?关键是他最后参透了那些迷雾,他凤凰涅槃获得了重生,这就足够了。而这番话其实也不异于导演在借姐夫的口诉说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到的生活真谛,这个神经病他获得了他想获得的东西。
最后就是小明和琪琪了。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提到过。小明是很多在都市中普遍有着高学历在企业中打拼的人的典型。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在夹缝中奋力顽强地生活下去,可是又胆小地偷偷摸摸地坚持着自己所谓的原则,对待琪琪时,对人的戒心完全卸下来了,内心本性得到最大的扩伸,所以在对待琪琪是否应该离开molly接受新工作时,他责备她那些无用的感情花费,只坚持原则不考虑实际的东西,而换到工作的时候呢,小明却像换了个人,他更多的时候是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这种环境太容易侵蚀人的内心了,小明想做必要的反抗,见到乞求立人解除工程责任的失业的胡浩,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希望能无条件的帮到他,对待一直敬重自己的领导,也从不随意的同流合污,而是暗暗守着自己心底的那条界限,这还是个听从内心召唤感的人,他们思考自身,希望能在社会大众中活出一点自己的形象来。
而他跟琪琪比起来,却就很失败了。琪琪是所有人物有着最闪光品质的人,不是说她喜欢帮助人,爱做好事,而是这是个最尊重感情的人,她不像larry将情感作为一种投资,她付出感情只是为了她真的想,真的想和别人维系一种真实的情感依靠的关系。她对molly始终以好朋友身份陪伴在她身边,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只是希望能让对方心里好受一点,而不是为了建立关系网,以便在以后的日子中对方也能帮到自己,molly从小明那回来,坐在公司大楼的窗户旁边,没有安全感的molly用言语刺激着琪琪,琪琪先是淡淡地离去,最后又回来向molly说了一句,molly,我好想你。这真的是在现在这个都市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一句话。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人觉得舒心以及安全呢?琪琪用自己真实的情感赢得了这个社会大众最难得的东西。这里暂且抛开molly背着琪琪和小明上床的事,那是小明和molly两个人的行为方式,跟琪琪无关。
最后说一点,看了网上很多评论,说到的结局都是琪琪和小明都不约而同重新回到了彼此身边。我觉得很奇怪,这跟我刚看片时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啊,两个人分手的时候态度那么明确,情绪那么平静,并不是一时冲动做出来的决定,怎么会这么快就反驳掉自己之前肯定的东西呢。小明和琪琪分开的理由是两人坚持的东西不一样,就算继续在一起下去,小明的行为准则依旧是小明的行为准则,琪琪的行为准则依旧是琪琪的行为准则,他们都很了解这一点,怎么会重新又在一起?太可笑了吧。小明没有上电梯,琪琪重新回来,琪琪说一起去friday喝杯咖啡吧,两人最后的拥抱,都只是两人毕竟是之前是情侣,对对方还有所依恋,所以才不忍心马上分开吧,并不是要和好的意思啊。理解不能。
这部片导演表达的东西太多,看完感触也太多,从来没看过这样一部将生活的真谛困惑迷茫彷徨演绎得如此生动的影片,突然发现这才是拍电影以及看电影的真正目的。即使没有票房,我们同样很精彩。

未修,等有时间重新整理

 短评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12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16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21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24分钟前
  • 路可可
  • 推荐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2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3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3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3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3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42分钟前
  • CiCi
  • 力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4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54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5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5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1小时前
  • 易老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