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次元骇客国语

科幻片美国1999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阿明·缪勒-斯塔尔,格瑞辰·摩尔,文森特·多诺费奥,丹尼斯·海斯伯特,斯蒂文·沙博,Jeremy Roberts,里夫·霍顿,莱昂·里皮,珍妮特·麦克拉克伦,布拉德·威廉姆·亨克,伯特·布洛斯,Venessia Valentino,霍华德·S·米勒,蒂娅·德克萨达,施瑞·阿普莱碧,鲍勃·克莱德宁,艾莉森·洛曼,Hadda Brooks,厄尼·里夫利,托妮·索耶,Brooks Almy,李韦弗,杰弗里·里瓦斯,Travis Tedford,杰夫·布鲁门克兰茨,约翰尼·克劳福德,Tracy P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2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3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4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5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6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3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4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5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6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7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8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9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41

详细剧情

  十三,一个听起来就有些阴冷的数字。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克雷戈•比克饰)和汉农•富勒(阿明•缪勒-斯塔尔饰)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然而一个夜里,富勒被人杀死,种种线索都表明似乎是霍尔所为。可霍尔却对当天夜里的事情全无记忆。这时一个自称是富勒女儿的女人又神秘出现,可霍尔从未听富勒说过自己有女儿……为了找到凶手明晓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长篇影评

 1 ) 我的异次元

2007年最后一夜,看了穿越电影《异次元骇客》,又名《第十三层》。电影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我也从2007年穿越到2008年。 这部电影居然和《黑客帝国》同时诞生于1999年,真是生不逢时到令人击节。它和《黑客帝国》,到底谁抄袭谁的创意,影迷们对此一直有争论却难有定论。但照我想来,以《黑客帝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度和超豪华的制作手笔,还会有人试图去抄袭它那无异于自杀,除非制作者是白痴。因此《黑客帝国》的创意抄袭《异次元骇客》或者两者撞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对我个人来说,我喜欢《异次元骇客》多过《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最后还是走上了拯救世界的老路,它后来更像一个动作大片而非科幻片。而在《异次元骇客》里,你最后找不到敌人,找不到真相,也无所谓正义和邪恶,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有真实的世界和自己。《黑客帝国1》试图找回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异次元骇客》告诉你没有真实的世界,在这点上看,1999年的《异次元骇客》远比当年的《黑客帝国1》走得远。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一创意下的两生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小提琴。虽然他的小提琴无论如何都没有相对论有名。 “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和汉农•富勒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一天夜里,富勒被人杀死,他在1937的虚拟世界里给霍尔留下一个与凶手有关的线索。为了查明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当他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他震惊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是电脑程序中的一个代码,插头一拔,你就消失,你会如何? 第一反应一定也像电影中1937年的那个酒保一样毛骨悚然到崩溃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命题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了。比如佛教的六道轮回、比如生命是场幻觉、比如人生如戏、比如黄粱一梦。 那么,还有什么好惊慌的呢,如果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异次元的世界:当你离开一座城市到新的城市生活、当你告别一个人遇见新的人、毕业、跳槽、失去亲人,岁月长河的每一次转弯,你其实都在拔掉一个又一个插头。 就像我拔掉了上海的插头来到北京,所有我在上海必须面对的看起来重要又复杂的人和事瞬间消失一样。 电影中说无知是福。但看看现实世界中,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为一件得失沉溺、为一个办公室的职位日日如困兽般搏斗、为一次感情郁郁终生,我又觉得倒不如做那个发现真相的酒保比较好。 在电影中,程序操纵者没有预计到的是:“没有人能在我们设计的这个世界里学到真理,但是你们两个学到了。”而在我的异次元里,我学习到的也是,这世间的情谊和爱是这个程序所不能控制和操纵的,只有它们是不会随着插头的拔掉而消失的。 那么,又有什么好惊慌的呢? 我想不出比这更适合的时间看到这部电影,在我准备再次拔掉一个插头的时候。至于我要回去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的世界,嘿嘿,这部电影会告诉你。 新年快乐。

 2 ) 盲视与洞见——从13楼想到的

1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5bin

       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对人类的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做出质疑。如果将我们被知识和理性所构建的世界比作一堵墙,那在这堵墙上存在太多的穿孔和缝隙。可理性的人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接受这堵墙,对这些穿孔和缝隙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博尔赫斯就如同一个转瓦匠,他在修葺这堵墙。而放在他的小说里上来看,他是非理性的,神秘的。应当注意的是非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对理性的进一步完善,可以被称作“后理性”之类的东西。非理性包容了更多理性未曾包容的东西。博尔赫斯总是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知不觉中,现实的种种,我们本身,这个世界全都被装在他的叙述中。世界在他的叙述中被打散、重组,他进行着颠覆,同时描绘出他心中的世界的面孔。
   《环行废墟》中,博尔赫斯将世界从单一的,实在的构造成多重的,虚幻的。如同两面镜子的相互反射,那种奇妙的、无穷五尽的循环。“我”在最初,是实在的,并且对自己的存在的真实性毫无质疑,而小说的最终却完全推翻了这一切,整个世界的真实性被颠覆了。这让阅读者本人不由的陷入一个被小说所设置的角色中去,“我”的命运即是所有人类的命运。当“我”最终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创造出来的幻影,活在另一个“上帝”的梦里的时候,阅读者得到的震撼是实实在在关于自己的。
   “我”既是被创造的幻影,却同时是创造幻影的上帝,由此向上和下可以无限的延伸。创造“我”的的上帝被创造,“我”创造的幻影继续着创造……呈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人的肉体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这种结构下唯一真实的东西,可以把捉的东西是灵魂、记忆之类的东西。
   在剧场讲学的那段描述中,博尔赫斯似乎在有意的让人们从确定的,繁杂的知识中走出来。在这段描述中,“我”对那些认真学习和考试,尊重和接受一切前人理论的学生没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并不是可造之材。而对于那些叛逆的,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的学生却十分器重,感到他们才可以真正的触摸宇宙。博尔赫斯想表达的是,依靠知识和理性就认为自己抓住了什么的人,其实什么也没抓到。在解释关于人类、宇宙这些终极问题的时候,这些理论、知识完全不起任何作用。这些知识是实用的,但仅仅是实用而已,任何理论都是假设,我们无法通过借助它们去到达一切问题的本原。当一个问题无休止的的问下去的时候,我们发现要终结它只能借助于知识以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真实和虚幻的思考,博尔赫斯和遥远的东方,遥远的岁月之前那位叫庄周的人遥相呼应。“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引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在科学贫瘠的年代,人们相信鬼神,轮回这些现代人听起来很玄的东西,我们今天给这些现象以无情的批驳。而在那些时代,持这种观念的人并不比今天以科学为信仰的人少。按照今天的说法即是那个时代愚昧者占多数。

而当科幻片描述未来世界的图景时,这种玄的意境仿佛复归了。

《骇客帝国》、《13楼》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颠覆了存在的真实性,更准确的说,是颠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于存在的观点。在这些影片中,人的意识变成唯一可以见证存在的东西。因为无论是《骇客帝国》中人脑在信息湍流中的泛舟还是《13楼》中虚拟程序中人物的意识附着于程序设计者所处“真实”世界的狂想,都让人感觉到,肉体只不过是一滩烂泥。既然灵魂可以随处游弋、可以附着于不同的肉体,那肉体又如何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物呢,因为它不唯一,而只有灵魂是唯一的。因为灵魂可以思考,灵魂有关于过去的记忆。灵魂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存在物的戛然而止。

  这些感觉的碎片让我突然领悟了一些东西,关于宗教、唯心主义……
  可以假设历史是波动的,在某一时刻,科学贫瘠的时代,人们对存在的感知是敏锐的。而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出很多“象”,这些纷繁复杂的“象”阻隔着我们对于存在的认识。就如同一个盲人,没有视觉感知,但对声音异常的敏感,触觉也比一般人要灵敏。而一个健全的人,拥有多种感知的途径,却被过多的信息所干扰,感知不到或者很微弱的感知一些盲人能够强烈感知到的东西。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
 
2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科学类似给盲人复明,重获光明的“科学的”人们自信于他们所看到的,而把先前他们用耳朵和手“看”到的东西遗忘了。。。最后干脆认为那些过往所“看”到的根本不存在。
  科学继续发展,眼睛也可以听见东西了,眼睛居然也可以触摸了……在经过一个漫长的科学的进化的过程中,最终使他们又和久远的自己相遇在一个时空的路口。(拿前面两部电影中的狂想来预言,可以这么理解)
  思考人类的存在不需要借助什么科技,只需要一个思考着的人,在物质贫乏、科学落后的年代里,不知道有多少修行者们终其一生来穷尽人的意义,这些思想是浓缩的、朴素的、一针见血而缜密经的起攻击的。
  相反,在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时间来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我们抱住的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沙地上盖起的楼,我们相信第182层楼的存在,却拿不出证据说明181楼是盖在180之上的。可是我们看到有一层楼明明是标着“182th floor”的字样……我们便不耐烦的说,这个绝对是182楼……有好事者不断去寻找下面的楼层,却发现,这个楼是建立在一个无底的根基之上的,他的根部已经深深埋入沙土之中,我们丢失了第一层。
  是的,上面的沙塔是用来比喻理性和知识的,标记着的楼号是代表这层楼中装有科学,而我们觉得这很实在,很实用,就认为它真的是182楼。可事实上,没人知道它是不是。理论犹如堆塔,我们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对的,必须拿我们已经证明的东西来作为论据。这样层层堆叠,可总有一个论据是缺席的,就是处于根部的——地基。
  有好事者说,其实根本没有第一层,因为那个标着“1th floor”的楼层下面还有一层“-1 floor”……而更可能有-2、-3、-4……延伸的空虚。
  理性的人们思索了一会,他们觉得这没有意义,他们表面很自信而其实很心虚的宣布,182层就是第182层。他们心里觉得这个答案会让我们满意,会让人们不去好事的挖掘沙土中的回忆而专心的去盖第183、184、185层……他们期望着楼层的增高,他们想拥有到更辽阔的视野……这种冲动刺激着他们盖楼和贴楼层号的牌子。
  上面的比喻不管是否恰当,应该可以表达一些我的感受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喜欢以经验而非思考来认定一切东西。而这些经验无非是眼睛鼻子耳朵之类所听、所看、所嗅、所触的。当被问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这种认识方法的局限。有好事者问“外边的外边是什么?”即宇宙的外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个上班的人就会放下公文包,坐在一棵树下思考一个下午,然后说:“我不知道,是无限膨胀的?但我没见到周围有这样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认为……我怎么也想不同宇宙的外边还是宇宙,如果有个极限,那么极限之外呢。。。”
  博尔赫斯的《环行废墟》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维度上解放了我。仅仅这部小说中,就构造了一个如同两面镜子互相反射的世界,如果你没见过无限,那就试试这样做吧,你惊奇的发现现实中也是有无限存在的。就是两面镜子,也是宇宙。
  《环行废墟》中的造物主和众生是一体的,在创造着,同时被创造。就因为这一点,消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数轴,一个世界与一个世界连环相扣,好象数轴上临近的两个刻度,0创造了1,而1创造了2,造物主和众生的结构仅在一个刻度内呈现,放在全局,则是无差别的。。。由此,一个无限的创造和被创造的世界像锁链一样展开了……
  除了《环行废墟》,博尔赫斯在其他小说中都在追述一些永恒的的东西。即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如《沙之书》中那本永远无法找到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翻不到前一页的后一页并且一辈子也不要想翻到同一页的书。《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那个无限节点所构成的迷宫。“前一刻”我们可能是亲密的朋友,后一秒我就是开枪射杀你的人。无限个节点的组合派生出无数个并行的时空,每个时空里都是不同的场景在发生着。这种对多元性的隐喻就好象数学上的“递归”,穷极所有可能性……
  因为对这些永恒之物的隐喻,博尔赫斯在小说中就很常见的用一些东西来象征它的某些特性。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屡次出现的梦、镜子和迷宫。都是为了隐喻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3 ) untouchable realities

很自然的联想和对比matrix了。matrix涉及了两重世界,本片譬如中国盒子,或洋葱,至少体现了三层现实。matix只模拟了感官色相,本片出现了artifical individual personality,即独立的程序人格,即我们成了上帝。

一旦我们作了上帝的事,上帝也就彻底平民化草根化、不再是垄断精英职业了,呵呵,于是仰望星空,我们也是模拟的程序、按照设计的触发规则按部就班的吃喝拉撒睡的木偶吗? who knows ? who cares !

片中还算谨慎而小气,只把下两层的世界限制在la,驱车到郊区,冲破barrier,就能看到end of world;展开思路想一下呢:在这个不知道多少维度的难以想象的有限无界的宇宙中,开着太空跑车一路飞奔的话,大概也会撞到edge of cosmos吧 ! 不过这也算一个明显的系统bug了,好一点的,应该是发觉又回到了出发点,于是我们就犬儒而自得的臆造出人择原理,说世界就是圆的,天地万物自在生灭,我们不过是随流其中。

除了城市边缘的bug,还有一个逆向侵入的bug或说设定,just as Agent smith寄生到一个黑人身上醒来,片中设定了一个不太安全的规则:被loading(或说插入)中的模拟人物,如果意外死掉,ta的程序人格会反向加载到现实肉体中,从而实现了人格互换,代价是现实的人格死在模拟世界里。

去除了bug,尽可能的减少对建构世界的接触,就是系统稳定运行的我们的世界了吧!matrix的娱乐观赏性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哲学思辨性,也因为超能力的出现和激烈的革命斗争远离了可以触摸的现实,从而降低了笛卡尔毒素的杀伤面积和深度,嘿嘿,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了

关于接触和干涉创造出的世界,刚提到尽可能的减少接触;可你要是系统管理员的话,你会恪守只能观察记录备份和开机关机(尽量不关机)的上帝守则吗? 难哉!你若是上帝,你会只干六天活就交付验收永不维护么? 呵呵,除非世界是在流水线上装配出来的,除非上帝也是惫懒牢骚的计件工人

还有,片中的三重世界分别是1937、当前、2024,这也是没必要的----一旦拥有了创世(确切的说是造人、生成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或即使没通过但在多数情况下自适内洽不会出现故障的机器程序)的能力,就没必要再模拟某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没必要非要作个和自己外表一样的木偶方便操纵了;----看看matix的系统架构者,就理想化的构建了几个版本的乌托邦 。。。

没必要,也就架空了意义,于是所有的存在,都是流沙幻影,独立意识在更高一级的智慧看来不过是设计好的机械反应,我们的不受制约天空海阔的自由,不过是滚筒中小白鼠的日夜奔跑,无知无奈,无始无尽。换句话说,maybe世界的存在,宇宙的运转,恰恰是因为上帝的这些无必要的设定、这些因循惯性的不空执着,从而生发出代谢轮回着的尘世万物。

长年赖床的宅男笛卡尔用中断一切的怀疑镂空了所有可以依托信赖的现实,却只是用"我思我在"的模糊答案来搪塞这巨大的疑问黑洞,呵呵,真不负责吖,----想想看,哪种程度的思考或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泾渭分明的成为人和程序的界碑呢 ?blade runner有这样的题库,可末了也失败了

世界无穷嵌套,真实无法触及。唯可告慰的是,从我们能仰望到的星空看来,我们的上帝们,也可能是奔跑中的白鼠吧。不可知,说不得了 : )

 4 ) 虚拟现实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或许这个世界是为我设计的;或许所有的一切在我所不能感知的时候都不曾存在;或许有一天我会“醒来”——或许就是死后。
这样的想法很唯心。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崇尚唯物主义。但如此高度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我们局限的大脑里实际是无解的。我们只能根据生活经历择选其一。(不得不说这方面还是唯物更“好用”。)
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假的,比方说这会儿正有“人”在某处实验般观察并记录着我在打字以及置疑这一切。
可怕的是这个说法其实也没破绽。你一旦肯定了自己的渺小,所有高级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但是,可能有破绽会更可怕吧。谎言总是在揭穿之后才伤人。
人常说要有信仰也是这个道理,抓出若干解不清的问题,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信了心里安稳,尽管你也不能确知那就是真理。(“信我者得永生”,万一死了啥都没有,又能怎样,你告我啊。)
影片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在那个虚拟出来的世界里,有“人”发现它的破绽,一切都不是真的。而创造出这个虚拟世界的人,他们所在的世界,又是真的吗?……我不得不庆幸,活了二十年多了,我活的这个世界,还没啥破绽。
这个剧情容易让人想到《The Matrix》,尽管两者是同一年上映。很多人所没看懂(这是事实)的是,“黑客帝国”中的锡安(Zion)以及那整个逃离了“母体”的世界,其实也不是真的。很多人光顾着看特效了。但说实话具体的关系我也没理太清,貌似那个虚拟世界就是两层的,锡安那层是用来解决那些不能安分在“母体”的人,并定期毁灭,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
【注:其实也有另外的解释。后来发现我当年写的这段不太对,但懒得修改了。】
《The Thirteen Floor》所不同的地方在于,里面的虚拟世界并不倚赖人来作为能源供给,是纯电子化的、虚无的。其实这里还有另外几个哲学难题:究竟怎样的程度才可称为(智慧)生命?我们的所想所为是我们的意愿还是“上天”的程序代码?这些问题都没有解答。也许没有解答才是好的。情愿被愚昧。
这部影片本身并不够好看,尤其前半部有点闷。但留给人的思考颇多。那个海报上的世界尽头也有点震撼。不过效果还是不够华丽,演员也很平庸,大概是投资少的缘故。
《The Truman Show》里,Truman坐着小船离开小岛出海,却碰触到边壁。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旁边“凭空”切开了一道门,仿佛在说,“你被耍了,才发现啊”。我们探索这个宇宙,会不会哪天到了边缘,发现一道栅栏,像Blizzard在魔兽世界(Wolrd of Warcraft)中那样,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Under Construction”。或者就像这部影片中那样,勾好了线条,尚未着色或贴图。
假如有一个负责任的创世者,他应该把我们蒙得团团转,好比井底之蛙一辈子就不能出去了。我常可以想见,飞船沿着一个方向一直飞,最终会回到起点,好比某种“二维生物”生活在一个球体世界表面上,平行线最后可能会相交。
抑或他换个牌子,写着“Congratulations!”,给我们惊喜,像另外一些科幻作品中那样,“你们终于发展到这个程度/层次了,欢迎进入我们的世界。”那你们的世界又是怎样,活在更高级的圈套之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那些信神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人们说,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神。那神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其实神也不知道,所以神造点人玩玩。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经典而隐晦,看起来像被突然拔掉插头的电视画面。你以为是现实?未必不是虚拟。或许下一秒我们的世界就被中断,而我还没有存盘。且让我点看看。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3886822.html

 5 ) 真实与虚幻的背后

科幻类型片发展至今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幻片正偏离正道愈行愈远。现今的许多科幻片(姑且称之为科幻片),凭借高额成本堆砌出了炫目的特效与明星效应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获得了很不错的视听享受,但之后呢,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呢?也是这样的伪科幻电影充斥科幻市场,令科幻电影大军几近变质。

科幻片诞生之初,其灵魂便是科学的构思与深刻的寓意,离开两者,科幻不成科幻,如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法国人大胆的想象力与幽默感展露无遗,具有一种开山之作的意味。

而看看我们的《机器侠》、《未来警察》,我看完有种想哭的冲动,这是科幻片吗?这明明是特效动作片嘛!这样的没有科学构思与深刻寓意的片子,实在冠不上“科幻”二字。

而本人看了《异次元骇客》后,一下子有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味道。《异次元骇客》有种庄周梦蝶的气息,真实与虚幻交错更替,真实中带有虚幻,虚幻中带着真实,虚幻中甚至还带着深一层的虚幻,其中的更替纽带便是虚拟人物与其创造者。

当影片结局以2024年的情景屏幕关闭的形式结束,我们不得不猜想,2024年的那一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另一层的虚幻。

本人觉得我们不该讨论针对本片讨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因为那并不是电影本身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分清真实与虚幻并不重要,重要提示在于虚拟出来的警察那有力的一枪:“不要再来打扰我们!”

只有相信自己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真实。

 6 )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公子羽

始终在想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人身处何方?人可以掌握自己吗?还记得阅读过的那本翡翠色封面《苏菲的世界》,在故事的不断繁衍中,主人公苏菲蓦然发现,自己只是少校为女儿生日而准备的一份被书写的礼物。于是在十五岁的生日里,她哭着走进大雨中。不知这领悟是太早还是太晚,所谓的人生竟只如残卷破梦!

传说只有真正的先知,才能被上帝带领着,穿透层层迷雾抵达真理的祭台。到处可见被精心汇编出的历史被包装成智慧而得到贩卖,但一切毕竟还是让我这个身陷苏菲主义的人,感到困顿。人往何处去?人的心灵所寄在什么地方?时常的,我觉得悲从心起,月光是照不进后现代文明的百叶窗棂的。从天主教派虔诚的祈祷,到罗马残垣与秦砖汉瓦泛出的清冷霜意,从无神论者激情的革命,到信仰只能像睡在公园长椅上的穷人般无处容身——我们问自己矗立的地方真曾是旧时繁华的所在吗?诱引李白的月光,如今却森然而冷幽默地孤立着每一人。

记得看过这样一部电影,电影里说这世界的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再造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人就用这程序回到过去的年代进行声色犬马的游戏,谁知被一个虚拟世界的酒保窥破了秘密,他开车到荒漠的背面,望见世界的尽头是一片电子程序的真实面目不免嚎啕大哭,他实在不能明白,原来自己是假的,所有的富贵烟云都只是一小段被他人操纵的程序代码。更恐怖的是,参与发明这游戏的人,因为需要调查一次谋杀案,他进入那个虚拟世界,然后又回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出于某种发现真相的绝望惶恐,他蓦然开车一路向沙漠的尽头行去,是以发现,他看到世界尽头的与酒保看到的别无二致……他也是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另一个世界的人正俯身向下看着他……

就那么几个镜头,或许让你也有想去世界尽头去看一看的愿望,由山川河流,平原海洋组成的版图,看着荒原的尽头是否是冷酷仙境,看着欲望的大网,慢慢收缩成不世的荒唐。

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些人就在被从在云端里伸下的手操持着,永不自知自己所爱的,其实只是代别人所爱。就像一场网游,所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在被一只不知名的手在键盘上敲打。印度传说里,世界不过是天神的一个梦,天神醒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这个世界也就只如泡影般消泯了。因此,上帝需要沉睡,人生的穷尽是虚无的所在,我们不能确切得知自己去向哪里只能随遇而安。

最深刻的对白,不是主人公的,而是电影结尾那个黑人警探与一个潜入这个虚拟世界的女子的对话,

冷酷警探问:那么,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那个女子摇头。

冷酷警探道:帮个忙,好吗?当你回去的时候,不管你从什么地方来……就让我们独自待在这儿,好吗?

……

每次在地铁中穿越这座城市的潮湿温暖的腹地,历经周而复始的忽明忽暗,就像是涉足一篇连最乏味的小说都可以省略的情节。似乎没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就接不起告别的站台。我想问:都将在这样的日子里消耗殆尽吗?难道人的一生,所去的位置,就是把所有答案写在水上。

游戏也好,梦也好,即便是隆重到为我们所谓真实世界安排葬礼,在《异次元骇客》里,所有诉不完的繁华美景与无穷尽的物欲横流,疾管繁弦也都只是电脑机房里的一根电源插头。

 短评

柏拉图的“理念说”最佳诠释。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自以为正在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操纵他人的同时,焉知自己的世界又不过是他人的一道线路一场梦境?8.5( 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移魂都市)

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片应该叫《未来谋杀及离婚指南》,有了这种技术以后,都不需要离婚了,看老公不爽了,就虚拟一个好的,然后把现在的老公带进虚拟软件里干掉就OK了。

1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柏拉图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会怎样?《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影片指出了人类可悲又可怜的心灵状态,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支配者,不惜以操纵别人的生活作为代价。而最明智者也成了最可悲者,当你在同类中走的更远,当你扩大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的局限性与生存的虚假性时,你就成了最可怜的人。生存就是这样荒诞与悲哀,而最大的悲哀在于:了解真相的人太少了。我思故我在。但谁知道呢?也许世俗的幸福,正是来自无知。

1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概念不错。只不过还是简单了一丢丢。蛮好看

18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算是很早期的抛出了“似曾相识”的某种假设,同时提出了VR和AI结合的反噬悖论,还非常出彩的展示了VR中AR和数据交界的震撼画面。概念先行,比《黑客帝国》更朋克,比《盗梦空间》更前瞻,比《西部世界》更实际。只是论细节和格局都比这些后者略逊一筹,比如VR世界的时间居然是线性的,使用者居然无法指定某个非年份以外的具体时间节点进入,以及对于哲学思考的部分较少。不过电影所预言的这项真虚拟现实技术在影片设定的2024年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是不存在替代只是较为真实的程序,拭目以待。

22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说得深沉一点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神上身,高科技神打……

25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其实这个片子的概念很像盗梦空间,只是当年木有红。。。

29分钟前
  • SanSan
  • 力荐

此片和【骇客帝国】是很相似,同是现实和超智能的虚拟世界间的故事,为何【骇客帝国】这么成功而此片却如此无闻,除了【骇客帝国】融入了视觉特效和武打动作等感官刺激而此片只是靠剧情吸引人的差别外,主旨立意也有关系…… movie.douban.com/review/4738016/

34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力荐

概念先行,deja vu,造物主与被造物,虚拟现实,意识上传,模拟错乱,时空机器,闭环轮回,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危机,AI意识觉醒,复古未来主义,高次元压缩,记忆篡改,人类的特殊性,潜意识探索…… 这种mind fuck主题永远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36分钟前
  • 发条大橙子
  • 力荐

“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琼瑶么= =豆瓣简介真是越来越雷人了……

39分钟前
  • いいね
  • 还行

十年前的片子了……很强大……《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的前身之一

40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推荐

最后那个镜头表达的意义很隐晦。想了会儿才明白过来。有点儿意思

43分钟前
  • 一座夏天垮下来
  • 推荐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不要让边界存在,做成循环的结构,往任何方向一直走下去都会回到原点,嗯……就像是地球一样……

47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和黑客帝国同时期的片子,但这部好懂得多了。P.S.原来那句:“在未遇见你之前,我已爱上你。”和阿凡达那个心灵传输都是出自这里啊!

50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力荐

豆瓣上有三部叫这个名字的电影,用的是一张图!很想知道88年的此片讲的是啥~如果故事情节很像的话,那编剧可真有想像力!你确定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确定你不是一段程序或电路?

53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我还以为是无限循环。。。

5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有很多同学开始善待NPC了= =

57分钟前
  • bushiren
  • 还行

开篇即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或许我思考,站在高于普通人的位置上看世界获得的感悟反而成为了最可悲的人,即若得知自己的人生是在别人的手中操纵,生活的虚拟和真是不再容易辨别的出,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少点智慧和思考罢。十几年前的片却超越了现在太多科幻片,比异次元更棒。

60分钟前
  • 噜噜叫夏天
  • 力荐

你虚拟的人生,就是别人的生活。立意不错,情节浅了。突然发现好多科幻电影都沿袭了这层创意——黑客、盗梦、源代码...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别一看见层套层的就比作盗梦,看见虚拟世界就黑客帝国,那点见识,设定明明是像X接触好吧,但是人家还有原著,博尔赫斯。女主长得非常复古啊!科幻爱情片在我这儿的起评分还是是很高的。

1小时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