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

剧情片德国2005

主演:尤莉亚·延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法比安·欣里希斯,约翰娜·加斯多夫,安德烈·赫尼克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6:06

详细剧情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

 长篇影评

 1 ) 人民法院(德国)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白玫瑰反抗运动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2 ) 索菲·朔尔的审讯实录

1943年2月17日,索菲接受德国秘密警察头目莫尔第一次审讯
莫尔:“索菲娅·玛格达莱娜·朔尔,来自乌尔姆,1921年9月5日生于福希腾堡,信仰新教。父亲叫什么名字?”
索菲:“罗伯特·朔尔,以前是福希腾堡区的区长。”
莫尔:“保育员毕业?”
索菲:“是的。”
莫尔:“第二个常住地是慕尼黑23区弗朗茨·约瑟夫大街13号施密特的一座带花园的房子?”
索菲:“是的。”
莫尔:“被判过刑?”
索菲:“没有。”
莫尔:“根据大学主管所言,是你把传单从栏杆处撒了下去?”
索菲:“大理石栏杆上到处都有。我走过时推了一把。”
莫尔:“为什么?”
索菲:“出于爱玩的天性。但我立即知错了,我意识到把那些纸推下楼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我后悔了,但是改变不了事实。”
莫尔:“朔尔小姐,你在大学里所撒下的传单乃是属于战争特别处罚规定的范畴。你要不要查对一下什么是叛逆罪和包庇敌人罪?”
索菲:“我与此无关。”
莫尔:“牢房、监狱或者死刑。”
索菲:“我真的没做什么!”
莫尔点燃一枝烟,“要吸烟么?”
索菲:“不用,谢谢!”
莫尔:“但是你吸烟的吧?”
索菲:“偶尔。”她有些紧张,手放在双腿上来回摩挲。
莫尔放下香烟,把两沓传单放在皮箱上进行比对,说道:“大小正合适。”
索菲:“凑巧罢了。”
莫尔:“为什么你要拿着一个空箱子去大学?”
索菲:“我要回家,回乌尔姆,所以得去拿些衣服。那是我上周带给母亲的衣服。”
莫尔:“带去乌尔姆?那么远?在一周的中间时刻?”
索菲:“是的。”
莫尔:“仅仅是为了送几件衣服?”
索菲:“不,也为了看看我的朋友和她初生的婴儿。另外,我母亲病了。”
莫尔:“但你为什么要在一个星期的中间时候回去?这可是上课时间,这太仓促了!”
索菲:“因为我的朋友比原计划提前去汉堡。所以我也把周末的旅行给提前了。我本想赶12:48的快班火车,我还我和姐姐的男友约好了在霍尔茨辛基火车站见面,你不信可以问问他。”
莫尔:“他叫什么名字?”
索菲:“奥托·艾歇尔。他坐从索恩过来的车,11点半到达慕尼黑。”
莫尔;“艾歇尔的拼音是‘E’吗?”
索菲:“不,是‘a-i’。”
莫尔:“你没有带脏衣服去乌尔姆吗?”
索菲:“没有。小件衣服我自己手洗,大件的还没有清洗。”
莫尔:“你其实没有必要带干净衣服。你想一口气向我说明你得额外多带一个空箱子来装干净衣服?”
索菲:“我得考虑到下一周,那时我在乌尔姆。”
莫尔:“你在大学里干了什么?你要去乌尔姆哪个地方?”
索菲:“我和一个女性朋友约好了,她叫吉泽拉·舍特林。我们约好今天12点在英国公园的湖畔小屋共进午餐。”
莫尔:“尽管你要回乌尔姆?”
索菲:“我昨晚才临时改变决定,所以今天要去上学跟吉泽拉告别。”
这时门外的工作人员递给莫尔一份资料,并把桌上的箱子与两沓传单抱走了。索菲双手攥在一起,神情不安。
莫尔:“为什么你的哥哥会和你一起去学校?而你只不过是想和舍特林做短短的告别。”
索菲:“我们经常一起去学校。汉斯是要去神经科。”
莫尔:“主管说你们11点的时候出现在二楼的楼道里。你们去那儿干嘛?”
索菲:“那是我们在去见吉泽拉的路上。她正在胡伯教授关于哲学入门的课堂上。”
莫尔:“但上课的地方是在一楼。”
索菲:“是的,我们早到了10分钟。我就指着心理研究所给哥哥看。那是我经常上课的地方,在第二层。”
莫尔:“那些传单在哪里?”
索菲:“我看到地上到处都是纸张,如果那就是你所指的东西的话。”
莫尔:“没有看吗?”
索菲:“看了,不过只是快速浏览一下。我的哥哥还开了一个玩笑。”
莫尔:“政治玩笑?”
索菲:“不,是关于浪费纸张的。他跟我一样,不问政治。”
莫尔:“最近在德国国家博物馆里女大学生的暴动,省党部领导的演讲,你也都参加了?”
索菲:“没有。”
莫尔:“出席是一种义务。”
索菲:“我不关心一切政治。”
莫尔:“你怎么看待几天前,党部领导在国家博物馆所说的女生们更应该为领导们生孩子,而不是在学校里闲荡,甚至当他不那么好听地允诺要把她们分派给自己的副官?”
索菲:“这是个人口味的问题。”
莫尔:“你在学校里的状况让你很有嫌疑性,我建议你马上毫无保留地说出事实真相。”
索菲:“我要争辩我与传单一点微末的关系都没有。除了那个愚蠢的玩笑。我理解,你们会一直保留对我们的怀疑,直到真正的嫌疑犯被抓。但我的哥哥和我真的与此无关。”
莫尔:“你是不是认为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歪曲了你的思想信念?”
索菲:“我对你已是开诚布公的。”
莫尔起身出门,瞬即折返,说道:“朔尔小姐,我们的同事在你的箱子里找不到传单的影子,你的哥哥在审讯中也证实了你说的话。你轻松些了?”
索菲:“我没有什么担忧。”
莫尔提起电话让记录员进来,随后向索菲说:“我现在口述一份记录,你听仔细了,如果跟你所言不符的话,请打断我。你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朔尔小姐?”
索菲:“明白了。”
莫尔:“然后你将被带往后面的监狱暂时关押,但是,那之后,也许你今晚仍能回乌尔姆。”
莫尔转身问记录员是否记录好,念白略去……索菲没有异议,然后被带往监狱。

次日,由于证据不足,索菲被初步判定无罪释放。她暗自庆幸,长舒一口气。正当索菲准备在离院单上签字的当口,电话铃响了,是莫尔打来的。洛赫接完电话,不再让索菲签字,而是再次带她来到审讯室,显然莫尔又掌握了新的证据。

2月18日,第二次审讯
莫尔:“你可以脱掉你的大衣了,坐下吧!”
莫尔手持索菲的离院证,看了看对面这位文静的女孩。然后将离院证放进资料夹,开始发问。
莫尔:“你父亲去年坐了6个月牢,因为他称我们的首领是‘人类上帝的人质’。”
索菲:“他因其‘阴险’被捕,并被剥夺了工作。”
莫尔:“我在想你父亲是如何承认的。你曾经是德国女青年团的成员?”
索菲:“我们的父亲从来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政治思想。”
莫尔:“哼哼!典型的民主!你为什么参加德国女青年团?”
索菲:“因为我听说希特勒把我们的国家带向强大、幸福和安康。关心每个人都有工作和面包。每个人都是自由和幸运的子民。”
莫尔:“你是单身的吗?”
索菲:“我订婚了。和弗里茨·哈特纳格尔。他是前线的上尉。”
莫尔:“在斯大林格勒?”
索菲:“是的。”
莫尔:“你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
索菲:“半年以前。”
莫尔放下烟蒂,猛地将台灯照向索菲,后者下意识地闭上眼睛,尔后缓缓睁开。莫尔突然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枝勃朗宁手枪,屋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莫尔:“认识这个吗?”
索菲:“我哥哥有一枝。他是国防军的中士。”
莫尔:“如何解释他抽屉里有190枚子弹?直径9毫米。”
索菲:“那也是我哥哥的。”
莫尔:“你最后一次买邮票是什么时候?”
索菲:“大概两个礼拜前。”
莫尔:“哪里买的?买了多少?”
索菲:“在利奥波德大街23号的邮局。10张12分的,也可能是5张6分的。我记不清了。”
莫尔:“没有更多了?”
索菲:“没有了。”
莫尔从包里又拿出一叠邮票。
莫尔:“认识这些邮票吗?”
索菲:“不认识。”
莫尔:“真不认识?”
索菲:“真不认识。”
莫尔:“我们在你哥哥房间里找到的。为什么你没有告诉我们?他用这么多邮票来进行大量印刷品的寄发。”
索菲:“你问的是我最后一次是在哪里买的。”
莫尔突然声调提高到了80分贝:“无耻!你们当中究竟是谁想拿这些邮票去干嘛?邮寄那么多印刷品干嘛?”
索菲:“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我们写了很多。”
莫尔:“那么你知道这些邮票了?”
索菲:“我只是猜测而已。你是从我哥哥那里搜到的,不是从我这里。”
这时盖世太保警察进来了,双手抱胸,站在门边。
莫尔:“你有一台打字机?”
索菲:“在我哥哥的房间里。那是我们房东太太的。她把它借给我们,我哥哥就可以用来打印东西了。”
莫尔:“打印什么东西?”
索菲:“关于哲学和神学问题的论文。”
莫尔从包里取出宣传单页:“不是这些传单?”
索菲:“不是。”
莫尔:“也许是这样的哲学和神学问题吧:‘希特勒不会赢得战争,只会拖延战事。’或者是‘罪行不会为德国赢得战争胜利。’又或者‘未来的德国会变得封建。言论的自由,认识的自由’。”
索菲:“这不是汉斯写的。”
莫尔:“你写的?”
索菲:“不是。”
莫尔:“但是你相信这样的一种社会秩序。”
索菲:“我不关心政治。”
莫尔拍案而起:“不管怎么样,根据字体比较,这些诽谤书出自你们屋里的打字机,并从月初开始寄给了很多奥古斯堡和慕尼黑的居民。”
索菲:“我不知道这事。”
莫尔:“坐着!你给我注意。”
说完,径自出门去了。不一会儿,又进来了。手里拿着另一份证据。
莫尔:“你哥哥想把这份诽谤书销毁的时候你也在场。认识这张纸吗?”
索菲:“不认识。”
莫尔:“把它念出来,在你说错话之前。”
索菲照着念:“20万同胞为了一个军事伪君子的面子牺牲了。”
莫尔:“这话让你联想到什么?想到在其他6种传单上演奏的音乐?那么这手写体呢?”
索菲:“不认识!”
莫尔再次咆哮起来:“够了!诽谤者传单的发起者是一个叫克里斯托弗·普罗布斯特的人——你们一位来自因斯布鲁克的朋友。我们在你们那儿找到他的来信。这种字迹确认无疑。普罗布斯特也是被首领仁慈关怀的一名医学学生。自家人,应该对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心存爱恋!作为享有特权的人,却不断宣扬家丑,而其他人却战死在前线。除了你的哥哥和克里斯托弗·普罗布斯特还有谁参与这份传单?”
索菲:“你不要恶意诋毁!”
莫尔:“你对我隐瞒你们屋子里存在的证据,尽管你知道完整的事实真相!”
索菲:“我只承认我知道的东西!”
莫尔:“你想听听你哥哥是怎么说的吗?就在他像你一样拐弯抹角说完话之后。‘在我终于意识到,面对东方战线的失败和英美军事力量的强大,我们国家的军队已不可能把胜利引向我们这边。我经过许多痛苦的思考之后,终于承认只有一种办法才能减少无谓的牺牲和避免统治欧洲的想法。那就是缩短战争。另一方面对我而言,对待那些被我们占领的地区和人民来说是一种梦魇。”
索菲:“这只不过是一种政治解释,丝毫没有责备之意。”
莫尔:“这是对武装力量的败坏和极大泄密!”
索菲:“我仍然不相信这是我哥哥说的话。”
莫尔:“啊,你也觉得这里面有说错的地方是吗?”
索菲:“除非我哥哥当着我的面说,否则我不相信我哥哥会说这些话。”
莫尔:“绘画师艾克迈尔跟你说过些什么吗?”
索菲:“是的。艾克迈尔几个月都在克拉科夫干建筑。他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可以进出他的画室,向我们的朋友展示他的作品。”
莫尔:“复印机上留有指纹证实是你哥哥的。他已经全招了。他让人记录下来,全都是他一人所为。拟定六种传单复印和派发。那他一个人得一夜之间在慕尼黑发出5000份传单。你肯定和他在一起。今天上午你也肯定和他一起在学校楼台上。难道你还要告诉我们你对此一无所知?难道你认为这些传单是无害的纸张?承认吧!是你和你哥哥制造和派发这些传单的!”
索菲:“是的!我为此感到骄傲!现在我哥哥和我会被怎么样?”
莫尔:“你早该考虑到后果了,朔尔小姐!”
索菲:“我们的家庭会受到牵连吗?”
莫尔:“这另当别论!”
索菲:“我要去厕所。”
莫尔:“现在不行。是谁写了这些传单?”
索菲:“我!”
莫尔:“你又撒谎了!朔尔小姐。我们几周前就派专人跟踪研究,结论是写传单的人极有可能是个男的,学文科,是你哥哥写的!谁拿这些诽谤书去寄的?”
索菲:“我哥哥和我。对不起,我真的得去趟厕所。”
莫尔拿起话筒,让警察头目洛赫进来,令其带索菲前去卫生间。在洗手池前,索菲强忍悲痛,没有哭出声来。门外传来洛赫的催促声,她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暗暗下定了决心。
莫尔:“这是什么意思?‘希特勒的失败’、‘自由’?在慕尼黑大学、路德维希大街上的“”标志被划掉。还有在玛丽安广场和高丰格大道上也一样。”
索菲:“是哥哥和我干的。”
莫尔:“你哥哥在学校里被抓时曾经说到:‘快回家去,告诉亚力克斯,他不用等我了。’舍特林正好就站在附近。这是告诉施莫尔逃走的暗示吗?”
索菲:“汉斯和施莫尔有约,他不想让他徒劳地等他。”
莫尔:“你跟施莫尔谈论过这个计划吗?”
索菲:“没有。”
莫尔:“跟格拉夫呢?”
索菲:“也没有。”
莫尔:“你为什么总是要撒谎,朔尔小姐?”
索菲:“我没有撒谎。”
莫尔站起身,拉开窗帘,这时已经是次日清晨了。
莫尔;“这是,是你今天的供词,请签名!”
索菲无奈之下依从了……莫尔让洛赫把索菲带走。

2月19日,第三次审讯
莫尔:“我们不会沉默,我们是你们泯灭的良知。‘白玫瑰’组织让你们不得安宁。谁是‘我们’?”
索菲:“我哥哥这样写的。”
莫尔:“在第4页传单最后写着‘请将此单复印并广泛传播’。最后这里号召反抗运动。这听起来不像只有一两个罪犯。”
索菲:“我们没有组织。”
莫尔:“关于维利·格拉夫你知道多少?”
索菲:“中士,和我哥哥一样是学医的,偶尔会来看我们。”
莫尔:“据我们所知,他也在画室里帮忙复印传单。我们发现了他的指纹。”
索菲:“但他完全是另一个时间到画室来的。”
莫尔:“什么时候?”
索菲:“元月中旬,当我们向朋友们介绍艾克迈尔的作品时。所以可能有其他人的指纹留在上面。”
莫尔:“还有谁也在?施莫尔?”
索菲:“可能吧,我不知道。我只是开始的时候呆了一会儿,后来去听音乐会了。”
莫尔:“普罗布斯特是不是负责在萨尔茨堡和和林茨的传单?”
索菲:“不是,汉斯没有告诉他,因为他有妻子和三个孩子。”
莫尔勃然大怒:“我要你他妈的给我说出事实真相!我期待你现在终于可以给我说出实施者和操纵者!格拉夫?安内利泽?”
索菲:“我一共才见了他们8到10次。”
莫尔:“都谈了些什么?”
索菲:“关于文学和科学。我认为格拉夫完全与政治无关。”
莫尔:“与政治无关但向他透露过计划?”
索菲:“我声明,格拉夫与我们的传单毫无瓜葛。”
莫尔:“舍特林呢?”
索菲:“我跟吉泽拉经常见面。自从我们一起在慕尼黑上大学,我认识她是在青年义务劳动军里。”
莫尔:“那我们的帝国将充斥着非政治人士和运动的拥护者。”
索菲:“那对你来说也会是最好的秩序,莫尔先生。”
莫尔转身在文件柜里取出一沓卷宗。
莫尔:“根据我们的确认,所谓的‘白玫瑰’组织仅在元月份就弄到了1万张纸和2000个信封。这是谁干的?”
索菲:“哥哥和我。”
莫尔:“这似乎让人相信,因为最初的4页传单只印了100多份。但你还是不肯跟我说明你哥哥和你能够单独将第5、6份传单印了千余份。还能拿去邮寄。”
索菲:“我们没日没夜地工作。”
莫尔:“佩服!除了你有记录可查的课程之外?”
索菲:“是的,我们要揭穿表象,我们的反抗有广泛的基础。”
莫尔:“我们知道,你哥哥格拉夫,施莫尔,还有富特文勒,维滕斯坦曾经一起到过前线是么?他们都在慕尼黑读大学。你们之间难道不会有什么政治意见的交流吗?”
索菲:“我哥哥对我说起人民死亡的悲痛,但不论及他的朋友。”
莫尔:“这我可不相信,朔尔小姐。”
索菲:“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对政治意见的表达。”
莫尔:“人们怎么看待你们发传单的行为?你们从哪里得来的地址?”
索菲:“从国家博物馆里的电话本上抄下来的。”
莫尔:“看一下斯图加特:1月27日及次日上午,在那里通过邮局发出了700份传单。与此同时,在这里———慕尼黑,派出了约2000份传单,这不可能是你哥哥一个人干的,2000份呐!”
索菲:“27号晚上是我坐快车去斯图加特的,传单就在我的箱子里,等我到了之后,我把约一半的传单塞进火车站旁的邮箱里,剩下的在第二天派到郊外。”
莫尔:“但是1月28号一天里你哥哥不可能将2000份传单放到慕尼黑各个电话亭和电话本里。还有其他地方,谁在帮助他?”
索菲:“我当时不在慕尼黑。”
莫尔:“谁在支持你们派发传单的行动?”
索菲:“我父亲每月给我150个帝国马克。我哥哥有军费补贴。”
莫尔:“你们两个人就靠这点钱生活、印传单和邮寄?每次你回乌尔姆单趟车费都要15个帝国马克。”
索菲:“我们会向朋友借钱。”
莫尔:“谁借给你们钱?”
索菲拒绝回答。
莫尔不再追问,拿起记录本:“在左边一页的上面,有字母‘E’表示单词‘收入’,资金后面注的名字表明是谁借钱给你们。”
索菲:“是的。”
莫尔:“下面还有你未婚夫的名字。他也是参与者之一?”
索菲:“他不是!我们每次借钱都是有理由的。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每一个人。我哥哥和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莫尔:“你没有考虑到后果。如果你和你哥哥把什么都承担下来……我们知道所有人的名字!你最好想想吧,朔尔小姐,最好跟我们合作。那可以减轻对你们的判罚。想想你们可怜的父母和你们所带给他们的耻辱吧!”索菲:“莫尔先生,你指责我们犯了泄密罪,现在又要我出卖所谓的同犯来使得自己好过一点吗?”
莫尔:“揭发犯罪行为不能算是泄密。”
索菲:“但我哥哥的朋友们与此无关。”
莫尔又把洛赫叫进来,令其带走索菲。

2月20日,第四次审讯
莫尔给索菲泡上一杯咖啡。
索菲轻啜一口:“这是正宗的咖啡豆。”
莫尔:“朔尔小姐,德意志的幸福也涉及到你对吗?”
索菲:“是的。”
莫尔:“你不像那个埃泽尔一样卑鄙地在慕尼黑酿酒厂地窖里制造爆炸,你虽用了一些错误的谣言,但却以和平的方式斗争。”
索菲:“那你为什么还要惩罚我们?”
莫尔:“因为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没有法律就没有秩序!”
索菲:“你所引用的法律在1933年权力被篡夺之前还能保护自由的言论,但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自由言论导致牢狱甚至死亡之灾,这与秩序何关?”
莫尔:“如果人们不遵循法律那应该遵循什么?同样的,谁来赦免?”
索菲:“遵循良知。”
莫尔轻蔑地回应:“是这样。”随即拿起法典和索菲的记录本,“这是法律,这是人。我作为侦探需要检查两边是否全等?如果不是的话,必须找出哪里出错了。”
索菲:“法律是会变的。而良知不会。”
莫尔:“那如果每个人都自行决定其良知正确与否会怎么样呢?特别是当罪犯想要推翻首领的时候,又会怎样?这必然是一场罪恶的混乱,所谓的自由思想、联邦主义、民主?我们曾经拥有这一切,我们也已经知道了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索菲:“没有希特勒及其政党人们最终也会拥有权利和秩序。法律保护是让每个人免于专制而非为了随大流。”
莫尔:“专制,随大流者?你怎么可以如此轻蔑地谈论?”
索菲:“是你在轻蔑我们。当你因为一纸传单把我哥哥和我称为罪犯,虽然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试图用言论说服别人。”
莫尔:“正因为你和那群人不知廉耻地享用着特权,你们才得以花我们的钱在战争期间继续读书。而我在那该死的民主时代只学会了做裁缝。是什么让我今天成为警察?是占领了普法尔茨的法军,而不是德国的民主!如果运动没有爆发的话,我至今还只是呆在皮尔马森斯的一介乡村卫士。《凡尔赛条约》的耻辱记录、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危机都是由我们的首领希特勒解决的。”
索菲:“让更多的人徒劳地送命!”
莫尔:“这是英雄之战!你拿到的食品配给票和我们是一样的,和那些你鄙视的战斗着的人们一样,你拿到的和我们还要多,还要好!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你为什么会有牢骚呢?我们的首领和德意志民族在保护你!”
索菲:“或者留在这维特斯巴赫的宫殿里,或者我的家庭受到株连?”
莫尔:“我们的士兵是在解放欧洲,使其摆脱富豪统治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建立一个更强大更自由的德国,避免再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被人奴役,我告诉你!”
索菲:“当不久以后这场战争结束,德国又重新进军另一个陌生的国家,那里的人民就会指着我们说,我们毫无反抗地忍受着希特勒。”
莫尔:“当我们获得了所有战争的胜利,流血牺牲后终于换回了德国的幸福和自由,就像你当初在女子青年团所梦想的那样,你又会怎么说?”
索菲:“这样的信仰会在希特勒的德国消失的。”
莫尔:“如果我说的成真了呢?你是天主教徒?”
索菲:“是的!”
莫尔:“教堂也要求你们要坚定信仰,哪怕是你出现了怀疑。”
索菲:“但在教堂里,人人都是自愿的。而希特勒和纳粹份子剥夺人的其他选择。”
莫尔:“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想法且甘愿冒险呢?”
索菲:“因为我有良知。”
莫尔:“我不能理解,以你的天赋和智商竟然不能思考和感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忠诚、幸福’,有道义、有责任的国家政体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
索菲:“难道纳粹假借自由和忠诚的名义在整个欧洲造成的可怕的流血牺牲还没有让你睁开自己的眼睛吗?如果不在希特勒羽翼未丰时去除他的权力同时建立一个新的欧洲,那么德国的名义就会一直蒙受耻辱。”
莫尔:“新的欧洲只能是纳粹的。”
索菲:“当你们的首领精神错乱的时候是吗?你只需想想种族歧视就够了!在我们乌尔姆,以前有一位犹太教师,被抓到冲锋队前,所有人都要在他面前走过并遵守命令朝他脸上吐口水,当晚他就消失了,就像1941年在慕尼黑消失的上千人一样。据说他被送往东部进行义务劳动。”
莫尔:“你相信这样的胡说吗?他们是自己迁移走了。”
索菲:“来自东部的士兵都说他们是消失了,希特勒是想让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灭亡,这种癫狂的想法他20年前就有了。你怎么会相信犹太人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呢?”
莫尔:“这种分类只是为我们带来了不幸,但是你属于疯狂的,少不更事的青年,因为错误的教育,可能我们也有责任。如果是我会用别的方法教育像你这样的女孩。”
索菲:“你信不信?我非常地震惊当我得知纳粹份子竟用毒气和毒药来消灭患有精神病的孩子,我母亲的朋友们曾向我说过,那些孩子是怎样被护养院的护士送上货车的。其他的孩子问,‘车子开往什么地方?’护士回答说,‘车子开往天堂。’然后余下的孩子们唱着歌登上汽车。你认为,我受了错误的教育是因为感受了这些人的缘故吗?”
莫尔:“那是毫无生活意义的人生。你也学过护理,你肯定也碰到过精神病人。”
索菲:“是的,所以我更加确定,无论什么情况,没有人有权对此进行判断,只有上帝才有这权力。没有人知道一个精神病人的灵魂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痛苦中会形成怎样神秘与内在的成熟。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莫尔:“你必须得适应,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你所说的与现实无关。”
索菲:“我所说的当然与现实相关。与道义、道德和上帝有关。”
莫尔猛地起身:“根本没有上帝!”说着走向窗边,沉吟片刻,“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只是很信任你的哥哥,认为他所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自己只是参与而已。难道我们不可能这样来写记录吗?”
索菲:“不用了,莫尔先生,这与事实不符。”
莫尔:“听着,我有一个儿子,年龄比你小一点,他有时脑子里也会出现荒唐的念头,但现在他去了东方的前线。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乃是他的责任。”
索菲:“你仍然相信最后的胜利吗,莫尔先生?”
莫尔:“朔尔小姐,人一旦把什么都考虑清楚了就不会再着迷于他处事的过程了。这关乎你们的性命!这里,我为你的记录想了以下内容:‘经过谈话后形成的看法是:你与你哥哥共同的行为在这一战争阶段被视为反国家,尤其是反前线苦战的军团的罪行。应处以最严厉的判决。’?”
索菲:“不,从我的观点出发不对。”
莫尔:“承担错误并不意味着出卖你的哥哥。”
索菲:“主意很好,但如果重来,我还会选择这样。因为不是我,而是你有着错误的世界观。我还是之前的观点,我为我的民族做最好的事情。我不会后悔,我也会承担所造成的一切后果。”
莫尔无可奈何,“记录员进来记录口供。告诉领导,我们这里结束了。”

 3 ) 法官的嘴脸入木三分

让人过目难忘。他们已经彻底背离了其所服务的那种基本价值,赤裸裸的成为恶魔的帮凶。



深深愿,人类社会早日结束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

问一下,反问,自问,苟安的人们,当正义来临,你我何以自处?

 4 ) 最后日子中的历史情结与爱

2012年的2月22日,恰好是苏菲·绍尔被处以极刑69年后的日子,我为了这部影片参观了慕尼黑大学。当年的绍尔兄妹和白玫瑰的六份传单,如今被刻在大学主楼入口地面的一块大理石上。学校在主楼的楼梯下方为白玫瑰设计了小而精致的纪念馆,抬头望去,正是苏菲·绍尔撒下传单的地方。

要理解这部电影,必须要了解苏菲·绍尔之于德国人的意义。提起二战的历史,德国人愿意说自己非常有“历史感”(geschichtsbewusst),从战后的一系列赔偿与相关的态度中可见一斑。然而若说起为何自己的上一代如此忠实于纳粹主义,德国人往往给不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德国人便会说:并不是每一个当时的德国人都是这样!施陶芬伯格(Stauffenberg,感兴趣的可参见汤姆汉克斯的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苏菲绍尔便成了屈指可数的、在纳粹统治时期积极争取自由、反抗独裁统治的例子。在柏林,德国人专门为此类人士设立了纪念馆(施陶芬伯格被处死之处);在柏林众多“古迹“的光芒掩盖下,这一纪念馆参观者寥寥。的确,对于外国人,德国人战后的态度的确已经说明了一切,大家只知道在华沙下跪的勃兰特总理,并不知道在希特勒办公桌下安放炸弹的施陶芬博格。然而,这些战时的反抗人士仍然对德国人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他们想告诉自己的后代,对良知、自由、民主的追求贯穿德意志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并不曾因那段黑暗的历史而中断。

在此之后,我们也应了解影片中以摩尔(Ermittlung:Mohr)为代表的纳粹分子的背景与动机。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很难公正地评价纳粹统治对于德国的真正意义:如戈培尔博士等人(可参见电影:帝国的毁灭)对纳粹主义的热爱,丝毫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自由或民主或法治的推崇。希特勒的出现,将德国走出凡尔赛条约的步伐加快了数十年。正如影片中摩尔先生所说,自己是在法国占领区、在法国人的控制下才当上警察的。在这样的意义上,我相信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对摩尔以及之后法庭上旁听的纳粹军官做了美化:显然,几个22岁的年轻人是丝毫无法触动他们对纳粹主义的忠诚的。至于这样做的动机,我想也与上一段提到的苏菲绍尔的意义大致相同。

回到影片本身,我并不能讲出很多。德国很多电影往往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就这样开始了,然后就这样结束了,恰如电影窃听风暴的最后一句台词“不,这是给我的”(das ist fuer mich)。这部“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过于刺激的场面,只是平铺直叙地将“最后的日子”播放了一遍。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讲述“白玫瑰”之前一系列的反抗行动,大部分内容可集中到苏菲绍尔与摩尔的三场对手戏上。年轻的女学生在国家警察摩尔面前显然有些过于稚嫩,但一来二去却在第二场对手戏中将摩尔弄得气急败坏。绍尔的英雄形象由此开始得以树立:审讯中对同志的保护、监狱中对自由的向往、法庭上的争辩,尽管有些镜头和情节显得过于刻意。在得知死刑将在审判后立即执行时,导演终于把苏菲还原成一个普通而稚嫩的年轻女学生,独自一人无助的喊叫。

其他:汉斯绍尔作为兄长,相信在白玫瑰这一反抗组织中付出的更多,但他的意义显然被更为年轻并身为女性的妹妹所掩盖了。影片试图深化苏菲绍尔精神的感染力,因此设计了摩尔最后希望一定程度上”袒护“苏菲、最后“深情”对视、法庭上纳粹军官沉默无言等情节。但显然,这样的事情在当年的真实场景中的确很难发生,上文已有说明。

支撑苏菲绍尔的几股力量:对自由的向往、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未婚夫弗里茨Fritz的爱。弗里茨在影片中是个没有正面出现的人物,这反倒让我对他更感兴趣。苏菲绍尔形容他时用了”坚强的灵魂,柔软的心“(harter Geist,weiches Herz)这样简单有力的话语;在最后遗书时,也将她的名字写在最上面。这也体现了导演最后将苏菲还原于“人”的努力:人的力量并不来自诸如“自由”等崇高的字眼,也许仅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爱。

苏菲绍尔式的人物在今天已经很难出现,除非他所反抗的是民主自由,并最终获得成功。而她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的意义,也许应该是:一个22岁的人,做了爱做的事,爱了所爱的人。

 5 ) 看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有种去IMDB上给满分的冲动

可惜后半段让我很失望很失望
歇斯底里的法庭,实在是太单薄太模式化太让人脱力了

相比之下,索菲对警探的几段则有趣得多
面对有缺陷的制度和政治体系
维护它还是反对它
享受带来的辉煌抑或是诅咒其将要带来的毁灭
几段犀利的对白
让人想到了愤青VS五毛,乌有之乡VS袁腾飞
辩证的看,没有人全对,没有人全错
只要你固执一端就必然错

 6 ) 德国情怀

去年柏林电影节上挺风光的一部片子,一举拿下来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分量颇重的奖项。好象此片还代表德国参加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记得在几个月前的某篇博文上就曾提起过,我对女主角朱丽娅·耶特斯一直抱有相当的好感。看过这个小姑娘的三部电影,感觉她是一直在进步。非常有意思的是,她所出演的角色也似乎一部比一部成熟,一部比一部坚强。也许你在《发情日记》里仅仅记住了她的青春富有活力的身材,但在《好日子到头了》或许你该感慨她接片的品位确实与众不同,所以你很容易便理解和赞叹她在《苏菲邵尔最后的日子》里的精湛演技。

如果说维姆-文德斯镜头下的德国被插上了一双诗意和想象力的翅膀,汤姆-提威克镜头下的德国充满动感和电子节奏的罗拉式快跑,沃纳-赫尔佐格干脆潜心致力于世界各地奇闻绎事的研究,那么本片则是一部纯正到原汁原味的德式电影。何谓“纯正”,当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你可以这样理解和认为,这个电影把德国人的理性和思辩发挥到了及至。除去最开始的半小时,影片有2/3的内容是在激烈地对白(争辩)中进行的。朱丽娅·耶特斯所饰演的女主角,面对纳粹的种种言语引诱和精神洗脑,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地进行信仰上的抗争,将一个面对死亡威胁下却依然拥有绝不动摇信念的坚强女性形象演绎的相当完美。这是一部讴歌信仰和信念的电影,在一个真正拥有信仰和信念的人眼里,死亡只是一件很轻的东西。看到最后苏菲-邵尔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幕,不知不觉想起了德国新民谣乐团Belborn说过的一句话:德国拥有一个永恒的灵魂。

所以,此片应该推荐给所有热爱欧洲电影,热爱德国的朋友。

 短评

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

3分钟前
  • ぬぬ ®
  • 推荐

女主角很成功,真实,嘴角始终带笑的贞德,柔弱坚强。全片将力道集中于被捕解运审讯判决,冷酷色调恰恰衬托出主角的气质,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处理信仰亦到位。缺点和失败也很明显,最后诀别忍不住用类似轻音乐的钢琴注水,大大降低强度,再现盖世太保(彼拉多)同情面貌嫌多余。四星减

5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索菲的镇定让我敬佩又害怕,但我感动于她执意要去厕所哭泣发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6分钟前
  • 蒋瞰
  • 推荐

36

8分钟前
  • 慢点儿
  • 还行

争辩的过程依然主观,或者这就是事实

11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有慕尼黑大学场景

12分钟前
  • 啊!有网真好!
  • 还行

冷静、执着、坚定的索菲~对白很精彩

16分钟前
  • ningbokai
  • 力荐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18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若是乌有之乡的网友们看看这部片子,一定会发现纳粹法官的调调跟他们是如此相像......

21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3.5

25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还行

仰视文明 也有牺牲

26分钟前
  • 还行

让人敬佩的勇气 高潮:与检训官的辩论 结局虽早意料到 但无法抗拒强大的感染力 建军日当天播放此片确算隐喻 独裁与屠杀不只是收录在外语词典中 今日横行跋扈的猪狗们注定逃不过明日人民真正的公审 公道自在人心

29分钟前
  • Bill
  • 推荐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31分钟前
  • 思.s。ி
  • 力荐

有一天你们会站在这个位置等待审判的。“今天你把我们吊死,明天就是你自己”。这冗长的电影里,那义正词严的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被人民抛弃。推荐给乌有之乡的人看。

34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感谢国家,感谢互联网。

38分钟前
  • uka
  • 推荐

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这种形式多少为本片增添了些思辨风格,不过中后期开始对话场面稍显失控,角色情绪显得做作,一种刻意的悲情。

40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小时候看的革命片可谓于此片异曲同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始终值得歌颂的。想想今日的20余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够记得自己有过理想?

44分钟前
  • 流浪的精灵
  • 力荐

姐弟俩在审讯时的斗争,让人们难忘.

49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力荐

CCTV-6 初3

52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我们不就是电影中描述的民众么?

57分钟前
  • superbi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