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终结者1984 剧照 NO.1终结者1984 剧照 NO.2终结者1984 剧照 NO.3终结者1984 剧照 NO.4终结者1984 剧照 NO.5终结者1984 剧照 NO.6终结者1984 剧照 NO.13终结者1984 剧照 NO.14终结者1984 剧照 NO.15终结者1984 剧照 NO.16终结者1984 剧照 NO.17终结者1984 剧照 NO.18终结者1984 剧照 NO.19终结者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5 20:11

详细剧情

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饰)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琳达?汉密尔顿 Linda Hamilton 饰),目的是灭掉康纳的出生。 康纳得知后,火速派战士雷斯(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饰)前往救援。雷斯来到1984年的洛杉矶,及时搭救了被机器人追杀的莎拉——她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然而,人们把雷斯当成疯子,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统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长篇影评

 1 ) 这是国内公映过的电影

这部影片,在国内公映过的,大概在1993年或者1994年,那时候电影票也就几块钱。

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同学逃课,路过电影院,发现在公映,当年《终结者2》的录像带已经随处可以租到,都看过,所以就进去看了这一部,发现原来是第一部,哈哈哈,果然不错,好看。

虽然第一部投资那么小,缺乏高科技。还是很惊心动魄的。

其实我们这些同学在看《终结者2》的时候,就经常猜测第一部的内容,巧合下,竟然在电影院看到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也在奇怪,为什么当年这部《未来战士》会在国内公映。而且是悄然无息的。

导演卡梅隆,是个奇才,无论是《终结者》开始,还是《铁达尼号》,或者是最近的《阿凡达》,他天生就是一个导演,有多少钱可以做多少事,《终结者》的投资是非常小的,他也可以带给我们一个惊心动魄的科幻故事,当然了,他的本事,要在大投资下,会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现在最期待的是第五部。不是卡梅隆导演没关系,重要的是,一直看下去。

顺便说一下片中的2个演员。

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因为《终结者2》还有《铁血战士》、《魔鬼司令》等片,在国内已经非常有名,后来还有更加震撼的《真实的谎言》。当时好莱坞动作片有四大金刚,史泰龙,施瓦辛格,史蒂芬辛格尔,还有尚格云顿。都被录像厅的影迷所热衷,慢慢的,也带出了国内第一批的原声影迷,其实以前的人是不喜欢看字幕的,都喜欢配音。

女主角琳达·汉密尔顿(Linda Hamilton),相信是最早被国内观众认识的女演员,正大剧场的《侠胆雄狮》,相信很多人还是记忆犹新。当然了,她也是卡梅隆的前妻……之一。

有一句必须要说明,施瓦辛格本片露点了,第三点,果然是……重量级的!!!

 2 ) 我还会回来的

《终结者》(1984)《终结者2:审判日》(1991)《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2003)

记得小时候看一部动画片,每一集结尾,受挫的反派总要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知道这是阿诺在《终结者》里的名言:”我还会回来的。”(I’ll be back.)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使徒拯救”圣母”并成为救世主父亲的荒谬故事。

卡梅隆的片子中,最好看的往往也是最愚蠢最滥情的。在他拍摄的前两部《终结者》里,第二部的车辆追逐和枪战场面最精彩,人物也更丰满。《审判日》最长,导演剪切版长达152分钟,不过这部片子表达了一个愚蠢的思想: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后导致的核战争浩劫应归功于制造机器的人。片子里,”圣母”莎拉·康纳为了挽救世界去杀制造出超级芯片的科学家。其实,她应该去杀冯·诺伊曼和爱因斯坦,最彻底的办法是穿梭时空去杀掉第一个拿起木棒当工具的古猿。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同年铁娘子撒切尔任英国首相,此后在1981年强硬的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世界局势都异常紧张,战争空气浓厚,因此又被称为”二次冷战”。这段时间里,双方都亮出核武互相恐吓。当然,期间荧幕上也笼罩着核战争的阴影。《终结者》就是此时诞生的。

在那样疯狂的时代,面对绝望的公众,拍出一个荒谬的故事还是可以理解的。1991年的时候,柏林墙倒了,苏联也解体了,美国人梦里都害怕的威胁烟消云散了。可以理解,对手化成空气后,得找一个更深层次的敌人,卡梅隆成功了,确实也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可确实也蠢了些。

2003年的这部就是纯粹捞钱的作品了。连卡梅隆先生都坚持说故事早在第二部里就结束了,不愿拍了。在这部乔纳森·默斯托执导的片子里,除了看到电影特技的进步之外,啥也看不到–”救世主”约翰·康纳形象猥琐,太失败了。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抱怨电脑时代的影片,其效果恰恰是电脑创造的。施瓦辛格在这部影片里没再说”我会回来的”,因为他要实现美国梦。他当加州州长去了,终结者真的被终结了。

http://my.donews.com/buckzhao/

 3 ) 被钞票终结的《终结者》


    看过《T4》后,我彻底地确认了一个事实,即出色的导演,他不但要善于运用镜头,还要是一个懂得挖掘演员才能的伯乐。

    看看执导过《终结者》系列的卡梅隆,他总是会选择最优秀的演员,来饰演他所指定的角色,阿诺州长这个德意志肌肉男不用多说了,他能有今日,得归功于老卡的金眼,无论是《T1》里的冷酷杀手,还是《T2》里那个可爱的终结者,阿诺都很好发挥了他的演技,这说明了同一个演员,老卡不但会让他来演反角,也晓得如何让他来演正角。除了阿诺,迈克尔·比恩(饰《T1》的雷斯)、琳达·汉密尔顿(饰《T1》、《T2》的莎拉)、爱德华·弗朗(饰《T2》的约翰)、乔·莫顿(饰《T2》的戴森)、罗伯特·派屈克(饰《T2》的T-1000)……这些人到了老卡的镜头下,哪一个不是成了一等一的金牌演员呢?还有《T4》唯一的亮点,饰演马库斯的Sam,也是老卡相中的,剧中他的发挥可比蝙蝠侠好了不知多少,他以后要是红不起来,那就得怪《T4》的剧组挥霍人才。
    相比起卡梅隆惊人的创造能力,他的两个继任者就只懂得如何榨干老卡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似乎说明了为什么老卡能够成为老卡,而其他人不能了。

    也许我早已被美国佬的特效大片轰炸得产生了精神疲劳,以致现在越来越看重一部片子的含金量,也就是“剧情”,现在一看到那些企图利用“华丽场面”来忽悠一切的弱智特效大片,我就吓得鸡毛皮刺刺,真人版《龙珠》和《木乃伊3》之流带给我的噩梦至今还未消除。还有那些动不动就叫一万人到广场上“打架”的片子,人们称之为“屎诗”,笔者亦唯恐避之不及。
    于是乎现在,只要剧情好看,哪怕场面很小的、或者老黑白片我都来者不拒,《终结者》(以下简称《T》)就是属于在我“不拒”的范围内。

    先说说《T1》吧,很多人说这部片子“不如”《T2》,我觉得这种评价并不公正,应该说《T2》“超越”了《T1》,这种说法更恰当些。
    其实拿《T1》和《T2》相比较,这本身就有失公允,因为《T1》只是一部投资只有600万美金的“小成本”制作而已,别说在美国了,即便放在中国,换算成人民币也不过4000多万,还不如冯小宁的《超强台风》5000万来得大手笔。
    老卡利用了这一有限的投资,拍出了一部经典,而冯导却炮制出了被网友誉为“一大坨狗屎”的“惊人之作”。
    《T1》其实是部伪科幻片,故事里的科幻背景,其实并不那么重要,T-800换成一个不死僵尸或妖魔鬼怪,这个故事照样能够讲得通,600万的资金,终究无法生出一部《星球大战》来,所以导演就在剧情上多下功夫,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你追我赶”的片子,亦非只会“卿卿我我”的言情剧,而是结合了多方面电影元素,形成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从而把片子推向了艺术化的顶峰。
    《T1》的确很有艺术感,在这点上它甚至要比《T2》有过而过无之不及,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像很多好莱坞片子那样是“强扭的瓜硬说甜”,雷斯在未见到莎拉之前,早已对她动了心,你为会雷斯的执著而感动,也会惊叹于莎拉从一个弱女子向伟大老妈转变的奇特过程,“女人是弱者,但老妈是强者”,这话一点也不假。

    《T2》则是真科幻片,当年的液体机器人,不知震撼了多少观众,片中对T-1000的各种动作的设计让人叫绝。这部投资十倍于《T1》的作品,最终在千禧年后被美国人评为史上最杰出的科幻片,彻底地击倒了许多好莱坞的亿元“大作”。
    《T2》有三个主角,老卡显然没打算让其中某个人物唱独角戏,每位主角的个性都鲜明得令人难忘:T-800的冷酷与可爱,约翰的顽劣与善良,莎拉的坚强与勇敢,还有T-1000的恐怖与狡猾——这BOSS绝对是《T》系列为最经典的一个反派,个性比T-X鲜明多了。
    有趣的是,老卡在《T2》的开头耍了一个小花招,如今阿诺州长已星光四照,他在哪些片子演什么样的人物,我们早已知晓,所以我们现在不会感到很惊叹,但对当年的观众(以及现在并不熟悉州长的新影迷)来说就不可同语了。《T2》老卡有意让两个终结者在影片的最初,做着一些似曾相识的举动,T-800的粗暴依旧如往,T-1000则貌似重复着雷斯的遭遇,于是我们无法确定两个终结者中,谁是来帮助约翰,谁又来杀害他的,当T-800华丽地掏出手枪之时,我们又仿佛看到了《T1》莎拉被追杀的那一刻,可接下来他用自己的身体为约翰挡下T-1000射来的子弹的画面,却是让我们恍然大悟:这个前作里的大反派,这次竟是站在主角一方!
    拉下来整部片子,就围绕在追杀与逃亡这一主题当中,却也穿插着主人公们试图努力反击的剧情,其惊险刺激的程度让人惊叹不已。
    《T2》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在镜头剪辑的完美无瑕,一个个看似难以完成的镜头,却连贯得几乎让人看不出破绽,这是后来的《T3》也没有办到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T2》的拍摄用掉了超过一百万英尺的胶卷,最终用上的镜头,还不到当中的1%,听到这点后,我不得不对剧组的严谨抱以深深的敬意,宁愿把钱花在镜头的剪辑上,也不愿过多地挥霍在看似豪华但其实很容易令人厌倦的空洞特技上。
    《T2》被称为《终结者》乃至科幻电影的颠峰,不是没有理由的。

    《T3》是一部令人尴尬的作品,它不再属于卡梅隆,但上亿元的投资,还是承载着诸多T迷们的期望,可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对于不熟悉《终结者》系列的新影迷来说,《T3》并不算坏,但那些把1-3都看完了5遍以上的人士,一定会明显感到,《T3》实在远不如前两作,它既没有《T1》凄美的艺术感,也没有《T2》精细的镜头感,它所依靠的,只剩下表面豪华但却屡见不鲜的电脑特效。
    在《T3》里,我们可以看到“太多太多”类似于《T1》和《T2》的场面,多得已经超出了“借鉴”的范畴。
    说好听点,是“致敬”,说中性点,是“模仿”,说难听说,是“抄袭”!
    可以说,《T3》很大程度上犯了《T1》千方百计避讳的毛病,直把片子拍成简单的你追我逃,只不过这次卖弄点特效,使画面看上去更为壮观一些,但这样有画面没内容的作品,在好莱坞多的是,看多也不新鲜,对那些期望剧情的内涵而不是画面特效的死杆T饭来说,这样的作品根本毫无意义,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大多观众对本片都颇有微词。
    《T3》还有一点是我不喜欢的,就是片中多少有点“大美主义”,前两部虽然同样以美国人为主角、故事地点也发生在美国,但“美国”的这个概念却不是很明显,作品所带来的思考早已超越了国界,但《T3》就不同了,导演有意无意地展示美国人在“拯救世界”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一个原本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灾难的大主题转变为老美的自命不凡,这也是乔纳森不如卡梅隆的地方了,虽说老卡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在《真实谎言》一片中暴露出来的种族偏见和美国佬的自大,着实让我反感之极,但就《T》本身而言,老卡做得还是不错的,故事主题具有警示性却简单明了,没有过多的大道理,《T3》反而有些装逼了。
    总之,《T3》的确有不如前两作的诸多地方,造成评价过低未必是T饭们对其要求甚高。尽管如此,《T3》我依然看了N遍,算是百看不厌了,归根结底,也许因为我也是个T饭吧?尽管我还没有狂热到逢T必哈的地步。

    《T4》受到的评价并不高,说白了就是“平庸”,如果把这种口风简单地归结于所谓的“先入为主”造成的,那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看法。
    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士,相信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似乎马库斯才是故事的主角,约翰·康纳的戏份显得可有可无。
    据说这个故事的剧本最初完全是为马库斯量身定造的,约翰的戏份只是后来强插进剧本,他原来就只是个登场时间只有3分钟左右就死掉的大龙套,马库斯因为多次在广播里倾听到约翰鼓励世人活下去的演讲,深受其感动,最后他决定代替约翰活下去,领导人类继续和天网进行战斗。
    不过由于大牌影星Bale的加盟,剧情却有了根本性的转化,导演为了讨好Bale这颗票房摇钱树,不但让他主演约翰·康纳一角,还不断地给Bale加戏,这样的做法换来的结果,当然就是马库斯和凯尔·雷斯的戏份被大刀阔斧地删掉,而且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
    Bale虽然因出演《蝙蝠侠》得了个大红大紫,但他却演出了史上最差劲的约翰·康纳,不但远不如当年《T2》里的小毛孩爱德华,即便和《T3》的嬉皮士Nick比较也相形逊色。倒是扮演马库斯的SAM令人折服,他又是被卡梅隆相中的。
    阿诺州长再次华丽丽地成为了最终BOSS,这次他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个超级龙套,只是他的登场方式,着实把无数T迷给当场雷倒,这当中也包括我在内。没看《T4》之前,我就知道州长一定是个戏份不多的路人级反角,但我还是忍不住在脑海里构思了N个T-800又帅又酷的登场姿态,可当州长在《T4》中以撒加式的正面裸体亮相时,再配上那段经典的金属乐,竟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喜剧效果,在导演的努力下,这位曾经的一号冷酷男,终于完成了向酒吧里的变态流氓的成功蜕变,于是我再也忍不住了,当场两眼泪汪汪——当然不是因为被感动。
    如此浪费人才,McG实在不算一个多么出色的导演(请允许我不腰疼地这么说,作为一个T饭,我实在对McG很有意见),他似乎忘了,当年的阿诺和爱德华等人,也不过是路人级的小角色罢了,但老卡让他们成为了天才。
    老卡志在拍一部属于他的电影,而McG和乔纳森则只想着怎么利用这个题材来骗取观众的钞票,不同的心态早已决定了《终结者》质量的不同。

    看样子,《T5》的拍摄是迟早的事儿,这个故事早已失去了老卡时代的创造力,沦为了三流导演们的摇钱树,人们只想着如何榨干树上的果实,却从不想着怎么让它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所以我不会对《T5》抱有多大的期望,除非到时换成一个更能令人信服的导演。

    在我心目中,《终结者》早在《T2》时就被终结了,剩下的只不过是“同人”和“狗尾续貂”。

 4 ) 终结者·短评写不下了

小时候看过一遍,现在看还是觉得太他妈的好看了😭。

特别难受的一点是一想到Reese一出生就在核战争后的年代,从小就被训练着成为一名军人,未来的那种艰难的环境,敌人一直在不断升级,学会伪装成人类的外表,令人更加难以判断,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勉强杀死一个最新款的terminator,人类真的能打赢与ai的这场战争吗?Reese自愿回到过去消灭terminator,是哪怕成功也回不到未来的单程票,而且过去的和平年代他也没来得及体验体验就挂了,真的心梗的不行😭。

总之,当时才35岁的州长实在是帅死我了,他妈的一出场衣服都没穿,讲真军事机器人干嘛丁丁也要培植,不给我用用感觉浪费(x),妈的一只眼空了露出机器人的红眼更是又冷又酷又色🤤这里有个bug就是机械的部分按理说传不回过去?

terminator三次爬起来复活是一次比一次惊人,最后看他被液压机压扁,还寻思那个手会不会又动几下吓唬人🤣但是没有,真会把观众搞紧张啊。

而且有些部分我以前看是完全没记得不是真人,比如州长看着镜子挖自己眼珠那里还有后面一个地方,以假乱真程度感人,不仔细看还真没意识到。

然后时间轮回搞得也不错,Reese没回来也就不会有John,像Sarah说的如果John知道了Reese是他爹,还会不会送他回过去,细想有点伤感的宿命论。

反正就是,好看炸了,第二部虽然我以前也看过了,分甚至比第一部高,但还是期待下一部更加好看!

 5 ) 导演的情结

一个导演的作品看得多了,就会发现某些导演是有某些内在情结的。

比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父子情结。

在星球大战里的黑魔君达斯-维达与天行者卢克,铁甲钢拳里的父子情。

提姆-伯顿则有哥特情结。

而詹姆斯-卡梅隆则有独立女性情结。

他总是很喜欢讲述女性如何慢慢成长为独立勇敢女性的故事。他本人也很喜欢与独立自主的女性交往。比如他前妻之一,凭借《拆弹部队》战胜了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抢走了奥斯卡奖。

多数人接触卡神应该开始于《泰坦尼克号》。卡神在这部划时代的电影里,讲述了一个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贵族少女,如何在一场美丽爱情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更早之前,还有《异形》这种cult片。片中的女主角独力大战外形怪物。

《终结者》里的Sarah Connor 也是这种人物。

刚开始,Sarah 是一个快餐店女招待而已,在生活的逼迫下,显得有点窘迫。在逃亡过程中,她失望地对里斯袒露心迹:我连生活费的账单都平衡不了。

在泰坦尼克号里,Jack鼓励Rose勇敢地活下去。而在《终结者》中,卡梅隆安排了另一个年轻小伙鼓励女主角。

【Thank you, Sarah, for your courage through the dark years. I can't help you with what you must soon face, except to say that the fucture is not set. You must be stronger than you imagene you can be. You must survive, or I will never exist.】

这一句话,来自未来的人类领袖John Connor, 是鼓励Sarah 勇敢面对终结者的追杀。

这段话让我想起Jack快要冻死的时刻,对Rose的诀别鼓励。

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年轻小伙鼓励他脆弱的恋人,勇敢地面对生活,又有何不可呢?甚至这样的话有一种别样的深情。


James Cameron 的电影总有很多James个人的痕迹。作为曾经的卡车司机,James在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大量卡车的镜头。或许是对他往昔生活的回忆。

还有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叫Jack,正是James本人名字的简称。

终结者这部电影是真正让卡神名声大噪的电影。Terminator这个形象如同天神降临一般进入他的头脑的时刻,他还为生活奔忙。Sarah的生活,或许多少跟他自己当时的生活有点相似。

这部电影拍于1984年,31年了,那些曾经让人血脉喷张的特效,到现在已经难以勾起观众的胃口。

但是,Sarah那种被生活和Terminator追杀的窘迫,却隐隐牵动那些依然为生活奔忙的年轻人的心弦。

哦,牵动心弦的还有那隐藏至深的情话。


-------------------------------------------------
闲话

James 逐渐成为一线导演的轨迹值得关注。

作为一个对艺术跟技术都有浓厚兴趣的人,他自学了很多关于电影的知识。

然后从科幻电影的特效师做起,凭借着过人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他逐渐获得当导演的机会。并从B级片开始,积攒起投资人的信任。随后凭借终结者一炮而红,登上主流影坛,并凭借《泰坦尼克号》席卷全球。最近一部大作《阿凡达》更是开创的3D电影的时代。

从这些轨迹来看,卡神的电影总是有非常浓厚的技术烙印。他能凭借惊人的技术能力,塑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他的这种能力,是他纵横影坛的杀手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许多导演应该会挺感谢James Cameron的,因为他拓宽了导演讲故事的技术能力。
d

 6 ) 卡梅隆的机器梦魇 - 《终结者1》

第004期 卡梅隆的机器梦魇 - 《终结者1》 (qq.com) (影音杂志)

30多年前,卡梅隆的一场噩梦创造了终结者这个冷血的机器杀手形象,这位卡车司机就此成为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导演。《终结者1》是一部低成本的科幻惊悚片,在有限的预算下,卡梅隆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震撼的未来战争场面。

未来场景在《终结者1》中出现多次,大多用模型实景拍摄,相比当今的CG动画更加具有质感。

现今流行的“穿越”也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不能缺少的桥段之一,闪电、光球,以及穿越者赤身裸体都成为永恒不变的符号。▲终结者的经典蹲姿

▲可怜的人类总是不能安全着陆 卡梅隆在影片中喜欢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机器设备,特别是重型机械,体现了人类对于机器依赖,以及对于机器的担忧。

▲重载叉车

▲工地上的各种重型机械

▲工厂里的机械手臂 “终结者就在那里,你无法与它讨价还价,无法与它讲道理,它感觉不到遗憾、懊悔或害怕,它绝不会停止,永远!直到将你终结。”

这是对终结者精神的完美定义。

▲被打倒在地后缓缓起身继续追击。

▲火烧车撞只能稍稍减缓他的脚步。

▲双腿残破依然继续前行。

▲被烧的只剩骨架也要继续追杀。

▲炸的只有一半身体仍旧紧追不放。

终结者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断刺激着萨拉和观众的神经,不过这些特质放在冷血的机器人身上却让人信服,因为机器只是在执行它的预设程序而已。

萨拉.康纳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另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她原本只是一个快餐店的招待,甚至连这么简单的工作也把她搞得手忙脚乱。 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她置身于恐惧和无助之中,“救世主的母亲”更让她莫名地担负起子虚乌有的责任。

现实存在的危难让萨拉无法逃脱,只能与之抗争,而内心的坚毅与勇气最终被激发出来。

坚持成长是本片的两个主题。终结者矢志不渝的完成程序所设定的任务,无论遇到任何挫折与意外,它的目标始终不变。放在人类身上,这就成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很多人做事可以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头,甚至也有过克服挫折的努力,但是多次打击终会让他选择放弃。失败是大概率事件,那些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人最终会尝到成功的果实。挫折使人成长,萨拉历经危难最终成为坚强的女战士,如果没有坚持,如果选择放弃,终结者的使命便可以提前结束。然而萨拉是最终的胜利者,她的胜利让她具备了胜利者宝贵的经验与技能,这就是成长。坚持不懈的过程给我们经验,而成功让我们确认了经验的效果,经验变成了技能。

《终结者2审判日》是大家经常“洗版”的电影,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终结者1》也出过加长版,而且增加了长达8分钟剧情。

▲警长在临死前将手枪交给凯尔,其形象更为饱满,并不像其他警员那样无能和敷衍,警长一直对于萨拉和里斯表现出关切和责任心。

▲萨拉找到了塞伯丁电脑公司的地址,决定要炸掉公司,并最终说服了里斯。这也解释了他们准备炸弹的真实目的,同时呼应了续集中她几次企图炸掉塞伯丁的情节。

▲事件结束后塞伯丁公司高管发现了终结者的芯片。这个漫威式的“彩蛋”,或许在剧场版中删掉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画面篇

影片结尾萨拉与未出生的孩子的对话,也是凯尔手中萨拉唯一照片中的画面。萨拉驾车驶向风暴来临的远方。

这段画面色彩饱满,不同于整片的黑暗与金属风格,让人感觉温馨、舒适,给经历磨难与恐惧的心灵以些许慰藉。然而乌云的阴影慢慢扑来,未来依然危机四伏。

配乐篇

名不见经传的布拉德.菲德尔用简单的音符组合创造了电影音乐史的永恒经典。而这首旋律用钢琴弹奏则另有一番味道。

萨拉与凯尔窗前互诉衷肠。

音乐给与了更多的柔情以及未来的使命感。

表演篇

在所有系列电影中,《终结者1》中阿诺德.施瓦辛格的表演是最成功的一次,当时施瓦辛格在影坛还是一个新人,冷酷的机器人似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

除了强壮的身躯,健硕的肌肉,面无表情的施瓦辛格让人相信它就是一部机器,而且演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皮衣墨镜的外形设计再加上摩托车使其成为终结者的标配。

反观除了《终结者1、2》以外的续集中各种终结者的表演,或者过分表现冷酷,或者不经意流露出人类的表情,都无法让人信服。即使施瓦辛格自己的演绎也显得些许刻意,过于注重情怀。

迪斯科

迪斯科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本意是播放唱片供人跳舞的舞厅Discotheque。70年代后期以致整个80年代成为欧美最流行的时尚文化。

迪斯科舞曲节奏动感,节拍强劲,跳舞者很自然地跟随节拍扭动身体。迪斯科舞没有规定的动作,人们随意舞动、即兴发挥,动作幅度大,频率高,容易令神经兴奋。

70年代好莱坞著名的两部反映迪斯科舞的影片

▲《周末夜狂热》 , 1977, 《油脂》 , 1978

这两部影片使演员约翰特拉沃尔塔声名大噪,成为当时的大众偶像。

迪斯科文化也影响着大众穿着时尚,喇叭裤、蛤蟆镜,肩扛手提式录音机成为最新潮的打扮。

大卷发,发带,健美裤也成为迪斯科舞者的标准装扮。

2度科学技术

机器人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萨佩克的《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中,意思为“奴隶”。▲Karel Capek,1890—1938

后来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定义了机器人三大法则。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法则冲突时例外

三、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法则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现实中,机器人最先在工业领域发展起来。

▲1962年,“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伯创建的Unimation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

▲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的仿生机器人阿西莫。

▲Festo公司一系列的仿生机器人,包括仿生飞鸟、蜻蜓、蝴蝶、蜘蛛等等。

▲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机器人阿特拉斯。

如今教育类机器人,家务型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身处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让我们拭目以待。

流行音乐

80年代舞曲

詹姆斯卡梅隆非常善于利用流行音乐来烘托电影的氛围,在《终结者》这部电影中,充满了80年代节奏动感、激情四射的流行歌曲。

电影中有多首塔妮凯恩以及她的Tryanglz乐队演绎的舞曲,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组合,塔妮是活跃在音乐、电视、电影界的多栖明星,Tryanglz是一个临时组合,时间不长,作品也不多。

不过他们为《终结者》电影创作的几首歌曲都非常好听,也随着电影成为经典。

迪斯科在80年代风靡全球,随之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迪斯科舞曲,而其中当属欧陆舞曲最为流行。当年香港飞时公司出品的《猛士》、《荷东》系列为我们打开了欧陆舞曲的大门。

♪ 说你永不会-莲露丝

SayYou'llNeverLianRoss-SayYou'llNever2013

莲露丝,当时最红的欧陆女歌手,被国人誉为“荷东女王”,她来自德国,她的多首歌曲如“Do you wanna funk”,"You're my heart, you're my soul"都红极一时。

BrotherLouieModernTalking-ReadyForRomanceMorden Talking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一定不多,但是“Brother Louie”这首歌的旋律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乐队也来自德国,由词曲作者Dieter Bohlen以及歌手Thomas Anders组成,他们在80年代风靡全球,许多歌曲都有中文版本,流行于内地和港台。

Laura Branigan来自美国纽约,曾与1982年出道就凭借《Gloria》获得格莱美最佳女歌手提名。而这首《Self control》更加兼具舞曲与流行歌曲的元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Laura与80年代末急流勇退,而2004年就因病辞世,年仅47岁。

Grant Miller也是80年代迪斯科舞坛的风云人物,他于1985年推出的歌曲《Colder than ice》享誉世界,而他的其他作品也都质量上乘,成为各大舞厅炙手可热的歌曲。

New Baccara是一对来自英国的二重唱组合,成员为Mayte Matee和Maria Mendiolo,她们推出的第一首单曲《Sir I can boogie》就取得英国排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她们这首《Fantasy boy》在动感的节奏外还充满了科技之风。

Patty Ryan,德国女歌手,歌曲风靡亚洲,尤属《My love my life》和《Lov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最为经典。Patty的音乐跨越20余年,经久不衰,整整影响了一代舞曲音乐爱好者。

斯坦·温斯顿 电影《终结者》在预算极低的情况下为我们呈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特效,这离不开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的功劳。

斯坦温斯顿1946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里士满,是美国最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他在《终结者》中担任副导演。

在数字特效没有成为主流的年代,斯坦温斯顿通过出神入化的妆容,逼真的模型将电影带入了一个特效时代,他成立的斯坦温斯顿工作室至今还在好莱坞主流大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斯坦与终结者

▲《侏罗纪公园》中巨大可爱的腕龙

▲斯坦与卡梅隆在讨论《异形2》的设计

▲与斯皮尔伯格以及萨姆尼尔等主创在“受伤的三角龙”前休息

▲著名的剪刀手爱德华

斯坦温斯顿于2008年6月15日在马里布与世长辞,异形、终结者、金刚、铁血战士、霸王龙,斯坦与他创造的众多经典形象永远让我们铭记这位划时代的大师。

汉堡包

两块面包,夹着包括肉饼的各种食材,就成为最方便、最流行的美食。 现代的汉堡发明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

▲188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名叫汉堡查理的人在当地集市上出售自己制作的汉堡。

▲汉堡其实就是碎牛肉混合其他食材做成的肉饼,由古代鞑靼人传入巴尔干半岛,然后传到德国,由汉堡人加以改进,因此称为汉堡肉。 汉堡被视为热量和垃圾食品的代名词,然而汉堡中的主要食材为肉类、蔬菜、谷物,营养搭配其实非常合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品。汉堡界的也有“保时捷”、“劳斯莱斯”:

▲纽约666 Burger的Douche汉堡,和牛、龙虾、鱼子酱、鹅肝、松露,加上香槟蒸汽融化的古老也芝士奶酪,汉堡由价值300美元的6层金箔包裹,以致你吃过之后不知拿它们如何是好。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四季酒店的Million Rupiah汉堡,日本神户牛肉、意大利波托贝洛蘑菇配上芥末蛋黄酱,放入自制的面包,将东西方食材汇聚到一起。

▲主厨Ciaran Hickey发明的X汉堡,由澳洲和牛肉,鹅肝酱和黑松露加上黄油面包,品尝这款汉堡一定要配上特制的酱汁。

▲纽约St. Giles Court酒店的Beer& Buns的放纵汉堡,神户牛肉,鱼子酱和白松露,再加上意大利培根和鹅肝,让我们把好身材抛到一边吧。

▲纽约Serendipity 3的奢侈汉堡,日本和牛盖上白松露酱,18个月的车打芝士,黑松露,煎鹌鹑蛋,卡露伽鱼子酱,稀奶油,放纵之后再来奢侈一把。

▲伦敦厨师Honky Tonk带来的Glamburger,日本神户牛肉配以新西兰鹿肉,鱼子酱、黑松露、龙虾、熏鸭蛋、日本抹茶、白松露、培根,最后裹上金箔,价格接近2000美元。

看了这么多,让我们咬一口“巨无霸”压压惊。

品尝完美食,我们的电影之旅也几近尾声,喜欢的朋友们记得关注公众号,帮忙转发,五度电影空间还会为您带来更多的电影解读。

微信号:五度电影空间

 短评

啊,原来小时候看过后一直未忘的肌肉臀是属于州长大人的!!!跨越世纪的谜团终于揭开了啊啊啊啊……女主在跟男主来一发后智商与情商急速飙升啊,虽然还是颇为开挂,但还是对这未来处男的一发特么必中的弹药森森地延绵了人类世界而感激cry啊。未出生时的穿越电影,放归当年应还挺不错吧。

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80年代就能拍出这么有想象力的电影,卡梅隆真大神,挖掘了施瓦辛格这是他的第二个贡献。小时候喜欢画这一型的漫画。

10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力荐

这才31年,世界就发展成了这个样,不得不让我怀疑天网预言的真实性。如果创世纪就是天网,而天网将毁灭人类,那么最有希望成为创世纪的莫过于iOS了。07年至今,iOS已无所不能,未来人类不得不派出库克回到过去,让乔布斯患癌,然后办垮苹果。但是现在还有个安卓系统,谁来弄死它啊

15分钟前
  • 小海
  • 还行

骇人的魔鬼终结者形象,惊人的创意,紧凑的情节,致命的窒息感,对科技发展的恐惧,独树一帜的风格,T1注定成为那个时代里最让人难忘的电影之一。让我深深着迷的电影,它让我真正爱上了科幻片。怀念的还有Kyle与Sarah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太悲壮了。

20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20180618上海电影节展映】大银幕非常爽。即便在30多年后此片依旧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片。机械特效、模型、配乐、节奏…以当今眼光看依旧很棒!尤其是反派设定话不多还具有让人窒息的压迫性与顽强生命力,太酷了!还是之前感慨的:“不要以为拍电影让人20多年后也很难挑出毛病是件容易的事。”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派老爸去邂逅老妈:老爸那句One possible future侧面印证平行世界理论支持,不受限于外祖母悖论,终结者白忙一场就算干掉目标也是开辟新的可能性未来,原先所在未来世界并不会改变。即便是单一宇宙,儿子的存在与父亲回到过去有因果联系,所以影片更倾向于无法干涉历史必然性,终结者反而成了搭桥媒婆

24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还行

人类发明机器人,机器人想灭了人类,结果还是被人类灭了

25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好看!!看到终结者一次次站起来真是令人血脉贲张啊!施瓦辛格难怪当时火到破表!不奇怪!!而且故事的完整性真是棒!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变成机械人以后感觉走路一卡一卡的,是当时技术问题吗?我笑点真的很奇怪,男女主角缠绵过后看到施瓦辛格戴着大墨镜开机车我就笑喷了哈哈哈

2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無盡追逐的情節恐慌為皮相,無機冰體的視覺恐怖為內核;欲成就終結者,兩者缺一不可,這是T3T4T5何以失敗的遠因。機器人的設定和墨鏡很巧妙地彌補了阿諾的生澀演技,反過來成就了他的存在感,企圖要他拔下眨眼賣弄溫情,則是T6何以失敗的主因。

3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施瓦辛格的身材简直了

34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施瓦辛格的身材真是没话说 科幻片里的翘楚 人类的高速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知道

36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A】我如今才看真的太out了,豆瓣评分居然这么低!简直不科学!情侣和酒吧那段气氛控制太棒了,各方面都几乎登峰造极的商业片。

39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不要鄙视我,我现在才看。原来1984年的科技水平那么粗糙,却也那么栩栩如生。

4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果然是科幻经典。虽说当时的特技现在看起来很瞎,但是追车枪战戏丝毫不弱。诺叔的铁血机械人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女主也让人惊喜,开始像是打酱油,后来则变成坚贞女战士!

4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阿诺的T-800形象难以忘怀,作为商业片,已经接近完美,毫不拖泥带水,在贯穿全片的阴森逃杀之中,玩了一手牛逼的世界观,又紧张刺激,卡梅隆虽初出茅庐,营造气氛的功力却已然如火纯青(绝对是老雷的真传),实在佩服。

45分钟前
  • TWY
  • 推荐

小时候 好害pia好害pia……他怎么就不死呢!

49分钟前
  • DEAD6
  • 推荐

凯尔·里斯深爱着莎拉·康纳,所以穿越到40年前,得到认识梦中情人的机会。莎拉又告诉儿子,未来必须将一个叫凯尔·里斯的人传送过来,否则就没有你了。互为因果,环环相扣。这个创意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过时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其惊艳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后来许多电影都有对《终结者》的模仿和借鉴,但能达到它的高度的寥寥无几。雷斯无比崇拜约翰·康纳,却不知道他就是约翰·康纳的父亲。莎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命中注定她会成为一名伟大女性。你远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强大。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本片曾被科幻小说作家哈尔兰·艾莉森以剽窃罪起诉,说是抄袭了他的《士兵》和《玻璃手恶魔》。结果原告获胜,被影片署名作者,且获得资金赔偿。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当年看的时候相当震撼 一直思考为什么坏蛋总是打不死

57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