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6

主演:姚培德,徐维敏,郭六登

导演:王为一

播放地址

 剧照

异想天开 剧照 NO.1异想天开 剧照 NO.2异想天开 剧照 NO.3异想天开 剧照 NO.4异想天开 剧照 NO.5异想天开 剧照 NO.6异想天开 剧照 NO.13异想天开 剧照 NO.14异想天开 剧照 NO.15异想天开 剧照 NO.16异想天开 剧照 NO.17异想天开 剧照 NO.18异想天开 剧照 NO.19异想天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5:07

详细剧情

徐立国(姚培德 饰)只是一介小小的公司职员,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他总喜欢将自己想象成行侠仗义的大侠,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经理将徐立国派往广州公干,在机场的安监处,徐立国震惊的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了特异功能。在飞机上,竟然有外星人闯入劫机,徐立国凭借着自己的特异功能击退了外星人,就下了美丽温柔的空姐小瑜(徐维敏 饰),获得了一万元的奖金。

 长篇影评

 1 ) 小公务员和上访女的爱情,被这位无厘头鬼才拍成了cult片经典

20世纪,某个虚构的国家。

山姆•劳瑞,是一名情报部的小公务员,日子过得有点郁闷。

一方面,母亲总是催他调到资讯检索部工作,可他却不愿意。

另一方面,他很孤独,经常梦见自己身披铠甲,翱翔在天空,去拯救一个美丽的姑娘。

这天,情报部出了一件大事,上司派山姆去处理,可没想到,这件事却把山姆卷入到一场劫难之中。

原来,这个社会严格实行信息管控,人民的一举一动都会政府监视,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审核。

最近,政府在通缉恐怖分子塔特尔,但安全部的打印机飞进了一只苍蝇,把“塔特尔”打成了“巴特尔”。

结果,一名无辜的鞋匠在平安夜被军警抓走,后来含冤而死。

错误败露后,情报部不幸背锅,而山姆的任务就是去找鞋匠的家属善后。

就这样,经典cult片《妙想天开》开始了。

注:下文有剧透

在鞋匠家,山姆处理完工作,意外撞见了鞋匠的女邻居——卡车司机吉尔•莱顿。

让他惊讶的是,吉尔和他梦中的姑娘长得一模一样。

见到了梦中情人,山姆特别兴奋,本想和对方说说话,吉尔却拔腿就跑。

原来,吉尔一直在帮鞋匠家上访伸冤,但因为手续不全,未能成功。

麻烦的是,上访过程中,吉尔也被政府怀疑是恐怖分子,所以她看见身为公务员的山姆才会逃跑。

为了拯救梦中情人,山姆接受了母亲的建议,进入资讯检索部,希望利用职权删除吉尔的档案。

期间,山姆结识了被通缉的塔特尔,却发现他根本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修理工。

因为讨厌政府的繁文缛节,才选择跳出体制,成为一个“个体户”。

塔特尔的出现让山姆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

他铤而走险,深入资讯检索部,终于找到并删除了吉尔的档案,赢得了吉尔的芳心。

可是在圣诞节,山姆和吉尔正在床上缠绵悱恻,军警却突然从天而降,逮捕了两人。

随后,吉尔下落不明,据说已被处死,山姆则被判处以极刑。

在围场,山姆就要被行刑了,塔特尔和他的“维修工军团”突然杀了进来,解救了山姆。

接着,他们逃出政府,并引爆了事先埋好的炸药,炸毁了政府的档案系统。

可是,“维修工军团”却被追来的军警一一歼灭,塔特尔也被漫天飞舞的资料包裹住,消失在其中。

最终,山姆被逼到一个死巷,无路可逃。

可这时,奇迹发生了。

山姆发现身后的墙上有一扇秘门,他打开门,躲进了墙内的密室。

并且发现,这间密室似乎正在移动。

原来,这间密室是吉尔的卡车货箱,而吉尔正开着开卡车,载着山姆驶向美好的新生活。

那里没有政府、资料、印章,只有碧绿的田野、森林和草地……

不幸的是,最后这一段全是山姆的幻想。

现实中的他,早已被折磨得精神失常,吉尔是死是活,也不得而知。

电影就在这绝望中落下了帷幕。

《妙想天开》上映于1985年,是科幻、反乌托邦电影的经典,其英文片名叫作《巴西》(Brazil),源自电影的同名主题曲《巴西》。

这首主题曲,根据巴西作曲家埃里·巴索罗(Ary Barroso)1939年的歌曲《巴西水彩》(Aquarela Do Brasil)改编而成,曲风热情洋溢,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电影中的许多配乐都是由它变奏而来,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追求自由的激情和遭遇的坎坷。

《妙想天开》的导演是英国“鬼才”特瑞•吉列姆。

他的作品奇特大胆,鬼马精怪。

其中以倾斜的镜头、扭曲的场景、花哨繁复的造型最为人称道,国内观众较熟悉的作品有《十二猴子》《格林兄弟》《魔法奇幻秀》等。

《十二猴子》

《十二猴子》

《格林兄弟》

《魔法奇幻秀》

《妙想天开》曾获1986年第5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视觉非常出色,融合了经典科幻电影《大都会》中高耸压抑的建筑群……

好莱坞黑色电影阴暗、复古的格调……

以及特瑞•吉列姆特有的鬼马精怪,呈现出黑暗压抑,又讽刺俏皮的另类视觉风格。

这种风格影响了一些后来者,例如蒂姆·波顿的《蝙蝠侠》(1989)。

《蝙蝠侠》

《蝙蝠侠》

《妙想天开》

让•皮埃尔•热内的《黑点狂想曲》《童梦失魂夜》等。

《黑店狂想曲》

《童梦失魂夜》

《妙想天开》

《妙想天开》

当然,这些精彩的视觉,绝非毫无思想的堆砌,而是融入了想象和寓意,饱含讽刺意味。

最有名的一幕,是山姆的母亲去美容院做拉皮,居然真的让医生动手拉。

手术现场,一边是渗人的手工拉皮,一边是老女人享受变美的呻吟,把上流阶层的欲壑难填,和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幕,山姆去贫民窟找鞋匠家属,街上有一群孩子在玩“恐怖分子拷问人质”的游戏。

简单的场景,却勾勒出社会环境的恶劣,既让人震惊,又非常好笑。

最荒诞的是行刑部门的老阿姨记录员,和蔼可亲,每天戴着耳机工作。

你以为她在偷懒,但其实她在记录行刑过程:一边听着耳机里的惨叫,一边把惨叫内容录入文档。

(啊!上帝啊!不要!快住手!)

这些“无厘头”的设计,正是特瑞·吉列姆所擅长的。

他年轻时曾是英国著名无厘头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的六位成员之一(右一)。

该剧团创作过许多舞台剧和电视剧,其作品颇具“超现实”和“后现代”意味,具体表现为逻辑混乱和极尽恶搞之能事。

后来,特瑞·吉列姆导演了电影《巨蟒与圣杯》,恶搞了亚瑟王传说,把亚瑟王塑造成一个“骑空气马”的傻子,想发动战争,却最终被英国警方逮捕。

而《巨蟒与圣杯》,也被公认为是无厘头电影的鼻祖。

在《妙想天开》中,特瑞·吉列姆尽情挥洒着幽默和想象力,可电影的主题却非常严肃。

片中构想的社会,酷似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政府依据制度统治一切,资料和表格成为唯一的标准,人的价值、良知和理想,却变得微不足道。

这样的故事,放到今天也有其警示价值。

更有趣的是,在现实中,《妙想天开》也上演了一场“追求创作自由”的战争。

它最早在英国上映,时长142分钟,进入美国后,发行公司为了迎合观众,删掉了许多内容,并以大团圆结尾,时长94分钟。

特瑞·吉列姆为了保证作品完整,在媒体上口诛笔伐,终于以132分钟的新版本重新上映,可惜票房并不理想。

但多年后,终于重新发行了14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这个完整版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得到了影迷的认可,终于了成为cult片经典,被小众影迷所喜爱。

但其实,每个人都该看看《妙想天开》。

因为,借用读者评价《1984》的话:多一个人看过《妙想天开》,就多一个人自由。

 2 ) 《妙想天开(Brazil)》:官僚制度下的生活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4996062.html

Brazil (1985)

这部电影很早就下载了。最早下载得是RMVB版本,那是在2005年左右。下载后一直以为是一部美洲电影,就放着没有看。在看了《巨蟒与圣杯》、《布莱恩的一生》与《十二猴子》后,我才知道本片是一部打着“巴西”名号的英国电影。于是,2011年重新下载了720P版本准备一看。谁知道最近又出了导演剪辑版。哎,我只好洗版重下。细细算来,本片下载三次将近七年之后才将它看完。真坎坷啊!

电影讲述一个男人在圣诞节的故事。男主角在情报部档案司工作,在梦中经常梦见一个女人。情报部在圣诞节那天抓错了人,给男主角的上司添了很多麻烦。为了帮助上司,男主角去被抓错人的家中善后,却意外发现梦中的女人。男主角马上回到情报部去查女人的资料,但是只有检索司的人才有权限。男主角只好同意母亲的提议,升职到检索司工作。在检索司朋友的帮助下,男主角拿到了女人档案。同时,男主角在办公楼中遇见了那个女人。在与士兵经过一番紧张的对峙后,男主角疯狂的向女人示爱,这让女人很困惑。随后,男主角因为恐怖爆炸被送回检索司。回到家中后,男主角还发现因为他让逃亡水暖工修理空调,而遭到正式水暖工的报复——房子被征用,他没有地方住了。男主角一筹莫展时,逃亡水暖工帮男主角报复了正式水暖工。这时女人找到男主角,两人就来到男主角母亲家躲了起来。之后,男主角盗用情报部副部长的名字清除了女人的记录,让女人“死”去。两人以为可以开心的在一起了,但是情报部很快以各种罪名逮捕了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在情报部副部长和好朋友的折磨下疯掉了。

看这部电影前我对它期望很大,可是电影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所以看过之后我对它失望也很大。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像《十二猴子》一般在思想上、逻辑上、科学上给我带来相当大的震撼,可是我错了。本片不过是一部有着政治隐喻的幻想片,它连科幻片都算不上。此外,影片的观赏性也不好,情节松散、结构混乱,电影看起来非常费力。影片只有两处亮点,一是它对于高度集权的、官僚成风的社会现状的描绘,一是片中世界影像风格的设置与描绘。

导演剪辑版时间不短,时长达到142分钟,但是全片只讲述了三个方面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男主角寻找女人的过程,以及两人对情报部抓错人的行动。第二个故事是男主角空调维修,以及男主角与三个水暖工之间的纠纷。第三个故事是男主角母亲及母亲朋友的整容。在这三个故事中,真正为主题服务的只有前两个。在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在一个政府部门一手遮天、高度集权的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做任何事情都有规章制度,有着划分详细的部门,办事需要填妥各种表格,甚至做一个犯人都要自己出钱给政府!同样的,修空调也有着繁琐的制度,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就因为如此,竟然使得一个水暖工为了逃脱文书工作选择当“通缉犯”!可见,片中的社会把人逼成了什么样子。至于电影讲述的第三个故事,则与电影主题无关。透过两个女人疯狂的整容表现出的不过是社会的疯狂与极端——女人为了年轻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当然,这也反映了片中社会的荒诞。

从以上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编导运用夸张、黑色、荒诞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制度的奴隶,即使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也不能幸免。每一个人都受到各种制度的约束,而且这些制度是官僚的、繁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没有自由、都没有梦想、都没有希望,甚至还有可能丧失生命。比如被抓错的人,或者是生不如死的男主角。总之,本片通过这个“妙想天开”的故事含蓄的讽刺了极权社会与官僚制度,同时这些也是对现实世界某些国家的隐喻。我在看过影片后,只想感叹一声:现在的生活真美好啊!

影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片中黑色、阴暗的城市风格。影片中的城市是极端工业化的,随处可见的管道、阴霾的天空、诡异的建筑、机械式的城市设施,以及不见绿色植物的城市环境,等等。这一切营造出一种末世的影像风格,恰如其分的衬托出电影主题——世界是没有希望的,也是没有光明的。通过资料知道本片风格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仔细观察的发现确实如此。情报部的两座办公大楼的风格及室内装潢最为突出,它们就如《大都会》中建筑的翻版一般。回想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的其他电影,发现本片的影像风格是他比较偏好的,类似的风格在《十二猴子》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总的来说,Terry Gilliam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本片表现的非常明显,也是给观众印象最深之处。

至于在片中占据不少篇幅的男主角梦境,我却理解不透。男主角古怪的梦中,他幻想着英雄救美,可是最后他发现最大的恶人竟是自己!这些场景编导是要表现什么?表现男主角内心的阴暗?还是想表达男主角对女人的爱?或者,这只是梦?在我来看,这段情节的设置是没有必要的,它与影片的主题并无关系,就像男主角母亲与母亲朋友的整容一样,可有可无。

影片还有不少缺点,比如情节突兀,节奏时快时慢,主题不统一等。比如,前面说过的多余情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们既不能深化主题,也不能增加故事可看性,更会扰乱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样冗余的情节,就应该删掉。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故事不合理之处太多,而且与前面脱节。比如,男主角对女人说我爱你就非常突然,正常人怎么可能突然就表白呢?而且女人竟然还不反对,默许男主角,这更让电影难以理解。还比如,女人如何找到男主角家的?女人为什么愿意与男主角上床?这些都是没有来由的。看着这些突如其来的情节,让我越看越郁闷。情节也太扯蛋了吧!难道这就是网上评价非常优秀的“好”电影?哎,认为本片好得人品味真不怎么样!无论如何,本片只是半部好电影,当男主角从朋友办公室出来后,电影余下的部分就不合常理了。

影片拍摄方面不多说了,前面已经夸得不少了。因为本片最突出的就是电影的画面与风格,这些都是服装、布景、道具、场景设计的功劳,没有完美的各个环节,这方面是不会如此优秀的。电影音乐则比较普通,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演员方面同样普通。男主角Jonathan Pryce样子一般,表现中规中矩,本片男主角这样疯疯癫癫的角色演绎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他也就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女主角Kim Greist则是美丽不可方物,尤其是长发时,太漂亮了!堪称是金发尤物。不过听说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不待见她,删了很多她的戏,可惜啊。Kim Greist也没有红起来,很少看到她出演的电影。好莱坞真是一个浪费美女的地方,有多少美女还没出名就老了?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如《V字仇杀队》一般的政治隐喻片,只不过比它早了二十年。电影中除了让人惊叹的世界观与画面外,其他方面很平庸,甚至可以说它很烂。看来Terry Gilliam还在成长阶段,十年后他才拍出真正优秀的电影——《十二猴子》。

Kim Greist

Kim Greist

序列:0729

Brazil.1985.Director's.Cut.BluRay.720p.DTS.x264-CHD

2012-02-2

 3 ) 看《1984》时常常想起的片子

看这部电影一直一种荒诞又无奈的既视感,想了半天觉得是有着阅读卡夫卡小说的感觉。梦中主人公的翅膀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因飞得太高,被太阳熔化了蜡做的翅膀而死亡的伊卡洛斯(Icarus),不知道导演原本有没这个寓意呢。

 4 ) 回到我的巴西

不得不说,《Brazil》是一部让人头脑发胀的科幻。大量的隐喻和讽刺充斥着本片,但是,其主心骨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专制社会制度猛烈的嘲讽。 不过,恐怖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专制社会是一种没有独裁者的专制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依靠制度来管理自原始社会就存在的非理性。那他们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导演Gilliam“幽默”的告诉我们:失败了。用Gilliam自己的话讲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又无辜的面孔,却都在参与着血腥的事。”所以主角Sam Lowry在梦中的那些怪物都用有婴儿笑脸的面具来掩饰自己,所以Sam最后发现自己一直与之斗争的打字机武士就是自己。 在这种专制社会中,最需要的就是无思想、无理念的小职员,将他们置于大量冗杂且无价值的信息中,将他们作为机器使用。这让我想起了早在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rederick Taylor曾发起一项“科学管理运动”,内容主要是: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出完成某种工作的“最佳步骤”,并推而广之。在Taylor看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项都必须从中消除掉。这正是人类工业社会机械化的一种表现。而机械化恰恰等于制度化。 Sam是诞生在这种制度下的极端产物、超级幻想狂。幻想过度就等同于逃避现实。所以女主角Jill才会对Sam冒出一句“现实一点吧!”可是,无情的制度最终还是将这点儿珍贵的幻想压榨到彻底不存在。最终,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成为自己一手制造的制度下的笼中物。原来,只是在绕圈子。这其实正是Gilliam想映射的“现代社会的生存悖谬”。

 5 ) 科学幻想下的真实悲剧

这部老片居然也有上万人评价,这个年代,如果不是出于学习和喜欢科幻,真是很难想象了。

作品使用大量的机械、自动化、半导体、高大极简的建筑来打造科幻背景,现在看来感觉更多的是工业革命+图灵机的7、80年代,但能看出是当时对不久的将来的想象。

社会背景通过压抑的高墙建筑、希特勒时的军装样式、台湾白色恐怖式的高压政策、巴西乌托邦、英国的官僚体制、对整容带来的不真实的讽刺等,描述了对未来的担忧,也映射了当时的现实。

男主是个单纯爱幻想的人,幻想着自己成为英雄拯救美丽的公主,应该也表达了普通人反抗暴政与黑暗,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是,即便你也有关系、有背景、有所谓的好朋友,最终也无法逃脱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社会,没有人真正关心的真实想法和愿望,人们只是这个腐败尸体上的一个细胞,最终也会消亡。

当然,在大结局出来之前,虽然能感受到高压的黑暗社会,但男主的单纯和幽默、与女主终成眷属、反叛者的出现,还是让人能充满希望而愉快的看下去的,直到最后……总之,虽然有点厌烦了科幻中(不光是科幻)几乎是美好结局,但看到这种结局也觉得还是太黑暗了

 6 ) 《巴西》与制度思考

我不太善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如果略去了随处可见的细节暗示,《巴西》将是一个并不怎么有趣的故事。我在这里引用西夏的故事梗概,以免我为如何讲这个故事伤透脑筋:“二十世纪某地,‘资讯部’主宰一切。山姆安于平庸,终日作着英雄救美的梦。一天,鞋匠巴托被错当成恐怖分子塔托逮捕处决,邻居吉尔为其抱不平,也被列入黑名单。山姆看见吉尔正是自己的梦中美女,想方设法接近她的档案。由于山姆接受了塔托免费修理空调,于是也被打成恐怖分子,在跟吉尔共度良宵之后双双被捕,千钧一发之际又被塔托搭救。他们逃到商场,不料塔托被飞来的纸张化为乌有,而山姆却突然发现自己坐在吉尔的卡车上逃到了葱绿山野, 最后却……”

《巴西》建构的是一个靠技术、表格(或者说信息?)支撑的集权社会,每个人都是巨大社会机器中微乎其微的一环,人与人之间高度分工,沟通的唯一途径就是表格,当山姆为了赶走中央服务社的讨厌修理工而问“你们有27B/6表格吗?”时,那个瘦子修理工立刻口吐白沫,发起了羊癫疯。制度机器中的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制度都抱有无以复加的自信,电影开头不久,那些打扮滑稽的警察锯开吉尔家的地板——也就是巴托家的天花,逮捕了老实的鞋匠巴托时,吉尔对那个办事员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巴托先生不会做这种事。”那办事员只回敬了四个字就让她闭了嘴:“We don't make mistakes.”他说这话的语气仿佛就是“上帝不可能犯错。”

《巴西》引人思考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你也不知道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是那些警察吗?他们只是在例行公示,他们接到了逮捕巴托而不是塔托的表格,于是就逮捕了他,这是他们的职责,至于核对信息则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照章办事。是那个把天花板上的苍蝇拍死导致苍蝇卡进打字机中导致“塔托”变成了“巴托”的打字员吗?他或许有错,然而让他承担所有罪责则也显得不公。最后,我们的矛头通通指向了制度——如果设置一个职位专责校对信息,也许错误便可避免。因此所有罪责归于制度,巴托的死则成了制度改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每个人都是各尽份内的事,每个具体的人都是无罪的。——近来发生在山西的黑窑奴工事件震惊整个社会,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一位高官为这件事情引咎辞职,唯一“下台”的是作为替罪羊和众矢之的的一个村支书。这个问题被理解为过去多年遗留下来的社会顽疾的爆发,而社会顽疾是如何积累起来的问题却被巧妙地回避。是的,这个问题很复杂,是制度漏洞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民生民计被忽略已成常态,这个问题似乎人人都有责任——而法不责众,人人都有责任,也就相当于人人都不需要负责任。

导演特瑞·吉列姆甚至没有为《巴西》留下任何修正制度的机会,在《巴西》中,制度是如此强大并且无孔不入,导致人人都不得不遵从于制度,听命于制度的安排,最终制度取代了人性的良知。《巴西》暗示的是,一个对制度、技术高度信任的,人的主动性和天性被无限压缩的社会,其走向腐朽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这种腐朽可能还不至于灭亡而是一直稳定地存在并延续,最终每个人都习惯于接受制度的安排以及偶尔的偏差,表现出反抗意识的精英都被当成了恐怖分子并且充分信任制度的民众也对此毫无异议:在《巴西》中,塔托并没有实行过任何一次的恐怖袭击,他的唯一“罪行”就像是我国80年代的“技术投机倒把”——塔托因为厌倦中央服务社中令人恶心的复杂流程和无尽的表格,当了“个体户”,“无照经营”为居民维修冷气管道的服务。在山姆被行刑而产生的梦境中,塔托被飞来飞去的纸张、表格吞噬,来往的行人则面无表情,也没有人驻足停留。

维舟是一个我很喜欢的Blogger,他在上海从事广告行业,但博客上所写多与文、史相关,我在他的文章中受益颇多。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当时的新工作,“在这种流程下,起作用总是制度而不是个人。我也知道这个庞大的蜂巢里其实不少都是很好混日子的庸才,但就像人人都能按照标准化生产出差不多的麦当劳一样,他们出品的质量不至于多么参差不齐。在这里,优点和弊端都在同等程度上使我惊叹。”标准化、无差异,把人的因素降低到最小,这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这种思想逐渐开始在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蔓延开来,标准化的题目、分数和标准化的高考,就像是农民用来筛选苹果的筛子,大的、小的都被淘汰,只有正好符合标准的苹果被选出。

“制度代替人”几乎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巴西》将这一趋势发挥到了极致,“表格”作为象征制度机器的符号,合法地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制度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制度为人服务,而是人在制度中“填坑”。《巴西》中随处可见的荒谬镜头——锯开天花板、把人用袋子套起来的复杂逮捕程序,管道爆炸后漫天乱飞的表格,以及那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娃娃脸面具——无不是对制度崇拜、技术崇拜的极大嘲讽。

《南方周末》中的一张图片令我印象深刻——在香港的人行道边上,是没有栏杆的。而在上海,为了防止行人横穿马路,几乎所有主干道的两边都设置了围栏。

 短评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4分钟前
  • 阿门
  • 较差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10分钟前
  • shizhao
  • 推荐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11分钟前
  • TWY
  • 推荐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1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2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25分钟前
  • RD
  • 力荐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2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33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36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41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45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47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