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丹·哈里斯,乔什·贝克,Shannon Whitehead,山姆·哈里斯,Rick Hanson

导演:Matt D'Avella

播放地址

 剧照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2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3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4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5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6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3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4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5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6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7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8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19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43

详细剧情

  你的生活怎么会更好? MINIMALISM:关于重要事件的纪录片,来自流行的简单生活二人组“极简主义者”的一部长篇纪录片,通过将观众带到各个阶层的极简主义者的生活中,考察了极简主义的诸多风格。

 长篇影评

 1 ) 富人视角下的极简生活

整个纪录片拍的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差劲了,凌乱又啰嗦的影像。但是这部片子表达出来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非常值得一看。 极简生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非常值得学习,生活中对物质需求的简单应该就是对自身欲望的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追求极简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精神上的极简,为了专注的“看”。欲望或者繁复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看”。可是,人怎么可能不带着欲望生活?极简主义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基本欲望。强调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了精神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像是一种调和了世俗和宗教的生活方式。不过我觉得纪录片里展示的极简生活是变形了的,带着中产阶级的富人视角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视角出发的理念可能会在最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离开这个讲座在回家的路上人们的想法有又很可能变成:“我认可你的想法,这种生活方式很酷。但是这并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满足感。”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在为活着而努力,世界上还是穷人比较多。

理想的极简生活

健康 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

然后是: 良好的人际关系 热情 成长 奉献(爱)

穷人版的极简生活

单身

健康

享受孤独

爱(奉献),但不渴望也不期待被爱。

 2 ) 喜歡這個概念,但不太能夠感動我

這個主題我很喜歡,類似主題,最經典的是近藤麻理惠的書。 可能會什麼這片會覺得如此空虛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個顯著的key。 像是近藤麻理惠用情感摸東西然後篩選東西,跟它說謝謝,再見。 或是「斷捨離」,書名就已經強而有力。 這樣感染人心的key。 極簡主義,不是不好,但已經老掉牙了,在設計業中已經老早就用爛了。 宣揚一個生活方式,但裡面的內容都是陳腔濫調,不過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已經閱讀類似的東西太多了。金錢不能買到快樂這種事情,早就聽到膩了。

劇中用很多的搶買Iphone場景,藉以諷刺物欲。 但是我覺得需要的應該是「惜物」,而不是直接仇視「物品」、仇視「消費」。 搶買新Iphone的人,不一定不會好好愛惜,也很多人買了之後,會很珍惜,很多人也會賣掉舊的,這樣也不是浪費。 當然買了好幾隻不需要的就是浪費。 另外像是一些限量版的球鞋,也比較容易歸屬於浪費。 但iPhone都是固定的價錢,不應該直接暴力的直接仇視。

另外不止是主角沒有感動人心的key,連穿插的人物也是,能讓人能夠為之一振的情況,幾乎沒有。 虛虛的。

我想應該有更好的劇本、劇情,來表現這種主題。 比方可能極簡主義者的生活紀錄對比物慾的生活紀錄好像也不錯。 像現在這樣一堆人來點個兩句,沒什麼感染力。 用賣書宣傳的巡迴來做主軸,虛啊。

 3 ) 记

我想,极简主义等于实用主义,同时是反抗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人们追求物质,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出于人类在生物上的欲望本质,这种空虚永远填不满,物质越来越多,心灵却并不是越来越好,相反这么多的物质却成了我们心灵的枷锁。 极简主义是为了解开这个枷锁,放松我们被消费主义不知不觉洗脑的心灵,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除了主观上的效益,还有客观上能减少生产无用产品浪费地球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解开枷锁但源头问题“心灵空虚”还没有解决,影片提出了“冥想”这样的方法来让我们专注当下,不被消费主义制造的焦虑所影响,找寻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对于极简主义的内容和核心,我认为是保留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且极简主义只是一种生活理念,不与其他生活理念相对立,它可以与其他理念处于平衡。 这些都是这部纪录片所带给我的。

 4 ) 极简,而不仅仅是“极”简

纪录片拍得并不好,东拼西凑。但是我从中获得的感悟还是很丰富的。

极简主义的本质:

极简主义就是从欲望的奴隶,变成欲望的主人。自控、自律、知足、少欲,更多地去关注内心。

摘录:

1 极简主义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建立在实用主义之上的,是一种思辨能力,而不是为了极简而极简。

2 极简前要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样对于极简后的结果和程度会很有把握。

3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做最有经济效益的决策,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适应远古时代而进化的大脑未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超市为选择一款卫生纸而斟酌半天,却在面对生活中许多重大抉择的时候轻易地随波逐流。

4 极简主义的核心是:不受物欲的羁绊,而与物质多少无关。

5 记录片并不是要安利给你一种生活方式,他只是把一种生活方式展现给你而已。你要学会自己分辨其中什么对自己有用,什么对自己没用,把有用的收集并付诸行动,把没用的摒弃置之不理。而不是抓住其中一个缺点而大加指责,仿佛就你发现了这个缺点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6 回归本体,对于自我的需要和欲望以更为实用主义的方向出发,与世界建立联系,给身边珍视的朋友家人多点陪伴。而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极简主义,是因为消费狂潮让许多人丧失了理智,把一些昂贵的无用的物品堆满了我们宝贵的空间,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无用的物品,因为它标榜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终究而言,我们都是普通人,是凡人,和这个世界产生情感的应该是自身价值探索、对于情感的探索,这两点和堆砌在我们身上的名牌无关。

7 我理解极简主义的不应该从扔东西开始,而是要从少买东西开始。东西扔了可以再买,但当不再买东西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发现原来我周边还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呀。

个人总结:

1 我只买我真正需要或者真正想要的东西。

2 我不会为了虚荣、优惠而去买一些并不那么喜欢的东西。

3 我会好好使用和爱护自己的物品。

4 我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上,比如探索内心、陪伴家人、体验生活……

5 冥想,带来平静和幸福。

6 没必要极简,简单一些就好。重要的不是物质多少、价值贵重,而在于一种心理上的平衡,那会带来幸福。

7 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想法,就不那么容易随波逐流了。

 5 ) 极简主义

今天除夕,在收拾整理一年的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当时一时兴起买了。其实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因为久而久之没用东西会越堆越堆,所以下午看了一部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想了解下极简生活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纪录片中最核心的观点:把我们的时间精力花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上。

现代广告会让我们觉得我们需要某一个东西,但其实买回来后可能也就用几次就闲置。学会做减法,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我觉得这个极简主义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人际关系、任务管理上。不要为了讨好别人做一些无效的社交、专注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零碎事情干扰。

不过还是想吐槽一下,这个纪录片拍的真的很一般,反反复复很罗嗦并没有很极简哈哈哈。其实可以在探讨地更深入一点,有点太浅了隔靴搔痒的感觉。

 6 ) 寻找你钟意的生活方式

两个有种相似成长背景的好友,一个有着蒸蒸日上的事业却不快乐,看到另一个朋友那样快乐不禁疑问,于是去询问,一种如今在各种自媒体上倡导的生活方式出现在那个快乐朋友的口中——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几个字,有些高大上,有些遥不可及,有些想嘲笑一番转身继续过自己深知糟点满满生活的冲动。但是为什么不去尝试了解一样,在生活的一些小方面实验一番,这样能有什么害处。
我们知道许多事物对我们不健康甚至是有害,但我们还是去做了,我们知道许多事物对我们有益最起码无任何伤害,我们嘲笑或者漠视,一分钟一秒钟也不愿意去试试。
物质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每个人都知道,那种等待快递打开箱子的期待,在拿到实物后往往失去了。许多东西买了就闲置一边,买了就后悔,买了过一阵子就不用了。但是为什么不买呢?那么多促销活动,促销价格,各种打着购物名义的超越节日的节日。人人都在买,价格很合适,为什么不买?买了不用有什么害处?有什么害处呢,我们有这个钱,有什么害处呢,市场上源源不断的新产品。
我们往往嘲笑用物质来定义自己的那些人那些生活,却不免总被光鲜亮丽的名流、街拍、广告所吸引。以为拥有了那些东西,就拥有了那些东西背后代表的生活。那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无忧无虑、不必为赚钱所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理想生活之一吗?
“我想”从我想做些什么到我想要买什么,后者更容易实现,然而带来的充实感短暂甚至没有。我们的方向是不是错误了。
会不会没有物质就没有生活。那少物质的生活呢?忙着想怎样买而达到想要的生活,想想怎样做达到想要的生活。钱,没钱就不能做任何事,没有那样量的钱,就不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是真的吗?是真理吗?
你可以找一切借口理由去追随社会上的主流追求物欲,你也可以选择试试另一些生活方式。
不被生活所定义,而自己去定义生活。

 短评

起初,喜欢收集收藏的我在断定其为“极简主义”主题的纪录片的前提下抱着严重怀疑的态度观看此片,看完后觉得这并不是宣扬极简,而是“简化主义”,在你自己生活的基础之上做减法,逐渐去掉那些毫无必要的物质垃圾和精神包袱,其实主题还是很积极并值得借鉴的。

7分钟前
  • 豆咪
  • 推荐

Matt D'Avella的片子,剪辑很好,他自己就是极简者(拥有温馨小窝,也是我努力方向)。前段时间才看了Joshua Fields Millburn和Ryan Nicodemus的书,几位片中出现的极简者的博客也去过了。很喜欢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知悉“极简"三年多,直到今年才真正大行动,每次下决心都有原因:搬家、亲人去世、失恋…现在十分明白what you have is not what you are,更明白things you keep cannot turn back time, or make people that have already gone stay. 前两年舍弃了儿时囤积的给自己满足感的物品,现在学会放弃那些前几年曾让我觉得留在身边就能留住一个人的东西;就像爷爷过世以后,我终于处理掉奶奶过世时我在她遗物中找到的病历。留下并不能代表我了解他们,而舍弃并不代表我爱得更少。学会质量胜于数量,于我极简就是use stuff, and love myself。

11分钟前
  • 仲秋月含颦
  • 力荐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棒啊!关于物欲,消费主义,电子产品的捆绑,都很戳中……起码让我知道1.我不是一个人2.是这个社会造就的我3.我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

12分钟前
  • L'Étranger
  • 力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它是失败的,反反复复且碎片化;但这个理念是有意思的,沉浸物欲的生活为自己平添了负担与混乱,还拉远了跟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吗?Love people, use things.

16分钟前
  • N
  • 还行

declutter your life and your mind. Love people and use things, because the other way has never worked.

17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世界上有种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敞开胸怀去聆听各种生活哲学,会发现你自己想要的生活。物质是否是在生活被各种渠道过度强调,那种生活的核心本质是否被太多次谈论而显得老套而被遗忘,拾起一切的本质,会否达到你心目中的向往?

20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囤积癖是病,过度物欲是病,“自己眼中正常的杂物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这是我在网飞最喜欢的纪录片之一,纪录片里的人和我一样,也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才开始“舍弃生活中90%的物品”,评分不高是因为大多数人太幸福了。其实从另一个观点来说,有物欲是幸运的,满足物欲还能让你开心的话,虽说,都有尽头的。

2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这么有意思有深度可以挖的题材就拍成这样。。。

25分钟前
  • YangYang
  • 较差

26岁那年入手第六个五位数的包包后,发现从开始的三天蜜月到连拆包那刻的temporary high都没有了,于是彻底清醒,这是我和designer包包的关系正式结束。之后经历了和衣服/鞋子/饰品的拖沓依附依恋关系,到去年,和包分手两年后,也获得了抽离,那些东西开始很少买,买的话(努力使其)成为一项go-to item而不是之后仍不满意所以转头又买的。可以拍胸脯说less materials对生活只有益无害,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切换,向内看自己时更mindful,向外看别人和世界容易see beyond/past the facade。我们会想通过拥有物品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比如成为想成为的人、过上更完整的生活,但那只是物品伪装成了easy way out,实际上根本没有路,连死路都算不上。

27分钟前
  • JuJube
  • 推荐

Book tour为主线穿插了很多在minimalism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各行各业的人的采访。在旷野读了书里一章讲离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构想要去宜家买这买那的一段完全戳中233

32分钟前
  • 企企是只鹅
  • 推荐

纪录片拍得太烂,唯一的收获是Jimmy Carter在40年前有关过度消费的电视演讲今天看起来依然没有过时。Human identity is no longer defined by what one does, but by what one owns. But we’ve discovered that owning things and consuming things does not satisfy our longing for meaning. We’ve learned that piling up material goods cannot fill the emptiness of lives which have no confidence or purpose.

36分钟前
  • Q
  • 还行

作为纪录片拍的非常非常一般,甚至表达像一个粗糙的未经审视的商业广告。不过观点有益,极简的核心不在于不消费,而是探索对于自己和周围有益的事情。弄明白自己消费的动机,也就弄明白了自己是谁。“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下意识习惯性行为的迷雾中。”不能做到独立思考,永远都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37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概念不错,可惜拍的一般

40分钟前
  • HS
  • 还行

它彻底改变了我,一个月前我是购物狂,现在几乎不买任何实物。

44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情境主义者的延续,消费社会时代下的反思者,并非是全然反物质反消费的极端行动,而是重新审视当下,审视自我,去削减人身上的负担,也是回到“人”本身。

4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自推的成分太多

49分钟前
  • Jin
  • 还行

Is minimalism still a choice without privileges?

53分钟前
  • 石狩川
  • 还行

真的是一个很糟的纪录片..更重要的是,以极简主义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却一点都不极简。主线就是各种人说我以前是美国梦人生赢家直到某一天醍醐灌顶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就抛下一切了excuse me?

56分钟前
  • 来远芳
  • 较差

极简主义并不是反消费主义,而是对物质的附加属性的重新审视,对坏境的尊重,和对自我负责的生活理念。

1小时前
  • gavin.j
  • 推荐

其实看完后发现,人家的极简已经超过了我所拥有的。。。第一次感受极简主义是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片中大哥家里家徒四壁,就一副碗筷,弟弟来做客都没有餐具招待,然后说出了,男人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应该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样类似的金句。后来片子里大哥拿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匹优秀的战马

1小时前
  • cocojambo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