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

记录片法国2016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时间之旅 剧照 NO.1时间之旅 剧照 NO.2时间之旅 剧照 NO.3时间之旅 剧照 NO.4时间之旅 剧照 NO.5时间之旅 剧照 NO.6时间之旅 剧照 NO.13时间之旅 剧照 NO.14时间之旅 剧照 NO.15时间之旅 剧照 NO.16时间之旅 剧照 NO.17时间之旅 剧照 NO.18时间之旅 剧照 NO.19时间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4:17

详细剧情

  水母、鳄鱼胚胎、星云、犹他州的峡谷和木卫三;第一缕生命的信号、细菌、细胞起源、初恋感觉、意识诞生、人类进化、生与死——本片将带你走过漫长时间之旅,从宇宙的诞生到最终灭亡。

 长篇影评

 1 ) 在天地万物间来趟时间之旅

泰伦斯·马力克是近年来比较受争议的一位导演,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少数偏爱的能不吝赞美的捧上天,利用各种高深专业的分析和解构来努力提升观众的感知美学和欣赏水平,多数不买账的也能提出一百种理由来加以批评,吐槽主要集中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主题看似十分的宏大、晦涩和艰深,欲通过一种架空的形式化叙事手法来加以高级表现,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般的迷惑和空乏感,难以摸清其中的门路和意指,看过后有种道行修的不够高、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觉。

马力克近年来越来越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干脆撒开了手来拍,这位哲学大拿貌似不是要让观众醍醐灌顶而是要将曲高和寡进行到底,成了一个远离主流和颠覆传统的透着顶尖范儿的导演,形成了一种马力克式的独特体系和镜头语言,就像一个完全搞不懂是什么玩意的莫名深刻的东西,用无比华丽高端且极具艺术形式感的外包装将其美化,可以说在电影院看马力克近年来侧重意识和虚化的作品,感官体验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毕竟美轮美奂的摄影和悦耳绝妙的配乐一直还保持在一个高水准的位置,至少能少打瞌睡。

新作《时间之旅》力证了马力克的那套风格相较电影更适合于纪录片,是个明智的选择,这片可以说是近年来马力克作品特色的集大成之作,依旧是碎片化的衔接和展现,恢弘大气的精致摄影,肃穆空灵的动人配乐,像唱诗班在浅吟低唱,具有一定的神圣感,能听到管风琴的伴奏,还有一些歌剧的成分,有点想到了普瑞斯纳,而在电影中一般难以撼动主要地位的剧情,到纪录片里则可以合理的放低姿态,甚至完全摒弃,而马力克在电影领域似乎找到了如何在观众和执行自我理念间的平衡点,那就是靠演员的豪华阵容来吸引眼球(有点治标不治本,显然还是不怎么讨喜),到了这片马力克终于没了任何顾虑可以尽兴的来一次十分“自我”的表现。

光看片名,表明了又是个相当宏大和宽广的主题,像这类关于宇宙、时空之类的题材,一般都会细分出集数来更加丰富深刻的为观众提供广博的干货,达到扩张知识面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当然,到了马力克这不可能会像霍金一样专业而具体的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依旧还得靠摄影和配乐两大拿手绝活,以及蕴藏着深邃的哲思,从爆发到流逝、从海底到陆地、从冰川到熔岩、从星云到星球、从生存到矛盾…,俯拍仰拍,手持摄影(反差有点大,像是借此显现并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面貌),逼真的特效与CG技术的模拟还原(有点失真),视觉享受毋庸置疑,在随机的切换和转变中,马力克再次以碎片化的意识流形式欲展现出时间的博大精深。

时间,字典里的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在我看来时间也可浅显的视为创造、诞生、改变直到毁灭(客观事物),不少人觉得马力克依旧在老调重弹的利用很表面和含糊的理念来表达这一宏博的主题,就像是将无数张优质摄影作品汇聚成的动态影像,一如既往的空虚和飘渺,但实际上在短短90分钟内马力克巧妙的拉长了时间的维度,也可以说浓缩了更多精华(视听效果)的成分和层面,在不同的空间、环境、经历、现象…间切换,在天地万物的瞬息万变、生存表现和斗转星移中,将时间的含义做了比较到位的诠释。

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需要观众透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去切身体会和感受,就像我们如何证明过去的存在,凭借前后紧密相连或互为因果的线索和信息,例如身份、记忆、客观转变等,同理,可以从片中提取片段然后再合理的拼接,便会发觉其中的关系和逻辑,精子和受精卵,腹中婴儿的心跳声,儿时的嬉戏和玩耍,长大成人结婚,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文明的形成与阶级的划分,矛盾和斗争的产生,从仰赖自然资源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壮美隽永的奇妙深空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各种物种的生存本能与活动变化,优胜劣汰,一一映入眼帘。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个体到群体,远古到现代,社会到宇宙,在一连串的动态转变和进化跨越中体会着时间的伟大和神奇,报以敬畏之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时间的流转和强大的大自然中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谦卑地对待生活,学会珍惜所有。可惜的是,看到半路我还是睡着了,即便马力克运用各种精益求精的技术和考究来完善他的创作想法与目的,但从整体的形式和表现来看,看似天马行空实际还是有点固步自封,更可况对于只能坐在电脑前观看的朋友来说,视听方面肯定会大打折扣,优势也就被削弱了一半。

这些美妙的画面可以说是最主要推进观影兴趣的原动力,一般的观众不会有闲工夫去挖掘其中的深意或了解马力克高逼格的拍摄方式,而是按照一般的观影习惯“不费脑去思考化”的接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最直观有效的信息量,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这部纪录片和探索发现里的走近科学、揭秘起源发展或解密大自然并没啥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左上角少了一个“Discovery”或“NG”的字样而已,并没有带来更耳目一新的亮点,整体的最大感受就是美,美得一如既往,美得虚无缥缈,美得流于表面,美得昏昏欲睡,直到有些审美疲劳。

自由的印象派完全颠覆了古典(学院)派的传统绘画模式,以戈达尔为首的新浪潮一代电影人刷新且改革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拍摄手法,再回过头来看现在,各种高科技的融入和辅助,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体验,但一时的快感或日渐疲乏之后,本质上会发现几乎还是在原地踏步,外观再华丽炫酷,内核却早已匮乏和老朽了,一年里能看到部经典之作的机率越来越低,而一直沿袭传统、一个套路出牌的纪录片也日趋边缘化和小众化,跟着屡屡让人失望又每每对其抱以希望的马力克在天地万物间来了趟中规中矩的时间之旅,虽有睡意,但也不乏一些美好和惊艳的瞬间。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2 ) 纪录片是不是必须带上反华和藏独才是西方主流(白左们)的政治正确?

画面很优美,很高清,拍摄难度很大。但是纪录片你就做纪录片,不要和政治扯上关系。

         全篇就是就是进化、发育、人类社会百态的穿插彩影。但基本内涵还是动保邪教和白左生态的老一套:“世界上每过去一分钟,非洲就有60s消失了,震惊!!!”;“蓝鲸好可怜,被人类伤害的划痕道道(丝毫不提大航海时代欧美为了鲸油是怎么灭绝了世界上90%多的鲸类,21世纪日本干儿子每年猎鲸数目比其他国家之和还要多)”。
        最妹的的不爽的的讲社会百态的时候,欧美都是美丽的街道、宁静的校园、繁华的城市,文明优雅的人民;非洲都是一片战乱,饥渴的小孩(这战乱还不是美国扶持叛乱导致的?);轮到中国的时候,TMD中国内地一定要挑选一个最最偏远的地区(大多是西南地区)不是在杀狗、杀羊就是在杀牛,牛牛好可怜,被割了喉咙还要蹒跚几步才倒下,以此血淋淋的引起人们的反感。欧美"粑粑"那里不吃肉?欧美人杀牛杀羊杀猪杀的更多。中国人的肉的结构还是猪肉鸡鸭肉各占一大半,牛肉很少,欧美牛肉可是主食,杀牛如麻,杀牛不眨眼,他怎么不拍美国牛仔虐杀肉牛的场景?长期以往洗脑之下就知道欧美的平民们对中国大陆有多么“好”的观感了。然后场景一转换,虔诚的教民;对比上一个中国大陆场景里的屠宰场血腥案例,欧美的脑残白左们不由自主的感慨:啊美丽的西藏竟然不从邪恶的中国独立,这怎么能行!不由自主把选票投给了反华的竞选人脑袋上。反华的竞选人转眼上台就开始制裁中国公司。就是这套路。

 3 ) 马力克的美是纯粹的,旅程不一定非要有答案

有些观众对马力克想要表达的东西存在误读,不能因为一个导演学过哲学,就认为这个导演会在他的作品里向你说教哲思。有人在观看前就认定电影有一个深刻的终极命题,在观看过程中自然就会刻意地寻找答案,然后在影片不连贯叙事随心所欲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的视听语言中感到迷惑,最后得出了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结论,却忽略了影片中那些最纯粹的美好。

马力克想让观众感受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最纯粹的美,这种美不仅是华丽的画面,也是人类难以言说的情感。我不是说只表现了美,而没有主题,本片的主题是“母亲”与“我”在时间长河中的旅程,“母亲”代表大自然,“我”代表人类,但马力克不是要对你说教,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马力克试图用唯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感性的旁白来描述他在思考人与自然和时间的关系时产生的感受,他的描述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直观感性的,他希望同样作为人的观众能直接感受到他的表达,是单纯的感受而不是给出答案,如果能引发观众的思考,那也是导演愿意看到的。

如果你看过马力克的剧情片,你会知道他影片里台词很少,却有大量的旁白,他的旁白不是为了叙事或者推进情节,就比如你读一首诗的时候,并不需要去重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重要的是去体会诗句中的情绪和情感,看马力克的电影也应该用这种方式,他的旁白也是带有诗意的。( 字幕组很重要 )

马力克是个争议很大的导演,产生争议主要是由于他在拍摄剧情片时太过天马行空,缺少实质的内容,但对于画面却不存在争议,即使反对马力克的观众,也无法否认他极度华丽唯美的画面。他的影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些本来平淡的事物一旦出现在他的影像里,就立刻展现出无法忽视的美。我并不想探讨马力克的视听语言等等专业技巧,只是要说明马力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每一帧都美如画,是因为这是他最在意的东西,在拍剧情片时,他为了保持画面的唯美意境,不可避免牺牲了影片的故事性。所以如果不去感受这种美,也就错失了马力克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不能不提本片中有一些似乎是手机拍摄的人类社会画面,这些粗糙的画面显然不符合导演的风格。我猜想导 演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人类高度社会化后和自然界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我”和“母亲”之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代沟,所以用画质和画幅对两者进行了明显区分。同时让观众面对窄画幅的人类时,暂时忽略画面的美,更注重当中人文素材的表达。

浏览本片评论时看到一个观点,是说马力克的风格更适合纪录片,而不适合剧情片。对这个观点我是完全不能赞同,我反而觉得马力克的剧情片更出色。马力克的纪录片视角宏大,描述人类与自然,剧情片把视角具体到了人类个体,而相对于拍摄自然的美,我认为拍摄人类个体更能展现马力克的才华,如果你熟悉一个演员,你就能比较出同一个演员在马力克的电影里和其它的电影里有多大的区别。马力克的纪录片没有专业演员,剧情片却聚集了大量高颜值专业演员,有人认为马力克拍电影不好好讲故事,浪费了那么豪华的演员阵容,他们却没有想过,为什么大牌演员都愿意和马力克合作呢?因为演员都明白和马力克合作可以实现自己颜值和气质的巅峰,这就和普通人愿意去专业影楼拍个人写真是一个道理。

抛开马力克擅长的华丽画面不提,他在剧情片中表现了人性中各种复杂难明的情绪,进而引出人们对爱情、空虚的思考。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存在能不能看懂,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情绪本来就不能完全用单一的逻辑去解释。同样是马力克风格,他不是依靠故事来带出情绪,而是试图抛开剧情的约束,直接用单纯的影像去讲述情绪就拿《通往仙境》来说,他不是要用一个爱情故事来阐述爱情,而是用陷入爱中的人的各种情绪状态,直接去讲爱情本身。如果观看影片时只是专注于影片的故事情节,那看完后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认为受到欺骗,感到愤怒。这就是人们说马力克电影难懂,意识流的原因。其实电影也有恰当的观看方式,就像看一部恐怖片时,不会在意影片有多少笑点,看漫威特效大片时,也不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影片的深层哲思,所以看一部马力克电影时,也不用纠结故事的完整性。只要做了这个很简单的改变,不再刻意理清故事情节,而是专注去感受情绪,再配合马力克那完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诗意的旁白,你一定会发现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或许别的人也有可能拍出马力克这样的纪录片,但马力克风格的剧情片,真的只有马力克才拍的出。

请大家原谅我作为一个马力克吹,竟然把话题扯到了剧情片上,让我们回到这部纪录片。能有个导演这么执着于美的表达,对观众来说无疑是幸福的。电影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让我们见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何况这个世界还是这样的美。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要去纠结影片是不是说清了什么终极命题?我相信导演希望我们用心感受那种美,而每个人的感受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个旅程也不需要标准答案。我们只需要去感受导演的直观表达,看到这种纯粹的美,单纯的去体会泰伦斯马力克。

 4 ) 思考之旅

当我再次看《时间之旅》时,我惊讶的发现竟然有旁白,难道不是和《天地玄黄》一样。嗯,好吧,是自己的潜意识把旁白忽略了,这是做为人常常犯的一个行为。

那么现在我就思考着为什么会忽略,是的,当我再次看完,我的这个问题已经在意识层面了!

为什么?在我的意识里,它与《天地玄黄》是一样的,可,似乎它的评价好低,一个9分上,一个才7分上,无法原谅啊!或许是这个旁白的影响?这是问题的第一个解释,嗯,看着那些画面其实和《天地玄黄》是同样的感受。我打个比方吧,比喻一个观看的状态:我的思维是一口大锅,锅里有水,水是我的情绪,7分满,然后放到火上加热,火是外来的思维与情绪。当我观看这二者时,思维这口大锅是在逐渐的升温,而情绪的水在里面会得到热能(外来的力量)而沸腾,《天地玄黄》的火是一直是小火,从0到01:37:50,(至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而当我意识到水开了才会知道水开了,因为情绪始终在大锅里变化,意识到会添加水或其它。思维这口大锅只要不是自己去有意识的想到情绪,那么在小火的状态下,我是看不见沸腾的,只能说我能感觉到变化,温度的变化,也即情绪是变化的,只是没有主动的意识,直到结束01:37:50时会发现到水是沸腾的,或干了!(嗯,温水煮青蛙) 《时间之旅》不一样,因为它多了一样东西——旁白,而在我看来这是把火加大了。当水开了,也就是有情绪变化了我会立马感觉到,沸腾的水溢出来了!那为什么这么比喻呢?看任何的事物都会产生情绪,有些只是自己未意识到,有了情绪变化后自身得到的结果只有两个,1.水开了2.被沸腾的水烫到!好吧,一个是情绪变化的满意方向,一个是不满意方向,毕竟有个不愉快的体验。那么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事情,毕竟一个不怎么高分的纪录片谁会注意这些呢?至少本人喜欢。

我提取了旁白,是的,我把火的一部分给拎了出来,由于长度的缘故我把它放在最下方。

这是个相当中式的翻译,蛮喜欢的,毕竟英语白痴只能看看中文字幕(感谢那些字幕组)。粗略看下,这是首诗!一首情感相当丰富的现代诗!仔细去品味绝对能发现许多影片想要表达的。不要以为这是首无聊甚至是强行插入的声音,因为声音是情绪最直接的表达。所以当听到旁白,水应该是沸腾的。有的人朝满意的方向,有的人直接有了不愉快体验。想想,应该不愉快的人更多!

其实片名取的不好,《时间之旅》,记得有这么个论点,时间是不存在的!一个是电脑的时间显示,一个是腕表的时间显示,一段时间后会惊讶的发现时间显示是不一样的,都是正常的情况下!那么哪个时间显示更准确?这是个没有意义的比对,因为存不存在只不过是相不相信的思考模式!

第一个问题,这首现代诗里我所看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影片问题,是对影片提出的问题,这是可以个人加集体的问题,好吧,绕口令!)。性别问题!很奇怪,母亲两字就让我联想了许多,最直接的联想是造物主,在宗教里造物主大多是男性的形象,这是个问题!你是谁的第一个印象是性别!当人的目光注视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形象的第一个信息会自动跳出来,那就是性别!其它信息都要自行脑补(这就需要自身的脑补能力了)!这是中式的,所以母亲后的盘古会让我感到既亲切又迷茫,造物主到底是男的OR女的?然后自行脑补一大堆。

于是提出第二个问题,相不相信的问题。这是个关键问题,关键到我写这些的题目“思考之旅”。相信,那么谁相信谁?不相信,谁对谁提出疑问?退一步,这是个思考问题,最直接的思考。第一个问题可以忽略,但是相不相信的问题直接影响自己对影片的观感度,与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是的,这首现代诗有好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来就存在的,是从第一个有意识的人那延续下来的。思考,有意识的,当我意识到水沸腾了,那么我其实已经在思考了!潜意识也是会思考的,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的动力都是来源于情绪,满意的情绪会让事物继续保持,而不愉快的体验则直接或间接的掀桌子!问题太多,就写下自己对这个关键问题的自身看法。每个人所写的都是自身的思维呈现,通过思维其他人能清楚的看见写者的情绪,不知道谁看见了!

谁是思考者?似乎每个好电影都会让人去思考,有很多是开放式,所以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时间之旅》也一样,它在现代诗的旁白里所有的问号是开放式,没有所谓的答案!无论自身怎么问答都契合了相不相信的问题,也就思考。从中看见什么,然后因问题而提出自身相契合的问题,性别问题就是我自身所思考到的,别人就不晓得了!

思考之旅就是意识在思考的过程!我想我是从影片的高潮所看到的,于是自行脑补一大堆!

高潮在何处?想想这是水沸腾最剧烈的时间段了!原始人那段,尤其是当那个看过水面自己的脸的原始人死去的画面,背景音乐直接让情绪到顶点,甚至能让自己感到宗教的氛围。那么看到什么了?这是自行脑补的威力——自我的最初诞生!没错,谁相信谁,其中一个就是自我!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这就要看谁在思考。我是思考者,所有的意识思维、行为都是我意识到的,这很个体,最直接代表我的是自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的!如果本我在思考的话,那么这绝对是个集体问题?你是谁 你赋予我生命 带给我光明!多么神圣啊!如果把这现代诗的旁白真正拆分的话就是本我在开头,自我在中间提一堆问题,最后看上去很是升华的,就像超我的体现!

“一个手臂流着血的原始人,或为了洗去血液,拨了拨水面发现一张脸,(不知对这原始人而言是熟悉还是陌生),从他的目光中你会发现某些觉醒的意识。是的,意识,会主动去思考的是自我。他开始了思考之旅,情绪满满的体现,尤其那张有着污泥的脸上流下的那行泪,多么让我动容,不可思议!谁也不知道人类的第一个思考者是谁,(肯定是个没有自身名字的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从这影片的原始人来看,他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个迷惘式的,因为没有谁来到他耳边,告知他想知道的。于是他死了,画面定格吧!会发现尸体上的特别,嗯,怎么看这些树枝罢的就像十字架,如果谁不同意,看看那羽毛,然后在看小孩转圈后和成年女性的画面,好吧,两根大大的羽毛,太明显了!这说明什么?谁知道,反正我的脑补已经无法与别人说了,请自行脑补!”

羽毛代表什么,插在头上又是什么?这是我看见的事实,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正如“我们是不是被骗了?”事实是否重要?在大多数时,事实比不上主流。真正的真相最后演变成眼中所看见的主流形式。在所有文化里似乎都能出现这么一个论点“事实不重要,主流重要,”只要主流方向正常,一切的事实都次要。而某些人对于事实的验证是锲而不舍的,无论这个原始人思考到什么,他的思考都将会延续,从血液、从言语、从沉默的表情或那泪!

《时间之旅》是不分开始与结尾的,旁白的作用只是让你认为是这样,开始、结束。但是思考的自我会不停的循环、重复,去寻找一切。旅行不正是个循环过程吗?结束一场旅行时,下次的旅行就开始。

母亲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 昼夜尚未有分之前 我们曾并肩 走在一片静寂之中 如今我形只影单 四下一片虚无

母亲 你现在身在何方 你去哪儿了呢 我害怕 满腔烦恼 我不明白 难道我不是你的孩子吗

你是谁 你赋予我生命 带给我光明

母亲 现在 我 出生了 生命 永不停歇 充满饥渴 我渴望 光明 与黑暗 同我说话吧 我是谁 我在哪里 何人将我带至此处

母亲 你光芒深邃 万物注目 炽热强烈 亘古闪耀 我触摸你 你熊熊燃烧着 我浑身颤栗 不知 你要带我去往何处

生命 你是给予者 你是万物 万物也都是你 你付出一切 不求回报

自然 对你来说 我是什么 你致自己于死地 只为涅槃重生 我们能否永远相守

爱 不要远离我 是你唤醒了我 你是无限力量 像没有尽头的河 像变化万千的云 你是万物之母 一切的一切 因你而得到升华 石头 流动如薄雾 沧海桑田 千帆过尽 你始终如一 你是跳动的火光 藏匿于万事万物之中

你在哪里呢

你 伟大得难以捉摸 生生不息 永不枯竭

这到底是个什么世界 受尽折磨的公牛 遭到遗弃的孩子 淌血的伤口 苍老的妇人 我们是不是被骗了

灵魂 希冀 梦想 我们却一无所知 我们是盲目的 生命 请听我说

母亲 你的美好永不消逝吗 你会抛弃我吗 是爱创造了我吗 母亲 你去哪里了呢 你为何沉默不语 这世上有能够遗忘自己孩子的母亲吗 你放任一切 认为万物皆合理 我畏惧你 母亲 那我本该爱的人啊 那么多的欢乐 为什么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呢

给予者 生命 万物最终会 回归到你之中去 你是桥 你是门 母亲 他们达成了什么呢 悲伤 苦痛 时间 破坏着 吞噬着一切 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 我要如何找到你

你 万物所向往的美好 能超越时间 超越悲伤

母亲 我爱你 爱的是什么呢

你 是光明 也是黑暗 是飞蛾 也是火焰 是朋友 也是陌生人 是葡萄美酒 也是高脚杯 是破晓 是万丈光芒 母亲 那些你拭去的泪 那些你见证的悲欢离合 爱喷涌而出 奋力拼搏 满怀希望 驱走阴暗 造就了如此美景

时间回归起点 母亲 牵起你的手 我再无他愿 回归到你之中 像叶子缀在树枝上 树枝附在树干上那样 爱将我们相连 在你的怀抱中 生命永远鲜活 生命啊 我的母亲

�\��

 5 ) 存在与时间

文_调反唱唱

[时间之旅]是一部纪录片,可以说它比以往任何一部泰伦斯·马力克电影都要更加纯粹。因为没有具体故事架构,这部电影彻彻底底变成了一部哲学电影,或者说论文电影。

如果要从西方哲学史上,找一个与[时间之旅]相对应的学派,那就是海派哲学。泰伦斯·马力克早年当过海德格尔的门徒,走上电影之路后,海派哲学是他所有作品的内在框架。[时间之旅]亦是如此,哲学化的旁白代表着一种自省式的天问,它透析出海德格尔对于这个世界的忧虑。

[时间之旅]首先是一首诗。海德格尔认为拯救危险的技术时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充满着诗意。在星云的边缘,尘埃微粒流动成小型瀑布,在星系的轨道上闪烁着一片七彩的光芒。用哈勃望远镜拍到的是流体天光的苍茫诗意,一个浪漫的宇宙。除此之外还有梦幻蓝色的海底世界,极寒地带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森林中色彩斑驳的林中鸟,在荒漠里摇曳多姿的奇草异木……

用影像写诗构成了“诗意栖居”的外在气质,从结构上来讲,[时间之旅]的整体篇章也如同诗歌的结构方式一样,新的意象不断出现,在某一个篇章段落又重复出现旧的意象,在高潮与结尾,旁白与意象一同重叠反复。只能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对这些意象进行排列重组才能大概摸清泰伦斯·马力克想要表达的哲思。这部电影消化与理解的方式与诗歌相似。

在表达方式之外,[时间之旅]核心的哲学理论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或者具体地说[时间之旅]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影像化演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述,这本哲学论著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此在”(人类)这种自然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分析,解释存在问题的地基。所以在[时间之旅]一方面给人们呈现自然当代景观以及宏观的宇宙起源画面,一方面用4:3的“渣”画质向观众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婚礼场面、政治暴力等等。因为日常生活的细碎,使得人类很少去思考与宇宙本源的关系。[时间之旅]中把日常与宏观宇宙并置,比较容易促发人类去思考“来自何处”的问题。

因为延时拍摄,生命与时间的延续被放大。在梦幻般的宇宙中,是一片比我们所知的要更深更广更柔软光滑的黑暗,仿佛象征着时间的无穷无尽。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间问题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因为时间性与人的存在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时间之旅”的片名。海德格尔说现在是“纯粹的、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所以如前面所述,4:3“渣”画质的人类现在的矛盾、和谐都是并列出现并且没有排列逻辑的;过去是“曾经存在但已经不在的现在”,对应到电影里是恐龙的破壳而出与原始人的生存与繁衍;未来是“尚未存在但终将到来的现在”,将来永远遥遥无期,宇宙天体的不断运动与母亲子宫胚胎的形成剪切在一起,也许对应了海德格尔所言:“将来就是让自身来到自身中的那个‘来’。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意即时间上的“将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由于人类当下生存状态的不断出现,加上影片如“这是个什么世界?受尽折磨的公牛、遭到遗弃的小孩、淌血的伤口、苍老的妇人”、“我们是不是被骗了,自然充满了灵魂、希翼、梦想,而我们却一无所知”、“母亲,你会抛弃我吗?有忘记自己的孩子的母亲吗?”这样的旁白,都反复印证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类被抛性的论述。他认为,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知,人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始终生活在无法穿透的遮蔽之中,人类的生活被谜笼罩,这种被抛的境况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在[时间之旅]的末尾,一组婚礼、拥抱、爱抚的人类生活写照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它不同于前面出现的杀戮、冲突,这里展现出的是人类之间的爱,也许这就是解决被抛性的办法。

影片的哲学化注定会制约人们对它的理解,不过从哲学理论、象征意义、电影语言方面去解读它,或许反而会成为限制欣赏它的枷锁。那么IMAX版[时间之旅]也许告诉我们的是观看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另一种方式:身心放松,静静地体验吧!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6 ) 从彗星撞地球到精子“撞”卵子,这部片子就是华丽的生命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古人有句话叫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能够欣赏到好的一个作品,都少不了创作人在背后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比如李时珍完成一本《本草纲目》,历时27年;

比如杨洁拍摄的86版《西游记》,短短几十集,光是拍摄时间就长达了6年;

整部剧从开拍到完结的时间跨度,更是有17年之久。

甚至有一部电影,全片就90分钟,却是导演陆陆续续花了30多年时间制作而成的——

这就是君君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

《时间之旅》I 2016

豆瓣7.2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纪录片,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整体风格更偏向诗意感性;

由凯特·布兰切特配音旁白。

(她的声音听了会怀孕哦)

另一个是45分钟的IMAX版,

这一版更注重资料性,减少抒情的调子,增加影象的宏大震摄。

由布拉德·皮特旁白。

君君介绍的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片中再现了宇宙、地球、生命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全片没有几句旁白台词,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导演近乎“意识流”般的剪辑——

从宇宙的诞生,到宇宙的毁灭;

从彗星撞地球,到精子“撞”卵子;

从人类的诞生,到爱与意识的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着大型爬行动物的蛮荒地球被陨星摧毁;

看到岩浆在海底被迅速冷却成岩石:

看到现代动物悠闲地生活:

看原始人小心翼翼地偷走鸵鸟的蛋……

影片的每一帧,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美感——

随便截一张图,就能上国家地理杂志:

上天文杂志:

或者做桌面屏保:

你会觉得,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个个奇迹——

因为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最终极的特效。

影片除了大量的自然奇观之外,还时不时穿插着现代人的生活手拍视频——

视频缩小成4 :3 的手机画面,画质粗糙又颤抖,却不失质感:

这是导演从黑非洲拍到印度,从以色列拍到中东……跨越了五洲四海,才捕捉到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状

其中有亚洲血淋淋的斗牛场面,让人不忍心直视:

甚至还有中国广场上悠闲打太极、跳广场舞的老人:

这些人类社会的镜头,跟壮美的宇宙和大自然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而混乱。

而这也是导演的目的——

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一开场,宇宙爆炸和精卵结合被剪辑到一起,就已经暴露的导演的“野心”——

他在暗示着“大自然的一切皆为生命”。

而后面原始人诞生,他们裸体,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更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穿起了衣服,生儿育女;

他们铸出了陶碗,住进了窑洞

再往后,就是我们现今的世界了——

科技突飞猛进,迪拜拔地而起。

人类社会变得繁荣,高楼大厦矗立,一切看似很美好。

只是,少了一些大自然的感觉……

是的,导演一直在暗戳戳地想要我们思考人与大自然,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尽头。

甚至少量的低沉的从旁白中,还有他对“造物主”的询问:

你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片中——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壮丽景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生命”。

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感受到,这一场生命的“视觉盛宴”。

回复电影名,在线观看!

 短评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

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1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IMAX版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22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29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还行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34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37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47分钟前
  • 麻酱罐
  • 推荐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4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再见马利克

50分钟前
  • Yuruky
  • 很差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51分钟前
  • 阿怪
  • 还行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5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时间浪费之旅。

60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