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

恐怖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2004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唐·钱德尔  马特·狄龙  布兰登·费舍  泰伦斯·霍华德  坦迪·牛顿  卢达克里斯  迈克尔·佩纳  詹妮弗·艾斯波西多  瑞恩·菲利普  

导演:保罗·哈吉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撞车 剧照 NO.1撞车 剧照 NO.2撞车 剧照 NO.3撞车 剧照 NO.4撞车 剧照 NO.5撞车 剧照 NO.6撞车 剧照 NO.13撞车 剧照 NO.14撞车 剧照 NO.15撞车 剧照 NO.16撞车 剧照 NO.17撞车 剧照 NO.18撞车 剧照 NO.19撞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12:14

详细剧情

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迈克尔?佩纳Michael Pena饰);地区检察官(布兰登?费舍尔Brendan Fraser 饰)和他的妻子(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饰)被抢吉普车后只能把怨气发泄到无辜的修锁匠身上;黑人警察(唐?钱德尔 Don Cheadle 饰)在承受着上司的威胁和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弟弟。   这一切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在36小时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绞缠在一起,在这个以暴力,性,金钱闻名的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矶街头一幕幕上演……

 长篇影评

 1 ) 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在种族歧视背景下对生活的挖掘很深,内容充实,立体感强,BGM很赞,每个黑人演员都是实力派演技十足,每个故事都有人性的“撞车”亮点,黑人妻子在车中被对自己性骚扰的白人男警察营救、小女孩穿着她爸爸给的童话中的“隐形斗篷”在无知冲动的杂货店老板面前飞身救父、白人小伙自以为善良却因经验缺乏害死无辜、富人妻子缺乏安全感在电话中阐述了最真的事实、黑人丈夫似乎在为那位无辜的人送行,脱掉了在亲情面前无力的“外衣”后对他妻子说爱、被盗杂货店老板因为一颗空弹找到精神寄托、黑人强盗小伙在自相矛盾的抢劫同肤色人的车后反省并放了一车的偷渡人。电影中每次人性的“撞车”都不存在对错、你每次的选择都影响以后的发展,而每次矛盾都是之前的积累,那些积累的小矛盾又可以追溯到种族歧视,其整体性渲染力有此可见,电影似乎在主张种族歧视的可恶,但电影中好的结尾也在阐述每个人都是心存善良只是被激励的方式不对,也需要在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心静正确处事。

 2 ) The fault, is not in our races, But in ourselves.

这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汽车,撞车(Crash)是这样的难以避免,这个城市又有这么多的种族,冲突(Crash)也是这样的难以避免。

双关的戏名,使得它难以准确地翻译,而电影本身的主题,也让人觉得一言难尽。

电影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洛杉矶一天半内的众生相,人人在和不同的人发生冲突(Crash),那些卑微的人们之间的悲喜剧,有关种族,也无关种族。我们向别人发火,常常只是因为自己心里不爽,但在电影里的洛杉矶,这个一块招牌砸下来,大概会砸中九个不同种族的人的地方,愤怒的炮火,击中的往往就是不同种族的人。看起来是由于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冲突,但也许导火线是一些非常个人的原因。——如果你刚刚在街上被两个黑人混混打劫,吓了个半死,你在跟家人发泄怨气,大骂该死的黑鬼都是贼的时候,会不会顾忌正在帮你换锁的锁匠是个黑人?但是,那些潜意识里的偏见,也许又使弱势族群刚好成为枪口下的牺牲品,所谓柿子总拣软的捏。——即使你是个自以为没有种族偏见的好警察,深更半夜可以让一个黑人小子搭你的便车,但当你们争吵起来,他不顾你的警告,伸手到口袋里去掏东西的时候,你会不会以为他在拿枪而向他开枪?(如果那不是一个黑人,那么不要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根本连架都不会吵起来。)

如果Crash的编剧兼导演接受采访,会不会说,这部电影说的不是种族歧视,而是在探讨人性呢?很多人都会认为它的主题是有关种族问题的,但是我认为,并不这样简单。消除歧视,种族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人人熟悉了那套政治正确的指引,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复杂的情况,不能以一句种族偏见掩盖一切。就像电影开头Graham警官说的那样,在玻璃和金属阻隔之下,我们久久没有与别人擦身而过的经历了(大意)。其实,政治正确,也像是人们心灵上的玻璃与金属,它保护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不受伤害,但也让人失去了在冲撞与摩擦中互相理解的机会。只是,在利与弊之间,我们如何抉择呢?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电影里的细节,也做得相当细致,不过不是暗示和象征性的,而是情节性的,有些温柔感人,有些尖锐反讽,也给观众留下不少的回味。但与《断背山》的细节不同的是,《断》的细节指向的是电影本身,给观众带来的是对电影情节含义的再回味与再发现,而Crash的情节、细节却是让观众去反思与思考的。所以看完《断背山》,可能会为两位男主角压抑的爱恋不容于世而扼腕痛惜,偷偷叹息自己的遗憾或者伤痛,会陷入影片而不能自拔。同时也期待,也许没有了偏见之后,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看完Crash之后,你会发现,即使社会是在慢慢进步,但人生依然是如此无奈与复杂,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好人出于自我保护,也会有不光彩的劣行,混蛋在感激或愧疚的一念之间,也会做出善举,人们在冲突与摩擦中互相伤害,但同时也互相帮助与安慰。

看了不少的观后,很多人觉得剧本的情节安排得巧妙,手法很独特,但是,在我个人看来,编剧手法并没有太多很新的东西,电影的深度其实在于前面所讲到的带给观众的思考。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编剧及导演Paul Haggis是电视剧编导出身,可能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其实有着很多的电视剧痕迹。被两个黑人小混混抢车之后,地区检察官讨论如何处理最完满那一幕,我大笑之余一下子想起Spin City。在结构上的多线索平行又互相交叉的手法,没看过的也许觉得巧妙新奇,但在电视剧里已经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我看了那么多季的ER,这种结构再熟悉不过了。看完后觉得,如果ER拍一部两个钟头的电影版,也就是这个样子吧。而且,ER拍到现在,急诊室的医生护士,也是那么族群复杂:出身富裕的白人,从底层奋斗上来的黑人,来自前南地区的,来自中国的,拉丁裔的,印度裔的,单身母亲,女同性恋……加上来急诊室的人也那么五花八门,对生死的思考,选择的两难,丝毫也不逊于Crash中安排的种族问题。而且,ER里面,以急诊室作为舞台,让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离开,虽属偶然,也总接受得过去。但Crash里安排这么多不同种族的人在一天半里面互相扯上关系,未免就过于巧合与刻意,尤其那两位警官先生,与前一天被羞辱的那对夫妇再次相遇,还要是不再一起执勤的情况下,那么戏剧性地一人遇上一个,真是中了彩票头奖了。

当然,编剧安排种种的巧合,是想要造成一种人类的命运互相关联的效果。以前看过一些欧洲电影,也有类似的手法。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Before the Rain(中文有译作《山雨欲来》和《暴雨将至》的),它是三个故事先后发生而不是平行发展,但是和Crash相似,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也是互相关联的,而且两者都用了一个环形的结构,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然后倒叙,再回到开头的时间点,而且它通过剪辑,造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时间循环效果。Crash和它还有一个很相近的细节处理,Before the Rain开头从天气闷热,暴雨将至讲起,而结尾回到开头时间之后,则是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落下。而Crash在开头不久,警官说到,像要下雪了,而临近结尾,果然是雪花飘落。两者异曲同工。但我觉得无论是环形结构的效果,还是这种类似的安排,还是Before the Rain来得意味深长。

PS:Crash可能是到此为止,我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到最多种族出场,听到最多粗口的电影了。

PPS:题目来自《晚安,好运》里面引用过的一句莎士比亚: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Julius Caesar, ActⅠ,SceneⅡ

 3 ) 我们都是一条锁链上的小圆扣:看《撞车》

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大意是说世界上任意的两个人都能最多通过另外的四个人而发生联系,即在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就行了。可见,存活于世,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电影《撞车》,说的便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
这部电影全长近两小时。开演六分钟才出片名,看到前面近30分钟,都有点摸不住头脑,因为你才把所有的人物认识了一遍。但是,它会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并且越来越有意思。
电影的剧情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因一起交通事故,牵扯出的一系列人物关系。
而电影的内涵,却可能够你说上一天。如果你对种族主义、多民族文化交融、城市中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复杂性、人格尊严、亲情关系……中任何一个主题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从中找到谈资,并加以引申蔓延。
 
我喜欢片头那次撞车之后,探长格雷厄姆在车里说的那段话:“这就是触摸的感觉。你知道吗?走在任何城市里,你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邂逅相遇,别人也会撞到你。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像隔着层金属和玻璃。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碰触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他们的车,是被后面的一个亚裔女人撞上的。格雷厄姆下车查视,发现前面有一起事故。他看到了一只球鞋,和远处死去的一个黑人青年。
 
在探长凝望的眼神中,时间退回到一天前的晚上:
两个黑人青年安东尼和彼得从餐厅出来,持枪抢了检察官夫妻里克、珍妮的新型黑色林肯领航员汽车。随后,他们又不小心撞伤了一个亚洲人。
当班警察约翰与汤米闻讯追赶,但他们追上的是另一部同型号的汽车。车内坐着的是电视导演卡梅隆与妻子克里斯汀。约翰利用职权之便,猥亵了导演之妻。引来年轻警察汤米不满,而要求换岗。他不知道约翰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约翰刚刚打电话请求黑人护士莎尼克•约翰逊帮自己有便秘的父亲换一个医生,却被强硬拒绝了。
 
受惊吓后回到家的珍妮赶紧请人换下家中所有的门锁,但对锁匠不放心,出言不逊。锁匠后来又给一波斯裔店主法赫德修锁,他提醒店主锁修好了但真正坏的是门,却不为法赫德所理解。而法赫德此前为安全起见,与女儿多丽一起去买了把手枪放在店内。
 
黑人探长格雷厄姆•沃尔特与女友玛丽亚正在处理一桩下班缉毒警察考克林打死另一侦探刘易斯的事故。晚上,他妈妈来电话要他去寻找离家的弟弟彼得。
 
第二天,警察约翰去找护士说情,再次被拒。但随后,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因交通事故困于车内的昨晚才猥亵过的导演之妻。
检察官为了自己的形象问题,让探长停止对前日警察枪击事件的调查,以取消对其弟弟的起诉。探长屈服了。
 
安东尼和彼得又开始抢车了,这次他们遇上的是电视导演。心里已经窝了一团火的导演强烈反击。僵持之时,追赶而来的恰恰是刚刚换岗成功的汤米。汤米因前晚的事心存内疚,放了导演,而导演又放了安东尼,只说他丢了自己的脸。
 
门坏了的小店被盗了,保险公司判定这是疏忽损失,不予赔偿。绝望的店主持枪找到锁匠,冲动之下对锁匠开枪,打中的却是扑上来的锁匠五岁的女儿……
 
一年换了六个管家的检察官之妻珍妮心情恶劣,对女佣玛丽亚态度不佳,并致电丈夫要换人。电话才挂断,她就失足摔下楼,四处求助也无人搭理。关键时刻帮助她的是女佣。她感动地抱着女佣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晚上,黑人彼得好不容易搭上便车,开车的恰好是下班回家的汤米。汤米因这两日来的种种事件而对黑人也开始敏感起来。彼得无故而来的笑,让他愤怒。他以为彼得要从裤口袋里掏枪,便抢先枪杀了彼得。其实彼得要取出的只是与汤米放在车前一模一样的旅行者的守护神——圣人克里斯托弗小像而已。惊慌失措的汤米把彼得的尸体弃于路旁,焚烧了汽车。
 
 
镜头回到探长凝望的眼神。他发现死去的正是自己在寻找的弟弟。
在医院,探长向母亲承诺一定会找出杀死弟弟的凶手,伤心的母亲却指出是他的忙碌害死了弟弟。探长重回弟弟的死亡现场,在沙堆里发现了那个圣人小像。
 
而片头撞上探长之车的亚裔女人格姆•李,其实是急急赶往医院去看受伤的丈夫周金贵。这个男人让她赶紧去兑现一张支票。原来他是个蛇头。
而周金贵没上锁的车却又被安东尼偶然碰上了,他开车去销赃时才发现,后车厢里坐满了被卖的亚洲人。他选择把他们放掉,并花钱让餐馆主人给他们弄顿吃的。然后心满意足地骂了句:“该死的中国人!”犹如当初别人骂他“该死的黑人”一样。
 
夜幕之下,故事并未落幕。
归家的电视导演看到马路旁边一群孩子正在给一辆焚烧的汽车添柴,他也去添了一块。此时,天上落下小雪,妻子来电,他犹豫片刻,接通了,说了句:“我爱你”。获救之后惊魂未定的妻子感动而泣。
而救人之后回到家的警察,要面对的仍是便秘的痛哭着的父亲,他只能轻抚父亲的肩头,却无能为力。
有“仙女的斗篷”保护而幸免于难的女儿睡下了,父亲锁匠却趴在窗边无法成眠。也许,他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街头,又一起撞车事故发生了。这次撞上的那个胖胖的黑人护士与几个不知哪国的男人。她叫嚣着:“你不说英语就不要和我说话”。镜头拉远,只见漫天雪花纷纷撒下。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影片简介:
片名:《撞车/crash》
导演:保罗•哈吉斯
编剧:保罗•哈吉斯 罗伯特•莫雷斯科
主演:马特•狄龙 桑迪•牛顿 莱恩•菲利普 唐•钱德尔 布兰登•弗莱瑟 桑德拉•布洛克
上映时间:2005年,美国

 4 ) 雷点很多的片

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电影处于主流认知状态,虽然觉得一些片子诸如avatar, inception不值得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至少还是能理解它们的出彩之处。刚刚看了crash,惊奇的发现我的看法和居然和普罗大众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致于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表达我的惊讶。

这部200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如果只给我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矫情。

这么形容吧,这位导演还是电影学院在校生,到要交毕业作品的时候了呢,这哥们一合计,咱要整部立意深刻,结构新颖的片子出来。啥立意能深刻呢,种族主义。啥结构能新颖呢,若干条看似不想关的故事最后混成一条主线 (对pulp fiction赤果果的抄袭啊,不过对比它别的问题这个抄袭也不算什么了)。好了,有了立意和结构,哥自己就开始凭空拼凑情节了。咱要矛盾,要 impact嘛,好了,让剧中每个人物都把自己的种族角色放大一千倍吧,任何摩擦的起源也都得因为种族,每段对话都要提到你歧视我我歧视你。咱要推动情节发展嘛,那就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无比敏感的性格,一点点小事就会反应过激整出一档子事来。咱要催泪点触动观众升华主题嘛,就有了拉丁老爸和五岁女儿的那两段好莱坞三流电影中假得不能再假的煽情桥段。更甭提那么多做作的慢镜头。都说艺术高于生活,那起码还得源于生活啊。这哥们应该不明白啥叫过犹不及吧?

想起一个笑话,老师布置小学生写一篇体现社会主义好的作文,一学生写到:现在商场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生活欣欣向荣的喜悦,瞧,那位大爷左手拎个电冰箱,右手抱个大彩电,笑呵呵地一路小跑。。。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5 ) 别把脑子撞坏了

    从汽车追尾开始,到汽车追尾结束,影片就叫作crash。而这个名字,更包含了另一层意义,种族的摩擦和碰撞。种族问题一直也是美国人的敏感话题,可我相信,大多数美国人看过这部片子后都会感到满意。因为美国人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白人,他们一直关心黑人的平等,为黑人遭虐事件而愤慨。看了这部片子后,他们可以安心了,可以不必再为詹姆士.雷(刺杀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白人)而忏悔了,也可以不必再为马丁·路德·金的未竟事业而祈祷了。因为他们发现,美国已经是有色人种的天堂了,而在这天堂里行善的天使,正是白人。
    于是在奥斯卡得奖了,当那些评委们看了这部片子后一定拍手叫道:事实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导演、编剧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把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分析的太透彻了,把事实真相揭示了,功不可没啊。奥斯卡算什么,他们应该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如影片中暴露的那样,确实存在着一些种族歧视分子,可是他们需要理解。对待阿拉伯人(影片中他们自称波斯人)的态度是暴躁了点,可那是因为911的影响啊,应该理解亲人罹难的痛苦啊。更何况政府还为一个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授予了勋章,美国白人的心胸之宽广可见一斑。再看那位对黑人妇女性骚扰的白人警察呢,当时的事件确实令人气愤。可他也需要理解,那是因为他为救自己父亲而刚碰了一个黑人女人的钉子,一口恶气要出呢。百善孝为先,应该可以谅解吧。如果不能,那更令人感动的在后面,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车祸中救出了那位黑人妇女,这样一位舍己救人的种族主义者你能不原谅吗?
    是的,在现实中,或者说在影片中,两个黑人分别被两个白人警察开枪打死了。可这是新闻报道的表面,被隐藏的事实是什么呢?且看,其中一位警察是同情黑人的,在白天还救了一个黑人的命,晚上又给一个路边的黑人小混混搭车,雷锋啊!因为怀疑那个黑人要掏枪,在警告不听的情况下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而射杀了他,当然,事后他深深的忏悔了,更可能为此一辈子痛苦。而另外一宗事件没有叙述过程,只是从事后的调查了解到,那个死掉的黑人(是个探长)吸毒、贪污,而调查组却要为了黑人的名声而掩盖证据,并不惜牺牲那个“无辜的”(影片中另一位黑人探长语)白人凶手(也是位探长)。于是,对外发布的新闻就这么出来了。善良的美国人民啊,你们可曾知道,那些被新闻抖出而被诬陷的恰恰不是你们所关心的黑人,却正是白人啊。他们被诬陷,被当作杀害黑人的刽子手,被当作魔鬼却无怨言。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可是你们黑人也太不自重了,怎么一点都不体谅白人的苦心呢。他们为你们伸张公道,可你们却为了保全自己的位子而不敢说;他们为你们颁发荣誉,为你们掩盖罪行,为你们遮丑,甚至连白种女人都让你们搞了,可你们还不知足,还是要犯罪。你们不但抢白人的东西,还抢自己同胞的东西。白人在你们面前都很注意言词而生怕触犯了你们的尊严,可你们自己却骂自己黑鬼,一点都不自重!唉,谁叫美国的白人都是天使呢。
    影片最后,除了那两个倒霉的黑人(倒霉的黑人强盗和腐败的黑人探长)之外,结果基本是个大欢喜。有色人种的肉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拯救,白人拯救了黑人,黑人又拯救了阿拉伯人和亚洲人(或中国人)。天使在人间啊,高贵的人拯救低贱的人。难得导演这番意味深厚的寓意了,这简直是伟大的希特勒的人种划分哲学嘛。如果把中国春晚的一首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就更好了,让白、黑、黄三种颜色的小孩唱:白人,黑人,黄人,我们是幸福的美国一家。
    原以为国人喜欢拍这样的片子,没想到美国人也喜欢拍并且喜欢看。看来都是爱听甜蜜的谎言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也许根本用不着千遍。可耻的是导演和评委们,可悲的是被愚弄的民众!
    没看过的朋友奉劝还是不要看了,看过的朋友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被导演把脑子给撞坏了。

 6 ) life is a crash, all we need is a stronger heart.

上午和霹雳课老师吵架,我狠狠地用中文说,你他妈的贱不贱啊。老师仿佛听懂了一般很火大地看着我,边上的男生伸手拦住我好像我是一个危险的恐怖分子一般。

想着自己在这地方语无伦次地架都吵不来,脑海中无处不在的词语就是没办法从中文和英文转化成西班牙语迸出来,胸口堵得很难受。后来我们要求老师道歉,一时间想不起apologize的西班牙语怎么说,只好辞不达义地支吾着,竟一时间变成了没理的人。

最后老师还是没有道歉,我们终于也还是没有办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她穿着那件粉红色的小毛衣离开,我们急红了眼,却就是无能为力。

后来我边啃早上的汉堡边喝可乐的时候看了这片子。看着看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insult和根深蒂固的误解,正如中国学生和古巴人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误解,无法沟通交流;最后变成互相的歧视和憎恶,深深烙在每一个备受伤害的人心中。

但是事实上,insult也是要看人的。若你本身并无对自身的疑问,他人怎样的语言也伤害不到你;如同穿上一层隐形的护甲一般,坚不可摧。正如片中那位父亲对小女孩说的故事。说他小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仙女,赠给他一件刀枪不入的隐形防护衣,他开始并不相信,但是自从穿上那件衣服后,再也没有挨过子弹或其他伤害。于是他决定在女儿五岁生日是将隐形衣送给她,从此她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小女儿躲在床底下,终日被住在贫民区时穿过窗户而入的一枚子弹所困扰。听见父亲的故事,她深信不疑地接受了父亲的馈赠。于是父亲煞有介事地假装脱下身上那件看不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披在小姑娘的身上,撩起她棕褐色的柔美的头发,将隐形衣那根看不见的绳子系在她脖子上。然后他说,好了,你再也不用害怕子弹。只是要记得,在你的小女儿满五岁的那年,要把这件衣服送给她。

然后小女儿穿着她想象中的那件隐形衣睡着了,并且坚信自己变成了超人一般刀枪不入的英雄。后来她冲出纱门奔向被一把手枪指着的父亲,小声地说我会保护你。我的眼泪奔涌出来,以为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被一枚子弹夺取。然而巧合碰上了巧合,手枪里竟没有子弹:隐形衣真的保护了她。一家人匆忙地躲回到屋子里去,绝望的开枪的老人一时间仿佛见到了上帝,仿佛那枚空的弹夹预示着某样莫名的宽容。

我本以为这片子正如其名字,所讲述的是一段段难以调和的冲突;看到后来却发觉其根本的主题却是宽容、理解,和世间人人兼具的两面性。我本以为对于美国社会来说,黑人和有色人种是不可置否的弱势群体,但是片中尽管讲述了这样那样的种族歧视,最终却发觉,其实真正的弱势群体,完全以人心为鉴定。

你可以贫穷,你可以有不同的肤色。你可以不被他人理解,但是如果你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一个足够高尚的人格,怎样的言辞或行动都不足以践踏。

我记起某次我就女权主义慷慨陈词的时候,一个朋友忽然打断我说,其实需要平等的并非只有女人。我屏息凝听他的见解,并且打算适当时候做出反驳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他才是有道理的那一个。他说社会中怎样的群体需要平等的对待,并非以性别为判断的。除去性别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包括种族,宗教,经济能力和政治权利,健康状态,还有教育水平等等。于是衡量人与人之间平衡关系因此而变得复杂,在某个特定的关系当中你可能是弱者,但是到了不同的场合你便是强者。同样,当影片中同一个警察在不同的事件中遇见同样一个女人,他采取的对待方式亦然是不同的;而他的身份和正邪也因此而发生改变。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以为那个女人就要爱上他了,但是转念想到,在这个人际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爱情不可能如此廉价。而当有更大的利益放在眼前的时候,肤色、种族或是性别上的优劣,更不可能战胜人贪得无厌的野心。而在这个时候,你弱势的那一部分特质的确可以拿出来充当挡箭牌,但是自己的内心,是永远无法因而得到安宁的。

最后一个场景之一,洛杉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小小的雪花。远处的城市灯火依旧,前景一辆罪孽深重的车子如同一颗陨落的彗星一般熊熊地燃烧。周围的孩子兴奋地往火堆上丢掷东西,火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里去。再切换几个镜头,华人区中又两辆轿车相撞。Crash仍在继续,利益关系继续和弱势群体绵延地纠缠不清;争吵自然也是在继续,只有片尾的那首欢快的歌点名了主旨:或许在世界的这一头有无尽的冲撞和矛盾,但是在那一面,永远不会熄灭的,依旧是宽容与理解。

而正义确实是存在的,尽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它的身影,但是正如那相对的弱势群体一般,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永远地、不可抹去地,如同一只小小的火苗,长存在我们内心。

看完以后我下楼去散步,冷风钻进脚丫子的缝隙,我却忍不住想起一些事情觉得好笑。尽管霹雳课老师的确令人很不愉快,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一部好电影给我带来的好心情。或许是因为最后我明白在很多其他事情面前,被恶劣地对待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小insult,或许是因为我忽然看清楚矛盾的背后往往只是交流障碍导致的不理解,我决定对今天上午这件事情,还是随它去。尽管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还有不知道多少类似的事情需要面对,但是我想,如果自己的内心真的有我想的那样强大,I won’t give it a shit。

 7 ) 《冲撞》白人英雄,入选奥斯卡的速成秘诀

题记:
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这点上想在好莱坞混的导演绝对不可忘记。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moviexclusive.com/review/crash/poster.jpg[/img]

寒冷的冬夜,晚归的人行进在夜色里,只要前行就会有各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反映在银幕上就成为一个套筒结构,你的故事连着别人的棋局。人生在世,正如西谚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磕碰之间的宽容或许是最好的共存之道。
两个分属亚裔、南美裔的妇女因为交通事故的争执开始了这部电影复杂的叙事过程,这样的方式有点像传统的滑稽戏里的《13家打麻将》,在所有交叉的情绪失控之后找到一个和局的可能。
少数民族族群一直是美国敏感的神经,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许多矛盾点的揭示:黑人对于被冷落的抱怨、阿拉伯裔人群带来的不安、心理失衡的白人警官瑞恩粗暴对待有色人种夫妻、被洗劫一空的阿拉伯店铺等突发事件,连续不断的事故发生在八个不同的家庭,编导利用蒙太奇将他们串在一起,诸多的事件交织变成导演阐述族群问题的传声筒,数条线索像小溪奔涌在最后汇入宽恕的大海,事件的层层铺垫最后达到电影高潮的手法一直为好莱坞惯用,也特别容易征服折中主义的奥斯卡评委们。
同样,电影大段的关于公正的台词必然受到美国少数民族的首肯,在所有惺惺相惜的表面之后是美国政客选票的秀场,911之后,在一直紧绷的防恐形势下,少数民族的安抚和相互沟通势必成为稳定重要的砝码,而以电影灌输和谐共处的讯息无疑是非常有效地途径,美国主流电影有着强烈的教化作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永远和美国政治高度一致,任何和美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甭想得到奥斯卡的垂青,《慕尼黑》《晚安,好运》在今年奥斯卡上吃的就是题材的亏。
《冲撞》成为最佳影片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有一个种族问题和谐性论的外壳,电影套筒式的繁复结构其实是长篇肥皂剧惯用的吸引观众的手法,电视编剧出身的保罗·哈吉斯依靠打乱线性叙事再组接的方法把一部老生常谈的种族题材电影变成了道义脱口秀,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成为好莱坞导演生存之本,这种媚俗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情节编造感很深,无数的巧合里观众往往可以猜到结局,而充满幽怨的音乐很容易引起观众对有色人种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的同情和共鸣,好莱坞总是能够编圆一个故事。
《冲撞》的片名不仅指落山矶夜半的交通事故,它同时是指人与人之间恩怨摩擦造成的理性冲击。人或许很难摆脱环境,可是人能在心灵的安慰之后发现和睦共处的途径,灯火阑珊是落山矶的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灵魂的靠港。
对亲人而言我们总会希望他们的平安,《冲撞》里给父亲买枪防身的女儿,为女儿带上护身符的父亲和劝妻子息事宁人的丈夫都构成了善意的支点,这个支点也让他们在突发事件里能够想到更远,这就是电影所表述的宽恕主题。人无完人,不断的巧合引起下一个碰撞点,悲欢离合之后就是弥补心灵创伤的过程,人们在诉求和指责里再次检点自己的过责,直到彼此相互理解,所有的细节安排都向着种族和谐共处的主题,这非常符合主流当下美国的价值观。慷慨陈辞的台词为有色人群抒了一口怨气。
因为是主题先行,诉求意愿的电影,演员发挥余地不大,剧情的设计也因为编织的戏剧性而减少了对于矛盾冲突的震撼力。瑞恩警官在导演煽情的音乐里必然走向和解,所有关于种族的话题都被导演诗意化处理了,在柔意的音乐里族群的歧见荡然无存。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而这样的拯救还出现在黑人编导情绪失控的段落和阿拉伯人杀锁匠的段落,同时,黑人编导对黑人小混混的那番告别表明着黑色人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
而在现实里,积怨太深造成的不信任往往让简单的摩擦演化成族群暴力,有时就是鸿沟不可调和。这是经济落差和教育问题所致。
《冲撞》以它流畅的编剧和一个宽恕和救赎主题赢得了所有渴望和谐和宽容人们的心,而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锁匠为女儿带上护身符场景,那是美国人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一个和善良与平安有关的念向,这是为人类祈祷着的天使,她出现在良心发现的一刻。

【附录:影片资料】
《冲撞(Crash)》2005美国:
导演: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唐·钱德尔 Don Cheadle、马特·狄隆 Matt Dillon
片长:115分钟
奖项:第78届(2005)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歌曲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2.5,欣赏性6(学剪辑的看看)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午11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短评

剧情错综复杂,几乎就是当下美国族群问题混乱的注脚,致力于展示人性深处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无关联却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陷入了一个多米诺式的伤害怪圈。每个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伤害后,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恶毒,将痛苦转嫁到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弱者,使愤怒就像撞车一样引起连锁反应。部分冲突和巧合情节设计较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7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剧本是殿堂级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断线》原来只是一部失败的模仿作。电影客观地把每个人的善恶均匀表现出来,于是当我们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时,才发现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纠缠不清的痛楚真正迸发的时候,便能辉映人性中残余的温暖。

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1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3.5 出色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表演 但还是为断背山鸣不平 尽管隐形斗篷和车中救人的戏写得太棒 可匠气之笔还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戏表演的表彰点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饰演者身上 黑人导演的饰演者却没有提名 不过隔年就给了男主提名作补偿 最后想说 最没地位的还是亚裔

22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伟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冲入汽车中的男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而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头雕像。向一切的怀疑、争吵、怯弱、爱。致敬。

26分钟前
  • 長閑
  • 力荐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27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28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32分钟前
  • 力荐

表面上是在探讨种族间的偏见与冲突(crash),本质上是在讲人性的和解与救赎(touch)。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小孩子那幕。

3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不喜欢里边那股子尽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扑面而来的说教味儿。然后要说到多线程,说到多米诺,相比几年前先看的《Babel》,这点劲儿,跟洗头时碰到个不够力的小妹一样,她以为自己已经很卖力了,可我脑袋上最痒的那块地方一直没挠到啊。

3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当导演有些用力过度,当编剧非常称职。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4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网状结构电影.

46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有点太假的感觉。

47分钟前
  • 女魔头
  • 推荐

踢猫的故事,人有负面情绪就不自觉的发泄给别人,无辜的人何其多,对黑人群体没有好感,看看广州那些黑人啧啧啧。

48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CRASH,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叹息。

50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5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国之春的当下,遍地“美丽的风景线”,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道陈年烂疮疤,几百年来从未真正痊愈过,隔三差五就会重新被揭开,流出大量令人作呕的脓水。电影让《断背山》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责赢在政治正确,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能通过如此绵密的网状叙事相对全面的浓缩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状,且不显得杂乱,实属不易,只是一样会被人指责编剧过于刻意,匠气太重。尤其是结尾不少人都获得了救赎,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饰太平之嫌。最为讽刺的是两个一开始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在美国依然保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枪的当下,亦会人人自危,只会陷入歧视循环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被诅咒的死结,而且似乎越来越紧...

54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最喜欢两段,烈火中营救曾猥亵过的女人的警察,穿着隐形斗篷冲上去挡住枪口保护爸爸的女孩。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