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

科幻片美国1982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比尔·麦金尼,杰克·斯塔雷特,Michael Talbott,克里斯·马尔基,约翰·麦克利亚姆,大卫·卡罗素,查尔斯·A·坦伯罗,斯蒂芬·E·米勒,布鲁斯·格林伍德,加里·海瑟林顿,史蒂芬·常,蘇琪·白,John Rigg

导演:特德·科特切夫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一滴血 剧照 NO.1第一滴血 剧照 NO.2第一滴血 剧照 NO.3第一滴血 剧照 NO.4第一滴血 剧照 NO.5第一滴血 剧照 NO.6第一滴血 剧照 NO.13第一滴血 剧照 NO.14第一滴血 剧照 NO.15第一滴血 剧照 NO.16第一滴血 剧照 NO.17第一滴血 剧照 NO.18第一滴血 剧照 NO.19第一滴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11

详细剧情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长篇影评

 1 ) 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开头访问战友亲人场景几个细节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贡献的浅疏

  肌肉男,个人英雄主义,反战等关于主题的讨论各种评论都已经说了很多,抛开不谈。在下就从影片主要三幕间主要高潮构建和情节推动着眼,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欢迎拍砖讨论:

  首先本作的开头对于整部影片一种忧郁的基调定位,主人公置于一个一派平静,风景如画小镇的大背景中,邋遢的破军装显得非常不应景,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就被狡猾地植入了,同时观众脑子马上产生:他是谁?这种关于身份认知的困惑,而一段简短的对话目的是埋下结局那段对话的伏笔(关于这个个人战争进行的合理性阐述),甚至通过翻找口袋寻求身份证明这个小细节把他身份中处于社会底层交代了。

  其次,此开头对于兰博身份问题的处理,是本片主人公产生代入感时给观影者最大生活极限体验的焦点,包括开头最后一个镜头兰博将记录了战友笔迹的书信抛开一边的细节也刻画了身份问题对兰博所带来的困惑。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第二幕是导演处理副警长死的双下降情节时能够产生合理性解释,不会让观众的移情作用从兰博身上离开转而同情惨死的副警长。试想,如果兰博是如上校那样的人--坐到办公室里去了,有身份有地位,他即使也是失手杀死副警长,甚至副警长此时表现得更加丧心病狂点,也不能让观众解释副警长这种值得依赖的形象被兰博害死所带来的对兰博的厌恶之心,移情作用自然就要结束之。

  将照片交还给战友的亲人,反应了兰博本人是一个礼貌理智可以为他人着想的人,这就构成了后续他被比绝路的一种向上对比力量,没有这个细节的处理,兰博几乎没有机会表现温情,在后续的一系列变身过程中,将变成一个彻底的魔鬼。

  在交还照片之前的一个长镜头是背对兰博拍的,画面中只有战友的亲人和不知名的小孩,这里必须赞一下这里的表演,虽然是极少戏份的配角,我们的两位亲戚也展示了他们潜台词表现的功力,那个黑人小孩听说第一句话开始,眼神里就有的一种防备、鄙视和恐惧是让主人公与现实裂开需迈过去的第一个鸿沟,这个激励的反应,一直保持到了剧末兰博与上校对话那段:“下了机场民众都是反对和抗议,他们不是我们,没在那儿经历,凭什么抗议”,有趣的是,面对黑小孩的无力和戒备神情,兰博的表现一如之前的泰然处之,反而彬彬有礼,这里一方面对后文所说七年兰博遭受的大众社会冷遇进行了旁证,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可信度,一方面通过设置较小的激励鸿沟,使得主人公在跨越时--得到关于战友的信息,表现出来更加深刻的悲剧感。
  一个悲剧英雄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埋下了两个关于影片主题的隐喻:
  1)大众评判战争的片面性,因为其主观判断的片面性
  2)我们的英雄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战争的不合理性
这两个隐喻本身就从正反两面强化了战争的荒谬性,所以说这是一部经典反战片也很自然了。
  作为一部类型片,演员的表演很难要求,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反射周围的事物来表达,这部80年代动作系列的神作通过这个细节编织的功力确实赞叹。
  可惜遗憾的是,任何关于身份交代所带来的情感力量都不可重复,不太可能像007那样永远刺激着人们对于性和装逼的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动作类型片是否能长久,最激动人心的就是身份交代和主题揭示的关系,而拍成系列片时,最难逾越的也是此。
  难怪后面的血越流越让人教着矫情,谁让“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
  兰博如是说。

 2 ) 特种部队电影《第一滴血》,兰博让你见识真正的丛林游击战

这部电影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兰博的丛林特种游击战战法。美国那时候在越南部署过,海豹突击队,绿色贝雷帽,SOG等各种特种部队。

兰博属于美国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曾经在越南的丛林中和敌人艰苦的周旋。

绿色贝雷帽在越南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军事顾问训练南越的政府武装,建立主要据点,展开武装巡逻,引诱出敌人,并且指导南越军队作战。

很显然,在丛林中,那些小镇上的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见识过丛林特种游击战。

兰博丛林游击战的衣食住行

虽然,特种部队都是一些“斯巴达300勇士”一样的英雄,但是他们也是照顾自己生活的专家。

他们认为想要打赢深入敌后的游击战,首要任务就是要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影片中的地点似乎位于北方针叶林地区,冬季严寒。所以,兰博自己制作了一件帆布衣服以抵御寒冷,料子是从垃圾堆里找的。

雨水和大风会降低人的体温,如果暴露时间过长,就会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

我在寒冬常常会注意路边的乞讨者,他们是天生的野外生存行家。晚上会用报纸裹紧双脚,会用衣服垫高地铺睡垫,用大雨伞遮挡风雨。

第二,因为从悬崖上跳下,兰博的手臂划伤,用针线缝合伤口止血。

在野外不能让伤口一直出血,最简单的止血方法是:按压止血法。首先应该把伤口清洗干净,用消毒针线缝合伤口

第三,我们常常吃猪肉,但是根本不会在意猪肉的部位。最多也就是五花肉用来红烧;里脊肉用来炒肉丝。

兰博在森林里猎杀了一头野猪,选取的猪肉部位似乎是肩里脊靠胸部一块。称为梅花肉,用来做烤肉风味十足。

第四,特种部队选择扎营的藏身之所,非常有讲究。

兰博选择的地方似乎住过人,岩石可以吸收篝火的热量,所以他可以背靠岩石,并且不觉得寒冷。

如果你喜欢野外生存,推荐你看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里面会介绍怎样建造藏身之所。

第五,大多数人对于未知的洞穴会胆怯,但是兰博有着绝对的自信。也许他是学过初中物理,明白洞穴空气流通的原理。他依靠手中的火把指明方向,穿越了洞穴。

上校看了看隆起的土堆,明白他还活着,因为他教授过空气压强与流速的原理。

在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非洲草原犬鼠横截面示意图,犬鼠的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一个是隆起的土堆。风吹过平坦的表面运动速度小,压强大,风吹过隆起的表面运动速度大,压强小。这时候,洞穴中就会有习习凉风。

 3 ) 越战遗留问题之我见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近几天上网查,发现原来有好几部,在看过他们的简介后,我决定只看第一部,因为觉得第一部除了动作片的热血,还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在网上找了百度云资源,下载完一看,发现居然只有英文字幕,心态有点崩。不过也就这样将就着看了。

主人公兰博,其实我更愿意叫他彩虹(“Rambo”和“rainbow”的发音相近)。他真是个彩虹般的人,被按着战争机器的模子训练,却没有染上战争机器的冷酷。

兰博一开场那种饱经战场的退役老兵的淡淡的忧伤着实令我动容,他一身风尘仆仆来到战友的家,结果发现战友已罹患癌症逝去,自已已成队伍里最后幸存的人。没有人接济自己,只好到附近的小镇谋生。他的愿望很淳朴,仅仅是找口饭吃。可无奈镇上的警长看他不顺眼,执意要把他赶出去。最后,一番争执下,兰博被捉回警局。此时的兰博正饱受越战造成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总是魂不守舍,对警方的工作十分不配合,更让其中素质败坏警察有了暴力执法的借口,借机对兰博万般凌辱。兰博不堪重负,被逼上梁山,一人与警方对峙。尽管警方咄咄逼人,兰博也总是一再忍让,在搏斗中也不给对方留下致命伤,这也是我始终坚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的原因。

兰博有错吗?我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从他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和对警员的伤害讲,他已严重违法社会安全的相关法律,可这又是他在经受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的推力因素趋使下作出的行为,就像现行法律一样,精神病人发病时杀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很难定责。

影片接近尾声时,兰博心理防线崩溃的自白让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群众对老兵的不理解、蔑视,让本就伤痕累累的老兵的心更加疼痛。战士们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无论他们愿意与否,他们也只能成为国家意志操纵的兵器。纵使民众再反对这场战争,也不应该把错误归责于战士。当那个孔武有力的战士最后竟柔软得伏在自己上司的胸膛嚎啕大哭,战争之殇不言自明。以往研究战争造成的伤害的主流角度,主要是着力于民众的流离失所,家园的断壁残垣,沟壑里的坟冢累累,可是这部电影却是落脚于战争对老兵现实境况的冲击以及心理健康伤害,令人深思。

这让我想起,高三那会儿就做过一篇语文阅读,讲的是一个美国的越战老兵精神失控,在街区杀死了几个人后饮弹自杀。

片子的现实意义就此打住,我再试试从电影手法技术的角度讲一下感受。若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特效做得是挺差的,开枪的声音简直就像街边买的玩具枪的配音,警员也个个都是窝囊废,人人都是光头强那样的枪法,警车也不赖,开在直道上都会打滑,而且过弯道必飘移。但要仔细看看片子的年份,1982年,这就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电影的清晰程度可能还要胜过21世纪初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而且爆炸的效果放在现在也没差多远……

讲真,豆瓣8.1这个评分还是低了,如果把他单纯当作动作片来看,这部片子固然是有点粗糙,可若加上它赋有现实意义,这无疑是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4 ) 第一滴血反应当代局部战争遗留问题

       本以为只是血腥、暴力的电影,却在结尾带个人思考。看它的初衷只是想看看史泰龙,放松心情。当兰多在最后大段的台词申请告白时,我才意识到整部电影他似乎说了不超过十句话,而结尾这段告白才是电影真正的主旨所在。
    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在国内饱受非议。所以兰多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出类拔萃的特种兵,在过内处处碰壁,无法生存。战场上的叱咤风云、浴血奋战和退役后的饱受凌辱强烈反差,铁血汉子也不能再忍受。而多年的专业化训练已经将他培养成一个破坏之王、杀人机器。在敌国的土地上消灭敌人、破坏工事在他来说小菜一碟、不假思索,而在国内的小镇这些都是犯罪。这是越战的悲剧,在我看来似乎比《现代启示录》来的更耐人寻味,因为他反映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从侧面有力地表现着战争的残酷。
    中国的“越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年前的电影《我的右手》就是说了这些事情。多少人血洒越南战场,多少人留下终身残疾,而像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那样为人们铭记在心的又有几个呢?

 5 ) 来自肌肉男的震撼

《第一滴血》是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大卫·卡罗素联合主演的动作片。影片于1982年10月22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退伍军人兰博在小镇上屡受警长的欺凌,逼得他逃入山林,被迫对警察展开反击的故事。

剧组拍摄了兰博自杀的另外一个结尾,但在影片试映时观众一致反映过于压抑,于是剧组修改了这个结尾,给兰博留了条生路。
感觉非常精彩,在心目中建立了外国电影的高级标准。
值得一提史泰龙对影片的初剪版本非常不满,甚至想自己掏钱将影片购回并销毁,当他得知无法如愿后,建议制片人将自己的戏份尽量剪掉,于是影片时长被缩减了一半。

推荐

 6 )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与其说这是一部动作片,我更倾向于是一部剧情片,剧情的情节发展真的深深的牵引着我!Rambo作为越南战争退役后的全连唯一生存下来的老兵,在战争后回到祖国美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活。 他被警察虐待,被市民鄙视,而他只是做了一名战士应该做的事情——服从上级命令,杀人~ 身不由己!我深深的被电影的剧情被兰博的形象所感动!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想自由也想和平,可是他们不能,他们身不由己,他们由祖国国家的命运所牵绊,他们无从选择,他们是无辜的。掌权者只是因为政见不合就相互残杀,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哪次战争不是这样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至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被战争相互残杀!还抱怨什么呢!!!

 7 ) 灰色与鲜红

一部完全灰色的电影。

反战

优秀战士牺牲了,仅存的“英雄”又被人民和政府遗弃。所以电影里Rambo只能穿破布,穿梭于废汽车,寄居爬满老鼠的旧矿洞。

Rambo有惊人的破坏欲。加油站,镇上的店铺,警察局被毁坏殆尽。不禁让人觉得这就是美军当年在越南的行径。

越南战争的目的让上校和Rambo迷惑。而整个电影描绘的一个小战争,又何尝不让人迷惑?谁是正义,谁是邪恶?

战争带来的创伤(战友粉身碎骨,被敌人抓住虐待)难以抹平,又无人可述说。

反政府

警察的领导平庸,顽固,愚昧,自大。下属盲目服从,甚至凭借制服施暴。理性善良的少数又是弱势。

现场媒体也是政府喉舌,假大空。

政府有大量的资源,无线电,飞机,火箭筒,却利用效率极低,没有打过一个人。

而这一个人,是政府训练的。

反人民

排外,对他人,尤其是回乡军人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盲目发泄。如太阳花,雨伞之流。也和政府一样缺乏思考。

自食恶果。影射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被摧毁的枪店)。

人性

Rambo几乎一切属性,家人,朋友,社会,工作,财产,都被剥夺了。只有一把刀。唯一剩下的,是人性的底线,求生。这是唯一正面,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

如果说灰色是电影的主色调,那么唯一打破灰色,带来一丝生机的,就是Rambo鲜红的血。

最后Rambo的何去何从,或者说政府与人民何去何从,留给每一个观众思考。

 8 ) 第一滴血:英雄的血与怒

“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兰博与上校通话时,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整个事件的源头。

对兰博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找个地方吃口东西,也能走到战争时期枪炮并用的那一步。

对警长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收拾一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流浪汉,也能把整个小镇掀翻天。

影片用一件小事的激发膨胀,展现超越两个人物本身之外的矛盾体:

战争与正义。

固然于兰博的一再刁难代表了警长自己的优越感和个人偏见,但正如他所言,“我就是这个镇子的法律(正义)。”警长所遵循的根本,还是保证管辖的小镇居民安居乐业。他对于外来者的抵触和暴力,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小镇对抗外部可能存在危险性的集体认同。

所以,在看待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时,警长本人的恶劣品质,并不是兰博的核心对敌。

同样,刚从越南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兰博,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难以走出战争阴霾的“绿扁帽”那样简单。作为一个归来祖国后反而步履维艰的战争英雄,他正代表着那一时期,因越战而饱受百姓争议的美国政府。

兰博是以一个侵略者的角度被整座小镇看待的。

因此,他“顺理成章”的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归生活后的破坏者。

由警长代表的小镇集体,则以防卫为名抢先一步发起挑衅和攻击,让他“流了第一滴血。”

影片的重点在结尾处,几乎沉默了全片的兰博对着自己唯一信任的长官近乎咆哮的爆发控诉,展示愤怒与痛苦。

他的痛苦不在于小镇上受到的那点不平等待遇,而在国家的战争结束了,他的战争却永远被死亡和血肉模糊的恐怖笼罩着,无法结束;

他的痛苦在于,战争结束了,他活下来了,而那些幸运的、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们却忘记了战争曾带给过自己痛苦。

他的怒,不在于警局调动一切对于自己的围追绞杀,而在于偌大的国家、安然的和平世界里,容不下他一个退伍军人——他连一份在停车场看车的活儿都找不到;

他的怒在于,刚刚逃脱凶残战场的他,竟然会觉得自己在和平社会里过得不如战场上痛快。

兄弟情谊、相互照顾、集体荣誉……关于战场上的回忆,兰博说了那么多,他就真的喜欢战争吗?

不是的,他只是习惯战争。他被训练,被教化,他属于战场,他习惯战争,但是,这不代表他习惯于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符号。

这种环境和态度的反差,及对于战争根本性质的认知迷惑让兰博更加无法从心灵创伤中逃脱出来,而他发泄的方式,便是暴力和杀戮。

所以,《第一滴血》本可以成为一部极具恐怖色彩的阴暗电影:受伤大兵在山林中展开杀戮,被激后遂入小镇施以屠杀,无人生还……

所幸,剧情相反。兰博在怒吼之后没有接着拿起枪,而是流泪了。

“视痛苦于无物”的他,也会流泪。

对由战争性质带来困境的讨论点到为止,而转向对人性本身的渗透,是《第一滴血》最为高明之处。

要知道,兰博是一个战争英雄,英雄之血与英雄之泪,同样珍贵。

胜者为王败者寇,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如同兰博与警长双方的作为其实很难分出对错。影片带给观众的视角自然是予兰博的同情与惋惜,而这份情绪,来自于兰博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质——

他的正义是生存,被逼无奈后,他在小镇和山林的生存方式却成为了犯罪。

从越南战斗到祖国,一个自始至终没能脱离战场的人,一个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刀子划过胸口的士兵,正被称作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

“从敌后无数任务中生还,在美国因流浪而被杀死。”上校这句玩笑话,实在是说者讽刺,听者心酸。

小镇算是反对战争的一方吗?很难说。因为最先挑起这份莫须有“战争”的,就是警长,这个小镇的代表人物。

只能说,警长觉得兰博碍眼,小镇不想被战争机器玷污。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侵略战争的英雄,是否值得被尊重。

影片的态度正如片尾主题曲所唱:It’s A Long Road.

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一滴血》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端,动作戏不如后面几部火爆,兰博也还没有被神化而成为一个不死战士。其大量篇幅都在展现兰博的心理活动上面,都在表现他脆弱的内心和强劲肌肉的外表形成的反差。影片重点也是在反思战争、战后创伤修复等社会问题上。

战争不像按开关那么容易。时间过去了,活着的人回来了,死去的人也已经化作白骨,但其实什么都没结束。

过度的遗忘和躲避,只能让战争遗留的伤害以一种更加深不见底的方式袭来。而唯有反思和沟通,才能达成一场双方面的自救。

就像影片最后,兰博跟随上校自首,他仰着高昂的头走出屋子,压抑住自己作为英雄的那份怒火,便也不必抛洒尊严之血。

同时,担架上的警长获得了从兰博手下死里逃生的机会。

这是影片留下的希望。

 短评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6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8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13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14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26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27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29分钟前
  • Stigrex
  • 力荐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30分钟前
  • 妙歌
  • 推荐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3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38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3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41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4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經典的藍波!

46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47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48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49分钟前
  • 啊啊啊阿诗玛
  • 力荐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52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