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

悬疑片美国/西班牙2012

主演:基里安·墨菲,西格妮·韦弗,罗伯特·德尼罗,伊丽莎白·奥尔森,乔莉·理查德森,托比·琼斯,伯恩·戈曼,克雷格·罗伯兹,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

导演:罗德里戈·科尔特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红灯 剧照 NO.1红灯 剧照 NO.2红灯 剧照 NO.3红灯 剧照 NO.4红灯 剧照 NO.5红灯 剧照 NO.6红灯 剧照 NO.13红灯 剧照 NO.14红灯 剧照 NO.15红灯 剧照 NO.16红灯 剧照 NO.17红灯 剧照 NO.18红灯 剧照 NO.19红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00:18

详细剧情

心理学博士玛格丽特·麦瑟森(西格妮·韦弗SigourneyWeaver饰)擅长用科学的手段分析各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对于所谓的超能力更是充满质疑。在助手汤姆·巴克利(希里安·墨菲Cilli...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车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我看过的第1400部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我给7.4分。 《红灯停,绿灯行》作为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第三部,牛振华,句号,丁嘉丽,王劲松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中,这部最能展现出改革浪潮中,人们价值观所发生的变化。 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有着对改革浪潮中的中国社会最为深刻和生动的捕捉。

 2 ) 现在都不过时的中国糟粕:吃回扣、贪污受贿、穿小鞋内斗

【3.5星】

1、以前学车还跑步🏃,牛逼 2、学车给教练当孙子,送礼物,到现在都还存在。可能只有当这个行业完全数字化以后,才能没有这种陋习。 3、领导们摆拍的讽刺这么久了,还是没啥改动,疫情期间还不是摆拍。这暴露的是宣传部门不尽责,人家一线在干活的时候不拍,人家活都干完了,自己要写材料,才找人摆拍。 4、“钱这个东西,花起来是钱,放着那就是堆废纸。”牛逼牛逼。土豪的话语 5、饭店回扣,这个教练真是什么都吃,一顿饭吃350多,在当时,每个人就85了,现在85一顿我都觉得贵,人家可能已经一顿3500元/人了。

6、偷井盖这电影也体现出来了,挺顺滑啊,偷得那么自然😂 7、“阴暗面多了一些,不够积极。”这就是我国的主流新闻的政治枷锁。 8、“我不愿意别人篡改我说话的意思,我要直接和日本人对话。”这教练虽然贪污腐败,但是很有抗日精神。 9、总体来说观影体验一般,感觉只是把这种人情世故表达出来,但是没啥讽刺揶揄的,这种糟粕就是因为混杂在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人情”“要学会做人”“情绪价值”等等里面而很难去除,人性的弱点存在,可能这种贪污受贿就层出不穷。希望以后大数据能识别并打击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3 ) 形形色色的人物

校长:我感觉是少数的好人,父母被日寇杀害,这是根子里都不会忘记的,所以排斥很正常,而且也不是不懂得变通,也是同意了儿子去日本留学。

领导:符合那时代的特色,一心“为国”,为经济,有钱就是娘。

教练:把乡村老百姓那些陋习,表现的,全全面面。本身自己来自三贫人员,但贪污起来也是相当狠毒。一出场一派老实人的模样,但处处是生意、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收好处、在烟上还要多赚点钱。下馆子也要回扣,要用免费运费免费劳动力,就占着权利,不用白不用。有点钱了,也想学大款在外搞个小蜜。车子刹车失灵,也是埋怨,怕因这事影响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很让人失望的人,部队出身,但腐败速度很快,最后也是活该被辞退。

记者:符合那时代,歌颂好人好事,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也是可悲时代,逼着人人演戏度日。虽然这人也有一点小问题,但还是可以接受,比较内敛,还有这知识分子的那点脸面,去捞人,被人臊之后也是知道要脸。

老板:混乱的时代,这种肯定是最早成功的人,情商不低,胆子很大。知道他们吃大款,自己就将计就计,没poss机,你可就刷不了我的钱。其实最后剧情的美化没有意义。一个假结尾。

小青年:内心向往美帝,家庭应该是被打成右派的感觉,逃离了那个时代,就像躲的远远的。是遛根派,可以当小弟,就比较混的开。吸毒这个虽然有前面表示,但总感觉有点不贴近故事。可以看出比较孝顺的孩子,而且偷井盖赚钱,去吸毒,有点理解不了。

妇女:站在男女平等对面。其他亮点比较少,只有卖狗那出,这个脑子转的可是真的快,为了把钱独占,先说不卖,然后就可以拿全部。也晃了孩子一手,哪有真为了孩子的,都是为钱,省下钱就可以。快乐啥的,孩子不需要吧?

大学生:这个太熟悉了,和老油条一起,我们确实就是像傻子,说啥都有的弱智一般,社会接触的比较少。

 4 ) zz还不错的影评

挺喜欢看这种八九十年代国产的电影,这片子讲的是一个驾校培训班的故事,1个教练5个学员都是社会人,身上有好有坏。那年代开车可是一门稀罕技能,也没有商业驾校,只能报班参加半军事化的公安交警培训。一个人学费要2400元,那年代人均月薪100-200就不错了,差不多相当于拿一年半的收入去考驾照。教练会明着要拜师费等好处,送烟送茶送钱一切都要。里面买烟的时候差的那一档叫哈德门,好的那一档叫红塔山,这两个名字都巨有年代感,红塔山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华,那是很有牌面的人才抽得起。当时学车真的不糊弄,为了过科目3,每个学员每天外出驾驶20公里,5人就要开100公里,现在哪还有这么实诚的。中午的时候教练会把车开到相好的饭店吃饭,吃很贵的一顿饭,然后拿回扣。当初坐长途汽车都是这个套路,算是司机很重要的一笔收入。你在车上吃面包也不行,所有人都会被强制赶下来吃饭。电影里还有社区大爷大妈气功治病的桥段,90年代气功风靡全国,电视上全是大师发功治病的节目。后来气功发展成宗教,出了一件震惊全球的大事,气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电影里面有人做了好人好事,被报纸曝光了,还要开表彰大会,模范在台上给会场底下的群众发表感言,这事现在也不多见了。

总之当时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少部分人刚开始有钱,虽然吃好玩好,但在精神层面其实还和屌丝区别不大,里面有一个大款,就是典型的当时的暴发户。不像现在,财富分层很多年了,穷人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跟猴子的差距还大。

电影里面经常是喝完酒就去开车,还吹嘘自己酒量好,开车稳。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酒驾好像是2005年才正式入刑,全国禁止,在以前是没人管的。电影的主角牛振华就是2004年酒驾死的…

 5 ) 喜剧的没落

//mp.weixin.qq.com/s/zL6V9dMB0o-XrKTYLskEHQ

从叶广芩的原著《学车轶事》到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次很大的改编。 不仅记者这个人物的性别被改成了男性,其中每一个人物还被增加了更多的关系网。每一个增加出来的人物关系,又都是极贴近那个时代的。比如绿豆这个在原著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在电影中被增加了大量的戏份:偷井盖,吸毒,恰巧的一次自救行为却成了这个城市的英雄人物,以及瘫痪在床的老母亲适逢“气功热”的年代被街坊进行气功治疗。 只从这一个人物来分析就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这便是黄建新的作品所以能够超出当时整个年代的远瞻性。 不管是《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现形记,还是《黑炮事件》的后现代呈现,以及《错位》中超前的影像处理,都在立意上远远的高出了后期同类型影片。 《红灯停绿灯行》,也依然是一部群戏精彩的讽刺意味极强的喜剧。 曾经在悟空问答的一个提问“国产电影还有哪些和《夏洛特烦恼》一样的优秀喜剧片”下面写了一个帖子,在帖子里我开宗明义的说首先《夏洛特烦恼》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喜剧片,之后列举了黄建新的一些作品以及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等等。结果遭到了大范围的讨伐。 在看完黄建新的这部《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只能说我之前的观点被进一步加强并加深了。 影片的任意一段挑取出来,都可以被现在想拍喜剧电影人们拍成一部长片,然后被追捧成年度最佳之类。 比如说影片中对“偷井盖”所形成的怪圈理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态度。放在今时今日,想必就能够成为一个创作者会用整部电影才能表达出来的内核。 不久前深受好评的《荒城纪》就是有一个类似《黑炮事件》似的点子,“礼义廉耻堂”被误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引发了一出人间悲喜剧。这是一出看起来很容易做出深度的作品,结果所呈现出来的却只有刻意与矫饰。 这便是如今的喜剧所缺少的真实感。缺失的真实感主要体现在人物的饱满度不够,逻辑的不自洽,以及戏剧冲突的设定不圆润上。 在《红灯停绿灯行》的一开始,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学车事件的开始,紧接着引出每一个人物,之后逐个的切入每个人物的生活关系网与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详实铺垫之下,一整个的群体状态,包括大的环境背景就都出来了。有了这些铺垫,之后的剧情自然也就万事俱备了。 当今时代的大部分喜剧,就不提“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样的标准了,毕竟娱乐时代,貌似是否还需要悲剧的内核也已经不再重要了。只是单单从喜剧效果来说,就已经成了极为浮于表面的段子似逗乐。 当一部喜剧电影的喜剧性要靠段子来承担的时候,剩下的怕是只有悲哀了。 在一系列大家觉得还不错的带有喜剧效果的电影里,诸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煎饼侠》,《缝纫机乐队》,《港囧》,以及正在热映的《超时空同居》,等等。去分辨一下,不难发现,电影里的喜剧点基本都是以段子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喜剧性,直接简单,也最容易得到普罗大众的一时热爱,但这只是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热度而已。 而类似《红灯停绿灯行》中绿豆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这种剧情推动下产生的喜剧性,也必然成为永远的不可得。 更何况,绿豆的这一段演讲戏,会让人想到汪曾祺曾经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用》。这样的文本互文,想必也是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洪流之下的创作者们所永远不会去表达的主题了。

 6 ) 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梦也何曾到谢桥》自序《为生活而感动》中叶广苓关于她的素材来源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珍惜我掌握的素材,它们中有些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我常常为我的素材所感动。这些素材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融化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感动还在。”而《红灯停绿灯行》正是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不拘泥于感动,升华于矛盾中的喜剧作品。它没有多么伟大,显然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无论从票房还是所处年代,都已成为星辰大海中的一掠,但它仍旧能够穿越时代迥异的话语背景,穿越价值观巨变的藩篱,给人们以感动。它让我想起那些春晚舞台上经典的小品,对时代精准的剖析,巧妙的还原,重塑和改造,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喜剧,台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人物设定接地气,没有距离感,都是人们见识过或有所耳闻的种种形象;故事讨巧但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场景的衔接过于突兀不够平滑,因此有情节有较为散落的观感。但它瑕不掩瑜,有一股儿地地道道的真功夫儿在里面,是因为电影融入了制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充满了矛盾和张力。 尤其,矛盾,是那个时代的矛盾,具体的说,从需要手动摇车的吉普,校长的89式警服,改革开放的种种缩影说明了这是一部源自当下时代的写实作品。90年代才生人现在来看,那个时代忙佛已经陌生,但对于当时,这部作品对时代的描写可以说相当的贴近生活了。从头贯穿到尾的就是矛盾。人物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代的矛盾显现在人物角色上的矛盾等等。苟记者报销学车发票的需求同报社领导,工厂老板的矛盾,到回绝老差,撕掉发票的前后矛盾。下岗女工经历的婚姻矛盾,想给女儿开心可是无奈将狗卖掉的矛盾。校长内心的革命情感和孩子去日本留学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均,部分人暴富,打打盹就能挣个十几万同普通劳动人民的矛盾。学生表现出的刻板。绿豆的恶习同孝敬母亲的矛盾。教练对校长的唯唯诺诺和自身贪图便宜的矛盾。除此以外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矛盾。这些矛盾之所以表现得十分合理,充满张力,根源在于那个时代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将小人物的需求在大环境的矛盾下进行交融,摩擦,碰撞,逐步展开了对于这个时代的审视和探讨。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宏大,而在于风俗。民之生,民之俗的环环相扣,人物情感的丰富多彩,为人们窥探一个时代的性格和面貌提供了详实全面的素材。往小了说,电影涵盖的不过是那么一撮儿最有特色的时代居民的喜怒哀乐。“红灯停绿灯行”是那个时代整齐划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是那个时代衣食住行快速发展的缩影,是人们身处的时代和观念巨变的缩影。但那整齐划一里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各式各样的个体差异,纷繁的矛盾。而这些无不归功于制作团队对于时代细致的观察,对于生活缜密的感悟。 最后,引用人民网的一篇文章中对于《北京女子图鉴》的述评:“我们需要一种真正的辽阔的现实主义,这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之上的现实主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就既有社会影响、又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于优秀文化产品、优质精神生活的期待。” 每个时代都能够成为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熔炉,每个时代都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只是偶尔会觉得,那些有能力真正在这个时代发声,为这个时代发声的人,选择宁静致远去了。

 短评

贵在真实!针砭时弊,恰到好处,刻画人物,丰满鲜活。不知是不是大浪淘沙,使我们如今看到的都是真品,比较如今的虾兵蟹将、无病呻吟,真是千差万别。也许到下一代人看21世纪初的影视剧,是不是也会叫好?也许每一个时代的影视都有时代印记,千淘万沥后,下一代人看到的只是上一代中的精品。

6分钟前
  • 邱同学douban
  • 力荐

那时候真的是电影的春天,百无禁忌。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以小见大透视了转型期间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不乏人情味,正如原名的打左灯向右转。

10分钟前
  • Mia
  • 力荐

B站3连 黄建新&牛振华 “都市百态三部曲”: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1994年《背靠背,脸对脸》>1996年《红灯停,绿灯行》。据说本片被禁了?可能因此没像另外两部那样有修复高清版本吧?另外,没中文字幕辅助听明白台词也有点儿影响我对少数故事情节的理解。—— -绿豆:嘿,明天比赛的时候,光张嘴别出声,就你这跑调臭嘴,一张嘴准砸锅,听我的没错哦!-兔子:豆叔,要是我们班同学都光张嘴不出声,那怎么办呀?-绿豆:那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要真那样,你们班赢定了。→《校园合唱团的秘密》—— 老差:钱是个什么东西?花起来是钱,搁那就是一堆废纸。—— 记者:现在有句流行话你们听过没有?男人一有钱就变坏了,女的一变坏就有钱了。程芬现在没钱,所以现在是良家妇女,老差就不一样咯!→ 台词写得真不错,真有生活气息。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尺度真是厉害,里面有段办冤假错案的台词让人喷饭呀,将改革开放时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比起前两部作品,这部的整体格局和设计感比较主题先行的刻意,但在下岗女工、暴发户、退伍军人、记者、混混的群像戏中我们看到一个已经完全改变的中国社会,它开始追求利益和价值,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它告别了之前的阶级斗争,在商品化的浪潮中如鱼得水,从电影开篇到结尾贯穿一切的元素就是金钱,大款的长城卡、下岗女工的穷困、混混的偷井盖卖钱、记者到处找包销学车费的途径,人们的家庭、工作和社会交际都在金钱的框架下进行,教练利用职业特权揩油,也是描绘生动,相信学过车的一定深有体会,同事也通过这个职业来折射了大环境,在当下生存,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开动脑筋、放下身段、厚着脸皮,这才是真正的处事之道呀

1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6/10。大款将社会潜规则看得明白,用钱开道随意换教练、让绿豆摇车、下属帮洗车,炫耀钱权又抠门,大家吃饭想宰他就只带信用卡,搞小秘被抓还叫记者打圆场,代表权力不再是政治而是经济上的再分配;记者提醒大家贿赂教练、接受有偿新闻报销学车费,最后面对大款的嘲讽撕毁报账单保留了知识分子市侩化后仅剩的良知,刚出精神病院的研究生名字谐音阳痿,可见经济大潮中知识分子尊严的阳痿;为了掩饰车祸被塑造成好青年的绿豆是一个造劣质沙发的瘾君子,扭曲的英雄主义;车友谈好价钱后程芬假意不卖狗了气走车友,转眼将狗卖出,代表学会欺骗的工人群体;气功协会的大妈、积极维稳的报社主编、不愿与日本人合作但话语权被剥夺的驾校校长,他们都是民族主义、思想狭隘的遗留干部,结尾倒卖香烟遭到开除的教练赢得好人名声,中国式人情就这样成了道德遮羞布。

1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黄建新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无人能出其右,不同于好莱坞影片对于误会和冲突的最终清晰的化解,采取破立二元化,而黄建新会避重就轻地对冲突和矛盾只作轻度干预或迂回曲折让其自行消解,做留白给观者去品位个中滋味。他前期作品的先锋已足可以使其笑傲影坛,到了中期的“都市三部曲”更是体现了他手法的独特与细腻,杨德昌对于社会与人情的剖析和展示还是或多或少采用了颇有戏剧张力的情节,而黄建新要更含蓄些,这样的东方哲学西方人很难参透。中国导演第五代中张艺谋和陈凯歌较其它人先出位获得国际认可,更多的是他们影片泼墨写意的东方意蕴和形式美征服了西方的欣赏者,而黄建新的影像文本的玄妙会多少影响它的受众,这也是黄的知名度不如张陈二人的原因之一。

21分钟前
  • titwo
  • 推荐

4.5星。小小驾校练司机,人心嘴脸全看清。吸粉不忘老母亲,单亲带娃很艰辛,大款显摆甚牛逼,职位揩油真黑心,骂你狗日要虚心,一方有难同齐心。新手上路要用心,轻重缓急要分清, 进退自如是真经,终成社会老司机。展现时代的气息,还看早期黄建新。

22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黄建新以三言对联体冠片名形成另类作者招牌特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求求你,表扬我。史称:三言二拍!……按画面所打出的中英文对照,本片似乎应该叫作——形左而实右,更像一部政讽剧的片名?不过结合剧情实际内容和情绪脉络,还是相对温和的红灯停绿灯行更为贴切。黄建新与冯小刚的最大不同(或者说相对优势):他并不追求过分的丑星当家愤世嫉俗和夸张荒诞的故事情景,喜趣与讽刺总是相对低调混容在更为贴近生活正常态的平实叙述中,虽然本片学员身份教官性格给人感觉过于社会阶层标签化,但起码人家想到以考驾照的现实主义情景去自圆其说,并最终保证结尾向人性良善生活美好上扬那一刻的高潮处理要比冯式煽情催泪更为真实自然——不妨对比班组成员面对绿豆染毒与甲方乙方姚远北雁借婚房给癌末患者……三星半。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真是什么都敢拍什么都可以拍的年代啊,好多社会现象现在也是不少见,看来传承人情世故也是文化的组成。

25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资料馆2016.6.15.7pm 《打左灯,向右转》,名字非常直白,人物也都很典型,市场时代、未散场的历史、不同阶层的百姓,还继续分享的相互理解。但这毕竟已经是一群完全说不到一起的人,强行揉在一处,虽没有后来(《小时代》式的)那样勉强,但也已然不够通畅。

27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幽幽的默,黄建新小市民三部曲第三部。牛振华在每一部里都挺牛掰的。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终结篇,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结构,见微知著,戏谑调侃中拼就市场经济风潮下平头百姓的精神面貌,个个汲汲钻营生财有道,却也不乏人情味。当时的气功热、出国潮从中也可见一斑。新闻洗白、回购井盖、篡改发言,嬉笑中道出繁荣背后的一系列失序。

33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1994年《背靠背,脸对脸》,感觉前两部都可以,唯独第三部被禁的1996年《红灯停,绿灯行》感觉一般,也可能是看的录制版,声音听不太清也没有字幕,但就剧情来说,感觉意思不大,有些散,不如前两部里埋扣那么紧密,2星。

34分钟前
  • 炸酱面
  • 较差

2021.10.10 以小见大,台词和情节很敢想,小小一台车,5个学员1个教练,一个微型社会,百态尽显,很多关于驾校的文化一直沿袭到前几年,送礼拍马屁,不过也肉眼可见越来越规范了。商人、记者、学生、单亲、混子,教练和校长,台词很敢写,情节是真大胆,关于钱、关于新闻、关于一些男女关系,真是又好笑又嘲讽。黄建新+1,怎么后来就去拍那些片子了呢。

38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力荐

居然看的是无删减版,原名是打左灯向右转。 这片子后来居然被禁了现在看来也是情理之中。非常厉害的一部小品式电影。细微刻画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行为方式,共产主义元叙事与市场经济碰撞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见微知著。非常喜欢黄建新这部作品。强烈推荐。

41分钟前
  • MoverH
  • 推荐

看看这几年的春节档,看看这快十年的春晚春晚为啥越发无聊,因为小品啊小品为啥越发尴尬,因为剧本啊剧本为啥越发轻薄,因为想说的不敢说,能说的不让说……所有能摆在台面上的都是它们自己都觉得丢人它妈给丢人开门的违背人性我太特么怀念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了我太特么痛心我们这批最后在新旧交加的后世代

4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原著和电影都很伟大,利用驾校这个集纳不同阶层的特殊场所,高密度设计了一场又一场强冲突的戏,展现出中国90年代社会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背景中流行乐记录了时代。其犀利的表达,当年看或许太贴近现实,远离了那个时代才更体现记录的价值,而且以现在的标准是超大尺度。这里有市井人物的逢场作戏、仗势欺人;走后门、做生意、想办法时显出的小聪明令人震惊,脑子转太快就像本能;对自身权势或财富洋洋自得,永远在炫耀和压迫;无道德底线却又能温情泛滥,乃至忘记一切不愉快……这是一群太过于圆滑狡诈的民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有无数怪现象(记者婚外情偷井盖气功毒品炫富对日友好),只是黄建新不愤怒,也没有摆出启蒙的架势,他理解这些人的难处和生存之道,自然主义又略带幽默地讲出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人,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下的普遍人性。

50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zODEzOTI=.html

55分钟前
  • CQB241
  • 力荐

小时候觉得好好笑啊~现在都还有印象

59分钟前
  • HH
  • 力荐

现在为啥没有这样的现实题材了?

60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