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的白夜

剧情片俄罗斯2014

主演:Aleksey Tryapitsyn,Timur Bondarenko,Irina Ermolova

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剧照

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3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4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5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3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4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5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7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8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9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00:24

详细剧情

  本片起用大量素人演员,故事剧情建构在片中演出者的真实人生上,但写实之外,导演更点入了许多神奇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夜晚现身的俄罗斯蓝眼猫,缓缓升空的火箭,包含诸多暗示和寓意,搭配壮丽湖泊及美如人间天堂的村景,使得电影中处处充满诗意和平静,被喻为该年度威尼斯影展最大惊喜。  俄罗斯北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一名驾驶着快艇穿梭于湖中的邮差,便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办法。尽管湖的对岸就是文明世界,村子裡的人们仍维持这最简单纯朴的自给自足生活,村里没有政府机构,也没有社会救助和就业需求,邮差成了他们和外面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每天邮差送信到每一户人家,和不同村民聊这不同的闲话,他关心独居的酒鬼老人,更暗恋着这里的寡妇艾瑞娜,经常照顾她的儿子。然而,艾瑞娜却选择带着儿子到城市工作,而快艇的马达也被人偷了,无法正常工作,他生活的存在和意义被打乱…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长篇影评

 1 ) 死亡阴影下的旧制度与人性

所谓“死亡阴影”,不仅指那正在消亡的村庄,也指本片中处处迷漫着的“死”的信息:邮差里欧卡一开始就展示他过世的邻居,酗酒溺亡伙伴,与他分道扬镳的妻子;那代表一个时代终结的离世老人安娜,总想着灵魂痛苦只靠宿醉来缓解、时刻想着要捅死人的尤拉和他时刻想着去照顾、相信他们死亡就意味村庄消亡的阿邦;还有那唯一新生代提姆卡的母亲也只是想着如何逃离。不过有点吊诡的是,这些“死”信息是在一片和平美好静谧安详世外桃源般的背景下展开的。

最能让人产生“死亡”印象的是里欧卡幻觉中的“灰猫”。这应当是旧制度的隐寓,寓示前苏联那已失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那时刻萦绕人们心头的共产主义幽灵。显然,里欧卡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怀念的,他希望大家都固守乡土,甚至希望小男孩提姆卡毕业后能继承他的衣钵便是明证。所以,他总是看到那只“灰猫”,因为在这只“猫”的监视下,人们就没了迁徙自由,没了脱离农村逃往城市的路途,如果还有这只灰猫,村庄一定还在,校舍也不会荒废,他儿时的歌声也不会消失,更重要的是,他的幸福有了可生长的土壤。然而,世事巨变,小村庄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飞地,他也不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他为何时常被灰猫困扰的原因所在。

村庄虽美,但绝对称不上与世“隔绝”,这点影片有充分展示:波澜不惊的湖面是谈不上“壮阔”的,而且电视、电话、邮路尚通,渡轮仍在,普通民事纠纷很快能引来公权力介入,人们定阅报纸也对时事津津乐道,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对这个村庄产生“隔绝”之感。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谈谈旧制度影响下的人性问题。

人们能感受到普遍的社会压力,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这个村庄并不“隔绝”的一个人性视角的证明。比如居民尤拉跟邮差里欧卡交谈时就说:“他们是有发年金给我们,店里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买,但大家还是压力很大。”而邮差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现在就是这样”。压力会带来同样痛苦,说明这个村庄跟外部世界并无不同,它也不是逃避压力的避难所。所以,尤拉才感叹:“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喝醉时才能平静……”虽然他也怀疑是否“在地平线之外的某处,有五彩缤纷的美好人生”,但他一靠近就发现“没什么两样,一样灰濛濛的……”而邮差也有相同的感觉:“有时候只要躺在那儿,你就会感觉到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可能是战争的后遗症,也可能是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但无论什么原因,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养育他们的村庄并非他们惬意的乐土。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只是找不到出路,宛如那在玻璃上乱撞的苍蝇。年轻人都逃往城市了,只留下一些孤独如邮差般的人们。

普遍人性还表现在村庄人们的风情上。邮差里欧卡到邮局就敢跟那里工作人员调情,阿邦喝得醉醺醺也要去找那有着惹火身材的梦中情人,他们听到“孤男寡女”就能想到是“色情”,可见,这个村庄的人情可并不那么淳朴。能够典型反映这一特征的是邮差的同学伊莉娜,她为了能够带孩子逃离这个小村庄,不惜以性交易来达到目的。

当然,上述人情充分说明了村庄居民的人性需要,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堕落。道德本能似乎仍扎根在他们的本性当中。那位并不被大家待见的阿邦,有着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最有可能是偷窃邮差马达的人吧,因为在大家都还不知道马达被盗的前提下,他却第一个告诉了小男孩提姆卡,他还自言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有些人说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事实是没人知道真相。”即使他不是盗窃者,他也一定是盗窃知情者,因为他点着香烟却不知香烟多少钱,香烟是不是他的封口费?他的那段读白似乎是为他的不道德行为辩护。但从后面居民同看的电视节目——讲述的是育幼院男孩的梦想的故事——来看,当他听到男孩回育幼院的目的是希望那里的孩子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时,他老泪纵横。这说明他人性当中仍有不灭的道德感。重要的是,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堂堂正正了:他只要有烟抽,他就可以对关照他的邮差隐瞒真相,只要有酒喝有人陪他跳舞他就可以置身他挑起的事端之外。然而,他毕竟流泪了,他的泪水无疑是对戕害他童年的旧制度的无声谴责,因为他现在再也做不了什么了,他只能是一个牺牲者,靠着所谓的“年金”孤独终老。

阿邦的故事显然可作为旧制度扭曲人性的一个证明,但也正好说明人性中的道德感是要从属于他的社会性的。制度对人性影响的另一证明是邮差里欧卡在片尾的行为。邮差可以说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受害者,他穿着迷彩,显然有战争创伤,他奔向大城市结果又逃了回来,说明他已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怀念旧制度,他应当也痛恨新制度,因为正是猫来猫去的制度使他的生活没了自由选择的可能。当他被迫固守乡土时,他背后冉冉升起的火箭似乎应包含新制度的喻义。(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2 ) 被时代抛弃的失落和焦虑

2021.03.23

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小乡村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湖面波光粼粼,漫山遍野的花草,宛如一幅美术大师的油画。可是如此绚丽多彩的风光掩饰不住小乡村的破败没落,到处是腐朽破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人老色衰独居的孤寡老人,偶尔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为这寂寞的小乡村增添一丝生机。其实小乡村的衰落也是整个俄罗斯的缩影,这些年虽然有强人普大帝的力挽狂澜,也难竭止内外交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全面衰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

邮递员尤哈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每天开着快艇穿梭在小镇与村里的孤独老人之间,除了送信外,还为他们代购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邻居心仪女人的儿子提姆卡成了他的开心果,闲暇时间,尤哈叔叔会带着提姆卡去人去楼空的学校旧楼回忆过去的时光,开着快艇去寻找传说中会把孩子拐走的水怪奇奇莫拉,终吓哭孩子的快乐。岸边点一堆篝火,烤着捕捞来的鲜鱼片,这些都给尤哈带来满足和开心惬意。童言无忌,小孩一句“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尽管尤哈嘴上否认,心里的失落感还是油然而生。

小镇上的人倒是年轻了许多,但也大多是丰满肥硕的中年大妈,一方面据说是俄罗斯饮食结构的原因使窈窕的俄罗斯少女一入中年就大多身材臃肿的一塌糊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有保障起码可以衣食无忧。

远处一枚导弹正在徐徐升上天空,强大的军事让俄罗斯在世界上依然强势,只是不知为何人们还是焦虑不安。愿上帝保佑俄罗斯民族平平安安,保佑普京大帝长命百岁。

对比俄罗斯的现状,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中国举世瞩目,让世人引以为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想说的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3 ) 吾心安处是吾乡

列奥伽是一名光棍邮差,他驾驶着快艇沟通着科诺泽尔湖畔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村庄和外界繁华的联系。除了信件、养老金之外,他还为居民们捎带一点面包、灯泡、药膏等生活必需品。居民们过着威士忌红茶、打渔农耕这样纯朴而又艰苦的闭塞群体生活。除了收音机和电视里播放的节目声,以及居民们简短的对话声,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凝固在科诺泽尔湖的宁静之中。

科诺泽尔湖,碧蓝的,静谧的,不动声色。当面对它,让人体会到,寂静拥有覆灭任何繁杂的力量,它剥掉生活披给你的外衣,地位、角色;它释放生活下给你的圈套,欲望、攀比;它弱化外界所有的声音和策动力,而你却发现自己灵魂依然无法随之静止。如《邮差的白夜》中退伍老兵所说,“我的灵魂总能感受到阵痛,一直如此,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生而为人,总在品尝着淡淡的彷徨、焦虑和忧伤。

退伍老兵:“我不懂我的人生为什么永远需要忍耐。在军队里时想,退伍后就能体验真正的人生了,然后就是现在这个见鬼的样子。谁知道呢,总会有什么东西在地平线另一边的某个地方,那里生活是紫色、红色的,美好的,但一旦你靠近一些都是一样的晦暗,就像有时候你躺着,突然悲从中来。”

是的,无论是身处科诺泽尔湖畔,还是武陵桃源、魏晋竹林,相信在某个夜晚,依然会有人仰望星空追问“我是谁”,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身份认同的困惑,这种困惑是在自我文化属性确认中因找不到归属感而产生的身份焦虑。而这种焦虑对于因20世纪90年代,承载着太多理想和梦想的国家瓦解而备受伤痛的俄罗斯人民而言更加深刻。

影片借对村民安娜凯帕斯汀思的去世,追悼了被摧毁的民族信仰和时代记忆。“整个科诺泽尔湖畔地区都处于巨大悲痛,安娜凯帕斯汀思的离去不仅是她个人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个时代被称为社会浪漫主义时代,这个时代随着它尊贵的代表人物安娜的离去而结束。这个时代的人民有着勤劳和诚实的品质,他们经历了集体主义时代、机械时代和战争时代,对他们来说对世界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取得胜利。”

面对历史伤痕,人们需要对新的胜利和对新生活的盼望,克里姆林宫当然也清楚这个道理。自1991年以来,克里姆林宫将发展核武器、航空航天事业作为彰显国家实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方式,并沉迷于这种皇帝的新衣中。但俄罗斯人民始终抱怨“俄罗斯的形象总是优先于现实”,“国家发养老金,商店也有东西卖,可还是焦虑”。

影片中酒鬼大叔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得到过什么吗?那些声称什么都懂的人其实最无知了,真相都是不为人知的,一切不过是幻像而已。”当一个国家没弄明白它产生的理由、成为谁的家园和庇护所,以及它未来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它所自谓的先进、强大,不过是影片中那一幕看似滑稽却耐人寻味的画面——“陷入迷茫惆怅的邮差和退伍老兵背后,火箭升空”。

火箭发射成功对于科诺泽尔湖畔居民而言甚至不如电视里孤儿回到养育过自己的孤儿院任教的新闻感人。过往时光,美好也罢、伤痛也罢,都是现在的故乡。不回望故乡的现在只能如孤儿一样漂泊流浪。人看似生活在当下,却生活在历史延续之中,过去经历的每一刻、甚至是祖辈记忆构成了现在的自己,社会可以转向、政体可以变革,但是个人、国家的历史记忆不该前面否定、更不该抹去。

影片中邮差大叔总是不经意地追忆过去的鲜活瞬间,比如回到早已破败废弃的学校,回想起曾经高唱的爱国歌曲和课间嬉笑打闹的场景。比如带着小男孩提姆卡去丛林探寻儿时神话传说中的妖怪。邮差大叔也在一次次与记忆中的生活擦肩之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留在科诺泽尔湖继续做邮差,与依赖他的人共存才是他归属感的来源,这正是快被时代进步法则所遗忘的“成员共同”的俄罗斯传统精神。

一次快艇的发电机被偷,邮差面对无法为村民们邮递而焦急,即便邮局主管、亲戚、军队长官都不以为然,但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相比之下,邮差要比多少自以为高级却找不到自身意义或者做着无意义工作的人拥有坚定的内心呢。影片通过邮差大叔的选择,对这种个人存在与集体存在相互依赖的价值观表达了赞许。也许正视、重拾传统价值观才是疗愈人们内心、唤醒前途希望的魔法吧。

———————————

邮差:“提姆卡等你长大毕业了当邮差吧。”

提姆卡:“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

邮差:“不可能,人们永远需要邮差。”

提姆卡:“谁需要?你说过没有人现在还会写信,都上网了。”

邮差:“那又怎么了,邮差又不是只会送信,你不能上网发面包吧?没有邮差谁会来这里?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

酒鬼:“等我们都死了的时候就没有人需要了。”

邮差:“我们不会全都同时死的。”

 4 ) 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讲出来

短暂的夏天即将结束,新学年开始前,单身妈妈Irina在俄国北方大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兴奋的拖着儿子Timur赶上大巴,迫不及待着离开美丽却又乏味的故乡克洛泽罗湖。暗恋她的老邮差Lyokha只得在收获了一个礼节性的嘴对嘴亲吻后,目送着她的远去。红梅花儿在田野小河边开了整个盛夏,水草也都忙着结婚生子,可老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最终没有讲出来。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这部新作《邮差的白夜》,与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本《白夜》毫无关联,如若非要联想,大抵也就是文学和电影共同传达的等待、错过以及失望之情吧。

77岁的康查洛夫斯基,在好几十年的拍摄生涯中,制造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作品,也因此他在影史上的声誉和地位,比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差了一个量级。幸运的是,这部回归广袤俄罗斯乡村土壤,却将情怀深藏起来的新作品,算得上是继1979年那部讴歌国家工业建设的《西伯利亚颂》后的又一艺术高峰。时代跃迁,国已不国,如果说前者展现蓬勃时代中的大我,后者则温情抚摸被苏东剧变抛于荒野的小我。

“如今的退休金真实不错,商店也琳琅满目,可人们压力却这么大。”
“这就是今天的样子。”

落日时分,两个老人在清秀的克洛泽罗湖畔对话着。

此片里全采用了非职业演员,以一种有剧本的纪录片方式拍摄完成。这是康查洛夫斯基早已熟谙的手段,在1966年的《阿霞·克里亚契娜故事》、1984年的《花斑母鸡》和2002年的《愚人屋》中,他都这么做过。北方湖区的居民,有着亘古不变的生活,在惬意的夏天纵情玩乐狂饮,接着在漫长的严冬安睡以及继续买醉。与他们相伴的大自然,成了长途游客歇息的风景名胜,木屋建筑、东正教圣像画和手工艺成了文化遗产。邮差的角色,也就是这些“遗产”与文明外界沟通的桥梁。“纵使人们都用互联网了,可总有人需要收到面包和报纸吧”,老邮差对孩子说到。

可事实上,在近五年内,俄罗斯的乡村数目已经从5万1千个,缩减至3万4千个,有的村子里居民甚至不超过10户。历史学家列夫.鲁尔耶相信,“欧洲是石头建的,俄罗斯是木头建的”,于是但欧洲发展成以城邦为核心的一个个国家时,俄罗斯还注定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乡村才真正是俄罗斯这辽阔大地的灵魂,而非20世纪急速的工业化进程。来源于祖上,口口相传的农作知识延续着乡村文化的命脉,劳于此就该死于此,他们遵守祖训,如同电影里北方湖区的居民,在夏末时节,为过冬的土地翻滚着土豆。

本来,斯大林式的专制模式理应适应农业社会,集体农庄、集体劳作,这体制也适合一切农业国家。当上世纪末苏维埃政治体制土崩瓦解后,乡村也就跟着消亡。某种意义上,在《邮差的白夜》中,康查洛夫斯基就在忧虑这种消亡,因此,以跟随村民生活并观察塑形第一剧本,并找寻平静日子里有着些许涟漪的个人故事,也称得上是对抗消亡的一种努力。

水上快艇,是邮差为村民送达邮件的必备交通工具。一天,快艇的马达却被人偷了。老邮差带着暗恋女人的孩子,来到镇上换新马达,走进老战友担任指挥官的军区,一个巨大的运载火箭站在组装待射。影片结尾,当也想离开乏味村落的邮差又回到湖畔时,在与老友关于现代性失落的对话中,火箭在湖对岸升上了天空,那只总出现在他梦境里的猫儿,也爬上了岸边小舟。这只猫儿,或许正是从普希金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那里爬过来的,或许它也准备一边绕着树转悠,一边建树民族史诗呢。

    这一次在电影里,康查洛夫斯基用上了老爸谱写的著名歌曲——曾经苏联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也是在联盟最终破产后、应普京之邀改换歌词而成的俄罗斯国歌《我们神圣的祖国》。而贯穿全片的最迷人音乐,则出自苏俄配乐大师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为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星》、《镜子》和《潜行者》配乐经历,让他声名大振,后来他也为康查洛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兄弟俩,分别撰写过《西伯利亚颂》和《毒太阳》的原声。在年初的索契冬奥会上,我们又听到他美妙而又冲击力的音乐,在开闭幕上回响。开幕式直接用了《西伯利亚颂》里的英雄之死主题,闭幕式则用上了米哈尔科夫早期作品《敌我难辨》里的主题。因此,为有着隐约大国情怀之《邮差的白夜》再撰写音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可贵任务。这乐声轻轻拂过湖面,红梅花儿已经开败,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讲出来。

 5 ) 《邮差的白色夜晚》:一个导演有着无限可能

一个导演有着无限可能。

75岁的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与其拍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不同的是,他既能在美国拍出《玛丽亚的情人》(1974),也能在苏联拍出《西伯利亚颂》(又译《西伯利亚叙事诗》1979)。他既能在车臣拍出《愚人屋》(又译《精神病院》2002),又能在俄罗斯拍出诗意的纪实影像《邮差的白色夜晚》(2014)。

当然,弟弟风格同样多样化,获得的荣誉要比老哥多得多,《烈日灼人》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弟弟也算是演而优则导,他主演喜剧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两个人的车站》(1983),曾在中国上映。这兄弟俩生长于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外祖父都是著名画家,父母都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其父还是苏联国歌的词作者。

但特立独行的哥哥,却走着与弟弟迥然不同的电影之路。不只于此。他既指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片面性,又拒绝俄罗斯选送他的《邮差的白色夜晚》,去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是彻底独立的电影创作者。他不属于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和组织。他只从属于他的内心。其实,这应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良知和态度,只是现在大多数创作人,都被这个剧变的世界给物化了。

《邮差的白色夜晚》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影坛刮起了一股小小风暴。通观全片,近乎新感觉电影,且有超验性,但不可复制。人们着迷于俄罗斯北部的肯诺塞洛湖的优美风光。白夜如何改变着人们生物钟。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那儿的居民。片中出演的全是岛上生活的居民。当然,我深感其味的是中年男人邮差里欧卡。他为何离开小镇,甘心偏居寂寥的湖边生活。

湖心小岛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里欧卡驾驶的小快艇。经过湖面到镇上,去拿邮件、包裹和居民年金,到食杂店,帮助居民买生活必需品,再开着飞艇返回,然后挨家挨个递交。有人对他说这年头谁还写信。但他说邮差总会需要。有人说,网络时代了,动动电脑就行。但他说,网上买的东西总要人送。反正缺不了邮差。

难道他没苦恼吗?当然有,是人都有。深夜一觉醒来,窗台上,总有一只两眼炯炯的大灰猫。这只频射蓝光的精灵,直直地盯着他,好像要瞅着他的什么秘密。无奈的他翻个身,或者打个盹,再醒来,这精灵就不见了。他跟别人说,这个岛上,从没见过那样的灰猫,真让人发怵。

里欧卡更大的苦恼,来自于内心的热望。他渴望着跟女同学伊丽娜亲热。伊丽娜是一个离婚带着儿子的女人。但伊丽娜似乎对他并不感冒。哪怕给她送信时,他从后面恶作剧似地揪下她的头发,惹得她说你从小就是一个猪头。

他则说,你从小经常像马一样尖叫。她会给他倒茶。她继续看她的信。也会说上几句。比如,他问她,没有男人的日子过得好吗,堤姆卡有没有看到过他爸爸。她说我可能会搬到镇上去,为了孩子读书。

没辄,他只能带她的儿子玩。至少这是亲近她的唯一方式。堤姆卡撒谎说,我妈妈让我跟你一块儿玩。里欧卡高兴地带他到湖区湿地,跟他讲“奇奇摩卡”鬼怪,吓得孩子哭着要回去。然后,跟孩子一起吃烧烤鱼。他脱下外套披在孩子身上。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外父爱的角色。很温馨的一笔。等他们回来时,伊丽娜却狠狠地骂了里欧卡几句。他还嬉皮笑脸。他喜欢伊丽娜。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她的一切,哪怕她摆着臭脸。善良的人,心中有爱,外在表现却时常陷入窘境。

几天后,里欧卡给她带去按摩油。伊丽娜竟然破天荒地要他帮她按摩。这真有点受宠若惊。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背,他那表情,好像上了一次外星球。这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眷恋的背。他忍不住了。他迫切地脱下衣服,要她也帮他按按。没想到她起身说,你别想多了。老实巴交的他,只得怏怏离开。

被湖水浸渍的小岛,时间仿佛是停滞的。居民慵懒的生活,没有期待,除了生活的年金。种点马铃薯,打点鱼,自弹自唱,再也没有别的。入夜,他们就守候电视机前,期待《孤男寡女》《等待我》这样的电视节目。孤岛被孤寂包围,不息的湖水,波平如镜,泛起白光。但里欧卡的生活,却很少有回波。

伊丽娜从事渔政执法工作,岛上有人撒网捕鱼,经她发现都会被没收,哪怕水警和里欧卡求情也没用。里欧卡甚至冲她说,将军捕鱼就没事。她也不理睬。该罚多少钱,还得罚。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执法如山。她遭人痛恨。有人高喊着我要杀人。

所谓将军,是附近一位军事火箭发射中心的将军。里欧卡后来发现自己的小艇马达被人偷了。他带上小男孩堤姆卡,借别人的小艇来到镇上,请求邮局里的莉塔再给他配一个。但人家说这得等一个月。他只得找姐姐借钱,姐姐说再也没钱给他了。

他没辄,硬着头皮坐车去军事基地找将军,但人家正准备火箭发射的事。人在庞大的火箭面前,不值一提。何况区区一个小马达。他一看也就算了。带着孩子在镇上的商场吃冰淇淋,他却想喝伏特加,但还是控制了自己的冲动。都戒酒两年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小孩天真地说我找妈妈要,她会借给你。

马达没了,就切断了他与小镇上的往来。他为此烦恼。一直爱着伊丽娜,人家却对他一点儿不来劲,她宁愿自慰,也不需要他。无意中,他亲眼见证过这样的光景。他还以为她有别的男人。善良的他,吓得退出来,小孩刚好回来,一个劲地要上去,被他拦下来,故意拖延时间跟他谈心。一会,她气喘未定的出来,他却愣愣地看着她,一言不发。其实,生活本身没有多少秘密,只是人类想得太多,假定太多,于是周遭的世界,也就变得复杂起来。

更糟糕的是,伊丽娜拎着行李包带着堤姆卡,要搬到阿克汉格斯克市里去生活。小孩嚷着忘记了玩具猫,嚷着要跟里欧卡叔叔跟他们一块儿进城。居民在联欢。伊丽娜找到了弹着手风琴的里欧卡,说这个岛上的人都讨厌我,你帮我办一下卖房的手续。我走了。她着力亲了他一下,就上了车。她彻底消失了,撂下了还没缓过味的他。他呆若木鸡,魂也给勾走了一样。

伊丽娜远去了。马达没有了。所有希望泡沫一样破灭。酒鬼阿邦说,你的马达可能是被水手维堤亚偷了,要不他们哪来的钱联欢。里欧卡想也没想,就怄气地跟他们理论,却被他们给按倒在地。他再也无法忍受岛上的生活,返回木屋就收拾行李,头也没回地就坐船来到姐姐家里。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外面的火车声“咣咣”不断,一切在喧哗中。他已不适应外面吵闹的世界。天还没亮,他就偷偷背着行李,离开了姐姐家,再次返回岛上。这儿的一草一木,让他难舍。这儿的湖水、高天白云和小木屋,哪怕小小蝼蚁,飞翔的蜻蜓,都不会欺骗他。

片中有一个情节,一架直升机运送下物资腾空而去,旋转的气浪打得他左右摇晃。这多像他波澜的内心,一个退役军人孤独的人生。他只能听到这样的话“喝杯酒又不会死”,或者“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当我醉酒时,我才是清醒的,不知为何我的一生都在培养我的耐性”。

可谓意味深长。从俄罗斯到苏联,再到俄罗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似乎片中给了我们诸多暗示。到底在暗示什么?却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当里欧卡站在丛蒿中,突然“轰”地巨响,一支火箭喷着火焰腾空而起。岛上的人,最后却只能孤独地看着这个人造玩意离他们远去。

仿佛这是一群与世隔绝的人。当他给老头发年金时,他们总会回忆过去的时光,经历过集体主义、二次大战和机械化时代,还作为水手去过友好国家越南收购稻米。与其说他们怀念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时代,不如说更多的是他们对过往时光的无奈。

如同破落的学校,微风轻拂的丛蒿,还有那只放射蓝光的灰猫,以及腾空而起的火箭,一系列物化的隐喻,都从某种注脚上,延续了历史的摧枯拉朽,以及现实下的苟延残喘。这是一群没有方向感的人,一群即将走向生命末日圆圈的人。

简单地说,他们看不到未来。导演作为一个75岁的老翁,其内心的纯净与用心,可见一斑。既是超验的光影,就注定是平静的。澄澈的湖水,倒影的蓝天,让飞鸟与鱼儿,同时划过水底。在岛上全家福大合影后,影片引用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结束:“这个音乐应该在哪里?是在空中,还是在地上?已经听不见了……”

喧嚣之后,世界只有沉寂。孤岛总是被湖水拍打着。一切未曾交汇,一切犹如外太空。静谧之处,却无法与历史、现实和未来隔绝。一如里欧卡的人生,模糊与清晰,始终交织。亦如那只来去无踪的大灰猫,夺目蓝光,夜夜如是。神能看到我们人类的终点,我们却始终无法看清自己。

人类被自己束缚住了。这是置身于孤岛般的人生,被爱被现实的尘埃紧紧裹挟着,如同白夜追逐着白昼,如同飞艇追逐着湖水。原来我们的人生,不只有一个终点。一个终点,会分解很多终点,如散开的水纹,永无尽头。

2015、11、12

 6 ) 人是一座孤岛,生活是一副枷锁

一个被孤立的岛屿,一个每天自己开船往返的邮差。互相抱怨的邻居们,药店的售货员,从城里回来的寡妇同学和他的可爱儿子,对抗的管理者都是他生活的参与者。每天早起听着爆炸音乐送信好像一切都一成不变。对女同学的暗恋和试探似乎让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多新鲜的感觉。马达被偷了,借了船带着女同学的儿子找水怪,探访破败的学校,露营看火箭,最后回到原点。这对母子会离开,而邮差却无法脱离这片禁锢他的土地。

片子没有专业的演员,所表演的也都是真实的生活中的琐碎,碎片化的展示着这片远离世界的土地上的生活。自然的,原始的,封闭的,简单的。而电影用无数的自然和生活的碎片想要传达的就是这种被隔离的感受:无助,孤立,欲说还休。邮差无法表达的爱慕,对生活的冲突的无力,面对伏特加选择冰淇淋时瞬间的抗争,对生活莫名的担忧,都让他远离了其他人正在拥有的生活。被隔离的不只是一个岛屿,也是一群人,一种生活,甚至一个国家。

电影里所展示的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和很多俄罗斯电影所展示的都相似。一些不满,无奈,和叹息。同时这部电影精彩的是很多超现实的表现和意向。那只俄罗斯蓝猫就像是代表着男主自己,等着大眼睛在观察审视;充满着吵闹声的破败学校里男主在回忆在找寻;看过的火箭就在身后发射,而男主和朋友坐在湖边抽烟,仿佛一切与他们无关。这些有点魔幻有点超现实的符号下所映射出的内心和矛盾,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故事又增加了一层灰色的滤镜,无奈又荒诞。

自然风景画面很美,碎片叙事很考验观众。细品很有意思,我喜欢结尾那上天的火箭。

 短评

时间侵蚀的村庄,春天的绿色与步步紧逼的荒草之对峙。不能得偿的情欲,灰猫指引的机械化时代幻梦,逗弄孩子的水妖传说,快艇于水面划开的长长波痕,以及注定眷恋垂死村庄的邮递员之宿命 ,全部随着升空火箭化为新旧世界交替的挽歌。“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他需要再三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可突如其来的事那么多,多到他终于明白恐怕突如其来才是生活真正的常态。从描摹到叙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可能是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极简原生态的拍法难以承载起一个足够宏大的主题,片子有点太随意,就让不存在的灰猫、腾飞的火箭或者死去的老人葬礼这类的符号变得有点直白。年轻人进城,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邮差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片中人物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出色,最后有些东西不见了。★★★☆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SIFF@影城;永恒孤寂如漫漫白夜,瞠视拖鞋一幕反复出现,形成时间间隔和心理上的转化;灰猫乃意识产物,神秘灵动中见虚无荒诞;火箭升空,与地上似乎凝固的时空呈有趣且隐秘的对比;户外自然景绝佳,春夏的俄罗斯静美至极;离开又回归的个体心态折射整个民族。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真实的美

18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风景很美

22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无与伦比的绝美自然风光,无比单调乏味的往复轮常。湖面上那一叶扁舟是行走着的孤独,地面上的塑料拖鞋才是他每一天的归宿。

26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还行

我觉得太平淡了。

28分钟前
  • 欧.尹
  • 还行

火箭升空,百姓落地。Who cares?

3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31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影片中,包括邮差在内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由村庄里的真实人物原生态出演。不存在任何表演,导演的镜头仅仅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3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前苏联被判流放,从大陆分裂出去,悬浮成一爿孤岛,毒太阳冷却,大厦在倾颓,白桦林依旧,有人死去,有人逃离, 有人留守, 选择经受百年孤独,管它身后火箭升空

3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纪录片似的故事片,北俄罗斯依旧壮美诗意。主题还是城市化与原生态的对峙。蓝猫是心中隐隐的不安,火箭是现代文明的逼迫,夹缝中的邮差还是受不了火车轰隆隆声响,选择回归村落。[B]

4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形散而神聚。看似讲邮差的孤独,实则是把这种心态平移到国家和历史当中。破败的学校里回荡的仍旧是苏联的爱国歌曲,幽灵一样可观不可即的黑猫,完全脱离乡村背景而存在的火箭,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出现的背景音效,所有这些带来人与人、人与人群、社会与国家、现状与历史的隔离。少见的使命感。

4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快艇发动机被偷,火箭上了天;灰猫被落下,喜欢的人儿去了城市;退休金还买得起伏特加,可我已经戒酒了……时间静止,白夜永恒。镜头第一次随快艇渡湖,我真的以为自己正滑过镜面般的湖水,看得竟然痴呆了;海报场景横幅出现时,我不由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忘记呼吸,把自己憋死了。

46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人生如黾,水上回光。邮差寡妇小孩老醉鬼,念叨越南往事的老头还有彪悍的俄罗斯大妈……他们过着封闭的生活,然后觉得人生不开心。康查洛夫斯基在第一幕就交代了“旧日时光不可追”,这是一部被时间抛弃的电影,那些墙角俯看的监视镜头,愈来愈少的信件,响起唱诗音乐的校园废墟,水上的女巫,神秘的猫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失望。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富有诗意的文艺片。

5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北方的村镇,木刻楞房子,平静的湖。无时无刻不让人想到秋天的大东北,也罢,俄罗斯电影只肖一幅截图就能诗意弥漫。灰猫和腾空的火箭,无尽的隐喻,和平年代的烈日灼人。大开大合的国度,连个火车的柴油声都怎么拍怎么有。

5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1小时前
  • Tit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