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内幕

记录片美国2007

主演:迈克尔·摩尔  Tucker Albrizzi  Tony Benn  

导演:迈克尔·摩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医疗内幕 剧照 NO.1医疗内幕 剧照 NO.2医疗内幕 剧照 NO.3医疗内幕 剧照 NO.4医疗内幕 剧照 NO.5医疗内幕 剧照 NO.6医疗内幕 剧照 NO.13医疗内幕 剧照 NO.14医疗内幕 剧照 NO.15医疗内幕 剧照 NO.16医疗内幕 剧照 NO.17医疗内幕 剧照 NO.18医疗内幕 剧照 NO.19医疗内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24 16:15

详细剧情

  一向作风犀利的美国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 饰)此次将矛头对准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他采访了因无医保饱受伤病折磨的美国民众,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通过大量个案以及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向观者展示了所谓完善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本片荣获美国电影电视剪接师协会最佳纪录片剪辑奖、2008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拉斯韦加斯电影评论组织奖最佳纪录片奖、2008纽约电影评论圈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并与导演之前两部作品《克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并称为“高调三部曲”。

 长篇影评

 1 ) 就内容来简单谈谈

   这部片子是《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上老师放的,看完之后,大家讨论有两点:1.此片典型的扬欧抑美,左派思想暴露无遗;2.美国的医疗制度真的这么不堪?加英法甚至古巴的医疗制度就这么完美?
    作为正在读社会保障学的学生,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对这部片子内容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1.没有对美国医疗制度作出全面解释。美国医疗制度并非全面市场化,政府资助穷人和老人的Medicare和Medicaid覆盖27%的美国人口,这项公共医疗支出占美国总医疗支出的47。7%,而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7.4%,是OECD组织中医疗开支最高的,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医疗最高的。那如此高的支出,效果究竟如何,摩尔只是通过一个个案例直观反映,却没有在片子中提到这个宏观数据:美国国民人均寿命为78.2岁,位列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倒数第八。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02861/263574
2.没有从制度层面反映美国与欧洲国家医疗制度的不同,过于片面化。美英加虽然在社会福利模式上被公认同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但医疗制度却差别相当大,简单来说,美国实行市场化>国家化,加拿大和英国实行市场化<国家化,即全民医疗服务制度。微观层面来说,美国的劳动者及其雇主从私营保险公司购买医保,生病了由保险公司向医院支付医疗费;在英国/加拿大,劳动者生病则是直接向公共医院或者有资格的私人医院/医生预约,获得同意后再到医院进行挂号治疗等等程序,整个过程仅挂号时收取少量费用(急诊情况挂号费也免除)。这两种制度,从实施效果上看,英国的医疗制度似乎更好,因为本部片子中用大量事实支持了这种观点,如美国的私营保险公司用各种审查来推诿本应付的医药费,保险公司和医院达成的默契——用更少的医疗资源来治疗病人,医生所获得的利益更大。但是本片没有提到的是,英国加拿大这种全民医疗制度的摇摇欲坠之势,即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巨大;而实际情况也没有提到,有将近100万英国人正在排队等待医疗服务,其中4万人要等1年多的时间才能做手术。
3.本片传达的思维方式太过简单,非黑即白。美国的医疗制度市场化太严重,3000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障,因此需要改革,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无法改正,因为获得暴利的保险公司和医药公司用金钱收买了政客;欧洲和加拿大的公共医疗制度多么好,人间天堂,法国妇女生了孩子,政府甚至还雇佣保姆帮她洗衣服,大家快放弃美国国籍去欧洲吧,哦邻国加拿大也不错。这是我想象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看完本片的感受。
    其实,摩尔也许想在本片表达的不是过于政治化的东西,虽然本片的初衷是反对布什政府,他从本片中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才是精髓。仅从内容上看,本片缺乏一定的公正性,美国有美国的问题,欧洲有欧洲的问题,但根源上来说都是谁来买单的问题——政府买单,无法长久持续;市场买单,市场会逐利,最后买单的还是个人。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随着老龄化也会成为和养老保险一同成为社会保障的“双头车”,美国需要的不是抑制私营保险公司的逐利行为,更需要的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生对病人的“过度治疗”与“坐视不理”并存的现象,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最终实现的不是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也不是如今市场化盛行的局面,而是和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样,把最该花的钱花在最对的人身上。

 2 ) 我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医生

我刚上大学那一年,适逢医学院筹建,积极招募首批学生。当时的说法是与协和医院联合培养,八年制的MD项目,听上去颇为诱人。然而左思右想之后,我最终还是放弃了。

医生一直是我最为敬重的职业,因为他们能够最为直接地解除至少是缓解别人的痛苦。犹记得在影片《灿烂人生(The Best of Youth)》的开头,医学教授在对Nicola的答辩做评价时说:“医生最重要的是同情心。”我自认为并不缺少这个要素。然而,我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并不缺乏了解,在这个国家,事情是颠倒的:如果决心做一个医生,就要放弃多余的同情心。

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心理素质:一个病人躺在急诊室门外的地板上呻吟,你在值班,进进出出,要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尽管你知道他的病情危重,但可治疗。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把他收进来,第二天院长就会把你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你讲:“年轻人,我能理解你的同情心,但是我也有难处,你知道,那个人付不起医疗费。”你绝望地争辩:“可是,如果不收治,他会死的。”院长只好摊牌:“那好吧,你来付他的医疗费,怎么样?预付两万。”

我十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相信,如果我是那个医生,我会在三年之内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我从不否认,我不算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更糟糕的是,我同时也不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能力挑战这一制度。所以,我只好选择逃避。

不幸的是,我选择避难的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在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这一大段由Mike讲诉,无需补充。

亲身经历为证。年初的时候,牙痛发作,不得已只好去看牙医。被收费标准所震撼。幸好有同样手头拮据的左派美国朋友指点,觅得一有同情心的穷人诊所,草做处理,才免于破产。

还好只是牙痛。

如果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最终不能通过,我发誓一定会和我的朋友们一同肩并肩走上大街。尽管美国人的医保与我无关,我至少还保留着那一点儿幸存的同情心。

十一,有人看阅兵,我看Sicko。同胞说应该为强大祖国而自豪,我不反对。只是与其为期盼一个靠飞机导弹而彰显强大的国家,我宁愿想象一个人人有医保的弹丸小国。我相信那几位托Mike的福潜逃到邪恶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得到救治的美国英雄病人也一定赞同我的想法。

附:根据WHO在2000公布的排名(就是Mike在片子里引述的那个),美国排位37,中国在144,143是布隆迪,就是时常打内战的那个非洲国家。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何祚庥

想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请静候Mike的新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

 3 ) 五味杂陈

我想中国人看这个片不会跟老美一个感觉。我们的立场,致使我们的感觉太混杂。

有从头到尾保持着的质疑。迈克尔摩尔,你的数据从哪来?你煽动美国民众了吗?你只拍美国人的哭脸和英法加古巴的笑脸是否太极端?你给我们看全部的真相了吗?你说人民被政府所蒙骗,那你有为希拉里造势的哪怕一丁点儿成分吗?

有那种小家子气的欣慰。啊,是谁告诉我们美国是天堂,是必须考GRE托福挤破脑袋飞越重洋去学习他们的民主三权分立人权宣言包容个性,去享受吓死人舒服死人的高能源消耗生活?

但是又眼羡,他们至少有言论自由。就像法国人有法定假期一周工作35小时。

好吧。自我说服。别人的金窝银窝自有局限,都说福利社会被老年拖的摇摇垮垮,社会就像一个传销组织,预支下一代年轻人的钱维持当年对上一代人的福利承诺。企业竞争力低,大家都休假谁干活?不如咱们的狗窝发展够迅猛----因为牵绊少,我们的代价是弱势群体(这话简直说滥了,说滥了也不顶用)

那些不幸的911志愿者和消防队员,5年前他们是英雄,5年后是被政府遗忘的看不起呼吸道疾病的失业者。
这样的例子,我们难道还少么?我们有被遗忘的饱受疾病摧残的国民党老兵,有被迫变卖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整个世界就是一场阴谋论,利益集团斗争,勾结,操控
身无分文的老太太被医院丢到街角,
穷人不敢得小病,中产不敢得大病,
如此这些,我们早见怪不怪,看完心里波澜一下,就过去了。

撇去政治色彩,煽动性,迈克尔还说了不少放在何种背景何种动机之下都在理的话。

评判一个政府最好的方法是看他如何对待底层。

民主所能做的,就是给穷人投票。选择是建立在选择的自由之上。债务缠身,就压根没有选择的自由。绝望的人不会投票。如果美国和英国的穷人都跑出来为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投票,这会是一场真正的民主革命。他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他们更愿意使民众恐惧,无助,消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不希望人民受到教育,聪明,自信,因为那样太不好控制了。
这很有一九八四的味道


片中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下为政府工作的多金英俊医生很正义的说:因为病人付不起医药费而把他赶出去?我不愿意在那样的制度下工作。我很庆幸在这样的system之下。
是啊,因为你足够幸运。

 4 ) 我们差距也不容忽视

    反响Very强烈,和除美国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像古巴那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真的在医保方面和他们完全不同。真的感觉他们的人民生活的非常幸福快乐,“民主”!这个词我每次念到都会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我们没有权利决定我们的出生地),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最起码达到接近美国那样的民主的国家~~

 5 )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谈麦克摩尔电影《医疗内幕》

首先,文章是我网络下载的,其次《民主的细节》实体书我买了,现在我不得不说,书还要看正版的...

里面有好多字被改动了,原因不明,具体改动成分不明,我先发出来。


----------------------------------------------------------

《病了你得管》




--------------------------------------------------------------



市场体制之下病了谁管美国左派标兵迈克·摩尔最近又推出了一部新纪录片《Sicko》,批判美国的市场化医疗服务体制,赞美欧式全民公费医疗体系。据说该片在全美各地上映时,赢得了许多观众起立鼓掌。
  美国人有理由喜欢这部电影。据统计,美国目前有 4600 万人(约 15%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很多有医疗保险的人,也总是在与保险公司“斗智斗勇”,因为保险公司总在寻找借口不付病人的医疗费用。《Sicko》正是通过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来表现病人在保险公司、政治家、医院编织的利益网络里的悲惨遭遇。
  为表现全民免费医疗的优越性,摩尔跑到了欧洲和加拿大。被采访的欧洲、加拿大群众非常配合,纷纷表示:我们看病不交钱,吃药不交钱……哦耶!在英国,穷人去医院路费都可以报销;而法国女人刚生孩子,政府甚至派人去她家洗衣做饭!
  更让美国人沮丧的是,美国尽管没有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它的医疗花费占政府开支比例却比多数发达国家要大(美国 18.5%,加拿大 16.7%,法国 14.2%),人均寿命也比其它发达国家要短(美国 77,英国 79,加拿大 80)。总之在医疗服务方面,美国花了更多的钱,却办成了更少的事。
  问题出在哪儿呢?
  其实,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政府是医疗服务最大的买单者,资助穷人和老人的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项目覆盖了 27%的人口,占据美国总医疗支出的 44%左右(保险公司付 36%左右,个人付 15%左右)。但是,从人口比例而言,美国大部分人口的医疗保险是市场化的。一般来说,是个人及其雇主(一般雇主付大头)从保险公司买医保,生病了由保险公司交医疗费。就是说,在欧洲,夹在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是政府,而在美国,夹在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是保险公司。就是这个不同成了问题所在: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利润追求抬高医疗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保险公司大多对其付费覆盖面斤斤计较,但在铁定的医疗覆盖范围内,又容易导致人们“过度就医”,进一步抬高医疗费用。
  既然私人保险公司似乎是“万恶之源”,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一废了之呢?左派“愤青”摩尔的解释很简单:美国政客都给保险、医药公司给收买了呀。
  事情未必这么简单。
  无独有偶,与摩尔的《Sicko》相对应的,是一部反映加拿大公费医疗体系问题的纪录短片《Dead Meat》。同样通过当事人的控诉,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恰好相反:公费医疗体系低效而不人道。由于公共医疗资源有限,加拿大出现了治病“排长队”现象,有时候小病就等成了大病,大病就等到了死亡。据统计,2005 年加拿大人看专科的平均等待时间是 17.7 周,只有一半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有加拿大人抱怨说:在这个国家,一条狗要做一个手术往往只需等一个星期,而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手术,却可能等上一两年。
  欧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英国,有近 100 万的英国人正在排队等待医疗服务;官方也承认有 1/8 的人口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做上手术。至于摩尔热爱的法国,医疗部门已背上了27 亿美元的债务。事实上,就在摩尔为全民公费医疗大唱赞歌的时候,欧洲、加拿大都已经开启了医疗改革的进程。
  可见,事情并非像摩尔描述的那样非黑即白:在市场化的医疗保险和全民公费医疗之间,高效和公平很难兼得。而且,在一个政治廉洁的国家,让政府管理医疗资源还可能保证大家公平“排队”,而在一个腐败的国家,有权有势者“插队”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全民免费医疗很可能就既低效又不公平了。
  而且严格地说,所谓免费医疗并不真的免费,它的成本是高税收。随着人口老龄化,诊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免费医疗体系的成本会不会有一天高到扭曲税制的地步呢?
  天知道。据估算,现在医疗费用占美国 GDP 的 16%,但是到 2030 年时,将占到 30%,到本世纪后期,甚至可能占到一半。难怪有学者说,21 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大考验来自于医疗服务领域。
  那么,混合两种元素的“第三条道路”呢?其实英国、加拿大等都在试验这种体制,试图在全民公费医疗之外扩大私人行医,但是政治阻力不小,因为任何市场“口子”的打开,都可能导致优秀医生从公立体制流失到私立体制中去,从而影响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州开始探索另一种“第三条道路”:在市场化医疗体制基础上推行全民医疗。1994 年克林顿的全民免费医疗改革失败之后,近年来,美国州级政府开始扛起了改革的大旗。不过,与欧式体制不同,这些州政府试图找到与市场兼容的全民医疗,比如,强制 10 人以上公司的雇主给雇员买保险,规定有条件的公民必须购买医保,否则扣押州税返还等。总之,通过给医院、保险公司、雇主、公民各方均衡施压来实现全民医保。2006年 4 月,麻省成为第一个通过“全州普及医保”的州,加利福尼亚、佛蒙特、夏威夷等也在探路之中。
  不管是不是同意摩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都不能不同意他的关怀。将医疗服务视为基本人权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医疗资源短缺的现实。无论被保险公司给拖死还是在漫漫长队中等死,滋味肯定都不好受。现在我们只能指望,人类的制度创新能力,能使越来越多的人绕开这道不幸的选择题。

 6 ) 我们才是神经病人

    07年的片子,一直到今天才看到,美国人michael moore通过讲述了几个无法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普通美国公民的悲惨处境和对加拿大,英国,法国甚至所谓的“敌对国家”——古巴的公费医疗模式的介绍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美国如今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困境——医疗保险和自费医疗相结合的医疗体系本身的制度性缺陷。

    从拍摄记录片的角度,这部片子有许多的思路可以供国内纪录片独立制作者们学习,无论是个例故事的切入口还是对比的手法我觉得都有许多值得褒扬的地方,音乐的选择则体现了导演的幽默感和显著的美国式的思考方式,人物的安排也无不妥之处,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相比较导演的拍摄手法,片子涉及的内容更是一针见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片中所提及的事例无疑有很深刻的感受,身边的亲朋好友包括我自己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医疗问题也一直是执政党所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没续费的住院病人在医院等死,急诊病人由于没有现钱而被医院拒之门外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整个社会也好像对此见怪不怪,波澜不惊,民众也鲜见对体制进行发问,更别论拍摄一部纪录片来针砭时政了,倒常见老人们诉诸于宗教,祈求平安健康云云,却不知是百姓过于怯弱还是我们的执政党过于强大了。

    对于北欧和法国的高福利早有耳闻,看过片子才知道英国和加拿大也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这一社会主义社会举措,而号称社会主义中国的我们却和美国一样走着医疗市场化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件很荒唐的事,然而我们终要强过美国人甚多,我们连基础义务教育都要收取费用,更遑论价格不菲的大学教育和无处不在的隐性税收了,而反观法国,一年起码5周的法律规定带薪假期,(大公司有8-10周的带薪假期)每周35小时的工作时间,超过35小时会有额外休假的补贴,生完小孩政府派保姆每周两次带小孩并教授哺育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很人性),生孩子是不要钱的,且据我所知生二胎三胎政府还有相应补助,根据片中的个例,美国小伙受伤后医生开出了3个月的带薪修养假期,政府支付65%的薪水,企业支付35%,这无疑让人羡慕透顶,当然了,我在这并不是想讨论高福利高税收制度与低福利低税收制度的孰好孰坏,但放眼世界,低福利高税收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中国底层人民应该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十八层地狱了,但让人看不明白的是底层人民天天在电视上喊自己有多幸福,党有多好,很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医疗问题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可能有点戏谑了,但是医疗问题造成的后果却是异常恐怖,无数家庭由于没钱治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美国的医疗问题在于医疗保险的监管问题,在于受保的判断标准,再往上可能还涉及了大政府小政府之争,但他终归还是透明的,下游里,无论是医疗事故的判断还是药品安全的监管都还是体现了一个法制社会的程序正义和判断标准,最不济,像michael这样的美国人还能拍摄一部这样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在中国,从立法到监管,责任制度的建设以及制药,药监,医院,主治医生中间的种种黑暗和猫腻却是让人心惊肉跳,要是在这个产业拍摄一部纪录片,我相信它揭示出来的黑暗以及呈现的警示意义都会强过此片甚多。

    此片中另外让人印象深刻却是片子里那个英国老头嘴里的那句关于政府统治的论述,如今政府让你生活在一个及其不安定的,选择性反智的社会里,政府的统治就会相对安定,让底层的人无暇顾及选举,让他们感到不安全感,无力感,挫败感,他们所能做的并感到安全的就是唯命是从,和心怀最美好的希望。寥寥几句却直指要害。

    面对这一切,我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把我所知道的来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互相探讨,并积极追求真理,分清对与错,善与恶,把善良最广大层面的传播,就算心怀美好现在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仍要心怀美好,祝每个人新年快乐。

                                                                2009.1.25 大年三十晚于舟山家中

 7 ) Thoughts about Sicko: how sick we are?

20071102 6:48am

Had a strange dream, woke up this early due to a wonder trip seeing Michael Moore’s Sicko, much more breath-taking than most dramas I’ve seen.(That’s what a good documentary works for people, I suppose.) In that dream, I heard a voice repeating:” All the good stuff is here! Oh, amazing!” Then woke up and couldn’t fall back sleep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rain outside, or just leaking of our building recently.

A word well said inside: “Choice depends on the freedom to choose.” Leaving alone the main theme “the de-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versal Medical Care Plan” Michael Moore tried to convey, at least a movie which gets so deeply involved into revealing something about the government is not banned and gets a formal publication. This fact really stirs me. Here in China, we are so used to the underground situation of supposed-to-be-public works (books, publications, movies, songs etc.). Some works, as far as I know, only reflecting the true life of the people and the times, without a judgmental view towards political or economic system, get banned & prohibited immediately, like most of Jia Zhangke’s movies do. I really like this movie, it makes you reflect upon the native issues while getting to know the differ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A few things in the movie amaze me the most:

1. Comparison between UK, France, even Cuba and US in terms of medical, family care & education.
2. The ridiculous combination of health care insurance with assigned doctoral permission & legal interference.
3. The scene in Guantanamo is killing me! SO let’s play according to your rules.
4. Anti- Michael-Moore blogger’s anecdote serves a fabulous example in approving this issue universal, a very good personal note.

 8 ) sicko

几乎从来不看纪录片电影,连前几年很火的《可可西里》也没动过。这次看了"Sicko",却深深被触动了,虽然按题材来说应该更能触动美国人一些。本片的导演就是凭《华氏911》一片名声远扬的Michael Moore,还没看过《911》,看来什么时候也得找来看看。中国或许不缺少Michael Moore,但实在是没地方让放这种东西,100%的禁片。

片中最能打动我的一是那位有良知的美国女医生,站出来忏悔自己的罪行,将美国的医疗行业是“如此肮脏的行业”。她记得在几年前曾有机会通过救回一个病人,但是她却选择了为公司省下XX万美元和自己的升迁机会,事后却没能有一个个人或组织站出来宣布对此事故负责。另外是Michael找的的3个曾在911废墟中义务工作的三个美国人,由于在废墟中吸入太多灰尘,他们得了各种呼吸道疾病和与此有关的延伸疾病。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说必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但事后却得不到半点补偿,落下了病根。

片中实在出现了太多因为美国可怕的医疗体制而拖延病情,甚至致死的例子,求生的欲望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所以它能感动我们所有。当然,Michael的这部"Sicko"不止是煽情,他还有着调侃的成份。Michael调侃地道出美国医疗体制的由来,道出当年希拉里有机会让美国所有人都能接受医疗体制的保护,但却被各大医疗保险公司和他们买来的政客塞住了嘴,理由是可怕的社会主义。Michael在政客头上标价显示保险公司划给他们多少钱让他们为自己出力。

同时,Michael Moore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当他渐渐剥开美国医疗体制的丑恶后,又转向了其他发达国家。镜头对准了加拿大,英国,法国,然后Michael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有全免费的医疗体制,他们几乎都不需要花一分钱来看病。虽然他们也有很高的税款,但是人民也很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当年政客驳斥希拉里的时候,用了社会主义的恐怖论调,政客让人们相信免费的医疗体制就像是苏联肮脏的旧医院,医生都有政府出钱雇佣,像行尸走肉般工作。这段也见到了美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恐惧。但是Michael说他在美国也见到了许多免费的由政府滋养的所谓社会主义服务,免费的911,免费的消防,免费的邮政系统,免费的图书馆借阅,为什么不能同样提供一个免费的医疗体制?可能只有政客们的荷包知道了。

影片最后,Michael很有创意的把片中提到的那些受到迫害的美国病人聚起来,一同前往关塔纳摩监狱。虽然那里关押着令人唾弃的恐怖分子,但那里是全美唯一提供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的地方,唯一社会主义的地方。Michael在监狱外嚷嚷着,想让这些美国公民得到和那些恐怖分子一样的待遇,得到的却是一串长长的警报声。接着Michael把那些病人带到了美国人严重的魔鬼诞生地,古巴,卡斯特罗的地盘。然后,很讽刺地发现,这里也提供了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美国病人竟然在他们那么敌对的国家得到了廉价的医疗服务。看到这段,布什一定牙痒痒,要派FBI搞定这个胖男人了。

一部相当出色的纪录片,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男人。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10737599.html

 短评

看得很心酸的片子 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 我只知道我们自己没有资格去对别人国家所谓邪恶虚伪的制度说三道四 正如他国也没有权力“干涉我国内政”一样 只好说透过镜头 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医疗制度是个比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还要好笑的笑话

4分钟前
  • Bill
  • 力荐

每每想到中国,我就觉得异常的难过....

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此片引发美财政部立案调查

11分钟前
  • funny_vee
  • 力荐

西欧的社保体系:You wont get fucked;美国的社保体系:If you are lucky enough, you wont get fucked;中国的社保体系:You are fucked

13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在英语里,只有医生的责任和病人的权利。医生是绝顶聪明的

15分钟前
  • doiwant
  • 推荐

Moore的说服技巧真的很高超,看的时候完全被影响了,看完之后仔细想想,感觉片中还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效率与公平之中,美国选择了前者,其他西方国家选择了后者,而中国还没有选择的资格。但无论如何还是推荐看一下。

19分钟前
  • Di
  • 推荐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

20分钟前
  • smallsmile
  • 力荐

小朱的收藏!

23分钟前
  • 啊!有网真好!
  • 还行

胖子摩尔的片子都很犀利,话说这一部下了很久才下到......感觉所有问题拿到中国都不是个问题

26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推荐

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根本是幼稚的闯入者。若他们了解英国政府因为免费医保所承担的代价和刚性需求的严重负担。若他们看到所有政府试图改革但是并没有通往成功的道路的时候就会明白一朝一夕解决不了的事情并不是知道有问题就可以解决。没错。在政治学中,没有解决的办法就意味着没有问题。民主自由的代价就是问题的无限放大。

27分钟前
  • 陶小棉花
  • 还行

美国人民生活也很悲惨。最后10分钟看的我百感交集……泪。。导演是个有思想的人。 但是,对比美国和英国法国时是否有失偏颇?(也许是我做调查衍生的职业病吧,老是怀疑这种细节)

29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推荐

老美就是自己养活自己

3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黑 真黑啊 保险真是黑看病不花钱?英国真是个好地方美国人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看病不也花钱嘛,习惯就好了

38分钟前
  • 瑾朵朵
  • 还行

Michael Moore是共产分子吗?呵呵昨晚看Sicko有感。公民缴纳的保护费即所得税里能不能包含医疗保险呢?加拿大、英国、法国甚至古巴似乎都能免费医疗,美国不成

39分钟前
  • boks
  • 推荐

看着美国人对他们国家的失望,再看看我们。我有些感伤,没有愤怒,因为我也不敢愤怒。至少他们能为自己站出来,至少有人愿意为他们站出来,至少这部纪录片在美国不会被和谐。这不是左右的问题,也无关socialist。啊,还是和谐和谐吧。中国梦等着你呢。

40分钟前
  • Cayendo
  • 力荐

嫁给加拿大人吧快,英国人也不错哟,哦还有法国人(尼玛被夸成天堂了),天哪还有古巴!没医保的自己缝伤口&没钱接中指,有医保的:中年破产投靠女儿、79岁依然工作、救护车费不包、挑肥拣瘦不给保、有病却说没病害死人还有奖金拿、美国人最根深蒂固的红色恐惧、遗弃穷病人、911救护英雄的后遗症

41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没有以前的好。美国有3/4的人口有医疗保险(1/4没有),中国只有1/10的人口有医保(还有90%的人口没有)。更关键的在于,在美国你可以拍一部电影抨击医疗制度,这在中国也是不可想像的,哪个导演敢拍也会被封杀。因此他们起码有一个良性的反馈机制,用选票的关注来催促问题的解决;而我们只能等待着,圣上开恩。法国医疗最完美,可惜每年亏损一百多亿欧元,正在酝酿改革,因为再不改革就要破产了。

4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把观点放在一边,只有思考最值得赞赏

51分钟前
  • 胡子
  • 推荐

虽然别人的制度并非片面表现的那么美好,但比起美国人自己的医保制度来,从最基层的角度感受,确实要好得多。本片指出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症结,且极具渲染力。纵使麦克·摩尔个人风格强烈的泛真实纪录片,让某些人觉得不舒服,断章取义的剪辑,回避全面只谈需要部分的夸张,主观倾向与情绪化行动过多,似乎这些都为传统纪录片所不容。但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空前泛滥的社会里,人本该对自己接受的信息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要求传播者负全责。

55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作者的倾向性不要太明显。不过摩尔看到当年我国的医保制度估计电影都不用拍了——直接抹脖子吧!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