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日记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Piroska Molnár,László Gyémánt,András Gyémánt,Ulrich Thomsen,Ulrich Matthes,Orsolya Tóth,Peter Andorai

导演:杨诺·萨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恶童日记 剧照 NO.1恶童日记 剧照 NO.2恶童日记 剧照 NO.3恶童日记 剧照 NO.4恶童日记 剧照 NO.5恶童日记 剧照 NO.6恶童日记 剧照 NO.13恶童日记 剧照 NO.14恶童日记 剧照 NO.15恶童日记 剧照 NO.16恶童日记 剧照 NO.17恶童日记 剧照 NO.18恶童日记 剧照 NO.19恶童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04:11

详细剧情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长篇影评

 1 ) 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却一无所获 ——电影《恶童日记》观后感

本来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一日无意间翻看《金泰会》看到评价还不错,便到网上看了,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痛苦,从头到尾被压抑着的痛苦,却又找不到泪点,就那么的悬在了那里,让人彷徨又找不到出路。

简介是这么说的:《恶童日记》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肮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看过简介,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的片子,看过了才知道讲的是人性。全片话外音用的都是一种冷峻、清洌的语气,由双胞胎中的一人讲述,由一个日记本,展开了战争时期的所有的罪与恶,以及扭曲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我竟也在其中看到了现实社会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是双胞胎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场景,在战争时期,显得是那么的美好,却也正是开头的这点美好,成为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之后父亲再上战场,母亲怕双胞胎在战争中太扎眼,而他俩怎么也不愿和对方分开,便把年仅十岁的他们寄养到了外婆家后,只留了句“一定要好好活着,一定要记得学习”就离开了。此后,就开始了简介里所说的冷酷的梦魇。

此时的他们,弱小、虚弱,好像随时会死掉,连年迈老笨的外婆也可以随便打他们,但他们始终谨记着妈妈说过的话,好好活着,记得学习。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用父亲给的辞典,学习背诵圣经上的“十诫”,没有人告诉他们评价标准,他们就自己制定标准,认为只有真实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为了好好活着,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先后练习挨打、练习失明和失聪、练习挨饿、练习防寒、练习忘掉母亲心灵之痛、练习残酷、练习放火、练习杀人……一切的不合理,在战争中,在他们的标准中都变得异常合情合理,而他们,也由当初的“羔羊”变成了“恶狼”。

影片中多次出现“学习”这个字眼。妈妈离开后,他们开始学习。之后,也一直穿插着他们看书写日记的画面。直到看着母亲当着自己面被炸死,直到战争结束,直到父亲被囚禁回来,直到他们让外婆“安乐死”……“我们孤独,但仍继续学习,从未停止。”男孩话外音叙述一直冷静,却让人不寒而栗。看到最后,他们为了逃出国境故意让父亲先行出逃,父亲踩中地雷后,双胞胎中的一位踩在父亲的尸体上穿过了国境,与他从未分离过的兄弟开始学习最后一课“分开”。

为了生存,他们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冷漠看待,全部理智化,把自己从身体中抽离,仿佛两人一起从身外看着自己的苦痛,甚至冷漠到了让父亲做为他们逃出国境的垫脚石。但他们唯一没有也无法冷漠处理的一点就是他们俩一直在一起,一直无法分开,“挨打并不痛苦,分开是痛苦的”。他们一直无法面对的事情,在父亲死后也开始练习。影片冷静的语调,昏暗的光线,从头到尾的压抑气氛在此处达到极致。两个背着背包的孩子,各自向反方向跑去,离的越来越远,影片到此结束,同时也给下一部的续拍留好了引子。

其实无法用正常的道德观去评判他们,人性在特殊的环境中,从善到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发觉这两个孩子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恶童”,看过之后再感觉,才发现这两个孩子做的事情已经是普通道德范畴难以容忍的了。但是,他们最初明明是最可怜的孩子。

其实,这也是现实人类社会的缩影。我不知道人类生来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是利己、生存一定是本能。最好的学习是在生活里,不需人指导。随着成长,我们一点一点学会了各种残忍各种自私,这些不一定是亲人朋友们教授给我们的,可能是坏人仇敌欺凌伤害我们时我们习得的。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恶童”。我本身倾向于“性本善”的,每个人的本意都并非恶,只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恶”只是为了适应这个“不‘恶’就活不下去”的世界。做“恶”,是本能,根本无需指导。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是善良。

《恶童日记》的原著是三部曲,三部终结,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关于这双胞胎的存活的意义,只是用一言以概括“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却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是在经历人生。我们都是那最初最可怜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其实也是学习,只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并保持住的,是自己的善良。这样,我们才能在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时,跟今天的自己说一声“我经过了人生,略有所获”。

 2 ) 地狱中的少年

现在是23:05分,我看完了《恶童日记》 它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最冷冽的电影之一 电影讲述的是战争背景下一对双胞胎的见习。在外婆家躲避战争,在那个小镇,他们真正学习的东西。他们将一切一切都记录在日记中,那是一家团聚时父亲给他们的。 他们听母亲的话,不放弃看书学习文字朗诵记忆,但同时他们为了忍受外婆的辱骂暴打镇上人的暴打,他们互相殴打辱骂对方,学习忍耐。 他们看过《十诫》,可还是知道这个世界无人不杀生,他们以昆虫练习,并将尸体排列。 他们害怕自己像逃兵那样被饿死,练习绝食。 他们得知邻居家女儿为了一口食物不惜被牧师性骚扰,他们敲诈了牧师。 他们知道要冷漠残酷,将母亲寄来的信件全部烧掉,逼自己忘掉那些温情的话语。 学习到的东西有了用途。 他们以为给他洗澡食物的女仆是个好人,实际上她只是利用他们的身体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甚至揭发害死了好心的鞋匠。双胞胎最终使得女仆被炸死。 邻居家的女儿甘愿被苏联红军强奸,最后死于此,邻居那个又聋又哑的女人根本不聋不哑只是装疯卖傻躲避战争,在她的征求下,双胞胎放火烧了他们。 母亲回来了,带着他们同母异父的妹妹,可母亲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他们不愿跟现在的母亲的走,纠缠之际,母亲与妹妹被落下的雷炸死。 外婆连夜埋了她们,也导致自己年迈的身体中风,她嘱托双胞胎在她下次中风时给她在牛奶里放老鼠药,她想死的体面。双胞胎为她净身,下葬。 电影在这样的故事中一帧一帧的放着,色调从一而终的阴沉压的人难受,终于到了结局。 父亲来找他们,他被拘禁多年,想带双胞胎走,远离这里。他宁愿死也不愿待在这里。可是出了边界是一大片雷区,过了雷区才算过了这里。双胞胎答应带他去,夜里双胞胎也有了自己的决定。 大早上,他们在树林一旁看着父亲的行动,不出所料,父亲踩雷被炸死了。他们昨晚想的是对的。 他们知道课程还没结束,他们要学会最后一课 他们观察分析了很久,认定雷区只要迈开第一大步,接下来就没有危险,所以父亲只是他们的垫背,他们需要垫背。双胞胎其一踩着父亲的身体,迈开这步。 两人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跑。 这是他们要学会的最后一课,分开。 这是一部胜于恐怖片的电影,它真正令人恐怖的在人心,在世道,在战争。电影以双胞胎的口吻,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各种残酷暴力无情统统扑面而来,双胞胎与各色人的相处关系都令人玩味深思。 怎么说呢,尤其当我听说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小说中有作者亲身事实的影子,我忽然心就一揪。 我要去看看恶童三部曲了。

 3 ) 关于恶童日记

看到后来才恍然大悟,这是扎克的“恶童三部曲”第一部改编的电影嘛。

《二人证据》颠覆了《恶童日记》,《第三谎言》又颠覆了《二人证据》,当电影与记忆中的文本隐约重叠时,后两本书的剧情开始覆盖正在演绎的情节。尽管这几本书的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曾经有过的粗略的阅读经验恐怕还是影响了我对于电影《恶童日记》的欣赏,即某种潜意识的后见之明。创作人路卡斯作为战争的移民,永远无法与记忆弥合,于是借助幻想创造了灵魂缺失之处的拟真。路卡斯在他的幻想中走向自我毁灭,而克劳斯则在他的沉默中走向自我毁灭。

例如,影片结尾时兄弟俩分开,我下意识认为这便是路卡斯年幼时失散的折射,作为路卡斯的小说,这无疑是一种命中注定。然而,假如仅仅立足于《恶童日记》的文本,观众又会如何看待这一分离呢。我将试图尽可能忘却“真相”,单论电影。

既然已提到了电影结局,不妨以父亲之死为本杂谈之嚆矢。我对弗洛伊德性学分析那一套向来是嗤之以鼻的,所以我不认为这一弑父情节是弹幕评论里说的什么“俄狄浦斯情节”,杀死父亲才能真正成长,云云。恋母不过是教育的过失:母亲不懂得与逐渐长大的孩子保持距离,而父亲作为母亲的情人,(或许)在多巴胺消退后并未给予她足够的爱,这使得母亲将部分爱寄托于依恋自己生存的孩子,孩子则不自觉回应了这种畸形的爱。上述缺乏论据的狂言妄语已去题万里,峰回路转,双胞胎利用父亲探路不过是顺理成章的本能。反之,父亲去而复返,顶着七分之一的概率尝试离国,从未想过陪伴两兄弟,从未尽父亲之职,又何尝不是对双胞胎无情的利用。同样是“恶”,有深有浅,有成有败,本质上却斠然一概,无法站在某一方的角度指责另一方。

抛砖引玉,对“恶”之探讨正是本片的核心。何为恶,何为善,这一问题便是道德的本原。按照当前普遍的理解,人作为自然生物具有两种延续的本能,较为低级的本能即“保全自身”,较为高级的本能则是“保全人类物种全体”,当两者冲突时,为保全人类而牺牲个体即被视作“善”;反之则为“恶”。

而“恶”之于“童”——蒙昧之象征,因无知而去感情化,这就迫使默认了恶之为恶的成人思索其批判之合法性。孩童们向环境学习生存,结果是他们自行习得了“恶”,这一学习过程未经反思,出于生存之本能。于是,尽管双胞胎的行为与“恶”别无二致,观众却不愿将其视作“恶”。普罗大众厌弃本愿之恶,却默许对他愿之恶网开一面,《恶童日记》将这一道德系统的悖谬揭露于众。可笑的是,几乎没有人纯粹出于自愿而作恶,恶人或多或少有其难言之隐;而人们却相信世界上存在纯粹的恶人,并据此赋予对恶之厌弃的合法性。正如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支配之运作形式:几乎没有工人会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有所裨益;但他们相信着其他工人被资本主义的理论洗脑,认可资本主义;而自己身处洪流,唯有漂泊。倘若直面虚无之场域,一切本该迎刃而解;可人(或其他存在者)要做到这一点,竟是如此艰难。场域究竟,究竟为什么永远无法存在,只能在存在者背后成为某种反衬?就此而言,人永远无法自由。

当“恶”成为被悬置于其意义之网上涌现而出的有限存在,它便抛却了群体之默认规则,开辟出自身的质问。然而,人对此类问题的一切尝试性解答都是傲慢的,惭凫企鹤般超越自身知性范畴只会获得幻觉。多么像哲学啊,双胞胎对自己的种种训练:无视外界施加的苦难,无视情感,抛弃一切经验性知识,世界终于无法使你动摇——这是面向“思”之滥觞。

 4 )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女】(Agota Kristof)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Le Grand Cahier,1986)《二人证据》(La Preuve,1988)《第三谎言》(Le Troisième Mensonge,1991)
作者已于2011年7月23日去世。
【一】

《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战争快要结束时,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情夫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决定私奔他国,但遭到双胞胎和外婆的反对,母亲和双胞胎兄弟同母异父的妹妹死于家门前炸弹的爆炸。情夫走了,而双胞胎的父亲还在牢笼之中。外婆后来也死了,后来双胞胎决定逃离国境,在父亲出狱后,他们三个走向了边境线上。兄弟两人决定让父亲先走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而后来的结局为这一行为提供了解答——父亲被边境线埋藏的炸弹炸的片甲不留。兄弟两个决定一个出离此地,一个决定留在原处,将来再见面。现在小兔子、爸爸、妈妈、外婆都去世了。

【二】

《二人证据》讲述的是留在故园的路卡斯的单线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个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亲生下一个残疾小孩玛迪阿斯(畸形驼子),这是雅斯米娜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在怀孕期间紧缚腹部导致的恶果。雅斯米娜带着这个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里,路卡斯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决定要养活这三口之家,路卡斯15岁了。路卡斯在酒吧表演,来争取家庭日常开销,在这期间,路卡斯认识了一个图书馆馆员,30多岁的少妇克萝拉,因为丈夫汤玛斯是一名作家,并被战争后占领的当局定为“叛国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觉得克萝拉长得像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对克萝拉迷恋不已,尽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事,但克萝拉一直怀念着自己的丈夫。雅斯米娜后来离开了,死在某地,这是在很久之后了。马迪阿斯上学了,但受到很多排挤和欺凌,后来马迪阿斯自杀了。

在这一部中还有几个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板维多,他喜欢观察文具店对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梦想是能写一本小说,他酗酒,酒精中毒导致的妄想症让他杀害了他的姐姐,并在杀死他姐姐的瞬间完成射精 ,维多与他姐姐在儿时还曾发生过性关系。彼得是一个党组书记之类的官员,年轻帅气,他给与了路卡斯无私的帮助,那是一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后来的命运与双胞胎兄弟无法剥离,他爱上了路卡斯,但是毫无结果,曾经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难,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但被彼得拒绝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阶层的差异,和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鸿沟都无法将爱隔绝,尽管路卡斯没有喜欢过彼得。

【三】

《第三谎言》的情节迷离难清,比如逃离家乡的克劳斯后来回到故乡,被告知此地没有路卡斯,但在另一个说法的版本中,当路卡斯发现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后就离开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盘下的文具店交给了挚爱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爱上的克萝拉也在彼得的照顾下,但那时,克萝拉很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她还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经回来了,但那却是路卡斯的双胞胎兄弟克劳斯。

吊诡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种结局,比如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死,父亲出轨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亲被母亲开枪射击而亡,在这过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劳斯则被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照管着。显然这还不够迷幻心智,逃离国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寻自己的克劳斯兄弟,结果发现克劳斯并不承认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经死了,于是他用克劳斯·路卡斯的名字来写作,这导致路卡斯绝望的离开。

克劳斯后来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在克劳斯与他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相处时,他爱上了自己父亲与其情妇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儿莎拉,遭到了情妇的拒绝,双胞胎的母亲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劳斯在路卡斯找上门来时,却决绝的不与其相认,并使用药物让自己的母亲入眠来阻止路卡斯和母亲的重逢。后来克劳斯又遇见了那个小妹妹莎拉(克劳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脚缠绵,而达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发现后导致了克劳斯的离开)。见面正是尴尬时刻,小妹妹莎拉依然爱着克劳斯,克劳斯却没有回应······

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别的最后时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他们将会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谎言》中真真假假难辨难分,比如到底父亲死于国境线上的爆炸还是母亲的枪击,比如母亲死于和情夫逃离的爆炸还是活了下来,比如妈妈出轨还是爸爸出轨,比如路卡斯还是克劳斯离开了故园后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劳斯)见到还是没有见到克劳斯(路卡斯)。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

用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一无所获。








······················································································
                                 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

 5 ) 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看畢,午夜剛至,走出戲院,滿肚子裝的是長春系列甜到倒胃的爆米,滿腦子塞的則是種種比對原作與電影異同的細節,反倒對螢幕中單純的惡童形象愈顯模糊。

基於對原作小說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震撼回憶,我姑且算是自以為老屁股的屁孩粉絲吧。看電影的《惡童日記》,總會拋不開小說的《惡童三部曲》,用愈顯刁鑽的品法去讀去看電影的種種呈現。
對於導演 János  Szász對小說節奏的取捨,我是不大能苟同的。請得到原作的改編權(本作同時也兼具紀念作者過世的意義),不一定能拍得出原作的每份情。
但,這還是個很棒的電影。
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小說原作本身的題材相當上好,但如何用一百二十分鐘的影像去呈現,就會透露出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取向,無可避免。
當然誰都知道「去蕪存菁」的道理。只是甚麼部分該是「蕪」?甚麼部分該是「菁」?而「去」的捨失,「存」的求得,又是基於現實的時間考量亦或觀點的統整?這些細節,比知道去蕪存菁本身要容易讓人切身去想去賞。

一言以蔽之《惡童日記》,就是樁童言童語的戰爭眾生相。
在匈牙利前後遭遇德俄占領的時期,兩個來外婆家逃難的雙胞胎,一面收著遠地母親的信件,一面觀察戰爭下的村落,並逐漸眼變出了極為有意思的行為模式,逐漸成了不介意說謊與傷人的「惡童」。
當戰爭結束,父母與雙胞胎重逢時,惡童與價值觀正常的雙親,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分隔兩者的那層代溝,就是戰爭在匈牙利劃下的,另一道無形的占領線。
《惡童》小說的文字是童言童語的,因為文本上假設這是篇寫給孩子的日紀。給孩子看,並不等於騙小孩,我認為小說的文字之所以這麼成功,也就是作者把握了這最關鍵的分界,這並非是一個單純以下看上的黑色童話,而是比黑色更汙濁的髒灰,讓孩子也浸淫在人性負面的醬缸中,逐漸主動得去互動,去接受,最後攪和在一起。
善與惡的二分法,在孩子與大人的標地中徹底被顛覆,且同化在一起,成了別於黑與白的灰色地帶。透過日紀這種筆法,去說一個老調卻殘酷的灰色時代,這是《惡童日記》對話的神品,也是最出色之處。

電影語言當然不能全照小說去跑。
電影開頭加入了一段原創的劇情,雙胞胎在老家尚未離開前,從父親手上收下空白的一本日記,要雙胞胎把自己在逃難時期的遭遇一一紀錄,以待未來能在戰爭結束後回憶。
這改編,當然是為了讓「視覺」介入故事,好發揮的媒介。電影中的日記不限文字,也能用昆蟲標本與手繪圖案等等方式,呈現雙胞胎面對飢餓或納粹入侵時,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傳達他們的心情。
這樣的改編能不能盡如人意?我沒有甚麼想法,因為這純粹是出於兩種藝術媒介轉換上必然的衝突,所想到的改編之道。
電影語言依靠鏡頭,小說語言仰賴文字,當一本刻意玩弄無所不在的文字敘述體「日紀」建構劇情的骨架要改成鏡頭下被觀看被聽取的戲劇,勢必要有視聽覺的介入。

電影幾個較大的劇情取捨點,有:

一,配角群的出場
在原作中匆促出場的配角刪剪到僅僅與主角有正面接觸的幾個方有登場。猶太教父跟教會修女的戲份則意外的大增,原作中只是象徵戀童的修女,在電影中增添了她反猶太的強烈傾向,因此被惡童報復,以麵粉炸彈活活毀容。這段演出未免過了頭,讓雙胞胎的惡意變得具體有了恨某個個體(奶奶除外)的方向。因為這件事,惡童被警長逮上門,狠狠教訓了一番,這場酷刑戲包含了雙胞胎心靈深處最難面對的分離焦慮,還有德國軍官在匈牙利的惡霸,至關劇情重要,但也還是有過頭呈現的觀點。此處約是電影中段,是改編幅度最大的一段,前後倒是與原作接軌,正好是惡童從天真變成純灰的轉折面。

二,小兔子的詮釋
被軍人輪暴至死,是不是被視為劇情的禁忌?不得而知。在少女小兔子的結局上,電影非常隱晦,甚至沒有暗示是輪暴還是過失殺人。看電影,再回頭把小說重讀,對作者安排小兔子這麼一個啟智兒四處丟晃的定位認識的比當年清楚了許多。小兔子就是有別於低齡的惡童們,將性話題呈現而出的象徵者。修女雖然也反應過她戀童還替小孩口交的惡行,但卻不如無職又弱智,毫無保護自己能力的如此妙齡少女,要更能刺激加害者的惡質想法。所以小兔子必須存在於小說中,僅管她總會讓人看到性難堪的面向。電影去掉了性的終極罪惡「輪暴」,也等於割去了小兔子登台大半的意義。有意乎?應該吧,因為小兔子在電影中好像也不是弱智的設定了,自然在力道上也遠弱於小說的楚楚可憐。

前前後後,我大概料想得到,導編想將整部電影的焦點放在兩位主角身上。經過這樣刪剪,劇情的眾生相性質被大大消弱,餘下最多也至深的,是惡童為惡多端的過程,以及最後的人倫慘劇:他們出賣了雙親,以求存活。
在活下去面前,人能拋棄甚麼?惡童的選擇,或許也解答了這個底線。
結局中,一個惡童逃出了匈牙利國界,抵達另一面的國度。但他有沒有逃出寄宿在匈牙利上的灰色道德地帶呢?沒人能回答。
這樣的劇情觀點,就是導演選擇的最後結果。

我不喜歡劇情的眾生面相被大幅度修改的想法。
在我讀來,《惡童日記》雖看似傳記體,卻更多包涵的視整個匈牙利的影射縮影。惡童雖惡,是甚麼致使了兩個十歲孩子,變成敢偷敢打敢殺人的惡魔?這罪惡的溫床,其實就是由這些配角的點滴行為建構出的氛圍。少了這些配角,惡童之所以惡的理由,就失於小說的細膩,略顯粗糙。
不過,這也是無從避免的就是了。
就像前文提及,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這仍是個有將道德灰暗地帶呈現而出的精彩故事。只是這筆精彩該歸於導演的取材得宜?還是作者先天給了太好的素材?就較以爭議了。

續集,很可能會拍喔。
我覺得導演應該是很熟悉原作,而且是對三部曲連續下來的敘事陷阱了然於心,因為細節太刻意了。
仔細看全片,雙胞胎的出入,都只有「一個人」代表發言,在兩人齊聚的畫面中,也時不時讓構圖形成一前一後,一光一影的形式。這很重要嗎?是的,因為雙胞胎的身分,在小說第二集《二人證據》,續集《第三謊言》中,都讓作者玩出了個任人解讀的敘事翻案,在此不暴雷。而電影《惡童日記》在取鏡上給了如此寬大的空間,不讓我聯想到續集的拍攝可能,實不可能。這又是導演精熟原作,最後選擇了某種觀點的隱藏彩蛋。

 6 ) “恶”童日记,痛的成长

恶童日记海报

两个在战争年代的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恶”源于“善”,即使对女仆的好感也不能阻碍对其人格的痛斥;烧了小白兔家的房子给予母女二人悲惨命运的解脱;尊重意愿帮助外婆安乐死,并为她入殓(其实还挺想专门探讨一下外婆这个人物的)。

外婆或许并不“恶”

在残酷的环境中,人人都只为能生存下去,兄弟二人并不喜欢痛苦、饥饿和寒冷,但是他们必须征服这些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他们看似做了许多打破伦理道德的事情、有过一些冷漠无情的言行,实则全然生活所逼迫、一切只为了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兄弟互殴锻炼毅力和体魄

生活要求他们收敛住自己的感情和怜悯,生活要求他们适应命途多舛和蹉跎。母亲、外婆、父亲相继在眼前死去,影片想说这还不够,只有经受了底线的打击才能在那种动荡的年代完全地成长。最后,从未分开的兄弟俩头也不回地诀别,只留下遍地野草荒芜,空荡的天空中响彻着人生的凄凉。当彼此都经受了最后的历练,都在痛苦中成长得更加强大,还有什么能将他们打败,生离死别、悲惨屈辱通通变得一无是处。

战争年代孩童的坚韧
痛苦伴随着一生的成长

不论是哪种人生,也许不会像影片中这般悲惨,却都会遭受着一次又一次底线的考验,不断历练着人的韧性。许多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行为、思想,都在惨痛无情的遭遇中一点一点地接受、习惯甚至利用和喜欢。有些触及底线的情况,也不得不被现实需要所屈服。如果想要使自己轻松地适应生活,就不得不使自己变得坚韧,忍受住痛苦才能够使人不断成长。说到底,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人生终究需要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7 ) 扭曲的人生 直白的善恶

我没读过原著(书已经买了 在路上)
电影我真很喜欢 特别是哪本贯穿始终大日记 展现着两兄弟所处的世界 从孩子的视角

「恶童眼中所有死亡」

士兵
士兵的失去让兄弟俩学会了一件事 人是很容易死的 要加紧锻炼自己 除此之外他们并无触动

鞋匠
鞋匠曾送给过他们靴子 他们给鞋匠下的定义是“朋友” 鞋匠没有做任何坏事 就无故死去让他们气愤

女仆
女仆也曾算是给过他们恩惠 所以在也应该划分到朋友中去 但是女仆害死了鞋匠 所以她就是应死之人 兄弟俩几乎没有犹豫就“处决”了女仆 因为给鞋匠报是他们的责任

妈妈
对于妈妈的出现 兄弟二人本应开心 即便他们练习过永远失去她 但是看到婴儿的时候 他们明确的意识到了背叛 所以妈妈又变成了“死人” 当妈妈真的死去 他们远不如烧信时难过

小兔子妈妈
她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一直靠着小兔子苟且过活 当她认为小兔子死了(对于她离开她和死没有区别) 她也失去了继续存活的能力和必要 兄弟俩帮她放的火 是对弱者的怜悯

外婆
外婆的死是最沉重的 从他们选择恶毒的外婆而不是“背叛”的母亲 就可以看出 他们对外婆的感情更深 但是外婆选择安乐死 即使他们多次挽留 也只能执行 外婆死后还认真为她整理易容 也能看出他们对这个刚毅的老女人的尊敬

父亲
好多人说不理解他们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其实从最开始 父亲曾经试图分开他们开始 他们对父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怨恨 在经过各种锻炼和死亡之后 对于软弱的父亲就只剩厌恶了 所以当他们的生命威胁时 一个他们厌恶的生命实在不算什么

这些就是我看到的
战争中双胞胎兄弟扭曲的人生和直白的善恶

 8 ) 「恶童日记」对自己残忍才能面对残忍的世界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君君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故事

狼孩,就是从小被狼养大的人类小孩

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不会讲话;怕火、怕光;不吃素食,只吃生肉,而且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这些孩子即使被救回也很难再回归社会

可见,儿童阶段是人类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环境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今天君君要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

《恶童日记》I 2013

A nagy füzet

这是一部与战争题材有关的电影

改编自匈牙利著名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

小说《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一起并称为“恶童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

而且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代表匈牙利入选为最佳外语片前九强

电影通过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口吻,讲述了战争时期两个年幼的孩子童年噩梦般的成长

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可怕的战争与畸形的家庭

豆瓣评分 7.6

影片背景是在二战时期,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里,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

而电影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情景

在残酷的战乱时期,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美好

不过,这也是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父亲重返战场

母亲为了躲避战乱,只得把年仅十岁儿子们寄养到了乡下外婆家中

从此,兄弟俩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外婆,一个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

不仅肮脏、粗鄙、吝啬、凶恶,而且还是一名凶手

她对兄弟俩的母亲存有很深的敌意

仿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传说这为外婆曾亲手毒死了自己的亲老公,就埋在屋外的院子里

邻居们都叫她“老巫婆”

外婆把兄弟俩叫作“狗崽子”,对他们呼来喝去,非打即骂

并且逼着他们干各种重活、脏话

两兄弟每天的食物除了番茄汤,就是土豆汤,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

在每天的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环境中,兄弟俩捱着一天又一天

除了外婆的虐待,战火下的世界同样充满恶意

他们要遭受来自邻居的诬陷,紧接着是一顿毒打

还要承受来自教堂女仆的“性骚扰”,并且她还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

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乡下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惨状

然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包括人类

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激发出来的迅速反应、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一点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这一切的痛苦、折磨和虐待,他们只能学者去适应,甚至习惯

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

并且开始绝食,四天内不吃任何东西

让自己逐渐习惯饥饿的痛苦

即使外婆故意在他们面前大口吃鸡,他们也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对于暴打和施虐,他们终于学会了隐忍和习惯

在残酷的自我训练下,他们脱胎换骨,彻底把自己变成了“恶童”

他们学会了放火杀人

学会了报仇雪恨

更学会了冷酷无情

即便母亲被炮弹炸死在自己面前,兄弟俩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战争的无情,彻底扭曲了人性

它甚至把一个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冷酷怪异的小恶魔......

看得出,整部电影拍的非常用心,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都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

始终倔强地抿着嘴角,就像是他们对抗生活和环境时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决心

这就是电影的另类之处

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下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而是通过对战争之下小人物的描写,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犀利而透彻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两个懵懂的少年就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战争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世界的身体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的“恶”意推到了极致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让人赤裸裸接受人性的鞭打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再回到之前说的“狼孩事件”。不论是狼群环境,还是电影里的战争环境,亦或是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环境

都在潜移默化的把人们铸造成“恶童”

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尤其是孩子,都说孩子学坏是大人教的

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势必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有时候,他们的迷失和堕落可能恰恰反映了所在环境的不健全

社会在指责他们的同时,或许也有必要看到背后更深层的因素

就像影片中神父所说的那样——

“他们是一群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

他们只是不堪环境下的、孤独的受害者.......

 短评

致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段浑浑噩噩的日子!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1.1 过于致郁了。哪部战争电影不致郁呢。

11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恶童是狡诈生活的产物

14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potato soup

16分钟前
  • il
  • 还行

对自己残忍,才能面对残忍的世界!

17分钟前
  • Frances
  • 推荐

倒不必带着道德评判去看,人性在特殊的环境中,从善到恶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实演变。

22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战争使人扭曲,困境使人坚强。★★★★☆

27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我变坏只是为了适应这个“不坏就活不下去”的世界

32分钟前
  • 小偷
  • 推荐

说实话,把我给看郁闷了!我要静静呆会~

37分钟前
  • 大条神君夏灼灼
  • 还行

很典型的歐洲電影,簡單,但每一個細節都意指存在的真相,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要想在這個世界上存活,得能忍受痛苦,忍受飢餓,忍受別離,殺死親人,放棄愛的回憶。惡是這個世界的通行證,片子入木三分告訴這個真理。

40分钟前
  • HOBO北京
  • 力荐

外婆的冷漠只是对于母亲不孝的惩罚,终究还是抵不过亲情。。。

41分钟前
  • Mura
  • 推荐

苏联《自己去看》悲天悯人,德国《恶童日记》学会残忍,中国《三毛从军记》好死赖活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好想看续集(但最好是换个人来拍)

4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另类反战。战争场面的虚写,不仅没有削弱故事,反而更加残酷。几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就是老奶奶的表演,不能再赞。

4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看着好怕怕

54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狼外婆的故事,谁知道还是儿童青春片,那个女仆人给兄弟俩上了一堂性启蒙的课,小兔子在高潮中死去,狼外婆安乐死,母亲父亲都死在他们眼前,因为训练过,所以他们可以承担肉体精神上的痛苦,最后一堂课是兄弟二人分开,喜欢结尾的画面。电影真尼玛虐心。最好的学习是在生活里。三星半

58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在地狱,只有剥离人性才能生存。

60分钟前
  • 小J²
  • 力荐

记得是出国前买的小说,一直堆着没看,结果倒先看了电影。或许没有小说的先入为主更能够客观地欣赏电影。很冷静,为了生存,他们把自己从身体中抽离,从头到尾,每段对话都是毫无感情的,即便是母亲的告别。看完之后,才发现从头到尾,我全身都是冰凉的。或许这就是此片的极致。即便是悲痛,也是冷的。

1小时前
  • feather
  • 推荐

#BIFF# 很忠实的文学改编电影,加入了手绘动画元素,Voice-over的段落控制得很节制。只是小说太强大了,电影总归还是略逊一筹(总是比不上自己脑补的那一部)。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没看过原著,影片的感觉就是以双胞胎视角看待战争和世界的,为了生存必须学会一切痛苦,肉体和精神上的,有些情节处理得非常冷酷,但也不乏人性光辉,如两位与鞋匠的故事。只是与父母在感情上的变化处理得有点突兀,感觉没多久就似乎能够脱离并利用他们了。总的来说很赞,两小哥又帅又会演,期待下部

1小时前
  • RYZ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