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  肯·戴维蒂安  路奈尔·坎贝尔  帕米拉·安德森  简·帕雷特  鲍勃·巴尔  

导演:拉里·查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波拉特 剧照 NO.1波拉特 剧照 NO.2波拉特 剧照 NO.3波拉特 剧照 NO.4波拉特 剧照 NO.5波拉特 剧照 NO.6波拉特 剧照 NO.13波拉特 剧照 NO.14波拉特 剧照 NO.15波拉特 剧照 NO.16波拉特 剧照 NO.17波拉特 剧照 NO.18波拉特 剧照 NO.19波拉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7 16:11

详细剧情

电影用讽刺癫狂的手段,展现了哈萨克主播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到美国的一场“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萨克国内是个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长用粗俗搞笑的桥段吸引观众眼球。他的家人也有点儿“怪”,妹妹还获得“风尘小姐”的第四名。  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被派去了美国进行文化学习,并拍回来一部纪录片。波拉特和制片人在人们的欢送下来到了光怪陆离的美国。他开始学习美国的礼仪,接触美国的文化,然而却处处碰壁,处处闹出笑话。这天波拉特在电视上看到心中的美丽女神,心驰神往,甚至忘记了此行任务……能否学成归国,对于乐不思蜀的波拉特还是未知数呢。

 长篇影评

 1 ) 荒诞....

这部片子我是在凌晨一点看得...看到两点三刻左右
我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
很搞笑
也很荒诞
说的是一个哈萨克斯坦记者与其制片人去美国取经的故事
其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搞笑荒诞令人捧腹的故事
很具有讽刺意义
讽刺了在哈萨克斯坦的乱伦,妓女
美国的教会,留学生,以及上流阶层的宴会,所谓的动物保护,甚至还有斗牛和黑人的嘻哈文化

的确是这样
刚开始的时候Borat操着一口一塌糊涂的英语(个人觉得比日本人讲英语还好一点,可是语法漏洞百出)介绍自己住所的时候便开始BT了...
好吧...比如姐妹是妓女比赛的第4名,Borat还和她深情地接吻了..
好吧...比如Borat见人就用吻脸颊的方式行礼,还乱搭讪...伙计,可是在美国诶...差点被群殴死...在地铁里那只鸡也出来秀了一把鸡肉,地铁里也是一片狼藉...
溴事很多很多
估计我用手指和脚趾夹起来一起数也数不清
所以不举了
也有好恶心的
用马桶水洗脸...
买了一只熊当保镖(最后熊头出现在冰箱里,很精彩)
把便便装在袋子里,举到餐桌问别人怎么处理
以及猥琐的6cm--14cm
还有么便是最强大的了:裸蹦
和制片人打架时候的吃屁屁,以及两个老裸男在正在举行宴会的餐厅互相追逐打闹旁若无人嬉戏...太强大了...估计是偷拍的(柱状体打上了黑条,在此建议制片者换成Bush或者阿扁的头像)
荒诞是因为Borat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a片女星私自更改了国家给与的伟大任务,改变行程去追这个女的,满嘴挂着"sexy time"
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无穷无尽的性欲以及生殖能力,在此我表示一下小小的感慨...

写不下去了俄,第一次写....



总结:
其实还是值得一看得拉



 2 ) 《波拉特》:恶搞纪录片

【影评】《波拉特》:伪纪录片恶搞美国主流伪文化

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据说编导们架构了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便采用了偷拍的手法。 对于偷拍的节目,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在国内大体是新闻类型的,例如卖假货的人如何信誓旦旦之类。而在引进的国外电视栏目中,笔者经常会看到某些恶作剧的设计,然后偷拍下无辜者的表情。大概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偷拍在国内是一种揭露的手段,国外则是一种游戏的态度。而《波拉特》则将国外恶作剧的手法引入到了电影之中。 波拉特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是主演科恩这个无厘头的脱口秀主持人在自己的栏目中创造出来的,然后赋与这个人物一个真实世界的身份,然后让他开始周游美国,没有剧本,所有的拍摄计划都是随机的,只是导演在最终的剪辑中会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拍摄方式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波拉特这个人物的虚构以及这个人物个性的,思想上的虚构,否则我们的确可以看作是一部纪录影片。由于偷拍手法的运用,大量群众以一种最真实的原貌出现在镜头前,所以这种真实性还是极具纪录片风格的。但由于创意上的不同,此片当然还必须归结于电影的名下。 其实,这种拍摄方式是极具创新意识的,几乎可以认为是电视栏目的电影化,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电影化的纪录影片。 以上是关于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证明了此片的特立独行,以及此片的新颖所在,相信以后会出现许多类似的影片,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问题回归到电影本身,恕笔者孤陋,如此恶搞的影片也许是头一次看到。 波拉特是哈萨克的一名节目主持人,闭塞,偏执,为了向世界最文明的国家学习,他踏上了美国的领土,想看一看应该向美国人学些什么,于是,故事便产生了。在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主题,就是影片将带领观众看一看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但很不幸,在所有的眼中,这个波拉特是个异物,他的无知,他的男权色彩以及他的反犹太思想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非现实中的人物,而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观看现在的美国,肯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我们看波拉特的生活,在电影中,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几乎处于严重落后甚至愚昧不合现代文明的状态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没有罪恶,也没有现代文明,只是单纯得甚至违反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意义。笔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波拉特的背景设立在哈萨克斯坦,虽然其前身有独联体的背景,但显然不会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原态中。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表现出与美国现代文明相对应的一种简单来,而运用的手法则是夸张的恶搞。这令笔者想到了《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现代文明的可乐瓶子造成土著人的惊慌,于是开始了还瓶之旅,以一种真实的简单去面对所谓现代文明中的复杂。 很明显,《波拉特》这部影片的对立面设立与《上帝也疯狂》是具有相通性的,只是手法令人的确瞠舌。来到了美国后,简单的波拉特看到了美国所存在的各种主义,有同性恋,有色情行业,有女权主义者,还有背着基督教名义而实行的邪教教会,而他最大的愿望,见到美女并与之结婚在这所有的主义中都显得极为滑稽。一个简单的人运一种极其简单的思维以及极其简单的心理动机或说愿望而追寻着他的美国梦,但他所看到的美国没有梦,所有的梦似乎都不是正常的,而他的简单在这种非正常的主义面前变得滑稽了,于是,一种反讽的意味从影片中体显了出来。正如《上帝也疯狂》一样,文明的好战在简单的土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怕。 当无厘头的恶搞体现在一个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的身上,那么所有的正常人都被这种恶搞游戏在其中了,而自身却无法知晓,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科恩显然将其脱口秀节目中的拿手绝技运用到了影片拍摄的行动中,八个人的摄制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复杂,于是,除了科恩所扮演的波拉特以外,所有剧情其实都是真实的,都是具有纪录性了,只是这纪录性被波拉特恶意地嘲讽了。 由此可见,此片的拍摄机制,拍摄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的确算得上另类,但事实上其内在表达的主题还是极其鲜明的,那种对美国社会各种主义的反思则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被谴返回国的波拉特终于能够以微笑面对镜头了。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简单学习复杂,而复杂却是一种沉重的无理想状态。 韩兮 2007-7-8于通州

 3 ) 猪猡公园

先说点题外话,今天坐公交,看到前排有一对聋哑情侣,一直用手语诠释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密码,时而十指紧扣,时而“耳鬓厮磨”,并不时用鼻音发出轻轻的欢快的笑声——甜蜜蜜的时光就这样在那窄窄的车厢驻留。
这短短的30分钟车程
让我在2006的最后一天
亲眼见识了什么叫
无声胜有声

  如果硬要和电影扯上点联系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有的人用甜言蜜语,有的人用香车鲜花,有的人只用几个简单的手势。
  就像斯皮尔伯格用辛特勒告诉你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而科因用波拉特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个近乎恶搞的片名,哈萨克政府花钱请《时代》为自己国家洗白白,而波拉特扮演者科恩开假新闻发布会宣称《时代》那广告是恶邻乌兹别克抹黑自己伟大国家的伎俩。以及群情汹涌下,科恩不得不出面为大家降火,说电影其实是讽刺那些相信他描述的哈萨克斯坦人确实存在的人,他对哈萨克斯坦毫无恶意……这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已经在电影外为《波拉特》点燃了一个重磅笑弹。

  波拉特是谁?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电视记者?反犹太人,反同性恋,歧视女性的大男人?对现代礼仪一窍不通肤浅无知的傻瓜?不分场合,胡言乱语的大嘴驴?其实,波拉特谁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使尽浑身解数在你的腋窝瘙痒,在把你逗得前仰后合,摇摇欲坠的时候,趁你不注意,拿走你钞票的小偷——你看,那几千万张带有$符号的小纸片在飞舞。

  今年有两部相映成趣的伪记录片,《总统之死》一本正经,拼命让你相信真有那么回事;而《波拉特》反其道而行之,夸张恶搞,令人难以置信。殊途同归的是,它们都让美国佬尴尬难堪了那么一阵子。

  估计美国佬是憋足劲想看乡巴佬的笑话,《波拉特》的开头也没让他们失望:波拉特那个全国排第四的名妓妹妹,会像零零发一样随时拿出个奖杯,那个43岁看起来像63岁显然没有用过SK2的老母亲,镜头下像侏儒一样的母老虎妻子,还有那最精彩的像奔牛一样的奔犹太人节目——看到这里,可以想象美国观众已经在黑暗环境和人群的掩映下放肆坏笑,以为佳境渐入。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短暂的调笑过后,随着拍摄场景移师美国,《波拉特》渐渐让人感觉到那笑里藏刀的锋芒。如果说误会电梯是房间,用坐厕的水洗脸,当街手淫以及和美国人对幽默的讨论中暗藏玄机的“才怪”笑话是开胃小菜的话,接下来的正餐则让美国人的脸上表情有点僵硬了。
  
  波拉特对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蛮横无理恶俗调戏看似大逆不道,却道出了多少人的隐晦心声?其实,“女权主义者”本身已经是一个歧视性称呼,在这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权主义”多少显得有点“旁门左道不合时宜”。况且,性别权力的分配筹码一直以来都是握在男人手中,就像发哥在《黄金甲》中的名言一样——不给你的,你不能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碍于压力嘴上标榜男女平等,心里却不以为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奉行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波拉特用他的恶俗为我们揭开了一块更恶俗的遮羞布。

  接下来对美国政客,同性恋以及反恐主义的揶揄更疯狂,也更搞笑。印象深刻的是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前,波拉特与那个毫不知情的倒霉组织者交谈,套出了他希望美国也可以“吊死同性恋”的真实想法。电影上映后,那家伙怒不可歇,控告波拉特扮演者科恩诽谤——当然,他只是众多控告者中的一个。剧情从戏里延伸到戏外,确实妙趣横生。波拉特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上对美国反恐主义的忽悠更是让座上的观众手足无措。那首改编“国歌”对大美国主义的嘲弄更是肆无忌惮。我们这些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当然乐得手舞足蹈。

  再接下来就是笑料堆砌的过程,并在这种面部肌肉抽搐运动中继续完成对“文明”的调侃。
  波拉特为AV女星转战加州,寻找“真正的”美国
  会抢镜头的熊
  糟蹋高雅的宴会
  逃离犹太人“魔掌”
  断背山式干架
  狂热的教派崇拜
  把意中人当套中人,抖下“才怪”笑话的包袱
  最让人惊喜的是,结尾大团圆SAY GOODBYE的时候,人群中竟然有那头大笨熊

  当笑到要找喇叭丸医肚子疼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上面貌似深沉的分析和说教其实都是废话一堆。

  就像《辛特勒的名单》让会感动的人感动一样,《波拉特》也只能让会羞愧的人羞愧。深深根植于一个族群中的观念和想法不会因为肤浅的调笑和批揭而有根本性的动摇。历史的衍变和发展所必经的种种不合理,不平等,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美国人对《波拉特》买帐,因为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看完回家就洗洗睡。

  这个世界就像凌凌漆口中的猪猡公园一样,我们置身其中,浏览百态人生,颂扬真善美,斥责假丑恶,指点江山,嬉笑怒骂,好不得意。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却成了人家指手划脚,评头品足的人文景观。我们敢说,上面关于哈萨克斯坦,关于美国的“笑话”,就能隔绝于我们的社会?

  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总想把自己幻化成置身事外,参透全局的智者。

  悲哀的是,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既是看客,又是动物。

  如果你看了《波拉特》后只会嘿嘿坏笑,你没有错,因为至少,你不会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清高的旁观者。

 4 ) 常识是什么

我们总以为有一些东西是常识,但是文化的差异是巨大而有趣的。
片名很有趣: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困难的,很多我们称为陋习。
讲不清楚什么叫人类进步,讲不清楚什么叫尊重。

Sacha是一个没有权威感的人,很棒。
对于自己的文化、环境敢于嘲笑,作为犹太人,却可以不正经的玩笑他。难能可贵。

所以作为个人,我这样的一个个人,learn what from America才是对的、好的、应该的呢?有标准和指导吗?

 5 ) 塑料假胸

很喜欢的片子,模仿纪实的采访录象,粗糙,生砾,用最恶心的新鲜粪便,肥大裸体,下流粗俗和A级色情,硬生生的强奸了美国主流文化,在采访政府要员和上流社会的时候,一句未谈政治,却不着痕迹的镖镖打中美国政治的要害。什么叫做现成的痒痒肉儿放在那里,就是不挠,虚晃一枪的背后必然会是浸了毒药的暗箭伤人。
这种表面低级弱智般搞笑,实际内藏深意的不装B的电影,还有去年看的“春田花花同学会”,而这个片子更激进,更歇斯底里,更破罐子破摔,更充满了颠覆狂的创造力。其强烈的叛逆强度相当于“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就象我第一次抽烟所带来的震撼和冲撞,和把事情意外搞砸的突然兴奋。而“二楼传来的歌声”那种配了歌剧的前卫电影,则显得过分趣味精致和知识分子化了,韩国那些假惺惺的温情片,那些一定要谈论到乱伦、凶杀、依靠激烈感情冲突里表演的片子,如何跟它相比呢?
很想搞到全本台词,里面精彩片段不胜枚举,太多经典段落。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被活学活用,“才怪”作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个要抖的包袱,没有一处不颠倒,成为了这个电影基本的方法论。快到结尾时,他终于说了一句稍微严肃点老实点的,暴漏性很强的话“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如果你追求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
又看了《汽车总动员》,主题词“朋友们”,马奎恩梦想追求到的“活塞杯”原来只不过是只空杯子。我开始怀念那些身边的小伙伴了,“塑料假胸”,是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6 ) 主题与动机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因为看了大独裁者,觉得很搞笑,所以找到了这部片,看到评论里赞扬的那么多那么好,也就知道这片子并不是单纯的搞笑片,有一定的内涵,所以也从头看到尾。我不得不说,真正让我发笑的没有几处,但是这片子让我非常的不舒服。
       我上豆瓣也不短时间了,但是没有注册。这次我特地注册个号,只为来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不解,愤怒,和无奈。
       这部片子拍的如此癫狂,争议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里也出现了主旋律。我非常讨厌主旋律,但是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都是要反对的。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味的赞扬。那些说这片子是神作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要以怎样的立场面对哈萨克斯坦的人们?确实,片子狠狠地自嘲了一把,美国人也确实有这个魄力,敢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但是不要忘了,他在扇自己耳光的时候,用更大的力气在扇哈萨克斯坦。而赞扬这片子的人们,对此视而不见。或许片子目的是反讽,但是手段太卑劣。改用一句老话,这是将对自己的讽刺建立在对别人的侮辱之上。这样一部片子竟然在西方那么火,我也只能有两种解释了。要么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上是敌人,所以侮辱一下大家都挺开心;要么哈萨克斯坦根本连敌人都算不上,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土包子,谁会关心他的自尊?
       美国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可怕的是中国人也这么想。中国可没有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没有美国的政治立场。那怎么这么多人在以美国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就是文化输出。有的评论说,这部片子讽刺了美国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包括了文化,似乎是排斥美国的主流文化输出的,但是你在以美国方式评判这部片子的时候,你已经被美国文化影响的很彻底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自我嘲讽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举着批判主流文化的大旗,干的却是侮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这是道德问题,是人品问题。我实在是不清楚为何这么多人对只是着眼于它对美国的讽刺,而没有看到它对别人的伤害。实在是令人费解。
       说实话,世界上有多少人对哈萨克斯坦有了解呢?那只是一个小国,对全球影响有限,恐怕多数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对他的经济、文化、社会状态一无所知,那么看了本片以后,能说没有影响吗?有人说片子拍的这么夸张,当然没有人认为片中的是真实的哈萨克斯坦。我要说三点:一、(这是前面一篇评论里说的)如果你骂一个人是傻逼,那么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傻逼并不重要,你不能否认你骂人了吧?二、不夸张的说,会有人认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是真实的,很少,但是一定有。三、会有很多人认为影片夸张了,但是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事实上,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纪录片不会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是作为一个火热、流行、获奖的美国电影,本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当然除了朝鲜这种地方)。可以想象它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是一种多大的影响。
       豆瓣里不少评论说,这是一部探讨文化差异的电影。我去,你在搞笑吗?你不会真的以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值得“探讨”吧?而片中对于哈萨克斯坦的侮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尤其是片尾的国歌。我想听听真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谷歌上一搜,我靠出来的多数是这片子恶搞版的国歌。在人人网优酷网上,好多以“哈萨克斯坦国歌歌词异常牛逼!!!”这种题目传播的视频。2012年在科威特举行的射击比赛上,哈萨克斯坦选手赢得了金牌,然而比赛主办方在颁奖仪式中却播放了本片中的恶搞哈萨克斯坦国歌。看看当年的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21日报道,伦敦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哈萨克斯坦准备参赛的运动员而言,此次的任务不仅是要赢取奖牌,而且还要确保在拿到金牌时举办国为其播放出正确的国歌。我们看来可能觉得很搞笑,但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搜中国国歌,结果出来的都是侮辱中国版本的,你还笑得出来吗?在世界级比赛上赢了冠军,放的是侮辱中国的国歌,你还笑得出来吗?
       站在美国自身的立场上,这片子应该有它这么被赞扬的道理,虽然我并不理解也并不认同。但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说,本片在根本上有着不可原谅的道德问题。我当然不喜欢和谐主旋律,但是也同样不愿盲目地认为美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包括美国自己批判自己的东西。我不知道豆瓣里这么多人一致说本片是神作,有多少人是盲目跟风,有多少人是真觉得它拍出了内涵。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人受人尊敬,让人喜欢的前提是他有起码的道德,知道怎么做人。片子也一样。

 7 ) 转一些这部电影的资料

《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片名原意为“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美国喜剧电影,由英国喜剧演员沙查·巴隆·科恩饰演。该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哈萨克斯坦记者“波拉特”在美国的旅行故事。

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1971年10月13日-),英国喜剧演员、犹太人,以出演一系列成功而充满争议的角色而出名,包括波拉特。科恩出生于英国伦敦哈默史密斯,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历史系。科恩更因在《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中演活波拉特一角而获得多项奖项,包括金球奖(喜剧)最佳男主角。

该片讲述“波拉特”(Borat)离开在哈萨克斯坦的家前往美国,并遵照哈萨克斯坦信息部的吩咐摄制纪录片。他留下自己的母亲、妻子和村子里的强奸犯,与胖子制片人Azamat一起上路。片中表现了波拉特与美国人进行采访及交流的场景。拍摄期间,受访者都以为波拉特真的是一个不懂美国习俗的外国记者。

本片大部分场景没有剧本指导,大部分角色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只有波拉特、Azamat、帕米拉·安德森(科恩的老友)、妓女Luenell、店主Ashwin、波拉特家庭成员、以及告知波拉特妻子去世消息的电报报信员,是专业演员。

片中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描述,与该国真貌几乎毫无联系。片中,波拉特家乡的村庄实际上是在罗马尼亚的歌罗德村(Glod)拍摄的。饰演波拉特妻子的女演员,则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移民到罗马尼亚的哈萨克斯坦人。波拉特邻居叫“努尔苏丹·图亚克拜”,实际上是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和反对党的扎马可汗·图亚克拜两人名字的混合体。片中有被指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大幅照片,其实是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

片中并没有使用哈萨克语,据称是说哈萨克语的对白其实是罗马尼亚语。片中使用的西里尔字母是俄语形式,而非哈萨克语形式,而且片中书写的“哈萨克语”不是拼写错误,就是胡言乱语。例如,宣传海报上写的“BORДT”,就使用了西里尔字母的D代替英文的A。另外,波拉特自己使用的则是拙劣的希伯来语。扮演其拍档Azmat的基尼夫·大卫顿(Ken Davitian)使用的是有东部口音的亚美尼亚语。另外,片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还取自斯拉夫语族,例如波拉特的招牌问候语"jagshemash"(jak się masz)和 "chenquieh"(dzienkuje)则分别是波兰语(或相关语种)的“你好吗”及“谢谢”。波拉特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对自己的牛说 "Tishe",但该词在俄语、南斯拉夫语和捷克斯洛伐克语中表示“安静”(分别拼作тише及tiše)。

据报道,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波拉特的古怪行导致了91次报警。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该片的反应在《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关于推广国家活动的文章中论及。

影片中波拉特的灰色西装在整个摄制过程中都没有清洗过,因为这套西装要有“外国的味道”。

影片中令波拉特出洋相的自动扶梯是在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的机场(片中表现为纽约的JFK机场)。

波拉特在片中想要购买来“杀犹太人”的枪是以色列沙漠之鹰。

当以色列记者采访沙查·巴隆·科恩在片中为什么使用希伯来语时,科恩回答说:“噢,我看你在说哈萨克语!”

金球奖
最佳影片提名(音乐剧及喜剧)。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音乐剧及喜剧):沙查·巴隆·科恩。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广播影评人协会
最佳喜剧电影奖得主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英国影评人协会

年度最佳英国男演员提名:沙查·巴隆·科恩。
获选十大影片

美国电影协会2006
时代杂志
滚石杂志
新闻周刊
纽约邮报
Us Weekly

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6%8B%89%E7%89%B9_(%E7%94%B5%E5%BD%B1)&variant=zh-cn

 短评

Borat并不疯狂...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3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纯恶搞,就跟小独立导演搞的小B级似的,里面出现流浪者之歌的原声片断,嘿嘿,吉普赛。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尴尬癌患者谨慎食用!!!分分钟让你原地爆炸!!!

9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还行

萨莎·拜伦·科恩说:我拍电影是因为我想拍些我这类人喜欢看的东西,而我恰好就喜欢看些变态的东西。我想我也是他那类人。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心中最好的喜剧之一

1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贱过了底线后,竟然无法收拾。用了3天看完,一直没有找到高潮点。即便笑点密集……

15分钟前
  • ZeonGin Sou
  • 推荐

毫无节操下限可言的伪纪录片式屎尿屁喜剧。让我从头乐到尾。比《独裁者》犀利重口一百倍!拍摄方式近似于偷拍,除主角外大部分被拍摄者并不知道是在拍电影,真把主角当成外国人。剧组甚至接到了90多次报警,并被拍摄者起诉。实在佩服他们的胆量啊!指桑骂槐反讽美国文化真是刀刀见血。不忍直视的神作!

1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说它是喜剧的人,只看懂四分之一,说它是悲剧的人,只看懂二分之一。说它恶搞的,只能说明没看懂。

21分钟前
  • 找钱人
  • 力荐

don't like it. too crude.

22分钟前
  • Jean
  • 还行

剧情太搞笑,居然都笑到掉眼泪~

25分钟前
  • taki zhang
  • 还行

胖朋友不辞而别后Borat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的那番话竟让我觉得有点儿伤心。

30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比独裁者更有风格,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前者

3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太贱了……肆无忌惮地在“喜剧/闹剧”中呈现偏见,唔,它的畅销说明了这些偏见的根深蒂固。anyway,科恩的演技还真是到位呢。此后的《布鲁诺》更是如此,虽说好莱坞是被Gay和犹太人把持的,却也容得科恩如此嘲弄。当然另一个角度看,科恩调戏的却是所谓“政治正确”,吐槽至此当属极品

3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窝巢,继续碉堡了!看到两人在床上打架那段实在忍不了了,超我底线啊!不过这种记录形式很有味道, 萨莎·拜伦·科恩太牛逼了!

3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恶搞的精髓中,还能再增强些力度么?其实此片的深度可以更高些的,电影技法上已经很成功了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拜伦科恩远远不止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政治行动者。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一切,恶搞一切,意淫世界。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无法忍受啊,恶搞哪里还有下限啊。。。哈哈哈哈哈哈哈,打码都那么没技术含量。。。哈萨克斯坦怎么没把这剧组暗杀啊哈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太粗俗了

48分钟前
  • dotann
  • 还行

好看是好看,很多地方笑的半死,但是太屎尿屁了点,易引发不适……(那段国歌亮了)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其实就置身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

52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