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1956

剧情片大陆1956

主演:白杨  邸力  管宗祥  李景波  史林  魏鹤龄  

导演:桑弧

播放地址

 剧照

祝福1956 剧照 NO.1祝福1956 剧照 NO.2祝福1956 剧照 NO.3祝福1956 剧照 NO.4祝福1956 剧照 NO.5祝福1956 剧照 NO.6祝福1956 剧照 NO.13祝福1956 剧照 NO.14祝福1956 剧照 NO.15祝福1956 剧照 NO.16祝福1956 剧照 NO.17祝福1956 剧照 NO.18祝福1956 剧照 NO.19祝福195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12:49

详细剧情

  辛亥革命前后,居住在浙东山村里的祥林嫂(白杨 饰)命运凄惨,丈夫祥林早年去世,他死后的棺材帐越滚越大,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走投无路,为了还清债务,给二儿子阿根娶亲,在中人卫老二(管宗祥 饰)的怂恿下不惜偷偷将媳妇卖给贺老六(魏鹤龄 饰)。阿根将此事告于嫂子,心中无限凄苦的祥林嫂连夜逃跑,经人介绍在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未过多久,婆婆登门领走祥林嫂。被逼过门的女人险些闹出人命,幸运的是贺老六为人善良忠厚,待她不薄,儿子阿毛的出生则令祥林嫂些许体会到生而为人的难得幸福。好景不长,丈夫和儿子接连死亡,彻底将祥林嫂的人生推向谷底……  本片根据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在祝福中悲凉的死去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著,经过夏衍先生的电影化再创造,形象的再现了主人翁--祥林嫂,这个被封建势力活活扼杀的悲剧典型。
       夏衍先生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幅幅具有古典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如早春时节祥林嫂在小河边洗菜的画面,就饶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韵味,以此来烘托她短暂的松弛的心境;在影片结尾处,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富户人家一片祝福声、爆竹声中逝去,也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类似的对比效果
       那些只顾着自己为自己求得祝福,却不曾真心祝福着他人的人们,在可靠的墙壁,坚实的墙壁里度过余生,墙壁不留余地地将祥林嫂和社会分隔了,分隔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哪里会有一个善良朴实的人的立锥之地呢?
      祥林嫂的悲剧。

 2 ) 含蓄内敛的表演

几乎每年都要看一遍《祝福》,但竟然没有看厌烦。说实话,从未注意过该片的演员与导演,只是因为能够与鲁迅小说搭配的只有这一部电影,所以经常看。看的多了,总觉得祥林嫂与贺老六以及众演员演的太好了。

片子里祥林嫂的衣着完全符合小说中的形象,典型的南方农村妇女的样子,衣着朴素整洁,低眉顺眼,一幅恭顺的样子。这样一个安份守己的女子在丈夫祥林去世后,因小叔子告知婆婆要卖她,匆忙中逃离家乡来到鲁镇。出现在鲁四老爷面前的祥林嫂,那样的安静,只想求得一碗饭。

电影的镜头语言干净,将视角放在祥林嫂面部特写与手部特写,虽无语言,人物性格已凸现。这样的镜头堪称经典。可知,祥林嫂的出场是小说经典,要完全表现出来不容易。

其后节奏看似舒缓实则紧凑,祥林嫂日常的工作,过年时的辛苦忙碌,内心的充实,众人对祥林嫂的夸耀都通过镜头传达出来。没有过多的台词,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样淡墨山水般的镜头,极具中国特色。

接下来情节急转,急促的音乐传达出祥林嫂被婆家人追时的慌乱,乱糟糟的喜堂与祥林嫂坚毅的眼神形成对比。一个不甘被命运控制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

贺老六的善良感动了祥林嫂,夫妻间几句对话就能感受到温暖。孩子降生长大似乎祥林嫂要过好日子了,但不幸再次降临。

电影将阿毛之死与贺老六强撑病体拿枪要出去找孩子因激动而死放在一起,将悲剧掀到高潮。一张一弛的情节,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动了观众。

孩子死了,老六死了,祥林嫂被赶出家门,再次来到鲁镇。这次的祥林嫂眼中失了神彩,被人轻视。喜欢电影的改动,祥林嫂要拿刀砍门槛,这一改动让人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几个动作眼神就写出了她内心的痛苦。

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终究被生活吞没,在风中拄着破竹竿,一头花白的头发,一脸绝望麻木的神情,就那样走向了死亡。

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内容丰富,人物台词少,但传递的信息丰富,正应了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3 ) 祥林嫂到死没有明白

  六十年前,上海虹口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开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了。里面有一个名画家的一幅画,描写的是鲁迅回家乡时,在一个下雪天,在街上遇到成了讨饭老太差不多一只脚已跨进棺材的祥林嫂。我记得,小说里有这样的描写。我再重读了一遍小说,的确如此。但我始终认为,这位画家是把先生的原意搞错了。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平添了自己在家乡亲眼看到过祥林嫂,无非是要向读者强调”祥林嫂这样的人物是有的,是真实的"。但是,真要把这看作是真的有过的事情,我认为,那是把鲁迅的文章小说看轻了,看浅了。鲁迅年轻时曾长期生活在绍兴农村,看到过很多当时农村贫苦妇女,听到过很多有关她们的故事。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有没有可能真的有过?有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这是鲁迅集合了很多受苦受难的农村底层妇女后,创造出的一个代表形象,一个典型人物。在祥林嫂的一生中,最叫人同情的是她的看作命根子的儿子被狼叼走,她悲痛欲绝,而先生对此的刻画是祥林嫂后来逢人就说这是她的罪孽。这里,先生的刻画真是绝对高超啊。后来,祥林嫂听人说,只要给庙里捐个千人踏,万人踩的门槛,就能得到解脱,她真的用仅有一点钱去捐了个门槛。但后来,她像往年那样,把主人家祝福上供的全鱼端进堂屋时,被主人呵斥,整个鱼盆掉在缸砖的地上。她想不通,气不过,她绝望了,他去拼力把她捐的门槛砍了。这个情节说明什么?说明祥林嫂是有所觉悟,但对她之所以如此受苦受难,还是没有明白。我想,整篇小说的精髓也就在这里。
  说起这本电影,不得不说到演祥林嫂的白杨。也许,其他还有几位可以出演这个角色,如舒绣文,上官云珠,秦怡等,但无疑白杨是最合适的了。而白杨的表演也真不负众望,的确精彩,把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精神气质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看祥林嫂砍门槛的那一段,那神态,那表情,真是绝对精彩。其它,导演,场务等方方面面,也都挑不出有什么缺陷。
   我想说,如果说描写当代旧社会艺术水准最高的舞台剧是北京人艺演的“茶馆”,那么,就电影来说,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这本“祝福”了。

 4 ) 《祝福》——吃人的不是社会 而是人

《祝福》——吃人的不是社会 而是人

白天看了一遍1956年由蔡弧导演指导,夏衍编剧改编的来自周先生《彷徨》中的散文——《祝福》。看完之后我整夜难眠,难以释怀的不是可怜的被封建社会害死的雪夜里炮竹声中瘫倒的祥林嫂,而是当我看完一遍之后,那种依旧存在于市井之间的麻木不仁,那种咀嚼别人痛苦后的事不关己。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究竟在于那个封建社会压迫下被践踏的无辜的祥林嫂还是展现那一批像是看客般事不关己的市井小民?我们都不得而知,知道的是,封建思想的余孽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骨子里,吃人的是那糟蹋人的封建思想,封建迂腐的社会吗?不!不是!是人,吃人的不过是人罢了。

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似乎根本就没有变化。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也还是那样的人。碰见令人难过的人和事,附和着哭一哭,闹不闹,便过去了。我们都没有追究最后事情的结果,就同死去的祥林嫂一般。

苦命的祥林嫂,集齐了一身的悲哀,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嘴里的“克夫相”,而如今即便放到这个时代,也不会有人在意她的勤快,她的悲惨和委屈,而只会觉得晦气,或是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从此戴上了灰色的眼镜。

电影《祝福》更加全面的展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从一开始,她是个刚死了老公的寡妇,而可恶的婆婆却为了自己儿子超狠心将她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就为了80吊钱,于是便决定将她卖出去,而善良的儿子却偷偷的告诉了祥林嫂,她便趁着婆婆熟睡跑了出去,这是她第一次反抗。

她逃到了鲁镇鲁老四爷家去做工,原本她可以在那里幸福的生活下去,即便是做下人,也活的开心自在,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不是理想主义,现实总会在人最拥有希望最相信希望的时刻给人脑袋一大棒子。当有一日,祥林嫂在河边淘米时便见到了同她婆婆预谋将她卖了的人,几日后,便偷偷将祥林嫂抢走了,走了之后穷凶极恶的婆婆并没有就此放过她,不仅到鲁四爷那儿去要回了工钱还故意佯装的曲解了祥林嫂离开的缘故。

电影里的贺老六是个善茬,尽管祥林嫂在结婚当日对拜之时,不畏强权撞向桌角,可最后心疼她的贺老六还是愿意放她走了,可当千般万般想逃走的祥林嫂听到贺老六说“你是要回鲁四爷个家里还是回你婆婆那个家?”的时候,她迟疑了,也开始了第一次崩溃,她不知道,因为两个都不是她的家了。

于是,她便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段美好时光,就是和憨厚老实的贺老六一起生活的日子,并生下个儿子取名“阿毛”。好景不长,悲剧再一次降临,为了还娶老婆的地主钱,贺老六累出病了,而在阿毛被狼叼走的时刻,他终于咽气了。

再一次被打入谷底的祥林嫂迎来了第二次的崩溃,在一时之间,同时失去了儿子与丈夫。所有的美好再一次戛然而止。

家给地主霸了去,她只得再一次去鲁四爷家上工,可这时经历了两次丧夫与丧子的祥林嫂已然不是第一次时候受待见的模样了。她成了晦气东西。而她的痛苦的过往,也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娱乐方式,她总是念叨着“我真是傻啊,真傻……”当她的悲伤的故事被咀嚼的不再有滋味儿时,人们便不愿再听了。

当别人和她说“捐门槛”能洗干净她的罪孽的时候,她似乎再次看到了希望,开始努力的工作,努力的挣钱,最后用一年的工资凑够了十吊钱去寺庙捐了门槛,当她开心的跳跃的和路上每个人都说“我捐了!我捐了门槛了!”的时候,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她以为得到菩萨的原谅以后她就再也不会受到冷眼与窃语和嫌弃了。

可当做“祝福”时刻,她将鱼拿上桌子时,被老爷和夫人的呵斥,即便她依旧还是努力和他们说,她“捐门槛了!”这是她第三次的希望,也是第三次的反抗,可终究还是失败了。老爷一句“那又怎么样?你还是不能碰这些东西!”,终于,把她最后的希望打碎的彻彻底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她惊慌而又无奈。终于,她被赶走了,她成了被抛弃的人,她成了被践踏的人。可她,又做了什么?

最后的场景,同样是新年的“祝福”,人们依旧放爆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而祥林嫂,就如同死狗死猫一样,走了便是走了,也没人记得也没人留恋。终于战战巍巍的拐杖,倒下了,她也倒下了。

可如今,场景总是惊人的相似。是社会吃了人吗?我不禁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

不,不是。吃人的不是那个封建迷信的社会,而是人,是麻木而高高在上人!

悲剧总是充斥在生活里面儿,而人总是会选择选择性的失忆,比如记住有趣的事情,而遗忘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那你可能会问我,生活本来就已经那么辛苦了又何尝要留住痛苦呢?可真正的痛苦是什么呢?是希望过后的绝望,是品尝悲伤过后的麻木。从什么时候起,人都变成了这样了呢?

这让我想起了江歌事件,让我想起了保姆纵火事件,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新浪热搜成了茶馆,而键盘客则成了那些抹着眼泪却咀嚼别人悲伤的人,痛苦成为了一种饭后茶点,成为了好奇心驱使而去的彼岸。没有人去追究如何,又或者没人能体会当事人的痛苦。可有一点是存在的,就是不同的声音带来的后果。

有人感伤,有人调侃,有人嬉笑,有人站在道德高点用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拒绝了所有的真相。所以,没人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于是,大家都开始闭口不言。

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失去信任的呢?人们开始质疑别人的同情,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开始了相互之间高度的戒备呢?吃人的是社会吗?不,不是。

我开始越来越能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孔乙己”也好或是“祥林嫂”也罢,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可这仅仅是他们的悲哀吗?不,不是。

“伪善”大概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词汇了罢。吃人的大概就是这类人吧。他们麻木不仁,他们事不关己,他们不在意结果也不在意过程,在意的不过是其中他们所以为的“趣味”,一百年过去了,可这像极了茶馆里的叨唠着的人却换了个身份存在着。吃人的是什么?

是人罢? 是人罢!

 5 ) 剥削的过程

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剥削的过程:婆婆卖寡妇,东家刻意压低工钱,滚到最后要卖房的高利贷,捐门槛要存一年的钱。但最后依然因为迷信而给祥林嫂诅咒,让她永远回不到社会的认可中,最后变为乞丐路边冻死。现实的罗网一点点收缩,把她彻底榨干再弃之如敝屣,给她以超越死亡的折磨。祥林嫂后来的的魔怔让人想起《二嫫》,也是短暂地发现攒钱给人以希望,但耗尽所有的生命力之后依然是被诅咒的空虚。当年的菩萨就像是《二嫂》里的电视机。不过旧时代的驱动力靠的是诅咒,新时代靠的是诱惑。

封建迷信、祭拜、地狱的景象,实际上就是现实的镜像,或者说是人类的异化。人们越是祭拜,就越是把自己的生活剥离到抽象的神明那里,而到头来神明又要反过来和人类做对。对于主人家,他们祭拜先祖就是祭拜自己,用迷信巩固自己的权威,塑造出的神话被用来震慑或诅咒祥林嫂这种底层劳动者,迫使她进一步努力干活而且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给菩萨。但祥林嫂越是希望被菩萨保佑,越是对这种信仰投入,菩萨就越是要和她作对,对她的精神产生更大的崩溃。因此电影批判了两方面的剥削:封建的经济制度对劳动人民财产的掠夺;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精神的诅咒。这种剥削移到当下似乎依然有相似的范式: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剥削,商品拜物教对精神的榨取。

 6 ) 吃人的是狼么?

很久没看古早影集了。心血来潮,翻出了收藏的99影片。

看完很致郁,真的只有大先生的文字,才有那种反抗绝望的力量,“我的寂寞是长长的蛇啊”

她逢人就是是对生活还有期待,只是没人愿意真心帮她,她却周而复始…

她反复的说,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听到正确答案,没有人告诉她,这一切不是她的错!而私认为造成这一切的不是艰难的人生,而是麻木的看客!

偏见与愚昧会杀死每一个老实的人…

 7 ) 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电影《祝福》影评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32年后,这部小说由夏衍编剧,蔡弧导演执导,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课堂上读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样的冲击,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猎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看了这部电影,相信没有人会不被这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而潸然泪下。伴随着悲伤的音乐,我们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做了一回无力的看客。
鲁四老爷身为读书人却为封建迷信马首是瞻;
鲁四太太吃斋念佛却是假慈悲、真残忍;
王师爷、贺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贺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饿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个社会逼死的。封建旧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祥林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若干年后,我再看《祝福》,看到这段曾经读过的话,仍旧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仿佛就在我眼前站着,畏畏缩缩,花白的头发蓬乱地束在一起,冻坏的手指缩在袖口里。
我突然想张开双手抱抱她,想抱抱那个时代所有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可怜的女人。

 8 ) 影片和原作的对比

影片是1956年由蔡弧导演指导,夏衍编剧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本片特色就在于与原作有若干不同部分,也成为文学专业和影视专业不得不讨论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

夏衍老师1920年赴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留学,1927年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强制遣送回国。就在夏衍到日本的前18年的1902年到1909年间,鲁迅在仙台东京辗转留学,想毕当时一个高速崛起的帝国首都给鲁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都是不小的吧。所以夏衍也许也感受到了同样身在异国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夏衍来编剧也算是一个受国外近代进步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对传统的中国礼教的批判是鲁迅在一如既往的主题。但是不可忽略的是1930年代的上海口诛笔伐大战。周扬鲁迅唇枪舌战,一个热烈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倡国防文学,一个拒绝政党合作,从阶级观点发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但是关于国防文学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哮喘病发作去世而告终,那是是1936年10月19日。

夏衍在电影祝福中最被世人夸耀的一笔就是“祥林嫂砍门槛”的戏码,据说这也成为了名著改编的一个历史成功典范。不过也就是因为电影的改变让我意识到,所有改变的影视剧,都无形中添加了当代的意识和新世纪思想。

建国以后,从1949年到1961年,当时的思想界和教育界都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在分析和表现作品方面都试着用地主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弥留之际即将撒手人寰的农民阶级贺老六突然从病床上奋起,拿起猎枪直指地主阶级的代表王师爷,于是乎在这个1里卡多的屋子里上演了一场阶级对立和底层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好戏。

当然最精彩的不过于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不知道鲁迅如果尚能再活20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时的脸色。相信即使改编作品存在着历史的创新和突破,鲁爷爷也不愿他的原著在被改变之后为政权和时代所利用吧。

 短评

入木三分

8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片尾说了一句大假话:“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1分钟前
  • Ben
  • 推荐

鲁迅先生对不起,到现在中国人也没在你笔下形容的进步多少。

16分钟前
  • 腐花儿
  • 推荐

2021深圳珍藏影展,竟然能在深圳看到4k修复版,仿佛电影资料馆南下了,好激动。这部50年代的祝福,也像上次的城南旧事一样,让人惊叹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当年就达到了那样的成就,那些扎实的服化道、真实的表演、辛辣的讽刺、古典主义的审美,放到现在何止是不过时,简直绝大多数电影都难以企及。女主角竟然是十字街头的女主,二十年后在这部里的表演也太自然太动人了,第一次看到鲜活的祥林嫂呈现在面前,比读鲁迅原著时更为直观和震撼。把那样一个第三视角的短篇改编成这样丰满细腻的故事,太厉害了。更微妙的是,在现在来看竟然能与996过劳死等等社会新闻无缝衔接,每一个情节都看得人咬牙切齿拳头都要捏碎了,那样的时代过去了吗?不,它一次次地卷土重来了。

18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这样的时代并没有一去不复返啊

21分钟前
  • GA
  • 力荐

故事、剧本都非常牛逼,演员表演欠火候,如果把最后那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画外音拿去,这是能在国际上拿大奖的片子,可惜它生不逢时,诞生在闭关自守的五十年代。

25分钟前
  • 刀逼刀
  • 推荐

【北影节】中国电影资料馆 / 8.22 问题在于我们对文本太熟悉了,原著中祥林嫂的形象是身材高大(不亚于个男人)、手脚麻利、勤劳能干,女主选角还原度极差,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到演得好不如长得像的一次。第二任丈夫故事线的增补和魔改也有同样的问题,演员身板瘦弱,人物性格也立不住,旧社会遭污土壤里培育出的白莲花?不是一定需要幸福的对比才能突出不幸,祥林嫂、松子这样的艺术形象一生都是悲剧,避不开逃不掉,所以更能引发思考。结局处砍门槛的斗争精神从何而来?愚昧无知的旧社会女性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寄托鬼神之事,询问是否有地狱、来生。真不是士大夫阶层不平则鸣、发愤著书,下一步反封建迷信,掀起女权运动的走向。原著的思想性太高,电影被意识形态牵引的生生掉下来几个层次,鲁迅先生到底是伟大啊!

28分钟前
  • Yakamoz
  • 较差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桑弧结合传统戏曲元素的《祝福》采用了完全区别于《卡门归乡》(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的低饱和色彩。这种视觉上的惨淡其实是暗合了鲁迅文章里的追悼精神以及悲凉基调。“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现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结尾反而愈发耐人寻味了。

31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白杨的表演非常非常抓人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惨惨惨惨惨惨惨,这个时代过去了吗,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

37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高中语文课看的。

38分钟前
  • 明年今日
  • 力荐

上影节修复4K版,作为新中国第1部彩色电影,鲁迅+夏衍+桑弧的组合为中国电影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旁白确存在明显的宣教感,祥林嫂剁门槛的改编也加重了时代批判性,很多短评以此来表达遗憾甚至是批判,认为电影应该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宣传工具。这未免太过天真,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难道当年左派电影反映旧社会吃人的现实呼吁底层人民的反抗不好吗?好莱坞的电影不也在积极宣扬他们心中的所谓普世价值吗?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家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作品也都应该放在当时环境中去讨论,否则不就陷入了“屈原、岳飞破坏民族大融合”的悖论中去了吗?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切准了时代脉搏!一些人有典型的思维定势,任何电影只要不批判当下政权的都会被归为下品,这岂不是本身也是一种二极管意识形态思维?

4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现在看这个故事,完全就是一个底层人民互害的故事,祥林嫂头婚寡妇的时候被婆婆小叔子卖了;二婚又是被乡亲们出卖而赶出家门;最后还是被柳嫂骗捐而导致最终失心疯了。所以最后说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忍不住笑了,现在不就是底层互害嘛

43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和孩子们一起看的,呼呼~演得真是好!

46分钟前
  • azurebleu
  • 力荐

我命不由我、由天。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其实是存在遗憾的改编,但要感谢白杨演得那么传神...其实我觉得鲁迅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只现在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罢了....

4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一部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佳作,问世于1956年这一“十七年”阶段中,政治氛围相对最为宽松的年份,可谓生逢其时。作为黄佐临导演的老搭档和好友,桑弧导演在本片当中,深得佐临后来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之精髓,明亮诗意的摄影、极具想象力的空镜头和意蕴丰富的种种符号特写,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的艺术电影,而几处设计精巧的长镜头,也让人拍案叫绝。饰演祥林嫂的主角白杨的演技,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其对于人物命运与性格转化的刻画,实在让人动容。而除了结尾处的旁白之外,本片完全以人物为中心推进剧情,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现得立体而丰富,少有先入为主的说教与概念化痕迹。这样一部电影作品,确实值得重温,其修复版新近入选戛纳经典单元,就是对其超越所在时代价值的最好肯定。

51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比较成功的改编,比语文课文更生动也更悲催。白杨演活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可怜女人祥林嫂,比她个人凄惨命运更悲凉的,是周围人冷漠无情又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度(平庸之恶?),尤其难忘被五花大绑成亲的祥林嫂一脸生无可恋又怒不可遏的场景,而周围众乡邻竟然吹吹打打说说笑笑一派河蟹……旧社会的穷苦女人如同货物一样被卖来卖去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而这种丑恶怪相却被各阶层的人维护并且从未提出异议。电影新增加的“砍门槛”段落算是一种无言反抗也是全片高潮,而最终在旧历年底的风雪之夜冰冻死去的祥林嫂,几乎已经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的一个象征,谁之罪?出路究竟在哪里?话说1956年那会的江南水乡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啊,多年后回看才发现贺老六竟然是魏鹤龄饰演的,简直是演啥像啥堪称一代黄金配角。

52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给你曙光,就是为了让你迎接更大的绝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7

5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被嫌弃的祥林嫂的一生。鲁迅原著;时间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几年,1921年之前;反对地主恶霸、破除封建迷信;改编新加的砍门槛也有了抗争精神,结尾画外音也在强调是反映过去的时代。然而这样也能荣登”毒草“,罪名是“达到三十年代文艺黑线更进一步统治银幕的罪恶目的”。我真傻,真的……

1小时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