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7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8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9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1

详细剧情

  丹妮(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的姐姐因为精神疾病而自杀,在死的时候还顺带着杀死了他们的双亲。这巨大的打击令丹妮患上了抑郁症。克里斯蒂安(杰克·莱诺 Jack Reynor 饰)是丹妮的男友,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和丹妮分手了,可是悲剧的发生和丹妮糟糕的状况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分手计划无限期的延后。  克里斯蒂安和同学佩勒(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 Vilhelm Blomgren 饰)、马克(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 饰)、乔什(威廉·杰克森·哈珀 William Jackson Harper 饰)决定一起前往佩勒的故乡——一座位于瑞典的偏僻小村庄,那里古老的文化和祭祀活动将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题材,在克里斯蒂安的邀请下,丹妮也加入了这趟旅途。

 长篇影评

 1 ) 关于仲夏夜的全面解答,严重剧透警告!!!!!

感谢大家的评论跟交流,受宠若惊,感觉为喜欢恐怖片的我找到了组织!!!!

如果大家喜欢这个电影,同样推荐去看一下这个由大表哥倾情主演的2018年Netflix出的同一类型的电影:使徒。在此顺便悄悄为我因疫情困在家里,熬夜写的影评引个流:从乌托邦到邪教

希望疫情早早过去,在家憋3月了。。。

2020年5月

————————————————————————分割线————————————————

这部电影无可争议的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恐怖(邪典)电影之一, 即便有些小失望,但瑕不掩瑜。有许多细节值得回味,尤其是Dani成为May Queen,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适然,导演留下的解释非常暧昧。

P。S。码字到深夜好累错别字多请轻拍。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的!

———————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一句话总结就是请远离有PUA气质的人!!!———————

0710补充了一下电影里密密麻麻符号的因为评论区也有人讨论。没有想到断断续续写了这么多。欢迎恐怖片爱好者与我交流啦

———————————以下有严重剧透,请慎入—————————————————————

风雪交加的夜里,Dani的妹妹以一种非常惨烈的方式(吸汽车尾气)自杀,并在此之前杀了自己父母拉开了这个电影的序幕,同时也奠定了这个这个一种异常邪乎的基调。Dani由此也正式成为的“孤儿”,她被orphaned了。在之后的生活里,Dani需要靠药物来控制自己情绪,时不时需要靠打电话来倾诉。在电影前半段对她丧家人之痛的描写里,看得出来她已经(或者一直都是)一个要强,带一点神经质,并且处理情感小心翼翼的人。总的来时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她跟她妹联系之后,跟Christian(大猪蹄子)聊天质疑自己是不是关心过度;在跟大猪蹄子通完电话又跟好友质疑会不会给男友增加太多负担。在经历丧家人之痛后,她只在自己男朋友的怀里痛哭过一次,之后便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过多表现自己伤痛。实在不能忍了,就跑到一个卫生间里痛哭。Dani需要靠药物来维系自己的情绪,这可能也是给她后期出现家人的幻觉做了铺垫。Christian的盆友们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喜欢她。以Mark为首,就直接说Dani是在“abuse” Christian,让他去瑞典fck几个瑞典姑娘;黑人小哥Josh对Dani也表现的相当冷漠,以至于在Dani去拜访他们时,一句话都没说就一个人坐到别的地方了。只有从Sweden来的Pelle小哥哥对她表现出来“正常的”关心。并且盛邀她跟他们一起去Hagar,Pelle小哥哥的故乡,参加90年一遇的大庆祝。

之后一行人就踏上了瑞典的不归之旅。到了之后在英国留学的Ulf小哥哥也带回来了一对情侣,于是六个外来人员就开始了有去无回的Harga之旅。后面的剧情其他影评都写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在赘述。只讲几个大家可能么有注意到的地方。

1. Dani的人设以及为什么是她

有评论说Dani的人设是不够饱满的,以至于到后期的转变有点突然。这一点我觉的是不对的。Dani一直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房间装饰就可以看的出来。房间里的两幅大画分别在床左右,一个是月相变化,一个小女孩在森林里奔跑。虽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但隐隐透露出一些宗教的气息。她长期缺乏安全感,这一点从她对于自己家人以及男朋友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于她后期接纳这个community十分重要,因为她在反复“洗脑”之下终于有了family并且自己不在孤单。

Dani后期成为May Queen多少是Pelle有意为之。Pelle应该很早就关注到她了,所以趁着Dani拜访christian的盆友时,盛情邀请了她。而为什么是她呢?原因有二,一是她丧失家人,心中悲伤欲绝,几乎mantally break down;二是拉她是最初的目的是想让Dani给他生猴子。因此Pelle反复说的,我理解你,因为我的父母也都死了blahblah的。想要拉人入邪教的都这样,就是找你情感薄弱点入手,一拉一个准。所以姐妹当有陌生人用这种方式接近你时请小心,不是拉你入传销就是拉你进邪教。当然Dani最后成为May Queen也是自己实力加乘,Pelle哥哥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拉进去的妹子最后成为了Queen。一方面是Dani运气,一方面是美国姑娘从小营养好多锻炼的多,但另一方面就是Dani要强的个性使然了,辣鸡屎成为不了Queen的。

但对于Pelle小哥哥真的懂不懂这种痛苦之情,我保持怀疑态度。最直接的就是他在后来当Dani要回家时,他说,我的父母很早就被火烧死了,这里的人是我我真正的伐木累(我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他已经几乎忘了他父母啥样)。从这句话可以得出,他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被处死了。有人说他父母也是同样自愿献祭,这一点我不同意,May Queen年年选但这个这个大献祭90年一次,他父母不可能90年前死掉。也有人说他也是被招募进去的,这一点我我也不同意,电影里他说过很多次这是他长大的地方,而且他对于其他地方的了解的水平显然不可能后期进来能有的,所以除非是他很小的时候被带进去,但这样这个村里的人血统就不够纯净了。综上,他经历过失去家人,但他本人极有可能没有像正常人样的情感,也就不能对Dani真正感同身受。所以他对Dani一套说辞,完全是为了拉她入伙,让她留下。他说的一句话大意为,“相信我,我现在不再孤单“,对Dani来说简直是心头加强攻击,一下子Dani就留下了。

关于Pelle对Dani 存在爱慕之情这一点电影里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他时不时对Dani表现的关怀以及Dani成为May Queen直接热情一吻。但为什么说想让她给自己生猴子呢?这要从这个村庄说起。

这个community是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在北瑞典的小的生活群落。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于是乎多繁衍几代就很容易变成近亲通婚了。然而这里的人也不傻,知道近亲生娃是要出问题的,比如说那个面容恐怖的残疾人,因此这个community需要“new blood”。而Peller 跟他哥哥的Ulf的任务就是把new blood带回来,给他们繁衍生子:男的借种,女的借肚子。你可能会问难道真的会有人这么容易就来吗?当然不会,但是特定的团体会,比如说以Peller拉来的这帮美国佬为例,一个学心里学的(Dani)还经历了mental break down;研究人类学的本来就会对这种事趋之若鹜,更不要说里面两个人,Christian跟Josh,还咩决定他们的PhD thesis topic,因此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要太好。至于Mark完全就是无脑美国年轻人,纯跟着自己bro混。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Pelle有意选择的结果,目标上钩人群。可以推理Ulf也是同样拉到了Simons跟他女友。

因此影片结尾祭祀特地感谢了Peller拉回来的人成功的播了种,Dani还成为了她们的May Queen。Pelle小哥哥简直不要太成功。Dani给他生娃其实也是迟早的事,除了他操着一口异国口音颜好,从他步步为营瓦解Dani跟Christian的感情,到后来时不时的暗送秋波,很容易就把当时内心脆弱的Dani把到手,简直不要太像PUA。后面成为May Queen,是Dani姐姐自己实力加持,对于Peller来说就像明明只想抽个坐骑,没想到抽到的是SSR,中奖了。

综上,由此可得出,这场旅行是有这个村子里的热有意为之,主要目的是吸引年轻的学术狗去借种生娃。

2.外来人员的宿命, Peller生世,以及村子里的孩子。

———07 06 更 ———

外来人员的宿命只有两个,归顺跟死亡。不存在活蹦乱跳走出去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村子的长期的秘密性跟隐蔽性。从村子里众多小孩子就可以看出来,这显然不是这个村子的人第一次需要new blood了,如果之前的人借完种就让她们走了,就无法保持这个community如此好的隐蔽性以至于到没有人知道。由此可见,成功借种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顺,要么死在出村子的路上。

英国来的情侣就给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除了在elders自我献祭时表现的过于不克制,除此之外没有做什么过于出格的事,如果有也是两人关系太好让其他人无法入足。他们被搞的原因就是自己咋咋唬唬吵吵着要走要报警。这两个人对于这个村子来说简直是废物,结果男的被做成“blood Angel”(后面细说)女的就直接被搞死献祭了。

Christian被看上其实电影里有很明显的提示。自一行人刚进村子就给了“爱情魔咒”一个特写,分别是看对眼,下咒,吃阴毛,喝经血(这点居然跟阿村的挪威森林某些桥段意外的像)。电影在播到他喝那个颜色显然跟其他人的饮料不同的饮料时,电影院里传来了阵阵干呕的声音。我同学事后问我那个颜色像不像西柚汁,导致我对西柚提取物产生阴影。

Mark事实上有机会像Christian一样被人看上,交配,最后半身不遂成为这个村子的一员。前面分析了,叫他们来的主要目的不是叫他们死, 而是被这里适龄女青年看上然后生娃。可惜这个Mark自身素质不高,加上在人祖坟尿尿,加速了自己丧命的进程。

Josh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他不去偷拍那本书,最后也逃不过被扒皮献祭的命运。他对于这个文化的着魔不可能让他揣着秘密走出去,还大张旗鼓的做一个thesis project。最后Ulf披着Mark的皮让他放松警惕,一套组合拳给KO了。

Dani最后被归顺了,可以想到她不会死。

另外补充一下关于Pelle父母和其生世的讨论。前文说到,Pelle是从小在这个community长大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父或母(很大可能是男性)是很多年前的new blood,来到了这个村子,像Christian一样交配成功,最后Pelle出生。他的生父很有可能像Christian在交配结束之后感到强烈的不适想要逃走,最后被KO了。他说自己的父母是被烧死的,但是也不会是在同样的仪式上,因为这个仪式每90年一次。

大家注意看村子里的人口组成就能发现,女性占绝大多数并且年龄组成比较完整(从小到老),而男性则比较少,年龄组成基本分布比较两极。并且年长的男性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小孩子们实行统一教育。

3。九人献祭

为什么是九人,为什么是九十年,为什么是72岁。这些数字不外乎跟神秘学有关,导演取材时参考了大量民俗文化以及北欧的神秘学跟历史,但由于故事本身不像Hereditary里的恶魔崇拜有自始至终可考据的文献题材,因此这样碎片化的符号很难归纳出具体的意义。但就Harga仪式本身来讲,需要9个人献祭,4人来自村内,4人来自村外,1人有May Queen选择。

村内4人为2名老者,2名自愿的。里面一个是Ulf,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带来成功的new blood因此有愧自愿献祭完成仪式。剩下的4人村外为Mark(做成小丑), Josh,Simon跟他女友Connie。剩下的1人则是倒霉的大猪蹄子christian。需要指出的细节是,两名老者的腹里塞满了蔬果寓意丰收。而Chris的死似乎也早有预定,在他与祭祀见面的时候,墙上的壁画就画出了大熊被烧死的场景,寓意驱走邪魔。

4. 最后的细节方面的补充以及。

图源Wikipedia,May Queen。 上图是来自wikipedia May Queen词条,可以看出电影的还原度还是蛮高的。这个是1877年加拿大bc省的may queen。但由于加拿大本身为英联邦国家,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也会奉行这样的传统。

如我前面说的,由于故事跟本上同Hereditary不一样,没有一个具体可考的故事,历史,或者宗教,因此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符号均是导演在编剧时根据北欧历史所加。

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如Harga这个名字, 在存在于北瑞典并且长期与恶魔之力有联系,故事里,这个恶魔化成魔琴手,一直让城里的人跳舞到死。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要以Harga命名;再比如为什么Ulf穿Mark的人皮,这则是维京人(Viking)人古时传统之一,战胜方穿俘虏的人皮显示胜利;May Day虽然不是瑞典本土传说,但这是一个被古欧洲普遍庆祝春天的一个节日,用来纪念May Queen战胜了Dark Queen 或者winter queen 带来温暖和丰厚的希望。再比如当Chris跑到一个谷仓,结果看到simon活着被挂在上面,双肺打开,这种活体解体术被称为blood angel,来源于挪威的古老文化。当镜头一扫而过孩子做游戏的画面是,这群孩子们是在玩一种叫做“Skin the Fool”的古老传统游戏。不得不说,这个群落的统治者早早就明白了对于孩子们从小思想渗透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Pelle根本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类对于死亡的情感。

Ättestupa, 老人自杀(sencide)献祭仪式也被认为有可能存在于北欧日耳曼人(Nordic)史前历史中。年老的长者因不能自理或无法继续支撑家计而选择自杀。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小聚落群体的延续。有限的供给分给群落里更加有希望的群体,如小孩,青壮年,适龄女性(或者雌性);而过于年老(无法承担祭祀意义的)或者生重病的则会被选择死亡。用现代的价值观来看是违背人伦纲常,可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群落中以及动物群体中当食物供给极其有限时,物种自杀是普遍存在的。在西方文化中,在大灾面前普遍被接受的“让妇女小孩先走”其实也可视为最优选择的一种延续,出于道德的考量,最后变成了“让妇女小孩以及老人先走”。

尽管sencide在自然选择上有所支持, 但在今天来看,这是是这是严重违背基督教教义以及普世价值观的。因此可见这个这个村庄里的人奉行的古老的Noric传统而非后来的基督教。

5.这个电影真的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吗?

大家看完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个电影没有鬼”以及“纯粹的邪教电影”。可事实上,对于电影有没有超自然元素,如我文章开头写的,导演给出的解释十分暧昧。从种种元素来看,Dani被选择仿佛宿命论:家人离奇的自杀,心理学专业的爱好,以及房间里充满神秘学暗示的装饰。电影中迷幻部分基本上都是靠主人公喝下或者吸入各种草药来实现,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任何超自然元素。可是这个村子里很容易让人引起共情的语言,则是模糊了现实以及超现实的界限。导演在事后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个村子所用的语言是“empathy”即“移情”或“共情”。简单的来讲就是你痛苦我也痛苦,你快乐我也快乐。电影给出的提示有很多,比如说Dani感到痛苦时,所有的姑娘一起痛苦;最后被烧死的志愿者因痛苦而嘶吼时,所有人都嘶吼;比如说他们独特的互相打招呼方式,是撇开语言而是用简单的呼气或者身体语言来沟通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共情。

Midsommar剧照。他们奇特的打招呼方式实为建立共情。

图源 Midsommar 剧照。 村里的姑娘同Dani建立起共情:你痛苦我就痛苦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Dani跳舞的时候,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能懂你们的语言了。事实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共情”了同这里的人建立起联系了。各种草药无疑帮助了这种共情的产生,而她脆弱的内心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她接受这种能力。因此反观电影里那些“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痛苦”的场景,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自愿自杀者。因为他们相信无论谁死,所有人都将体会到同样的痛苦。这也让电影最后一幕显得格外震撼。这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具有的能力,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超越介质的。可究竟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这些人经过长期洗脑如条件反射一般的反应,对于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所以说对于电影是否有超现实的部分,导演的态度是十分的隐晦和暧昧。

6.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导演在细节方面做了很多,拼凑起这个故事。整个村庄是一个古老的尚未开化的封闭聚落。这个聚落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来支撑自己的宗教仪式。同历史中许多其他古老的部落一样,繁衍与丰收是这个群体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所有奉行的宗教仪式均为祈祷作物丰收以及子嗣繁育。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原始群落和文化(如大洋岛的土著人或是印度教),这个群体也有十分明显的生殖崇拜,并且在这电影里表现的非常明显。如下图,小姑娘在成功交媾之后,换上了精致的衣服涂上了大红唇,意为由少女步入成熟。在这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镜头,是一个姑娘穿着衣服白色衣服,但在胯部有一个跟明显的红色长条状的物体,显然是在拟物男性生殖器。同样突出了这个群体的生殖崇拜。性崇拜对于原始部落极其重要甚至是他们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这样的崇拜实际上是原始部落对于作物丰收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景。

图源IMDB Midsommar剧照。 受了精的姑娘画上了精致的红唇,意为已经由少女步入成熟。

图源Wikipedia, Mural of Priapus depicte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Mercury in a fresco found in Pompeii。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中的生殖器崇拜。图为出土于庞贝古城关于罗马生殖神Priapu

但由于过于碎片化,因此无法像Hereditary里面的Rosemary‘s baby一样考究里面的出处。这也是这个电影遗憾之处。如果说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个我觉得就是关于Dani一家人的自杀。Dani家人的自杀一场戏十分惨烈而且片头花了不少镜头,如果能将这些与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更好了。尤其是她妹妹吸汽车尾气的镜头异常的恐怖,对比她父母过于安详的睡容显十分的诡异。单单的作为Dani情感铺垫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导演并没有在这方面挖掘太深,以至于后期dani看到她家人的幻影也让人觉得跟电影主线有点不搭,有些硬靠的嫌疑。不过话说回来,容易被邪教拉入伙的确实是那些有类似惨痛经历的人。

邪教场面确实大了很多,但如果把它单纯的归到恐怖片范畴里去,又觉得怪怪的。它更像大表姐演的Mother,同样是充满满满的宗教意味看完后让人觉得disturbing,但却很难说清它究竟讲的是哪一个宗教故事,出处何处。原因一样,也是导演自己凭凑起来的一个故事。但瑕不掩瑜,去年的hereditary是认真的反邪教,今年midsomar则是认真的反封建。哈哈哈哈哈哈哈。总的还是值得一看,希望大家仲夏夜夜夜睡好觉。

P。S。码字到深夜好累,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

最后我承认5个星对这个电影来说是高了,可是理解一下我上周末花了原价看了圈钱的安娜贝拉和马大姐,看到他们都有6分我的真的很气。。。今年让人期待的恐怖片真的不太多,这个电影绝对是远在及格线之上的。

—————————————————最后补充符号的意义———————————————————

电影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据导演讲是来源于sweden cult或者其他传统的宗教中,最后汇聚成为电影里面用到的符号。这些符号出现在装饰品上,祭祀的石头上,被绣在衣服上等等的。主要是其一种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符号电影里并没有过于深刻的挖掘,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有怎么花时间研究。如果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转步到介个网站,里面分析的很全://www.pajiba.com/film_reviews/spoilers-theorizing-what-the-runes-throughout-midsommar-mean-.php

如果没耐心看完,可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这几个比较有趣的:

1. 象征男性与力量的上升符号 “ᛏ”Tiwaz

如下图,Christian身上穿的衣服秀着一个上身符号。 这个符号来源于古挪威神氏Týr。在日耳曼神秘学中象征着男性与力量。在Chris被选择为new blood与村里的姑娘交配时,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给他换上绣有Tiwaz符号的衣服了。

图源Midsommar剧照。 Christian衣服上面绣着象征男性与力量的Tiwaz符号

2. 有evil之意的Odal符号:“

这个符号在电影中大量出现过,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吃饭时候坐座位的排列的样子。这个符号根据Aster讲来源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瑞典的邪教传统,用来保护家庭家产等意义。因此它大量的出现在电影中的装饰上,并且座位也安排成Odal的样子。如下图:

图源Midsommar剧照,人们的座位被排列成Odal的样子,意为对这个传统的尊敬与崇拜。

图源Midsommar剧照,女主身后有Odal的符号。

3. 统治者符号Ansuz:“

同样来源于Sweden cult,这个符号象征着统治者,首领以及神圣之力,因此被绣在了女大祭司Siv的衣服上。

图源Midsommar剧照,上面绣有Ansuz的符号。象征着统治

4. 最后补充女主身上的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ᚱ, ᛞ

女主在换上衣服后,身上有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Raido有旅行,旅程等意义;反符号有危机,死亡的意义;Dagaz则比较正面,通常有觉醒,黎明的含义。这两个符号放在女主身上格外的合适,它们几乎就完全暗示了女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觉醒。如今我们看完电影如开了天眼,知道女主从痛苦到觉醒的一系列过程;可对于电影中人来讲,她们是如何决定要将这两个符号绣在女主衣服上然后在跳May Queen舞之前给她的呢?是他们也早早就看透了女主经历并相信她最后可以成为May Queen所以才有意为之吗?

Midsommar IMDB。 女主身上绣者Raido跟Dagaz,似乎早早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

最后大家可以去看使徒,里面更加讽刺的表现了从乌托邦到邪教的转变。

 2 ) “故事的谜底藏在画中”——《仲夏夜惊魂》解析

→电影开场

长达30秒的长画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从左到右为:丹妮的双亲与妹妹死亡、克里斯蒂安安慰丹妮、克里斯蒂安带着丹妮与朋友们出游相遇哈嘎村民、丹妮与哈嘎女人在太阳下起舞。

五人中,丹妮是悲剧少女、克里斯蒂安是欺瞒者、乔希是窃书者、马克是小丑(最后头皮被烧之时,戴上了小丑帽子)、佩尔是引领者,吹动笛子蛊惑众人前行。

→电影基调

开场几十秒的空镜奠定了电影的悲伤基调。

在1分到24分这段时间之内,电影的色调是非常灰暗的,呈现出一种永夜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体现在了女主角丹妮身上,因家人去世,她十分低落、脆弱,在有限的镜头内奔溃了大概三次左右。

而在24分后的瑞典之行中,电影的基调转变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极昼状态。

女主也随之表现得愈发“开朗”。

→导演剪辑版

导演剪辑版(170分钟)比公映版(147)多了23分钟,新增主要场景有两个,其他都是对于公映版的细微补充和延伸:

导演剪辑版43-46分钟

丹妮一行人来到“哈噶”之后,首次参与了“哈噶”的吃饭仪式。

导演剪辑版84-91分钟

*哈嘎唯一天黑场景*

在举行完悬崖节活动后,女祭司西芙又邀请丹妮一行人去参与晚上的祭祀河神活动,哈噶人贡献完祭品之后,有人担心分量不足,一个小女孩走出来自愿献身,被丹妮劝阻。

丹妮与克里斯蒂安再度发生争吵,丹妮认为哈噶过于原始、野蛮,要离开哈噶,克里斯蒂安则坚持没什么大不了,要写他的论文。

一些导剪版重要信息补充:

1.众人开车前往哈噶途中,马克问“为什么这里的女孩都这么辣”,佩尔回答“维京人四处收集完美的婴儿,然后再把他们带到这里”。

2.乔希做“仲夏夜”题材论文的事情,早已在旅途车上(甚至更早之前)开诚布公。

3.乔希说当初克里斯蒂安使用论文网站还是自己教的,指责他作为研究生华而不实。

4.一直在关注马克的那个哈嘎少女,在马克误尿祖先树时,有为他提供帮助,与当地神父沟通。

5.女祭司西芙在窗外观察丹妮做馅饼。

→电影6分42秒处(导剪版6分27秒)

丹妮服下名为Ativan的抗焦虑药

百度百科:急性焦虑在发作时会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的表现。

为丹妮后面的数次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在所有的宗教电影中,这样的人物设定往往最容易被侵蚀信仰。

→电影24分处(导剪版27分)

在克里斯蒂安一行人开车驶入哈嘎镇时,有一个完全颠倒的镜头,预示着“哈嘎”与外界的异处,即将到来的危险,将会倾覆一切。

→电影43分处(导剪版50分)

佩尔的兄弟向乔希介绍“哈嘎”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弗萨克文。

有道注释:古弗萨克文( Elder Futhark ) 是 卢恩文字最古老的形式,主要在挪威地区的日尔曼部族和有及其它的移民部落中使用。

电影里,“哈嘎”有9天旅行、9人献祭、90年一次盛典、9倍数的年龄划分,甚至电影片名Midsommar(仲夏节)也是9个字母。

在卢恩文字的北欧神话起源中就有,众神之父奥丁自吊于树上9天9夜,顿悟卢恩奥秘的说法。

9对于“哈噶”是一个极具宗教意义的特殊数字。

→电影45分30秒~46分处(导剪版52分)

镜头略过一幅布画,上面完整解释了克里斯蒂安与玛雅的“传统”由来。

(1)少女爱上男子

现实:

少女玛雅看到占星结果匹配的克里斯蒂安

(2)少女朝思暮想

现实:

雕刻“爱情符咒”放于克里斯蒂安床下

(3)献上携带阴毛的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现实:

克里斯蒂安吃到带着玛雅制作的阴毛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颜色比其他饮料来得更为深红

(4)男子被少女蛊惑授精

现实:

克里斯蒂安被老人下药,与少女玛雅性交。

→电影48分处(导剪版55分处)

右上角有一幅壁画,正画着一男子在众女的注视下与女人进行交配,预示着克里斯蒂安的仪式。

而克里斯蒂安的床位也正巧在其下。

→电影51分处(导剪版57分)

丹妮半夜抬头看见临床的墙壁上,画着一个人拿着匕首划破自己的手。

呼应隔天“悬崖节”的放血环节。

→电影68分处(导剪版77分)

正中间壁画上画着两位灰衣老人(疑似被捆绑)在高处。

也在暗示着“悬崖节”的活动。

→电影76分处(导剪版94分)

丹妮梦见克里斯蒂安一行人背着她在半夜偷偷离开,汽车尾气黑雾弥漫,她的口中也吐出黑烟,照应电影前半段她的父母与妹妹因为汽车尾气而死的事件,这件事情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同时她对克里斯蒂安一行人的信任也十分脆弱,害怕他们会随时抛下自己。

→电影84分处(导剪版104分)

相较于其他人的游客身份,丹妮一直处于一种主动/被动融入“哈嘎”的状态:

(1)在草地上、跳舞时幻觉身上长草,成为五月女王身上披满鲜花,强调根的意识;

(2)佩尔对丹妮说了一些关于克里斯蒂安的“坏话”,告知她“哈噶”的家庭氛围(侧面削弱丹妮与外界的关系),在克里斯蒂安补救其生日时,她一直在看着一群哈嘎女人齐摆着照顾婴儿;

(3)与哈嘎女人一起做馅饼、跳舞;

(4)哈嘎女人在木屋内共情丹妮的悲伤。

→电影93分处(导剪版114分)

当乔希在木屋中偷拍哈嘎的“圣经”《卢比劳德》时,一个人戴着马克的头皮进入房间内,将其敲晕/死。

虽然这个神秘人的身份在电影中并没有说明,但在剧本中有明确表示,这个人便是当初因为马克在祖先树上撒尿而激动的中年人。

→电影97分处(导剪版118分)

在盛典上,丹妮伴随“哈嘎”众人喝下了神秘茶,随即产生了身体生根、花朵呼吸、看见死者的诸多幻觉。

早在电影28分时,她就曾喝下当地蘑菇茶(也许还吸了点东西?),产生了类似幻觉:感官放大、视觉扭曲、甚至窥见妹妹鬼魂。

这是基于西方传统宗教对迷药的认识,许多巫师在举行仪式的时候, 会使用以宗教致幻剂(entheogen)为代称的迷幻药,其目的并非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为了与鬼神沟通,在精神高度敏感之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哈嘎”这个虚拟地中,村民们就使用着迷药来控制村外人,使其产生幻觉,同时自身也在盛典上饮用,沟通神灵,削弱血腥仪式带来的冲击力。

→电影99分处(导剪版120分)

女祭司西芙邀请克里斯蒂安进入木屋内,克里斯蒂安位置正对着的壁画,预言了他将在熊皮中被烧死的结局。

→电影103分处(导剪版125分)

五月女王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殖崇拜,少女在形似男性生殖器的十字架下翩翩起舞,选出最有耐力的舞者,作为沟通神的媒介,去领导接下来的祭祀活动。

→电影108分处(导剪版130分)

丹妮成为五月女王,看见妈妈迎面走过,叫了一声“mom”。

但其实在这个场景中,还出现了安妮的父亲与妹妹。

在药物与盛典的双重幻觉中,丹妮内心的“家庭”(归宿)已经默默地同化到了“哈嘎”中。

→电影125分处(导剪版148分)

丹妮因为窥见克里斯蒂安与少女玛雅在性交,情绪失控。

众女与其共情,此起彼伏。

此时镜头移到了诸多壁画中的一幅:

背后圣光的女神手持橄榄,女圣徒俯首虔诚,勃起生殖器的男人在下方为熊熊烈火添火加柴。

整幅画性暗示强烈,将赤裸男性之罪与女性的纯洁互衬。

预见五月女王丹妮对不忠的克里斯蒂安的惩罚是——火刑。

→电影128分处(导剪版151分)

全裸逃出的克里斯蒂安发现了西蒙的身体被吊在一件木屋的半空中,后背被刀子呈翅膀模样张开。

这是“北欧海盗”维京人一种名为“血鹰”(blood eagle)的酷刑, 用刀具将人的脊椎肋骨切断,肺部从开口处拉开折成一对“翅膀”。

电影中,在克里斯蒂安发现西蒙的时候,他撕裂的背部微微颤动,还在进行着呼吸。

→电影142分处(导剪版165分)

神殿的大火倾覆之际,哈嘎村民纷纷狂笑嘶吼,丹妮身上装饰满鲜花,脸上却布满恐慌,大火燃烧至尽,一直闷闷不乐的丹妮也终于大笑起来。

从外在服饰到内在心理需求,她完全融入了“哈嘎”之中。

但这疲惫不堪的笑容是病态的。

正如整部电影所体现的哈嘎族仪式,表面上是祈求自然庇佑的美好愿望,暗地里是骗取外人、活人献祭的“阳光下的罪恶”。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释怀与融入,只是尚存于恐惧、疲倦、悲伤、药草与盛典的交替晕眩之中

 3 )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读博的都是永久性脑残)

其实我也是读博的 LOL

Spoiler alert...没看过的别读(事实上没看过的读了估计也不知所云)

这篇帖子主要是说男主这条线。

其实从有人跳崖然后全村人集体围观开始按照正常人的思路大家就应该开始准备跑路了...并且应该认识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英国小哥哥和小姐姐对此应该是有体会的,可惜势单力薄被分割包围双双领了便当...

要知道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美国人在这种时刻是应该跳出来拯救世界的...

但这部片子里的美国人除了女主以外都是人类学PhD。

人类学PhD。这是重点。

影片一开始男主和他的同学们一起party,然后女主(情有可原地)连环夺命call引发了同学们的不满...

大家都开始劝男主实在不行move on,其中黑人小哥更是暗示男主应该远离女主这种比较磨人的女友,把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毕业论文(如果没记错的话男主好像是像我一样prospectus都处于难产阶段)。

这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因为它解释了为啥高智的人为何会变得低能(主要是指男主及黑人小哥;白人小哥Mark似乎去瑞典就是为了泡金发白人妞的,最终也得偿所愿,只不过不是他想要的方式)。

在同当地人一同观摩跳崖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男主和黑人小哥的反应——极度的自然生理不适以及同样极端的压制这种不适的主观努力。仪式结束之后黑人小哥急匆匆地回宿舍整理笔记,男主则抛下了本来情绪就不稳定且失去三位亲人不久的女主(大渣男)追到宿舍急匆匆地跟黑人小哥表示自己的论文field work也要选在这里,言下之意”你别来抢我的gap“。

我特么有一瞬间以为他要跟黑人小哥讨论出逃方案。

结果他是来抢课题的。

你是毕业压力有多大啊亲...连命都豁出去了...

有句话叫一孕傻三年,我看就是纯属扯淡及性别歧视。明明就是读博傻三年。尤其是选不出题的博士。为了选出题都特么傻成这样了。就像身处狼群中的山羊不知道赶紧逃命,而是戴上老花镜开始研究狼的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喜羊羊灰太狼》的智商突然被提升到了博士生的水准。

劝还没读博的童鞋珍爱生命,远离读博。

接下来男主这条线的走向在为了学术献身这个大前提之下就非常明晰了。

“英国小哥哥小姐姐走得有点反常啊...?"

男主无视。

“白人小哥哥Mark好像泡妞泡得时间太久了啊...?两天不见人影了哦...?”

男主和黑人小哥一起无视。

“黑人小哥也不见了啊...?”

男主:“那啥,我跟他不熟。”

(你没注意到就剩你们俩了吗LOL)

人在利益驱动下会选择性无视一些看起来会威胁其利益的细节及这些细节所可能暗示的负面信息。对于男主和黑人小哥而言,论文就是最大的利益。为了完成论文他们开始对一些现象做出最乐观的假设,并且把常人应该具有戒备心抛诸脑后。到了后期,男主为了更好融入社区竟然喝下功能不明的药剂。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利令智昏,而是利令癫狂。

大哥你是被导师逼得有多急……

再简单谈谈女主。

我承认本人欣赏水平一般,花钱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图个舒心畅快,习惯于并且喜欢传统好莱坞式结局,好人大团圆并干翻所有坏蛋。所以我看到火烧小教堂的时候还幻想男主突然摆脱药物控制奋起搏命,或者女主突然觉醒技触发,抄起一个铁锹什么的把那些穿白衣服的混球全都脑袋开瓢…

然而最后女主露出邪魅一笑,影片结束。

好吧…

这伙白衣混球对女主的精神控制或者说洗脑是十分成功的。致幻剂是比较基本的就不单独说了…其实考虑到白衣混球似乎都是炼金术士,本片甚至可以解读为女主在致幻剂的作用下脑补一切黄暴内容…然后醒来发现自己在疯人院…白衣混球都是医生护士…不过这种解读太cheap我决定无视…

回到精神控制…

首先是瑞典反派小哥的暖男杀。女主本人的情绪问题和所经历的悲剧事件令她处于感情和意志都十分脆弱的状态。我们的反派瑞典小哥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趁虚而入。注意,他在众人出发两周前还特意向女主丧失亲人的事情表示遗憾,生怕女主忘了伤心事,目的就是要让女主在短期内沉浸在那种低落状态,从而增加精神控制的成功率。

然后就是把女主拉进各种女性的集体活动,比如准备食物(我怀疑大部分都是人肉LOL)和参加舞蹈比赛。女主被拉进厨房的时候首先就被人系上了白围裙,像其他女性一样,这是建构新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发制服。舞蹈比赛是第二步——做广播体操。然后女主就莫名其妙地赢了,赢的方式就是跳的时候跟别人撞在一起不会倒…我认为所有人都在假摔LOL…大家重量级看起来都差不多撞在一起也就踉跄两步哪有那么夸张。第三步,注意,相当关键,女主赢了之后被带去给作物和牲口祝福,祝词都是白衣姐姐一句,女主重复一句…那不就是喊番号么…同时女主也被暗示去效仿白衣姐姐——这个暗示对接下来的安排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操作比较高端。女生们故意让女主窥见男主跟其他人XXOO,导致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回到宿舍时已经淤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此时,又是那个带头含番号的白衣姐姐,带着女生们一起陪着女主,并且在她对面开始带头哀嚎,注意,先开始哀嚎的不是被绿了的女主而是这个白衣姐姐。此时的女主已经有了跟着白衣姐姐重复的心理暗示,因此不需指引就被白衣姐姐带了节奏,跟着众人一起哀嚎。负面情绪终于得到释放,女主也找到了在猪头男友身上所找不到的共情,终于融入了新的社区。随着男主化成灰烬,女主跟过去身份的联系也随之烟消云散。微笑着接受了她的新家庭。

按理说女主是心理学的背景,应该没这么容易中招…但是要考虑到其感情状态…女主对男主是相当依赖的状态…担心家人的时候要向男主寻求安慰,知道男主要去瑞典不带自己会freak out,发现男主视奸其他女生的时候醋意浓重,虽然没有表达出来。可以说她离不开男主,所以开始纵容男主。当她看出事情不对劲但发现男主作为人类学学者对当地风俗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时她选择沉默——虽然晚上会做噩梦,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能离开。正因为对男主依赖性极大,当她看到男主跟别人XXOO时她的世界应该时彻底崩塌了。

怎么说呢…女儿当自强啊…不能这么离不开男人…尤其是PhD男人…LOL

 4 ) 《仲夏夜惊魂》——邪教杀人称之为当死则死的洒脱

似乎是要弥补《遗传厄运》呈现给人们的惊悚,《仲夏夜惊魂》带着每一帧都美如诗篇的纯净感走进观众的视角,即便处死的尸体被摆弄成翩翩起舞的蝴蝶状轻盈,而杀戮也不过是跨越物种的奇迹拼盘,生命的周期将铁律刻在了阳光下、弥漫在空气中,无形的结界保护着这个社区的平静也保护着外界的纯真。然而虽然看过了导演剪辑版,也只能认同本片的视觉技术而非叙事能力。一群年轻人假期到陌生国度游玩并死在那里几乎算得上是恐怖片的惯例,鞋教的诗诵又比与嗜血家族的弯刀高级多少呢。

影片的女主在经历了全家死亡后,和男友及伙伴来到了瑞典某偏僻社区,在这里,他们体验到了比《大开眼界》更真实刺激的经历,然而如同多数人的人生一样,在你一开始感觉到不对劲时,你看着周围温馨的人文环境原谅了它;当你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时,周遭人却让你觉得只有你深陷疯癫;而当你知道这个体(毫无关联)制的问题根本烂入骨髓时,你已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男主属实是全片的大烂人,不仅言语CPU自己的女友,一方面用种种行动展示对她的不屑、漠视、甚至厌烦,一方面却在言语上强词夺理甚至狡辩耍赖,两面三刀的表面伪君子内心真小人;自私无耻,利益面前首当其冲背叛好友,明知好友一直在研究仲夏夜的课题,在发现这个社区的独特性后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利用它、并在好友面前合理化、美化自己的盗窃举动。一个无时无刻不想换掉女友甚至光明正大调情的男人是这个社区的天选之人,对他的一切厌恶在老妇人帮忙推着他的屁股送女孩受孕时达到高(剧情)潮。

剪辑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可是这个亮点在反复的使用和平淡的剧情里也会黯然失色。女主的每一次崩溃在情景转换上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压迫,人在痛苦面前的无力让生活变成了一层又一层的浆糊,人在其中无法喘息甚至举步维艰。

车子即将驶进社区时出现了反转,这个反转甚至是物理层面上的,画面被180°反转了起来,画面被倒立的天空和树枝割裂出了R字感,即影片出现的第一个神秘字母,在众人第一次吃饭时以上帝视角为观众所见。很可惜这些神秘的符号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磕点药就能听懂瑞典语的设定很难不吸引到学渣。

本片画面结构也呈现了美的质感,例如男主第一次骗女主瑞典计划时,女主站在门口和男主反射出了镜中的影像,镜中的他身处光明却身影黯淡;女主来和男主朋友见面时也是出现在镜中,而黑人小哥偷拍圣经的时候对面也应该是一副偷窥镜。在许多的画面重叠中也展现了女主的犹豫和心境变化,可是结尾的骤然结束并不能使影片豁然开朗,反而使影片加深了装腔作势的气质。

然而如果本片可以深入挖掘下这个社区的历史、文化、乃至恐怖传说也好,可是整个观影过程完全就像试图做精彩论文却一头雾水的男主一般。符号、食物、药物、历史、发展、目的统统不了解,完全是在社区的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节日里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解密感,也就让人失去了好奇心,这也是本片看起来如此乏味的一个主要原因。你可以搬出来一个神,像《遗传厄运》那样摆个腐(发青)烂无头女也好,而不是砍点木头搭几个木屋说它是个崇拜太阳神的鞋教社区就够了。

影片鲜亮的太阳和干净洁白的服装看多了实在令人厌恶,这种厌恶就像每周上了80小时班的你听说世外桃源是真的,你半信半疑上了贼船后发现世外桃源不过是嗑(high)药(high)新城,受嘲弄的人性在这个瞬间爆发出来了报复欲是惊人的,世界的真实性和信仰的崩塌也是瞬间的。你抗拒不了另一个强大信念给予修补你破碎心灵的能量,即便这种能量以黑暗结果、以残忍发芽。

家人这个词,本身就是诱惑和诅咒。普通人一生困囿于此无力挣脱,是好是坏全凭天意,而天意总是弄人无数。拥有的时候便意味着有了失去和被伤害的软肋,它在人心里的分量犹如太阳神无尽的光辉、可它自身的脆弱更像不可靠近的黄色圣屋一把火就没了。你在寄托着是是一场梦也好、是药物影响了神经也罢,无一不是观察者眼中的冰冷符号罢了。

影片一开始是一幅幅冷峻阴暗的北欧森林光景,然而这个社区却几乎没有多久日落。在长夜的城市里四个年轻人口是心非信仰崩塌、在充满阳光的社区里人们共情情绪,然则都是吃(*)人的社会,一起悄无声息的吃。但是比起没有隐私也不存在个体差异的社区,还是现代社会的阴暗来的坦坦荡荡。

 5 ) 极昼之爱

电影里的北欧异端崇拜太阳。当然是北欧,因为有极昼极夜,一年中一半的时间少见阳光,所以完全懂得失去太阳的绝望。

异端对太阳的崇拜,宛如爱人移情别恋给你的教训:失去之后,才知道这光明无法填补。每天和无数人沟通,受无数种赞美,都无效。你只需要与那一人沟通,只愿受那一种赞美。

一旦捉住太阳崇拜这个主题,这部电影就完整得可怕。它自始至终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即:无爱之地,可以用什么东西填补。

异端认为人生四季,每季十八年。到了七十二岁,就该跳崖自杀,以躲避毫无尊严的衰老和死亡。公社里每个人都形貌昳丽,而年轮正值五月,每天太阳照得白衣教徒和外来者心智发昏。他们的皮相,就是极夜到来之前,往生咒的序言。

女孩来到极昼之地,背负着灭门的回忆:那个冬夜,全家死在消防队血红的灯影里。她眼里看到的尽是花草,丰茂到喝完灵药,草叶就从有红似白的皮肤内生长开来。但她仅存的爱恋所托非人,那男人在一年前早已失去了爱她的心思,只为尽美国偶像杜古德(Dogood)的善行,才陪在她身边。

接下来的自杀、失踪、亵渎、报复、淫欲、生育、庆典、同悲、纵火、微笑,无一不在回答那个问题:无爱之地,到底用什么东西填补?

答案是,趁五月未央,用访客献祭:大部分献祭肉体,女孩的献祭则更高级,是悲苦的丧失。女人们围着她号哭的那一幕分明是现代舞,赤裸裸地扎进现代人的心脏:你是要孤单但独立,还是要在没有个人空间的拥抱里,把孤独强压下去?

无数人告诉你她们爱你时,你就知道自己已处在无爱之地。你爱的那个人回头一笑,你就知道太阳又回来了。所以这个异端,分明就是人们失去挚爱之后,用来劝服自己微笑的鸩酒。

最后女孩在无爱的荒原上微笑,但总有尊严,因为惩罚了口头说爱的男子,狠狠扇了谎言本身一个耳光。但温吞的拥抱和强行的拥抱依然是无效的,它们比独立在寒风中更加可耻。

这就是极昼的恐怖真相,它预言了花草和生命力的尸骸将归于何方。

 6 ) 里面的瑞典公社有历史原型

[仲夏夜惊魂]是部恐怖片,总体上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群落的故事。

哈嘎镇(Hårga),一个身处瑞典北部的公社群落,隐于山林之后、与世隔绝,宁静神秘。

男女主角们一路七拐八拐汇聚于此,本意是要参加一个为期9天的宴会,却陷入有着怪异而惊魂走向的后续。

©️[仲夏夜惊魂]哈嘎镇入口

这里的人们统一穿着白色长褂,女人长裙,男人长裤;大家同餐同宿,一同劳动,一同祭祀,一同分享情绪;生活被古老的符文所覆盖,人们亦遵循着数百年来的古老仪式。

这是一个community,一个几乎封闭的社群。通过电影里所展现和人物介绍的部分,可以总结这个公社的部分运行逻辑,比如:

1、这里的经济来源:伐木、纺亚麻、顺势疗法、水电厂;

2、36岁之前,所有人都睡在同一个公共空间;36岁后之后,会被转移到劳动房内(原因是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四季哲学”:18岁之前的孩童期是春季,18-36岁之间是夏季,主要朝拜;36-54岁是秋季,负责劳作;54-72岁冬季,成为导师)

3、婴儿由所有人共同养育;4、工作或角色分配,取决于童年时所展现出的特质;5、为了保持好的血统,伴侣必须由长辈认可才行。表亲间有时也能成为伴侣,但是忌讳乱伦,所以会邀请外界的人来联姻。

©️[仲夏夜惊魂]里的哈嘎镇同餐共宿

电影里哈嘎镇的公社虽然是虚构的,然实则有一定的历史原型。

刨除邪教的部分,它让人联想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流行一时的嬉皮公社(Hippie Commune),它们也被叫做群居村。

01

60年代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很多现代文化的原型,还有那曾经意图回归自然和共享融合的嬉皮士感性。

“在一起”(Be together),是当时一个可以反映嬉皮士们主要生活方式的著名口号。

如果你看过[逍遥骑士](1969)。

©️[逍遥骑士]途经公社

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两个男人留着长发,穿着异服,骑着哈雷机车,流浪在路上。

他们经过离群索居的嬉皮士群落,年轻人们离开大城市自发聚集到乡间,过上了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

©️[逍遥骑士]

那些年轻人光着脚丫在田间自己播种,头上发间戴着花,四、五十个男男女女混居在一个大的木屋房间,同餐共宿,共同养育小孩。

他们会在饭前一起祈祷,“感谢食物,让我们能共同分享”。会在饭后,将自己扮成埃及艳后,扮成耶稣,扮成凯撒,在舞台作哑剧表演。

公社生活自然清贫,但也简单,自由而纯粹,有一种满心赤忱和心无芥蒂单纯的快乐在。

©️[逍遥骑士]

一如里面有段对话,看到嬉皮士们在荒地上播种,一个人说“这里只有沙子,他们什么也种不出来”,丹尼斯·霍珀四处看了看,坚定地说“他们会成功的”

你相信,他们就会成功,会种出粮食,会种出快乐。

小说家劳伦·格罗夫有一本书,叫做《世外桃源》,同样以此时期的嬉皮公社为原型,讲述了一场横跨数十年的乌托邦社会实验。

“永恒之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每一寸土地上。这块石,这方冰,这棵树,这只鸟,一切都值得我们善意相待。”

书里这样写道。

70年代初的纽约州西部,一群身份各异的嬉皮士们(摇滚乐手、流浪汉、裸体主义者等等)风尘仆仆地奔赴至此,汇聚在乡间一座废弃了的大宅子里。

©️60年代的公社生活

这片土地、这些建筑,从此被视为来自宇宙的爱的礼物,这里成了桃源屋。

他们给自己的公社取名叫做“阿卡迪亚”,意为“亦有我在”。公社里有着明确的加入和生活准则:平等、爱与劳作

所有承诺劳作的人都被欢迎加入,所有的规矩都由大家共同商议定下,财产共有,集体劳作,田园牧歌,素食主义,开放式性关系......

嬉皮们在乡间建立起了独属于自己的一隅“世外桃源”,他们过上了一种纯粹而诚信的集体生活。

©️美丽的公社生活

到1960年代末,公社生活已经成为嬉皮士文化当中最为盛行的新潮流。 《数字乌托邦》里记载,在1965年以前的两个世纪里,美国社会一共只建立了500到700个公社,而在1965年到1972年的短短7年时间里,数千个、数万个公社就此建立起来。

每个嬉皮公社也都不尽相同,它们有的包含一些虔诚的宗教社团元素,有的只是单纯的世俗社团;

有些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社团,有的则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运作,他们会开办自己的企业,或出售一些诸如摇滚专辑之类的商品。

这里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模式,每个嬉皮公社,几乎都随着时间和人群的不同,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规则和个性。

02

美国最早的嬉皮公社可能要追溯到1965年的落城群居村(Drop City)

落城一直运营到了70年代初,几年前,来自堪萨斯大学的四位年轻艺术家为了创作现场艺术和社会实验,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迅速建立起了第一个嬉皮公社。

不过,它要到1967年之后,才真正为人所知。

©️“爱之夏”聚会

1967年发生了什么呢?在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社区(Haight-Ashbury)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 60年代初,这里被称作“嬉皮士的首都”。

那年1月份,嬉皮士们集聚旧金山,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集会,这就是著名的“人类大聚会”(Human Be-In),后来也被认为是“爱之夏”的序幕。

就是在这次活动,LSD的著名推广者、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莱利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 所谓“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

©️“人类大聚会”

这句口号也成为整个嬉皮士运动的注脚。

Hippie,Hip本义是说人的髋部,后来被指代瘾君子,在“垮掉派”的语境里,Hip常常说那些走在流行风潮最前端的人,师从“垮掉派”的嬉皮们,在整个60年代,成为“反叛一代”的代名词。

他们反对越南战争,反对消费主义,反对性保守,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他们反抗资本主义,批评政府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反抗守旧的生活方式,支持女权和环保主义,反抗旧的习俗和政治。

这一代年轻人,用逃离城市和自我放逐的姿态和方式,将追求“自我”和“自由”深深铭刻,掀起了一场“生活革命”

有趣的是,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里预言过,会发给革命的人应该是那些流浪者和社会边缘人。

而事实上,嬉皮这一代的中坚反而是那些来自中产的孩子们,他们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亦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却选择从稳妥的家庭、学校,稳妥的人生中悉数逃离。

©️“爱之夏”聚会

1967年的夏天,大家不辞而别,离开家乡,搭上一辆辆大巴旅游车来到旧金山,头戴鲜花,作为暗号,在海特-阿什伯利社区迎接属于他们的“爱之夏”。

海特区的中心是一个名叫“挖掘者”(The Diggers)的组织团体,名字来源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那群英国佬或许是最早过上按需分配公社生活的人群之一。

“挖掘者”们继承了这种乌托邦理想,他们会在海特区的草坪上为嬉皮们免费分发食物,提供生活必需品,不求物质回报,只重精神提升。

©️“爱之夏”聚会

但过于理想主义的“爱之夏”很快就夭折了。

随着运动的壮大,特别是毒品、性自由等一些元素的吸引,各类怀着复杂理念的人们迅速涌入海特区,这里开始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类冲突事件频发。

而又随着后续经济问题的爆发,商店关门大吉,大街上堆满了垃圾没人清理,旧金山迅速变成了一个贫民窟。

“爱之夏”失败了。但嬉皮们并没放弃希望。

海特区并不是结束,反而成为一个开始,落城这样的嬉皮公社被人发现,数目庞大的群居村落开始出现,从旧金山一路到洛杉矶、纽约东村,再到遍及全国。

©️美国第一个嬉皮公社落城群居村

吸取了海特区的教训,后续的群居村在组织过程大多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彼此认同,共同劳作、人人平等、关怀友爱成为共识。

“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美国的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衰落。

©️哥本哈根的“自由村”,被称作最后一个乌托邦

而这场嬉皮公社热潮也迅速蔓延到了欧洲,欧洲青年们对此极富热情,群居村很快建立起来。

在德国,这样的群居村达到了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存在着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直到现在都还在运营。

03

一群彼此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居住,相亲相爱,彼此支持和分享。

这种类似大同世界的构想,自从1516年英国社会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写出《乌托邦》以后,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一种美好愿景。

公社,恰如一种微缩型的公有制社会理想。

有人说,60年代的嬉皮公社,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人的公社实践其实并无本质不同。

其实早在19世纪,北美地区就有了诸多公社实验。

©️当年的欧奈达公社

存活不到3年就失败了的新和谐公社、布鲁克农庄,埃丁·巴卢的希望谷,以及摩门教、震颤派公社等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至善派的欧奈达公社

奈达(Oneida)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可能有取其共同生活之意。由约翰·诺伊斯一手创建,存续了33年之久(1848-1881)。

诺伊斯是欧文思想的推崇者,早年就致力于宣扬他的“圣经共产主义”,后来建立起欧奈达公社,这里更成为他思想的实践圣地。

©️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欧奈达后来作为银器制作公司一直存续到现在

在欧奈达,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业务范围包括做水果、蔬菜罐头,银器制作等等,几年之后,便很快实现收支平衡,30年间,成员最多时达到306人。

19世纪中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当时不平等、贫富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公社,成了当时人们给出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

这一层理想愿景,在60年代的嬉皮公社那里,同样如此。

当然,大部分的公社实践,可能都会在后期因为经济状况、分工问题等等而日益分化,最终无奈走向失败。

更糟的情况,是公社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恶行。比如60年代著名的邪教头子和连环杀手查尔斯·曼森,就很擅长利用公社形式的“爱与毒品”给手下成员洗脑。

©️[仲夏夜惊魂]

或是就像[仲夏夜惊魂]里,群居公社的单纯美好愿景褪去,背后却是有着奇怪逻辑与诡异信仰的邪教群体。

乌托邦之所以为乌托邦,便注定了理想与实践之间永远隔着山海。

但无论怎样,这种颇有些异类的“反主流家庭”式探索,永远值得人欣喜与赞美。

[仲夏夜惊魂]自然也有一个“反家庭”的主题在,从女主角一开场即宣告传统家庭形式的瓦解,到最后结尾在公社里收获认同和另一种人生。

公社掀起的生活革命是从心灵到身体的,你可以讲,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私密反抗

©️国内也有相类似尝试,比如北京的706青年空间

无需血缘纽带的人与人联结,身份共享与融合,反工业而回归自然,在被消费主义浪潮和资本主义陷阱包围的当下,公社形式更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对于那些租住在大城市,为了工资每日在市区和郊区间奔波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公社可以是怀抱的理想主义。

它也可以是一种有可能的可选择未来。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短评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9分钟前
  • Lacie
  • 还行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R级有R级的理由……

18分钟前
  • 浮槎
  • 推荐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19分钟前
  • Absinthe
  • 还行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29分钟前
  • 思栋鸟
  • 推荐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33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38分钟前
  • ANNA
  • 推荐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40分钟前
  • Akiko
  • 力荐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4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49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51分钟前
  • 城中日月
  • 很差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

58分钟前
  • *******
  • 很差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1小时前
  • Nin
  • 还行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1小时前
  • Al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