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与雨声

剧情片日本2017

主演:森田想,田中怜子,田中伟登,青木柚,红甘,户冢丈太郎,若杉实森,门井一将

导演:松居大悟

 剧照

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2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3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4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5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6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3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4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5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6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7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8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14 16:11

详细剧情

  以“电影与舞台剧”的青春群像物语~松居大悟穿梭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华丽映像。之前与松居大悟合作过的音乐组合MOROHA将担任本片音乐制作,而时尚设计师KEISUKEYOSHIDA也将做为“衣装设计”首度参加电影制作。  本片入围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映画・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春公映。

 长篇影评

 1 ) “放弃”这个词就作为憧憬以后再使用吧

【一篇非常个人向的影评+十级剧透】

因为我特别喜欢《俄罗斯方舟》,所以我是冲着“一镜到底”的噱头来的,我觉得《冰淇淋与雨声》的创作风格十分先锋,尤其是歌队的个人诉说,加上剧本里所编排的剧情,按理来说连《恋爱的犀牛》都觉得吵闹的我应该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但我也有过排戏被推掉的经历,也算感同身受了。

【主要内容】讲述六个通过试镜来排戏但戏被推了但仍坚持要演完话剧的故事。

【拍摄风格】运镜流畅,调度有序,时间线的转变十分巧妙,但是其实它的长镜头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炫技。导演想赋予镜头技巧去表达的是虚与实间模糊的界限,所以导演有用画幅来提醒观众。而对于长镜头,炫技之外的意义我想可能在于戏剧之中不存在蒙太奇,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就是排戏。

【虚实难辨】虽然戏与真实之间有画幅的提醒,但是在剧中的戏里演员的名字就是在剧中的名字,而这也是真实演员的名字,可谓戏中戏中戏。而且这幕戏不是在真正站上舞台才演给大家看,而是在排戏过程中展开对剧情的讲述,这种艺术形式更能表现他们对演戏和梦想的执着和认真。还有结尾,六个人到剧院看到的有人替他们遏制工作人员且有很多观众,他们上台后,台下空无一人,却有着如同雨水打击在屋顶的声音。森田想的几次在剧中说“我想这不是真的。”这就是导演在模糊虚与实的界限,青春本来就是朦胧的。

【中间我要穿插两个小吐槽】

1.戏的剧情,这种剧情我是观众我也不会去看:

{第一幕}她的朋友怜子觉得这个小镇的生活好无聊要离开这,森田想把弟弟柚的随身听(可能误)送给了怜子。男友伟登的深情表白。

{第二幕}柚找森田想要随身听,并且告诉姐姐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

{第三幕}森田想一个人的独白、关于她与垂危的妈妈。

{第四幕}森田想让男友伟登在怜子走之前三个人一起3p并且和怜子一起杀死了伟登。

{第五幕}森田想跟好友红甘说如果伟登找到红甘就说森田想昨晚和红甘在一起。红甘给森田想讲她和丈太朗去逛动物园的事。

{第六幕}柚告诉森田想妈妈死了。

{第七幕}森田想向丈太郎表白并且以自己母亲去世来博得同情。

2.当有人来说没有人买你们的戏所以不用演了的时候我好想建议他们录个NTLive,但是当我知道他们戏的完整剧情之后...

【歌队的设置+结合剧情解读】这个最吵闹最先锋的存在,其实他(们)的7次出现都是对剧情起推进作用或者相互呼应的。

{一}“时间能解决一切,无论是失恋,屈辱或是后悔都能靠时间解决...为什么还是想要拼命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就是与主旨、结尾的呼应:坚持梦想,不能放弃,即使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改变,但是就不能等时间来化解。

{二}“...说起来今天的聚会气氛超热烈...但我们真的很幸福了,有大大的梦想,有能谈论梦想的朋友...”就是在说一起坚持梦想的朋友嘛。

然后“...突然袭来的空虚感...那感觉也太糟了吧...我要出发了,居酒屋不是我生命的意义,还有不得不去实现的梦...”这个时候大家都围着一圈进行团建,这时候森田想是坐在大圈之外的一个突兀存在,她爬起来要离开这里去找柚对戏。

“现实艰难黑暗,但仍比想象耀眼...掀起革命,推翻黑暗。”就是对接下来剧情走势的暗示。

{三}告诉大家戏演不了之后“2015年的富士摇滚节,是我没能触碰的大舞台。”与戏不能演对应。

“...曾经追逐梦想,现在被梦想追赶...职场中的伦理道德比任何都真实。”算是对现实和命运的自嘲了,提到了职场我感觉是要趁青春搏一把,坚持梦想,放弃就留到以后无法抵抗的时候再说吧。

“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熠熠生辉,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成现实,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第一句让我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说的『小时候谁都以为自己的未来熠熠生辉,可长大后才发现没有一件事遂你的心愿』我感觉这种设置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成人世界是复杂的,那时我们无法摆脱命运,可我们现在还年轻,还有机会反抗,应该坚持梦想。

{四}“请不要因为失落而原谅自己,和只会苦恼的自己做斗争很无耻...分析弱点,做出总结,理应比昨天更进一步,我一步都没有向前,原地踏步,只有时间在流逝。”反抗不反抗,时间都在走,与其和自己斗争不如和命运斗争。

{五}“班会上竞选班长,毛遂自荐的我,输给了朋友举荐的对手,现在还记得全班向我投来的嘲笑眼光。如果你也是这样一群人,请你们继续用这样的眼神来看他们吧。”接下来讲的就是他们反抗的故事,我觉得这里和《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旁人的讽刺,这里就是讽刺那些自己没有能力却还去嘲笑那些失败但却是勇敢者的人。

{六}“好感激你们能有幸听到我们的诉说,我们是抱着敢说出这样的话的心情来登台的。”这应该是一段歌队在演出前的报幕,接下来就是演员上台,空空如也的观众席,却有如雨水击打屋顶似的掌声。

{七}“...即便如此,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活出生命色彩...时间会浇灭一切,唯有热情不会改变。无论做什么的都不会改变,虽然时间会化解一切,但是我不想这样,那些都是我的,再不堪也是我的,还给我。”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改变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同样作为青春片的《冰与雨声》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反抗吧,但是全片都在讲这个又略显单薄。

【一些个人向的感受】我觉得我和森田想在她的第二层身份(现实的演员森田想是第一层,剧中的森田想是第二层,戏中的森田想是第三层)是有共鸣的。我在为学校的戏剧节选送节目时排了一部改编自中国唱诗班的短片《相思》为话剧,与《麦克白》竞争,我们的话剧被推掉了,当时也是非常不甘心,甚至还在课堂上与对方剧组起冲突。因为我是组织者,尽管他们也很爱这部戏很尽责,我但对于这个话剧的心血肯定是多于其他同学,而这部戏就是以森田想为中心的,所以我觉得森田想在这个团队中的地位是与我在我这边是一样的,所以她会在别人团建的时候因为责任感偷偷跑去排戏,但又会享受集体的美好和大家一起party。不过我的反抗适可而止了,她们的这股劲儿挺令我羡慕的,所以接下来的挑战,趁我还年轻就不要轻言放弃了吧!

个人公众号『千禧放映室』欢迎来玩~

 2 ) 继《狗镇》之后再一次颠覆我的片子

从拍摄手法、场景搭建和服化道上看,《冰淇淋与雨声》是继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之后再一次颠覆我的影片!

《狗镇》是用线条、人造光和极简道具来拍摄,而《冰》连这些都彻底抛弃了,手持镜头下,演员们穿着自己的衣服,用粗糙的道具和身边的物品随时随地就开始表演,他们只要一开口说台词就自动进入戏里,自带BGM。影片的背景音乐是Moroha乐队,一个弹琴一个扯着嗓子说rap,竟然很有日本武士的风范,他们就像《兰戈》里面的猫头鹰乐队,如空气般存在,唱出人物内心爆发的情感。

与同样是戏中戏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相比,《冰》对“现实”和戏切换方法更胜一筹并且有内在的逻辑。

一开始还能从演员捧剧本和导演指令来区分“现实”和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员也在成长,台词更熟稔,演技更精进,最后只能通过画面比例的切换来区别,因为“现实”的人物情感已经和戏里人物完全同步。再加上演员就用本名演出,所以有时候看得入神,甚至注意不到画面的变化。

当他们正式换上戏服站在台上准备演出时,影片却停在了此刻,谢幕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演员们的火候已经到了,他们会演得很成功,毋庸置疑。

影片还有一个出彩的地方,即对“现实”时间的艺术处理,同一个镜头下,演着演着就自动过渡到了几天之后,这种根据人物心情而不是根据场景变换来交代时间流逝的方法很让人着迷,因为这一点,整部影片真正做到了一镜到底!!

 3 ) 冰淇淋与雨声:人是有意识的宇宙

《冰淇淋与雨声》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它追求实验,仿佛无限回旋的阶梯,或者是镜中镜,探索无数次映射之后留存的真实。故事取材于导演和演员们舞台剧演出夭折的真实经历,演员全部采用真名演出,又采用戏中戏的形式,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愈加模糊了现实、戏、戏中之戏的边界,是一场大型的以现实为对象的艺术实践。

它具有舞台剧的特质,它讲的也是舞台的故事,这是先锋的、在舞台与电影交汇处的探索。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长镜头,摇晃的、连贯的镜头,需要舞台剧般一气呵成的情绪。电影镜头的调度、镜头的远近又让视角移动、聚焦,令人拥有一种奇异的在场感。整个观影体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甚至让人微微地不适。

故事中心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如何不畏挫折,追求自己的舞台梦。更确切地说,是当自我意识觉醒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将内心的冲动变成现实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如何发生碰撞。青春埋藏了太多危机四伏的种子,如戏中戏里盘旋与三人之间的微妙情感酿成的杀人案,如逝去的母亲让一切跟之前都不一样了,如内心的愤怒让人幻想炸掉这一切。所有的危机被放在了戏中戏里,戏中戏让这个略显无聊的追梦故事更加立体了。

追梦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十多岁会喜欢的电影。它的立意未免有些单薄,甚至扁平。当作为旁白与补充的摇滚歌手开始咆哮的时候,尴尬开始蔓延。它像那种颇有才华的学生导演的先锋作品,充满了缺点,和毛手毛脚的探索。然而它因青涩而显得真诚,因一种不加掩饰的野心勃勃,而显得格外可爱。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导演和编剧的作品,而是所有演员与导演一起最大限度参与了创作的作品,它所展现的是他们对于艺术与现实的观点。艺术与现实难以区分,在戏中饰演演员的演员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演起来,以这种行动他们表明,艺术是一种生活实践,舞台上的他们同时也是生活着的他们。

其实,在整个观看后期已经有点厌倦,然而最后一幕竟然令人有些感动。当所有的演员站在舞台上,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电影到这个时候就结束了,除了它没有,以纪录片的方式又进行了几分钟。电影结束了,站在舞台上的演员松弛下来,完成了一种身份的转换。这种转换如此自然,”咔嚓“,某种东西断裂了,什么东西还在继续转动着,我们从戏中的空间坠入现实的空间,这时我们看到了创作人员本身。戏与现实区分,戏与现实不分,究竟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我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人是有意识的宇宙。因此人要表达,创作,并且被看见。在僵死的、无聊的重复和重复的无聊的篇章中,我渴望看到真正的人与真正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文艺。

 4 ) 我也要快点杀死自己心里的蟋蟀

冰淇淋与雨声,简单直白的名字,中二病的气息扑面而来;剧情也是干脆利落:讲的是小镇里即将上演一出舞台剧,出演的是通过试镜选出的少年少女们,但是这场舞台剧中止了......

在意剧透的朋友可以安心了,导演(富有深意)大大咧咧的把故事梗概打在大屏幕上,当然这跟“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开头差不多一个意思:人总归是要死的,但生活还得好好过,是吧?

电影画面是从一个对着镜头说唱的大叔开始的,歌词关于时间和逝去的青春。然后是舞台剧的导演讲戏的环节:故事的开端是朋友要搬离这个小镇,讲述痛苦的回忆,人物的挣扎,目的是描绘青春期的疼痛。

接下来随着画幅的拉宽,电影正式进入了剧场模式(少年少女们排练戏剧的镜头)

画幅的切换贯穿了整部电影,作为电影中发生的事和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之间的界限,在切换的多次重复后,这个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作为观众一不留神就被带入不同场景中的表演。加上演员们透过屏幕直接对着观众的视线和独白,进一步淡化了观众和屏幕的边界。你我是在和电影中的演员看着同一场舞台剧,观众被拖入与电影中的现实那个维度。

所谓剧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人们的生活处于佛教所说的“依他起性”的状态而没有自性。

作为梦的延续,被选中的少年少女们意料之中的上演了一场硬闯话剧场的大戏。

记得某个伟人说过“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导演的套路还真的是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啊。虽然说在所有令人绝望的结局中,“幸福的结局”是最最令人绝望的结局,还是让人忍不住的想看一眼梦实现了的模样。同时,让观众去回溯,如果舞台剧最终没有上演的预设被打破,那么历经的这一切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同,早已分手的恋人和多年的老夫老妻去回想从初见到相爱的点点滴滴。

然而,强撸的春梦不甜。当你踌躇满志的踏上舞台,发现面对的是空荡荡的观众,所有注视的目光,赞赏的掌声全都来自你自己的想象。如同某人死了,却不愿意死去,他不断归来,刺痛着生活的鼻息。如同哈姆雷特的父亲,活死人的归来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去清偿未完成的债务。梦想的第一次死亡是被现实撂倒,梦想的第二次死亡是被我们亲手掐死,这时候梦想才真正死去。

原发布于我的个人公众号:久石乞。了解一下?

很少粉的公众号:久石乞

 5 ) 让时间把梦想和热情带走,你甘心吗?——见证一场‘演员的诞生’

8.5

‘制作费是笔和A4纸, 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而实现, 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为现实。 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 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熠熠生辉。’ 一镜到底让我们在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穿梭,花瓶裂开的缝隙照进阳光。 让时间把梦想和热情带走,你甘心吗?导演用画幅的变换取代了转场,从16:9到2.35:1,画幅的轮替像一次呼吸,存在却容易被忽略。 ‘以前开班会选班委的时候, 毛遂自荐的我输给了朋友举荐的人气选手, 我到现在还记得向我投来的无数的嘲笑眼光, 如果当年用那种眼神看过我的同班同学中, 现在有人在看这部电影的话, 请你务必保持那种眼神。’ 嘶吼,挣扎,转身空无一人。 这是一首写给想要站上舞台的人的情诗, 吞咽下喉咙中的泪水,感动于创作者的执念。

 6 ) 要是疼,你就哎哟一声

松居大悟_冰淇淋与雨声_2017

6.7

情绪上真是没什么说服力,青春题材经常这样。

时间提示、画幅切换、镜内蒙太奇、配乐旁白的入场共同作用出一个戏里戏外时间空间边界不明的叙事概念,可以说非常新鲜,可这些在前十几分钟吓到了我的一切形式都在后来逐渐疲软。某种程度上它从头到尾都带来了快感,这是场面调度的功劳,尤其是吉他念白组固定频率的出现,有张有弛,爆发和沉寂分布得很平衡。有些电影会很像音乐,这部就是其中之一。它未必是那些听完之后让你怔在原地很久的音乐(当然有这种音乐),而是在过程中会前摇后摆的那些(当然也有这种)。

剧情的设计呢,跟不上这种出色的节奏。虚浮的台词听得我面红耳赤,和重新看高中时日记的感受类似——我倒不会反感这种对着空气挥拳般的尴尬,也理解少女少年不分虚实地疼痛。这群年轻人对于差不多的梦想有各异和持续变化的态度,热情啊,偏执啊,绝望啊,释然啊,空虚啊,或表达自己的无法理解或接受,最后又可以抱着明知不可达成也要做的觉悟。主创在电影开始的会议上说了,青春期疼痛嘛,待会儿要是疼麻烦你就“哎哟”一声,全面而具体可不够精准,情绪转变的动机和表现形式都十分潦草。倘若每个角色都要如地铁上的醉汉一样吐露心声,谁愿意听呢?她们抱怨了,“所有人都无聊,包括你,大多数时间也无聊”,我对本片也有相同的困惑,哪怕到剧场后鼓点更加密集,天旋地转,也只加剧了我的困惑。既然这个小镇没劲,为什么不去别的镇呢?我就是这么问我自己的。

 短评

最好的地方是结尾喊卡之后还是没关机,日影豪门底蕴。

4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一群十几岁的演员,幻想着29岁的虚无缥缈与支离破碎,聚会是刺痛的审视,成长是疲惫的中伤,但还要在时间淹没一切之前,抓住些许怒放过的证明。戏里戏外衔接得真是贴合,一镜到底地让一朵花盛开,能感受到情绪冲破天穹的狂放。不过有时旁白的过火宣泄还是扰攘了些,连带着青涩的主演,共同嘶吼出一些容易出戏的学生腔,可那股学生气真是生机勃勃啊,添了几多天真烂漫!三星半。#岛展#

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那么尽力想做好的一件事,想历经的青春,想完成的梦想,为什么总会夭折?青春像手里的冰淇淋,那么清甜却终会融化;梦想像窗外的大雨,如此滂沱还是被现实洗刷。可能再也不会这么冲动愤怒,不管不顾冲进剧院登上舞台,表演一场告别。渐渐我们会长成讨厌的大人,但谢幕时请记住我们是被赋予意义的宇宙。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虽说两个主题——用三流青春疼痛舞台剧作嵌套追问电影本体、以“演员一秒入戏”路数作骨肉诉求小清新小确幸,都非常“学生腔”,甚至造成崩坏。但文本上哪怕自相矛盾,却并没有什么关系,上述一切加起来还是挡不住真正的才华。松居大悟就是电影天才,都没必要谈群戏调度、伪纪录戏中戏、一镜到底,能不断模糊和重塑时空、在生活流日常框架里四处爆发破坏感、以高度自控姿态完成不断自反。恕我直言,21世纪还能有这种年轻导演,哪怕有缺陷,不也应该看到他极其闪耀的地方吗?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镜到底”最大程度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同时创造了动作和情绪的连贯性,对于一部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室内的影片来说,用一个74分钟的长镜头讲述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舞台剧的排练过程和演员的情绪变化都被镜头完整记录了下来。不过导演松居大悟在结构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大多数长镜头都是线性的,极少有人敢在原生态的空间中打破原有的时间维度,在本片中做到了,时间在一瞬间跳变,造成了蒙太奇般的观影体验(并非蒙太奇技,两者始终是冲突的)。除去形式,《冰淇淋与雨声》可以看作是一部电影化的舞台剧。导演以画幅变化来区分戏剧与生活,在电影后半段,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演员们频频打破第四面墙,并有两位歌手一直以配乐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说,这是一部“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也是一部“拍摄中”的电影。

1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把从排练到公演的一个月时间通过一镜到底的无缝转场和过渡压缩至银幕的74分钟,拉长了现实的时间,但依旧感到很逼仄。现实和戏剧交替穿插,调度功力可见一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传递的情绪很悲观,电影是垃圾,食物是垃圾,体育运动是垃圾,一切都是垃圾,但我们依然要在垃圾里苟活。

1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你们的赞美是认真的吗

24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较差

#8thBJIFF# 片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的声音”,伪·长镜头虽说技术一般但是时间观念真的不错,尤其有限空间内的时间的切换与调度的轮转还是很有些想法的,用遮幅来区分戏里戏外属于画蛇添足,小空间虽有趣但是实在太舞台剧了;最主要的问题真的是中二且聒噪得无法忍受。

28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可惜了没有什么故事和观点,女演员真的很有魅力潜力无限。问答环节果断点”あのjk”的导演2333

33分钟前
  • francesca
  • 还行

炸裂的青春狂想曲!戏剧内外反复交替,一幕一幕情绪交织:从矜持到放开,挫败到自省,投入到奋发,共鸣到喜悦,热切到梦碎,不甘到挣扎,坚持到无畏,疯狂到不舍,诉说了每一个燃烧过的青春。贯穿的撕唱伴着清脆的吉他敲击着内心让一幕幕都迸发着激情。一镜到底,过渡精妙。看这片子懂日语该有多好!

38分钟前
  • Song
  • 推荐

译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one cut拍摄手法+舞台电影边界模糊化+MOROHA音乐穿插其中。很有实验性,音乐歌词有一定加成。导演很有意思,来到北影节现场穿着人字拖。他说青春是难以名状的东西。

43分钟前
  • ✟✰ナギサ✰✟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7个场景6个主演,两个建筑一条街,两种画幅戏中戏,74分钟一镜到底。除了犀利激烈的MOROHA的现场说唱外无任何配乐,很出彩。仿佛看了一场先锋舞台剧般震撼。戏内表现青少年问题,戏外表现演员追寻表演的执着。而现实中导演也真是因舞台剧被取消而拍了本片。奇妙!

4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主观镜头太靠近,难过太立体,用远景保持疏离,我冷眼旁观雾中风景,不偏不倚一镜到底,第二张脸很吃力,笑容很僵硬,用一号表情面对失去,我开始用第三人称的口气,不疾不徐全事不关己。

4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每一秒钟都尴尬,白眼68次,耳朵被强暴23遍,但最后还是有0.15丝感动。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一镜到底与时间跨度的瞬间穿梭配合没有边界的舞台是最突出的创意点,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至少这层虚实的边界,电影还是以画幅的转变作为了最基本提示,且时刻跟随人物运动一直在变动,其实还挺吃力,并非那么讨巧。至于同一空间不同世界的音乐说唱二人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元素运用,让整个青春氛围营造得更为热血。

55分钟前
  • 西西
  • 还行

74分钟一镜到底,淡化了真实与虚构的境界线,Moroha领唱青春狂想曲!松居大悟确实很有才华!

58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满屏的刻意和做作,还有导演写在脸上的才华。开始是惊艳,渐渐是急功近利。最后只能说导演太想赢了,除了形式感上和操作层面的优秀,故事本身就呵呵。以及那个唱歌的如果去掉我能加一星。#2018BJIFF#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途中不断想起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两者都在用文本入侵现实,达到模糊演绎-真实的界限,或者说是让演绎-真实互相映射齐头并行,当然后者使用了更多实验元素,模糊的手段更加含蓄和审慎所以回味感甚强。而《冰》则实现地更加粗暴,包括一镜到底、时间提示和上下黑条,当然这一切粗糙在这部戏的情景中确实合适,那种年轻阶段表达欲爆棚到不停在被现实无形的他者“凝视”而表现出过激情绪化行为,与被台下有形的观众“观看”自觉生动的角色表演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人戏不分如入魔怔的癫狂,通过此种形式加上Moroha的音乐传递地相当准确。当然了无论如何青春只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自我陶醉,结尾如是说。

1小时前
  • 花地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的试验之作,轰炸的对白音摧毁人的耳膜。无病呻吟又不够深刻,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啊,你们快去体会人生的痛苦,不要说出来,这苦难是演不出来。

1小时前
  • tree's shadow
  • 还行

一镜到底包涵的时间长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精妙;文本内外同样悲伤的两个故事,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一出无可计较的灰暗梦境,而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泯灭虚实的界限,结尾陈词相当感人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