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前线2020

战争片俄罗斯2020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Igor Yudin,亚力克萨·巴杜科夫,叶甫根尼·戴亚特洛夫,谢尔盖·别兹鲁科夫,罗曼·迈迪安诺夫,叶卡捷琳娜·列德尼科娃,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达莉娅·乌苏利亚克,瓦西里·米什琴科,帕维尔·史顿,迪米特里·布尔热,尼古拉·萨姆索诺夫,卡琳娜·曼德罗夫斯卡娅

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2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3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4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5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6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3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4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5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6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7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8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19最后的前线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52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长篇影评

 1 ) 久违了,传统战争片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2 ) 讴歌英雄的手法太老了

真实还原二战莫斯科战场,从服化道来看,从枪械到坦克,从烟火到爆炸,拍摄还是很认真的,全部实景,投入也不少,整体还是不错的。

对比现在满眼的眼花缭乱透着假的数字技术,这种传统手段依然是很有特色和震撼力的。

剧情上面,有一些突破,人物更立体一些,但依然有高大全的影子。叙事上复杂了一些,似乎想全景展现,从司令到校长,从政委到战士,谁都得露脸,这就显得剧情过于冗长和凌乱。

其实就围绕萨莎和女友即可,快速推进到前线阵地,进入惨烈阻击战。牺牲、战友、爱国、爱情、友谊,都在战场上展现出来。

萨沙这个英雄塑造的有些乱,开始是闪亮登场,然后关禁闭,第一仗就当了逃兵,阻击战中最惨烈的大部分时间他基本在打酱油,最后时刻又升华了。

最后三人在敌人包围的枪林弹雨中废话连篇,互诉衷肠谈感想亮风格,这种手法确实太老了,也比较失败,完全削弱了辛苦渲染了两小时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悲壮色彩。

展现这种战场的奉献、悲壮和牺牲,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就是教科书。最关键时刻,也有人犹豫,但没有废话。该走的走,该留的留,干就完了,一切都在行动中,战场上哪来那么多废话。结果就把观众感动的稀里哗啦!

 3 ) 最后的前线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4 ) 最后的前线|血荐轩辕

俄罗斯也曾经面临过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位俄罗斯的电影提供了太多的题材。

在二战里头,感觉当年的苏联总是没有准备好。

打仗打得捉襟见肘,没人没钱没装备。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除了用人堆以外,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故事里头,两个要好的军校生,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

其中一个还是姑娘的青梅竹马,可是爱情这东西,可不分先来后到,几十年的感情或许就抵不上一个回眸。

不过,当爱情面临战争的考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感动罢了。

故事至少在这点上没有落入俗套,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算得上轰轰烈烈,但最终被战争湮没。

有点遗憾,不过更为震撼。

说起来,当时的军校生,还只是一帮菜鸟。

当战争拉动起来,菜不菜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在高层的“谋略”下,他们需要争取的只是时间。

人命,就是拿来堆的。

而这些菜鸟,本身也应该有“为国捐躯”的觉悟。

这只是当年宏大战线上的一个细小分支,可能远没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么的辉煌,但壮烈程度是一样的。

战争永远都是那么的冷酷。

人类对此好像还没做好足够的反思,所以唯有在战争里头寻找片刻的温情,然后聊以安慰。

 5 ) 最后的前线||爱情还是没有赢

近些年,很少看到值得一提的俄罗斯电影了。如果不是因为爱情,或者是有关学生英雄的二战电影的话,大概都不会看完这部《最后的前线》。

前苏联在对阵德国军队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牺牲却属于平民百姓。记得之前曾看过的《勒热夫战役》,那些为国牺牲的孩子,却由于保存了用来点烟或是擦屁股的敌方传单,就要被惩处……当然,后来还是他们在途中遇敌的几声枪响,提醒了大伙赶紧起来打击敌人,电影阵营毕竟还是宣传主旋律要紧。

《最后的前线》有点不同,无论战争场面还是后期画面,同样都保持了高水准的电影制作。但它,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歌颂了爱情,反思了战争。

还在炮兵学院接受培训的孩子们,突然就接到出兵前线,阻击德军,保卫莫斯科的任务。他们,原本是未来的指挥官……

军校学习的日子,阳光灿烂,色彩明亮。就算是夜晚,也温馨迷人:有过人天赋的拉夫罗夫偷偷跑去幽会卫生员玛莎,为此还与玛莎青梅竹马的班长干了一架。假如不是这次奔赴前线的行动,他俩就有可能被开除了。

拉夫罗夫轻轻地将值班夜寐时玛莎手中的笔换成了玫瑰,由于院长的查访,只能偷偷地躲起来。当他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的小推车,院长就明白了缘由,借故离开,给年轻人迸发爱情的机会——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日常,原以为的地久天长,在战争来临时,才凸现出曾经的美好。

年轻人激情澎湃,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然而,当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那些曾经的爱恨情仇在最后一刻释放出浓烈的善意,才显得无限崇高且光荣伟大。

拉夫罗夫本来是有机会撤离的,但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混进队伍中去战斗。玛莎也在最后一个任务当中……所以,能够和心爱的人战死杀场,也属一种幸福吧。

我们都喜欢含情脉脉,远远地被爱人关注、欣赏,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表白爱意。实则,瞬间交错,或许便是最后的相逢。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还是身不由己的江湖,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无助的个体,但是爱情点亮了生命的轨迹,绽放光华——我个人挺喜欢女军医和指挥官对话的那场戏:“士兵为保卫祖国去牺牲,而祖国怎么去保卫他们……”很明显,她并不是只为了自己刚刚牺牲的儿子,而是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生命而申诉。

因为这一段彰显了导演的意图,也因为战争的残酷无情。

所以,我们都热爱和平,珍惜生命,更向往爱情——就算是输掉了的爱情,也值得歌颂。

 6 ) 不错的片子

首先,在这个年代,还用纯朴的拍摄手法,已经很不容易,大规模的群演调动,大规模的兵器道具,仿佛又回到8,90年代无特效纯拍摄的年代,又让我看到了那种浓浓的苏维埃情怀。镜头很美,士兵很美,姑娘很美。道具很精细,精细到德军坦克的履带和负重轮都是高仿的。包括学员与正规军的军衔军徽区别……总之,画面,战斗,剧情都算优良。

 短评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10分钟前
  • 头大伞小雨不愁
  • 还行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14分钟前
  • Chris Kong
  • 力荐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18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2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25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战争片,拍得真好,那么年轻那么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场战争中消亡了,虽然不是通过士兵面对战争对信仰的暂时犹疑与内心恐惧来表现,同时还是学生的士兵们稍显整齐划一了些,但这种保卫家乡与爱人的热血和勇气却显得真实感人,年轻的生命与美好的爱情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被战争的残酷全部煙灭,看的时候挺震撼,看完还是觉得挺有余味的。我们内地电影市场好大哦,但有好多年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29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33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35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40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42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46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4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52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54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58分钟前
  • Mido
  • 力荐

小伙精神 姑娘漂亮

59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7分

1小时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1小时前
  • 陈绿
  • 力荐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1小时前
  • 老羊
  • 还行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1小时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