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雾

记录片法国1956

主演:米歇尔·布凯

导演:阿伦·雷乃

播放地址

 剧照

夜与雾 剧照 NO.1夜与雾 剧照 NO.2夜与雾 剧照 NO.3夜与雾 剧照 NO.4夜与雾 剧照 NO.5夜与雾 剧照 NO.6夜与雾 剧照 NO.13夜与雾 剧照 NO.14夜与雾 剧照 NO.15夜与雾 剧照 NO.16夜与雾 剧照 NO.17夜与雾 剧照 NO.18夜与雾 剧照 NO.19夜与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25

详细剧情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长篇影评

 1 ) 关于《夜与雾》

 
放片子之前,老师拿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和《夜与雾》让我们选择,说我们之前看过的DISCOVERY 的纪录片《纳粹与希特勒》里已经选择了很多《意志的胜利》里面的镜头。而《夜与雾》里有着最真实的集中营。于是几乎是所有的同学喊:“夜与雾”。我相信35分钟之后,所有的同学的心情跟我差不多,即在后悔也在庆幸。

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以为看过无数关于纳粹罪行描述的文字,就能真的可以接受那些画面。开始前我还在想,像我这样看过无数欧美血腥片子的人应该不会受到什么冲击的了,我一点也没想到,会变的像现在这样不平静。

不是不知道纳粹不把人当人看,不是不知道他们犯下的种种恶心灭绝人性的罪行,集中营,万人坑,毒气室,焚尸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听到战争中的那些惨绝的关于杀戮的故事,甚至往往带了那么一点点的麻木去看那些图片和文字。然后仅仅是为前人唏嘘和遗憾的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在为明天要穿什么衣服苦恼。我承认,我就是这样的。我曾因此有着浅浅的罪恶感,那时,我在思考,到底是我变得麻木亦或是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还是我仅仅是看到太多相同的故事,变得不那么容易激动。

我那时是真的不知道,居然有人能够拍下这一切。

不仅仅是照片,还有电影。纪录片。

堆积如山的尸体,骨瘦如柴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我知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有多大的不适应感,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你不善良或者麻木,仅仅是因为你习惯了,也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看到过那个景象,我认为你无法想像,影像为你带来的震动。

尸体,那么多那么多,完全超出想象的多,你就真的知道了什么叫堆积如山。你会真的看到有一辆那么大的推土机缓缓的在尸体堆里前行,让那么庞大体积的尸体一点点的进到大坑里,那个时候,你感到的都已经不是恐怖,你会觉得很绝望。

想想看,那些都曾是鲜活的生命,跟我们一样的容貌和思维。

绝望,在整部片子里有点无处不在的意思。影像的呈现实在是太直击人心。

听说过集中营的条件无比恶劣,可当你真正的看到那些人是怎样挤在那么大一点的笼子里睡觉的时候,看到他们一点点光彩都没有掉的眼神,看到他们皮包骨的身体的时候,再想到即将降临在他们身上的命运。绝望,除了绝望你都来不及有其他的感受。

我不相信你看过真正皮包骨的人。除非你看过这部片子。

在集中营医院都是杀戮的工具,不管犹太人是何种病痛,通通都注射一种药剂,一种让他们早点见到上帝的药剂。不会被注射的那些病人,就成为医生用来肢解的玩具。甚至还会有纳粹军官远道而来亲自操刀。

你会看到脑满肠肥的医生和明显吓坏了的护士。还有冰冷冰冷的手术台。还有那些抱着一线希望,到医院求治的犹太人。稍稍想想他们后来会遭遇到的,简直让人没办法呼吸。

哪里有一部恐怖片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碎片,一整筐一整筐的头颅。

还有很多特写的眼神,老人的,孩子的,妇女的。没有一双眼睛,藏着哪怕一点点的生机和希望。

不想说那么多血腥和暴力惨绝人寰的场面了,这些全部都是我不想再回忆起来的东西。

绝望的场面。

听说过纳粹会把进入集中营的犹太人剃头,还会把尸体练出尸油做成肥皂。人皮弄成优质的纸张。那在片子里你就能看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头发,堆得严严实实的黑色的头发,摄影机从底部向高处慢慢的扫过去,居然用了将近半分钟的时间。一摞摞的肥皂,还有画上了图画的纸。

绝望,相信我,其实真的感觉不到多少恐怖。

还有就是,不寒而栗。

而最后,纳粹军官在审判庭上理直气壮的说:这不是我的错

那到底是谁的错。

我不相信希特勒有某种魔法或神力,他只是挑出了他们人性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

还是,这些人已经都没有了人性。那没有了人性,他们是什么。

亦或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那么黑暗的部分,只是人类中的大部分,终其一生都不会被引诱出来。这是个太可怕的想法吧。

我喜欢的说法是每个人的人性最初都是纯洁和善良的,而后来出现的黑暗面,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异。

随便了,都过去了。

邓老师说,很多老师不会把这部片子拿给学生看,因为年轻人一旦被纳粹的精神感染,是很危险的事情。

然后他又说,我相信你们的。

片子不长,半个小时多一点点的样子,片子里有集中营现在的样子:看上去简单整齐平凡的砖房,刑场已经长起了郁郁葱葱的青草。作者说道,战争已经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营周围的检阅广场上重新长出青草,被遗忘似的村庄依然危机重重,火葬场已废置了,纳粹的罪恶已成为如今孩子们的戏剧,9OO万阴魂游荡在这郊区。

900万的阴魂呐……

下课的时候,手脚冰凉,还好广州10月份的太阳依然灿烂明媚,于是稍稍得到安慰。

而路上所有的人都看起来那么的健康和美丽。心情渐渐的暖起来,从未觉得生命如此刻般珍贵。

 

 

 

 

 2 ) 直视需要勇气

平心论我既算不上多愁善感也够不上坚毅冷静,于是非常佩服导演能够冷静处理电影里这一切的勇气。做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残酷到无法接受的时候会选择逃避,仿佛这一切都不存在。又或者像电影里说的,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
  仿佛我们及那些在营中被蹂躏的受害者得到治愈
  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
  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正好这两天看了“日本老兵的忏悔:我们如何在香港医院奸杀中国女人......”1941年,发生在香港圣斯蒂芬学院 ........
   中田道二的临终回忆 :日军在香港
   作者: 难人
   [传真]:
    0081──453──7765998[发]日本
   00852──664──9888[收]香港
   口述:原38师团230联队12队34小队宫本见二
   记录:小林次郎、太岛渚久
   翻译:贺新建
   校对:孔奇繁
   时间: 1992.12.28
http://9.douban.com/site/entry/510461271/
姑且称之为“忏悔”吧……我很难判断做出这样暴行的人是否还有忏悔的资格。
文中所记录的暴行让我无法把文字和含义联系起来,大脑拒绝去理解组合出的文字的意思。
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善良的人们是不是仅仅因为无法直视就选择把这一切尘封在记忆中?假装这些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这一切真的不再会发生了吗???!!
直视需要勇气!

 3 ) 如有雷同不想巧合

以下絕非評論!!!!
1. 條條咸魚 (并無不敬之意-不忍直說) 嘅圖片影像如預料中堆積如山,
不由得閉上雙眼,
同樣積埋 衫. 鞋. 頭髪……
2. 天朗氣清生出席映後談,
朗生一開口就直言,
唔希望當下獅子山嘅事會變成如此片一樣成為只供憑吊……
朗生跟住戴番頭盔 "當然無咁夸張".
段估意思係有雞會釘蓋嘅人無可能咁多,
之但係雞國歷代搞出事賣咗咸鴨蛋多不勝數十只手指十只腳指數極都數唔嗮,
咁層面講太平山下唔太平香咗幾多人分分鐘比上去唔算多……

 4 ) 《夜与雾》:当我们用现代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第一次听到《夜与雾》,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诗意柔和的片名,却不曾想到背后残酷的现实令人不寒而栗。当阿伦·雷乃受到法国二战委员会委托拍摄一部控诉纳粹暴行的短片时,他说:“1945年至1946年拍摄的集中营的纪录短片没有真正影响大众,我想把《夜与雾》拍成一部大多数人都想看的影片。我认为,如果影片拍得很有诗意,必能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

影片仅有的32分钟,旁白朗读着诗歌般的独白,不带一点感情地陈述着犹太人大屠杀那段历史,让影片充斥着麻木感与无声的绝望感,丝毫没有减弱历史的残忍,使所有人陷入无尽的沉默。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第一个是1933年。一个不允许任何反对声音的民族——纳粹党开始行动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分工明确的体系逐渐形成。首先他们雇佣工人开始建造集中营,值得一提的是建造集中营与建造外面任何一座建筑毫无差别,拥有承包商、评估、竞标等一系列流程。接着他们逐渐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布拉格、塞进逼仄压抑的集装箱内,不分昼夜、饥饿难耐、精神崩溃。就是这样,黑夜中的列车在夜与雾之间拉开死亡的序幕。

第二个是1942年,希莱姆的出现,绝望中等待救世主弥赛亚的犹太人等到的只有希莱姆一句“我们必须有效率地消灭这一切。”他们精心制作高效的屠杀方案,并一层层下达命令,让犹太人自己建造自己的坟墓。从来都没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只有机械的服从。

是什么让希特勒荒诞的构想在20世纪这个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时代成为了现实?

为什么历史上从未有过像犹太人这样如此高效地集中性的屠杀?

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认为,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是其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下的社会集体行为。一个反犹主义空想式的领袖,一个高度集权、暴力合法的国家,为执行者的暴力赋予了权力。与此同时德国社会制造的自欺欺人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执行者对自身行为深信不疑。高效且分工明确的劳动分工机制,更是让一个个执行者们被一个个“中间人”挡住视野,难以认为个体行为与大屠杀有关,但却是执行者们一点点将空想变为现实。在《夜与雾》结尾,二战结束对战犯的审问中,囚犯长说:“我没有责任。”高级军官说:“我没有责任,我所做的只是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正是如此,当暴行的命令通过一层层下达,稍稍带上一点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参与暴力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深信不疑,将暴力逐渐合理化。

由此可知单纯的利用种族仇视是不可能造成如此高效的屠杀的,成熟的现代工业体制让大屠杀在这个理性的世界变得可以想象。因此,个体永远都无法承受起大屠杀的责任。现代性没有磨平人类的粗糙,现代性失败了。大屠杀是现代性的失败,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即是人类的高级文明象征,也是人类发挥兽性的工具。现代性高度集中的工业运作机制将现代社会引入黑暗中。

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利用简单的音乐烘托、人物的旁白、黑白与彩色素材的拼接能够迸发如此惊人的力量。电影从来都没有直接从一种主观的方式将镜头直接对准集中营内部,或是用翔实的历史资料来讲述过去。导演选择将视角放在了现在与过去,带引观众慢慢走入集中营,将画面在历史资料的黑白影片与阿伦·雷乃拍摄的彩色画面来回切换,今日的荒凉与昨日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另外,阿伦·雷乃利用大量的照片进行故事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将事实赤裸裸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受难者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充斥着屏幕,栅栏内的人们四目无神的望着外面的世界,只有无法逃避的顺从。

令人印象深刻是,在讲述集中营毒气室的部分,并没有直接呈现历史资料,而是从另一个更有力的角度出发,镜头缓慢推向今日荒破的毒气室顶部,看到的是混凝土上一道道指甲划出的刮痕。让观众瞬间情绪带入到毒气室内,逼仄中绝望求救的犹太人似乎就在眼前。与此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毒气室顶上的划痕仍旧存在,残酷的一切不能停止控诉。

影片最后提到:

“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

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处于21世纪的我们,对奥斯维辛上空飘扬着焚烧尸体的烟气,对毒气室内充满指甲划痕的混凝土墙,对为修建采石场天梯死去的3000西班牙人,又存有多少清晰的记忆呢?鲜血为何干涸?舌头为何沉默?

威廉·福克纳说:“过去从没有死去,他甚至没有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社会是某种现代性的发展与延续,我们依旧生存在高效、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之内,我们寄居于充满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我们顺从于时代的洪流。没有人能够站在高塔上瞭望世界,时刻提醒新的野兽即将来临。没有人能够知道野兽将以哪一种方式重新出现。

鲍曼在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在政治与社会纷争的嘈杂中,才能最清楚地听到个人的道德良知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声音。”

当我们凝视那片荒野,重新审视历史与当下,当我们不在假装对周遭的世界充耳不闻,或许我们才不会再次陷入那无尽的黑夜之中。

ps:第一次写影评发在豆瓣上,这是我准备制作为b站视频的文稿,因为事情太多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做出来,就先发豆瓣了。

 5 ) 我失忆了 刚想起来。。。

     我想专业以外的人看电影更像是电影对自己的一次发问 我们由电影出发开始思索 让我困惑的是大部分人至于就电影论电影 或是不停地抒发个人感情 就像观众再提问之前老是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 对表现自己的兴趣大于对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我想如果我们周围还有因自我的膨胀而奴役起他人的事儿 想必是忘记了联系是普遍的这句中学政治内容
   看来我们是太容易遗忘了 或者从来就记不起来 我快想不起来中学被强迫背诵的历史政治内容 更可怕的是没准它掉进了我的潜意识 奇怪的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 课本教给我什么 我想都不想就信以为真 别人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从来不想想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本身就很荒谬
   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失忆的体验 奇怪的是从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来看 我周围的人都不太想得的起来自己是谁 我小时和大家一样看得最多的就是世界名著 喜欢海盗探险和穿着洋裙恋爱的少女 连被夸都喜欢被人说成是洋气 读废话连篇的翻译体从来都有耐心 可以说是我文学的启蒙 因为小时候不爱说话 一说话都是充满形容词的翻译体 后来我从很多豆瓣朋友的书单上看到一系列的书都是外国作者没一本中国作者 我还是震惊了 我基本断定他们都想不起来以前的事了 或者主动遗忘了 失忆的人肯定读不懂自己以前写的东西 或者说在陌生的地盘呆久了想得开的人都弃暗投明了
   一般失恋的人会很快用一段新的爱情取代过去让自己不再痛苦 失去信仰的人也学会了用一种信仰代替另一种信仰 所以改革开放在文革之后还
是有其减轻痛苦的正面意义的 可是还没听说过失去记忆的人迫不及待的把别人的记忆当做自己的记忆
   找回自己的记忆事关重大 可竟然还有那么多可恶 的大人在我们毫无反反抗抗能力头脑一片空白的年幼少年时 雇了那么厉害的盗忆者光明正大的往我们的头脑里植入那么多他们事先编派好的记忆芯片并成功的以为这就是我们的记忆
   寻找自己的记忆也许帮助我们接近真相 而不是拼命地用别的取代
一个人一早起来发现自己失忆了 她就什么都干不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她可能对周围发生的事视若惘然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 其实她以前明白的 本来也是明白的
    
   

 6 ) 我眼里的夜与雾(作业向)

浅析《夜与雾》

一、 黑白镜头分析
(一) 黑白静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静态镜头出现共17处。根据被摄物体划分,静态镜头的表现内容分别有:建筑及陈列设施、标识和标语特写、表情肢体特写、人物群像(犹太人和军官)、个人像(犹太人和军官)。
就静态的镜头来说,与黑白的动态镜头相比,其表达的内容、分为侧面、正面两种。
侧面表现的是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和支离破碎的符号要素等静态物体。其实,根据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本来就是不连贯的,而这些东西,作为证据——非直接的证据,能够保存下来,给了观影的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片中出现的手术室,片中为我们展示的静态的手术台,局部的特写。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面所陈列的设施想象出它的使用方法,受虐者的垂死挣扎,是虐者的疯狂行径,达到了无胜于有的效果;另一处表现侧面的例子是为囚犯编的等级标识和纳粹的标语,其作用显之昭昭,给予受虐待者或协助者醒目的恐吓以及灌输服从观念,方便纳粹实施杀虐。
而另一类则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接受“结果”的人像。本人认为,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像或肢体,均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后的“结果”。例如:“集合的囚犯”、“受虐的囚犯”、“各地的囚犯陈尸”、“干瘦的肢体”、“空洞的瞪大的眼睛”、“享受天伦的军官及家属”。这些黑白的静态镜头均是一种行为后产生的“结果”,被押送后?被施虐后?被屠杀后?残暴施虐者的另一面?总之,本人在观影的时候,通过这些镜头,使本人不自觉地去联想它的“前因”。当然,黑白的动态镜头也许有提到过所谓“前因”,但是却偏偏留下“过程”,让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引导观影者主动地参与完整的思维链条上去,从而令观影者对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
(二) 黑白动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动态镜头出现共18处。
首先,笔者注意到的是黑白动态镜头的“强调”作用。
第一个是时间节点上的强调,即历史事件的表现。例如希特勒上台的阅军仪式、犹太人被捕后集中在一起候车……
第二是对数量的强调,笔者留意到,在画面中,比如使用素材的固定镜头是一批批经过的纳粹军人、支持希特勒上台的热烈的群众、使用航拍的方式表现的纳粹所修建的集中营之多、堆满了仓库的或活人或死人的毛发、对囚犯身份信息登记的证件堆积如山、名册上被红线划去代表已经死亡的囚犯、被推土机堆成小山的死尸,这些都表示了一个字“多”,交代的数量之大,令我们可以想象屠杀的规模、屠杀的影响和破坏。
第三,笔者认为,是导演穿插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串联主线的一种符号的强调。笔者在上述的黑白静态镜头中已有符号,但是这些符号是事实符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在黑白动态镜头中的符号,已然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能够激发观影者思考的符号,并且这种符号有时候还使用了反复出现的方法来强调。根据笔者的统计,其内容如下:
1. 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
有三种作用:其一,作为一种实物载体,承载了大屠杀的受害人,扮演着空间转送的角色。其二,就其特点来说,又具有象征意义,黑色的火车往往在黑夜里行进如同鬼魅,来无影去无踪,浓雾为它掩护,如同现如今我们追溯历史的场景一般,不知道历史会带领着我们驶向何方。其三,作为一个出现的场景,点名了本片的题目Night and Fog:“夜”与“雾”。
2. 囚犯服上的”N.N.”
内容讲到划分囚犯登记这儿的时候,只有这个内容,采用的素材是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与之前的安排有出入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根据资料显示,德语的“夜与雾”的表达是这样,同样也指出,这些囚犯是不明身份的人的意思。如上“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有类似的,点题、一语双关的流畅、往昔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明”,在这里的动态镜头,让观者印象深刻。
3. 喝汤
首先,汤本身就无法作为正餐,但导演仅仅围绕着“喝汤”这一个场景,就将囚犯们的生存条件展现出来——“争抢”、“弱肉强食”、“短缺”、“死亡”,精简、详略得当的取舍令影片短小而精悍。
4. “不是我的错”
影片中,各式各样的人都在为自己罪行辩解。为了自我的生存,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迫害着他人的生存。那么是谁的错呢?到此处,导演直接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震耳发聩,引人深思。

二、 彩色镜头分析
连续的彩色动态镜头出现共12处。彩色的动态镜头无一例外的都是空镜头。空镜头采用渐进式,如同素日里,我们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一样,而且每一次出现的空镜头采用的时间都较为长,同样的事物,跟随着运动着的、前进着的镜头画面,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被摄物体。
就内容而言,彩色镜头可分为两种被摄物体,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人为环境。就自然环境而言,采用的是以景色来带入被摄建筑物的方法。有三处,一处是影片一开头,静谧而普通的牧场,但随着降镜头的运动,从牧场渐进到围栏,围栏的出现在着一片静谧中显得突兀,以观影者的心理感受来说,就内容的变化,从内容镜头节奏的把控,从而改变观影者的内容节奏。紧接着,掠过围栏,就进入到集中营中的建筑。从被摄物体安排来说,是由外到内的顺序,模拟了人们将集中营作为“参观”地点的行进路线。另一处择是从前移车轨升至集中营的大门,同样,这样的手法衔接,显得突兀打破了人的内心节奏,但是却又显得合乎常理,吸引着观影者。最后一处的自然环境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埋葬着骨骸的一个个凹陷的坑洼现如今已成为泥沼,镜头近距离的拍摄泥沼的表面,泥沼的表面看不出同任何泥沼的不同,但是,水面之下,不免让人联想到毛骨悚然的骨骸。笔者认为,在本片中的自然环境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所处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顺畅链接,激发观影者联想的作用。笔者认为最为杰出的莫过于最后的泥沼,一潭“死”水,心生寒意。
另一类则是人为环境的表现,而人为环境的表现也分为两种,一类是室外,一类是室内,且多采用移摇升降的运动。特别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室内的镜头,如瞭望亭子中的摇镜头,再现了纳粹士兵监视犹太人的视角;在毒气室内因为犹太人不堪折磨甚至在天花板上都留下了生命挣扎的痕迹……模拟游览顺序,突出细节间接的证据。

三、 用光分析
笔者留意到片中的彩色镜头的用光。室外的场景的拍摄时间采用的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画面的被摄物体拖着斜影。采用的为暖色调,使画面显得舒缓而温暖,用当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被拍的物体,与普通建筑场景无异,但是它们的历史身份却又那么的沉重,存在着心理上的反差。而室内场景,拍摄时间同样应该是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室内采用的均为冷色调。此处与室外的温暖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在视觉方面存在着反差,给以观影者强烈的印象。而室内浓郁的阴影,冷清的调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认为,看似平静的动态、静态镜头,有异减免的暴力血腥镜头,在影片素材的安排下,形成了独特的对比效果:黑白与彩色、暖与冷、轻松与沉重,看似没有直接暴露在影片内容上的冲突,通过这些元素的排列,保留了感管上的冲突,从而更具有可观性。
此处很好的诠释了导演本人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忘却的记忆。
影片选取的拍摄时间——再也普通不过的、阳光和煦的白日,没有采用各种手法来渲染恐惧和死亡。镜头所拍摄到的就是再现了如今的状况,并没有人为的去抹杀当初的痕迹,而是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的存在已然被自然所掩盖,堆满尸体的广场长满了荒草,埋葬尸体的地方积聚着淤泥。

四、 个人的艺术风格
就本片而言,笔者认为具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雷乃导演秉承了以往拍摄片子里的主题:记忆与遗忘。表现的手法也是现实和历史使用空间平衡、时间交错的方式式的蒙太奇式的手法。堂上老师曾提及,纪录片能够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么?
笔者个人认为,并无不可。无论任何的作品,有取舍、有抉择便有主观意愿,夹带着自己的观念立场。一种艺术风格,同样也是一种取舍抉择,有何不可?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是以服务内容本身的,形式应为添色的辅助而不应该是阻碍观影者的视线和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在不扭曲、不干扰内容的情况下对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人物采用任何的方式大胆地使用主观元素。笔者认为真实不只有一种模样,可描述地也不仅仅只有一面,可以包容万千。可搬演可重先,但模拟的,必须是存在过的。这便是笔者内心中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区别。


期末作业,门外汉,博出来,还是很想再听听大家的意见.

 短评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6分钟前
  • blb
  • 推荐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10分钟前
  • mOco
  • 力荐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1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14分钟前
  • 飛行少女神乃襞
  • 力荐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15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20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记忆与遗忘是雷乃电影的恒久母题,本片是这个母题的起始点。雷乃制作本片时,将过去和现在(发生法西斯暴行的时间和拍摄本片的时间)截然分开,用黑白片表现集中营残酷的过去,用彩色片表现集中营宁静的现在。小说家让·凯罗尔(Jean Cayrol)撰写的解说词为本片增添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力。(via时光网)

21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为了证明过去的某种非记忆关系,即旨在从历史中抽取纯变化和让现在本身事件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福柯自己调查过的语境。”“雷乃曾经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想躲避两种危险,第一种是记忆胜利的危险,这种记忆重提过去的罪行,以便更好地宣传对敌的胜利,与死者建立某种感激的关系,就像建立死者纪念碑一样。”

24分钟前
  • FeiY
  • 推荐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2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28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30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日翻所有同类型

31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3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内心翻滚却什么也讲不出来,赞配乐。

35分钟前
  • 吃 硬
  • 推荐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46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NN”意味着无人知晓 摄影机是唯一造访者,它穿过平和的土地与空无一人的奥斯维辛废墟,《夜与雾》彩色—黑白用来处理现在—过去,或平和—恐怖。纳粹阅兵与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定格,但美感却来自左岸派详尽而文学化的画外音叙述,其与残酷的黑白影像并置,因此,恐怖才能够被称作“极端的”。

5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5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