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子2002

剧情片其它2002

主演:奥利维埃·古尔梅  摩根·马林  Isabella Soupart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播放地址

 剧照

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2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3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4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5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6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3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4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5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6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7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8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19他人之子200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53

详细剧情

  儿子的意外被杀让奥利维(奥利弗·古尔迈 Olivier Gourmet 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混蛋,即便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即便他即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时间匆匆流走,五年后,奥利维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摩甘·马林纳 Morgan Ma rinne 饰)的男孩相遇了,而这位弗朗西斯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杀害他儿子的凶手。弗朗西斯并没有认出奥利维,但这重逢却触痛了奥利维的心,也勾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在一番波折和纠结之后,弗朗西斯成为了奥利维的“学生”,跟随着他学习木工。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以来形单影只的弗朗西斯在奥利维的身上看见了父亲的影子,而内心充满了痛苦的奥利维则选择说出了那个充满了毁灭性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摄影机啊,帮他说些什么吧

当Olivier拦住前妻,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冷静”,前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接受Francis做自己的学徒),他说不知道。她质问:你以为你是谁?

正因为他搞不懂,说不出来,摄影机才得是追随的姿态,贴近的距离,才能帮他“说”点什么。

影片前段大段的跟随并没有给出理由,Olivier为什么老是跟着Francis又拒绝表露出来?观众产生了和Olivier程度相近内容相异的焦灼。感叹表演分寸的重要,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变态大叔了。

Olivier为什么接受Francis?绝不是宽恕。他在厨房用餐偷看Francis时甚至借了一把刀。

Olivier两次得以长时间看着Francis,都是在他睡着时,最人畜无害的时候。他长着猫科动物一般的脸,很有辨识度,看着漫不经心,但并不是混账,他会害怕,会倾听,会在提出做自己监护人的请求后颇有小心机地展现唯一的特长。Olivier会不会在注视着他时感到已经快消失的和死去儿子的某种联系呢?所以不能放任自己看下去,必须叫醒他,就像他拦腰抱住前妻时一遍又一遍喊的“冷静”…他只是个疲惫的孩子,无措地面对荒芜的生命,但是他犯了罪,他需要承担,需要被叫醒。于是他叫他起来开工,他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并不认为Olivier会计划在木材厂复仇,但免不了疑问:不会一不小心出事吧?就像当年一样?Olivier说出自己是被害者的父亲后,俩人撕扯搏斗了一番,当Olivier扼住了Francis的咽喉,他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凶手,而Francis这位当年的凶手离被害者也只有一线之隔。

Olivier松了手,他不能是凶手,他是一位父亲。Francis也不应该成为凶手,他是一个孩子。原名没有“他人的”前置形容,只是“儿子”。

Olivier和Francis第一次比较像样的对话是关于测距,Francis佩服他的眼力,一眼就看出自己的身高,Olivier说这是熟能生巧,他不正是一直在看着他吗?他坚持留在岗位,教出狱的少年们扛木材做木工,教的正是负重和承担。而他也是这么做的,松开束腰做仰卧起坐,去训练着克服身体和内心的伤痛。而Olivier教Francis,从不堪重负地摔倒到结尾的一次如父如子的协作,生出了希望的意味。

达内兄弟也正像木匠完成对作品的精密构建,镜头的摇晃正如测距,跟随就像对人物的打磨,肢体的拉扯是对关系的打磨。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对人物的关注不会采用独白/自白的形式,因为镜头里的这些人并不明白自己,他们有什么可说的呢?就像这次作品回顾展的主题:“无法逃遁,这就是我”。作为客体的摄影机是必要的。追随也是。所谓的“后脑勺影帝“也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没法真正面对他们接近他们。因此必须跟随,他们本来就是被忽视的匆忙奔波的边缘人,不跟随怎么能看见他们呢?但别急着同情,他们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片中挤挤攘攘的木材厂堆放出了人生的重量,各种品类硬度的木材都是可塑的。Olivier和Francis无法逃遁彼此的命运,他们的关系也像木材,当Olivier打头阵,Francis跟在后面分担重量时,重塑过去的仇恨是可行的。他们挑选的偏柔软的北美松木,也许能在镜头之外经过一番敲敲打打后被塑成家具,摆进他们暂时空荡荒芜的居所。

 2 ) 他是谁的父亲,他又是谁的儿子?

好冷,夜里的气温降了足有十度。 节奏拖沓氛围沉闷到无以复加,糟糕的画质铺满了各种噪点,镜头晃动晕眩细节琐碎,声音无趣嘈杂故事戛然而止,真是爱死了达内兄弟的电影风格。 选题还是一如既往地好,激进纪录片创作者出身的两兄弟对于底层故事和手持摄影有种近乎迷恋的追求,讲述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罗塞塔》,游走犯罪边缘的弃儿《单车少年》,非法劳工《一诺千金》,他的镜头总是观察凝视着这些故事,既不伸手,也不回避,一直保持着相对的中立,真好啊。 《他人之子》讲了木匠奥利弗宽恕了曾经杀死他儿子的少年弗朗西斯,并且传授他木匠技能的故事。能把抓马无比的社会伦理事件拍的如此内敛冰冷,大量的过肩镜头贴脸观察,不断地呼吸喘息。一切的观察感知都不得不聚焦在奥利弗身上,跟着他的情绪,回忆着那些埋藏在过去的隐痛。 关于五年前那桩偷窃杀人案导演处理的相当精妙,正如他们一向精炼到几乎连标点符号都要删除都台词一样,这段记忆散落在一个又一个碎片之中,观众可以自己去发现,或者干脆被略过,反正不会像一些电影的保姆式解密,克制的表达才是一部好电影的精髓啊。 电影片名直译就是儿子,国内二创译成“他人之子”,挺好,我很喜欢,之前玩战地一的时候看过一段话“他是谁的父亲、谁的爱人又是谁的儿子。”大概对应画面是一个德军士兵在弹坑里抱头痛哭又很快被战争夺取生命。人性本身是一张白纸,他的所作所为都极大程度取决于他少年时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时代的社会氛围。 弗朗西斯十一岁盗窃杀人,入狱五年分配到劳改中心学习手艺,他的父母呢?母亲追求新生活跟男友同居,男友排斥这个少年,父亲更是不知所踪,家庭教育的缺失让这个男孩根本没能接收到什么正向引导,贫穷和孤独,只能整日街面厮混,又没有西里尔(《单车少年》的主角)那般好运气,从没得到什么爱意,那么他会变成什么样呢?像《永远的莉莉亚》中的女孩被爱情拐卖到瑞典当妓女,还是成为一个黑手党暴徒?因为恐惧被发现遭遇逮捕所以杀死一个陌生男孩,出狱后也只对此称为“做了一些蠢事”,因为天生凶恶吗?冷漠无情?可他为什么还希望寻求新的亲密关系,希望木匠老师奥利弗成为他的新监护人呢? 唉,弗朗西斯简直成了一个符号,他就是被遗忘孩子们的一个缩影。换在当代中国可以代入到留守儿童中的小太妹和小混混,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只是顺着身边的信息漩涡走,被社会捏造成型,最后在铁面无情的法律前碰的头破血流,而大家只会说他们是群坏孩子,当然我也很讨厌这些人,但我更讨厌这个喜欢甩锅的社会环境。 一定要提升教育水平,坚决执行教育公平和教育覆盖,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每个父母都应该去听一遍李玫瑾老师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讲座,然后通过考试拿到生育权。至于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影响生育那都是废话,父亲和母亲的教育缺一不可,一个国家不应该反对国民拥有知识。

 3 ) 对《他人之子》的推想与本意还原

《他人之子》在达内兄弟的所有电影里有着更为隐秘与模糊的表达内涵,单看影片表面似乎只是一个父亲复仇未了的故事。故事既不新鲜,题材也很普通,复仇与宽恕的故事在文艺作品里也屡见不鲜,而达内兄弟为何还要再去尝试,落入大众的俗套中去呢?答案只能是:这部看似题材普通的影片——它的主题讲的并不是复仇的故事,而是另有玄机,这在达内兄弟的艺术掌控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其它作品里也有反映,那就是他们始终在探讨的底层民众与社会体系之间的对话与协调,两者之间的抗衡与摩擦,直至于两者的和解与各致于希望,这些内容才是达内兄弟的影片里所要表达的内核。

影片几乎全程使用了手持跟拍摄影,把摄影机与剧中角色贴得非常近,近得在影史上恐怕也属首次。片中男主角奥尼维多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内心,台词极少,这样的手法能让观众尝试去理解奥的内心,代入角色去感受他的痛苦体验。达内兄弟在本片里加入了一些先锋性的试验性尝试,比如:总是晃动不定的镜头,大量的人物的特写与近景,时常出现的自然环境的声响等,他们想通过这些尝试来考验观众(也含演员)的承受力和感知力,增强影片如纪录片似的真实质感与效果。影片采用了段落式结构,类似于用“分镜头”的方式来拍摄,初看会觉得有些散乱,多看几次后才会理清段落的条理与层层推进。在片中奥的身份类似于《罗塞塔》中的女主角罗塞塔,而弗的身份类似于《罗塞塔》中的里克特,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片末两人在树林草地上的扭斗与罗塞塔和里克特在草地上的扭斗的性质是一样的,两部影片的实质含义是有相似性或延续性的。有鉴于此那么这部影片的本意讲的就不是复仇的故事,就像罗塞塔并不是向里克特本人复仇一样,片中前一小半段(占据影片近1/3时间)几乎都由男主角的偷窥镜头与动作表情来完成,这既是为了给后面的剧情作坚实的铺垫,也是在隐约表述男主角奥利维的心理以前被创伤的起因并因此而给他带来的痛苦,痛苦是深埋于男主角奥尼维的内心的,不必通过回忆、煽情的哭泣场面、音乐来叙述,那样做不是达内兄弟的风格,为什么在达内兄弟的影片里很少有音乐?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是没有音乐陪伴的,影片中不用音乐不是更能还原出生活的真实性与冷峻性吗?而人们大都是在隐忍中接纳生活的痛苦,比如片中奥尼维的痛苦就是属于隐忍性的,而非撕心裂肺的那种。“他的儿子的死亡”是一个虚构事件,“扼死儿子”的弗朗西斯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代指,当这个社会体系提出了与底层民众的和解协商,即弗朗西斯(社会体系)来到少年中心准备跟奥利维(底层民众)学习木工(和解协商)时,奥利维(底层民众)对此产生出的不解、不确定与疑惑,就表现在片中前小半段的奥利维的偷窥、试探的镜头语言当中。

奥利维身上有着被弗(社会体系)伤害得很深的痛楚,他时而要借助束紧牛皮腰带来“约束”自己由于这种痛楚而带来的愤怒,但这种痛楚并非是由“自己儿子的无端死去”而带来,它是由被弗(不合理的社会体系)的无礼侵害(类似于“扼死儿子”的一桩桩事件)累积而成,“扼死儿子事件”只是一个比喻或类举,而非真实发生的事件。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奥(底层民众)与弗(不合理的社会体系)曾在过去发生过肢体(意见)冲突并伤到了背部,因为前妻在与奥首次会面时提到过这一点。更确切地说是奥(底层民众)在过去与弗(不合理的社会体系)的意见冲突中曾身心俱伤,奥的腹部上的皮带直指的就是“心理伤害”,它与《罗塞塔》中罗时不时发作的“腹痛”(社会不合理体系对她的心理伤害)喻指同出一辙。奥的前妻也是深受其害者,前妻每次出场都穿着红色的衣服,这是渴望社会体系能给她带来“温暖”的象征性的表达符号。奥利维在少年中心教授木工的目的实际是想借此来等待和不合理的社会体系对话与申诉的时机,而当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体系的代指即少年犯弗朗西斯来到少年中心的时候,奥利维却在犹豫是否要与其展开对话,他在考虑这种对话的可行性,而过去的往事还在干扰着他,他的那些过去与社会体系打交道并深受其伤害的往事,在片中被省略掉了,但我们可以从奥利维与其前妻的对话、情绪反应中窥知一二。奥利维与前妻过去曾在和不合理体系的斗争中并肩战斗过,后来由于一些观念上的分岐而分开了,前妻选择了不再和不合理体系接触,对它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从她与奥利维在加油站会面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弗朗西斯(不合理体系)的出现非常恐惧,也为奥利维在少年中心的处境担心,而奥利维并未像她那样完全停止了与不合理体系的战斗。

片中前妻与奥利维的首次会面的段落一一通过对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站位等方面来进行了展现,称得上是影史中少有的非常精彩的摄影段落佳作之一,由于两人之前产生了意见分歧,前妻进屋后并不坐下说话,奥利维略显紧张与困窘,镜头开始从前妻缓缓摇向奥,又从奥缓缓摇向前妻,来回有三个缓慢的摇移镜头,表现了两人的心理距离感和场面的尴尬,这几个摇镜头过后,摄影机对准了前妻,前妻在画面中居主要位置,此时开始用前妻的视角揣摩奥的心理,附代“打量”实际是在“表述”奥的家居环境与生活(但这些并不是她真正想要关注的),前妻的表情意味深长,两人的对话断断续续、生硬而不自然,给人以压抑与沉闷感,前妻在小心试探,奥在淡然应对,前妻的站位始终是在门框下,显示出她的胆怯与心理防御,奥用客套的问候、不停地做事、来回走动来缓解其紧张与困窘,可以看出两人以前曾发生过剧烈的矛盾冲突,现在的见面只是保持表面的、假装的礼貌,前妻来访是来告诉奥她要忘掉过去的往事重新生活(再婚)和她已有了新生命,而后者才是她来会访奥的真正目的。摄影机镜头此时从前妻移向了奥的脸部,并在那里稍事停留,着重表现那一刻奥的心理反应,镜头捕捉到了奥的脸上呈现出的酸楚表情,前妻这些话让奥彻底死了心,也触动了奥的心事,前妻全身而退还饶有成就,自己的心事却未了,他擦拭着的空饭盒喻指的是自己的内心心事未了而虚空的状态,然后是擦拭饭盒的声音(手)的略微停顿,透过他的表情、动作观众可体会到他心中的五味杂陈、波澜涌动。然后是奥冲下楼质问前妻为何要今天来告诉他她怀孕这件事,这里出现了本片人物心理的一个逆转,本来奥在是否收弗朗西斯为徒这件事上还在犹疑,此时受前妻怀孕这个消息的影响,促使他做出了收弗朗西斯为徒这个决定,暗示了奥也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也表明了弗朗西斯的到来与前妻怀孕这两件事都在同一天发生的时间点上的巧合,这个前妻的来访事件在片中承担了一个转折与起伏情节的重要作用,是全片中最精彩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到达内兄弟影片中的细腻、温婉的一面与技艺上的精工细作!

从以上这个前妻来访段落以及前面对奥利维的偷窥、犹疑、思虑的展现,可以看出本片的一种特点:即尽量简省对话,大量地通过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或靠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去与对应的人物互动从而去推动剧情的进展。这在达内的影片里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在影史范围内也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我把它称之为“心理内置主义电影”,达内兄弟在编剧和导演时就应该考虑过这种想法,并在剧情的“抑扬顿挫”上下足了功夫,他们在考验观众对这种要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去揣摩他(她)的心理活动的类型电影的接受程度,他们想知道对观众(也是对演员)来说这种心理冲击的极限与边缘到底要到什么地方为止?对达内兄弟而言这是一种有趣的带有试验性质的尝试,而这种心理的冲击在一开始并不是通过强烈的事件去制造,却是用娓娓道来、循序渐进的剧情设置去完成,当然其中也暗置了使情节发生变化的几个转折起伏的点,从中可以看到片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渐渐蓄积到最终释放的过程。

达内兄弟在片中总是把摄影机的镜头聚焦在人物的头部与背部,并制造出晃动的不稳定感,这在片中主角奥利维身上用得特别多,它的作用是:告诉观众整个故事都是奥利维的亲身经历,就象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人物通常是用“我”来作为第一人称,奥利维的角色就相当于一部自传体小说中的“我”这个人物,让奥利维在片中去看、听、想,去行动,聚焦于头部去摄影更多地是想展现他的思虑(想)和因这种思虑(想)带来的面部表情,让观众自行去猜想或体验奥利维在遭遇到片中人(事)物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呈现在他的脸部表情上的内在含义,这种设计本身就是来打动观众的,正如用第一人称“我”去写的自传体小说尤为感人一样!镜头的不稳定感是告诉观众奥的心理活动的犹疑徘徊、起伏不定,或者是去表现一种危险不安的气氛,比如奥与前妻在加油站见面时的镜头处理。

在达内兄弟所导演的影片也带有一些戏剧设置,而非完全是纪实。从《他人之子》中能看出其戏剧设置的手法与脉络,片中的剧情在一张一弛中发生着变化,从开始的不解到中间给观众以答案,并用前妻的三次出现来转换剧情,第一次与前妻会面后奥接受了弗朗西斯,第二次奥去和前妻会面后,被社会体系伤害的往事(触动)又从他的心里泛起,可以看到在随后的奥与弗的夜间戏中奥的态度变得冷淡,并保持着小心的戒备。弗用折尺测量他的脚与奥的脚之间的距离这一节,达内要表现的当然不是弗测量的两人间隔的数字距离,而表现的是:奥与弗两者之间的那种还比较远的心理(也含情感)的隔阂距离。两者在夜晚的相互试探中都隐约触碰到了自己(或者说是对方心里)的秘密往事,却又心照不宣,揭密则需下一段落。这一段夜间戏展现出了冷峻、紧张、对峙与僵硬古怪的氛围与格调。在摄影上频繁采用两人的眼神与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心理,并以此来兼作为营造以上所述气氛的“工具”。画面又如前面前妻与奥的会面一样,中心位置被弗所占据,弗(不合理体系)成了强迫的提问者(侵犯者),奥(底层民众)成了被迫的回答者(受侵犯者),而且弗的提问与面部表情带有强制性、不礼貌性与不容商量性的意味,有某一时刻奥被排除在了镜头之外,画面中只有弗的说话和行动,奥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样的设置与构图目的是用来表明在两者的“博弈中”奥(底层民众)处于被弗(不合理体系)侵犯的弱势的被动地位,奥在镜头前的消失还说明了奥(底层民众)的自主权与表达权的缺失或被拒斥,这些表达的含义也恰好应证了如前所述的奥(底层民众)与弗(不合理体系)这一相对关系在片中的存在。

在紧接着的奥教弗扛木板上梯子的段落中两人发生了肢体的接触,从表面上看展现的是奥与弗在授受工作时发生意外造成的一次肢体接触事件,实际表述的却是奥(底层民众)与弗(不合理社会体系)在过去的某次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曾发生过的肢体接触的往事,这一段落是对上段夜间戏中双方触碰到的彼此的秘密往事即双方发生过的肢体冲突的揭密。在那次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弗也深受其伤害,旧事也如梦魇一般在折磨着他,所以他要抱头直摇,而奥在经历那次冲突后则用拴护腰皮带来帮助自己不要忘记这段往事,也靠它来抑制自己的满腹愤懑,可以推想在那次被达内兄弟省略掉的奥与弗的冲突往事中奥的身体曾经被伤到背部倒地,可能还卧床不起,在伤愈之后心灵与记忆的伤害却在他的身上盘桓与绵延,因此他才用仰卧起坐来舒缓这段受伤的往事带给他的上述两种影响,而这种仰卧起坐也在不断地提醒他那次的重创总有一个了断的时候,可以看到奥在片中三次解开皮带和两次仰卧起坐的行为都在他与弗之间的事情有了接触后发生。两者在经历了那次矛盾冲突中的肢体接触后身心都受到了创伤。达内兄弟在此巧妙地将两者过去曾发生冲突的真实故事隐去,而用这种点到即止的两人授受工作的含蓄段落来表达。

在下一段故事里带得有梦幻气息,奥从弗的更衣箱里拿走钥匙,潜入弗的居室,这个动机起因于奥看到弗抱头摇着的那一刻,奥很想知道弗为何有此举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奥在弗的居室里看到(体验)了其贫乏、简陋的生活,床头柜子上摆放着弗因被过去的往事侵扰难以入睡而服用的打开的安眠药,弗的家居环境反映出弗的生活也不容易,接着在两人的工作场景中奥开始教授弗做肩背的工具箱,在此之前弗是没有肩背的工具箱的,这意味着奥在亲历过弗的家居环境后对弗的接纳程度的改变,因为奥体会到弗(不合理的社会体系)的生活也很艰难和不容易,两人的距离正在渐渐走近,奥叫弗用锉把工具箱略为不平的一处磨平,并用砂布砂光,这一小细节实际是喻指奥正在把他与弗之间的心理隔膜一点点“磨掉”,在工作中奥更进一步了解了弗的个人生活,两人在工作结束后心情都呈现出轻松的状态。在回家时奥甚至主动提出让弗搭他的车,这说明奥对弗的心理接纳程度已大为改观(在此之前是冷淡的)。但是前妻的突然闯入,让这种改观转瞬成为泡影,前妻的晕倒说明了她(也含奥)过去被不合理体系(弗)的伤害之深,奥在此时又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往事重现,心灵再度被震动,可以看到奥对弗的态度急转直下一一两人分别时奥拒绝了弗伸过来的手,而此前奥曾邀请弗到木材厂去取木材,为下一段故事预置了悬念。

 4 ) 恰到好处以及男性的不响

我需要选择两部达内兄弟的电影在影展观看,根据简介我认为这部的故事最有潜力,只要老实照着简介拍必是一个好片。因此我最先买了这部的票。看完之后感到片子完全符合简介且超出预期。

这是一部非常贴合传统的男性视角及男性表现的电影。但是,这不意味着它没有趣味。因为男主性格很闷,而现实中没有几个男人这样闷。男主木工匠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几乎不表露自己的内心,只有微表情和少数提高音调的时刻能显示他的情绪、情感。我父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也是一个匠人。这让看这部电影变成了看一个非常,非常熟悉的角色落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处境中。

选角特别优秀,表演特别好。我父亲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他们这种男人会有这样的长相,这样的手指,这样的反应,这样的沉默,这样细微的不耐烦和漠然,这样细微的溢出的情感。当可怕的颤抖个不停的手持长焦镜头把他的脖颈和耳朵放大到占满整个银幕的时候,似乎也放大了他克制的感受和思考。我们可以听见他在考虑什么,他没在考虑什么,我们可以和他一起考虑。不必要的时候他不想多说话,但是他没有消极地处理事情。他不是一个“酷”的男人,只是生性如此。

镜头对着他的眼镜,导引着观众的视线穿过他的眼镜。镜头跟随他昏头落踵旋转着下旋转楼梯,带领观众迎头撞向他逼仄的处境和内心世界。镜头扫过他扛的长木条,再扫回来,按部就班地看东西,看人。镜头捕捉到一辆普通的汽车在普通的一天普通地行驶时的车内,一个收音机在简陋的暗扑扑的室内和半罐牛奶一起摆在桌上,这是他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也是他本人的观看和思考停留的轨迹。他本身就是一把锁,不需要任何钥匙。

一个丧子的中年男人,前妻已有了新家和新人生,他还没有走出来,他选择被遗留,还要想办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他跟随直觉做了一些事情,他谨慎中时时在失控。他有失去所有耐心的暴怒时刻,尽管他的耐心相当好。也有柔软的时刻,同情的时刻。他不会把很多事情往心里去,因为他这样的男人是有行事和认知的惯性的;他不会轻飘飘地原谅。剧情没有按他的头去做一些脱离惯性的决策。

年轻人也演得很好,母亲不愿见,父亲不见踪影,这样一个偷了东西又过失杀人的从少管所换了五年放出来的问题少年就会是麻木不仁的,他自私,随便,态度散漫,对人充满警惕没有信任,在某些时刻有强烈的攻击性。片末的两场戏从角色动机和故事走向来说都极为写实。没有任何生硬的内容,没有大团圆,没有圣父,没有用力过猛而落入烂俗。影片结尾处的留白也是真正开放式的,观众得以从自身角度出发甄选一个想像中最合理的后续。在一个戏剧张力稍有喘息而情节上已完满的时间点掐断叙述是很正确和成熟的做法。

达内兄弟是一对重视准确性的拍摄者,影片中很多地方能看出他们对细节的考究。本片没有宏大叙事,它的故事是小而美型的,很完整,很服帖,塞得满满当当,但并不使人腻味。

硬汉派可能不是什么好词。如果气氛、张力和叙事不考究,角色表现不细腻,那么硬汉派的情感模式和拍摄手法就会显得老套和做作。

它很男,然而不是没有美德。这是我的看法。🍵

我不觉得我会再在大银幕上看一遍这部电影。它非常折磨人,大量的颠簸和镜头推拉让人想呕吐和晕眩。但是我会给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5 ) 【他人之子】

如果单拎出故事来看,达内兄弟的电影故事通常比较drama,【儿子】中,男主人公在工作场所遇到了曾经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他是否能接纳少年成为学徒,让其有一技之长得以生存。而达内的价值在于去掉尽可能的drama(巧合感),同时又不断建立悬念。对比去年看俄罗斯的【小家伙】,虽然乍看两部影片有相似之处,但其实技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他人之子】开场已经为观众建立了悬念,木匠为何打开信封后,又不愿接受少年成为学徒;拒绝之后,他抽了根 烟,又特意去办公室偷看在填表的少年;回去工作时,木匠无心工作,再度去电焊部偷看少年···至此,关于人物间的悬念已经开始建立,这个少年是谁?主人公认识他吗?为何如此关注又如此躲闪。回到家之后,前妻第一次出现,前妻来告诉木匠自己准备再婚了,木匠不置可否,前妻又迟疑地告诉他,自己怀孕了,木匠正在刷空空的饭盒;木匠追下楼,拦住前妻的车,问她今天到底来干什么,为什么是今天···至此,另一个悬念开始建立,他们经历过什么以至于婚姻破裂,导演也适度通过联想给予之前的悬念部分答案,他们应该是认识那个少年的,少年有可能是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其中可能与孩子有关(前妻又怀孕了)。在影片进行到一半过后,前史与人物关系得以明确,少年曾经杀害了他们的孩子(前妻发现木匠和少年在一起);第三幕,答案更加清晰,少年偷窃中误杀了木匠的儿子,那时的少年只有11岁,缺少父母管教与家庭温暖。【小家伙】却缺少这种层层递进地揭秘,太拘泥于人物当下的外部行动,于是抛弃刚出生的婴儿好像只是因为人物的冷漠,直至影片最后一场才几乎一次性交代了人物的前史问题和当下困境。

这次通看达内,发现【儿子】非常适合讲视听,尤其是调度。“后脑勺影帝“”和镜头运动,不断切换着我们观察人物以及随同人物一起观察和体验,类似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视听手段被达内兄弟玩得炉火纯青。海报非常精确地体现了镜头设计的基本逻辑,我们看见的是木匠,但又随他看着脸在画外的少年;我们无法洞悉他们的全部,因为焦点是在少年身上而非景深处的木匠。工作场景大量职业细节的呈现营造着“世界”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少年对木匠的目测距离之精准开始佩服;少年学着搬木头爬梯子,骑在木匠肩头到跌落;少年开始穿着同款背带裤,像木匠一般喷气冲掉身上的木屑···职业也带来情绪上的渲染,动效与环境声替代了音乐,烦乱、克制、隐忍直至结尾的宽恕。 前妻一共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的scene位置都恰到好处,精准地暗示木匠当下的心理以及负责揭秘。 达内非常擅长处理细节,两个家的对比,木匠的家和少年的住所,这是两个没有娱乐没有明天的人,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下去。木匠偷偷走进少年的临时住所,窗边的凳子上放着闹钟、录音机,餐桌上是一个蓝色的烟缸、半瓶牛奶和一个空玻璃杯,木匠在少年的床上躺下,他一直带着的木匠专用的皮腰带好像一直勒着他,让他无法喘息。木匠在少年的家,好像和自己的家没什么区别,而其实他们的伤痛终究是不同的。 两人驱车去郊区的木材厂,一路上,少年从副驾驶座位到后座去睡觉,好像也是回避着木匠的问题,他刻意把自己五年入狱描摹成盗窃,试图努力隐去自己误杀的行为。二人在路边快餐店买苹果馅饼,木匠刻意不给少年付账,两人的关系在逐步疏离,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彻底爆发前的角力。爆发中,他们都感受到对方的绝望与恐惧,尤其少年在被扼住的刹那间,一定是感受到五年前被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恐惧。木匠松开了手,离开树林,走回到木材旁,开始搬运并整理着木材,男孩在静静望着,稍后,走到最后一根木材旁,二人对望着,少年试探着搬起最后一根木材,放上拖车。他们合力用巨大的遮雨布裹紧木材,木匠从车后备箱拿出绳子,少年压紧遮雨布,木匠如同捆缚尸体般开始捆绳子,那位置如同扼喉···影片戛然而止。

 6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作者:罗杰·埃伯特 发表日期:2003年2月21日 译者:维吉留斯 评分:★★★★(四星为满分)

《他人之子》是完整、自给自足、不容置疑的。评论家对它只有赞美。它不需要洞察或解释。它看到并解释了一切。这是我看过的最自信、最完美的关于悲伤与快乐的诉说。

我同意斯坦利·考夫曼在《新共和》杂志中的观点:第二次观看只会凸显这部电影的伟大。但我不想错过第一次观看,所以我会仔细撰写。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丝毫没有误导或欺骗我们。他们也没有做任何解释。他们简单地(并没有那么简单)展示,而我们身体前倾,保持安静,观察表情,观看剧情,专心体会角色的感受。

让我详细地描述一段非常早期的序列,以便你了解达内兄弟是如何工作的。比利时木匠奥利维耶(奥利维耶·古尔梅 饰)管理着一间店铺,少年们在里面工作。他指出一个男孩在使用电锯时的错误。我们怀疑是否有人会失去一根手指或一只手,因为我们被公式化电影打败了。不,木板会被正确地锯开。

一个女人走进店里,问奥利维耶是否可以再收一个学徒。不,他已有太多学徒。他建议去焊接车间问问。女人和年轻的申请人刚离开,奥利维耶就从店铺溜了出来,令人惊讶的是,他像野兽一样急匆匆地跟在他们后面,通过门窗和走廊的拐角来暗中观察他们。过了一会儿,强壮而敏捷的他跳到一个金属柜上,从一扇高高的窗户偷看一眼。

然后他告诉那个女人他要带走那个男孩。她说那个男孩在浴室里。手持式摄影机一直跟随着奥利维耶,通常是在中近距离拍摄,随着他看向一个角落。他在看那个男孩洗澡吗?奥利维耶是同性恋吗?不,我们看过太多电影了。他只是看着那个合衣躺在浴室地板上睡觉的男孩。他专注地看了许久后,叫醒了男孩,告诉他他有工作了。

现在你必须完全停止阅读这篇影评,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在一部在心灵回音室里发声的电影中,对简单、深刻、成熟、沉默持开放态度的话,今晚就走出家门去看看它。《他人之子》是部伟大的电影。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反应,这说明你有成长空间。我并非傲慢;我在这部电影中成长了。它教会了我一些我不知道的电影知识。

我学到了什么?这部电影只可能用它的拍摄方式,而不可能用传统的叙事风格。像严格的纪录片那样,达内兄弟跟随奥利维耶,通过观察他来了解关于他的一切。他们不引导、强调或通过音乐发信号。电影没有反应镜头,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的反应镜头。兄弟俩让奥利维耶这个角色的意识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

…现在你已看过这部电影。如果它的恐怖和爱迷住且感动了你,如果你觉得这种视觉风格只适合这种故事,那就让我们同意:很少有电影能告诉我们这么少,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一切。

奥利维耶培养由比利时政府监护的孩子——在他们被少管所释放后教他们一门手艺。弗朗西斯(摩根·马林 饰)从11岁到16岁一直生活在少管所。奥利维耶问他犯了什么罪。他说他偷了一个汽车收音机。

“判了五年?”“有人死了。”“怎么死的?”弗朗西斯没看见车里有个孩子。那个孩子哭了起来,不肯放开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很害怕并“抓住了他的喉咙。”奥利维耶纠正道:“掐死了他。” 弗朗西斯说:“我不是故意的。”

“你后悔你所做的吗?”“当然。”“为什么?”“因为被关了五年,这是值得后悔的。”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对这起死亡知道些什么。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奥利维耶和弗朗西斯星期天在一个遥远的木材场里。你看过这部电影,且知道电影的噪音有多大,沉重的木板互相撞击。甚至听到它们都觉得痛。这部电影没有使用这些声音或木材来制造悬念或其他任何东西。它只是尊重木材的特性,正如奥利维耶所做的那样,正如他教弗朗西斯的那样。你猜想,因为你已被公式化电影、偶然事件或暴力行为所训练。你无法猜到的是电影结尾令人惊叹的心灵之美,然而它并不比过去的一切更非凡。

奥利维耶·古尔梅获得了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他饰演一个平凡的人,时刻以平凡的方式行事。这是关键:他是平凡的。他的行为堪称“楷模”,而非他的表演。我们用这个词来表示“值得称赞的”。它的主要意思是“适合模仿”。奥利维耶所做的一切都堪称楷模。像这样走路。保持住。精确测量。需要用木槌时,不要用钢锤。把钉子放在中间。先用锉刀磨平,再用砂纸。保持木板平衡,倚靠梯子。自己买苹果馅饼。抱住需要冷静的女人。赞美发现自己怀孕的女人。在说出真相之前先查明真相。不要用言语来讨论无法解释的事情。乐于说“我不知道”。乐于有个儿子,教他一门手艺。乐于成为父亲。

最近有部电影引人发笑,因为它说《教父》中有条规则适用于所有情况。从来没有那么多规则。《他人之子》讲的是一个不需要规则的人,因为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知晓自己的工具。他的职业是生命。他的工具是他的损失和他的希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短评

反高潮。达内兄弟如何用手持长镜营造一个复仇的假象(锻炼,跟踪,以及最后的镜头处理),在最后一刻释放出人性的复杂:他到底要不要杀他,对这位父亲自己来说也是不可解的。

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结局的多样性是最让人期待的,比如给后脑勺一记闷棍,比如永远不说出真相,比如给个掐死的假想,达内手起刀落,给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那个,几乎就是最好的那种。

10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身高能够目测,白线到轮胎的距离能够目测,那男主和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少年之间的距离呢?男主最后的选择可称他为拿撒勒的奥利维。当然,宽恕本身并不可能。能做的只有放弃复仇。而放弃复仇,不是宽恕。最后一场戏堆叠如山的木料既是动作电影里杀人的好场所,也是男主沉重内心的外显。但他最终选择了挑几根木料带走,再和男孩一起把它们包起来。达内电影最有力的结尾,却是现实中达内展最无奈的收尾。在家补了这最后一部,看完仍然有点生气。

1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近乎全程的手持近景/特写跟拍,节奏情绪甚至名字都相像的《索尔之子》应偷师不少?信息完全局限在主角视野内,不安感伴随其呼吸起伏贯穿全片(后脑勺影帝名副其实)。一个巨大的伦理难题被如此紧张又(看似)如此轻巧地化解,实在是难以更完满的答案,精准正如最后一镜的剪辑点,也如目测所得「我的右脚到你的左脚的距离」——一个并非看上去那么难以跨越的距离。

1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达内兄弟是我的神!首先声音做得太棒了,不仅没有音乐音效,连大的环境声也很少,集中展现了锯木、敲击、脚步、关门、呼吸等等这些细节的声音,每个声音都直逼内心。其次手持跟拍锁定了主观视点,让我们随着父亲的情绪进展,随后插入一定的男孩视点,调度做到完美无痕迹。丛林一幕达到情绪高潮时,是父亲体会了凶手,男孩体会了被害者,两个视点同时达到高潮。三十分钟左右的谈话,及之后一些重复式的调度,为我们不断揭开并翻新人物心理。一些省略处理,比如对儿子几乎没有介绍,太高明了啊,这就让观众把自身生命体验中的儿子形象填入了这空白。Dogma95的视听和冷静隐忍的故事处理,将来就要做这样的电影。

18分钟前
  • Kkkay
  • 力荐

剧作较前两部变得更简约,将最戏剧化的矛盾处理得静如止水却又时刻紧绷,这与前两部不断爆发的激烈矛盾是不同的。情感刻画更深入更细腻了。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讲一个父亲在仇恨面前的克制与痛苦,整部片子的镜头70%集中在男主的后脑勺和侧脸,去刻画他的挣扎与矛盾,道理我真的懂,闷也是真的闷,镜头晃我头晕,闭上眼睛尝试让这种晕的感觉消失,结果一闭上就被困意压的睁不开眼......

20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还行

还是那句话太精准了,教学时唯独不叫他的名字、买派时单独付款、量尺、说出真相的那个时间点,就只是太对了,细节太完美了。有意思的是手持摄影加上这样完美的编排,本该是非常强烈的纪实风格,然而完全没有,实在是太对我的喜好了。感觉一半的时长都是很近的过肩镜头,这种背影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拍法太低气压了,很对味。ps.豆瓣简介坑死人,你写这么全我还看啥,我要是没看到剧情简介观感一定好一倍

23分钟前
  • Persona
  • 推荐

70纪录片的感觉。影片无比的沉闷,不知观众要如何忍受。手提摄影抖动的头晕,好像是长焦镜头,看不到景深,看不到全景,看不到人与人的真实距离,大部分近景、特写加跟拍。始终围绕父亲,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每个镜头都会有他,所以没有正反打,没有主观视点。剧情没吸引力,细节琐碎,这就是艺术片

27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还行

这个电影简直是绝了!!两个细节:奥利弗在训练学院的时候拒绝叫小杀手的名字;还有在买单苹果派的时候拒绝给小杀手买单。达内兄弟最牛的就是将整部电影塑造在巨大的矛盾之中,最牛逼最淳朴的表演逼格。手持不是装逼,而是烘托气氛。每一场两人见面的戏都让人感到深深的尴尬,不需要太多言语。太牛逼了

28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力荐

3.5 情节更少 大部分镜头接近于“描写” 更走内心 结尾的“无言和解”触到了生活的真谛

33分钟前
  • 河原宏
  • 还行

后脑勺影帝名不虚传啊

34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眼到,心到,手到,人镜合一,镜随呼吸,瞬息倏变,暗潮汹涌,戛然而猝,黑屏,字幕起

3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镜头好像不止是镜头,是另一个隐形的观察者,跟随他隐忍和观察、试探又惧怕那个真相、狠狠抱住那个与他一起丧子之痛的母亲,「你以为你是谁」前妻怒指他,他什么也没说,你却知道他也在心里问自己。贯穿始终的腰疾、与疾痛抗争的日常恰是他内在本来就有的挣扎。终究在放开扼住他喉咙的双手时,给了所有人答案,你以为你是谁,不必答。全片对白精炼到极致,又散散分布在看似不痛不痒的琐碎生活里,都是功力啊~不愧是纪录片出身,完全贴地飞行,棒的。

43分钟前
  • 小年左
  • 推荐

要挺过前三十分钟的铺垫,后面就会一路坦途,应该是手持拍摄的极致了,相似的题材,李沧东拍成了「密阳」,这部却显示了达内兄弟极其内敛近乎于冰冷的风格,所谓沉默才煽情。

46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达内作品最简约的一部。所有的旁枝末节让位于人物关系的角力,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耐力赛,被拉满的一张弓,在即将放出去的刹那,一切戛然而止。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完全自足的影像。达内兄弟为观众提供的“观看”具有很明显的强制性,他们打造了新现实主义最具强度的表达——对人物反应毫无遗漏地进行捕捉、对感知范围最小范围地施加限制——使得观众无需任何来自于影像之外的意指系统介入,就已经抵达“心理现实”。其中,情绪强度的控制依靠于作者的“强制”程度,我们被迫接受收缩的视角,被迫承担和人物同等的秘密,能看到的越少,困惑和痛苦的印象就越深。在他们的电影观里,观众所眼见的表面,就具有作者想诉说的一切意义。

54分钟前
  • Accattone
  • 推荐

手持+特写=催眠利器…虽然没有错过几处爆发点,父亲最后按在少年脖子上的手和先前少年提出让其做监护人的对比分外强烈,但是,少年对于五年的牢狱之灾没有任何悔恨的“冷血”给人带来的观感,和情感爆发以外的“昏昏欲睡”之感是不相上下的,待重看

59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手持摄影的极致,全片一气呵成,冷静的外表下都是暗流涌动并逐渐加深的情感(到了后半段会觉得非常紧张),达内兄弟御用男主啊,演得真好!很多都是背面、侧面、或者厚厚的眼镜镜片盖住了眼睛,把一个隐忍的父亲刻画得太好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达内兄弟的[儿子]把一个社会伦理故事降到如此小的格局里,但角色的情感心理又那么真实和细腻的得以展现,的确当得起大巧若拙四个字。男主角的表演功力要给超五星好评!但这绝非舒服的观影感受:一来这片属于一丁点剧透就死星人;二来全程大景别无剪辑手摇摄影的确是催吐神技——其实这明明是优点来着。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