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在家

剧情片新加坡2013

主演:杨雁雁,陈天文,安吉莉·芭雅妮,许家乐,Peter Wee,Jo Kukathas,Naomi Toh,Stephanie Kiong,Jia Min Chantel Teo,Zhi Fang Xu,Sea Moi Lee,James Ng,Sook Fen Wong,Siow Phing Tan,Aizuddiin Nasser

导演:陈哲艺

 剧照

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7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8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9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32

详细剧情

  家乐(许家乐 饰)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杨雁雁 饰)每天在公司和家事两边忙碌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学校的抱怨电话总是相当无奈,最后只好找来菲律宾女佣泰莉(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 饰)来帮忙家事和照顾家乐。  一开始相当排斥泰莉的家乐利用各种机会欺负她,但是为了要养家活口的泰莉只能努力在这个家庭里生存。家乐因为爸妈各自烦恼着自己的事情无暇关注他的情况下,让家乐和泰莉两人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但是小小年纪的家乐却没有发现家庭风暴也日趋严重……  而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这个国家……

 长篇影评

 1 ) A诺A诺。

距离上一篇写的东西,可能也有好几年了吧。

看书看电影都甚少时间为之,光阴已不再只是白驹过隙这么简单文艺,应该要用快刀斩乱麻搭乘火箭突突突出地球这般粗暴爽快。

时间已经等不及你慢慢思考起因经过,观赏花开花落,就残酷的把一切都掠走。我已经回不到从前,那般时光还可以喊着青春不息的口号,有着青春无悔的梦想。

耐心看完爸妈不在家。也是淡淡的,好像回到了二十出头坐在图书馆的角落看《一一》的旧时光。

已经没有想要落泪的冲动,但是不经意还是抹到了眼角的一些湿润。

只是看到孩童,孤单的背影,期盼的眼神。看到男人,残酷的失业,亲友的忽略。看到女人,生活的艰难,时而呆滞的瞳孔。

在这个幸福与金钱划等号的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衡量事物的标准皆为统一,生活被压榨的只是为了生活,忙碌只是为了温饱,时间被挥霍,用于打电话发微信刷朋友圈,吃饭喝茶聊天。有人愿意停下来陪老人走路,与孩子学步么?愿意放弃电脑桌游与书为伴,与自然相拥么?

觥筹交错,用金钱和世俗勾勒出来的社会,新闻说的都是肥皂泡沫,买卖的都是灵魂悲剧,被操纵的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孩子变得乖戾敏感,他们懂得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或者很容易撷取,但是更容易失去。获得与陨灭,在这个时代里居然变得如此相得益彰。

我想起旧时光里,看一一,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个自己。

 2 ) 在平淡生活中寻找诗意(附陈哲艺导演专访)

《爸妈不在家》是刚刚步入天命之年的第50届金马奖的最大冷门。爆冷就意味着观众要在信息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完全用直觉去迎接一部电影。从来没听说过的导演,从来没见过的演员,这正是狭路相逢见真章的时候。这一次,爆冷带来了惊喜。

和导演陈哲艺的采访约在午夜,忙碌的连轴海外发行宣传并没有减损他语气中的清爽精神,毕竟太年轻,84年的白羊座男生,对电影有执著的热情。也许是因为有着相同的海外求学电影背景,采访中的触角蔓延到比我预想更远的边际,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从电影教育到华裔电影人的海外机遇,从童年往事到未来发展,陈哲艺像一个成绩很好的学长,循循善诱的告诉学妹,考第一名的秘诀就是要好好学习,认真复习。听上去似乎不如宝典秘籍来得诱人,但武林正道自有正道的力量。

尽管导演一再重申《爸妈不在家》是一部完全没有企图心,非常单纯讲故事的电影,然而本片的视野之广,角度之准,叙事的老道成熟都让我击节称赞。陈哲艺回归自己的故土与记忆,描写了一个调皮男孩与菲律宾籍女佣Terry的短暂相处,和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的境遇变迁。像一面小小的三棱镜,折射出金融风暴下90年代的新加坡七彩光谱。
电影的最后,家乐在Terry进入机场之前剪下了一束他平时觉得“Very 臭的hair”(新加坡式中英文夹杂对白,也为电影情景增色不少)作为告别。其实,电影中有三个小孩,Terry远在菲律宾的孩子,男主角家乐,以及母亲肚皮里揣着的孩子。其实,所有的小孩,都在爸妈不在家的情形下偷偷的长大。

“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盲点。”
潘萌(以下简称潘):导演好,我们从电影本身开始聊起吧,首先剧本写了多久?
陈哲艺(以下简称陈):整整两年的时间。
潘:最终稿和最初的版本差异有多大?
陈:肯定是非常大。我最原先的初稿,它里面的灵感其实来自我小时候的回忆,个人的成长经历,所以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像在记录自己的童年。因为确实生活本身是没有什么架构的,很平淡,所以其实第一版写的太近了,太贴近自己。后来慢慢找到比较客观的方法,给自己一些距离,形状就慢慢出来。比如我有两个弟弟,我们是三兄弟,但其实最后片子就变成独子。第一版剧本是有三个小孩。
潘:在写这种非常带有个人经历的题材,可能在外人看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更麻烦。
陈:你说的没错,会很难啊。会有很多盲点。很多时候你会沉溺于一些脑海里的烙印,有时候又放不开,因为太主观了。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很多盲点。需要加工和处理。
潘:如果太是自己的故事,也许最后只会感动自己,别人可能看了也体会不到相同的点。
陈:对啊,你觉得你是抓到了一个点,但其实它还是很模糊很不清楚的。你还没有看到它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潘:那你刚才说最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拉开距离的,比较抽离的客观的创作方法,到底是什么?
陈:其实……就是必须不停的写啊。写了第一版之后一定要写第二、三、四、五版,必须很努力的去批判自己的作品。
潘:剧本让我觉得花了很多功夫于无声处,成熟、细腻、流畅。可不可以问一下你是什么星座?
陈:白羊。
潘:哪有这么细腻的白羊?
陈:我非常典型的白羊啊。就很固执,做什么东西我都不会放过自己。

“在生活中找到一种隐喻和诗意。”
潘:我对电影中鸡的意象很感兴趣,从一开始的电子鸡,到宠物鸡,过生日吃炸鸡,祭祖用的鸡等等,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
陈:我喜欢在生活里找到一种隐喻,找到一种诗意。电影不只是在重现生活,其实是要很有选择性的,很小心的去找到你想要的呈现。我很多时候创作的方法从观察自己的记忆出发,小时候玩电子鸡,一度也有养小鸡,小鸡长大之后我家的菲佣就真的把它们宰了,我们也就真的把它们吃了。
潘:同感啊,我们的童年就是这么的残酷。
陈:而且不管是生日啊什么的,小朋友最喜欢吃肯德基嘛。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当把它们串起来,其实就找到了里面的隐喻和诗意。电影对我来说为什么这么好玩,就是里面的这个东西。你可以抓出生活很平淡的东西,里面的意思又会不同。
潘:那如果剧本定稿和最后成片相比,有没有哪里是有点儿遗憾的,比如说多一些时间,或者成本预算再大一点,能够更好的呈现?
陈:这个片子我看了很多次,带着它去不同的影展。上次看大概是在三藩市亚美电影节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蛮满意的,也许一年两年后会看到更多的瑕疵。以我想呈现的作品来讲,应该是我有史以来所有作品中完成度最满意的一个,看的时候很舒服。
潘:这种第一部长片所特有的真实度和新鲜度,对每个导演来说都是可贵的。
陈:应该说这部电影的企图心其实很单纯。我一开始就想要很诚恳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完全没有说要争多少票房,拿多少奖。完全就没有这种抱负。就是很单纯的要拍好一部电影。到目前为止《爸妈不在家》拿了差不多30个奖项,在非亚洲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成绩。我也是现在才意识到,也就是因为一开始的目标是那么的单纯,所以现在片子才会有这样的能量和力量。
潘:《爸妈不在家》的海外发行情况怎么样?你觉得欧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如何,和你预期的反响有没有差异?
陈:4月20号我们会去北京,在北京电影节办大陆地区的首映。接下来5月在英国,接下来还有韩国和日本。国外观众的反应很好。我们在法国的票房好到让我意外。今年1月在瑞典放映,每天上座率也非常高。现在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三十多个地区,以一个亚洲很小众的华语电影来说,很难得。
潘:的确是非常好的成绩,恭喜你。
陈:谢谢,我觉得这部电影带来的收获很多。

“Shape、Tension、Energy”
潘:我在之前的访问中看到你有提到过三个词,你认为电影最关键的是shape 、tension和energy,这个理论很有意思,可以具体用《爸妈不在家》做例子,解释一下吗?
陈:以整个电影来说,很多人跟我说为什么这个片子剪的那么精准和紧实,点到为止就走了,这个就是因为我一直在保持着这三个东西。我不会让能量散掉。如果一看到已经够了,再多就要泄掉了,我就马上剪。如果要具体讲例子,可能要看着片子一边说。
潘:整个电影拍摄周期有多长?
陈:本身只有25天。但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三年。
潘:实拍中有没有觉得很困难,印象很深的一场?
陈:嗯,我自己蛮喜欢的一场是酒楼里奶奶过生日。那场蛮辛苦的,足足拍了2天。因为演员太多,我又想营造一种很生活,很自然,没有加工过的味道。所以不管在选角上还是拍摄上,都花了很多时间。所以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华人大家庭。
潘:那场戏非常家常,非常亲切。
陈:我记得在剪片的时候,爸爸发酒疯的那一段,我突然在画面上看到我自己的爸爸。我突然感觉这些人都是我认识的,都是从我生活里跑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是华人,看了那场戏都会有共鸣。

潘:应该有很多人跟你说看完《爸妈不在家》会联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吧?在创作和拍摄《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有受到哪些作品的启发吗?
陈:很多时候,那些影响不是导演自己可以弄清楚的。我当然也有喜欢的导演,也看了很多电影,一个导演通常都是从前辈和很多电影中吸取不同的养分。杨德昌当然是我一直以来很欣赏的导演,如果有人说在我的片子里看到了一种杨德昌的味道,我也觉得是件好事啊。
潘:除了杨德昌,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导演?
陈:我欣赏的导演包括侯孝贤,杨德昌,李沧东,李安……应该说可能大家会拿我的片子做比较,可能因为我们在看社会、选题材还有在我们的电影里面都看到了对人文的观察和兴趣。
潘:你最近看过的一部片子,会想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什么?
陈:我满喜欢去年在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里的, 法国片子, stranger by the lake(《湖畔的陌生人》)。他其实是个同志电影,但是我这十年来最好看的同志电影。它很像希区柯克拍出来的同志电影,抓张力抓的很好,而且很多时候,他懂得去超越和颠覆观众的期待。这部片子不可能拿金棕榈,我也很喜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阿黛尔的生活》),看了很震撼很感动。但stranger by the lake很特别的,作者的味道和性格,非常鲜明。
潘:接下来下一步电影计划是怎么样的?
陈:我现在有几个不同的idea在同步进行中,应该会在外国拍。也有可能会是英语电影。因为我现在居住在伦敦,所以开发的案子都是在英国,偶尔也会往LA跑,开会什么的,也有可能在美国。具体哪一部会先进行,很难说。
潘: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么繁荣,有没有可能来大陆拍片呢?
陈:是有那样的可能性,但要先找到好的剧本。目前我没有很想自己来创作,因为太痛苦了,也太久了。如果找到适合的编剧一起,当然会考虑在大陆拍片。
潘:所以你不会想一直坚定的走作者导演的路线,也会选择和编剧合作?
陈:我以后当然还是会自己动笔写剧本,但是这几年会比较想要拍别人的剧本,和编剧一起合作。

“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
潘:在义安理工学院电影系毕业之后,为什么又继续去英国读的电影?
陈:我在新加坡念了三年,之后又去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学了两年的导演,拍了很多短片,目前为止有十部短片。我那个时候非常坚持要去那个学校。因为我已经念过三年电影学校了,我想更专注在提升导演能力。英国这家学校也是少数专业很细分的电影学院。每个系只收8个人。
潘:毕业之后是很快就决定要回新加坡拍片,还是当然考虑过留在伦敦发展?
陈:首先身为一个外人,非白人,要在伦敦拍第一部长片是满困难的。第二,我觉得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可能很多年轻导演野心很大,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想要拍很耸动的题材,或者大规模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你不了解,你是很难把它清楚的拍出来,即使拍出来也可能是虚的,不完整的。所以唯独的方法就是往心里掏,找比较个人的故事。所以我就回到了新加坡。
潘:中国和新加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以前一讲到留学,都是学理工或者经济方面的比较多,但这几年开始,出国学电影的华人也越来越多了,作为学长,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后来者的?
陈:电影这个东西要想很长远的走下去,很重要的是热忱,必须真的很爱电影,真的很想为电影奉献。因为拍电影真的太辛苦又太困难。如果没有真的爱上电影,一个人可能不会走的太远。现在可能很多亚洲学生都只看到电影的光鲜亮丽,非常吸引人,很性感的一个事业,但是大家还没有想到里面有多辛苦,多孤独。唯一能让你撑下去的,就是真实的热爱。
潘:听说现在义安理工学院的电影系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被新加坡媒体称为“陈哲艺效应”。
陈:所以我又是高兴,也有一些担心。其实不想大家一窝蜂,觉得好像很容易拿奖,成功成名,用错误的心态去选择这一门。但好的地方是,电影是很残酷的,如果你真的不适合,没有毅力,其实这个行业很快就会把你踢出来。
潘:讲到陈哲艺效应,我突然想到哲艺这个名字,有哲学有艺术,有什么特别的由来的吗?
陈:这个名字是我奶奶取的。我们华人都说一个名字可以寓意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应该要谢谢奶奶,虽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给我。
潘:很不像一个新加坡男孩常见的名字。
陈:没错,很少见。我在中学开始对戏剧和艺术很有兴趣,加入剧社什么的,有一度我爸妈满担心的,华人父母嘛,都会觉得走艺术这条路不太踏实,有一度我爸妈就真的想帮我改名字。真的要感激我奶奶,她几年前去世了,但她给我的名字让我走了这么久。有可能真的是命中注定。

 3 ) 陈哲艺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得到了阿涅斯瓦尔达为主席的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评审团的一致肯定,成功摘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即最佳处女长片)。戛纳效应也让《爸妈不在家》获得了金马奖的青睐,一举夺得最佳剧情片。

电影讲述了在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一个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起落。因为家中的孩子家乐离经叛道,在学校和家里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怀孕的母亲只好雇了菲律宾女佣Teresa来照顾他。父亲的失业让这个家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Teresa与家乐之间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友谊。

陈哲艺在法国《世界报》的访谈中坦言自己正是在亚太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长大,自己的家庭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中所描绘的家庭的情况类似。虽然《爸妈不在家》有着很深的自传烙印,但是导演并没有满足于私人感情的表达,而是借用电影这一手段反思新加坡的种种社会制度。

《爸妈不在家》的主线无疑是家乐与菲律宾女佣之间随着故事展开而发展出来的友情,甚至是亲情。女佣和家乐建立起来的关系看似亲密无间,但却在家乐的家人的最后通牒下显得如此脆弱,终归无疾而终。陈哲艺也反思着这样一个问题: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起来的亲情,为何如此脆弱?当然,我们可以从电影的故事中找到回答:正是因为爸妈的“不在家”才给了处于家庭之外的人(Teresa)机会与家乐接近,并孕育出了一段让两人在人性层面都有所提高的友情和亲情。虽然家乐从一个“孩子王”成长为了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孩子(片面的成长,因为家乐的成熟只限于对Teresa),但是爸妈在长期缺席之后在家乐生活中的出现为这段关系画上了问号。另一方面,身为人母的Teresa来到新加坡为的是赚钱与远在菲律宾的孩子团圆,尽管Teresa从家乐的身上体会到了陌生世界对外乡人的温暖,但与家乐的关系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雇佣关系的职责。

除却故事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我们也可以从时代、社会背景中找到导演所思考问题的回答。导演所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个等级严明、体制生硬的社会所具有的病症。陈哲艺坦言新加坡的社会就接近这样。社会的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即使是不成功的人,也竭力维持自己成功的表象,这给了那些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和他们的家庭持续的压力。这样的结果是,社会确实繁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却都是不幸福的。我们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这个社会的各种缩影。父亲被辞退了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只能不向妻子坦白。但他自己却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不断寻找工作的同时用香烟来麻醉自己。而母亲,在自己的“角色”被Teresa取代之后,尝试着给自己的孩子跟多的注意,试图能够在家中维持住母亲的形象与权威,最后只能以将Teresa驱逐来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Teresa和家乐显然是这种权威的受害者,家乐无法找到和Teresa一样能给予他温暖的人而Teresa则不得不重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赚取回菲律宾的船票。

但是陈哲艺很聪明得选择了自己的态度,他不评判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而只给予了他们每个人一种状态,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在他的电影中,陈哲艺尝试着让感情带领观众,人物的细小眼神、动作都提醒着观众他们的感情、存在状态。不管是喜悦、悲伤,我们都在这个新加坡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邱金海在《和我在一起》中的感情传达,一种对人物肢体语言和眼神的关注,从而牵动出的感情、完成的感情表达。另外,《爸妈不在家》难免不让人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的孩子作为主人公,同样的成长、社会批判主题,同样的让人窒息的感情。但相比之下,陈哲艺似乎选取了一种更为残酷的基调,在《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用更接近现实的笔触描绘了新加坡社会的现实,在描绘日常生活时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这些都让观众更加接近电影中不幸福的人们和他们的情感,感受到《爸妈不在家》中所蕴含的力量。

文——马西

 4 ) 《爸媽不在家》衣食住行的生活藝術

转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
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

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
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人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展面貌,
《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家庭,
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度轉變,漸現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



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別,
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
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
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Terry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
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
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
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Terry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
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Terry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Terry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
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
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Terry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
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了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Terry,
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
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
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
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褲還是會尷尬,
只是直到最後,抽煙也可一起分享,
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Terry 的單獨對手戲,
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台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
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
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
Auntie Terry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
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
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
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
卻又要吃 Auntie Terry 所買的零食,
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
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親近,今天驟覺疏離,
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
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
事緣是爸爸發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
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
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
與早前車內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
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
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
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
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Terry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
當然對於曾經養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

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Terry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
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Terry 帶來食物,
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
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
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
Auntie Terry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
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
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
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
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
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助解僱員工的壓力,
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
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

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
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
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
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
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
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
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
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
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之前的大都在室內發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
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Terry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
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生什麼事,
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
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
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防線,
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
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
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
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了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
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
或是與曾經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
斷斷續續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5 ) 《爸媽不在家》: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ILO ILO)是陳哲藝的處女作,一鳴驚人,也難怪連獲多個大大小小影展的獎項。對新加坡電影的印象離不開家庭與成長的題材,最能將新加坡走到亞洲的是梁智強執導的《小孩不笨》,其後當他的作品《小孩不壞》在港上映的時候,也頓時變得無聲無息,更別說他的新作兩部的《新兵正傳》。也許華人社區內不把新加坡電影放在眼內,經常談及的話題都只是中港台,而今年華人社區內必須記住一個名字,那就是陳哲藝。他有一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叫做《爸媽不在家》。從此對坡片的印象又可以擴闊一點,對華語電影的選擇可以有待觀望更多。

  《爸媽不在家》某程度是導演在孩童時期的經歷與寫照,特別是他與外傭的相處。新加坡與香港是很相似的,經濟發達,婦女出外打工,卻又不能把子女丟在家,總要找人代為照顧。要不就送子女到補習班托管,要不就請個家傭看管少主、照顧家庭。在現代,一些俗稱為「怪獸家長」的雙職父母更在聘請外傭時諸多要求,包括要外傭管孩子們的家課、要他們練習英語,視圖利用外傭把子女打造十八般武藝。有些家長甚至是把教育的責任落在外傭身上,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在《爸媽不在家》裡,實則講的是外傭見證著一個中產家庭向下流的生活,透過片中孩子的視角描寫出一份跨性別、種族、身份的情誼,此外也講到家庭裡的相處與異鄉人的視野。電影題材是寫實的,拍出來那種感覺是似曾相識的,香港與新加坡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背景是十分相似的。九十年代請家傭還可稱作中產,而今時今日請家傭也不是難事,也有一些賺錢能力不高的人也請起家傭來,多數是為了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且看香港滿街都是外傭的面孔,目前香港有三十多萬的外傭居港。她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一部份。而外籍的傭工們最常到的幾個地方就是台灣、香港、杜拜與新加坡。在亞洲地區裡算是較為發達,而且能賺較多的金錢。

  在電影裡的家樂已經是十歲小孩,都已經有自理的能力,本來以他這個年紀是可以定性起來,但祖父去世後父母不放心,就請了外傭Teresa照顧他。從最初的抗拒、事事作對到接受與明白,展示出一份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真的感情。寄居在家裡的外傭並不是陌生人,而是慢慢地成為了家裡的一份子。

  但事實上電影裡的爸媽都是每天在家的,只是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與操勞的事情,在管教兒子上是操心但又乏力,心裡還是很疼愛兒子,只是不懂說出口。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家樂心目中難免是「缺席」的,一直以來父母關心的是他的成績,而雙方欠缺了親密的相處。在Teresa未來之前,家樂的大部份時光都是與祖父在一起。而Teresa的到來出現了一種對母親情感的錯置,家樂母親心裡的妒忌寫得傳神,深怕兒子會被搶走。然而,一份工作卻搶走了Teresa在家鄉的生活,捨棄她的家人。本來團聚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命運,離鄉別井都是為了生活。

  電影裡的年份設定在九七金融風暴後,但即使今日看來時代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影響,生活依然艱難,孩子在女傭的照顧下成長、父母們對子女的期望更是十年如一日。作為是電影中人同時代成長的人難免會有一點的共鳴,那個年代我們一起玩過的他媽歌池,我們一樣的好奇與佻皮,還有是屬於我們那種孤獨,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童年。成長的天空下,我們都一樣在經歷。

  片裡的家庭實質上是四分五裂的,男人、女人、孩子與女傭都有各自的問題要處理,一家人不能夠開誠佈公的聊天,也許為的是面子、也許總是認為對方不會明白,又或者是深怕別人會看不起自己。一家人的關係未如理想,各家自掃門前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女傭的介入展示了她有一個不完整的家,襯托著這一個表面上是完整的家。描寫出外勞的辛酸與所付出的情感與代價,寫出異鄉人的視覺與迷茫。而片中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有多少人會認真注視這些外傭一眼,戲中的孩子認為外傭是次一等的,不值得尊重。對於家樂,外傭姐姐是他的照顧者,更是他的朋友,他不喜歡別人對姐姐的不禮貌。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還活在奴隸制度中,現代社會自恃為有教養的人,實質是狗養的。

  戲裡的命題離不開成長,男孩要長大了,要有經歷與學習照顧自己。家樂的路還有很漫長要走下去,而家裡的生活條件也會變差。這一家人需要的是團結與和諧,新生命要誕生,影片為觀眾留下了希望的種子。生活衰敗,但要心存希望。「希望在於自己」。電影以寫實的手法帶出家庭由盛轉衰的轉變,並擅於勾畫人的內心世界,戲裡戲外都是如此真實而有力,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的佳作。

文/Dorothy

 6 ) 我还是一个孩子

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爸妈不在家》是听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这部新加坡电影,片名陌生,导演陌生,演员也陌生,无人知晓。 作为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马奖显然学了戛纳传统,必须提携下新人。但这并不表示说,《爸妈不在家》就是依靠场外加分,它的实力早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了证明。 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早先,邱金海等人的电影也大走文艺片路线,不过影响范围有限,无以为继。但此次,《爸妈不在家》进入了大华语电影圈的讨论范围。要知道,长年以来,新加坡只有一些重复消费的喜剧,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不说低俗,很多point实在令人笑不出来,地域特征太过明显,也阻碍了它们的有效传播。因此,《爸妈不在家》便彰显了它的可贵。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无怪乎,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在我看来,《爸妈不在家》出色在导演的老练,没有新手的生涩。很多年轻导演一到表现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生命体验,往往会用情过多,不加节制。《爸妈不在家》完全没有这种滥情,一上来就给了冲突缘由,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爸妈无暇照顾(不在家),菲律宾女佣Teresa到来(亲情的填补和替代),家乐直接抗拒。即便很多观众猜想到,后面必然是家乐和Teresa的关系修复到最终和解,但电影巧妙地抛出了一些悬念,比如Teresa最终会怎样离开,电影制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担心那会是以遗憾跟误会告终。岂不料,结果并非如此。 影片不乏锋利之处,家乐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难以接受。可以看到,《爸妈不在家》并没有尝试让他的个性发生扭转,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家乐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岛屿,阴差阳错,被连接在了一起。这世间也并非只有许鞍华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动人之处。所以,看到最后,当家乐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过火但又是孩子思维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爱意时,我们会经受内心的突然撞击。每到家乐爆发情绪,电影的镜头也随之运动起来,晃动不安,这种不安也能直接传递给观众,毫无障碍。电影还有一些巧妙的细节,像家乐买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导演的自身经历,那种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间是不会被记下的。因为,这根本就无法编撰。 实际上, Teresa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乐需要的只是父母和亲人的陪伴。爷爷不在后,他就变了个样子。然后,Teresa出现。所以,在一阶段的相处后,尤其是亲密的洗澡等事情过后,家乐对Teresa的情感发生了质的改变。 爸妈不在家,但是电影留给家乐父母很多篇幅,他们的精神压力、对Teresa的看法、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等等。显然,这部片子并没有沦为渲染主仆情或忘年之交,围绕Teresa的来与去,它还尝试读解出另外的东西。这个时候,《爸妈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遭受打击。在妈妈受骗洗脑的段落,观众大可察见一个社会的荒诞和迷乱。社会承受的压力也转化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传统华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导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离去又预示着原有的关系会得到修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所有的亲情关系复归原位。所以,《爸妈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长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片,并且不乏社会现实意义。电影里,关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细致入微,并不会因为孩童视角的存在,导致技巧表现的降格,过于用力。叛逆和早熟给家乐带来了不大一样的少年形象,他的不舍,放在台湾、香港或者内地观众的眼里,都是可以感受得到。毕竟,很少有电影能这么专注地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所以,作为陈哲艺的长片首作,能有这样明晰的想法、过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凤凰网】

 短评

女佣丢掉晾衣杆-邻居跳楼自杀-母亲打辞退信-父亲求职失败四个连续镜头印象很深。开入死胡同的车知道转向,生活却没那么容易继续向前,[希望在于自己]的话是不假的,留下的最后一只鸡和新生的baby算是给电影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拍得太暧昧了。害我觉得女仆和小主要不伦。

8分钟前
  • Mia
  • 还行

小男孩和保姆全是手持跟拍,爸妈的镜头大多是固定机位。镜头设计很精巧。“我讨厌看得到笔触,我一边在要求精准,一边把这个精准抹掉。”但有些东西真是抹不掉。

11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是母亲,是姐姐,更是情人。所以转变才在浴室,性的暗示。不过相比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亲情这条线反而在其次了。关于一次曾经的回忆。三星半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转场有点问题,只是因为剧情太平淡所以负负得正,看上去不明显。作为处女作节奏很不错。“Your hair is very臭”,新加坡的中英混杂is very有趣,这个film让我眼界大open,以后多find几个狮城人talk一下。

17分钟前
  • 小A
  • 还行

还蛮不错的啊,怪不得李安会喜欢,其实有点像台湾电影。讲了家庭,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讲一个有灵魂的小孩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20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金融危机时我正和家乐一般年纪,影片细节做得格外出色,就算发生在东南亚小小的新加坡,许多地方我都感同身受。导演想说的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家庭内部的小情感,虽然感觉由于冲突较少各处都没有挖至最深,但谁的生活会每天都那么抓马呢?演员们很棒

2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爸媽不在家?爸媽一直在家,可是,走進家樂生活的到底還不是他們。。。

28分钟前
  • Xiao Xuan
  • 力荐

作为处女长片相当的从容。

30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头一次在影院里看新加坡电影,片子节奏控制的很好,摄影流畅选取的角度巧妙,真实,揭示但是有所控制的。

33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故事很平常,张力很强大。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戛纳范儿,信手拈来,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捕捉不经意的细节,反观内心汹涌的情绪。与此同时,导演又极其克制地掌控着叙事的节奏,保证了影片从始至终的连贯平衡。许家乐,一个孩童,奉献了超越年纪的高质量演出!

34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作為處女作,這是今天看完幾部入選金馬最佳影片裡最愛的一部。導演不高明卻很聰明地摒棄了所謂個人美學,不疾不徐又充滿了真誠,除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還帶出了國族、階級、經濟、教育、社會各種問題,不過火,很溫暖。我也在裡頭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很美好的電影。

39分钟前
  • 雨果
  • 推荐

不确定值不值得金摄像机,但的确是部惊喜佳作。一个普通家庭遭遇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其中不乏细腻、敏感和锋利之处。世间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动人之处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狮城杨德昌。在对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把握以及危机下的暗涌的描写等方面,三十岁不到的陈哲艺已然有了一代宗师的影子。其实家庭片有些元素是如出一辙的,菲佣让人想到《细路祥》,母亲角色信仰的缺失(宗教或成功学)则对应《一一》,事业不如意的父亲角色也有NJ的影子。

47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电影院里拉个片。最好看的是:爸爸扔了他的电子宠物,买了一箱真鸡回家。

52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整个家里只有女佣知道“你还嫌你们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渗透到纹理的地气让这部带着自传痕迹的电影让人毫无自恋的感觉,反而跟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起在经融危机的大潮里扑腾挣扎。可惜就如台词一样,there is no room for God,温情也把更尖刻的批评挤压掉了。

57分钟前
  • 猪头叶君
  • 推荐

199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挣扎,及淘气男孩与菲律宾女佣Terry的相处。雇佣关系中有冷酷,混杂温情,冷峻丰富,有杨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妈妈有点像金燕玲)。怀旧道具细节:BP机、电子鸡、随身听、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来自陈哲艺亲身经历,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1小时前
  • 黄小邪
  • 推荐

有些缺陷,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这条线超越了菲佣与男孩关系这条线(菲佣与男孩的关系后段发展变弱,金融危机这条线却逐场加强)。但不妨碍这仍是一部好电影,尤以处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没看过《郊游》,但与金马另外几部最佳电影比,我觉得这个赛果很公平合理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