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

动作片英国1976

主演:索菲娅·罗兰,理查德·哈里斯,马丁·辛,O·J·辛普森,莱昂内尔·斯坦德,安·托克尔,英格丽·图林,李·斯特拉斯伯格,艾娃·加德纳,伯特·兰卡斯特,洛乌·卡斯特尔,约翰·菲利浦·劳,雷·洛夫洛克,阿莉达·瓦利,斯蒂法诺·帕特里兹,托马斯·亨特,福斯塔·阿韦利,安琪拉·古德温,约翰·P·杜拉尼

导演:乔治·P·科斯马图斯

 剧照

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7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8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9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5

详细剧情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长篇影评

 1 ) 啥时候禁这电影啊

白左电影人对铁幕这边有一点利用价值,就是他们不遗余力黑自己政府,然后铁幕这边可以故意拿来当真,告诉这边老百姓说你看看他们自己人都开黑了那还有假?尤其这部电影黑美国搞病毒实验,简直太棒,简直给我们如何捏造美国是covid始发地创造灵感。

但是白左电影人还有一点不好,就是他们搞的自黑情节虽然幼稚,但个中手法喝情节经常就跟铁幕这边的现实重合。这可就大大地不好咯!我们审查员在播放进口片教育自己老百姓时他们会怎么联想啊,万一独立思考了怎么办?简直失控了喂。

就比如本剧,车厢上铁板,至今封城封小区还是如出一辙。比如把你拉到波兰隔离区,现的隔离区你了解吗,你知道有几个人去几个人没回来,为什么没回来?

新闻呢别看合订本,别记得武汉有多少人清明一起烧纸,别记得郑州地铁幸存者说身后留下多少冤鬼,别记得有人看了太平间出来几个人就至今下落不明。

对了还有一点,电影里替主子效力的刽子手最后也不得好死。这就像现实,各次行动中的指挥员,有好几拨被当老虎打掉了吧。

 2 ) 同一情境下的不同人,细节,一个局

(翻出来,原来写的.. long long ago....那个军部的女医生是《戒指》(娜塔莎金斯基版,又叫《血溅戒指》《the ring》)里的女管家。其实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女主端着啤酒进包厢,男主没回头说了一句:“放在床上”)女主问:“是啤酒,还是,我?” 译制经典。已收了D9碟子....)



同样是灾难片却没有当今大片中的火爆特技镜头,却依然惊心动魄

大桥倒塌的画面 影片前面曾多次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和阳光下的卡桑德拉大桥做快速切换,大桥的特写镜头反映出年久失修难以负重的危险境地,这一段所配的不和谐音与列车的行进声更是恰如其分的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最妙的一段是对大桥在水中倒影的特写随着粼粼的水波大桥似乎更加不牢固,剧中人的处境更加令人堪忧。影片中基本上是用扣人心弦的配乐将大桥的危险揭露出来的,揭露出平静阳光下潜藏的危机四伏


有着悲惨命运的犹太老人开普兰先生,妻子和孩子都死在列车将要开往的那个治疗营的前身——集中营里。 老人靠兜售手表打火机等维生,他与男主角的第一次碰面时幽默的,老人变戏法来制造友好气氛,他喜欢小孩,善良和蔼。但得知列车要驶过大桥去往波兰时,他是敏感激动失控脆弱引人怜悯的 他念着“卡桑德拉大桥”从他脸上流露出的绝望神情中女主角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未卜的命运 老人曾想出逃不成功反倒中了一枪 从此他便变得失魂落魄默默无语 当用来引爆煤气罐分离车厢的导火线不能点着的时候 他从座位上慢慢起身 那样一幅瘦小的身躯来到厨房打着了从怀里掏出的打火机 用自己的死换来了近百人生的希望 他可能是不想回到伤心的地方,也可能是将尽残烛想要再为他人燃烧一次,还可能是作为老年人本能的保护晚辈的博爱 不管怎样 他从健谈到沉默,神采奕奕到绝望无助听从命运的安排 他一个人的可悲一下子升华 影射出决策者的冷漠,人性的泯灭



意大利“国宝”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 .... Jennifer Rispoli Chamberlain 她和医生是一对欢喜冤家,每一次与医生离婚都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在这次灾难之后两人破镜重圆 记得反映两人间分合最绝的一句台词是(她去找医生,医生说)直到每次离婚都是你灵感的源泉。你又想从我这儿找灵感了吗?可是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第三次结婚,所以没有第三次离婚



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



“海利神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他更有名的是在辛普森双尸谋杀案洗脱罪名 剧中从很烦小孩的一个警察,在灾难中竟为了救那个孩子而死 对心存善良用自己性命救大家的逃犯既往不咎也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麦肯奇少校”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 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 上校其实是最可悲的一个人 听从上级命令而违背良心不敢违抗 相对于列车上人的自救,勇敢来说他绝对是剧中最引人深思令人既很有同情的一个人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离开办公室时 当他一个人孤独的走在长廊上时 想起他秘书的声音:他刚刚离开办公室,还有那个女的,您放心,已经派人监视了。——..........绝对的忠诚换来的是不信任




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精妙 值得回味的地方 是只能看过只好才能了解体会的...

 3 )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文/夜飞雪

    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了一部名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片,观众们把它命名为“灾难片”,该影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故事其实挺简单,两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其中一名被击毙,另一名沾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确保病菌不被扩散,有关方面下令封死列车,并让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

    倘若人们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就会从故事中看出微妙的东西来,比如预定的旅程和改道后的路线,还有出场的各类人物等。尽管三十年已过去,细细研究,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并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奥秘,历史总是相似的,这部影片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规性的哲理,包括我们平常人惟恐避之不及的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两条行车路线:

    原路线: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

    改后路线:日内瓦(瑞士)→纽伦堡(前东德)→卡桑德拉大桥(波兰)

    这两条路线完全不搭边,原来的往北,而改道的列车却驶向东方。改道的方位不可思议的相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可以命令列车不顾1000多名旅客的意见而驶向陌生的东方?

    我们得回返到影片的开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警报声走入的并不是日内瓦保安人员,而是一名上校身份的美国职业军人。原来,被恐怖分子沾染的肺鼠疫病菌是美国秘密研究的,他们以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进行生化研究不会有人过问,没想到却被两个闯入者打翻。绝对不能让美国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丑闻泄露,这是主宰那车人命运的惟一理由。

    我们知道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国家按各自的利益结成两种联盟:北约和华约。剩余的一些是中立国。列车本来从中立国瑞士开往中立国瑞典,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联盟顿时瓦解——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相继拒绝了列车停靠在她们的领地,即使同属于北约的法国与比利时也不例外。列车不能凭空消失,上校想起了遥远的波兰,他有一个可以私下里交易的重要人物。波兰属于华约组织,与美国正处于敌对的非常时期。但是波兰答应了上校的要求,让列车绕过卡尔巴千山,穿过卡桑德拉大桥,到亚诺的隔离区。

    消息传到奔驰的火车上时,乘客们还在悠闲地谈情说爱。让我们看看这些分别出场的重要人物:

    上校麦卡其——美国军人,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

    医生斯切娜——病菌研究者,代表WHO

    医生张伯伦——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

    作家珍妮弗——张伯伦的聪明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

    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

    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而发财的权贵阶级

    毒贩罗比 ——前登山运动员,军火商太太的情夫,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

    黑人警察 ——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

    生病小女孩——代表希望

    感染的恐怖分子在车厢里大量接触人群,当他在行李间死去时,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恐怖分子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一定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医生斯切娜与张伯伦很快找到了病菌的控制办法,但是上校并不愿意让车停下来,在卡德拉桑坠毁是他不再更改的决定。敏感的女作家从犹太老人的痛苦中知道了卡德拉桑是一座不能承受重量之桥。但把守列车的军人断绝了停车的念头,列车上的乘客只能自救。自救的方式异常惨烈,靠着黑人警察的一把手枪,乘客们在张伯伦的带领下与军人们展开了博斗。毒贩罗比和黑人警察相继战死,最后在犹太老人的自焚中,炸开了最后几节车厢。而前面的车厢在冲过卡桑德拉时,大桥坍塌了,列车摔进大河引起大爆炸,河面上漂满了无辜者的死尸。

    列车最终没有抵达亚诺隔离区,幸存的人们带着病菌一起自由逃生。影片选在亚诺作为此行的终点,是因为那里有着史上最残酷的集中营。老犹太的妻子儿女就死在那里,他逃跑了一生不愿回到波兰,但仍旧埋骨亚诺,所以他说“这是宿命。”

    影片想要表述的太多了,无论哪一条线索都会引发人们的追问与痛苦。结尾时麦卡其上校对斯切娜医生说:“你要珍惜自己。”这句话出自好意,他沉痛的表情已预料到了他自己与斯切娜此后的命运。果然,军方的电话告诉观众,上校与医生都已处于军方的监视之中。此前,麦卡其面对斯切娜的责问时,他如此回答:“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而我们知道的是,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重要执行者艾希曼在1961年的耶路撒冷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与此类似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无能,在美国军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中立国不能保证人民的安全,本应救死扶伤的实验室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帮凶。一切都充满讽刺,又是那么可悲。

    距二战结束已经二十年了,是谁给了麦卡其上校毁灭1000名无辜者的权利?计划如此周密,如果不是弱小的人们奋起反抗,亚诺河又要增添更多的冤魂。意大利、英国、西德的制片人与导演们大胆地将列车开往纳粹集中营,不言而喻他们是在暗示美国军方无异于纳粹的本质。只要有国家存在,有种族冲突,有利益较量,任何生命都可以牺牲。这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事实,这种事实与战争和平无关,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相对的。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主义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影片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通往卡桑德拉的大桥果然崩溃了,它怎能不塌呢?破败的大桥承受不了从西方而来的滚滚车轮。东方之旅一路上萧条阴暗,搬离的残舍,倒塌的教堂,冷清的坟茔,无不显示着政治的后遗症。1991年之后的波兰很快加入了北约,东西方融为一体,下次再拍灾难片时想必不会选择波兰了吧。

    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发现深圳结婚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原来打算拖几年的情侣们一夜之间戴上了结婚戒指。张伯伦医生与珍妮弗作家在死亡之际破镜重圆,想必他们不会再离第三次婚了。爱情总是在特殊场合显示,贩毒者罗比虽然一直利用军火商太太在欧洲各地贩卖毒品,但他在跳窗前一刻把她托付给珍妮弗,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今天对爱情丧失信心的情人们动容落泪。

    黑人警察为救生病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这预示着美好的希望——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房龙在《宽容》的末后写道:“等到象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成为荒诞无稽的事,宽容统一天下的日子就到了。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到,它将紧随着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载入史册的胜利——而到来。”但是在1940年再版后记中,他又重弹悲观的调子,“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我们如今的时代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我不敢对人类自身的秉性抱有太多期待,世界总是被邪恶控制着。东德解体时,解密的几公里长的档案震惊了世界,如果美国中情局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医生说,“病菌的感染率是60%,不发病的除了自身免疫力,就得靠上帝了。”2003年非典时期,我连续发了八天烧,就在第七天的夜里我写好了遗书。我一直坚持着不去医院,也不让任何人知道,与其说医学院毕业的我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还不如说我对隔离病房充满恐惧,我害怕在那里没来得及帮我确诊就把我推进了火化间。好在上帝庇护了我。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在各种邪恶力量的主宰下,疾驰的列车除了开往必然坍塌的卡桑德拉大桥,还能开往哪里呢?

    2006.5.14观影片《卡德桑拉大桥》有感

 4 ) 灾难中的种种

       一样的周四,一样的教室,一样的黑暗中欣赏一部老片子,以这样美好的方式来结束一个礼拜。
    随着一张卡桑蒂娜大桥的照片由近及远的拉开镜头,已是THE END,但是我还是深深沉浸在剧情中,麦卡其上校和斯切纳医生转身离开的背影都让我捏了一把汗,总觉得会有更幕后的人在背后捅他们一刀,这些看是强势的人其实也是利益集团政治上的一步棋子,知道了巨大灾难后面的秘密,被灭口似乎才是最稳妥的方法。望他们可以过下去,但不知是这样背负着巨大的内疚感、仿佛手上沾染了数千人的鲜血的负罪感,这样活下去更痛苦,还是牺牲在当权者的刀口下更痛苦?
    在灾难面前,渺小的人民总是无权选择自己的命运,列车仿佛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所有的乘客都是低层的百姓,不论你真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国际警察、最大军火商的妻子亦或是名医、作家,现在在这列被密封起来的火车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底层无权的。被派在火车上的警察,仿佛是列车上的统治者,但他们也不过是当局的傀儡,“做军人并不容易,但还是要把它做好”,或许他们秉承的都是这种理念,所以即使病人们都已痊愈,还是坚持不能停车,因为“没有这种权力”。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坚信上校不会置自己于死地,还是坚守作为军人的纪律,是否怀疑过那座桥真的是难以活着经过的……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我只能这样说)白白丧生,作了上校或归根说是上校背后的美国政府的牺牲品,我为他们难过,更为因为他们的偏执而丧生的地位“更底层的人民”难过。
    但不论现实的天空有多阴沉,黑幕压得有多低,总会有星星点点的希望在悄然生长。大家的病被偶然的治愈,就是为了使火车可以完全爆炸而注入的氧气使大家因祸得祸。张伯伦医生和詹妮弗分分合合的爱情最终在灾难面前得到了确认,他们都是善良和伟大的人,彼此间缺失的东西最终寻回了。罗比虽然罪恶的毒枭,曾经自私凶狠,但是一切都难掩他善良的本性,最终决定走上不归路,牺牲自己去尽力就这一车的人,而警察在他临行前说的“只要你出去,我就当这个案子已经结了”更是让人心里一阵暖意涌上。警察为了救小女孩死了,这是让我非常遗憾的情节,但是也许这也表达了中坚力量也许会倒下、这世界也许会让我们失望,但新的希望总会出现,我们心中总要还是留下光明来支撑的。
    最后要特别说的是犹太老商人,波兰集中营的经历是他永生难以忘却的痛,失去了妻子、孩子,还不容易脱离苦海,却在一次阴差阳错的返回了那里,似乎是上帝的旨意让他再回到那个地方。老人颤抖的声音、恐惧地的眼神让气氛阴冷可怖,大家都撤离之后,他自己默默的坐在座位上仿佛放空一切,直到两行泪流下,他用尽毕生最后的力量做了伟大的决定,无声地走到餐车厢点燃了煤气。我想他一定会和妻儿团聚的。
    多么希望一切都是个梦魇,希望麻药劲儿过去一觉醒来,大家还是在开往瑞典的路线上,一路谈情说爱、欢声笑语,小打小闹小烦恼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在这些灾难面前又会变得多么美好。
    被藏在牺牲背后的政治或许永远都不会浮出水面,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绝望的在列车中嘶嚎,但又有何用,他们除了事项卡桑德拉大桥之外,还能驶向哪里呢?

 5 ) 卡桑德拉大桥

故事主线:一个得了传染病的人,爬上了火车,传染了将近60%的人,政府决定让火车开往卡桑得拉大桥(危桥),让这些人自身自灭。每个角色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男医生,治病救人,不怕被传染,救死扶伤,最后让火车分离,救了后半截车厢人的性命,整个片的男主。上校,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听从上级命令,没办法命令火车开往卡桑德拉大桥,(大桥下的民众早就搬走了,桥上的铁皮四起,螺丝钉也掉了,就是个危桥)事情结束后去了日内瓦。女医生也是个好人,发现被传染的狗子,因为氧气自愈,想要立即通知火车上的男医生,可是电话被登山运动员一枪打坏了。登山运动员(同时也是贩毒分子),扒火车,去车头阻止火车运行时,被发现打死,国际刑警告诉他,如果(你跳车你会死,我不在追究,又如果你帮助大家活了下来,那么你走我就当没看见)。

 6 ) 《卡桑德拉大桥》拉片分析笔记(一)

放心,都派人监视了。

在2020新冠肺炎期间观看这样一部40年前的经典影片似乎更能给像我这种未直接参与抗疫做出贡献的人群一种在场的感官体验,对病毒肆虐下备受折磨的成千上万人的体认和国家与制度中个体遭遇所引向的一些反思与叩问。所有的历史从来都是当下的历史,这部片子观影感受似乎给出了最有力的印证,40年前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鼠疫爆发下社会的应对机制和40年后的当人类真正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时所表现得态度何尝相似,从这样一部影响后世无数灾难片中,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但又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当我们在拉片时,我们其实要看些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不断地观察和分析能够给予你对此电影认可与否的态度,是你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的根本手段。当然,这是作为一个专业电影的基本素养,但从一个普通欣赏电影艺术的民众角度来说,对这些拉片分析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够了。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艺术讲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电影视听语言基本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故事分析,表演分析,场景分析,调度分析,镜头分析,声音分析,色彩和灯光,细节和意识形态分析。啰嗦的不多说,直接从《卡桑德拉大桥》开始,在第一部分,我主要分析影片前半个小时的内容和其中较为隐性的镜头语言。


《卡桑德拉大桥》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摄像机一直从云层之上往下沉,逐渐飞向了日内瓦的IHO大楼,然后将镜头停在了窗户外面,据考证,这个大楼是日内瓦的一个国际劳工局总部。一般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电影便成功了一半,而长镜头更受国际奖项的青睐。这不是没有道理。配着Jerry Goldsmith的配乐,惊悚和不安的感觉便出来了,云层下似乎隐藏着一个阴谋或者牵人心弦的事情,观众的好奇心和追溯感也随之而起。同时在越接近地面时救护车的笛声也越来越逼近,紧张的氛围欲出。

IHO

镜头停在了IHO大楼的窗户外面,这是一个从高空俯视大远景到近景的过程,实乃好莱坞电影开头的普遍规律,于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其实时间也有所体现。

早晨的阳光和喷泉,画面上美好又宁静,随着被鸣笛声划破,产生了冲突对比,故事也随之展开。注意这是一个阳光射进镜头的画面。

接着是连续的摇镜,一直摇到IHO声明上,可见到最上面一排的“仿中文”字体,给出了一种原则上的说明和暗示。

接下来两个恐怖分子将假扮病人推进大楼,

你会发现病人的身体反过来了,头部应该朝内,这是一种怪异。

然后给了一个画面简单的俯视镜头,但信息量很大,在他们压过地上的电线后,电线被压断了,这既是急切的一个说明,同时也是对后面卡桑德拉大桥的暗示,它会因为这三个人的闯入而最终断裂,导演已经在这里给出了答案。然后注意他们在推到分岔时停顿了一下,这个细节给得很好,说明恐怖分子对这里还不够熟悉,也暗示了后面的一系列失败。展示台和地面的引导线上各种红黄蓝绿黑的颜色也互衬得很好,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而清洁员的安排入镜和机器轰鸣声则交代了工作时间。

推进去后,两位医生的举止和病人的睁眼都透露着怪异,意味着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到来。

这个镜头体现了第一个对权力与地位的关系暗示,保安作为IHO大楼的内部人员,占据了画面的颜色重心,在位置上也要高出远处三人,意味着一种掌管,但这一秒的镜头也说明他马上就要领盒饭了。注意一下保安帽子的圆形图案。

这里又出现了圆形的天顶,位置都在画面偏左,这是镜头的连续性体现。

黄色的圆形图案意味着危险的到来。

“”危险”字样视觉特写,拉伸镜头,表示他们开始进入危险之中,看看这种叙事外化的表现手段,现在都还在用。

他们逃进生化实验室后其中一个恐怖分子中了枪,这时再怎么慌乱导演也给了个鼠疫病毒来源的镜头,XZ-123,下一秒它也就要被打破了,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又一次体现。

瓶子破裂

这个镜头中,窗外的火车铁路已经为接下来恐怖分子的逃跑提供了方向,你会发现,他放下同伴时,身体也朝着那个方向,这是身体的表演语言。

逃跑路上的这条通道安排体现了长廊似的无尽,说明他接下来在故事里的路还很长,没有那么快死掉。

这里的构图是典型的透视线延长消失于一点的平行透视构图,麦肯齐上校从尽头出场,是上层权力的象征,接下来无数的这种构图都说明了这种安排的寓意,而圆形天顶则终于体现了圆形的含义:高层权力的象征,这是窥视的窗口,可以用福柯的圆形监狱作比。

接下来这组平行镜头的安排也很具有力量。随着麦肯齐上校的走近,患病人的镜头也朝头部拉近,在拐弯后,麦肯齐上校由远景变为近景,患病人的镜头也基本上拉到特写,这是一种对应关系。然后麦肯齐走进了观察室,与其说这是一个IHO的观察室,不如说,这是整个电影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室。

这种长方形监视窗是一个透视窗口,麦肯齐上校是最顶层的指挥,他隐匿于部分的黑暗之中,对前面的一切掌握着最主要的控制权,用看不见的手决定着这些人的生死,旁边的助手位于画面边缘,处于中立和被利用的地位,隔离间内是医生和病人,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链和接下来官员操纵医生,医生控制病人的关系对应。但医生也不过是他们的一个棋子,和病人一样被暴露在被观察和监视的高光环境下,一样逃脱不了被安排的命运,于是这也就是接下来电影所要讲的故事了,而对这种观察方式的本身展示同时也构成了对此的讽刺。其所指也没有那么简单,和前面刚出现过的IHO大楼的石碑样,其道德和政治satire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一种电影视觉上的对应。

闪烁的黄色灯光,意味着危险。电子仪器的滴滴声,人声构成了整个密闭的空间氛围。此时,麦肯齐上校仍占据画面的主要地位,电话开始出现,这成为后面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话筒出现,又是一个政治性传声工具。这时画面摄影交代了两个信息:1.询问者和被询问者的关系,一个在里一个在外;2.病人的镜像灰白无力,濒死状态,询问者的声音有力,双眼坚定,一虚一实的对比,这是视听的艺术。

大俯视固定镜头,明亮的圆形为光源,占据大部分,此乃窥视无疑。

时间展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确切时间,早晨7点40多。时钟在倒着走,意味一种对于历史的回溯与反思,这种推定在下面的故事中可以品味出来。导演可能没有这种意思,但空间,透视,构图可以看出是特意安排的。

网格的运用,寓意逃脱中迟早落网。演员的表情加上声音的伴奏,危机感降临。

俯视镜头叙事,暗示他现在的无力与危险

这里他们又问了一遍,你的朋友身体怎样?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蠢话,带有讽刺意味。而此时病人的镜像与上面一个相比似乎变得更加透明了,若有如无之感,说明他马上就over了,这是画面上的叙事。声音上他的呻吟也越发急促,越发至微弱。镜头从注视者的画面后拉摇到病人身上,这是对目光的流动捕捉,比较客观。

再一次强调时间流逝。这个取景其实与后面直升机营救其中一个场面相呼应,阳光下的雪山为背景,直升机的搭救和时钟的联系显而易见,意味时间紧急,这是电影语言的严谨性体现。接下来镜头下摇,第一位乘客出场。

对于时间的概念又一次展现

接下来赫尔曼帮那帮吉他少年拍出钱币的插曲实际上开始了所谓的人物描写,他有一个乐于助人也善良的品格。后面再写他舍身点火引爆甲烷也不会突兀。他同时对这里也很熟悉,从售票员的问话和插曲的举动上可以看出,他是车站的常客。其他的显而易见,已婚(戒指),高度近视(眼镜),中产阶级(服饰),守时(手表)等。那么,这个人就先说完了。

第二个主要乘客出场。贵妇Dressler,美国大军火商的妻子,一个头肩近景,此时服饰和配饰点明了地位和身份。

她的“小奶狗”打扮低调,镜头给的匆促,注意后面车灯的颜色,红色和黄色预示着之后的危险。

后面的行李托运暗示了她的身份地位——有钱。男友手上牵着一条腊肠犬dachshund,这条狗在电影中极具象征地位,在这里就已经体现出他不过是Dressler的一条狗。

打火机第一次出现,后面还出现了几次,在这里他想以此来买到便宜,后来确实为他买了个大便宜啊。

医生Chamberlain出场,记者拍照,说明了他现在的名气。

医生走过后,镜头停留在了一本杂志封面上,上面是医生的头像,这里从现实转入图像的一个镜头运动实际上也是作家思路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不就是作家的一个创作过程吗?以手作为先行对象,也暗示了索菲亚·罗兰饰演的作家身份,她给医生画了几笔胡子,说明他俩的关系不一般了。后面索菲亚·罗兰将威士忌送到Chamberlain房间时,看见他在剃胡子,非常的humerous了。

固定镜头,展示了整列火车的长度,这是接下来事件发生的核心地点。同样,火车站里到处都有时钟。

接下来给了一个室内的火车线路操纵员的景,窗外是这趟火车刚行驶过去,上级传向下级的命令从这里开始显现,火车开始被监视了。

这里的歌词具有隐喻意义

整部电影的火车外景拍摄从来都是不稳定的构图,给人不安和危险的感觉,这是导演所赋予的意义。这终将是一趟没有终点,葬身卡桑德拉大桥的火车。

声音和画面的另一种展现手段,当车票出现时,火车的鸣笛声也随之而起了。

医生在刮胡子,有意思的在后面

一直到医生刮完后,索菲亚·罗兰都还没有离开他的房间,这时你会注意到医生的胡子泡沫并没有擦干净,这里其实是个心理描写的外化,医生的一丝慌乱情绪暗示了出来。这一点可以有多种解读,也可以说是因为他的不严谨生活习惯的原因,但我更倾向于前一种。

放在这里的喂狗盘,浅柠檬黄,依然是危险的隐喻。

数字23是不吉利的象征,与魔鬼撒旦有关。

注意警官(教父)手上的图案。这个细节已经打破了他的原有身份建立。

继续来自车站或者说上层的操控,火车是被观看的对象

黑黄搭配的书皮,同样代表了邪恶与不安。

这里的镜头运动与火车相向而行,增加了一种代入性的恐慌与压力,前方的危险扑面而来。

总的来说,电影到这时在色彩上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冷灰色调风格,同时带点偏高调或者低调,那么此时任何一种饱和度高的色彩出现都能吸引人的强烈注意力,也随之带有色彩的隐喻意味。导演在道具和灯光上安排的红,黄,绿色不仅具有这样的特征,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在灯光上则选用弱光照明和自然光,更加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不加修饰感,类似的照明手法可以参看《发条橙》。

先分析到这儿了。

 短评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9分钟前
  • 陈小睡
  • 推荐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1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18分钟前
  • 在焉
  • 力荐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21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28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3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3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33分钟前
  • JnzRr-
  • 推荐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38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42分钟前
  • 楚楚不动人
  • 力荐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4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47分钟前
  • 考拉
  • 还行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51分钟前
  • 说的对啊
  • 力荐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5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1小时前
  • 拿一个大满贯
  • 推荐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1小时前
  • 陶子冬
  • 力荐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