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

战争片大陆2007

主演: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胡军,任泉,李晨,李乃文,胡明,罗海琼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集结号 剧照 NO.1集结号 剧照 NO.2集结号 剧照 NO.3集结号 剧照 NO.4集结号 剧照 NO.5集结号 剧照 NO.6集结号 剧照 NO.13集结号 剧照 NO.14集结号 剧照 NO.15集结号 剧照 NO.16集结号 剧照 NO.17集结号 剧照 NO.18集结号 剧照 NO.19集结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0:11

详细剧情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张涵予 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胡军 饰)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  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廖凡 饰),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  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但我们为此牺牲得如此心甘情愿

哭得一塌糊涂,本来可以忍住,但是觉得没有必要忍,于是就放纵自己痛哭流涕。

所以可以籍此相认,为《集结号》哭的,都是我们内地的孩子。这样的血脉关系。看着《地道战》《地雷战》长大的,语文课文里有邱少云董存瑞的,当然还有周总理窗前的灯火。我知道《集结号》并不那么好,我边哭边想,为共产党卖命的,就算是失踪人口也可以换200斤谷子,那么为国民党卖命的呢?自己死在战场上,亲人死在文革里。可那都是命啊。一个村子也会有人参加共军有人参加国军吧。都死了,有的是烈士,有的是匪军。谷子地对自己兄弟说,“我们兄弟的尸骨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这些恨是怎样来的,这些恨是谁教的。为什么片子要去拍国军投降,共军死守阵地惨烈牺牲呢——成年以后的自我学习让人有条件反射:阶级到底是谁的阶级,是谁教会你用石头砸别人的。

但还是哭,稀里哗啦的哭,怎么质疑都改变不了一个在内地生人内地长人的血脉,不知道港台长大的孩子看这部片子会什么反应,但我无法磨灭自己受的教育,就算邱少云董存瑞这样的名字如今更多被用于解构,但当年是真的为此鼻酸过的,如今连《集结号》一起,成为整代人记忆的大背景——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我们是被选择的,并为此感动、为此牺牲得这么心甘情愿。

 2 ) 小刚,你的牛皮我相信

    在《集结号》上映之前,不少人等着看小刚的笑话,甚至已经开始骂开,谁让小刚电影还没上映就一副牛皮哄哄的样子。中国人,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来个四平八稳的觉得没个性,真来个个性派又都吓得受不了。不管怎么说,小刚有牛的底气,自从他开始“贺岁”以来,基本就没失手过,所以,当他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牛时,别人相不相信我不管,我信!结果《集结号》上映,为小刚吹响了票房和口碑的集结号,你再个人在“微观”上怎么骂也得承认,在“宏观”上,小刚成功了。
    当初看好集结号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剧本的故事很好,这一直是小刚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优点。张艺谋如今已经让自己的电影故事上越来越没逻辑,越来越可以忽略不计,而是靠什么大场面,大明星,和他哥们儿的大宣传,但我个人认为他继续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当然,也正是他如今的这个特点,我倒认为他搞奥运会开闭幕式应该没问题。小刚不同,他的片子总是在讲好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圆满,哪怕在《夜宴》中,也以莎翁的剧本为底子。毕竟,小刚以贺岁片起家,片子绝少大明星,甚至葛优你都很难说是跟着小刚“贺岁”名气大涨的,还是本来是啥很了不起的腕儿。在《集结号》中,首先战场的故事就很撩拨人心,何况还要兄弟情深,讨回名誉的煽情,有这样的故事,又是由小刚来讲,足以让人放心。
    片子的一大亮点是战争场面,这真的是我看到的国内拍的最好的战争场面,如我意料的一般,又有一群人跳出来说啥这类场面《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都看过了之类。兄弟们,拍文艺片,欧洲已经很成熟;拍商业片,好莱坞已经成熟的冒泡;中国理当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包括战场的处理,如果你非要中国导演拍出横空出世的东西,那我们干脆一天到晚拍京剧,昆曲算了,问题是你看吗?我的理解不同,当看到本片我脑子里想起《兄弟连》时,正说明了本片在战争场面处理上的成功,因为这个场面已经让你想起了经典的战争场面,因为以前的国内战争片我绝对看时不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之类,只会感到有些荒唐,士兵被机枪扫射了还身上没多少血,一片平原上士兵仿佛金刚不坏之身一样茆足劲儿只管埋头往前冲,士兵们一个二个都不怕死不怕苦对战争毫不抱怨,士兵死后总是身体完整还面容干净。而《集结号》中我看到了血腥的场面,看到了士兵中弹时那飞溅的血,看到了有人被炸成两截,看到了被烧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不是我是个嗜血的人,而是这样的战争片才真正的有震撼力,才让你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让人体会和平的美好,当我看到一群人一天感觉战争像玩儿似的在论坛叫嚣要跟这个打,又要跟那个打时,会更有这样的感觉。
    对《集结号》的评论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问题,这样的说法真的极端无聊,而对小刚指责什么美化了这个,丑化了那个之类更是无趣。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有些东西太政治化了,太无趣了,可是自己似乎也习惯性的政治化起来,啥东西都往政治上套。那些说《集结号》多么政治的人,自己本身是不是太政治了,太敏感了?我没看出《集结号》有什么明显的偏向性,片子颂扬的是一种战场的兄弟情深,当然要集中于一个集体,表现他们的英勇,表现他们的牺牲,难道非要导演去四平八稳的把这个集体的对立方再相应的集中展现一番?这样拍出的电影你肯定没法看,像《兄弟连》这样的片子对德军也有所正面涉及,但是主题也依然放在E连上,为了突出主旨当然要有所偏向,更别说作为一部打算赚钱的商业片也当然要考虑更稳妥的方式。像那部我打趣说布什肯定会非常喜欢的《300勇士》其实主旨上也是部很美国主旋律的片子,尽管是针对非本国人,但是那片把波斯人丑化的已经令人发指了,比起它来说,小刚已经处理的相当得当了。本来,小刚可以选择更稳妥的方式,干脆将背景放在抗日战争,痛击日本人估计大家都会很舒服。
    还是让我们抛开那些争论,来到那片47个血肉之躯对抗大军的战场,47个兄弟坚守着阵地,他们对死亡也有着恐惧,他们对生存也有着渴望,他们也渴望能早一些听到集结号。但是,他们是军人,他们坚守着阵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兄弟。常听人说,战斗打响前,大家都很恐惧,都很紧张,但是一旦打响,特别看到自己的兄弟倒在血泊中时,一种仇恨与热血便会让人无比勇敢。再谈论他们这样值不值,固执不固执,军令残酷不残酷都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的事后诸葛。我相信刘泽水对谷子地和那些兄弟的愧疚是真诚的,作为一个指挥官,他时刻要做出权衡,作出让一些人活着,一些人死去的权衡,同样的他也被类似的权衡决定了生和死。正是一种残酷的背景下,兄弟间的情谊更显的真挚动人。
    当然,我猛赞了一番本片,也要说说个人感觉本片不足的地方,感觉片子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不光是很有战争现场感的特效,更是对兄弟情谊的充满张力的表现。而战后的部分显得弱了些,感觉谷子地复员后到为兄弟们争回名誉的过程有些急促,特别因为有个团长战友给“罩着”,使得谷子地的这个过程显得有些焦灼但是没有起伏感,几个地方,如谷子地冲县里的人发飙、固执的在煤堆里找战友遗骸的点都刚刚展开,马上又收了回去,本来小刚可以让这些部分更出彩些。我个人的看法是,战后部分的急促与片子的时间长度有关,本片片长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留给战后的时间太少,也让导演来不及展开更多的故事,或许再延长半个小时会让小刚更加游刃有余。
    在2007年的末尾,小刚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贺岁”欢笑,却带个了我们充满震撼力和感动的兄弟情深。小刚这次的“贺岁”依然精彩,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47个男人的热血,看到了一个叫谷子地的战士是多么男人的担当,多么男人的执着,足够了,给了我这么多的电影足够了,我期待着小刚的下一个故事,我期待着小刚下一次的牛皮哄哄,他的牛皮,我信!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92bdeca80672942f31fe7ed.html

 3 ) 只有小刚---《集结号观后》

知道《甲方乙方》里英达扮演的那个“巴顿迷”是谁?我觉得那个死胖子书商其实就是瘦猴冯小刚自己。所以,今年有了这部《集结号》。

按照网络惯例,中国三大导演张陈冯出片,照例是要批评一顿的,尤其是大片。从结构上说,可以批评《集结号》比例失调,第一部分战争过于冗长,摇动镜头过多。第二部分过于简略,第三部分太过朱军。从技术上说,特技完全是用韩国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连》的嫌疑。从宣传上说,吹得过火,大话讲得太满,让人想起中国大片一贯用宣传骗钱的传统。从细节上来说,军事迷还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号,枪械分类等等等等。最后,还会有人给出一个概括性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

但是我给了这片子4星,因为它真的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战争片。尤其是在内战题材中,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
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
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
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

所有这些,放在有数百万人厮杀的大背景之下,凸显出连长谷子地奇异的际遇---如同一只被命运之神拨弄的蚂蚁,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对朋友最珍贵的信任,也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现了个人在战争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贵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牺牲,英雄和传奇如何被淹没遗忘。而在命运的强大力量之前,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体现了一个男人的坚韧和担当。并且,因为这种极为微茫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竟然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荣耀自己死去的弟兄,为他们讨还一个公道。最后的答案虽然出乎预料,但是两个永隔幽冥的人还是达成了和解。

《集结号》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水准,是国产大片里能把故事讲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编剧刘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电影的原型小说,杨金远的《官司》。这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短篇小说叙述手法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称之为一篇语句流畅的记叙文。而刘恒从这篇记叙文里提炼出来的故事,和改编出来的剧本,比原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要说到深度,《集结号》算不上有深度,《太极旗飘扬》里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和悲情是没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种对丧失身份的焦虑和压迫感也没有多少。谷子地这个人,被塑造成一个完全丧失自我,一心只为兄弟们存活的躯壳,以极为简单的逻辑和坚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爆发在后半场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这是可以原谅的,完全可以原谅的。谁都能想到,如果把战争渲染得再残酷一些;把谷子地的身份转变再加强一点,从战斗英雄变成叛徒俘虏甚至因此下狱;把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在纸钱堆里烧掉追认烈士通知书,最后去汶河边自杀,可能更为震撼。不过,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贵的国产地下电影。

虽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冯小刚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电影。至少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要说真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太他妈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那些战士过于现代,而没有真正解放战争时农村子弟的质朴。可他们都是很鲜活的人,会恐惧,会悲伤,会贪生求活。军人形象不再是传统手法里那种大无畏加点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荣中死去,生前他偷过甘蔗。谷子地枪杀战俘,单凭这个情节就强于一打国产战争片。

在三大导演里,我还是最欣赏冯小刚。张艺谋在扮演明星,陈凯歌在扮演艺术家,只有冯小刚还是个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聪明,知道往哪里捅群众会笑,往哪里捅人民会哭。《夜宴》是他尝试大片的开始,虽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结号》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确的感觉。他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能够找到投钱的大头,能整合手里的资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冯小刚极少做90分以上的电影,但是他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担心他的电影被《投名状》击败。但是现在看下来,陈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许,《集结号》所有值得批评的地方,都蕴藏了一种可能性---冯小刚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样。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拍大片,张导和陈导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真正值得期待的,还只有小刚。

 4 ) 《集结号》——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新榜样

十年前冯小刚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中国电影几乎没人看,张、陈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全国的票房也不到一万元,当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说,北影厂要是足额发了职工的工资,偌大的电影厂账上就不剩一百块钱了。当时没想到,后来冯小刚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放映的一个档期:贺岁档。

    十年后,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此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7亿人民币。现在不是电影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电影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记着张大师和另一个张姓房地产商一起曾经放过豪言,要张大师拍电影救市。不过比起个人要救世的豪言,我更相信香港导演王晶的话,导演从来救不了市,不过是顺应市场的需要而已。张大师拍了一部《千里走单骑》三千五百万票房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拍古装武侠卖座,并不代表你拍回文艺片就能卖座。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商业片,想要救市场只有商业影片一途。

    这也就是去年张颐武在一次青年电影导演研讨会上说的,张艺谋他不拍《黄金甲》,那钱也落不到像贾樟柯一样你们第六代导演身上。这句话倒不是说贾樟柯的电影不值得看,而是说电影首先是一门生意,赚钱才是本质。这个论点推广到中国电影身上,就是未来能救中国电影的,一定是中国商业电影,而不是小众电影、艺术电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影悲壮的死去,后来很多人总结原因认为正是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害死的台湾电影。这个结论恰恰是本末倒置。台湾学者卢非易在总结了大量台湾电影的放映数据后认为:台湾新电影运动从来就不在台湾电影票房中占据主要地位,换句话说,它一直处在市场边缘,等待一个只能在边缘行走的电影运动拯救整个台湾电影市场,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高烧不退,事实是台湾商业电影的死亡导致了台湾电影的死亡,这才是真相所在。

    现在大陆国产电影依然面临这个问题:我们的主流商业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是张大师所引导的方向吗?如果是,那么中国电影必死无疑。事实上张大师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时代紧密相关,完全不具备可复制的可能性。中国急剧变换的二十多年不可能在留出一个空间产生张艺谋第二。因此张大师能做到的,国内导演很难复制,这包括投资、人脉、名气、演员、剪辑、发行、放映等等。

    相反,冯小刚这次带来的《集结号》正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向。这个方向是:第一,商业影片。第二,主旋律。国产主旋律电影一直是让人诟病的毛病就是不讲人话不办人事,因此即使像《张思德》这样票房收入2个亿(估计90%的水)的影片也不能叫做商业电影,因为它不能带给观众购票入场观看的欲望。而《集结号》能让观众购票入场(不是包场)正是《集结号》作为商业电影的成功之处。

    另外也没必要遮掩,《集结号》就是主旋律电影。把《集结号》做成主旋律,相反是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的高明之处。因为主旋律在宣传(上了CCTV《新闻联播》)和档期上(元旦前一个星期多一点,去年这个时候是《云水谣》后面是《黄金甲》)上都占足了便宜。

    事实上就我们国家目前的体制来说 ,主旋律电影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放映发行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说现阶段要对抗好莱坞电影,目前重任是在主旋律电影身上。问题在于主旋律如何结合商业电影的长处,令观众掏钱进入影院。

    从《集结号》的故事原本杨远金的小说《官司》看来,这是个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主旋律故事。当初冯小刚联系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集结号》的时候,八一厂的领导正是高瞻远瞩的看穿了小说《官司》背后隐忧,所以考虑再三拒绝了冯小刚的要求。令八一厂领导没想到的是这个小说能变成主旋律电影,因此也令观众能够有幸不受八一厂战争片的折磨。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电影,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电影指名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5 ) 你可以很精英,别那么无耻——我就是觉得《集结号》好,咋的

豆瓣上的言论让我很吃惊,很明显的两级分化,说《集结号》好的同学,就不说了,这文章不是给那些给《集结号》唱赞歌的同学们看的。
还是说说那些对《集结号》大加鞭挞的文字和同学们吧,扫了一眼鄙视《集结号》的文字,大多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来指出影片的硬伤,什么敌人退了,怎么还藏着狙击手,谷子地像秋菊啥的。
他妈的巴子,原谅老子说这句话,不过你没听错,这话就是送给你们这些假专业,真无耻的伪白领们。
别和我说什么画面,什么故事流畅合理性,少来这一套,别和老子说什么专业,我就是一低级趣味,没什么艺术脓包的普通人。
我就他妈觉得这片子好。
从前杨坤说他看这戏时流泪了,我觉得这小子太矫情。
惭愧,自个也偷偷抹了点眼泪。
冯小刚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不要和我去苛求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没那必要,我只需要知道在两个小时中,确确实实被冯小刚,被谷子地感动了,对了,这片子我带着我70岁的外婆去看的,期间,老人家不停抹眼泪,却能一直坚持把戏看完。
从结果看,电影确实很成功。因为电影散场的时候,大家都默默地从电影院走出去,一点声音没有,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调节一下心情,将自己重新带回到现实。
这样一个电影,居然很多小白,大谈硬伤和漏洞,我他妈真的要cao了,我知道你很精英,但别他妈那么无耻。
我也无耻地臆想一回,大批《集结号》的小白们,大约就是那群从《色戒》里看出人性的精英们。
换个角度想,《集结号》是给男人看的电影,不太男人,或者很艺术,或者很专业的同学不喜欢,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很释然,对于没有看过《集结号》的朋友,自己感觉电影看得不是很多,就爱凑个热闹的朋友,《集结号》是个不错的选择,很男人,也很动人。
那些很专业,喜欢看艺术片的同学,你丫爱干嘛干嘛去,就别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一起瞎胡闹了。
我就不去臆断以后小日本打过来,你们他妈就是汉奸的不二人选了,咱不能那么无耻,不搞人身攻击这一套。

 6 ) 集结号:只有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

互联网时代写点感想,总怕被莫名其妙的评论扣帽子,以至看别人的评论,都担心别人一不留神戴了帽子。所以,得把态度问题首先摆正。就是说,对一部电影提出一些个人的疑问,尤其是最近这些有关近代史(估计还要延续到明年的)的战争题材电影,绝不代表这个疑问的人就没有爱国情结,就遗忘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人们,就政治上不正确,觉悟上不正确。在我来说,影评首先关注的是影片的叙事逻辑。就是说,在我们能够大约感知导演意旨的时候,他是否能通过一种逻辑的,有说服力的方式,将故事明白而完整的表述出来。

旧事重提是个令人深恶痛绝的毛病。不过,还是要说,至少比前两年大导演们轮流栽跟头的华丽古装片好多了。就是说,《集结号》至少探讨了一个有可能的故事。有可能的故事就是说,人物的深层感情,心理活动,行为选择,各种冲突,转折,都是观众放诸自己,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可能的忠诚,可能的背叛;可能的坚持,可能的放弃。艺术就是这样打动人的,比如搬石头的西西弗斯,每个人都可能凭借生命的勇敢和韧性一次,两次,十次,一百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顶,任凭其滚落,再回到山脚,重推一次。可是,无穷无止地这样重复,却又显得有那么一些不可能了。于是,西西弗斯的卓越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就是他超越了可能性的那个临界点,克服了人性的软弱,到达了那个“不可能”。人性的软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比如电影里的王金存,我们当然能理解一个爱整洁的文学青年初上战场尿裤子的怯懦,可是他超越了自己,拿起了枪,拉响了炮,这就令人油然起敬。之所以荒淫无度的古装大片不能打动人,先不说反感,至少仿佛看了一个和我们无关的故事,是因为,那是一种全封闭的叙事,追求权力的欲望,固然每人都有,但绝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一股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权力的疯狂,天生就一副瘫倒在黄金与鲜花中的烂泥模样。这样的故事,还要我们理解,还要我们移情其中,就弄得我们观众也是一群注定荒淫无度的人似的。所以,那样的片子,看得懂,看得叫好,才不正常呢。所以,从《夜宴》回归,至少看得出冯导这次对观众是严肃的,尊重的。而这正是电影与观众发生交流的前提。

前半场的残酷而英勇的战争基本没什么疑问。谁不是屏气凝神,心惊肉跳,黯然神伤。问题是九连全体阵亡之后,通过谷子地的人生起伏,冯导所要传递的“每个人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是否真的例证有力地说清楚了?至少对我来说,我总觉得并没有产生清晰明确的说服。比如,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在宣读追认烈士名单的时候,我是完全做好了准备,听到四十七个凝重的名字。每个名字上都凝结了战士的英勇与无畏,每个名字都敲击,叩问着人们对于幸福,责任,真理的抉择。但是,那个“王金存,焦大棚,姜茂财……”之后的“等”字,实在让人失望了。谷子地接受了这个“等”字,让人失望了。我想,每个观众也都会有一样的耐心,并觉得四十七个名字丝毫不是多余的。既然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要真真正正的“每个人”,一个人也不能少的“每个人”。我不觉得这是个可以忽略的错误,技术处理上的失误之类,我恰恰觉得这是真正表明态度的关键点。既然《集结号》是希望通过具体地对于每个战士的描写,表现出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表现出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痛苦,悲伤,造成具体的另一个人不可回避的终生的梦魇,那么在这里,每,个,人,就不能被“每个人”这三个字所代替,不能被四十七这样一个数字掩饰,不能被一顶罩有五星的墓碑所概括,就该立体而有尊严,有分量地直接呈现,永远铭记。说到底,所谓的尊重,所谓的爱,所谓的刻骨铭心,都是具具体体,实实在在一个个地爱,一个个地尊重,一个个地刻骨铭心。因为生命的终结,死亡,爱情与美好的灭失,也是一个个地终结,死亡与灭失。是一个个地无法挽回。

所以,也许就是欠缺了这一点,弱化了那四十七位烈士的独立不可否认的意义,反而突出了谷子地个人的执着,才会让人产生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错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观众又被放在一边了。可是,在电影前半场的接触中,他们已不止是谷子地的“兄弟们”,不止是谷子地的梦魇,不止是谷子地脑中日日夜夜的号角声响,他们已经成为每个观众的兄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梦魇,缠绕我们心头,遗憾又焦虑的那一声号。不止谷子地,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他们得到死者应有的名誉与安置。四十七个名字,不止对中原野战军的交代,不止对谷子地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交代,不止对于一个电影结局的交代,也是对于每一个观众的交代。战壕里的战士们是一个个数得过来的,影院里的观众也是一个个数得清楚的。凡是真实的感情,都是一个个的。孤独和顽强的一个个。拒绝被淹没和遗忘的一个个。

这是我的执着。我深知自己力量微薄,没有办法一目十行,日行千里地爱人。纪念人。我只能一个个爱,一个个纪念。我也希望九连的兄弟们是一个个诞生,成长,徘徊,斗争,坚持,最终重于泰山地死亡。谷子地找回部队,找回档案,将战友们从不明不白,到失踪,到追认牺牲,并没有完,谷子地完全可以更进一步,要求将每一个名字庄重念出。因为每一个死,都有着生命力令人震颤的轰鸣。我等待这个信息在电影里被清晰地传达出来,却没有,终究差了那么一步。意识到“个人”的存在,冯导确实要表明出他这两年在思想上的进步,也确实表现出来了。


就是差了那么一点。不是我故意斤斤计较,因为关乎每一个人的,都是值得斤斤计较的。前两天凤凰台报道美国修建世贸纪念馆,计划在墙上刻上每个死者的名字,就是关于如何排列这些死者名字的事情,政府和死者家属始终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死者家属要求,不止刻上他们的名字,同时,还要刻上他们之前曾经的职业,以及工作的楼层。一个纪念,才这样具体而真实。灾难般的历史,是必须一丝不苟地追究到底。

 短评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

8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12分钟前
  • 较差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13分钟前
  • keso
  • 推荐

张涵予

17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

21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22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比《投名状》要好看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27分钟前
  • taki zhang
  • 力荐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30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35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4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47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51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力荐

我证明……

52分钟前
  • 苏小安。
  • 力荐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57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力荐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1小时前
  • 王老虎
  • 力荐

含泪看完~!

1小时前
  • 佛姑良@ 半注销
  • 推荐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1小时前
  • 蛮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