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

记录片大陆2003

主演:马深义  雷梅  马宁宁  马荣  马占槽  

导演:陈为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2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3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4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5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6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3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4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5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6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7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8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9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3:01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活着

开头的字幕,英文的,无声,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但却好象在人的心上重重击了一拳,好痛好痛。

雷妹说,“灶爷罚我呢,都是我的错”。这就是中国的农名,当他们遇到磨难的时候,责怪的永远是自己,是自己的“命”不好。可是,这真的就是他们的“命”么?就不该有人对此负责么?!!!

那么小的孩子,还不懂得“生”是什么,就要面对,甚至经历死亡

提到“当年”,雷妹忍不住有些自豪。可没说几句,她便不由自主地提到了“病”,提到了死亡,提到了这个无法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地现实。

雷妹/男人对小儿子说,“我打你姐”,马妞“啊?”了一声,让人忍不住噗哧笑出声来。这就如一个普通家庭一样,也有着许多不值得一提,却又决不缺乏的欢乐。可是,这样的欢乐,对于她们的苦难来说,太小太小了。

男人说,隔壁村的医生说,让大孩子别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了(大孩子没得病),可是,又能让她去哪里呢?有谁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孩子呢。

秋分,玉米金灿灿的,雷妹躺在了平板车上,脸上停着苍蝇,她没有力气,也没有想要挥手赶走它们。孩子们坐在玉米堆里玩耍。天真烂漫,多么美好,如果,不是这个“病”,如果没有咫尺之隔的死亡。

"我每年公粮都没交,他们问我要,我说没有。"想到了肿瘤分院一个老太病人的老爱人。

霜降,雷妹死了。

"雷妹死了以后,去问政府要钱了么?"
"要了,去了三、四次,反正是没有她活着的时候好要。有时一百,有时五十。"

男人剃了胡子,挺帅气的一个小伙子,三十出头的样子。

"我对马妞说,你到学期结束了,能考个八、九十分,我给你买个新书包。学习的事情,你光打她也不行,你得教育她。"——如果,有将来,这个家庭该是多么美好。

"前两天我查了个蛋白,查了个血常规,还不错,我蛋白还有四千多。"
说着男人的鼻子红了,眼睛似乎也红了。也许是天气冷,冻的吧。

即便如此,还是要活下去。

 2 ) 一个朋友的片儿

    知道这部片子的时候,老陈还没拍完。当时我刚毕业,接手的第一个重大采访任务就是找老桂采访那个他救助过的艾滋病人。第一次就是和老陈去的。在火车站看到那个病人,有些紧张,但不知道为什么,一见面就很紧地握了手,其实内心在打鼓。
    事后,老陈说,丫头,知道你想出稿子,但是过了,真的过了!没见过谁这么胆子大的。
    后来,跟了那个病人两天,在医院还住了一晚,还是不知道稿子该怎么写。老陈带着我开车到东湖边,说,你该写写他的孩子,那是他们的希望。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催生了我在报社的第一篇重量级大稿。
    五年后,我已经在广州了,却是第一次看到他传说中的那部“巨制”,看到了几张很熟悉的面孔,往事前尘统统奔过来。那些脆弱而紧张的生命,那些美好而无奈的岁月!
    

 3 ) 优秀的中国纪录片

转载片中的简介:
陈为军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2004年从1100部提名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第63届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PEABODY AWARD)29部获奖影片之一。这部86分钟的记录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字正腔圆的叙述,没有宏大的场面,整部影片就在一家艾滋病人的小院,反映一个贫穷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制作简陋,却花费了陈为军一年多时间。他是摄影师,又是导演,还要顾及灯光、录音、采访,整个剧组就是他一个人。很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心胆俱裂,泣不成声。那只是镜头前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故事,镜头后面的故事更为惊心动魄。


陈为军说:“我想跟踪拍摄一个艾滋病人家庭,通过记录家庭成员陆续死亡过程中发生的事,反映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母婴传播对生命的残酷戏弄。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艾滋病人不是异类,他们比正常的生命更需要理解和支持。”
为拍此片,陈为军四次被抓被软禁并受到严厉的询问警告和上层的政治压力,差点丢失赖以为生的工作岗位。为了完成这部影片,他不得不多次装扮成一个农民,用化肥袋子装著摄像机,步行十里,胆战心惊地潜入村子,
在其他病人和村民的掩护下,偷偷地进入要拍摄的家庭,然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敢迈出这个农家小院半步。陈为军除了政治上的压力,同时得承受自己内心的挣扎,万一被艾滋病毒传染上了怎么办?从刚开始害怕被蚊子叮咬,
后来因为吃了艾滋病人给他的黄瓜,并在咀嚼时咬破了舌头而恐慌不已,甚至想到如何给自己办后事,直到把镜头对着死去的艾滋病人,害怕得想扔下镜头逃跑。他想到可爱的女儿才刚上小学,他的妻子温柔体贴,
一个完美的家庭很可能因此而支离破碎。他写道:我怕的是一个“死”字,这是一种对生命突然终结的恐惧。


导演陈为军自述:关于《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上蔡县文楼,艾滋病疫情最早是由武汉中南医院一个白求恩式的老教授——桂希恩发现的,我跟他多年以来有很好的关系。2001年四五月份的时候,他邀请了5个病人到武汉去,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5个人都同意面对媒体,他就想社会上能捐点款,给他们一些帮助。这5个艾滋病人里,就有我后来拍的马深义一家——马深义、雷妹和马占槽(片子里他正在学走路)。
在武汉的时候媒体都围着他们。我和桂教授关系比较好,能够和他们见得上面。我对马占槽印象非常深,因为我的孩子也不大,首先就想生命平等这个事。这样一个生命诞生出来,已经带了HIV病毒,HIV已经决定了这个孩子不会走远。他也是父母生下来,给他一块饼他可以吃饱,给他一口水他就不渴,整天可以乐呵呵到处跑。但慢慢地懵懵懂懂地他就这么死了,他其实非常无辜,完全无辜地在世界上走这么一趟炼狱之旅,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
开始我想得很简单,就想把这个事做出来。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典型,马深义夫妻俩是病毒感染者,他们的3个孩子里面有两个也没能幸免,马深义的父母,他的哥哥嫂子也是感染者。我跟马深义讲,能不能拍个片子,拍你。他当时就答应了,把一个电话号码给了我,是他们村的一个公用电话。 这个片子拍到中间的时候有好几次差一点就停了。遇到一些干涉,也说不上是什么部门。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检举一个记者就可以得到50块钱的奖励。我一次一次被逮了以后,就只好偷偷地溜进去,躲在他那个小院子里不出来。因为这个原因,片子里面几乎全部场景都集中在小院子里。马深义给雷妹上五七坟的时候,我跟着出去了一次,那次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另外就是春节的时候有一点外景,因为春节放假,工作组不在村里;还有大雪的场景,因为下大雪,村里的路很难走。
我每次去是从县城步行过去,要走个把多小时。基本上都是从玉米田里穿进去,到我那个房东家里以后,把机器装好,往化肥袋子里一装,找我的病人朋友先提到马深义家,我再从另外一条路偷偷地溜进去,最好装得像个农民。我的片子没有涉及到疫情,我就是拍了一个家庭。遇到阻力时,他们唯一的说法就是不能报道疫情,他们主要是按照这样一种说法在限已开始马深义喊我老陈,后来改口喊我陈大哥,就从他老婆死的那天。那天我是凌晨4点赶到的,当时就我和马深义两个人在尸体旁边,拍摄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6点的时候火化的人就来了,我就得躲起来。我当时说:“唉,雷妹死了很漂亮”,那是真心话,我看她受了太多的痛苦,她死了以后脸色反而非常好。第二天火化的人走了以后,我又过去,马深义就说了一大段话,讲她老婆死的过程。我觉得那时候他那种来日无多的恐惧已经压制不住了,他就想给我讲。恐怕只有在现场拍的人,才能感到那种雷妹死以后的气氛,再加上他那种话语,对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的死亡的压迫,那是非常可怕的。
我和村里其他人也有接触,交了一些朋友。我住在另外一户人家,他们也卖过血,是全采,检查过一次,说没有感染病毒。晚上我只要在那个地方住,固定的有五六个病号,吃完饭后找我聊天。他们不停地问我这,问我那,城里面吃什么饭啊,空调是个什么东西啊,他们很多人火车都没有见过。我接触他们时间长了,知道他们特别善良。他平常递给你一支烟,不会把烟卷给你拿出来,他把烟盒递给你。因为我的活动范围特别小,镜头特别单调,一直就在那个小院子里面。我想剪出来看看还像不像个东西。
开始剪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开头结尾,怎么样布局。还是受传统纪录片观念的影响,想剪一个情节出来,但剪出来以后更加支离破碎了。现在它的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用了农历的节气。我桌子上有个台历,每次我去的时间都标在台历上,我就发现我每一次去基本上都暗合了一个节气。雷妹,一个默默无知的农妇,是死在霜降,草本植物的大限;而夏至到大暑是天气最狂躁的一段时间,马深义的情绪也特别不稳定,因为雷妹躺在那儿,时时刻刻在刺激他,预示着他的未来。到春节,感觉上已经是相当平和的一家人,马占槽学会走路了,马妞也开始知道她妈妈的病。我也是在年初开始剪以后才发现有这样一个过程。后来片名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成功的地方,是马深义这一家,面对这样大的一个灭顶的灾难,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符合生命本真的一些东西。死对马深义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解脱。但是他没有,他还有孩子,他还要教孩子走路,给孩子吃饭。他们也知道艾滋病会死,周围就有那么多人在死去。他们只有对生命最简单的要求,像雷妹说的,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
我看现在国内的一些纪录片,基本都是伪民俗的东西,加一个环保或者山区教育的标签,从来不触及到真正的生活。还有一种就是翻故纸堆,用过去的老照片,老电影,再加一点貌似哲学思考的解说词,就成了再现历史的一个东西。在目前这些东西最保险,却也没有任何责任感,现在的纪录片到底该面对什么呢?
我关注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有人说我这个题材取了巧,那可以把艾滋病的符号去掉,可以说这家人得了肝炎。那你还是可以感受到生命面临灾难的时候,人们本能的一些反应,还有人经过生命的磨砺最后坚持走下去的东西。而我最希望的,是有那么一个好心人,为以后有可能成为爱滋孤儿的孩子,设立一个成长基金,让他们能够长大。
内容提要
马深义一家住在上蔡县文楼村,他的家庭就是爱滋病的受害者。他们一家五口人,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只有9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讲述的就是这个家庭的生命故事。


影片的镜头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爱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夏至:马深义的妻子雷妹面对已经发病来日无多的现实,已经完全崩溃。在镜头面前,她时而歇斯底里地哭喊,时而神色飞扬地回忆自己当年结婚时的红火风光。马深义无奈地诉说自己对家庭和孩子的绝望。


大暑:小儿子马占槽因为艾滋病的关系一直在腹泻,已经消瘦了很多。口腔已经溃烂的雷妹已经遇见到自己过不了今年就要死亡,平静地面对镜头安排自己的后事。


立秋:因为弟弟的死亡和妈妈的去世,雷妹的病突然加重,这时的雷妹已经不能起床。每天躺在一个板车上,被马深义推进推出。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秋:今年的玉米是个丰收年,小院子里的玉米堆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垂死的雷妹被拖到诊所打吊针,孩子们暂时忘记了家庭的灾难,欢乐的笑声飘荡在玉米堆上。中秋节的夜晚,劳碌了一天的马深义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


霜降:在这个清冷的秋夜,草本植物的大限的节气中,雷妹去世了。面对妻子痛苦的死亡过程,马深义恐惧到了极点,他忍不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立冬:雷妹死后的马家,因为家中少了一个痛苦挣扎的标本,重新归于平静。马深义对金钱的看法也因为雷妹的死亡开始有了变化。在上“五七”坟的时候,已经懂事了的马宁宁的哭声萦绕在初冬的田野上。


冬至:在雷妹百日坟的前后,下了一场大雪。这时的马占槽已经会走路了。


春节:马深义给自己的孩子买了过年的新衣,一家人暂时忘了艾滋病带来的痛苦,开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

看了懂得了“伪纪录片”的定义,明白了摄影机的力量,无需花哨的布景、无需巨资的投入、无需字正腔圆的旁白,简单真实地记录却能让观者更多去思考人性、尊重每个生命,更让人敬佩的是导演陈为军的勇气和敬业(特此转载电影的简介,简介的内容更令人感动)。
镜头前的故事都是一幕幕震撼的画面,镜头后的故事更引人深思。

 4 ) 当死亡如期而至

看了这个纪录片,好长一会儿没缓过神来。

后来又看了导演访谈。陈为军说自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艾滋病这件事本身,而是想要关注这个悲惨的家庭怎样生活。

就像当年那个拍摄非洲的男孩与秃鹫的记者后来选择了自杀,陈为军说,他拍了这个之后,不可能再变回原来那个单纯的自己了,当看着无数只苍蝇在还未断气的雷妹毫无反应的脸上盯着时,他没有停止摄像,虽然他也觉得人即使死也应该死得有尊严。。。有人曾经指责他,为什么要在篇末的时候去问马深义的大女儿——那个5口之家惟一没有患病的女孩,那个尴尬的问题。陈为军说,他只是问了她已经了解的事实。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我们,没有办法想象那样一种绝望的生活。一切都像是在苟延残喘,生活太残酷,却没办法停止下来。更加可悲的是,生活在苦难中的这些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过这种肮脏得不能再肮脏,贫穷得不能再贫穷,绝望得不能再绝望的生活。他们变得麻木,等待着一个事先就知道的结局。

都是来世界上走一遭,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5 ) 眼睛

    母亲感到的绝望,是面对自己和孩子的病情,这一事实的无能为力。它所产生的压力和内疚感,让她承受不起。

  做为父亲,他要照顾妻子和三个孩子。没有什么想法,种田,去政府要救济金。累的时候,抱抱还不会走路的最小的儿子。

  儿子光亮的眼睛是家里闪烁的希望。儿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什么是生死离别,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饿了就要吃,冷了要去炉子旁烤火,竟然也很快地就会走路了。


  好死不如赖活的根基是:我看着你,只要看见你那闪着光亮,天真明媚的眼睛,一切都是好的。最大的姐姐在蛇年里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生死离别,什么是艾滋病。知道艾滋病的可怕,会传染,知道她是全家人唯一一个没有得病的人,但她毫不犹疑摇摇头说:我不怕被家人传染。这,不用去问为什么。


  没有办法的办法。让沉重归于平静,我们只想好好生活。爸爸不也承认,不能不去想对面一样患病的单身女人吗?一起过,比一个人过,还是要好太多。起码,有个人可以做做饭。

 6 ) 转帖:导演陈为军的自述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成功的地方,是马深义这一家,面对这样大的一个灭顶的灾难,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符合生命本质的一些东西。
  
  开始我想得很简单
  
  在上蔡县文楼,艾滋病疫情最早是由武汉中南医院一个白求恩式的老教授──桂希恩发现的,我跟他多年以来有很好的关系。
  
  2001年四五月份的时候,他邀请了5个病人到武汉去,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5个人都同意面对媒体,他就想社会上能捐点款,给他们一些帮助。这5个艾滋病人里,就有我后来拍的马深义一家──马深义、雷妹和马占槽(片子里他正在学走路)。
  
  在武汉的时候媒体都围着他们。我和桂教授关系比较好,能够和他们见得上面。我对马占槽印象非常深,因为我的孩子也不大,首先就想生命平等这个事。这样一个生命诞生出来,已经带了HIV病毒,HIV已经决定了这个孩子不会走远。他也是父母生下来,给他一块饼他可以吃饱,给他一口水他就不渴,整天可以乐呵呵到处跑。但慢慢地懵懵懂懂地他就这么死了,他其实非常无辜,完全无辜地在世界上走这么一趟炼狱之旅,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
  
  开始我想得很简单,就想把这个事做出来。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典型,马深义夫妻俩是病毒感染者,他们的3个孩子里面有两个也没能幸免,马深义的父母,他的哥哥嫂子也是感染者。我跟马深义讲,能不能拍个片子,拍你。他当时就答应了,把一个电话号码给了我,是他们村的一个公用电话。
  
  我一次一次被逮
  
  这个片子拍到中间的时候有好几次差一点就停了。遇到一些干涉,也说不上是什么部门。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检举一个记者就可以得到50块钱的奖励。我一次一次被逮了以后,就只好偷偷地溜进去,躲在他那个小院子里不出来。因为这个原因,片子里面几乎全部场景都集中在小院子里。马深义给雷妹上五七坟的时候,我跟着出去了一次,那次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另外就是春节的时候有一点外景,因为春节放假,工作组不在村里;还有大雪的场景,因为下大雪,村里的路很难走。
  
  我每次去是从县城步行过去,要走个把多小时。基本上都是从玉米田里穿进去,到我那个房东家里以后,把机器装好,往化肥袋子里一装,找我的病人朋友先提到马深义家,我再从另外一条路偷偷地溜进去,最好装得像个农民。我的片子没有涉及到疫情,我就是拍了一个家庭。遇到阻力时,他们唯一的说法就是不能报道疫情,他们主要是按照这样一种说法在限制我。
  
  一开始马深义喊我老陈,后来改口喊我陈大哥,就从他老婆死的那天。那天我是凌晨4点赶到的,当时就我和马深义两个人在尸体旁边,拍摄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6点的时候火化的人就来了,我就得躲起来。我当时说:“唉,雷妹死了很漂亮”,那是真心话,我看她受了太多的痛苦,她死了以后脸色反而非常好。第二天火化的人走了以后,我又过去,马深义就说了一大段话,讲她老婆死的过程。我觉得那时候他那种来日无多的恐惧已经压制不住了,他就想给我讲。恐怕只有在现场拍的人,才能感到那种雷妹死以后的气氛,再加上他那种话语,对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的死亡的压迫,那是非常可怕的。
  
  还有一段印象比较深。下雪天的时候去,马深义突然就说了一句:“听说得艾滋病的小孩只能活到4岁”,当时我就觉得,一个爸爸在给自己子女的生命划一条界限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对死只有过了上万遍的时候才能平静地说出这句话。
  
  我和村里其他人也有接触,交了一些朋友。我住在另外一户人家,他们也卖过血,是全采,检查过一次,说没有感染病毒。晚上我只要在那个地方住,固定的有五六个病号,吃完饭后找我聊天。他们不停地问我这,问我那,城里面吃什么饭啊,空调是个什么东西啊,他们很多人火车都没有见过。我接触他们时间长了,知道他们特别善良。他平常递给你一支烟,不会把烟卷给你拿出来,他把烟盒递给你。我春节在那个地方过,大年三十晚上,拍完了我就想回家,老婆孩子还在武汉呢。当时哪有车啊,他们村有一家有一辆农用三轮车,我那几个朋友一听我要走,就出去找那人把车子开过来,六七个人,一直送我到县城,帮我谈价,最后包了一个小面包,一直把我陪到驻马店,又连夜回去过他们的年。春节过去以后,等于一个小的轮回结束了。
  
  纪录片到底该面对什么呢
  
  有一个细节对我冲击很大,促使我把片子剪出来,就是现在片子最后,对马妞的一个采访。当时她站在门边,怀里抱着弟弟,妹妹站在旁边,我问她:“你怕不怕弟弟妹妹传染你啊?”她立刻说“不怕”,我接着问“为什么不怕”,她就不吭声了。我想剪出来,也是验证一下前段时间的拍摄。因为我的活动范围特别小,镜头特别单调,一直就在那个小院子里面。我想剪出来看看还像不像个东西。
  
  开始剪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开头结尾,怎么样布局。还是受传统纪录片观念的影响,想剪一个情节出来,但剪出来以后更加支离破碎了。现在它的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用了农历的节气。我桌子上有个台历,每次我去的时间都标在台历上,我就发现我每一次去基本上都暗合了一个节气。雷妹,一个默默无知的农妇,是死在霜降,草本植物的大限;而夏至到大暑是天气最狂躁的一段时间,马深义的情绪也特别不稳定,因为雷妹躺在那儿,时时刻刻在刺激他,预示着他的未来。到春节,感觉上已经是相当平和的一家人,马占槽学会走路了,马妞也开始知道她妈妈的病。我也是在年初开始剪以后才发现有这样一个过程。后来片名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就是这么一个想法。我想人们很少有机会直面一个艾滋病人,更没有机会直面一个艾滋病家庭,绝对没有机会进入到有这么多艾滋病人的一个家庭,看看他们怎么样地去度过一个春夏秋冬。我想用我的眼睛,用XL1的镜头,让很多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人,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成功的地方,是马深义这一家,面对这样大的一个灭顶的灾难,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符合生命本质的一些东西。死对马深义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解脱。但是他没有,他还有孩子,他还要教孩子走路,给孩子吃饭。他们也知道艾滋病会死,周围就有那么多人在死去。他们只有对生命最简单的要求,像雷妹说的,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
  
  我最近又去了一次,马荣已经发病了,不行了。我还会跟着拍,如果没有很大的阻力,我会一直跟下去,开个头不容易。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几年以后,也许这个家庭只剩下马妞,她的亲人,像时空轮回一样,一个个都会走。这个片子能拍到这一个小孩把她家里亲人一个个都送走的时候,至少是五六年以后了。
  
  我看现在国内的一些纪录片,基本都是伪民俗的东西,加一个环保或者山区教育的标签,从来不触及到真正的生活。还有一种就是翻故纸堆,用过去的老照片,老电影,再加一点貌似哲学思考的解说词,就成了再现历史的一个东西。在目前这些东西最保险,却也没有任何责任感,现在的纪录片到底该面对什么呢?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成功的地方,是马深义这一家,面对这样大的一个灭顶的灾难,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符合生命本质的一些东西。
  
  我关注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有人说我这个题材取了巧,那可以把艾滋病的符号去掉,可以说这家人得了肝炎。那你还是可以感受到生命面临灾难的时候,人们本能的一些反应,还有人经过生命的磨砺最后坚持走下去的东西。
  
  而我最希望的,是有那么一个好心人,为以后有可能成为爱滋孤儿的孩子,设立一个成长基金,让他们能够长大。
  
  (根据陈为军口述录音整理)
  
  陈为军说:“我想跟踪拍摄一个艾滋病人家庭,通过记录家庭成员陆续死亡过程中发生的事,反映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母婴传播对生命的残酷戏弄。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艾滋病人不是异类,他们比正常的生命更需要理解和支持。”
  
  为拍此片,陈为军四次被抓被软禁并受到严厉的询问警告和上层的政治压力,差点丢失赖以为生的工作岗位。为了完成这部影片,他不得不多次装扮成一个农民,用化肥袋子装著摄像机,步行十里,胆战心惊地潜入村子,在其他病人和村民的掩护下,偷偷地进入要拍摄的家庭,然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敢迈出这个农家小院半步。
  
  陈为军除了政治上的压力,同时得承受自己内心的挣扎,万一被艾滋病毒传染上了怎么办?从刚开始害怕被蚊子叮咬,后来因为吃了艾滋病人给他的黄瓜,并在咀嚼时咬破了舌头而恐慌不已,甚至想到如何给自己办后事,直到把镜头对着死去的艾滋病人,害怕得想扔下镜头逃跑。他想到可爱的女儿才刚上小学,他的妻子温柔体贴,一个完美的家庭很可能因此而支离破碎。他写道:我怕的是一个“死”字,这是一种对生命突然终结的恐惧。

 短评

沽名钓誉的导演,用艾滋病人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地位和腰包里的二十八万!

5分钟前
  • 酋长夫人刘球球
  • 还行

棒题材,拍得不好。因为所以,五星。

8分钟前
  • 三川大地主
  • 力荐

这导演提的那些问题我真想piapiapia扇他几个大嘴巴

10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对本片的评价很矛盾,感觉导演在等候戏剧性的发生,但这个题材确实需要有人来拍

13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当苍蝇停在妇人的脸上她闭着双眼无动于衷。心一点点的寒冷起来。没有经过太大处理就足以令人胆战心惊。

17分钟前
  • 推荐

心灵的震颤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当摄影机频繁的把镜头对准逝者的脸,并特别拍了几个特写后,对这部纪录片的好感全无,表达真实有很多手法,不能连人最后的尊严都要剥夺。

25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人与人间。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们应该为我们都还活着感到奢侈,生命!

34分钟前
  • 费新平
  • 力荐

想哭……他是个好男人!

3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40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7.5 真正的中国不在北上广深,而在更偏远的内陆。这是《垃圾围城》后第二部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一部纪录片。我知道这件事在当下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我还是希望每个生命的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幸福。

41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不得不说我还是看到了一点作者的功利心

4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真实

45分钟前
  • Adrian
  • 力荐

生命卑贱如蚁,高贵如鹰

49分钟前
  • 南瓜熊
  • 力荐

题材是好的,只是导演太狗了,没有道德底线且功利心太重,问的一个个问题就像放屁一样。佩服马深义,生活已然如此,仍对自己的妻儿如故。

53分钟前
  • donutdodo
  • 推荐

54分钟前
  • 飞船
  • 力荐

有一类纪录片叫做“敢去拍就已经及格”

59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还行

看着那几只歪歪扭扭的饺子,心里就堵的慌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真实的中国不在奥运世博那样宏大的叙事里,真实的中国在克拉玛依的友谊馆、在河南的爱滋病村、在每天只能选择“好死”或是“赖活着”的荒诞的日常中。

1小时前
  • m89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