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

日本剧日本2018

主演:松本穗香,松坂桃李,村上虹郎,伊藤沙莉,土村芳,石本武士,久保田纱友,新井美羽,稻垣来泉,二阶堂富美,荣仓奈奈,古馆佑太郎,尾野真千子,木野花,盐见三省,田口智朗,仙道敦子,伊藤兰,宫本信子,唐田英里佳

导演:土井裕泰,吉田健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16

详细剧情

  太平洋战争时期,小铃(松本穗香饰)从广岛县的江波嫁到了吴市的北条家。就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挣扎之时,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市井小民们仍继续着“普通”的生活。面对日益严重的物资不足、家人和亲友被送上战场,小铃虽然每天处于不安之中,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

 长篇影评

 1 ) 欠缺一點自我反省的勇氣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

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2 ) 不能认同,但可以看看,了解下日本人怎么想

作为电影迷,我给八分。 但是作为中国人,或者只作为知道点历史,一个价值观还算正常的人,我只想给它负分。 片中身为侵略国国民的日本人,只展示了他们由于战争而来的苦难,女主在家破人亡,国家宣布投降后愤恨不平,流着泪问怎么能屈服于暴力。 当时中国满目苍夷,多少中国人死于他们的亲朋之手?而且是充满屈辱的死去。 电影里怎么可以完全忽视自己国家给别的国家带来的灾祸苦痛,怎么可以只显示自己的痛苦还觉得屈辱不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同情作为一个屁民,被大势裹挟,所承受的一切苦难。 但是我一点也不同情,一个毫无歉意的背负了罪孽的国家国民。 想起血战钢锯岭中一个中弹的日本兵抱着美兵等炸弹炸开同归于尽的画面。 我想,他应该算是个英雄。 但是,为了一个错的事牺牲的再多,也不高尚。

 3 ) 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DS被封号了。

电影对谁负责?

电影对创作者负责。

创作者对投资人负责。

投资人对票房负责。

票房是什么,票房是money。

money由国家来负责。

这里根本没有涉及观众,所以同理得证,电影什么时候需要对观众负责啦?!

很多电影不想得到恶意差评。

我同意,差评可以,但坚决抵制恶意。

不过其实大部分差评真的是善意的。

什么?!善意的恶评,那我就更不需要了!

行吧,那你就别说话了!

《世界角落》让我想起了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有一个篇章中提到的“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文章有提到:“在理想世界,艺术和政治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他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这也是《世界角落》争议最大的地方,该电影的话题在国内战争罪行反思的讨伐甚至超过了电影质量好坏本身。

以大聪来看,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

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如果把上下和左右区分开来,大家是不是可以明朗一些。

但《故事》说了,上下左右如同现实的三维世界。没办法真正区分。

所以《世界角落》的导演,玩得一首好牌。抖得一身高级。

他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世界角落》的反战态度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法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刺激一下日本呢?

别再拍“手撕鬼子”,不高级。

 4 )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

“对于爱国主义和被政治洗脑,或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本质上都一样,你不能歧视别人的爱国和人性,那一刻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摘自 亵渎电影的文章

(引用亵渎的话是因为他的评论与想法代表了我提到的大多数人。)

生离死别充斥着人生,每个人在战争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影片的所有篇幅都在围绕北条铃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环境,而且是非常个人化和意识流。战争来了,又走了。唯一没变的是铃的认知。即使糊涂柔和,但对战败的厌恶,才真实刺痛作我为观众的心。此刻的扭曲意识像极了发狂暴怒的机器,击碎之前我对片子的种种喜爱。片尾铃和老公一家作为幸存者代表,继续秉持着好好活下去的“世界公知”线路,过下去。然后再没有了半点关于战争态度的消息。

看上去坚毅顽强的意念和善良诙谐的主人公们真的很是令人动容。他们也是受害者啊。但别忘了,奋战杀戮在他国的每一个日本战士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畸形的人全力支持着。爱国和人性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怎样去爱国和展现人性。我可以感受遭受炮火下的死亡别离,但这跟变态扭曲的意识是两回事。对被侵略国的人来说,分裂扭曲意识下的生活表象来谈灾难与受害者,那就是一种背叛。

很难想象有人发表言论,让人去尊重这样“看似温暖实际却毫无表情的”影片观点。

在他人存活下来揭露战争罪恶时,也有人选择蒙上眼换个房间换身旧衣服,继续无视。可怕的是不计其数的人跟随这不真实的善意。

反战与反战败这才是本质上区别。像这样展现二战战败与日本家庭目送子女支持参战的受害者形象不在少数,可几乎没提及到半点关于为何而战的反思。

所以我们在对德国二战反思总结给予肯定之时,对日本不提及不评论一样给予肯定吗?

我没办法做到这般。那样的默认只会更加纵容病态的生长。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构成了当下日本的大多数。后者的表象掩盖了实质。确实,他们中存在着朴素的受害人,但有些事不是拍拍腿上灰尘说句日子还是要过的,就能独善其身的。

给他人扣上大红帽子时,他真的是吗?

 5 ) 胡不归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讲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悲剧的两个本质。其一:悲剧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具有人生价值的东西的最终结果是“毁灭给人看”。

“总有人说我爱发呆。”

随着一句自述和寥寥几个场景对话的勾勒,观众很快便被带入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同样很快地就会发现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性子(人设): 她小小的、软软的、甜甜的,或轻仰着头微笑,或微低着头发呆,总是极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也总会莫名其妙的“无视”她。

一个迷糊的、无害的、乐天的日本底层女性,这就是女主的基础人设,同时也是全片的切入角。

“虽然生活不易,但孩子们仍是欢快的。”

在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当女主还处在纯粹的孩童世界的时候,整部影片的氛围就如女主一家从外婆家返回时在海滩上看到的天空一样,洋溢着暖色调的温馨和夏日傍晚特有的闲适。而穿插在这具体的现实日常之间的则是两段充满孩童色彩的“幻想”,这两段“幻想”除了让我们莞尔一笑外,也令这桃花源般的生活多了一分如梦似幻的虚无感,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斑斓而脆弱。

在影片的11分钟处,影片配角之一的哲出场。哲的此次出场带来了全片第一抹悲剧色彩:

这场女主和哲的对话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其一:交代哲本人对大海的厌恶以及原因,一是来源于懒惰酗酒不肯下海工作的父母,二是来源于以海军身份(因海军征召)死于大海的哥哥。

其二:死亡和战争开始逐渐显露出它们的面孔。

在影片的12分钟处,导演以一幅照片,一张铅笔画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场:曾在前面出现过的女主的哥哥加入了军队。(上一分钟哲刚刚提到因参军而死于大海的哥哥)

在影片的15分钟处,女主得到了有人上门提亲的消息,这标志着全片由此正式进入成人视角。同时在女主的归家路上,女主再次遇见了哲,而此时的哲却正穿着日本海军军服,走上了他自幼便厌恶,便恐惧的人生道路。这种宿命般的无奈和无力,正是个体意愿被社会洪流所裹挟和压迫的结果。(回看这一场景时,我脑海中总浮现《教父》中帕西诺成为教父后那张年轻却充满阴影的脸,同样的出场时就表明了自己对家族生意的抗拒,同样的宿命般的成为了自己过去最不想成为的人。)

在影片17到36分钟之间,影片延续了开头时的“欢快”风格,以女主迷糊的人设以及初至新环境时的磨合期编织了不少的笑点,将本较为艰苦的生活乐观化,将偏向悲剧色彩的素材喜剧化处理(做杂粮饭),将极具悲剧色彩的素材平淡化处理。(对了无音讯的哥哥的担心)。这一手法不仅仅出现在影片的这一部分,而是贯穿全片始终,成为影片处理内容和情感的主要手段。

在36分钟处,战争和死亡再次以直接的形式,以清晰的面孔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也就是观众的眼前。

虽然涉及女主生活的片段依旧伴随着笑声,但随着时间线(影片的同时也是历史的)的推进,影片在细节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偏向悲剧色彩的元素:

(面容枯槁瘦弱的路人)

(给土豆拔芽的女主婆婆。)PS 土豆发芽一般都会直接扔掉,因为发芽后土豆会产生一定的毒素

(新插上灵幡的墓地)

在影片的54分钟处,女主出现了一句和人设似乎不那么相符的台词:

女主说出这句台词的背景和原因是此时的日本物价已经飞涨到底层居民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场戏其实也重申或者说明确了全片都是围绕着身为日本底层女性的女主进行展开,我们从这部影片中能看到的,也就是在此人设下的女主所能看到的。

随着时长过半,影片内容从女主的日常生活也渐渐转变为战争和死亡的投影,而且这一转变并不是镜头转向了他处,而是战争和死亡开始渐渐吞噬原有的正常生活,将后者挤出了镜头。

在影片的65分钟处,哲再次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中,并在立下了十分标准的flag后和女主做了诀别。之后镜头一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女主哥哥的死讯。在影片前半部,哥哥也正是在女主和哲的对话戏后参军而去。

影片对这场祭拜戏依旧采取压缩篇幅和淡化色彩的双重手法,一方面极尽简洁之能事,一方面用之后夫妻斗嘴所带来的喜剧色彩冲淡哥哥死亡所带来悲剧色彩。这场戏之后的影片首次出现的空袭戏依旧如此处理,以女主公公“假死”的喜剧感转移观众注意力,淡化空袭带来的紧张感和死亡威胁。

在影片的85分钟处,影片出现了第一次直接的死亡:死于空袭的晴美。

当晴美的母亲也就是女主丈夫的姐姐(想不起女主该给她叫啥- -。)在女主床前悲痛不已时,女主的婆婆,晴美的外婆上前安慰晴美的母亲:“不要这样了,该去分发豆腐了。”

这句看似荒诞的话,细细品来却包含了无数的心酸。

此时此地死亡已成常事,人们见到了太多了死亡以至于哪怕是亲人爱人死去也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哭泣,因为活着的人还要活着,还要利用这些悲痛的时间去给活着的人讨一份活下去的凭仗。

在影片的90分钟处,我们看到了女主第一次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姿态”:歇斯底里,不顾一切的扑灭掉入家中的燃烧弹。

“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又怎么能让你在我眼前夺走剩下的。”

在影片的97分钟处,一只代表家乡的白鹭落在了女主面前,女主追赶着催促着它返回广岛,返回她心中的家,返回她心中最安全的地方。

而在影片的几分钟后,便是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戏份。

影片108分处,天皇宣布投降。女主听到广播后悲愤不已:

“为什么

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觉悟的事情么

不是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么

现在这里还有五个人呢

明明我还有左手还有双脚”

“我的过往 就这么烟消云散了么

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

我一直为之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

从海那边来的大米和黄豆

都是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吧

所以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么

好希望自己还是那个什么都不想只会发呆的笨女孩啊”

为什么?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认输的话,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在哪里?那些因这场战争而死去的人,那些因这些死去的人而悲痛不已的人又为了什么 ? 如果这场战争是无意义的 那么那些死去的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就这么无意义的消失了么?

哪怕他们的死是为一个无望的口号,一个不知所谓的旗帜,这至少有一个寄托,有一个说服他们去死,说服我们接受他们死去的理由,可现在,就这么全都消失了么?

我忍耐的理由,还有那些死去的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这么像蒲公英一样飞走了么?

如果说《萤火虫之墓》带给人的是,眼见两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又无能为力的直接作用在身体上的难受和不适,那么本片带给我们的则是朝昔相处,血脉相连的人突然的离开了你的生活,离开了你的生命,你甚至还能在房间中嗅到他的味道,可却再也无法触碰他的指尖所带来的无奈和无力,还有莫大的悲哀。

这种悲凉 悲哀 悲伤之意在全片中一直被刻意的压制篇幅和淡化浓度,也使得观众对这些悲剧色彩的情感反应被延迟,但这种情感反应并未因时间的错位而变弱,反而在不断的堆积中越来越多,最终爆发。

“你不知道吧,在邻保馆前死去的士兵好像是我的儿子,我当时竟然没有发现。”

(自核爆后的广岛逃出的邻居大妈的儿子)

(日后偶然提起此事的大妈)

到这里,想啰嗦的也差不多讲完了。也想过要不要把和好友讨论的一些关于本片的争议补上来,后来想想也就算了。

只想说,让战争永远停留在历史和艺术创作中吧。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6 ) 忆起旧时晴朗夜晚的萤火虫,你是选择凝视那片风中的闪烁还是执意要掌握其中的几扇翅膀?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
  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
  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
  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

  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无比珍惜

 短评

周作真是温柔啊

6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10分钟前
  • Kama
  • 推荐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18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22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26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30分钟前
  • 再生
  • 推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3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37分钟前
  • 不缇
  • 还行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41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43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45分钟前
  • 敦士
  • 还行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47分钟前
  • 不死鳥
  • 力荐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52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55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58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5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