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电影

记录片中国香港2020

主演:许鞍华 / 徐克 / 侯孝贤 / 刘德华 / 萧芳芳

导演:文念中

 剧照

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3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4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5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6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7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8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19好好拍电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00:24

详细剧情

 她生于辽宁,长于澳门,受教于香港,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成长与求索。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她远赴伦敦进修。在那裡,她找到了电影,从此再没停下脚步。   师承胡金铨,处女作开辟香港电影新浪潮;于商业与艺术、 类型与文艺之间游走,不断探索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漂泊状态;六夺金像 三斩金马,仍要为投资犯难发愁;从早年获奖无数到跌入谷底,从不放弃忠于创作的机会。   美术指导文念中首执导筒,回顾许鞍华四十余载光影生涯,零距离捕捉她亲和地道、 急躁论尽的真性情,亦看到她与母亲的感情牵绊。   对电影和香港始终一片赤诚, 电影伴她活出了人生的圆满。

 长篇影评

 1 ) 從北角到天水圍

許鞍華所以是許鞍華,是她從尋常巷陌出發,把不起眼的小人物搬上銀幕。叫觀眾稍停匆忙腳步,看著劇中人感動共鳴。

這是香港影評人家明在《視聽之餘》裡寫的《桃姐》開場。

家明又說:「當然,電影有權選擇要經營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現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雖以天水圍為骨幹,但更像是許鞍華以人文關懷,去編製她的社區「理想國」,放諸不同的社區皆準。」

多虧了家明的《視聽之餘》,讓我在《好好拍電影》觀影前,ㄧ是更加了解許鞍華的作品,二是更羨慕了筆者看過了《瘋劫》修復重映。

我對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有著很複雜的情感,那種情感跟王家衛、關錦鵬的很不一樣。主要是因為許導多半的早年作品,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看的,例如《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後來沒怎麼有機會重看或趕上修復重映。

比較近期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桃姐》卻是很喜歡。喜歡的原因有很多面向,從街坊、小人物的尋常生活到人文關懷,每每觀影時都遺忘了那裏是香港,不是我們的生活。

縱然文化仍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語言與飲食文化,甚至人心的不謀而合,從我打小就對香港以及港片產生出一分微妙的情愫;更何況當時哥哥還在世。

看了《好好拍電影》才知道許鞍華抵達香港住的頭一區就是北角;2007年我初次訪港住的便是北角,雞蛋仔沒少吃過。一路從北角搭丁丁到銅鑼灣、灣仔,那些短暫待在香港的日與夜,至今回味起來仍非常有滋味。只是不知何時能夠再去。

家明說:「香港新浪潮」作品不流通。我雖沒看過《瘋劫》,但從《好好拍電影》看許鞍華導演的身世,也頗能明白為何不流通。當香港電影越來越少關注自己,卻高打著回歸本土的旗幟,許鞍華認為這是非常矛盾的。而驗明正身的問題,不僅台灣有,香港尤更甚。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許多看來都像是自傳體;也很可能她極大程度地描寫香港地景,市井小民的生活活脫像是某部電影剛剛瞥過的風景。這一點和王家衛或其他我鍾愛的香港導演是全然不同的。

許鞍華的電影,除了人文關懷,影像中總保持的某種低限,刻意地迴避煽情,或許正來自於導演直率的性情。演員演的好,可是我沒有拍好,許導常常叨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真可愛,73歲仍像個少壯導演;每一次受邀來參加金馬獎,我都期待著她的妙語如珠。

許導說拍電影很廢體能與精力,也許老了就乾脆不拍;她在獲頒威尼斯終身成就獎時說要回國多提拔新人,我相信她真心會做到。如今拍合製電影,大江南北跑宣傳,對年過70的導演來說,實在是一種折損。(我也常懷疑伍迪艾倫還能拍多久)

《好好拍電影》提供了一個平常不易見的導演日常,家貓掛名演出,順便把那對電影明星般的雙親搬上了大銀幕。魔鬼藏在細節裡,如果你想了解港片的前世今生,或者你誤會了港片都是那麼通俗諂媚,不妨聽許鞍華如何《好好拍電影》。

文末,期待許鞍華導演的下一部電影;也希望有機會能看一看《瘋劫》。

 2 ) 你若真的尊重女性,就从不再刻意强调“女”字开始。

令人感动不已。

想起之前面对董卿的采访,她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好像除了电影之外什么都不会。

《朗读者》

“丈夫是电影,文学是情夫。”

有许多自以为尊重女性的人,每每总在刻意强调她们的女性身份,殊不知大多数人,都挺反感自己被分门别类。

“烦死我了,老是问什么女性电影。”

人们心底因为存在着潜在的歧视,总会不经意透露出来,过分关切及强调她女导演的身份,你本身的语境就存在歧视。

一名男导演显著的成就,我们会把他直接放在整个电影界的脉络中,而一名女导演的成就,总是人有疯狂提起“女”这个字,过分强调这是女导演的成就。

我很纳闷,为什么男性导演拍了一部成功的电影,没有一个人会说,这是男导演的成功?

但是一个女导演成功了,就非要宣传这是一名女导演的成功,或者她代表女性争取了成功。

为什么她的成就就不能放在整个电影界,整个电影史脉络中呢?怎么就不能是直接强调她导演的身份,而非过分强调“女”字呢?

她的成功不该仅仅只是被称为是女导演的成功,她的作品更不应该被划分为女性电影。她就是一名导演,不需要加“女”字。她的成功、她的贡献就应该放在整个电影史的脉络中,是所有电影人的福音,和所有了不起的其他导演一样,不需要被过分关切,也完全不需要被强调性别。

一个真正尊重的女性的人,应当打从心底里放下这种过分关切的心态,放下这个每每提起总要加重音量的“女”字。

你若真正支持她们,应该用更多的行动,去投资拉赞助、去买票买碟、去参加线下活动。而非在网络上天天强调她们是“女性”,用过分关切的语调阐述你的潜台词:我觉得她们很孱弱,各方面都比不上男性,所以她们的成功非常不容易,需要举旗,需要高喊,需要宣扬,和我一起支持弱势群体!

她是一名导演,她可以和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比肩,不需要加“女”字。

还有更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人,她们同样不需要强调性别,因为她们的付出与努力,本就可以直接放到整个电影世界,而非圈禁在女性电影人这个范围内。

这一生都在做电影梦,这数十载的光阴,渐渐地,她亦成了一份传奇。

 3 ) 许鞍华导演真是太可爱啦!

当我看到电影中,70岁的许鞍华导演的精神与体态都还那么好,还那么干练地工作,优雅地出席活动,我想到的是,我70岁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成这样。所以当听说有营销号用“丑”来形容许导演以哗众取宠的时候,真是令我大跌眼镜。你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有多自以为是又目中无人?

我在看电影前对许鞍华导演有一点点的了解,以前看过一点书,看过《客途秋恨》,我知道她身世复杂且富有传奇性,不知道的是,原来她自己也是16岁的时候才知道妈妈是日本人,谈到自己曾经反日觉得很讽刺。看她面对屏幕自己讲自己的身世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原来“鞍华”的“鞍”源于她出生的地方鞍山,所以她拍萧红,大概也是源于她对故乡东北的寻根。

我知道她给胡金铨做过助理,她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我不知道的是,她没有签公司,没有自己的山头,所以她随时面临找不到人投资的情况。

我知道她的电影富有人文关怀,现实思考,她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她在业界的声望,我不知道的是,原来她在香港的住所是那么小小一间,原来身为大导演的她经济状况却很一般,深处名利场却对物质没有太强的欲望。她一边说自己不会赚钱,一边又说我就不信自己赚不到钱,穿着“钱不够用”的文化衫的样子真的是好可爱!

我知道她电影里表达的思想与价值观,我不知道的是她在电影之外也将其一以贯之,做到知行合一。她非常的真实且勇敢,以她的处境,还可以坚守自己的心,不去说违心的话,违心的去站台,唱赞歌。

在《好好拍电影》里,我看到她在片场工作的风格,她发脾气的样子,也看到她对女演员的亲切与温柔,她往周迅身上摸泥水的时候还要道歉:“阿迅,对不起了”,她在汤唯旁边摔倒,她还要安慰汤唯:“汤汤,我没事”。

我们喜欢看名人传记是因为我们好奇别人的生活,我们希望能从中有所领悟来为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如果我有足够的天赋,足够的努力,我最希望的就是成为许鞍华这样的人——有知识,对世界有关怀,对物质很淡泊,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找到了一生的热爱,并有所成就,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

我自己对恋爱、婚姻生活其实是燃不起太大的兴趣的,所以我很想听听许鞍华对自己一生没有结婚生子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其实她这样的经历对我这样的女性是会有一定的鼓舞作用的,我会觉得她一个人不是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吗,人生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与方向的。

一开始我以为电影不会涉及这个比较隐私的部分,没想到中途还是小小的讨论了一下。总结原因的话,一方面她也是对婚恋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兴趣,她还是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电影上,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那她自己也讲,对长相不自信的人其实很难去谈恋爱的。那其实这一点还蛮可惜的,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真的蛮可爱的,如果脸再瘦一点,就是很漂亮了。

但是她是真的不满意自己的外型,她觉得自己鼻子太大,有法令纹,还有眼袋,我想说那好像是卧蚕,我和她有同款的堪比眼袋的大卧蚕/(ㄒoㄒ)/~~,但她年轻的样子比我可爱多了。因此,她最后也没有穿那件红色的礼服出席颁奖礼,我和张艾嘉同款遗憾,因为她穿那件红色的礼物真的更靓。

从影片中也能看出导演对许鞍华的尊敬与满满爱意,她抱小猫的样子,她坐着轮椅还烟不离手的形象,她喝醉酒会念莎士比亚的习惯,她刚说完自己想健身,镜头就切到她吃着美味的菠萝包的一脸满足……

还有她同学说她思想悲观,她撒娇地反驳:“我还以为我充满阳光呢。”

哈哈哈,许鞍华真的是太可爱了!

 4 ) 从杨德昌到许鞍华,好好拍电影

最近看完杨德昌早期的两部电影,又开始莫名疯狂的刷《十年,再见杨德昌》,看到那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各种吐槽杨导当年如何暴君式的拍片,有笑有泪甚至带点气,曾经的争执与误会,最终都化为了理解和感谢。

他的超高要求和严苛的变态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或消化,被飙到怀疑人生成了常态,甚至频临决裂,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因此营造出一种超强的凝聚力,一种未雨绸缪的预判能力和理工科系的风格,严谨到一丝不苟,极致的完美追求,和库神有得一拼。

或许就像张震和陈湘琪说的那样,杨德昌的表达能力远不及他的绘画能力,所以达不到他的要求,情绪往往会先行,不行就走,不行就换,态度决定一切。而他这种过分严厉的要求,看似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和压力,但事后大家都会发觉从中获益良多。

从他们的采访中就能知道,想要拍好一部电影,一部能够载入史册的电影有多难,投入的人力、精力、时间和金钱,以及需要克服的难关非常人所能想象。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杨德昌的漫画水平,曾让杜笃之赞不绝口

吴念真说过:“杨德昌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比起从小生活在台湾的他们来说,更具有清醒和客观的意识。“他电影的视角与核心思想其实都非常的犀利、尖锐,在新旧交替或是时代洪流中有着一种超前的预见性。

唐从圣也曾惊叹于杨德昌的未卜先知,开始他并不太认同杨导在《麻将》里貌似有些离谱的设定,没想到多年后竟在现实中神奇上演。

电影《青梅竹马》中侯导的那番话让人记忆犹新,很多人沉溺于短暂并带有些许希望的转变中,自欺欺人,以为会越来越好,而随着“真相”慢慢的浮出水面,越发的迷茫、困顿、颓丧……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电影《青梅竹马》剧照,年轻的侯导,演得很好

又会想起小明说的:“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包括震撼到哑口无言的《恐怖分子》。杨德昌真的就是一个能透过富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来充分证明自己是个相当牛逼的社会学家的高手。

怀旧的无用,过往的逝去,迎新的虚无,渺茫的希望,无奈的蜕变,人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和彷徨的状态中,而杨德昌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片中角色在特殊时代和背景格局变化的影响下,起到一种放大式的呈现和反思,现在再看依旧相当厉害。

写了太多的杨德昌,主要是最近沉迷于他的作品。讲到拍片,关于许鞍华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是近期我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的新片,诚挚而感动。

太喜欢这张海报了,可爱的导演,难以想象许鞍华已经七十四岁了

许导可以说也是一位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电影的导演,谈及曾经对于感情有没有过遗憾或者悔意,对于分手,她反倒乐呵呵地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感叹可以专心拍电影了,从许鞍华的言谈间就能发现她是一个特别真切而有趣的人。

杨德昌对于台湾不像起初的侯孝贤和吴念真那样,有不少情怀或者感念的成分在里面,但香港对于许鞍华来说,不单单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单,黄金年代的消逝,换来的是不得不北上寻求资金与合作的必然结果,但许鞍华电影的核心背景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香港。

纪录片《好好拍电影》海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猫猫已经去世了(字幕)

杨德昌和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轻易妥协,例如《麻将》中一镜到底的执着,而许鞍华的执着便是对于投射进电影里对于香港的认识与察觉。就像片中提到她一天要走很多的路来深入市井记录周遭,很多地方不拍就没得拍了。

记得曾经听一位大佬说过,好的导演在作品里都会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许鞍华曾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就如刘德华说的那样,她不过是想假借商业片的壳来表达其中偏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在看似变化的探寻过程中,“灵魂”实际从未动摇过。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去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许鞍华

在香港这么现实(被侯导的精彩描述逗乐了)和商业化的大环境中,许鞍华始终没有被名利所裹挟。从胡金铨的“徒弟”,到电视台的吵与泪,再到后来“新浪潮”时期的一鸣惊人,源于生活的灵感,比男人更有掌控力的女人,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拍出自己独到的影像风格。

有过成就,有过低潮,至今依旧过着十分简单甚至有点清贫的生活,拍着有上部没下部且不怎么赚钱的电影,但她还是那个留着波波头戴着眼镜随性自在有着爽朗笑声爱谈笑风生的许鞍华,还是那个懂得变通妙语连珠烟不离手常出现在颁奖礼上的香港导演。

除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实际与年龄差,时间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太多刻意的痕迹。东北、澳门与香港;电影(老婆老公)与文学(情妇);和母亲的生活;聊电影可以,“祝福”免谈;出发点的不同;不注重物质需求;拍片,获得价值的唯一途径。

人生起起落落,时过境迁,却没有带走她对于电影和香港的那份挚爱。即便脚力跟不上,眼神不好使,会有心无力,在只喜欢拍片和不再适合拍片中纠结与徘徊,但我依然坚信未来还能看到不少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作为一个影迷,希望能拥有这份幸运并期盼着。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5 ) 电影万岁

非常吊诡,我并没看过几部许鞍华的作品,唯一一部还是口碑奇差的《第一炉香》,却对她有天然的好感。信息短平快的当下,我的专注力保持时间非常短,但是这个纪录片我做到了心无旁骛,甚至在结尾,鞍被颁奖时喝彩欲掌声的余韵里我还有一丝不舍。也许是她同为女性的身份,也许是她实在太可爱。

能不能用可爱来形容她?其实她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乃至年纪都比我翻了不知多少倍,她并不像一个人们固定想象中的行业前辈,她爱吃菠萝包爱喝奶茶也爱发脾气,她经常大笑起来,有时里头还掺着一点狡黠和天真,她的一生真如纪录片名字一样,好好拍电影。后半段也有身体机能下降而对于拍电影力所不逮的如实呈现,点到为止,看上去并不非常沮丧,我却有点怅惘,不知道镜头背后鞍是不是抽了好多烟。

不知道是不是香港导演的共通之处,鞍也总有流露出对于故乡的思索时刻,她望向车窗外,不知道看的是街景还是大陆,这时候我觉得她乃至于许多和她一样儿时就客居香港的导演像孤独的一叶舟,永远在思索和寻找。电影可以使人保持年轻吗,她对电影的心一定永远都十八岁。我也不免俗套的想过,对于鞍这种功成身就的导演来说,挤在小小的房子里,经济并不宽裕,是不是一种不匹配的处境。但是她身上的莽和执,她的眼睛,都在告诉我,她有最热爱的事业和电影,一生茫茫,能做自己爱做的事,何尝不是极乐。相比起来找不到热爱的我,惨多了。

这部纪录片打动我,打动很多人,谨以此文祝愿鞍健健康康,在未来的人生里还能多拍电影,多当导演,烂片横行的当下,我们需要她。

 6 ) 不是影评 纪录片笔记。

一开始进电视台,每晚都吵架,每晚都哭。我在电视台拍了六个月的香港奇奇怪怪的习俗,很多这些就变成了后来我拍电影的材料。在现场的那些争执,我觉得有总好过没有,这些都是“顺”的一部分,电影学院教我们一定要学懂争取,什么都要吵,不吵便无法生存。她骂完之后会买奶茶菠萝包道歉,到了晚上又要发作一次。看到不一样会跟其他剧组主创讨论,她不会说你一定要照我的,她不会的,你能说服她,她也会听。她很灵活应变,不一定要百分百完美或一定要是她想象的东西,她不是这种人,她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变换及随机应变,她总会有办法表达出她的风格,但这个风格不需要是完美的。你每拍一部电影都应该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部,你要准备结果,随时没人再投资你拍下一部。贾樟柯说:“我觉得许导不是不考虑市场,但问题就是说,是不是要让每个导演都屈就市场,我觉得不一定,每个人自有天命。”《千言万语》我对这个故事,我是有使命的,我是死都要拍的,因为我是很有感觉到。我自己觉得其实拍电影有时最重要都是这些东西,不是你拍了一部好电影出来,而是你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生活经验,不过好多是通过做资料搜集得到的,但这些经验是很有价值的。许鞍华可能是全香港走路最多的导演,其实她日日夜夜,无时无刻都在看景,所以她对香港现在这些小市民生活,她很熟悉。她觉得做事要做到入魔,你才能做得好,否则就浑身不舒服,但投入就很辛苦。烦死我了,老是问什么女性电影。你问我电影的事,我就可以,如果你要我说一些祝福的话,我不能说。我今天想特别多谢我的师父,如果他认我做徒弟的话,胡金铨导演。首位华人女导演荣获终身成就金狮奖。电影万岁。电影如果是我的老婆或者老公那文学就是我的情妇了。英格玛伯格曼好像我这个年纪又拍了多少部电影了。

 短评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7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9分钟前
  • HALHYUN
  • 力荐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15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17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22分钟前
  • 单鱼Apple
  • 力荐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23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31分钟前
  • bitterlemon
  • 力荐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36分钟前
  • 才华有限
  • 力荐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38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4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long live cinema

50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5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59分钟前
  • 还行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1小时前
  • 何阿嵐
  • 还行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1小时前
  • Q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