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盖·皮尔斯,凯瑞-安·莫斯,乔·潘托里亚诺,小马克·布恩,拉什·费加,乔雅·福克斯,斯蒂芬·托布罗斯基,哈里特·桑塞姆·哈里斯,托马斯·列农,考乐姆·吉斯·雷尼,金伯利·坎贝尔,玛丽安妮·穆勒雷尔,拉里·霍尔登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剧照

记忆碎片 剧照 NO.1记忆碎片 剧照 NO.2记忆碎片 剧照 NO.3记忆碎片 剧照 NO.4记忆碎片 剧照 NO.5记忆碎片 剧照 NO.6记忆碎片 剧照 NO.13记忆碎片 剧照 NO.14记忆碎片 剧照 NO.15记忆碎片 剧照 NO.16记忆碎片 剧照 NO.17记忆碎片 剧照 NO.18记忆碎片 剧照 NO.19记忆碎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11

详细剧情

  当记忆支离破碎后,你该怎样面对生活?本片的主人公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  莱纳•谢尔比(盖伊•皮尔斯 饰)在家遭到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残忍的奸杀,自己脑部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  调查中,莱纳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 饰),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泰迪(乔•潘托利亚诺 饰),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到底谁能相信?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  抽丝剥茧之后,真相呼之欲出,简单之至却又残酷无比,而莱纳是否有面对这一切的勇气?

 长篇影评

 1 ) 周而复始的“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是一部很牛的电影。我觉得如果看懂了它,基本上就可以看懂所有的电影了,因为现在很多电影似乎都不是在考验观众的欣赏水平,而是智力水平的测试。而《记忆碎片》色艺俱佳。
首先,牛在结构,导演(也或者是编剧)为我们铺设了一座时间的迷宫。(如果缺乏逻辑思考能力,以下一个段落可以忽略不读)
影片分两条叙述线,一条正叙,一条倒叙,两条线交叉剪辑,在同一时间点交汇后合二为一,即是影片的结尾,也是事件的开始。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也不算太妙,妙就妙在倒叙的时间线,为了说清楚这个部分,必须把时间分为影片时间和自然时间,影片时间是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的顺序时间,而自然时间则是指事件发生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的顺序时间。倒叙线中把自然时间分成若干段,段与段之间完全360度的逆转,后一影片时间段的结尾事件正是前一影片时间段的开始事件,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一小段自然时间内部,则是正叙。在靠前的影片时间段里,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元算,看得人一头雾水,而随着影片的推进,也就是自然时间段的后退,一些谜团揭开,一些谜团出现,于是,你不得不紧盯屏幕,等待着谜团的破解,同时被新的谜团吸引。整个过程就像破案,用现有的支离破碎的线索慢慢的将自然时间逆转,直到拼凑出事件的原貌。
说来类似这种“乱七八糟”的剪辑方式并不少见,而且越发有流行的趋势,比如《疯狂的石头》、《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上帝之城》等等等等。但《记忆碎片》用的是最精雕细琢、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更重要的是,它不仅用的天衣无缝,也似乎必须这样剪辑、只能这样剪辑,完全不是趋炎附势(流行趋势)或者是可有可无。为什么这样说?那就必须说说它的内容了。(如果还没看这部电影并且希望看这部电影,以下两个段落必须忽略不读)
影片的主人公是保险公司的鉴证员,在影片的正叙线中,他喋喋不休的给电话那头的某人讲述自己一个客户的故事,内藏玄机,按下不表。倒叙线的故事讲起来真是让人犯难,因为用不同角色的视角,事情完全不同,我决定先以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主人公平静的生活被一次意外事件打破了,夜晚,两个磕了药的男子闯入主人公家中,将其妻子奸杀,主人公为了救其妻,脑部受到重创,患上了短暂性失忆症,所谓短暂性失忆症就是,得病之前(也就是事故之前)的所有事情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包括自己的身世,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技能。可是得病之后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进行记忆储存,大脑只能记得5分钟内发生的事情。比如刚才还和你相谈甚欢,下一次再见你的时候便又是陌生人;每天早晨醒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永远也看不明白电视剧,因为从来搞不清楚前因后果,唯一能看懂的就是广告……这样的人,痛失爱妻,又得了这样的怪病,原本再无活下去的勇气和能力,可是抱着给妻子报仇的信念,他四处寻找犯罪嫌疑人约翰·G,而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小纸条”、“拍立得”和纹身。主人公的身体的最醒目处刻着“杀死罪犯约翰·G替妻子报仇”,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做的事,浑身上下刻着关于嫌疑犯的一些真相,细节不断增加;小纸条上则记录着“哪一天几点几分到什么地方见什么人”之类的行动指南;拍立得的照片有旅馆和各色人,旅馆记录着主人公的住所,每一个的照片下面则写着判断标准,如“不要相信这个人所说的一切”,又如“她和我有同样的境遇,会帮助我。”在每次见到这些人的时候,都会拿出照片进行比对,按照照片上的提示做出新的判断,然后将自己的结论不断更新。“小纸条”和“拍立得”就是大脑的存贮器。正因为主人公要靠着眼前的、仅有的、支离破碎的、转瞬即忘的线索去探索过去,所以我们也必须跟随着他的记忆方式去拼贴他的经历,这也就是我说的必用“乱七八糟”剪辑的道理。靠着这样的生存方式,寻凶之路险象环生又笑料百出,为了躲避追杀,一路飞奔,跑着跑着却忘了自己是在干什么,差点因此丧命;隐匿在嫌疑犯房间的厕所里等着暗杀,等着等着就忘了自己在哪里,不仅洗起了澡,还睡起了大觉……经过了艰苦卓绝证据收集和追踪,主人公终于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约翰·G并将其击毙。
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完全不是。探长企图利用他杀掉毒贩子吞掉赃款,毒贩子的老婆利用他杀掉仇家,还有更多的约翰·G死在了主人公的枪下。当主人公知道约翰·G早已死去,知道爱妻其实并非死于罪犯的奸杀,他选择了遗忘,注意,是选择。因为活着必须有理由,活着必须有意义。他将一些莫名的细节刻在身上,成为了关于嫌疑犯约翰·G的另一些“真相”,开始了新一轮的寻凶与复仇,而这新一轮的复仇就是影片讲给我们的故事。
虽然影片只讲述了一个杀死约翰·G的故事,却让我们能够想见到在这之前很久和这之后很久很多个杀死约翰·G的故事,大概这就叫做电影的张力?一直不懂“张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哲学意味恐怕还更直白些,那就是:人生就是毫无意义的周而复始,为了活着,我们拒绝真相,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欺骗,为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目标、一个又一个意义,一个又一个……

 2 ) 你想要的世界是你所想要相信的世界

当你发现你面前一直在交谈的人你却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当你发现前一分钟还在做一件事情下一分钟却想不起来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怪胎。你所习惯的必定是写个字条来提醒自己。因为你所见的你所记忆的也许不是真实的,就如同一句台词所说:“记忆是会被扭曲的。它只是一种演绎,而不是记录。”

导演处理故事的手法颇有意趣。如同标题《记忆碎片》,画面都是片段式的,甚至还会看到重复的画面。就如同在听一卷磁带,将磁带前进,然后倒带至前一曲再前进,再到带至更前再前进,直到全部事情真相大白。正是这样反复强调的片段让你一直想要看到最后欲罢不能。也正是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强调电影最开始要秉持的一个观点:事实才是可信的,记忆是会幻化的是不可信的。

但屏住呼吸看到最后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都是废话。你所依赖的事实也许是经过篡改的事实,毋论是身边人或者自己。人所有的主观意识会支配所谓的事实,就如同人会潜意识将自己想要忘却的记忆抹去,也会要将自己所不愿相信的事实篡改。因为,你所相信的世界只是你所想要自己相信的世界。

但从故事本身也许远没有那么吸引人,但是这种叙事的手法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3 ) 万万没想到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只听说好看,不知道讲了什么。为了防止被剧透,就没有了解内容,直接看了。

当电影开始时,我就猜测是男主自己杀了自己的妻子,但一开始我以为男主是精神分裂了,自己的一个人格杀了妻子,另一个人格还苦苦寻找杀妻仇人。

但没想到的是,真实的故事更加悲凉。

男主一直害怕别人欺骗自己,想利用卡片保持清醒。但没想到自己的卡片也会“骗自己”。他相信的人骗了他,而他一直不相信的人反而知道真相。

电影里最喜欢的地方是男主把自己故事的结局安在了另一个人,Sammy,身上。将讲述Sammy的故事和倒叙男主自己的故事穿插起来,是很巧妙的做法。

电影最后,Teddy死了,男主又将忘记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许他会在卡片上写自己已经找到凶手,然后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而死去,也许他会忘记自己找到了“凶手”而继续寻找,杀死一个又一个John.G。

 4 ) 又一波一部被严重高估的电影

每5分钟剪一个片段,正叙倒叙相互交错,刻意将简单的剧情营造的晦涩难懂而又缺乏深意,却又让很多观众不能理解内容,使这部噱头式的影片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法被遗忘的名声,仅此而已。

 5 ) 评《记忆碎片》的优缺点,加剧情重点分析和揭秘

    最近观看了一部2000年出产的电影《记忆碎片》(Memento),IMDB排名第24,算是近几年电影中相当靠前的了。

影片优点:很好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悬疑电影,少有的值得看两遍和中英字幕一起看的电影,彩色和黑白两条主线交错叙述相当有趣。

影片缺点:为了降低观看的门槛,整体剧情稍显冗长,可信度降低(比如泰迪(Teddy)有很多机会可以拿走20万,没必要一再接触主角;即使接触了也必要说那么多不相干的话,那些对白中,其实有很多是为了安排和引出主角说出影片的一些中心思想;比如泰迪中途请主角吃午餐过程中,他和主角的一些交谈)。

    不过,如果前面太简练了则可能导致影片曲高和寡,那些对白在前期出现是便于观众理解和溶入电影的,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相当成功。


    对一些可能让人疑惑的重点剧情的我的分析:

1. 确实凶手是有两个,一个当场被主角杀死,一个从后袭击主角后逃了;后来在泰迪(Teddy)协助下主角找到他并报了仇;
2. 泰迪(Teddy)应该确实是警察,他当初给主角的关于凶手的资料是完全的,后来主角为了给自己制造一个解不开的迷而自己撕去了几页,并涂掉了一些关键地方(如Teddy在结尾部分所说);
3. 萨米(Sammy)是主角在受伤前接触过的一个企图骗保的客户,在当时被主角揭穿了;
4. 主角的妻子在当时被强奸后存活了下来;
 
5. 萨米(Sammy)没有妻子,被注射过量胰岛素而死的确实应该是主角的妻子,也就是说主角后来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发生在萨米身上的后半段故事其实应该是发生在主角身上的,但是主角因为太悲痛不愿接收这个事实,而通过不断的催眠自己(形成了他反复强调的“惯性”)把这段记忆嫁接到了萨米身上;
    最好的证据是电影中段有个萨米在“妻子”死后进了医院后,面前走过人后的半秒(1:29:55),轮椅上的萨米变成了主角。
 
6. 主角的本性是善良的,体现在当他知道自己其实是被泰迪所利用后,很快决定不再当杀手,证据是:
   1)他当时就在车上把枪上的所有六颗子弹都退出来了,留下没有子弹的枪只是为了威慑泰迪。
   2)而且他把泰迪作为最后一个约翰·G(John·G),也就是为了除去泰迪,让他不能再利用自己杀人。
   3)他把车牌号作为纹身和事实六,是希望,以后当他查到该车牌的车主已死的情况,那么他应该知道大仇得报,不会再杀人了。
     
7. 主角其实相当聪明,比如他刚把杰米(Jimmy)拖到地下室后,发现泰迪到来,他先假装不认识泰迪而观察泰迪的反映,根据泰迪的表现再决定自己对待泰迪的态度。在他出去喊泰迪之前,他通过照片知道自己是认识泰迪的,只是不记得泰迪是好是坏;后来他发现泰迪相当狡猾(泰迪为避免涉及自己下水而假装不认识主角),所以决定拷问泰迪。
    这也是泰迪一直对主角有顾忌的原因(比如不敢明抢杰米留下的20万)。
 
8. 泰迪对主角的提防之一体现在主角第一次给他照相(即送主角上车去见杰米)的时候,主角在车尾部分想照,他提出要换到车侧,估计是为了避免照到车牌(他知道主角对相片里的数字相当敏感)。再比如他不让主角写他的真名。
    可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后还是受不了主角每次替他杀人后没完没了的质问,而在一时冲动下告诉了主角他的全名,其中也含有约翰·G,导致最后自己不得善终。
 
9. 关于最后几分钟有一个镜头是主角和妻子在床上,主角胸口有“I Have done it”的纹身(这个纹身在之前所有情节中都是没有的),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那是真实发生过的画面。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如果真的曾经纹过“I Have done it”,后来再去掉比较困难吧;另外,既然主角的妻子在强奸后存活下来,一直陪伴在主角身边照顾他,那么主角不太可能去纹什么“约翰·G杀我妻子”的身。
     所以,主角纹“约翰·G奸杀我妻子”的身,应该是发生在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之后,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妻子被人强奸过的记忆又太强烈了,所以就把两者嫁接起来,在自己身上纹上“妻子被奸杀”,并在以后的日子不断强化,形成“惯性”。
     也就是说这不是真实发生过的画面。
  
     那么就剩下解释二了:这是主角的理想画面,理想中的世界。结合当时主角正在进行心里独白:这是我想要的世界?等等,这种解释比较可靠。也就是说,主角希望自己报了强奸妻子的仇,而妻子又没有死,倚靠在自己怀里。

     这才是他想要的世界,“To make things right.”
     (完)

 6 ) 《Memento》:若意义以梅菲斯特为名

不重复情节。
不是因为太经典而留作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当你面对一堆碎片却能看出它的原状,你会忍心破坏如今的破碎么。
更何况,这堆碎片似乎有不只一个原状。
这部电影取代了《穆赫兰道》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于文本和内容浑然一体。
在于内容本身的开放性。
在于隐喻的运用和结局的颠覆。
在于从唯物主义到伪唯物主义到唯我主义的抵达。
在于对世界庄严的嘲讽口吻。
在于对个体唾弃的掇泣。
在于黑色幽默将悲剧渲染得如此讶异。

结构。
记忆碎片。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只能够维持10分钟。
于是,影片用了七十余个碎片,将故事复原。
从结局开始。一直到比结局更荒诞的起始。
当文本将内容本身的独特性融入其中,文本就不再是内容的载体,而是其自身。
文本讲述内容的每一刻,它都在不停地还原自我。
而内容,这被形式压抑数千年的元素,终于扮演了文本塑造者的角色。
我们无法从电影的第一瞥开始之后抽身,完全是由于我们被这种浑然天成的和谐,被一个类真实的个体完全虏获。
福柯理论的复活。连追溯这种行为也将福柯的历史学说复制下来。
而这,却只是开端而已。

电影采取了某种希区柯克式的追寻。
甚至在最终,证伪那个病人真实存在的隐喻运用上,也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如出一辙。
然而,这个隐喻究竟是否成立,众说纷纭。
这是《穆赫兰道》唯一能够同此片比肩之处。
隐喻的开放性将故事本身放大到更泛的边界。
众多诺兰的拥趸将电影的真实拆解得支离破碎,进而按照自我的理解重构。
中国的论坛无疑体现了中国人求同的姿态,得出了“真实”的结论。
而国际论坛则从各个角度不停地重现某一段文本,甚至将字迹倒转。
这就是诺兰的本意。一部诸多可能性的电影,成为后现代解构精神的鸦片。

主人公报了仇。
他被奸杀的爱妻死也瞑目。
他杀了那个凶手。
他得到了一个同情他的女人的帮助才得以复仇。
他以另一个同病患者的例子不停证明自己的坚强。
即便那个同病患者让他背负了死亡的罪责。
主人公在丧失记忆的时候同样坚强并独自撑起了世界。
第一遍看完,我得到了以上诸结论。
第二遍,我发觉以上的任何一个结论均和导演的意图完全相反。
那个经典的两帧的画面,有着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里的鲜明痕迹,只是完全没有了讽刺意味,而直接预示了结局的荒诞与沉重。
在电影两次分别着重镜头给到主人公的左胸口,那纹身也悄然告诉观者主人公一直的错杀,乃至纵容自己错杀的行为。
诺兰的手法总是如此恰如其分,惊艳绝伦却不会给人炫技的感觉。
当观者从对主人公的同情到惊愕到一瞬间的愤慨继而是无奈的时候,后现代的思索却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虚妄和结构主义的宿命,诺兰是否会因自己得手的嘲讽而在一旁偷笑。
一旦领悟到这种最可能的结局,更多的思考便纷至沓来,在导演构设的游戏圈子中不能自拔。

唯物主义。
我们都以为是唯物主义。
一个失去长时间记忆的人只能依靠纸条生活。
纸条就是世界。
任何在纸条上书写的字迹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他因此来说服他人和自己,他有尊重事实的能力,有依赖事实的惯性。
他和他人争执,因为他人教唆他写上他没有看到的“事实”。
他如此崇尚他的一切感知,与现象学陈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出一辙。

伪唯物主义。
他烧掉了错杀之人的照片。
他在让自己混淆的人的头像下写下不可信任的字样。
他由此让历史扭曲。
他凭借着自己的笔迹,完成了一次次复仇。
即便,他的仇人只有一个。
他用唯物主义的面纱遮住自己生存的本性。
直到结尾,诺兰才将这层蒙在唯物主义后面的面纱撕下。
本性赤裸。

唯我主义的复苏。
他早已报仇。他不断报仇,只是在继续自己的意义。
他不会因此而死去,因为他仍设定一个个假想敌,勇往直前。
他焚毁了自己一个个敌人,即便他们是恩人。
但只有如此,他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因为那个依偎在纹上“I’ve done it”字样的他的她已经被他自己杀死。
他需要生存的理由。
这个理由除了将他人送入地狱外,别无其他。
这并不是存在主义的症候,这是更阴险隐蔽的价值观。
为了生,他比较篡改世界,并荼毒生命。

我们看到了生灵的贪婪和厄运。
主人公如同上帝一般,同时充当考验者、审判者和嗜杀者的角色。
他在无谓地嗜杀,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话。
他人也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警察利用他运送毒品。
叫做娜塔丽的女人利用他赶走了凶神,让他成为情人并使他成为帮凶。
甚至旅馆员工也同时租两间房给他得以揩油。
而他在不同的人的照片下写下的字迹,却和他曾经历的一切如此不吻。
他因此遭到了众多不公,只是他全然不觉,即便欺骗只是发生在5分钟前。
他将恩人杀死并认为理所当然。
他将利用他的女人当作他的同情者却不知自己只是傀儡。
他甚至将妓女扮作他的妻子来蒙骗自己,而他真的被自己所骗。
这就是悲剧意义所在是么。
他如此顽强地笃信着自己的标准,却完全不知被这个世界玩弄于股掌。
当然,他也的确将他人的性命玩弄于股掌。
但悲剧不是人同他人产生的。
悲剧永远出自自残。

他的判断是他行为的依据,然而他的判断不可能成为事实。
当他决定复仇时,他就已经让自己成为上帝的角色。
只是,他有着人性的一切劣根性,无论夺取,还是失去。
他是塑造历史的撒旦。
他以遵从事实的手法遵从自己。
而手法,本身就是堂而皇之的借口。
他烧毁了自己的记忆。
在熊熊烈火的映衬下,他看到自己的背影如此伟岸坚韧。
他却不觉:他已身在炼狱。

生存下去的理由,那都是说服自己的混账借口。
无论几多荒谬,只要笃信,灵魂也可以出卖给梅菲斯特。

另:
1.还有多种解读。例如结构主义的宿命说,一样可以将主人公的悲剧行为结构化。例如历史哲学对于篡改与真实的辩证关系。例如解构主义对文本释义的拒绝使得电影本身意义虚无。我无意当作影评家或者高段位哲学爱好者。一种评价,足矣。
2.一个有趣的想法,对诺兰的质疑。
当一个人只能记得那场灾难之前的故事,那么他是如何记住自己无法记住目前的事呢。
果然,悖论总是产生于自我戕害。

蟾宫
2007-9-30

转载请注明蟾宫撰文及《默言自喻》地址。

 短评

如果还没看过,那么现在最该做的是千万别看任何有关的评论,立刻飞奔到影碟店,买张带导演评论的D版,然后开始失忆之旅。

10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一个针管引发的血案。

15分钟前
  • Mark Johnson
  • 推荐

第一个想出这种拍摄手法的人简直就是天才。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有没有谁会做个自己剪辑的正序版本……

22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神奇的剪辑让故事内容呈现出了光怪陆离的多种路径,在记忆的初期,只需要烧掉两张照片,多加一个注脚,命运就会像一俩失去了刹车的悍马一样在历史的胡同里横冲直撞,莱纳在片刻清醒时的自问自答讨论存在感,需要多看几遍才理解

23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用记忆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让自己相信世界仍然存在。剪辑手法太诡异了,看的我也失忆了。浑身发抖

28分钟前
  • △▲凉度▲△
  • 力荐

抖机灵这事吧,真没那么玄乎

29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你可以连看5部烂片 然后忘掉他们 或者用同样的时间 把《记忆碎片》看上5遍 然后爱上它

32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这片子有基本逻辑失误,细节上的小BUG也不少。1.为妻子报了仇的事实会忘记,要复仇的这个念头却固执到全然不会忘记?2.原则上似乎受伤后所有的事情都会忘记,却不会忘记自己的健忘和失忆,到处跟人提醒:我有个病……,且每天醒来仍旧能依次的、逐步的写下字条拍下照片,并且不会忘记出门给自己带上宝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在六月五日的前一天特意看这部电影的,想了解一个没有记忆的组织,是如何确认自我的,在开头的时候还真以为没有记忆也是能确认自我的,然随着电影延伸,最终仍旧证明一个没有记忆的组织是没有自我的。一个没有自我的组织,在这世界做什么呢?复仇,杀人?

39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虽然知道多看几遍有可能会看懂,但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时间献给更多的电影。

42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推荐

这片看起来太累了。。。

47分钟前
  • 库索
  • 推荐

不错,一开始我还以为家里的DVD坏了,怎么倒着放的

49分钟前
  • 小豆子
  • 推荐

克里斯托弗·诺兰最形式主义的作品。片如其名,当时看完脑子完全呈碎片状了。影片高度风格化的剪辑和叙事结构既是最大优点,也是不足之处。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约翰G只是失去记忆的杀手活下去的理由而已。一场无穷无尽的反复与补完,教导电影学院派诸君“管中窥豹”也会随时间轴递进转变为叙事一法。虽然没什么大牌演员,但各位的表演却也都很到位,甚至海报都与主题的嵌套法配合得恰到好处了。lenny变sammy的一处镜头是脱出困境的钥匙。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那个不到半秒的画面。。。另外请问一下楼上那个“短”评是怎么做到的!!?

1小时前
  • 高源🌈
  • 力荐

真烧脑子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导演用一种前无古人的倒序方式营造出“支离破碎”氛围,让观众深刻体验到Lenny破碎的生活及内在,我们如Lenny般扮成侦探,在电影里寻找着所谓的真实。而那织在复杂结构中的情感更让人没有办法不被感动。“如果自欺才能使我快乐,我选择如此的活着。”我们要生存下去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否则就会精神分裂。但那些我们坚持的东西可能只是自己假象中的虚幻。一觉醒来时看着天花板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然后你开始回忆,当那些记忆的碎片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一个完整的可能也并不客观的现实呈现在眼前,你,是否惶恐?

1小时前
  • Lan~die
  • 力荐

二十六个碎片,将后十三个碎片倒叙,以彩色片形式拍摄,前十三个正叙,分别加在十三个彩色情节中,并变为黑白片,以突出纪录片的风格。后十三个碎片每个碎片再被分成两半,并颠倒顺序,黑白片时而在两半之前,时而之中,时而之后。

1小时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诺兰大神的作品,改编自他弟弟的短篇小说,这一家子都是大神。

1小时前
  • 七色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