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的假期

剧情片台湾1984

主演:梅芳  古军  王启光  颜正国  陈博正  杨丽音  林秀玲  李淑桢  

导演:侯孝贤

 剧照

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2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3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4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5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6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3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4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5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6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7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8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19冬冬的假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5:56

详细剧情

  因为妈妈生病在床,台北某所小学毕业生冬冬(王启光)携带妹妹婷婷(李淑桢)来到乡下外公家度暑假,在和当地小朋友共度快乐时光的同时,也逐渐见识到成人世界的各色脸孔。  舅舅(陈博正)房间里藏有通缉犯人,同一个女孩谈着惹外公火冒三丈的恋爱;人见人怕人躲的疯女人(杨丽音)和婷婷交上朋友,并救了婷婷一条命;为救治疯女人,外公没赶去台北看望自己要病危的女儿……冬冬虽是懂事的孩子,但上述种种,要他好好消化掉却也费力。但当妈妈和疯女人均转危为安,冬冬在听完外公的一席话后,明白了许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长篇影评

 1 ) 当时年少夏正浓

很多小朋友都跟冬冬有过一样的夏天吧。
一样是炎热的暑假,乘着火车跨越几百公里去另一座城市——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家。
邂逅很多人和事,把它们当素材写在日记里,流水帐一般的行文,然后故作大人状地写个很“懂事”的结尾。对待暑假作业多是敷衍了事,更愿意把大把的时间浪掷在吃饭睡觉看电视这些懒散的活计上。

但冬冬的假期在平淡之外又有些不同,它是个现实的、有点离愁别绪的寻常夏天,虽然他小小的童年意识里发生了一些改变,增加了一些惆怅,但这很快随着时光的覆盖蒙上灰尘,被一个个新鲜的夏天完全掩盖至不见。

正男的夏天偏偏是理想的不行,满溢出来的美好,把酸涩黯淡的夏天用蓝色的海岸线点亮,如天使般降落,带来快乐的人,在所有的假期都退场以后,这个夏天仍然会是最绚烂的那一枚,会让小正男一直记得。

我的童年少年的假期多数都更接近冬冬,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奇迹,也没有天使一般的人降落,没有满溢的快乐,是平淡的,所以也觉得悠长,充满了冰棍儿,蒲扇,凉席,热腾腾的空气以及向晚时候的水边嬉戏,捞蝌蚪的小把戏,翠绿的高草和水沟里的小龙虾,这些瞬间的笑声以及随之即逝的片段。

假期结束,再踏上来时的火车回到自己家里,会在开学的语文课上应老师点名而陈述自己过了一个多么趣味的暑假,然后并不在意地把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丢在脑后,如同冬冬坐在爸爸的汽车上驶离小镇,留在身后的时光拖着长长的尾音。在不断叠加的日复一日里,跟身后许多个假期迅速长成一样的“面孔”,回忆起来,所有的假期都是诸如此类,都是平淡悠长的夏天取代了事件成为了假期的记忆主角。

孟克柔问:我们是在哪一个夏天忽然间变成大人的呢?呵,我们果然都不记得,唯一记得的,都只有夏天而已。

 2 ) 遥望夏天

《冬冬的假期》是一部舒缓的散文诗式的电影,从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冬冬和妹妹婷婷两个孩子在暑假里到南部的外公家过暑假期间发生的大小事件。影片的镜头运用有个很大的特点,即大量地使用了长镜头和全景镜头。单从拍摄内容上来看,导演侯孝贤使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展示台湾南部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光。火车沿线匆匆掠过的青山绿水、蜿蜒向前的浅浅小河、几个人拉起手才能围住的古榕树还有那些大片大片蔓延在眼前的稻田,甚至就连那看不到尽头的铁道,也是这风景的一部分。而长镜头和全景镜头的使用,又赋予了这些风景更多的真实感。对于冬冬和婷婷这两个台北大城市来的孩子来说,这里风景是多么的新鲜,这里的空气又是多么清新。宁静而致远的镜头里,也让观者瞥见了导演侯孝贤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作为侯孝贤导演很有代表性的手法,全景镜头大量使用在叙事中让电影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片中除了几位主演之外,当地的人们几乎都是本色演出,尤其那群冬冬在乡间结识的朋友们,在全景镜头中,他们近乎“原生态”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一丝不挂地在小河里洗澡、顺着小河找牛却在铁道上睡着、玩乌龟赛跑来换玩具、成群结队去抓麻雀……这一切的一切在城市来的冬冬看来是多么的新鲜,在这些天真简单的游戏中,冬冬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体会到了这里的美好。这部电影的故事原本是朱天文的小说《安安的假期》,但在改编剧本时却将“安安”的名字改做了“冬冬”,可故事恰又发生在夏天,这仅仅是巧合吗?苗栗乡间,这本该是个朴实而美好的地方,但通过冬冬和婷婷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成人的世界。冬冬和婷婷第一次踏进外公家,外公只是对两人微微点头,毫无亲切可言;两个小偷偷别人的东西,可过程却十分滑稽可笑;小舅和女朋友有了孩子,外公生气地将他赶出了家,最后只有冬冬一个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被称为“疯女人”的寒子从铁道上救下了婷婷,善良的她却不只一次地遭遇调戏、流产……这一个个的事件,听起来总有那么一些沉重,而这恰是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归根究底,它还是一部儿童电影,它不能够过分深沉。在寒子被调戏的那场戏中,镜头一直被固定在屋外,透过门口的窄小空隙注视屋子内的动静。寒子父亲走进去之后,很快换到下一个镜头,在长长的田野小路上,老人追打无赖。镜头被拉的很远,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到暴力或者血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被分离了。孩子是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好奇心很强,却并不像成人一样,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念。影片中,导演通过长镜头的使用将成人世界的纷繁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同时,他也很直白地渲染了亲情这一主题。对于小舅的叛逆,外公一气之下将小舅赶出了家门,可最终却是他到警局说情救出了小舅。小舅结婚时,只有冬冬一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可到最后,外公还是去看了小舅和他妻子。冬冬不明白,为什么外公总不对别人说呢?但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父爱吧。同样,对于寒子,她的身世可谓凄惨,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善良、可爱的寒子。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和婷婷一样单纯,她给予婷婷的是一种类似于“母爱”的美好情感,正是她,让之前一直和这里格格不入的婷婷找到了一份似乎从未有过的归属感。蝉声依稀,夏天已经远去,列车顺着铁轨逐渐消失在视线尽头,碧水蓝天。遥望夏天,这是一次对于童年的回望,暖意满心。

 3 ) 儿童的影像、自觉的影像

期末应付课程的习作一则。匆促但也没什么办法了。可用作厕所读物。

在拍完《风柜来的人》(1983)后差不多一年整,侯孝贤以朱天文的童年经历为底本,呈现了一场独特的成长冒险。作为侯孝贤电影序列中较容易被忽视的影片之一,《冬冬的假期》处在介于《风柜》和《童年往事》之间的尴尬位置——前者被评论界追认为是他作者转型的开端和影像风格定型的作品,后者则是他将从沈从文那里汲取的自传体例推向高潮的一块碑石。

纵观这一时期侯孝贤的创作,《冬冬》没有《风柜》在形式语言上挚热鲜明的气性,也没有《童年》那般成熟统一的主题思想,它更像是一次探索归来后所作的匆促却又十分郑重的笔记,借儿童的成长记录自我语言体系的加固和核查。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冬冬的假期》都是承上启下的,用安静的、娓娓道来的方式迈出的其个人风格的第二大步。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都市的男孩冬冬和他的妹妹婷婷回到乡里的外祖父母家过暑假时发生的故事。开篇,冬冬从国小的毕业典礼出来,坐车去探望生病的母亲。一番叮嘱过后,他和妹妹、小舅、小舅的女朋友一起启程,坐火车前往铜锣的外公家。他们一边同乡下结识的伙伴玩耍,一边目睹着成人世界发生的巨变:抢劫犯偷窃并打伤货车司机、小舅的女友意外怀孕、外公的愤怒、小舅出走、女友的父母上门谈判、小舅窝藏私藏通缉犯并被捕、母亲的病重、外公的宽谅……比起朱天文的原作《安安的假期》,侯孝贤进一步舍弃温情和惬意,为电影添上了几笔鸽灰色的沉重感,却又同孩童天真迷惘的视点产生张力。在《安安的假期》中,安安和妹妹不是因为母亲生病,而是因为母亲要生弟弟才去往乡下;小舅只是偷偷和林阿姨结了婚,没有嫌犯朋友的登场;外公也没有因为要给寒子手术耽误了去城里看母亲。朱天文说,侯孝贤在《冬冬》“意欲突破个人主义,把风格扎根于民族文化感情的背景上”,本该拍出中国民间“热闹旺盛的人味烟火气”,结果却仍是《风柜》一样冷静地,“拍成是童稚世界探向成人世界之初的那份懵懂的惆怅自省” [1]。

对此,侯孝贤似乎并不理会自己是否离了原意,而是顺势将这些散落的人们和散落的事件,用同样散落的拍摄手法串连起来。他营造感伤基调的同时,又刻意隐去了许多因果链条,含蓄克制地再现孩童目光的无知、无邪。朱天文在互文中瞧出一点侯孝贤编剧的心思:“他的兴趣常常就放在酣畅呈现这种浸染透了的片断,忘其所以。” [2]例如在火车月台,冬冬意外撞见了同样要回乡下度暑假的同学,他们隔着铁轨讨论迪士尼乐园和出国旅行,约定给对方打电话,但冬冬似乎忘记了这回事。许多乡下的小伙伴都想用乌龟和冬冬交换玩具,于是制定了一场乌龟的赛跑,但在孩子们的欢声中没有揭示赢家便转向了下一幕。一群人出发寻找追牛未归的阿正国,一个跳切后,阿正国却安静地躺在石桥上,连找到他的镜头都被省略。 关于童年的记忆总是模糊、破碎、毫无条理的,就像跳切的镜头,盗窃犯手里悬而未落的石块,其是否真正砸下,只能通过后来头部流血、被搬进诊所的司机,隔着远远的景深才隐约知晓。侯孝贤如此既简化又写实的处理,逐渐演变成他作品中的“底色”[3] 。

《冬冬》拍摄的时间几乎都在晴朗的白日,光线充沛,自然明亮,因而整体上轻盈、透明,夏日的气息扑面而来;夜晚的时间则属于成年人的蹙眉和叹息,唯一的夜景中,冬冬坐在房门边,焦急地等待母亲术后的消息,他似乎也在漫无边际的等待中若有若无地体验到了生活向他掀起的焦灼的一角。侯孝贤善于捕捉细微的情愫,铜锣的色彩总是浓郁斑驳,室外苍翠、室内褐黄,使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只是《冬冬》并非一次奥德赛,其描绘的不是道路的蔓延,而是笼罩在宗族的余音下的,半封闭的乡间生长的骚动。

对于冬冬和婷婷,侯孝贤明写兄妹关系的变化,暗写各自截然不同的成长路径。作为兄长的冬冬似乎知道父母和其他长辈都会要求他背负起照看妹妹的责任,但他对责任的概念太淡、太浅。他表面上一直将婷婷带在身边,实际却无时无刻不对这个麻烦的妹妹抱有下意识的排斥感,例如兄妹刚抵达铜锣的车站,冬冬告诉婷婷要等小舅一起回外公家,结果自己却和车站旁的孩子玩耍起来,剩婷婷独自坐在喷泉旁边咬着指头、孤零零地等小舅出现。在这一片段,侯孝贤用一个运动镜头交代了两人关系的疏离状态:冬冬位于取景框的中心,婷婷逐渐行远、出画——在后续的影像中,冬冬往往处于集体的中心,婷婷则位于边缘,在孩群中如此,在家族中亦然。于是自然就有婷婷的不满,她捡起那些孤立她的男生的衣物,将其通通抛向河流下游。兄妹关系的变化始于铁轨旁一场有惊无险的事故,侯孝贤少见地使用了两个特殊镜头,在冬冬的摇晃的主观镜头里,火车从画面右侧疾驰而来,即将碾过摔倒在铁轨中央的婷婷;下一个镜头,疯女人寒子忽然从右下方出现,将婷婷抱离轨道,倒在路边的草丛,火车旋即从左向右呼啸而过,镜头继续固定了十几秒。铁轨由此成为一道轴线,机位越过了轴,造成了空间的错位,在写实的基调中撕开了一道非现实的裂痕。冬冬远远地看着,隔着铁轨的另一侧的世界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在原地久久地伫立,他似乎顿悟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那天,铜锣下了一场大雨,也是影片唯一的一场雨,疯女人像背着自己的女儿一样背着婷婷,撑着那把蓝粉色的破伞,把她送回了家。

野草一样自然且隐秘地,《冬冬的假期》里,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壁,两种成长模式交错地生长出来,形成“小舅-冬冬”“寒子-婷婷”的两组映射。冬冬走向家族,目睹小舅的爱情、友情、亲情的交汇和暗流中的危机,初尝成人世界的微妙关系,他不明白小舅的出走缘起,更不会了解时代与家族的悄然瓦解,却不自觉地走进家族的漩涡,所见之事无声地变作人生寓言;婷婷心系边缘,为寒子所救,愿意与寒子分享喜悲,却终究在他人的冷漠面前共同失语,临终也未能与寒子告别。

以寒子出现为界,童真的眼光从跳跃、运动到逐渐平静、注视,潜藏的情感与人际变化寓于时间而非动作或事物之中。影片的前半段,来到铜锣的冬冬立刻钻入了自己的世界,一个属于儿童的世界,万花筒一样变化着,镜头会长久地跟随物体移动,包括遥控车和乌龟;后半段,在大雨洗刷过后,成人世界生猛地暴露在眼前,孩子只能默默地看,跟不上其中深层含义的交替斗转。雨中的疯女人成为冬冬和婷婷兄妹二人跨入大人的世界的仪式。

儿童开始转而担任成人世界安静的旁观者,他们分不清对错,也不知事件特殊还是寻常,因此只是不带理解地看。那些日常的琐碎世故,在儿童的眼里尚未生成意义,因而无法被凝视。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极为相似地,成人看不到的风景,以又长又远的镜头为形式,以无关紧要、没有下文的细节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从银幕浮现、流出,人物在空间中折返、定格,将未被赋予所指的事件叠合。捉鸟的流氓来骚扰寒子,被寒子的父亲发现、追打,两个人远远地从田野的一头追赶到另一头。小舅在台球厅和林阿姨调情时,冬冬探出头看,机位固定在门前,长长的走廊空无一人,画外音里有笑声、打闹声。在小舅的婚礼上,两对新人对称地站在左右,小舅和林阿姨穿着便装,另外一对则穿着西式的礼服婚纱。冬冬并不明白这些代表着什么,他也没有能力去明白,所以镜头不似玩耍时候推拉摇移,只是沉默地注视。

冬冬将小舅告发,使得小舅被警察抓去审问,他就一声不吭地站在景深深处,画面的边缘,他哪里懂得小舅所谓的江湖义气,他的眼里全是担忧、惶惑、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内疚。那一刻,周围的一切都是凝结的,“凝结是情感的放大”[4] ,侯孝贤说,就是这种凝结造就了电影的时间。情感和人际关系是变化的,而凝结的时间不变,因此固定的镜头是一种绵延,是最直接的视觉储存。吉尔·德勒兹为“时间-影像”的定义,正是给所变之物以不变的形式。在这一层意义上,侯孝贤同此时他仍未曾谋面的小津相比,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貌,更加细腻地雕刻时间的形状。

一般而言,侯孝贤的电影可以划出两个重要的时间点。以1983年《风柜来的人》为节点,他从早期商业片转向台湾新电影,从一个类型导向的导演学徒成长为一个颇有名声的作者导演;1989年的《悲情城市》及之后的《戏梦人生》《好男好女》组成的“悲情三部曲”则开启了他的国际生涯,此后,侯孝贤开始潜入历史叙事和国族话语的实验当中,并接手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第一次跨越中,侯孝贤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电影语言上所做的彻底革命,并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一种纪录式的旁观,用他的话说,是和真实世界是等同的“再造的真实” [5]。这种转变,侯孝贤隐晦地将其埋藏在《冬冬的假期》的骨骼里。影片前半段与后半段影像风格的截然不同,不仅仅是前文所述的儿童所观察的对象、所看的世界改变了,更是侯孝贤对自我建构、对影像实践的认知改变了。固然,侯一丝不苟地还原了冬冬的体察时空的方式,同样地,他也在做一次有些蹒跚的初步总结,回顾那些自《风柜》开始踏上的崭新土壤上留下的脚印,向未来忐忑地展望。侯孝贤说:“对电影,我的自觉是很慢、很后来的事。以前我拍的电影那样流畅自然,好像自觉之后的作品反而倒不如不自觉时期的容易。但要我走回头路,也是不可能的了。” [6]《冬冬》正是侯对这份自觉的表达,因为自觉,他得以越过理论检讨拍电影的路子;因为自觉,他不得不诧异惊叹那后半段中的技巧“太露了”,以致他说,“好像不是我的东西”[7] 。

侯孝贤头一回和自己面对面,是早在《冬冬》以前,甚至要溯及《儿子的大玩偶》的时期。他开始结识学成归来的电影工作者,包括杨德昌等。在拍完《风柜》以后,他陷入了混乱,意识到自己无法像那些新导演一样有时间去把内容形式的问题琢磨透,所以他要去拍,用自己最熟悉的、直觉的而非理论的方式浸入电影制作,《冬冬的假期》似乎就是他对自己下的军令状、一次不可逃避的挑战。

影响侯孝贤创作的,还有他合作多年的编剧朱天文。如果不是朱天文将《从文自传》引介给了侯孝贤,把自传式的再现技巧介绍给侯孝贤,使他领悟用俯视的眼睛看世界,大概也就没有《风柜来的人》。朱天文是缪斯,她就像《冬冬》中的那个疯女人,启发、松动了影像的展现形式。自传体例参与进侯孝贤电影诗学的程途,侯意识到“台湾社会中阳性/家族认同上的情感压力开始转为内省”,遂 “以私人历史和记忆的近距离检视、探索过去” [8]。侯孝贤精耕细作地糅合自传、乡土和社会民族的转型,并由此不断巩固他的作者性,而自传形式所具备的势能,亦为台湾新电影运动注入动力。

处于运动中心的侯孝贤被人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与文德斯、贾木许齐名,但他们的方法和体制在各自的地区都不是统领性的,而是和众多导演相互参照、联动、交错,本质上是动态的过程。因此侯孝贤的电影堪称经典,但他的美学却没有被完全地经典化,这为台湾电影的多元发展保留了潜在的可能性。侯孝贤的创作能量仍在搏动,持续至千禧年后,同台湾电影一样,他的电影也随着艺术思潮的翻涌走向开始后现代,于是有了《海上花》《千禧曼波》等作品。回望《冬冬的假期》,这场奇妙的归乡体验,仿佛父母为孩子丈量身高一样,在侯孝贤的创作谱系,以及台湾电影发展的木门框上,都划出了一道虽浅却不可磨灭的痕迹。

注释

[1] 朱天文:《初论侯孝贤》,见《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页。

[2] 朱天文:《〈悲情城市〉十三问》,见《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3] 侯孝贤说,在拍吃饭时,有的演员专业,有的不专业,所以用的都是真菜、真酒,吃、划拳、喝酒,这些都是底色,要在这些之上再雕琢每一场戏。可以说,底色约等于实拍,是现实生活和电影真实的重合。见《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页。

[4] 侯孝贤:《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5] 同注4,第83页。

[6] 同注1,第453页。

[7] 同注1,第455页。

[8]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版,第177页。

 4 ) 一晃蒸发多少夏

这个冬天我开始看朱天文,她的笔触很合我心意。早期微妙的少女心理描写就很使我心惊,漫漫洒洒的长篇抒怀,不满也发泄得这样狠辣,想到年少时我也是这样敏感多心,暗暗有几分被人看透的惶恐。看到《炎夏之都》,文字明显越发成熟精准了,心思还是一样细腻,表达却温柔得多。越看越欢喜,里面好几篇都觉得非常好,其中就有《安安的假期》。
侯孝贤拍成电影时,改成了《冬冬的假期》,其他人名也改了几个,故事情节没有大改。
所有少年故事似乎都发生在燠热喧嚣的夏天,我想也是,毕竟我们所有孩子盼望的,都是那看似漫长却转眼就过的暑假。
看的时候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两部都是我喜欢的,也都是朴素无饰却蕴藏着满满生活滋味的片子,人生况味、家庭百态皆于平淡如诗的细节之中,如一条温暖薄毯细密精致的针脚。台湾本来就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侯孝贤又受到小津影响,自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看到小舅这个人物时还是直觉地感到,这还是个太中国的故事啊。不知道为什么,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所见到的小舅,大多就是那样的一个形象:顽劣、油滑、浮躁、和父亲不睦,总是成为被数落的对象。当然在孩子的眼中也许最亲近最无距离感的长辈,可以随便开玩笑,也会买许多好东西来哄他们。
现实中,我舅舅也是这样,我外婆总是骂他,而他嘻嘻哈哈的。我舅舅买房子问我家借了不少钱,后来他一度手头很紧,虽然还是还了部分钱,我妈却说,要是我外婆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明明他缺钱,怎么还能拿他钱。
父母对孩子,大多都如此吧。
还有疯女人这个角色,我家附近也真的住了个疯子,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疯,只是他不与人来往,脏兮兮的,满脸胡子也不刮,在院子里种蔬果自给自足,喜欢拿不知哪里来的粉笔在别人家墙上写些不通顺的句子。那些句子一模一样,我看了很久都觉得不知所云。和片子中疯女人救了亭亭一命不同,我和那疯子却是结了梁子的。主要还是我那时太过顽劣,对着他没心没肺地叫疯子,结果惹恼了他,竟拿了把菜刀追赶过来,要不是那时身边的小伙伴叫了她的哥哥,还真不知道到底会酿成什么大祸。现在再看见他,我想他也忘了我,我对他也没有恨,有的更多是同情和抱歉。所以以我自己出发,我始终不认为孩子有多纯洁,现在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恶意,都会悚然。只因为那恶意都全然出自无心,便越发觉得可怕。
我对于侯孝贤始终是敬畏多于喜欢的,何况对于这样的小说和电影的比较,我永远会倾向于小说,我喜欢朱天文淡淡的笔调,一如野姜花明媚温暖,轻轻浅浅地开着。她也是很钟情细节描写的人,我有时会觉得很惊讶她文章中的曲折回环、摇曳生姿,许多状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是文章的血肉所在,是太明亮鲜活的杂色,碎碎地编织进去了,要是把那些细节都拆掉,文章就黯然了,也少了太多味道。她的文字乍看简素,亦有太多让我惊叹的华丽句子,正如一个古典美人,眉眼都是极淡的,但略施粉黛,又能极艳。
其实就片子本身而言,拍的还是挺好的。侯孝贤的节奏依然那么缓慢,许多他标志性的空镜头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满眼满眼的绿色,和密密的树枝间戳出的星星点点几窟窿的天空,发散着夏日漫漫的宁静气息,一如古老岁月般悠远绵长。
去年夏天的某日我走在路上,身边经过很多的少男少女,他们都在讨论台风要来了学校停课了,我才忽然发觉,原来这种喜悦已经离我很远了。
喜欢小说的结尾的话:“曾经有一年夏天,绿得特别绿,它只是属于安安这个小男孩的。”
可也许就在蝉翼轻轻扇动的霎那,无数个夏天如鲜绿叶片上的露水那样蒸发了。而我没有捉住那只尾巴上亮着一星红色的蜻蜓,和安安(抑或叫冬冬)一样,告别了年少。

 5 ) FIFF17丨DAY3《冬冬的假期》:在那个夏天,我看到的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冬冬的假期》,下面请看前线天真的孩子面对斑斓的现实给出的评价了!

RIVER: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鲨鲨鱼维:

温暖的电影,每次看都会想到我的童年。

果树:

客家话的电影看起来真是亲切感十足。加上南方的炎夏,自在的暑假闲暇,满满全是回忆啊!

球球糖:

有点流水账了,不够细腻,但足够贴近生活。孩子眼中的世界总是简单纯粹的,这里有无数人童年的影子。

lebowski:

通过孩童的视角来探讨成人社会的矛盾。细腻的情感和带有苦楚的成长,感觉是枝裕和一定受这部电影影响很大。

法罗岛帝国皇后:

中国人的亲情好奇怪,明明思念的要命,执拗着不肯表达,替对方殚精竭虑,见面了又爱嘴硬,这种趋势随年纪增长越明显,只有孩子才看的穿争吵里的关怀。

大钊:

侯孝贤这部片的儿童视角相比伊朗电影是较为隐性的,处于“成人化”阶段的东东来到外公家过暑假,我们可以从东东来到村镇后的几场事件中观察儿童视角下那些习以为常的成人生活。被哥哥和大人忽视的妹妹,却在同为边缘人的“疯婆”身上找到了“善”。 对妹妹完全没有抵抗力,侯孝贤与杨德昌都很擅长对社会多个切面的同时呈现。

子夜无人:

就好像真的只是一段假期时光的开始到结束,笼罩在孩童张望成人世界的懵懂感中,所有人的故事似有若无地发生。冬冬不断跻身一切漩涡的中心地带、刷着他自以为很重要的存在感,而妹妹却越来越靠拢着人间世最边缘的部分、在一个疯女人的背上有了停靠。大人对孩子的轻视让他们可以漫不经心说出最伤人的话,看到妹妹砸下眼泪、冬冬最后挥手告别,我突然觉得这个故事尽头未完结的夏日,只是隐藏了也许就在未来不远处的残忍。

yuch:

侯孝贤的电影一直都像生活一样清淡。想沿着河沟走到大海找水牛的小孩,在河坝上晒着太阳睡著了。虔诚的疯子在爬树的时候摔了下来。小舅怀孕的女朋友这么爱美的女孩子,结婚的时候没有穿白纱......

小孩子好像很少被困扰,关于道德、关于死亡。冬冬趴在凉席上睡著午觉,反而是我在屏幕背后焦虑着长大这件事。

平时不喜欢看小孩题材的东西,这一部也不算侯孝贤作品里特别喜欢的,想打2.7分,其中有0.5是给东东他妹妹太可爱。

DAY3的无人知晓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夏天的味道

   有些电影是用来回忆的。
    木结构的老屋里地板吱吱呀呀地响,整洁的家具摆在那里,“像老照片上洇了一层岁月的象牙黄”。夏天长长的午后躺在顶楼凉硬的地板上,睁大眼睛睡不着,看一格一格窗外摇动着浓荫密密的大树,吱吱喳喳叫个没完没了的蝉声让周围显得更安静。数着墙上老钟啪嗒啪嗒的脚步,恍惚感觉到时间是从身边一滴一滴流走,仿佛一眨眼就已经长大了。
    冬冬的假期一天天过去,我惊讶地从里面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仿佛从前的记忆就这么一步一步走回来了,心里潮潮的,有温暖的东西在流动。
    又看了朱天文的小说,《安安的假期》。不明白为什么侯孝贤要把名字改成“冬冬”,可是念出来觉得更好听,更像一个拥有着一段绿得特别绿的夏天的小男孩。
    小说里的文字依旧是天文的风格,排比叠字琢磨成一个影影绰绰悠然的梦。喜欢她细腻的心思。刘儿说,那会让人想起初五的月牙儿,湖水湛起的粼粼金光,旧窗棂的木纹走向。溪水汩汩地流走,风从分开的指间吹过。
    短短的篇幅,浅浅淡淡的句子竟看到泪湿。外面风暖暖的有快开败的花的香。我想她的书就是为着这样的夏天而写,也只有在这样的夏天读起来才有味道。
    侯孝贤一字不漏地把这个夏天完好地放在电影画幕上,我把它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记忆里,连同那朵插在庭院大门旁的野姜花。

 短评

以前乡下姑姑家后面有个疯子住着,不过我没有和她打过交道。我也知道很多小孩会在放牛的间隙,去水里打滚,然而我没去过。就记得我任性地在爷爷门前的大树做了个简易秋千,对面就坐着剥花生的奶奶,我摇啊摇,风吹过来,阳光也照进来,虽然后面我摔下来了,但想起来那样无所事事一下午可真是惬意无比。

7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2】厉害,自成的语法显得非常强悍又充满力量,并且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形成了两重相反的呈现。(镜头和文本的组织形式充满新鲜的力量。如果说《无间行者》是用镜头组织传达意识形态的电影,冬冬假期的组织的本身和组织的传达,几乎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双重相反的呈现。张力教科书。)

8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小舅的爱好奇怪,他会趁火车开之前给女朋友买衣服和鸭货,可是却在她怀孕之后对冬冬说绝对不要奢望从自己家里拿走一分钱。寒子的爱也很奇怪,她抱着妹妹冲出火车轨道,因为替妹妹上树而摔倒流产,可是俩人没有最后一面,道别的话也一句都没有,打着那把伞头也没回地往前走了。外公的爱好奇怪,他拿着棒槌追着小舅打,可是却私底下做了很多事情,走了半天去看小舅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离开了,脸上依旧挂着若无其事的表情。冬冬的假期里看见了好多奇怪的爱,那些人总是做一些和自己的爱不太一样的事情,一个夏天过去了,冬冬会和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告别,他一次也没有给留了电话的那个小伙伴打电话,也许夏天过去之后,一起玩乌龟赛跑的小伙伴们也就这样消失在假期中了。

12分钟前
  • 遇见火烧云
  • 力荐

系统地看了侯孝贤的电影,觉得他是一个抒情散文家,他的电影有独特风格。然而,他真正厚重的作品,大概只有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吧。侯孝贤电影整体思想水准,是远逊于杨德昌的。

13分钟前
  • 曾于里
  • 还行

哥哥和妹妹的两种视角:哥哥看到人与家庭的牵扯,从不会问好到主动告别,学会与体制和睦共处;妹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遥远,和寒子同属于族群的边缘人,可以彼此帮扶,却宁愿相忘江湖。成人世界像夏日树荫里透出的光,多多少少投射到儿童的生命里,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天气晴了我也去铜锣转转。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冬冬下车走到路边向远处小河里的伙伴挥手说再见 看上去很美的尾声竟然不能再想下去 一旦再见伙伴已变成小舅和小舅的朋友们

18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傻子,孩子们往往会跟着无聊的大人以最大的恶意来对待他们,然而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是无可比拟的。妹妹倔强的下楼跟病床上的寒子一起睡的时候,我心里不由自主的就当她是帮我圆一个心愿,帮所有曾经恶意对待身边的傻子的人表达那份迟来的歉意。二七区富达花园ZUKZ1

22分钟前
  • 迎夕
  • 力荐

杰作。想到了《城南旧事》,清新动人,孩子眼中龌龊的成人世界。【电影资料馆】

2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记忆唤起。算是杨德昌+侯孝贤的双重气质合体作。

2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七月不是观影天,片中鸣蝉室外流火,一边吹电扇一边看完,片中鸣蝉犹噪耳边

2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仲夏的乡村,粘人的妹妹,生病的母亲。冬冬的故事像极了〔龙猫〕。不同的是,〔冬冬〕是以一种孩子的视角去体察生活。顽皮与烦恼间,淡淡的烟火气,软化着人心。100分钟的电影,一段冬冬的假期,一声再见,无比的留念。不是离别的离别,妹妹的那一声“寒子”,道出了多少温暖啊!欸,鼻子酸了~

28分钟前
  • 小马.王
  • 力荐

犹记得杨德昌《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虽然他的存在和安排对主线的故事并无甚影响,但是把整个大人的世界穿针引线,结尾葬礼上的一封信叫人潸然泪下,肃然起敬,掩面而泣。到了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更加直抒胸臆,透过小孩的视角辐射大人的世界,外公眼里不成气候的小舅,未婚先孕的小舅女友,妈妈的手术,外公的神秘和严厉,全都融进了冬冬写给妈妈的信里。这个夏天无疑给冬冬的童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色的长筒袜、跟屁虫的妹妹,爬树、乌龟赛跑、戏水、偷麻雀,目睹偷盗、处处洋溢着欢脱的稚气和童趣。最揪心的一幕是妹妹绊倒在铁轨,被麻癫救下一命,即使是一只小鸟的死,也足以让妹妹伤心到落泪。愿天真无邪的冬冬和妹妹永远不要长大。

3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冬冬的假期》对于我是治愈系作品。任何时候都温暖如初。"我们的世界观在小时候已确立,整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会拍电影,因为你有这个童年。"记得有次廖桑跟我聊侯导,说他怀念白羊座青春活力的侯导:“他现在越来越处女座了” 我们都哈哈大笑,明白为什么。朱天文是侯孝贤的镇定剂

32分钟前
  • White Mint
  • 力荐

悠悠漫漫的夏天,戏水、抓乌龟、粘蜻蜓的童年。心事懵懵懂懂,成长来得突如其然。 给朱天文+侯孝贤的组合点赞~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像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都会有一个疯子,包括我也是,真是奇怪的记忆深刻,无忧无虑的假期后面还有一条满是忧虑的副线。依然是生活的细节与童年的回忆。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乡村之于我并不是欢愉之所,但也是童年的模糊背景。同样是面对不解风情的大人,面对充满秘密的世界,同样是短暂的探亲和漫长的回家的路,同样如东东所说:“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我都记不住了。”早已埋伏下莫名的隐忧。

39分钟前
  • 57
  • 力荐

此类片你拿它没辙,再不羁的人也很难对它说不。

44分钟前
  • 胖大海
  • 推荐

前一秒冬冬应承小舅要保守秘密,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外公电话报案,侯导少有的黑色幽默。孩童的世界观里从来都是直来直往,不顾虑后果。 PS:大概是侯导剪接得最多的一次,借冬冬的叙述和视觉,在继《童年往事》之后又畅游一次回忆之旅

45分钟前
  • 伏熱
  • 力荐

想起我的童年哎,夏天都会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们很好,尿床了也不会挨打,白天家里孩子多,到晚上姥姥会把藏着的甜瓜拿给我们吃,我们那里把甜瓜叫“甜半夜”,我还问我吃两个是不是就能甜一夜;直到现在每年夏天都会去;我哥哥也是这样嫌弃我,男生出去玩女生不要跟。

46分钟前
  • 星空无语
  • 推荐

十一二岁的孩子猛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体验和陌生情感时,用力张大眼睛试图去理解和体悟的状态,实在有种朴拙谦卑的力量,与后世的同类电影要么生怕不够萌不够幽默,要么像《囧男孩》虽有灵动细节,始终还是人为地涂抹一层糖果色彩不同,致使本片无法超越的是观察角度,而非技巧

47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