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

悬疑片美国1945

主演:英格丽·褒曼,格利高里·派克,米哈尔·契科夫,里奥·G·卡罗尔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2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3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4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5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6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3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4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5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6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7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8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19爱德华大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27

详细剧情

精神病院的默奇逊院长即将退休,接手的是年轻有为的爱德华大夫(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Peck饰)。医院里年轻漂亮的女医生彼特森(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饰)和他相爱,然而竟发现眼前的爱人不是爱德华大夫,而真实的爱德华的秘书,还前来指出这个冒牌人士是杀害爱德华的凶手。\r面对恋人扑朔迷离的身份,彼特森始终不相信他是杀人凶手,然而默奇逊院长却用精神分析法印证了“事实”。更为棘手的是,这个假爱德华也相信自己有罪,他甚至连自己是谁,经历过的事情也不知道。\r彼特森对自己的判断非常坚持,她决定要帮他找出事件真相。在警察的追捕下,她带他逃到了心理分析教授的家中,展开了一联串精彩的心理分析过程,他童年的阴影和爱德华大夫被杀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

一、“爱德华大夫”基本情况分析

  影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治疗一位患有失忆症和犯罪情结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恋,最后水落石出,终成眷属。以下是对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来是一位医科生,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当过航空兵。他驻扎在康比利山的时候写信给爱德华大夫,想让爱德华大夫治疗他在空难后留下的神经紧张。

  当时爱德华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请JB同去滑雪。他们经过纽约,还举行了一场午餐宴会。然后到了这个山谷,在滑雪时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声巨响后倒下。

  JB童年时曾经因为滑梯事故直接导致自己弟弟的死亡,从此在心里留下犯罪情结。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时为这个虚构的事实感到痛苦和内疚。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JB童年时的犯罪情结导致他觉得是自己在滑雪时害死了爱德华大夫。他感到内疚和害怕,为了“掩盖”犯罪的事实,他实行自我催眠,把自己当成爱德华大夫,去新的医院履行院长的职责。

  虽然JB“化身”为爱德华大夫,然而对现状感到迷惑和恐惧。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爱德华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时,出于犯罪情结的困扰,JB对一切白色的有竖条纹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呼吸急促,喃喃自语,神情紧张,严重时会昏厥。在一位病人发生意外之后,JB在赶到手术现场时又被犯罪情结困扰,觉得内疚和焦虑,最后昏厥。

  彼得森大夫发现了JB的异常,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试图唤醒JB的记忆。在彼得森大夫的帮助下,JB艰难地回忆起一些片段,最后终于想起所有事情,解开了自己的犯罪情结。

    通过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

1.影片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在影片开头有几段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
  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现代科学用于治疗心理的情绪情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只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结一旦被揭开并解释,那些症状和迷惑就会消逝……引人错乱的魔鬼将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2.我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看完本片以后,我结合过去学过的精神分析知识,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如下理解。

(1)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2)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例:
  “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但其实只是小孩子的一场恶梦。”——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对自己的病人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

(3)一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释。

(4)当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后,患者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不再焦虑,其症状会逐渐消失。

  例:
  “当你弄明白为什么会做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并且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那么你的症状就会消失了。”彼得森大夫对她的女病人这么说。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科学的方法论

  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治疗男主角JB的犯罪情结和失忆症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收集信息并做出推论的过程。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情绪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对于自己的记忆的表述,对于梦境的表述等。

  在收集这些信息之后,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患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让患者明白自己的幻觉和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收集信息的方法

(1)劝说患者对分析者充分信任

(2)要求患者随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3)要求患者说出过去是否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事情

  例:
  在帝国大厦的房间里,彼得森大夫让JB躺在床上,自己则坐在床边引导对方回忆往事。
  彼得森大夫: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的童年过得快乐吗?
  JB:我觉得很痛苦,但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没用的……(准备坐起来)
  彼:(制止JB)你小的时候有妈妈,爸爸,还有一些朋友,对不对?
  JB:也许是吧。说不定还有一个老婆呢。算了,我的记忆被堵死了……
  彼:……我接下来要问你一些医学上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棕色的东西就感到焦虑,那是为什么?
  JB:那要看他过去的经历……
  彼:很显然你是一个大夫。
  JB:也许是吧,我是一个X大夫。
  彼:如果你能记起一丁点东西,那就能扩散回忆起更多的东西。
  JB:不,一点也想不起来。(坐起来)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
  彼:什么逻辑关系?
  JB:我是谁?爱德华大夫是谁?(拿起报纸来读)那个假设的病人和爱德华大夫离开康比利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他们……
  彼:你怎么知道你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
  JB:我知道如果我要查证,我就一定不会去爱德华大夫那儿——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死了呢?难道我当时和他在一起吗?
  彼:你当时在哪里?
  JB:我不记得了。从逻辑上来讲,我知道我肯定在场,而且还知道尸体在哪里。尸体被藏起来了,可能是我……
  彼:(做出结论)也就是说这两天你都处在幻觉之中。你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持认为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你知道这其实是怎么回事,犯罪情结使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犯罪情结必须追溯到你童年的记忆。
  JB:我觉得你也疯了,这和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只要解决了名字的问题就会有进展了。(其实JB在逃避回忆童年,因为他的确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为何又断定这些事情与童年无关呢)
  彼:(继续推理)警方的公告中没有你的名字……说明爱德华大夫的病号花名册中没有你。(发现JB手上的伤疤)你的手怎么了?你一定经历过事故!在哪里发生的?你的手当时怎么了?过去六个月你有做过手术吗?皮肤三级烧伤……你的手曾经烧伤!在哪里烧伤的?想一想!(反复追问)
  JB:(高度紧张,眼睛紧盯伤口,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手受伤……火烧着我的手……(突然又冷静下来)
彼:你还好吧?
  JB:刚才怎么了?
  彼:你的手受伤这一件事没有办法引起你过去的回忆。事情的开端究竟在哪里,没有头绪。

    (在这一番谈话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过去是一位医生,他未必害死了爱德华大夫,只是出于犯罪情结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爱德华大夫,这种幻觉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记忆,并且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4)观察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询问患者为什么对这些事物如此敏感

  例:
  彼得森大夫和JB来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间里,JB对白色竖条纹的床单产生恐惧。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她回想起之前也有类似的东西使JB感到紧张:手术室白色的床单,白色的长袍等。她立即追问JB想起了什么,要求JB看着床单。JB因为过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为获得新线索而感到高兴。
  (可见精神分析学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患者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从而追踪这一刺激物对于患者的意义)


(5)要求患者说出自己的梦境,并且越详细越好

  例:
  艾力克斯大夫和彼得森大夫一样要求JB信任和依赖医生,他对JB说:“只要你想起什么都对我说,不管你想起的是什么,你要不停地和我说话。”
  JB:“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艾:“那你有没有梦到什么?”
  JB:“……有。”
  艾:“你梦到什么了?”
  JB:“我不相信梦……”
  艾:“你不相信梦,被犯罪情结困扰,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你需要我帮你……把你的梦境告诉我,我来帮你解释,这样就能解开你的谜团。你是谁,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这些谜团都在你的潜意识里呈现。但是你并不想知道,人们总是不想知道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会让他们生病,这样反而让他们真的病了。
  “现在,我们从你的梦入手,梦可以告诉你你想隐藏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隐藏这些事情。分析梦境的人要检查这些杂乱无章的梦境,把混乱的碎片拼起来,最后找出事实的真相。”

(6)对于失忆的患者,分析者会要求患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景,从而刺激患者的记忆,使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例:
  彼得森大夫与JB离开旅馆来到中央车站。彼得森大夫认为JB如果当时的确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从康比利山区出来的话,一定经过这个车站,那么JB一定听过爱德华大夫买票时说过去哪里。于是彼得森大夫要求JB去买票,当售票员问他去哪里的时候,他要说出当时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方——一个他现在想不起来的地方。
  彼得森大夫这么对JB说:“当你走到售票窗时,尽量放松,尽量想起爱德华大夫当时是怎么说的,然后你也说同样的话,要两张同样的票。”
  在排队的过程中JB高度焦虑,他呼吸急促,几乎要逃跑。彼得森在他耳边强调:“当他问你去哪里,你就说出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名!”
  当这个买票的情景终于发生时,JB想起了“罗马”,彼得森大夫马上对售票员说出一个相近的地名,买到两张车票。这时JB因为高度焦虑的中止而几乎瘫软。

(7)为了让患者想起更多的过去的事情,酌量对患者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

    例: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彼得森大夫为了治疗一位有犯罪情结的患者,和“爱德华大夫”(即JB)商量是否有必要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以使患者尽早想起童年发生过的事情。

 2 ) 这就是传说中爱的力量

想当年恶补黄金时代电影时,希胖子的电影看了少说也有七八部,到头来的出的结论是“希胖子不是我的那盘菜”。所以看这部《爱德华大夫》时,姐的目的非常空虚浅薄简单粗暴——就是看帅得人神共愤的派克演神经兮兮的精神病人呗,姐才懒得冲着精神分析的名头跑去看希胖的片呢! 结果看完这部传说中的精神分析鼻祖片,姐的脑海中却一直回荡着“啊~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诡异的旋律。 Cut!这是怎么回事?!什么悬疑啊精神分析啊为什么都变成了浮云?为什么姐的眼中只看到了褒曼美女那份横扫一切的伟大的深沉的爱?! 因为……如果没有褒曼那份执着的爱,我们的帅哥精神病人早就死一万次了啊! 派克君作为一枚少女杀手+少妇杀手+师奶杀手+老奶杀手,他在本人心目中一直都是好莱坞最温柔可靠的坚实臂弯——直到看了这一部,派克君完全化身傻傻地等着褒曼脚踏七彩祥云来拯救他的弱受精神病人,易受惊易推倒是其必备属性,外加头脑一片混乱连自己杀没杀人都搞不清楚,基本具备了给人背黑锅的所有条件。可是人家偏偏有一个对他爱得死心塌地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美女医生,在所有人都认定他是凶手时力排众议为爱走四方,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不惜铤而走险直面真凶的枪口,精神分析周公解梦什么的都是次要的,美女医生为弱受精神病人付出那么多,其背后的推动力不是伟大的爱还能是什么?医生虽然你一开始口口声声说这和爱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你那45度仰角的爱慕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鉴于本片中的破案手段细想起来其实相当玄乎——梦境和现实是很难完全对应的,派克君最终洗脱罪名与其说是靠科学的力量,还不如说是靠爱的力量,有一个个温柔坚强百折不挠的媳妇作为自己的后盾才是硬道理。 那么排除“导演安排的”这一因素,派克君是如何让褒曼爱自己爱到死心塌地的呢? 废话,因为他是下至8岁上至80老少通吃的大帅哥啊! 如果换成希胖本尊来演这个角色估计影片的走向会完全相反吧…… 所以如果有人不幸背了黑锅而且自己又是个搞不清楚状况的废柴,该如何让美女医生驾着七彩祥云来拯救自己呢? 很简单,让自己长得和派克君一样帅就行了。 所以说这部精神分析鼻祖片的本质其实是“爱的力量+皮相拯救人生”嘛! PS:1.这是让本人笑场次数最多的希胖电影,具体笑了几次……那就要看弱柳扶风的派克在片中晕倒了几次。派克你赶紧给我站起来你可是我心目中那最最温柔坚实的臂弯啊受成这样你叫我以后怎么面对你?! 2.滑雪那场戏拍得也太儿戏了去滑雪哪有穿西装的啊混蛋你以为你是007吗?!

 3 ) 精神分析于电影——评电影《爱德华大夫》

       看过我过去写的影评的同学应该知道我比较善于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看过的电影。至于从其它角度分析电影,我是十足的门外汉,最近有个同学让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一下阿尔佛雷德·希区柯特拍摄的电影《爱德华大夫》。我自觉力不所及,但又碍于同学情面,只能硬着头皮接下工作。

    谈及精神分析学说,就不能不谈及已故精神分析学大师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理论:他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任何人都难以绕过他的著作去运用精神分析法。事实上,导演希区柯特拍摄《爱德华大夫》时所使用的精神分析学知识主要的也是来源于佛洛伊德著作。我利用手头仅有的两本佛洛伊德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找出自认为能够分析电影《爱德华大夫》的理论框架(也许不能够充分全面地包含电影中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然后再从这些理论框出发,结合《爱德华大夫》的情节对电影进行分析。
    理论框架

    一、人的意识系统。在佛洛伊德看来,人的意识系统是分层次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构成。“潜意识指的是没知觉、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思想,其意义相当于遗忘等过失行为背后的隐蔽意图。”(摘自《精神分析引论》)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二、梦。梦在本质上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体验。梦对潜意识有一种检查机制,但也是潜意识欲望的象征。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这些欲望在人清醒地状态下被意识所压制,当人睡眠时,意识仍然工作,但是潜意识往往通过伪装进入意识,以使欲望能够得到释放。因为梦是伪装过的,所以梦有“显意”和“隐意”。“显意”和“隐意”的关系有几种:1、一部分代替全体;2、暗喻;3、意象(抽象的思想在显意里化为代替的意象,以达到隐蔽的目的);4、象征(梦的显意元素是隐意的象征)

    三、梦的解析。“梦的元素本身并不重要,他们不是梦者原有的思想,只是一种替代。”(摘自《精神分析引论》)利用对梦的元素的自由联想,是替代观念进入意识之内,再由这些观念推导出隐藏在背后的原来本意,即潜意识。例如:

    “有一位女士说她小时候经常梦见头戴尖顶纸帽的上帝。表面上看,这梦毫无意义。然而追问她做进一步联想,她说那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常在吃饭时戴上一顶帽子,为的是偷看她兄妹盘子里的食物是否比自己多,这样看来这个梦便不再荒谬……梦中有两个重要的元素:帽子和上帝。帽子的用途是遮盖,她想掩藏自己的偷看行为;而上帝则代表全知全能。这个梦的意义大概就是:他们纵然欺骗我,但我也和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摘自《精神分析引论》)

    “释梦时往往会遇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来至于理性批判,与做梦者的信仰无关。这种阻力虽然毫无根据,却很顽固,能抑制人的自由联想”(摘自《精神分析引论》)

    四、遮蔽性记忆。“童年的琐碎记忆的存在是由于‘转移作用’的结果。它们是另外一些非常重要的印象在回忆时的替代品。这些重要的印象的记忆通过精神分析法可以从琐碎的印象中引发出来,但一种‘阻抗作用’却阻止着它们不能被直接记起。琐碎的记忆之所以被保存,并不是它们的内容本身有什么重要性,而是由于它们的内容与另一种受压抑的思想间有连带的关系,它们被称为‘遮蔽性记忆’。”(摘自《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五、印象及决心的遗忘。“遗忘是一种选择性行为。”“‘遗忘’都有动机可寻,而这些动机通常是一些不愉快的事。”“人不得不用‘阻抗’这一根本的防卫力量,以扼制痛苦感觉的涌现。就如生理学上所常见的疼痛刺激后的逃避性反射一样。”“有些事情因本身的缘故被遗忘。而有时防卫倾向转移了它的目标,造成了别种事物的遗忘——某些不重要的事,原本毫不相干但不幸地与那事有着联想的关系,因而不复记忆。”(摘自《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电影的精神分析

    带着上述佛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去观看电影《爱德华大夫》,我们就能够很轻易地发现,《爱德华大夫》的主要故事情节的组织和精神分析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的理论组织起了电影的故事情节。按照电影的叙事顺序,我们可以将电影分成以下几个部分:A、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马上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B、康斯坦丝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何许人也都不得而知,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默奇逊院长也用精神分析法证实了这一点;C、假爱德华逃离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康斯坦丝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康斯坦丝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D、布鲁诺夫教授对约翰·布朗进行的梦进行精神分析;E、警察出现带走了约翰·布朗,康斯坦丝对约翰·布朗进行精神分析,找到了真正的凶手默奇逊大夫,默奇逊大夫感到穷途末路,用手枪自杀。不过导演单单把这五个部分放在一起,我想观众会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感到一头雾水。事实上,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情节的组织就在于它构成了一条线索:这一线索在影片的在影片的A、B和C三个部分分别是三个问题:“为什么假爱德华大夫看到白色和线条就会感到头疼?”、“为什么假爱德华大夫会认为自己杀死了真的爱德华大夫?”以及“为什么他要假扮爱德华大夫?”这三个问题的作用就是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的眼睛不离开电影银幕,仔细地追寻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线索在影片的D和E部分则是一个记忆(假爱德华大夫的)和一个梦境(假爱德华大夫的)。“记忆”和“梦境”是前面三个疑问的钥匙,也是整部影片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它们的精神分析,所有疑问都能够得到解答,整部电影的脉络也能够清晰起来。

    对“记忆”的分析。假爱德华大夫即约翰·布朗小时候从家门口的楼梯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踢飞,以至哥哥被扶手前面的栏杆扎死。这一误杀造成年幼的约翰·布朗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逃脱心理负担,他的潜意识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伤害他哥哥的这件事。可是当他成年后,有一回在雪山滑雪的时候,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滚落,这一动作与约翰·布朗的哥哥从扶手上滑落的动作很相像,变成了“约翰·布朗误杀哥哥”这一记忆的遮蔽性记忆。由此,约翰·布朗误以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为了安慰自己,即假当爱德华大夫没有死,他自己便冒充爱德华大夫。因为爱德华大夫死在滑雪场,白色的雪以及滑雪道成了约翰·布朗这一痛苦记忆的重要元素,所以他潜意识中也选择遗忘这两样东西,当他看到白色的床单或者是床单上的线条时(和滑雪道德线条相类似),这些东西就变成了记忆“爱德华大夫之死”的遮蔽性记忆,让约翰·布朗回想起“爱德华大夫之死”,以至让他感到头疼。

    对“梦境”的分析。约翰·布朗的梦地主要内容是:在一格四周墙壁上都是眼睛的餐馆里,约翰·布朗自己和一个长胡子的人在玩牌,牌局还没有结束,一个蒙面的人就对长胡子的人说结束了。然后在一个大房子的屋顶上,长胡子的人被蒙面人推下屋顶,蒙面人手里拿着一个马车的轮子,最后约翰·布朗被一个的大翅膀的影子追赶。那个梦境中长胡子的人就是爱德华大夫。追赶约翰·布朗的大翅膀的影子便是大天使山谷的象征(因为天使有翅膀)。蒙面人是即将退休的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蒙面人对没有结束牌局的爱德华大夫说牌局结束了象征着两人之间存在着争执。蒙面人手里拿的马车轮子象征着左轮手枪。把这些梦的“隐意”结合在一起得到的结论便是:即将退休的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因为嫉妒年轻的爱德华大夫顶替他,在餐馆里与爱德华大夫发生争执,并在雪山上用手枪杀死了爱德华大夫。
                           最后的话

    电影导演希区柯特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他拿手的悬疑类电影结合起来,可以说,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卓越超群的。

 4 ) 或许故事是这样的...

童年的彼特森生活幸福,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然而自从母亲怀上弟弟之后她逐渐受到冷漠和忽视,随着弟弟的长大这种偏爱的情况愈加严重(见《折翼的天使》)。一次与弟弟在屋外玩耍时彼特森将他推上了护栏的倒刺,导致弟弟身亡.这看似是一场意外,其实是彼特森故意为之。在彼特森的心里,这个家她才是主人(梦境中赌场主人对爱德华大夫所说的话),她不允许任何人抢夺她在家中的地位,相信在这对姐弟间发生过类似的对话.而她家的门牌号正是二十一号(梦境中出现的二十一点)。
  因为这次"意外",彼特森亲眼目睹自己的弟弟惨死在自己面前,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因此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随之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彼特森的病情似乎没有减轻的迹象,她当时只是单纯地想让弟弟消失,但不料让弟弟死于非命,因此负罪感一直跟随着她,而妄想症则成为了彼特森对抗这种如影随形的负罪感的最好武器。她随时会在脑中编撰一些与她的过去相关的幻境,借此减轻负罪感的折磨。当然,这些幻境是随着每天新发生的事情而不断变化的,就如同人的梦一般,但目的只有一个,减轻负罪感。
  一天,她偶然听到精神病院的院长将被替换掉,由于在精神病院长大,因此精神病院就如同是自己的家,而院长要被替换,这一事件就如同当时弟弟的出现把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替换掉一样,因此一个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爱德华大夫(彼特森弟弟的意象)新官上任,年轻有为,彼特森和爱德华几乎一见钟情,彼此暗生情愫。但这位爱德华大夫却时不时表现出一些怪诞的举止:害怕划痕,在手术室晕倒。这种种奇怪的行为引起了彼特森的注意,并主动以一位心理医生的身份帮助他(彼特森在精神病院长大,在耳闻目染下久病成医,对精神分析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她心里医生是崇高的,是来帮助病人解脱的)。在彼特森夜访爱德华之后,爱德华终于透露自己杀了真正的爱德华博士,而自己只是一个冒充的博士,而彼特森第一时间不加判断地说你小时候一定受过创伤,所以你幻想自己杀了人,其实你并不是凶手,而且她主动要帮助JB找到真正的原因。很明显,以上所说的都是彼特森的一次幻想,在人物设定上,她作为一个强者主动去帮助深陷泥潭中的JB,这明显是心理上对弟弟的一种补偿,目的当然是减轻自己对弟弟的愧疚感和负罪感(这样的设定可以在《穆赫兰道》中找到类似的情况)。
  继续,为了帮JB找到爱德华死亡的真正原因,彼特森离开了精神病院(其实彼特森逃离了精神病院或者根本没有离开,只是幻想),在帝国饭店里找到了逃亡的JB。而报纸上出现了彼特森的照片,因此他们被迫再次逃离(影片中数次出现报纸中只有彼特森的照片,从未出现过JB,当然可以理解为JB的照片警方没有,抑或也可以理解为根本压根没有JB这个人)。因为彼特森自身的精神分析知识有限,因此她去寻求她自己原先的心理医生的帮助,耐人寻味的是此时正好医生的用人都不在,因此她们得以小住几天,并在彼特森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了JB的梦境,从而发现其实是JB和爱德华医生一起去过滑雪场,之后的事情不得而知。因此彼特森和JB去雪山找寻线索。
  在雪山上JB终于记起是爱德华自己掉下的悬崖,跟自己无关。似乎彼特森终于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帮助弟弟的象征JB洗脱了冤情,找到了真相(负罪感得到了一次释放),但警察到访,告诉她们爱德华在死之前被人打过一枪,这是一场谋杀。为什么有这样的设定?因为尽管在这段幻想中彼特森对JB(她弟弟的象征)有所帮助,让他几乎脱罪,但要彻底释放这种负罪感必须做到两点:对弟弟的补偿以及让自己毁灭(默奇逊院长,也就是被替换的院长是彼特森自己的象征)。因此出现了最后一幕,她揭穿了默奇逊,默奇逊自杀身亡,她心灵上的负罪感才彻底得到了释放。
  最后车站检票员耐人寻味的一笑似乎在暗示:你们真的明白了一切?
  也许鄙人的这个故事与电影本身的一些细节有所出入,但换个角度思考也非常有意思,不是吗?

 5 ) 错误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应该归责于我们自己

爱德华大夫》是一个梦的解析

影片中最著名的片段是那个梦的描写,它也是影片最具奇幻色彩的地方。Hitchcock为此特意请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Dail来制作梦境图景,从而使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一个迷幻中的梦中世界。在Dail的设计中,梦幻不是含混不清的,而是有棱有角的触目惊心。那个剪开画满眼睛的幕布,令我们想起他在“Un chien andalou”(一条安达鲁狗)中为Bunuel(布努艾尔)设计的那个切开眼球的经典一幕。而Dail通过这部电影与Hitchcock的合作,觉得Hitchcock是电影界中的一个怪人,但他和Hitchcock的脾气十分相投。Hitchcock家里还挂着一幅Dail送给他的作品,画上还写有“赠给死骑士”的题词。当然,在拍摄时Hitchcock也否决了他一些比较“狂放”的想法,诸如:一座塑像摔碎了,Ingrid Bergman的内脏上爬满蚂蚁等。

另外,在Alexander家中,Ballantine受到毛毯上条纹和卫生间里白色瓷砖的刺激,意识顿时变的混乱,他拿着剃刀准备把Alexander杀死,而Alexander好象毫不知情,还热情地让Ballantine喝牛奶。这时我们看到的是Ballantine杀气腾腾的双眼,以及透过牛奶杯底拍摄的Alexander模糊的身影。接着镜头就切到第二天早上Alexander歪倒在沙发中,Constance惊恐万分,而Alexander突然坐起来显得安然无事,原来Alexander早就察觉到不对,所以在牛奶中就放了点镇静剂。这段情节的处理惊险万分而有极具喧闹,起承转合滴水不漏,让人叹服Hitchcock手法之高明和完美。

在影片的结尾,深知难逃惩罚的老院长Murchison把枪口对准了Constance,可是被勇敢的Constance一番话说得心悸之后,慢慢地把枪对准了自己,即对准了摄影机,也就是对准了观众,接着子弹飞出,火光一闪,出现了这部黑白片中唯一的红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令人心跳不已。

 6 ) 两位演员

    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这个片子,当堂回答两个傻问题。晚上在教室看这种黑白片的感觉,还真不错;因为他们可怕的口音和模糊的录音效果,我们完全仰仗字幕才能跟上剧情的发展,于是后面一半班级都干脆站起来看。我想念电影院了,那离我是多么遥远。

    后来在豆瓣找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这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希区柯克作品了!完全超过我毫无心理准备地一眼撞上,纯真坦率的英格丽鲍曼和英武温和格里高利派克时的惊讶感情。

    半个世纪以前的片子,现在看起来尽管多少有些简陋和空虚,但在剧情节奏演员方面却完全不逊色于任何一部现在的悬疑作品。这是黑白片的味道,那个黄金时代,那个伟人辈出的年华。

    当时英格丽出场的几段,有好几个同事男医生的对手戏,我当时就在疑惑了,怎么可能就这几个看起来实在不像样的男主演来陪伴褒曼呢?然后发现大家都提到的那个还没出场的“爱德华医生”,我就开始期待了——当然在正风华年茂时期的派克推门出现在镜头里时,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暗叹了一声,哗!这个光芒立即就被他抢过去了。还是前两年,派克去世的时候,我发现他是那种跟周润发很相像的人,其实是娃娃脸,但是眉眼英武、身高挺拔,自然派头就溢于言表——关键还在于,他们俩都是越老越发散发魅力的人。还有一个关键,是他们本身为人处世都相当认真克己,才叫银幕形象能持续地感染和温暖别人。老派克你不能笑的,太温暖。

    英格丽褒曼,其实在“卡萨布兰卡”里并没有太关注她,毕竟全部倾心于伟大的汉弗莱鲍嘉了,太有味道太有气场——虽然并不算好看,但最后那样的没有外表的谦逊和低调反而成为给他加分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想来,那个年代的女星,找谁来替代英格丽褒曼都不可能了,因为自己独特的知性味道,率真随性。我喜欢她微微丰韵的脸蛋儿,年轻的气息全是摸不着的东西,却透过半个世纪的相隔还一直在闪光。

 短评

面对恋人扑朔迷离的身份,彼特森始终不相信他是杀人凶手,然而默奇逊院长却用精神分析法印证了“事实”。更为棘手的是,这个假爱德华也相信自己有罪,他甚至连自己是谁,经历过的事情也不知道。

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故事虽好看,但扯上费洛伊德梦的解析与童年阴影就不着边际了,也无后来者繁复的设计,显得有些单薄,况且一见钟情何来如此大的信任?女人更容易被爱情迷住眼吧!梦境风格一看就是达利风格(达利做的背景设计,但被删减了大半,惹得达利大为光火),不过较之于和布努埃尔的合作差远了~希胖本人评价此片为“用伪精神分析包装的追捕故事”。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派克叔实在是太帅料!!!那时候的西装垫肩太高,看着有些不自然

11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整个剧情都非常精彩

12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派克和褒曼两位主角的演出十分出色。剧情滴水不漏,桥段设计之精妙不得不让人佩服。

17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力荐

真正爱上希胖和英格丽.褒曼的电影,真正爱上心理分析的电影,达利超现实的梦境刻画和希氏的悬疑铺陈与推敲珠联璧合。派克的表演还很稚嫩。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希区柯克果然是悬念和惊悚大师,让格里高利派克都能演出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除了演技就是氛围的制造,和悬念的铺垫。近七十年后看依然相当赞。

25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达利风格的梦境设计非常巧妙,关于精神分析的部分条理清晰,理性得令人震惊。

2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1.精神分析范本,白线条恐惧症,童年阴影,负罪感,失忆,释梦。2.悬疑部分不成功,前半段冗长,达利设计的超现实梦境最吸引人(眼睛窗帘,赌场经理,空白扑克,倾斜屋顶,变形轮子)。3.获奥斯卡最佳配乐。4.结尾主观镜头经典:凶手持枪目送褒曼离房,调转左轮向银幕开枪,致敬鲍特[火车大劫案]。(8.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精神分析电影的早期实践,非常得希区柯克。格利高里•派克与英格丽•褒曼,真是一对俊男靓女。8.4

3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写作精神分析,读作周公解梦。一部悬疑片竟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如果精神分析医生都如此强大,那侦探与刑警就真的可以集体下岗了,推理与分析又有何用?褒曼的确美得惊人,尤其是她不戴眼镜的时候。

39分钟前
  • deus
  • 还行

很精彩的心理分析悬疑片,谁说女人一恋爱智商就为零!?看看本片的Dr.Petersen为了证明爱人无罪简直智勇双全,英格丽·褒曼完美诠释了这个聪明温柔又坚毅的女性。格里高利·派克帅的让人合不拢腿……黑白配色也盖不住达利超现实梦境的诡谲迷人,我真是爱希胖~

42分钟前
  • touya
  • 力荐

1899年,19世纪的最后一年,一代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出生,同一年,比利时的弗洛伊德出版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梦的解析》。这本书为大量的精神分析类电影诸如《穆赫兰道》等提供了灵感来源,而本片正是此类电影的鼻祖了,配置也是相当豪华,希区柯克导演,英格丽褒曼和格力高利派克主演,还有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亲自设计梦境片段,所以整体表现相当不错了。只是最后结局的揭晓方式过于玄学了,这也是大多数精神分析类作品的通病。希区柯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尝试追求一些视觉特效以及特殊的摄影方式,比如最后反派不小心说漏嘴的那句话以及自杀的镜头,这点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4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希胖这次又高大上了,探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先河,后世导演肯定受益良多。达利对梦境的场景设置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尽显。其实,这片看看派克和褒曼对好多人来说就足够了。

4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在精神分析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分析就是要挖掘童年伤疤”已成为了典型误解,所以本片的噱头设定在今日看来已经落伍。但是哥依然相当迷恋这片,除了那些超现实主义的布景,更重要的原因是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这对金童玉女分别是哥最爱的黄金好莱坞男女影星。【8】

54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老师说该片过于夸大催眠的功效了 梦境和现实完全一一对应是不太可能的

58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推荐

依旧是Hitchcock的优秀悬疑片手笔,但实在过于夸大催眠的功效了,梦境现实一一对应什么,个人不是很理解,不过佛洛依德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心理分析电影先驱,最后,女主真的很美

1小时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梦中人,一分钟抱紧,十分钟的吻。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非常不错的心理悬疑片,比惊魂记要好,希老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镜头用的更是没得说,甚至个人感觉要比公民凯恩还强。梦境设计得很有表现主义风格,故事一波三折,结尾有些出乎意料。难怪大部分心理学课上都会提到本片,总之:5星。p.s:格里高利派克比罗马假日里帅多了。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A-】尽管希区柯克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有很多受限于时代的赘余,但影像上的内核仍然是超越时代的。两人第一次接吻时叠化脑内走廊不断开门的镜头简直浪漫到了极致(怀疑PTA那部《私恋失调》就是从这获得的灵感),喝牛奶的镜头更是在无形强调了一种“白色恐惧”(字面意思),由达利亲手操刀设计的超现实梦境更是无比妖艳,而通过主观视角展现枪头调转的设计则是把“第四面墙”利用到了极致。不过最亮眼的,还是结尾那句恶趣味十足的“彼得森的丈夫就是我的丈夫”,搭配以检票员迷惑的神情,简直就是关于「双性恋」这一属性赤裸裸的明示了。联系到之后《惊魂记》《迷魂记》《后窗》里的「恋母情结」、「恋尸癖」与「窥淫癖」,仿佛希区柯克一直都变态的如此精明,从未改变。

1小时前
  • 思路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