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7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9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28

详细剧情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捷克情势变化莫测,迪特遇见了同是小个子的德国姑娘丽莎(朱丽娅?耶特斯饰)并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朝着立下的目标努力……

 长篇影评

 1 ) 捷克从不缺少大师

究竟是源于怎么样一种精神,才能造就捷克民族的人们有如此乐观而不屈不挠的性格?而这样一种标志性的特色也正是捷克的文字、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精髓。
伊利•曼佐拍摄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在07年的时候再度蜚声国际,这部同样改编自捷克文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的电影作品获得了07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再此之前同样出自伊利•曼佐之手改编赫拉巴尔小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失翼云雀》也曾在柏林电影节等世界级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伊利•曼佐与赫拉巴尔似乎已经成就了一种默契,赫尔巴尔的文字魅力借助伊利•曼佐的影象便能够大方光彩,而他俩的合作也多达6部之多。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讲述的小个子服务生在捷克各大酒店服务,终于成就为百万富翁,而其一生又穿插着捷克被侵略、二战后社会主义重建的历史。赫拉巴尔以捷克所特有的文字风格——幽默而诙谐、嘲讽而渗透着辛酸的笔力——撰写着这个小个子服务生传奇式的一生。借助影象的魔力,伊利•曼佐使赫拉巴尔的这个故事以视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呈现给观众,而文字中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带领着观赏者们陪同小个子服务员一起经历着魔幻世界。
伊利•曼佐并不是原样复制原着小说,在小说中,赫拉巴尔以回忆式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行文,小说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篇章。而在电影的叙事中,伊利•曼佐把小说中最后一个篇章——小个子服务生出狱后劳动改造山林隐居——打碎提出,作为电影叙述的起点,并结合蒙太奇一一插入前四个篇章的缝隙之中,形成现在与往昔的对比,以此来表达赫拉巴尔在小说中所蕴藏的哲理,而这哲理出自于作者所忠爱的东方哲人老子。
赫拉巴尔非常喜欢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东方哲理,许多《道德经》中的文字曾出现在赫拉巴尔的小说之中,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作者以小个子服务生戏剧化的人生,起起伏伏中蕴涵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思想。并以伺候过显赫贵族、非洲国王等经历与结尾处放野山林与动物为伴来表达老子的有为与无为的命题。而在电影中,虽然对比同样存在,但却显得非常单薄,寡剧山林重逢知遇之恩的推销员,一起喝啤酒的结尾虽然有着逍遥游的风流,于原着小说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可能是出于电影叙事的需要,伊利•曼佐在电影中插入了许多贯穿始末的线索,其一是镜子,其二是反复出现并帮助小个子服务生的推销员老头,其三是抛洒硬币零钱。镜子在影片的作用并不同于法斯宾德的电影中那样,为了表达人与人的疏离,而更多的是出自小个子服务生自我价值认识的需要,他借助镜子去回顾往昔,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这些同小说小个子服务生注重自我装束的笔墨是有相映成辉的。而电影中的推销员老头在小说中仅仅是百万富翁理想的启蒙人,之后并没有再出现,但在电影中却反复出现在小个子之后的各个篇章中,甚至在结尾处与小个子一同喝着啤酒隐居山林。虽然说,推销员老头唤起了小个子的百万富翁之梦并且也教会他丢掉零钱、用纸币铺满地板等等事理,但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原着小说中,小个子始末想要获得的仅仅是别人对于其身份的肯定,而并不是追逐金钱与富贵,也因此在小说前几个篇章中抛洒零钱、装束等等,在后几个篇章中其实已不再重复出现,而改变成要求成为百万富翁而入狱、佩带勋章、开设“断裂旅馆”并在同行前炫耀等等其他的行径。但是电影却一再强调抛零钱,比起原着小说而言,非常的单一。
小说中许多精彩的篇章在电影中一一重现,招待将军、非洲亲王、德国纯粹人种基地等等。但可惜的是,宁静旅店时护送开光“金童”、招待总理两个场景在电影中被删去。而巴黎旅馆时招待非洲亲王时候需要的三百多套金质餐具也并没有提及。而这些在小说中其实非常重要,“金童”事件是小个子离开宁静旅店的原因,而金餐具也差点造成了他离开巴黎旅馆。小说中的这些情节用意在于表现小个子虽然力图与上层阶级的人趋同,但又无法被其肯定,即使他炫富改变自己的装束等等的方式幻想与其他人平等,但又始终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这些也与后半部分结婚时德国人不与其碰杯、监狱里不被认同等情节呼应,而主人公之所以会被塑造成一个小个子,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一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原因,而这些在电影中并没有被如何刻画。
小说中后半部分篇章非常的精彩,可却是电影弱化处理的地方,小个子用其一生积蓄开设了“断层旅馆”时的辉煌场景在影片中连同百万富翁改造所内的情节一笔带过,这或许是出于政治局限的原因,实在是非常的遗憾。小个子与德国妻子的爱情故事的段落,其实是反映小个子对于捷克民族主义精神矛盾冲突的部分,他为了被捷克上层阶级人所认同而不惜与德国女人结婚,可能这样说有些牵强,但是德国占领捷克时候,夫妻两回巴黎旅馆炫富的情节其实也部分的暗示了小个子的婚姻目的的不纯。而之后多次出现的“捷克人遭屠杀时而我正在接受德国医生生殖器检查,为了获得证明与德国人结婚”也正是小个子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只是过场式的浮光掠影的匆匆带过,甚至那个只会敲钉子的弱智儿子,在影片中也更本没有出生。
尽管影片与原着小说有着以上这些差别,但是单纯从影片上来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也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杰作。最中最亮丽的部分可能是影片中的蒙太奇运用,剪辑运用的显而易见的是在前述的现在与回忆的辉映交插段落,往往过去的一个情景之后会流畅的剪辑到现在时,形成对比。在生殖器检查部分时,为了表现小个子脑海中的景象,同样也用了一组蒙太奇镜头,在画面上实现空间时间的平行交叉。并且,在木屋中,小个子竖起三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出现之前一个篇章中的影象,完成了小个子精神世界自省的过程,此处的蒙太奇也属影片中惊鸿一笔。
此外,影片的特色还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最初火车站的卖香肠的场景仿佛是对卢米埃尔《坐车离开耶鲁萨冷》的致敬,以默片的形式的形式以及追逐火车的镜头又非常象在调侃《火车大劫案》。后半部分叙述德国侵略捷克这段历史时,导演借助黑白胶片资料等素材,非常具有新浪潮影片的特色。而且影片的镜头非常流畅,滑顺而带着美感,这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浓缩了14万字原着小说中的重要场景与段落,丝毫不嫌拖沓与冗重,反而更象羽毛般的轻柔,这是符合原着小说文字的特色的。
赫拉巴尔并不是去抨击或者沉重的记录一段屈辱或压迫的历史,小说文字非常轻松诙谐,带着调侃与玩笑,而笔力渗透纸背之后又带着辛酸与凄凉,这样的行文特色不但在这本《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体现,并且贯穿在《过于烦嚣的孤独》等多部着作之中。而伊利•曼佐确实也有这样的功力与技巧,在重现赫拉巴尔以梦为马的想象力之余更近一步的去夸大文字的气氛,夸大轻松诙谐以及之后的辛酸凄凉。无论是在《我曾伺候国英国国王》或是《失翼云雀》、《海底的珍珠》还是《严密监视的列车》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导演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他一方面以轻快而亮色的基调去尽量的重现赫拉巴尔小说中轻松而诙谐的篇章,去展现赫拉巴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紧接着却以静默、浓重的镜头制造欢娱后的留白,形成先后的对立,给于观众凝思的空间。

后记:同样的精神在捷克大多数的艺术领域都能看见,而最显然易见的便是电影,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如捷克这样的民族,曾遭受侵略与屈辱,又被严酷的政治肃杀了数十年之久,而这些艺术家们却能呈现出如此纯真而轻快的作品,其中的功力真不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所能囊括,而更多的是捷克民族所与生具有的精神所造就。

 2 ) 不动声色的悲凉——《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根据片名来想象,应该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家互相说着俏皮的话,贵妇伯爵们优雅休闲地进行交流的宫廷戏。我错了。这部电影不过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

迪特,小个子服务生,样貌英俊,头脑灵活,一心一意要往上爬。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够好,也不算坏,精明能干,但又有些小滑头。他在酒吧里兴致勃勃地当服务员,腰杆挺得笔直,状态饱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机灵劲儿全都使出来。此时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条通途,如果他努力,必可达到成为百万富豪的宏愿。事实上,他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运气,从酒吧服务生做到布拉格最大的巴黎酒店的首席服务生,向他心目充满着金钱和美女的理想生活靠拢。

一直到此,电影仍是波澜不惊,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镜头。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镜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现战争的血雨腥风,依然是戏谑的风格,不动声色的讽刺,不动声色的残忍。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

迪特仍然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机灵,自愿地与德国人靠近,和德国姑娘结婚。小人物慢慢地向自己的梦想接近,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小人物的一生,有过努力,有过自大狂妄,但也有挣扎——当他追着火车想把面包递给犹太商人的时候,当他发现赤身裸体的金发美女不过把他当小餐桌的时候,他终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着除了金钱美女以外的东西。影片最后,迪特对着镜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达成一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不再挣扎,不再幻想。世界平静下来了。

这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电影,但这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电影。它并没有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只是赤裸裸地摊开来放到我们面前,看,事实就是这样。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镜头带着一些小小的戏谑和荒诞,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所有的这些平缓,慢慢地聚成了不动声色的悲凉。小人物的一生如此,国家的命运如此。虽然平静了,但终难抹去悲凉的底色。

 3 ) 我曾愚弄过的那段时光。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4 ) 换酒店变富翁,看风云得美女——我的一生,跟英国国王关系不大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5 ) 绝处逢生

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6 ) 向捷克艺术家致敬

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难得的好片。

 短评

很文学化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7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11分钟前
  • 37°2
  • 还行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13分钟前
  • 开花的刺
  • 力荐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17分钟前
  • mark
  • 推荐

小人物的有趣

18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19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20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2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30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7.7

34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36分钟前
  • gris-gris
  • 推荐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赫拉巴爾。

43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45分钟前
  • shlaiyaya
  • 推荐

不错。

4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47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50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5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56分钟前
  • 厨房里的ATC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