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马克·鲁弗洛  迈克尔·基顿  瑞秋·麦克亚当斯  列维·施瑞博尔  约翰·斯拉特里  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斯坦利·图齐  比利·克鲁德普  保罗·吉尔福伊尔  杰米·谢尔丹  兰·卡琉  尼尔·哈夫  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  迈克尔·康特里曼  

导演:汤姆·麦卡锡

播放地址

 剧照

聚焦2015 剧照 NO.1聚焦2015 剧照 NO.2聚焦2015 剧照 NO.3聚焦2015 剧照 NO.4聚焦2015 剧照 NO.5聚焦2015 剧照 NO.6聚焦2015 剧照 NO.13聚焦2015 剧照 NO.14聚焦2015 剧照 NO.15聚焦2015 剧照 NO.16聚焦2015 剧照 NO.17聚焦2015 剧照 NO.18聚焦2015 剧照 NO.19聚焦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30

详细剧情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

 长篇影评

 1 ) 《驚爆焦點》: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焦點」(Spotlight)小組以一篇報導指控天主教波士頓教區任由神父性侵孩童,更試圖掩蓋其罪行長達數年。報導刊出後,「焦點」仍持續追蹤事件的後續發展,並發表了近六百篇的相關報導。很快地,這起令人憤慨的醜聞開始在全美國發酵,甚至蔓延到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已故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因處理不力備受質疑。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在注意到這則新聞之後,與共同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多次前往波士頓,悉心訪問當時的相關人士,歷經反覆的修改與重寫才完成現在的劇本。

故事以深夜警局裡的糾紛調解拉開序幕。神父蓋根因性侵孩童進了警局,但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相繼的關照下,最後竟平安無事離開。短短兩三分鐘的開場,隨即揭示出一個駭人的事實:在波士頓,天主教與法律共同密織出嚴謹且封閉的體制結構,而前者的權力(Power)往往高於後者。由此可知,若想撼動並破壞這層結構,就需要另一股強大且絕對的力量(Power),受新聞自由保障的記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不但擁有「記者之筆」的力量,也有正當的權利(Right)。可是記者也是人,其職業身分雖然看似神聖,但他們終究還是生長於同樣的體制架構內,從麥克(Mark Ruffalo飾)和莎夏(Rachel McAdams飾)在陽台上的談話便可知道,宗教信仰早已內化成一種意識,這或許間接說明為何受害者互助會的菲爾(Neal Huff飾)和律師艾瑞克(Billy Crudup飾)過去提供的資料未受重視。因此新任主編馬帝(Liev Schreiber飾)的出現便顯得格外重要。

其實在湯姆.麥卡錫沉穩紮實、刻意淡化衝突的敘事策略下,馬帝並非以英雄姿態降臨《波士頓環球報》,他沒有展現出記者強烈的使命感,也好似沒有身為人的正義感,彷彿是在眾多議題中恰好看見神父性侵案件一樣,那樣隨意,又有點毫無來由,便為焦點小組指定一個新的目標。若真要說,只能看作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話雖如此,馬帝仍是推動採訪的關鍵人物。從《邁阿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調來的他,單身未婚,又是猶太裔出身,種種身分讓他獨立於波士頓主流社交圈之外,幾乎是個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或者如同律師米契(Stanley Tucci飾)所言,是「局外人」。旁觀者清。馬帝的「清」,源自於他沒有家庭牽累,也不曾浸淫於當地的天主教信仰,可以隨時抽離、隨時來去,不受任何因素干擾。這就是為什麼馬帝總能適時跳脫出桎梏,直指問題的核心,並點醒焦點小組應將重點擺在教會機構的體系之上,而非只是揭發單獨的神父。

不同於台灣,天主教在西方對於社會,以至於個人的思想與生活,都有直接且密切的連結,古老大城波士頓尤其如此。在得知焦點小組正積極調查神父性侵案件後,教會內部的律師曾屢次勸他們收手,「人們需要教會。主教或許不是完美的,但也不能因為幾個害群之馬就一竿子全打死,」彼特如是說。就像莎夏的奶奶,每周都會上三次教堂,宗教與生活根本是相依相存,那不僅是心靈的依賴與寄託,更是價值觀建立的最大憑據。片中一幕,莎夏陪同奶奶上教堂,神父向信眾說:「知識(Knowledge)是一回事,但信仰(Faith)又是另一回事。」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卻也深覺不寒而慄。因為在天主教的世界中,顯然信仰早已凌駕一切,是唯一奉行的價值,這也造就了宗教場域的封閉性。換句話說,籠罩在天主教信仰底下的波士頓,固然沒有高牆鐵門圍繞,卻儼然是個封閉社區。想想好萊塢虐殺片裡宛如化外之地的偏遠小鎮,那裡多倚靠單一價值使社會得以安然運作,但也因此讓殺人成為維持平和的可行手段。此時的波士頓,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

在《波士頓環球報》揭露醜聞之前,神父性侵孩童的事件早已存在,而且不是單一案例而已,但為什麼沒有人舉報?主教、警方、媒體,甚或是受害者家屬,難道都不知情嗎?一位黑人警察對莎夏說:「沒有人會去指控一個神父。」而一位受害者母親則沉痛地指出,是教會、朋友以及教區其他居民的壓力使他們閉嘴。至於《波士頓環球報》,多年以前就曾接獲消息,卻只是以一小篇文章悄悄帶過。隨著焦點小組的調查,發現可能涉案的神父從原先鎖定的13人,擴大到將近90人時,編輯本(John Slattery飾)十分詫異,認為這樣的數量不可能沒有人知道。是的,大家都知道,卻都選擇祕而不宣。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不要以為不作惡就是好人。整個體系的腐敗,以至於惡的養成,其實正是靠著每個人的沉默慢慢滋養而成。

於是乎,每個人都是加害者,換個角度來看,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馬特(Brian d'Arcy James飾)在清查名單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名神父就住在自家附近,隨即貼紙條警告小孩不要接近;莎夏在訪問完曾性侵孩童的羅納德神父後,轉身就看見兩名男孩從門口嬉鬧而過;羅比(Michael Keaton飾)發現高中時期的球隊教練涉案,才驚覺自己有多幸運,才能逃過一劫。種種巧合看似戲劇性,卻也再次說明宗教與個人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別忘了當莎夏與同志受害者談話時,他們經過的公園旁邊就是教堂。原來在平實的影像裡埋藏有這些的巧思,因此即使沒有利用受害者的傷疤去賣弄悲情,卻還是能引人入勝,讓觀眾立即有了深切的感受。湯姆.麥卡錫低調卻強勁的敘事手法實在高明,不禁令人折服。

此外,十分難能可貴的是,湯姆.麥卡錫不像多數媒體為了製造聳動話題,總愛將神父性侵案與同志做連結,他甚至刻意將兩者清楚切割,斷言問題的根源在於教會機構——一個由上而下的犯罪體系。羅納德神父在面對莎夏的提問時,毫不掩飾地承認曾「玩弄」過孩童的事實,平淡的語氣讓一切彷彿是那麼理所當然;但他也強調,自己從為「強姦」過任何一人。莎夏聽了之後又問他兩者有何區別,這才知曉他曾被強姦。從羅納德的犯行和遭遇,以及其他受害者的陳述來看,不難發現性侵的發生,根本是由上而下施加的權力壓迫。說得更明白些,是大人對小孩、神父對信徒、強者對弱者……,凡此種種不對等之權力關係所造就,而多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受害者可能因而將性侵合理化為特別的關愛。

湯姆.麥卡錫在訪談中澄清,《驚爆焦點》並非是在批判教會,而是想釐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不過當莎夏不再陪奶奶上教堂、保有信仰的麥克覺得有什麼東西一下子碎了,又或者是看見電影結束後黑幕捲起一連串的教會名單時,我相信觀眾的內心早已無法平靜。此時,一群孩童在教堂裡唱著《平安夜》的畫面,終究成了最深刻的諷刺。

 2 ) 封闭体制自我审查的限制

《聚焦》是目前颁奖季里最喜欢的电影,节奏的控制和情绪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影片可被拆解成两个结构:神父性侵幼童、媒体对抗权势。前者可以从《不良教育》中去窥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儿童;后者可以从《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惊爆内幕》中感受到新闻人挑战权势的勇气和纪实新闻独有的迷人气质。 前后看了两次,走出电影院时都觉得很感动。一方面为新闻人对真相不留余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因看到权势庇护下的丑恶终将暴露人间所带来的振奋而感动。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对一个家庭里七个男孩进行长达近两年的性侵。 虔诚教民Dussourd养着八个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个男孩。一开始,她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该神父作为行为榜样。在长达近两年里,神父常常带小孩儿们外出吃冰激凌,并几乎夜夜造访她家,衣着教服和孩子们闭门相处。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门背后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体。神父偏好小男孩,八个孩子当中,只有小女孩儿万幸未受神父垂青。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事件暴露之后,Dussourd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教区居民指责她制造丑闻,教会官员则施压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诉讼。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认此事的情况下却并未被剥去神职。经过短暂的停职之后,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区任职,在那儿,他可以继续带着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长年累积的罪行已经不能被掩盖住,针对他的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教会通过手段和约1000万美元私下调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诉讼中的原告拒绝轻易调节,一直处于未了状态。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一篇小专栏针对 Geoghan 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Marty Baron(列维•施瑞博尔)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标远远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恶。 二、聚焦小组调查过程简单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内部掩盖亵童神父丑闻的腐败缩影,也多亏了他的响亮丑名大到难以掩盖,聚焦才有机会开始去调查这件事。 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聚焦小组抽丝剥茧调查过程的还原。而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纯粹干净毫不花哨,故事虽涉及众多角色,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电影叙事线是新闻调查线的还原:定目标——挖细节——证来源。电影所具备的真实感,甚至让老一辈的新闻人开玩笑说观影体验类似于看色情片。 1. 定目标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后的教会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复犯罪,是因为他从未为自己的罪恶付出过真正意义上的代价,而这样的“特权”,则源自于教会内部对这种恋童行为的变向纵容。故聚焦小组的目标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恶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类悲剧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会的庇护。 2. 挖细节 线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顿环球报上诉解除针对 Geoghan 的84个诉讼案件文档的机密性,当时文档机密性权力掌握在教会手中。之二:对有着手此类案件经历的律师进行访问。Garabedian (斯坦利•图齐)是未了诉讼案件的辩护律师,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会方面施压闭嘴;Macleish是有过和教会私下调节经历的律师,知晓有过亵童经历神父的姓名;聚焦组长Robby(迈克尔•基顿)的长年好友Jim是教会内部的雇佣律师,同样知道亵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对受害者及亵童神父的访问。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对象。记录被性侵的具体经历和细节,还原事实真相和保持新闻力度。 随着调查增进,显然波士顿远不止一个 Geoghan 存在。通过整理数字来简单理清整个调查: 十三个: SNAP是幼年受过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个互助小组。SNAP掌握的证据显示,仅波士顿就有十三个亵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个: 天主教内部对亵童神父一般采取“停职+治疗”的方式。通过“治疗”之后,神父被派到新教区任职。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这样所谓治疗机构里的医生,后从事于亵童神父现象的研究。据他的推测,波士顿区域大概有九十个神父有恋童癖。 八十七个: 聚焦小组在查阅神父工作日志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被公开指控有亵童行为的神父,在被停职的时间段里,工作日志上存在类似于“病假”的标注。根据这个规律,聚焦四人对照了所有工作日志,发现大概有87个神父符合这个规律。这个数字跟预测很接近。 七十个: 十二月底,在长达五个月的调查之后,聚焦小组最终定下了70个神父的名字,这些名字来源于过去几十年间,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调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这些调解从来没有上过正式法庭。 3. 证来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时间迫在眉睫。波士顿环球报决定让波士顿人民再过一个安静的圣诞,特别是同一年刚好经历了9.11的伤痛。定下的70个神父名字最好都精准无误,不然天主教会上层人员必然抓住把柄反击。而教会内部的人员对名单的确认,将是准确性的极大保障。 圣诞前夕,Robby(基顿)拿着名单去与他长年为教会工作的律师好友Jim去求证。一开始Robby被赶了出去,镜头跟着他走向他的车,昏黄的街灯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门叫住了他,Robby回头,眼里含着泪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甚至不容易去发现他眼中的泪花——这一幕戏很打动我,所有克制的情绪都显露在那个红了的眼眶中。律师拿着笔圈住了所有名字。问,为什么不早一点,早一点我们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三、教会的腐败和导致的悲剧 天主教内部形容亵童神父为“仅仅是大园子里的几个烂苹果”。但这绝对不是几个烂苹果的小事,而是系统的腐烂,是体制上层的朽败。 《虐童疑云》里,被修女(梅姨饰演)以(Allegedly)亵童为理由而迫离的神父(霍夫曼),未受任何处罚,甚至被调到一个更高的新职位。到最后钢铁老修女埋头痛哭,感叹个人力量的有限与对世态的迷惑。教会的力量可以压住一个修女,几个受害者家庭,藏好腐烂臭气,任毒瘤发展。但并不能威慑住新闻人。新闻人背后的支持,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关注,来自于真相的力量。所以才会有《总统班底》里新闻人掀总统下马的壮举。 冯提尔的《女性瘾者》里有一幕戏关于中年男子暴露 / 发现自己有恋童癖好。甘布斯说,觉得该男子不该被鄙视,甚至值得赞扬——因为他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欲望,没有去伤害任何人。这话借一个女性瘾者的口来表达,显得合情合理,同是社会边缘人。 但显然,普通社会体系里跟教会体系完全是两码事。教会甚至成了恋童癖者的天堂。根研究数据,人口中1%的人具有恋童癖好(By Dr. Michael Seto,),而在天主教内部,这个数据高达6% (By A.W. Richard)。这种上层结构包庇丑闻的态度,以及对亵童事件的不重视(有过亵童经历的神父竟然能反复任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甚至成了教会的广告宣传语——喜欢小孩?加入教会吧。 电影里有一幕戏也从侧面反映了教会内部的腐烂。女记者Sacha Pfeiffer(瑞秋•麦克亚当斯)敲开一个老年神父的门,质问他是否有过性侵过儿童。神父竟然毫无遮掩点头确认,像在谈论天气一般。他接着说,但自己并没有强奸这些小孩,并强调”不是强奸”这一点很重要——他说,因为自己小时候被强奸过,所以知道区别。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轮回的悲剧。 现实中,教会这种对亵童神父进行四处调遣的行为,对一个家庭造成了类似的悲剧轮回。据报道,某小男孩不幸是神父 Geoghan 的受害者,而他的父亲竟然在幼时也被另一个神父性侵过。 四、封闭体制自我审查的限制 可以说电影从两个不同层面来反映了封闭体制自我审查的失败。 首先,教会内部自我审核的失败。很显然,教会对亵童的恶劣的现象的自我审核是彻底失败的,掩盖、自欺、任毒瘤发展。听闻波士顿环球报换了新主编,主教及时“召见”主编,并提合作的意向以进一步达到掩盖的目地。然而媒体要的真相,比权力本身更大,也更具备撼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波士顿新闻人未能准确嗅到自己城市里存在的问题。主教包庇过的亵童神父的名单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寄给了聚焦小组,但却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拖到新千年,需要借助外来的新主编——非波士顿人——的新闻嗅觉,才意识到自己城市里教会的腐朽。所以,Robby在圣诞那晚被朋友叫住回头时眼角的泪光,是愧疚,也是自我救赎达成的感慨。 五、 相关报道的传送门 2002年波斯顿环球报聚焦组的系列报道 : http://www.bostonglobe.com/news/special-reports/2002/01/06/church-allowed-abuse-priest-for-years/cSHfGkTIrAT25qKGvBuDNM/story.html 甚至公开了波士顿地区被起诉过的神职人员的名单(高达271人): http://www.bostonglobe.com/metro/2015/11/06/least-clergy-have-been-accused-child-sex-abuse-boston-archdiocese/5cKpjVOPhEh7IYnCwRqIJI/story.html

 3 ) 《聚焦》电影剧本

《聚焦》电影剧本

文/〔美国〕乔希·辛格、汤姆·麦卡锡

译/艺馨

1.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警察局,1976年12月,晚上

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冬夜。一名年长的警官走出一间审讯室,沿着长长的走廊走来。

他走到前台接待处。一位年轻的警察满脸好奇地看着他。此时,年长警官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

年轻警察:怎么样了?

年长警官:母亲又哭又喊的,叔叔气疯了。

年轻警察:她没有结婚吗?

年长警官:离婚了,带着四个孩子。我猜,父亲应该也帮忙抚养孩子。

年轻警察:帮忙?

年长警官耸了耸肩。前门被推开,伯克走了进来。他32岁,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大衣。

年长警官:嗨,伯克先生。他们在后面,正与主教谈话。

伯克:神父也在这里?

年长警察朝另一边点点头,示意方向。

年长警官:我们让他在审讯室等着。

伯克:有媒体来吗?

年长警官:《公民报》的记者来过。但是,被我打发走了。其他大报社没来过人。

伯克:继续这么处理。

伯克向审讯室的方向走去。

年轻警察(目送伯克):这是谁啊?

年长警官:助理检察官。

年轻警察:问讯的时候,就很难阻止媒体的人报道了。

他说的倒是事实。年轻警察向神父(吉欧根)所在的审讯室那边使劲看了两眼。

年长警官(画外音):你可以告诉吉欧根神父,马上就完事。

2.省略

3.内景,警察局,审讯室,晚些时候

一位主教,年纪约50多岁,正在小声和希拉谈话。希拉33岁。两名男孩坐在她身边,一个7岁,一个9岁。

主教:希拉,你也知道教会为社区做了很多贡献。我以个人名义向你保证,我会将这名神父赶出教区。这种事情将永远不会再发生。

伯克走进房间。他看到希拉正在紧张地捻着手里的一串念珠。

主教:我们马上就说完,保罗。

伯克:好的,神父。

主教转过头去,再次面对希拉。伯克则看着孩子们。

主教(画外音):希拉,我会给你我的名片……

4.外景,警察局,晚些时候

年轻警察站在警局外吸烟。他目送着主教和吉欧根神父两个人,走出警察局,钻入一辆林肯高级轿车。那辆轿车配备的专职司机正在车里等候着二人。车辆驶离后,镜头定格于年轻警察身上。

画面渐黑,隐去

淡入

5.省略

6.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2001年7月,白天

报社的新闻会议室。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记者和编辑们聚集一处。

副主编本·小布拉德利和一位比他更年长的记者站在人群最前面。布拉德利50多岁;在他身边的是斯图尔特,大约60多岁。二人面前摆着一个蛋糕。

本:失去那些优秀的记者,会让人感觉举步维艰,而如果失去的是我们当中最棒的那一位……好吧,我搜肠刮肚地想找个词汇形容一下这种感觉,应该就是——彻底完蛋。

人群中微微响起一些礼貌的笑声。

本:罗比认识斯图尔特的时间之长,甚至超过你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那么,现在让他来说说吧。罗比?

本注视着沃尔特·罗宾逊。大家都叫他罗比,今年55岁,是报社的中流砥柱。

罗比:谢谢,本,好吧。尽管对你话里话外暗指我资历甚老这一点,我抱有很大的异议。但说起斯图尔特的离去,确实让我感到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迄今为止,我认识他二十年了,我想这二十年里斯图尔特可能更愿意离开扑克牌桌以及他下的那些注……(笑声)要知道,我家里还有个上大学的孩子,指望着他这笔钱呢。

爆发出更多的笑声。

斯图尔特:是呀,可我还是准备继续玩下去。

罗比:那问题就解决了。老天呀,我的老伙计。

现在,每一个人都在笑。罗比与人的交流就是这么温暖而简洁。

罗比:斯图尔特,我发现你离开报社的时点,有些令人不安。角落里的办公室还空着,新来的主编要等到周一才能报道。所以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伙计,你到底知道什么内幕?

房间里一片大笑。斯图尔特捂住嘴,以示不能透露。屋里响起了更多的笑声。

7.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楼梯处,晚些时候

两个人沿着走廊进入楼梯间,顺着楼梯下了几级台阶。两人手里都拿着蛋糕。其中一人是萨莎·法伊弗。她28岁,思维睿智、语言简练。另外一个是马特·卡罗尔,大约45岁左右,留着小胡子,已经成家。

7A.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外的走廊,稍后

二人出现在下一层楼道里。萨莎正在吃蛋糕。

马特:味道怎么样?

萨莎:真的很棒。你的那份还不吃吗?

马特:不,这是给迈克的。我绝不能碰这类东西。吃了会让我感觉沮丧。

萨莎:明白。(又咬了一口蛋糕)你看到从华盛顿那边传过来的数字了?

马特:是的。很有意思。

萨莎:我也这么认为。

两个人一起走进——

8.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

这是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屋子的窗户都很小。迈克·雷然斯正坐在办公桌前,桌子上乱糟糟的堆着各种文件。他年近40岁,长得很帅气,但是发型却打理得马马虎虎。

迈克(对着听筒):嗯,丹,我跟司法部的朋友谈过。我知道你们放弃了很多诉讼官司……丹,我的意思并不是警察是否在说谎。我知道他们。我想问的只是谁在后面捣鬼?

马特将蛋糕放到迈克面前,然后走到一张摆满家庭合影的书桌后,坐下。萨莎的办公桌则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书籍。她坐在桌旁,开始检查留言。

迈克(对着听筒,继续说道):我知道了,你不想跟我说。(听了一会儿)我不生气,丹。我饿了。说了这么久,我还没吃午餐呢。所以,我要去吃点儿东西。正好可以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自己决定,是站到正确的队伍当中,还是跟其他人一样,等着从新闻报道中读到这一切。

迈克挂断电话,开始大快朵颐地吃着蛋糕。

萨莎:你认为卡希尔手里掌握什么内情?

迈克:也许吧,我只是不认为这样的故事合适我们专栏。

马特:本会喜欢这个故事。

迈克:是呀,故事不坏,只是不合适我们聚焦栏目而已。

罗比走了进来。

罗比:什么不合适我们栏目?

萨莎:警察局的数字。

迈克:数字的故事。感觉没什么意思。

罗比:哦。你撬开卡希尔的嘴了?

迈克(有些丧气):还没有,但是我会的。

罗比:很好。到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否有报道的必要了。

罗比走进他的办公室。他这个人还是有点个性的。

迈克:楼上情况怎么样?

马特:很好。罗比的演讲很出彩。

萨莎:我听说,鲁宾和康纳都要跳槽去泰晤士报了。

马特:得了,这是真的吗?

迈克:是呀,我也听说了。

马特:他们简直就是在挖咱们的墙角。

迈克:至少总部从迈阿密还给咱们这里派了个人过来。应该还是有所帮助的吧。

马特:巴伦来过波士顿吗?

迈克:我不认为他曾经来过这里。也许我们应该给他买张地图。

萨莎:我有个朋友在先锋报,说巴伦要削减15%的工作人员。

马特:太棒了。

迈克把自己的椅子向后滑动了一段距离,靠近罗比的办公室,开始大声跟他聊起来。

迈克:嘿,罗比,新老板是来裁员的?

罗比:我也不知道。

迈克:你都没见过他吗?

罗比抬起头看了看,可恶的雷然斯,总是在四处窥探。

罗比:对,我见过他。

迈克:你认为会裁咱们聚焦栏目的人吗?

罗比:我不知道,迈克。但是,我知道,本希望知道有关罪案数字的内幕。

迈克:我告诉你,我真心不认为那个故事能成为咱们栏目的报道内容。

罗比:也就是说,你的确套到卡希尔的话了?

迈克一脸懊恼,转过身去面对他的办公桌,抄起电话。

9.省略

10.内景,四季酒店,餐厅,晚些时候

马蒂坐在一张餐桌边,看着《贝比鲁斯魔咒》。他手边就放着笔记本,方便及时进行记录。

罗比:巴伦先生。

马蒂抬起头来,站起身来迎接罗比。

罗比:我是沃尔特·罗宾逊。叫我罗比就行。

马蒂:感谢您周末抽出宝贵时间来见我,罗比。

罗比:我很荣幸。(二人落座)您在读什么?

马蒂扬了扬手中的书。

马蒂:《贝比鲁斯魔咒》。

罗比:很棒的书。只要您安顿好了,环球报社有芬威球场的季票,可以去看看。

马蒂:谢谢。老实说,我不是棒球迷。我只是想找点儿这个城市的感觉。你是波士顿本地人吗?

罗比:我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咱们报社很多人都是本地人。这么来说,报社感觉很像地方性刊物了。

马蒂:报社被《泰晤士报》收购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罗比:没有。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影响。

马蒂:好吧。(停顿了一下)那么,你是……聚焦专栏团队的主编?

罗比:我更喜欢把自己看作是栏目的教练。但是,是的,您可以这么说。您熟悉聚焦栏目吗?

马蒂:不,不熟悉。

罗比:好吧,我们是四人调查小组,直接向本·小布拉德利汇报。我们的工作对外一直保密。

马蒂:你们现在在做什么专题?

罗比:我们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豆腐渣工程的文章。现在正四处搜集下一个议题。

马蒂:通常来说,需要多长时间准备?

罗比:很难说。几个月吧。

马蒂:几个月。

罗比:是的,我们不喜欢仓促出稿。一旦我们定下课题,甚至可以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查。

马蒂快速地做了一些笔记。罗比看到他在纸上写了很多内容。

罗比:这有问题吗?

马蒂:不一定会有问题。但是,就我所知,读者数量逐渐在缩减。互联网正从传统媒体里分一杯羹。我想,我需要严肃地对待这个趋势。

罗比:你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裁员?

马蒂:是,很有这个可能。但是,目前来说,我的重中之重,是想让这份报纸成为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资信来源。

罗比:我认为波士顿环球报已经做到这一点了。

马蒂:好吧。我只是设想,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1.省略

12.省略

12A.外景,波士顿,白天

环球报社门口。马蒂从一辆出租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走进报社大楼。

13.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白天

本大步走进新闻会议室。罗比已经就座。

罗比:布拉德利先生。

本:嗨。我看到关于警局数字的邮件了。看起来很有趣。

罗比:是呀。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本:你还需要多长时间?

罗比:还要一周。

本(意识到什么):你是准备要去哪里吗?

罗比:十点半之前都没事。

本:你吗?从什么时候起?

罗比:技术上来讲,我还是一个编辑。

本:只是技术上。你和巴伦的会面怎么样?

罗比:我读不懂他。

本:这倒是头一遭听说。

罗比:你觉得他如何?

本(耸肩):这家伙挺会讲笑话的。

14.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晚些时候

编辑们围坐在圆桌边,桌边所有椅子都坐满了人。众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马蒂。他正在看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马蒂左右两侧坐着本和编辑海伦·多诺万。海伦大概有50多岁。罗比在房间角落里找到一个座位,他坐下之后,观察着在座的各位。

海伦·多诺万:大家早上好。让我们开始吧。你想说些什么,马蒂?

马蒂(对着众人说道):大家好。大多数人现在已经知道,我的名字是马蒂·巴伦。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如果大家能够做个自我介绍的话,我想会对我帮助很大。

马蒂再次将目光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海伦·多诺万:好的。彼得,从你开始吧?

本向都市版的编辑彼得·卡内洛斯点了点头,示意可以。彼得大约40多岁。

卡内洛斯:我叫彼得·卡内洛斯,是都市版的编辑。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非常大的独家深度报道,计划八月初成稿……

马蒂在笔记本上作记录。本和罗比二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

15.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稍后

迈克,手中端着一杯咖啡,朝史蒂夫·凯克金的办公桌走了过来。史蒂夫大约60多岁的样子。

迈克:嘿,史蒂夫。昨晚的牌局可真够烂的。

凯克金:他们简直不堪一击。

迈克朝会议室里正在开会的编辑们看了一眼。

迈克:大早晨10:30,艾琳·迈克纳马拉在做什么?

凯克金:你想要做什么,迈克?

迈克:没什么,仅仅好奇而已。

凯克金:我得干活了。请你去别的地方好奇吧,行吗?

16.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稍后

会议接近尾声。

体育部编辑:看来佩德罗九月一日之前都不可能复出了。虽然吉姆说他今年会重返赛场,但是医生似乎没法给出定论。

本:什么时候才是爱国者队的出头之日呀?

大家都笑了起来,除了马蒂一脸严肃。

马蒂:所有人都介绍完了吗?

海伦:对,就这样了。

马蒂:很好,谢谢大家。大家都读过这个周末艾琳·迈克纳马拉的专栏吗?

房间的人全都是一脸不解的神情。编辑们将目光转向50岁的艾琳·迈克纳马拉。

海伦:是有关吉欧根案件的报道吗?

马蒂:是的,这是一个连续报道吗?

本:那只是一篇专栏文章。你想为这个案件做个连续报道吗?

马蒂:显然,在过去三十年间,这个神父在六个不同教区里都曾猥亵过儿童。而这些受害者的代理律师,那位先生叫什么来着……

艾琳:加拉贝迪安。

马蒂:谢谢,艾琳。加拉贝迪安先生说,主教在十五年前就发现这件事了。但是,他什么都没做。

卡内洛斯:我觉得那位律师脾气很古怪。况且,教会早就驳回了申诉。

艾琳:人云亦云呗。

马蒂:无论加拉贝迪安先生脾气秉性如何,他说他有文件能够证明红衣主教早就知道这件事情。

本:据我所知,那些文件尚未被公开。

屋里一片安静。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回应。罗比看了看手表。

马蒂:好吧,事实依然是,在我们波士顿,有位神父猥亵过80名儿童,而一位律师说他有证据证明红衣劳主教对此是知情的(翻看着他的笔记)……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对于这两个故事是否有报道见诸报端?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地方报纸必不可少的新闻故事。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去追踪一下那些文件。

卡内洛斯:您想要怎么做呢?

马蒂:我不知道这里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但如果是在佛罗里达,我们首先会去法院。

罗比扬了扬眉头。事实上,整个房间里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个反应。

本:你想起诉教会?

马蒂:从技术上讲,我们不会起诉教会。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请求解封那些文件而已。

本:教会会将动议理解为,我们在起诉他们。所有人都会这么理解。

马蒂:谢谢你告诉我这个信息。

近景拍摄罗比。他一脸诧异,沉浸在思考中。

17.内景,环球报社,本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一起走进本的办公室。

罗比:第一天上任这么干,够勇猛的呀。

本:形容的很恰当。

罗比:你觉得接下来会怎样?

本:我觉得吉尔曼得坐立不安了。

呯、呯,迈克在门口敲门。

迈克:嘿。

本:关上门。

迈克回身关上门,看着罗比。

迈克:怎么样了?

罗比:吉欧根案。巴伦想要上诉,要求法院判决解封已经冻结的文件。

迈克:他想起诉教会吗?那可够牛的。

本:三年前,吉欧根案件曝光的时候,我们就作过报道。那时候,巴伦还在迈阿密。

罗比(想要刺激本):那时候,他还在《泰晤士报》呢。

本:他不在《泰晤士报》工作。

迈克:你认为上诉有机会吗?

罗比:取决于主审法官。

本:还取决于他所属的教区。

本的电话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

本:布拉德利。是的。好。(挂断,对罗比说道)巴伦现在想和我们谈谈。

罗比:我们?

罗比一脸惊讶。

18.内景,环球报社,马蒂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走了进来。马蒂正在打电话。

马蒂(对着听筒):好的,谢谢。是的。好的,谢谢。

马蒂放下听筒。二人同时坐下。

马蒂:明天,我跟公司律师联系好了。咱们一起开个会……

本:乔恩·阿尔巴诺吗?

马蒂:是的。

本:案件主审法官是谁?

马蒂:是康斯坦丝·斯威尼。

本:很难搞啊。

马蒂:为什么这么说?

本:忠诚的天主教教徒。

马蒂继续说道。

马蒂:从我读过的报道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彻底调查过吉欧根案。对吗?

本:不,这么说并不正确。我们报社曾经非常努力地调查过吉欧根案件,是城市版的大卫·阿姆斯特朗和宗教版的迈克尔·保尔森两人负责的。

马蒂似乎不以为然。

马蒂:既然这样,那么我的理解是,除了日常报道部分,我们并没有对案件进行彻底的调查。起码就红衣主教是否知情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对吗?

本:是的,没有。

马蒂(对罗比):这种报道,一般是你们团队报道的范畴,对吗?

罗比:聚焦栏目吗?是的。但是,目前我们仍在跟进波士顿警察局的那个故事。我之前跟您说过的。

马蒂:你能把它放一放吗?

罗比:可以。

本:马蒂,过去聚焦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很大程度上他们能够自主选题。

马蒂:你会考虑这个报道吗?

19.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稍后

迈克、萨莎、马特,三人都在工作。萨莎正在通电话。

萨莎(对着手机说道):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对您进行报道。但是我会转告他,您来过电话。好的。再见。

当罗比走进办公室时,萨莎挂断了电话。

迈克:嘿,怎么样?

罗比:很好。巴伦想要我们挖掘一下吉欧根案。

迈克:很棒呀。

马特:我们曾经报道过吉欧根案件吗?

罗比:一名律师指控红衣主教其实早就知情。

萨莎:米奇·加拉贝迪安,对吧?我曾经在法院采访过他。

罗比:你能约到他吗?

萨莎:我采访过他一次。他很有个性。

迈克: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我要会会他。

罗比:好吧,他是你的了。另外,我们应该找那位在波特案件中谴责受害者的律师谈谈。律师名叫埃里克·迈克利什。

马特:那家伙总上电视。

萨莎:波特案件?谁能跟我说说?

迈克:波特神父。故事差不多。大约十年前,在霍巴克河那里,猥亵过几十名儿童。

马特:所以我们暂时将波士顿警察局的报道放一放了?

迈克:我赞成。

罗比:我们只是现在暂时放一放。无需我来告诉你们,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大家需要更加谨慎。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案件感兴趣,不仅仅是《先驱报》。在咱们掌握有用信息之前,我可不希望走漏风声,让法院知道我们在调查。

马特:但愿吧。

众人又开始各自的工作,有的开始打电话,有的开始在电脑上耕耘。罗比离开了。

20.外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晚上

这是一条静谧的街道,蜿蜒而去,消失在远方的港口处。萨莎和汉斯从他们的车里走出来,穿过马路。

21.内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餐厅,晚上

这是一间舒适的就餐室。萨莎、她的祖母和萨莎的丈夫汉斯三人刚刚用完晚餐。萨莎祖母的脖子上戴着金色的十字架。

萨莎:你什么时候走,奶奶?

奶奶:早上九点整,公共汽车会在教堂停车场等我们,大约会有四十人一起去。

萨莎:多米尼克神父会去吗?

奶奶:不去。他说,他没这个福气。当然了,能不能去,和是否有福气没有关系。

汉斯忍不住微微笑了一下。

萨莎:奶奶上一次赢了一百六十美元呢。

汉斯:哇。

22.内景,萨莎祖母的家,厨房,晚上

汉斯和萨莎正在洗碗。他们小声地聊着。

汉斯:你会告诉她吗?

萨莎: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是否会进行报道。

汉斯:“环球报起诉教会?”这种报道肯定会有。

萨莎继续冲洗着碗碟。她瞥见水槽上方的窗台上,有一尊小小的圣母玛丽亚瓷像。

23.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休息室,白天

某高档商用办公楼里,马蒂正顺着巨大的开放性楼梯向上走。他离开楼梯,开始沿着走廊向前走去。然后,他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他居然在自己工作的办公楼里迷路了。

此时,一名年轻的员工从他身边走过。

马蒂:抱歉,你知道出版人办公室在哪里吗?

员工用手指了指。马蒂朝着他指的方向走了过去。

24.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办公室,白天

理查·吉尔曼,50多岁,身穿布鲁克兄弟牌的衣服。他刚刚与人通完电话。这是一间宽敞而豪华的办公室。马蒂在吉尔曼对面的一张沙发上坐下。

吉尔曼(对着听筒):谢谢,汤姆。我会的。(挂断听筒,对马蒂说道)你好吗,马蒂?安顿好了吗?

马蒂:是的,我想是的。

吉尔曼:好吧。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马蒂:我想对吉欧根案中保密的文件提起启封请求。

吉尔曼:你想起诉天主教会?

马蒂: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而已。但是,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吉尔曼:你认为那些文件那么重要吗?

马蒂:是的。我认为重要。

吉尔曼:你要知道,教会会因此强烈抨击我们的。对于我们的读者群而言,这一点不可能不被注意到。要知道,我们的读者大约53%的人都是天主教徒。

马蒂:我想他们会感兴趣。

吉尔曼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看起来神情有些不安。

吉尔曼:好吧。

马蒂点点头,起身离开了。

吉尔曼:马蒂?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的人很可能会和你联系,要求与你直接见个面。这是惯例。

马蒂:已经联系过了。会面就在下周。

吉尔曼:我不会对外提及的。

24A.内景,环球报社,白天

马特走过一排办公室隔间,消失在螺旋形的楼梯里。

24B.内景,波士顿全球图书馆,继续

马特顺着楼梯走下来,到达前台。

马特:嘿,丽莎。你能把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新闻剪报都给我送来吗?

他递给她一张纸。她看了看,感到大为震惊。

丽莎:好的。这是为聚焦栏目报道收集素材吗?

马特:准备好了,就给我送来,谢谢。

马特走开。

25.内景,米奇·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从电梯间里走出来,走进一间仓库般乱糟糟的办公室。他看到,在接待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箱。

迈克:你好。有人吗?

通过一扇敞开的房门,迈克瞥见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从地面到天花板,全部堆放着文件箱,箱子的标签上都标注着吉欧根案。

助理律师:有什么能帮您的吗?

迈克转过身,看到一名助理律师正从她坐的小隔间里探出头来。

迈克:哦。你好。我叫迈克·雷然斯,是波士顿环球报的。我来这里见米奇·加拉贝迪安。

助理律师:他正在接电话。请您先坐一会儿。

迈克抓过一把椅子,顺便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此时,他听到,一扇关着的门后传来一阵咆哮声——那是加拉贝迪安吗?

26.内景,一幢跨国公司云集的办公楼,大堂,白天

罗比和萨莎穿过一个巨大的有大理石装饰的大堂。这幢建筑物与加拉贝迪安废墟般的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

27.省略

28.内景,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会议室,白天

埃里克·迈克利什,40多岁,面庞俊朗、反应敏捷。他面带微笑,走进豪华会议室。萨莎和罗比正坐在这里等他。

埃里克·迈克利什:大名鼎鼎的沃尔特·罗宾逊竟然出现在我的会议室里。

迈克利什和罗比握了握手。

罗比:很高兴再次见到你,埃里克。这是萨莎·法伊弗,这位是埃里克·迈克利什。

埃里克·迈克利什:很高兴见到你。你打高尔夫球吗?

萨莎(猝不及防):呃,不。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就好。你这位同事去年可在一个慈善比赛中赢了我不少钱呢。

罗比:一次幸运的推杆而已。实际上,当我击球时都没敢睁眼看。

迈克利什微笑着,态度友好。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么,有什么我能帮忙的?

罗比:你熟悉吉欧根案件吗?

埃里克·迈克利什:当然。八十名原告。都是以个人名义起诉的。加拉贝迪安肯定是千手千眼。

罗比:原告指控的都是红衣主教吗?

迈克利什沉思着这个问题。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知道,这问题很棘手。要理解这都是些不太有希望的案子。法定上诉时效只有三年,而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事发很久以后才想起来起诉。

萨莎:这是为什么?

埃里克·迈克利什:事发时,他们还都是孩子,自觉很耻辱,感觉自责。他们大多数出身贫苦社区。没有人会承认这种事情的存在。所以,一方面时间有限制,即使你能竭尽所能地打官司,慈善豁免法也限制了损害赔偿上限,大约也就两万块。

萨莎:猥亵儿童就罚两万?

埃里克·迈克利什:法律系统就是这样规定的。教会可是块硬骨头。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把事情捅给媒体。波特案件,我就是这么干的。问题是,大多数受害者不希望自己在电视上出现。况且,米奇也不太可能这么干。他和别人相处得都不怎么好。

罗比:所以,加拉贝迪安不太可能让这些受害者与新闻界交流了……

埃里克·迈克利什: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让我猜,他手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于劳主教的把柄。

萨莎:你认为他在使诈?

埃里克·迈克利什:我认为他很喜欢哗众取宠,可能是为得到一个更好的和解协议吧。

罗比:这么干可有点鲁莽。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见过米奇·加拉贝迪安吗?

2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稍后

迈克,还在等待,不停地看着自己的手表。从那扇紧闭的门后不停地传来吼叫声。突然,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子。

迈克看了看助理律师,用表情询问她:“是他吗?”助理律师摇摇头,转身离开了我们的视线。迈克目送她走了出去。此时,迈克有些不耐烦了。他站起身来,走进——

30.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会议室

一间小会议室。米奇·加拉贝迪安正在桌边埋头于各种文书工作。他身材清瘦,50多岁。说得好听点儿,他就是那种言辞刁钻的人。

迈克:你好。

加拉贝迪安:你是谁?

迈克:我叫迈克·雷然斯,来自《波士顿环球报》。我跟您预约过,会面时间在一小时前。

加拉贝迪安: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我很忙。(对着接待处的方向大喊)莎伦?

迈克:莎伦出去买咖啡了。她说她马上就会回来。我从一篇文章看到……

加拉贝迪安:《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

迈克:不,《环球报》的一篇。

加拉贝迪安:你看过《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报道吗?

迈克:不,我没看过。

加拉贝迪安:我认为那篇写得非常好。我这里还有复印件,放在什么地方了。

他开始在面前的纸堆里四处搜寻。

迈克:没关系。我会跟进那篇文章的。实际上,我看的是艾琳·迈克纳马拉发表在《环球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她的文章写得是关于您的一场官司。

加拉贝迪安:是一堆官司,确切地说,是八十四场。不是集体诉讼。您至少应该把事情弄清楚。

他说的句句属实。加拉贝迪安就是这样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迈克:您说的对。我应该事先把情况掌握清楚。您看,我只是想得到一些背景信息,是关于吉欧根案件的……

加拉贝迪安:你没在录音吧?

迈克:没有。没有得到您的允许,我不会那么做的。

加拉贝迪安(粗暴地说道):我不可能给您看任何有关教会的文件,如果那是你想看的东西。那些文件已经被勒令密封了。

迈克:这我知道。

加拉贝迪安:你知道他们曾三次试图让马萨诸塞州律师监督委员会的人调查我?他们对我,那可是重点防控,严密监视。

迈克:您说的他们是指教会?

加拉贝迪安:是,就是教会。他们想让我丢了律师执照。事实上,是把它收起来。(将迈克的记录本推开)给我扔了这个!我不想让你以任何方式、任何形式记录我的话。不许记录、不许录音,什么都不许。事实上,我甚至都不应该跟你说话。

迈克:您看,加拉贝迪安先生。我知道,有些事情您不能告诉我。但是,我也知道这件案子里大有文章。我认为把这个事情公之于众,非常重要。

加拉贝迪安:我已经和《波士顿凤凰报》的人谈过了。

迈克:好吧。您知道,我没看他们的报道是有原因的。现在,根本没人再读《波士顿凤凰报》了。他们已经完蛋了,没有任何话语权或者影响力。但是,《环球报》有。如果由我们来报道这则故事,每个人都会读到。

加拉贝迪安:雷然斯先生,几个世纪以来,教会跟你想得一模一样。他们认为教会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这方面,你认为你有什么资源超过教会?

迈克:是的,我认为我有。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问,您有吗?

迈克提问时毫无威胁之意。但是,加拉贝迪安对此却很介意。他站起身来,把迈克推到门口。

加拉贝迪安:我没有时间和你谈论这些,雷然斯先生。我很忙。(大喊着找)莎伦!

就在他推迈克出门的一瞬间,迈克转过身——

迈克:至少请允许我和您的当事人谈一谈,好吗?那些受害者?我很想和他们谈谈。

加拉贝迪安:明天再打电话给我吧。我需要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

31.内景,环球报社,资料室,白天

按键按下,控制面板亮起。

正在翻动的库存资料剪报停了下来。

从旧报纸剪裁下来的文章片段被拉了出来。

一个文件夹从巨大的剪辑图库文件档案里被抽取出来。

计算机屏幕上正检索着在线新闻平台信息库。

另一个屏幕正在进行过往期刊微缩照片搜索。

打印机里打印出来一篇由过往微缩期刊上找到的文章。

电脑打印程序里很多待打印的文件。

一堆被打印好的过往新闻报道被装入标有“波特案”的文件夹中。

32.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晚些时候

近景拍摄同一个文件夹。

这只文件夹和其他文件被装在一辆金属小推车上。实习生(旺达)正推着小车沿着走廊走过来。

33.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晚些时候

一张被许多新闻剪报覆盖的书桌,马特和萨莎正在阅读这些剪报。此时,敲门声响起,旺达推着金属小车停在门口。

旺达:我从资料室又搞到了更多的剪报。

马特:就放在那里吧。

实习生旺达走到马特办公桌旁,开始往桌上卸文件夹。

旺达:你们在写关于教会的报道吗?

马特:没有,我们没写关于教会的报道。

旺达瞟了他们几眼,转身离开了。罗比走进来,为自己倒了点儿咖啡。

萨莎:马特,你从菲尔·萨维亚诺嘴里撬出什么信息来了?

马特:没有。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萨莎:他是某个受害者组织的。就在波特案发生后,凯克金就写了一则关于他的报道。

罗比:还有受害者组织?

萨莎:是呀,这个组织叫“崩溃”,参加的人都是那些曾经被神父侵犯过的人。

马特:“崩溃”是个缩写吧。

萨莎:你想让我把这个人找来吗?

罗比:当然。把他带过来吧。把这些剪报都过一遍,你需要多久?

萨莎:需要几天吧。剪报太多了,而且丽莎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新的过来。大部分剪报都是关于波特案的。

马特:嘿,伙计们,我想我又发现了另一名神父。

罗比和萨莎转过身来。马特盯着手头的一则新闻剪报。

马特:利亚姆·巴瑞特。他在费城侵犯了一些孩子,因此被调职到波士顿。然而,他又在波士顿犯了同样的事,之后再次被调离。

萨莎:真的吗?这听起来跟吉欧根很像。

罗比:这是我们过往发表的新闻之一?

马特:是啊。记者署名蒂亚戈·里瓦德内拉。一定是他还在宗教栏目组时写的。

罗比:有没有后续报道?

马特:并不多,只有一个短篇。看起来教会后来搞定这件事情。(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你们都不知道吉姆·沙利文吗?

罗比:知道,怎么了?

马特:看上去教会搬他来做救兵。

马特将那条短篇新闻剪报交给罗比。罗比读过之后,大吃一惊。

34.外景,芬威球场,晚上

远景。镜头从上空拍摄。球场内正在进行一场比赛。

34A.内景,芬威球场,晚上

迈克、马特、本和史蒂夫·凯克金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比赛。球员三振被迫出局,观众中爆发出一阵嘘声。

本:耶稣基督呀。内野除了曼尼以外,就没有人能击中球吗。

马特:没人。

迈克: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生这个气。

马特:起码能让我从比赛中喘口气。

凯克金:知道还有什么能帮你吗?

凯克金举起一支空啤酒瓶。马特站起身来。

马特:好主意。这回轮到我请客了。马上回来。还有人想要吃点儿什么吗?

迈克:要热狗。

马特转身走开。本抓起一把花生,转向迈克。

本:你们的调查有什么进展吗?

迈克:当然。这绝对会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

本:怎么讲?是因为,你这个崩溃的天主教徒又有理由拿教会撒气了?

迈克:我们挖到一些好素材。

本:说说看?

迈克快速瞥了凯克金一眼。

凯克金:我不过是来看比赛的,可不是来帮你作证的。

迈克:我们又挖到另一名神父,叫利亚姆·巴瑞特。

凯克金:我们报道过他。(看都不看迈克)我是说,我们以前报道过。

迈克:好吧,那家伙过不了几年就会被调个教区,很像吉欧根和波特案。我认为这是同一种模式。

本看了看凯克金,他似乎对此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

本:听起来没什么可报道性。你们还挖到什么消息?

迈克:萨莎找到个家伙。他是受害者组织的成员,叫菲尔·萨维亚诺。

凯克金:“崩溃”吧?好家伙,我们也报道过他。

迈克:我还以为你是来看比赛的,史蒂夫?

凯克金:那个家伙可够牛的,迈克。

本:我们报道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那人会不停的写信。

凯克金:他就跟要打圣战似的。

迈克:你觉得,他不值得我们跟进调查?

本:加拉贝迪安那边进展的怎么样了?

迈克:我还在跟进。

本:罗比说迈克利什认为他只是在虚张声势。

迈克:我觉得他的确掌握些情况。

本:给我搞点真材实料回来,不然我就把你撤下来。我不想在这件事情上没完没了,自找麻烦。

37.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白天

吉姆·沙利文,50多岁,轮到他开球。击出很棒的一球。罗比和另外两名高尔夫球手看着吉姆,他正对着自己的球自言自语。

吉姆:离那个坑远点儿。

罗比:老伙计,你的球离那个坑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另外一名高尔夫球手(保罗)开球了。

吉姆:我在那个坑里栽过跟头。

罗比:好吧。可是现在,也许轮到保罗认栽了。

一行人大笑起来。

38.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第8洞球道上,白天

罗比和吉姆在球道上走着。罗比算着比赛的点数。

吉姆:现在怎么样?

罗比:我们不错。领先两杆。

吉姆:很好。(过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新主编工作的怎么样?

罗比:哦,他可不喜欢棒球。看起来,他似乎是一个聪明的家伙。

吉姆:是呀,我刚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报道,说他是咱们环球报社历史上第一位犹太总编。

罗比:你这新闻可够老的。

吉姆:他结婚了?

罗比:没有,他没有结婚。

吉姆:离婚了?

罗比:我不这样认为。

吉姆:这么说来,《波士顿环球报》的新总编是一位未婚、有犹太信仰、不爱棒球的人?

罗比微微笑了笑,耸耸肩。

吉姆:他们应该把总编的位置交给本。他就是个大嗓门版的本·布拉德利。

罗比:他举手申请慢了一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顺便说一下,我读到关于巴瑞特神父的报道,其间说你涉及了案件。

吉姆反应很大,吃惊不已。

吉姆:巴瑞特,是的。那就是个坏蛋。湖街红衣主教官邸请我帮忙,我就加入了。

罗比:受害者说,当他来费城时,劳主教对巴瑞特性侵是知情的。

吉姆:你知道我不能谈论案件内容的,罗比。

罗比:禁止公开吗?

吉姆:禁止公开,我不能谈论任何涉案内容。这和你们的诉讼有关吗?

此时,罗比为了掩饰自己的吃惊之情,停下了脚步。

罗比:你听说过什么吗?

吉姆:我不知道那个叫巴伦的家伙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坦率地说,我根本就不在乎。我只是不希望,你为他挡子弹。

吉姆朝他的球走去。

39.内景,沃拉斯顿停车场,芭芭拉的车,晚些时候

罗比钻进来,她拉下了手刹。

芭芭拉:球打得怎么样?

罗比:还可以。真不应该带着推杆来。

芭芭拉:吉姆怎么样?

罗宾:还好。他谈起了案子。

芭芭拉:真的?他说什么了?

罗比:有点恐慌。

芭芭拉:这一点不奇怪,罗比。要知道教会在这个城市的确做了很多好事。

罗比点点头,但是,关于这个案件,总有些什么让他感觉不对头。

40.外景,马特·卡罗尔的家,周日早晨

马特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他正带全家出门,钻进一辆小型货车内。他的妻子和女儿都着正装,儿子们也都穿着蓝色裤子和卡其色上衣——这身打扮明显是要去教堂。

神父(声音先入):前几天,我上网浏览了一下。你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41.内景,苏西区教堂,白天

周日弥撒。教堂座无虚席。一名神父正在布道。在座位后排,可以看到萨莎、她的丈夫汉斯以及她的祖母。

神父:现在,身为一名神父。我必须承认,这使我有些紧张。我是不是要担心自己工作的安全了?

萨莎看着她的祖母,她正在和会众一起大笑。

42.外景/内景,南波士顿地区,教堂/餐厅,白天

会众们都依次走出教堂。

神父(画外音):我不这么认为。你要知道,知识是一回事儿,而信心是另外一回事儿。

镜头里出现马蒂。他正坐在教堂街对面就餐。他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着书。此时,他抬起眼帘,往教堂这边扫视着。

42A.外景,旧港,多赛尔,白天

迈克全身运动装束,沿着岸边,正在跑步。

43.省略

44.内景,环球报社,新闻部,晚些时候

迈克走过新闻部,这里大部分座位都空着。

45.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白天

迈克走进来,将一个健身包放到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从包里抻出一条毛巾。此时,他注意到,罗比,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埋头工作。

46.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稍后

罗比正翻开一些马特收集到的新闻剪报。

迈克:现在这个时间,你不是应该在高尔夫吗?

罗比抬起头。迈克就在他办公室门口,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

罗比:高尔夫可不是个动词。我今天没时间去开球。

迈克:高尔夫球里这么说吗?开球时间?

罗比:又可以称之为休闲活动。你应该试试,迈克。

迈克:我跑步吧。

罗比:你一路跑到报社来的。

迈克耸耸肩,是真的。他注意到罗比书桌上的剪报。

迈克:你今天在这里干什么?

罗比:看剪报。关于萨维亚诺的。

迈克:本和史蒂夫都认为这条线索是个死胡同。看比赛的时候,他们俩没少因此跟我费唇舌。

罗比:是的,本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了。

迈克:他发邮件给你?

罗比:是啊。他说我们应该放弃追踪这条线。

迈克:你怎么想?

罗比:约萨维亚诺来见见。

迈克:准备不理会那些家伙的建议了?

罗比:就这则新闻来讲,我认为我们无需理会任何人的建议。

迈克:我很同意。(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日后他们要针对咱们,你认为巴伦会作何感想?

罗比:没事,我不认为他会在乎。

迈克:这倒是令人耳目一新。

罗比:是啊。除非他错了。

对于这句话,迈克倒是听进去了。

47.外景,湖街,红衣主教官邸,白天

一辆奥迪A4停在一座巨大的停车场里。马蒂从车里走了出来。他抬眼仔细端详了一下红衣主教坐落在湖街这座宏伟的官邸建筑物。

红衣劳主教(声音先入):我一直对报纸这种媒体有很深的向往之情。

48.内景,湖街,劳主教私人书房,白天

桃花心木书架,皮革家具。劳主教,大约50岁,穿着神父服装,坐在马蒂对面。

劳主教:还在哈佛的时候,我曾经和尼曼基金会的人一起参加过一次演讲。

马蒂:我在那里看到过,您自己也曾做过编辑工作。

劳主教笑了起来。

劳主教: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密西西比当地一家很小的教区报纸。但是,对一名30岁的神父来说,那可是很大的责任。应该说责任巨大。

马蒂:为什么?

劳主教:我和埃弗斯兄弟很熟。我们在民权方面立场一致。这让我们的读者群不满意。他们把我视作外来的搅局者。

马蒂:我能想象。

劳主教:那是一份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个那么小的镇子上。我想,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波士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小镇。马蒂,从很多方面来讲,波士顿就是这样的。如果我可以为你提供任何帮助,请不要犹豫,直接来找我。我觉得,这个城市如果想要繁荣昌盛,城里的各大机构就要通力合作。

马蒂:呃,谢谢您。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好的运作方式是独立进行工作。

劳主教有些反应强烈,看上去很是惊讶——然而,进行反驳似乎没有理由。

劳主教:当然。尽管如此,我的提议仍然有效。

门口有人敲门。

劳主教:请进。

一名秘书悄然而至,手里拿着一个包好的礼品包。

劳主教:谢谢你,马蒂。这是一点小礼物,马蒂,就把它当作是红衣主教送你的波士顿指南吧。

49.内景,马蒂的车里,晚些时候

马蒂钻进了自己的车。他坐好,打开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名是《天主教教义问答》。

49A.内景,环球报社大堂,白天

一名男性(萨维亚诺)抱着一只巨大的箱子,走到接待处。

萨维亚诺:我想见萨莎·法伊弗?

警卫:您的名字?

萨维亚诺:菲尔·萨维亚诺。

警卫:请您稍等。

警卫拿起听筒,往楼上拨电话。

50.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白天

整个团队都坐在罗比办公室的小休息区里。坐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菲尔·萨维亚诺。菲尔大约45岁左右,身材消瘦,精神躁动不安。他面前放着一个中等大小的纸盒,腿上放着一摞报纸。他正在报纸中间翻找着。

萨维亚诺:也就是说,我是你们约见的第一名幸存者?

罗比:是的,菲尔。

萨维亚诺:好吧,首先,让我说,感谢你们今日的邀请。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与你们合作。我是说我们崩溃组织。

萨莎:组织里有多少位成员,菲尔?

萨维亚诺:截止到上一次会议,我们已经有十一个人了。凯伦刚刚加入。

罗比:你们的组织里还有女人?

萨维亚诺:当然有女人了。性侵犯者不会有性别歧视的,尤其是在他们侵犯别人的时候。这可跟同性恋没关系。本质上来讲,就是神父利用他们的道服掩盖猥亵儿童的事实。儿童里有男孩,也有女孩。

他的手伸进一个文件夹,从里面抻出一张照片。那还是他在孩童时期照的。

萨维亚诺:我才11岁。在伍斯特,大卫·霍利神父为我布道。我不是说祈祷。我的意思是他侵犯了我。你们有人信天主教吗?

新闻团队成员都面面相觑。真是个好问题。

马特:我是天主教徒,但是,现在,我陪妻子去参加长老会了。

萨莎:我现在已经不信了。但是,我还会时不时陪着我祖母去教堂。

罗比:可以说,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了天主教的思想,但是现在……

迈克:没那么相信了。

萨维亚诺:好吧,让我告诉你们。当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宗教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有神父关注你,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他会让你在布道之后,将赞美诗集收回来,或者把教堂的垃圾扔出去。你会觉得自己非常的特别,就像是上帝在要求你做事情一样。当神父给你讲个黄色笑话,也许感觉有点异样。但是,你和神父有了共同秘密。所以你接受了。然后他给你看一本色情杂志,你也接受了。你就这样一件件、一桩桩的接受,直到有一天他让你给他口交。那时,你也会接受。因为你会感觉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他就是这样一路领着你走到那里。你怎么可能拒绝上帝呢,对吧?

说到正题上了。

萨维亚诺(继续说道):看吧,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虐待,它同样是精神上的虐待。当神父对你做出那样的事情时,他同样夺走了你对主的信心。(继续说道)你一路这样走下去,最终要么沉溺于酒精,要么依靠毒品,要么干脆自我了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称自己为幸存者。

新闻团队的成员们都凝视着他,深深被他的言论所震惊。菲尔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

萨维亚诺:你读过杰森·贝瑞的书吗?关于路易斯安那州葛施案的?

罗比:我们不熟悉。

萨莎:名字怎么拼,是G-U……

萨维亚诺:G-A-U-T-H-E。去找理查德·塞普谈谈吧。他以前是名神父,曾经在教会治疗中心工作过。现在,他结婚了,和一名修女。(他拉出一个文件夹)在这里,这是他在葛施案中的证词。

萨莎:菲尔,什么治疗中心?

萨维亚诺:如果神父被抓到猥亵,会被送到这种治疗中心去。所有相关资料都在这里,在这个盒子里。五年前,我就把这些资料都交给过你们了。

罗比:交给环球报社?你当时把文件交给谁了?

萨维亚诺:我可不想点名道姓。但是,他们说他们不感兴趣。

马特:但是菲尔,我们的确做了几则关于你的报道。我看过当时的新闻剪报。

萨维亚诺:是的。但是坦率讲,那些报告远远不够!

菲尔从纸箱里拿出一个小包裹。那个纸箱里盛满了新闻剪报、杂志文章以及数据光盘。此时,罗比和迈克交换了一下眼神。

萨维亚诺:你们必须明白,这事情范围非常广,不只在波士顿,在全国、全世界都在发生,甚至在梵蒂冈。

迈克:你有什么证据吗,菲尔?

萨维亚诺:没有,还没有。但是想想,有这么多施虐者,他们怎么能隐藏这么久?

迈克:有那么多人?

萨维亚诺:神父!仅仅波士顿,我就知道至少十三位神父。

罗比:你知道仅仅在波士顿,就有十三名神父猥亵儿童?

萨维亚诺:是啊。你为什么不断重复我说的每一句话?

罗比: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萨维亚诺:也许你应该在五年前就确认一下。就在我把所有这些资料都送给你的时候!就在这里。

菲尔突然间就暴怒起来。这让整个房间里的人猝不及防。他盯着面前的纸箱子,试图镇定下来。

萨维亚诺:我可以用一下卫生间吗?

马特:可以。当然,菲尔。跟我来吧。

马特带着菲尔起身出去。停顿了一下。迈克开始快速在那个装有资料的纸箱里翻阅起来。

萨莎:你想干什么?

罗比: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是肯定的。

迈克:你觉得他有什么企图?

萨莎:他显然经历过很多。

萨莎:他的确很聪明,如果他断言的十三名神父,这个数字是正确的……

罗比:这个“如果”太可疑了。(然后转向萨莎)查查他的背景,同时跟进他团体里的其他成员。

迈克:我会跟进那位前神父塞普。

罗比:好的。但是记得主要精力跟着加拉贝迪安这条线,他看起来更重要。

迈克:加拉贝迪安超级难搞。

罗比:你本人也可以变得超级难搞,迈克。

52.外景,波士顿,道富街,白天

加拉贝迪安沿着道富街步行。迈克跟在他身后。

迈克:米奇,太意外了。你今天还好吗?

加拉贝迪安:我很好,雷然斯先生。

交通信号灯正好变绿,加拉贝迪安开始向前大步走去。迈克紧紧的跟着。

迈克:我很好。你知道,我一直没有接到你的回电。我可给你留了好几条留言呢。

加拉贝迪安:我一直很忙。我没时间给你回电话。

迈克:老天,我相信你才不会给我回电话呢。听我说,米奇,让我跟你的受害者们谈谈……你可以作陪。如果你不满意,你当时就可以中断我们的会面。

加拉贝迪安:我跟我的客户说了,他们都不想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对不起。

加拉贝迪安走进——

53.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大堂

一个寒酸的楼宇大厅,迈克跟随着米奇,继续前行。

迈克:我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不具名,米奇。

加拉贝迪安:我根本不相信你,雷然斯先生。

米奇走到电梯前,按下按钮。

迈克:是啊,我相信你不会信任我。

加拉贝迪安:我不会信任你。

电梯门打开。米奇走了进去。迈克跟着他一起走进电梯间——

54.内景,加拉贝迪安办公室的建筑物内,电梯间

电梯门关上。空间很局促,迈克仍然在努力。

迈克:听着,米奇,我可不是要轻描淡写,我正在酝酿更重磅的新闻。

加拉贝迪安:更重磅,什么意思?

迈克:我本来不应该告诉你的,但是我正在为聚焦专栏挖新闻呢。

这一点引起了米奇的注意。

加拉贝迪安:聚焦专栏想要报道这件事情?

迈克:是的,我们正在调查。但是我需要一些帮助,米奇。你得让我和这些受害者们谈谈。请你帮帮忙。

加拉贝迪安(停顿了一下,然后):明天回来。上午九点半。

迈克:谢谢。

电梯门打开。加拉贝迪安走了出去。

迈克微笑着。终于搞定他了。

55A.外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萨莎走向坐落在南区的一家小咖啡馆。

56.内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这是一家很小的波希米亚风格咖啡馆。客人大多是男性。乔·克劳利,42岁,大块头,娃娃脸,独自一人坐着,眼睛盯着门口。他焦虑不安。大门开开合合。此时,萨莎走了进来,在原地停顿了一会儿,她环顾四周。

乔·克劳利:您是法伊弗女士?

萨莎:你是乔?

他站起来,差一点打翻自己那杯咖啡。他拉开凌乱的桌子,开始清理上面洒落的食物碎屑。

乔·克劳利:糟糕。太抱歉了。

萨莎:不,没关系,没有问题。

乔·克劳利:呃……请坐。坐在这里好吗?我等你的时候要了一块松饼。实际上,我要了两块。我一紧张就吃东西。

萨莎:我也这样。(继而)我希望我没迟到。

乔·克劳利:不,你没有,是我早到了。早了大约一小时。

萨莎:你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吗?你觉得这样行吗?

57.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加拉贝迪安以及25岁的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三人坐在一起。麦克索利看起来长得很帅气,只是衣服破破烂烂的。他的神态没有表现出紧张,但他说话的调门很高,身上还有注射毒品的印记。

迈克:你不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会写出我的名字吗?

加拉贝迪安:不会。

迈克:如果你不想我写出来,我不会。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只有一个孩子。他是独子。我不确定是否想让他了解这些。

迈克:好的。我知道了。

加拉贝迪安:只要你觉得需要,你可以随时中止这次采访,帕特里克。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好的。你可以记笔记。

迈克:第一次发生时,你在什么地方?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在海德公园旁边的贫民区。

迈克:就在停车购物旁边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你认识那里?

迈克:是的,我曾经开过好几年出租车。那地方开门早,咖啡难喝,对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我想是的。

麦克索利根本就没进去过。

迈克:你那时候几岁?我是说事发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12岁。那时,我爸爸刚刚自杀。

迈克:老天呐。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是个十足的混蛋。而我妈妈,一开始的时候,她情绪不是那么稳定。

迈克:什么意思?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的意思是她脑子有问题。

加拉贝迪安:她有精神分裂症。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同样很混蛋。

迈克:那么你初次遇到吉欧根是怎样的情景?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妹妹在甜甜圈店里遇到他。她跟他说了我们父亲的情况。听完,他就飞奔来我家了。

帕特里克紧张地抓了抓自己的手臂。

58.内景,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乔说话语速很快。他喝了一大口水。

乔·克劳利:就是这位修女,芭芭拉修女,她为受困扰家庭的孩子们组建起来这个小团体。

萨莎:在什么地方?

乔·克劳利:多切斯特的圣安布罗斯。是她将我介绍给尚利神父的。他是那种走街串巷的神父,长长的头发,很时髦。他邀请我到他位于后湾的公寓去。

萨莎:在后湾?

乔·克劳利:灯塔街。你是在那里长大的?

萨莎:我是在俄亥俄州长大的,但是我妈妈是苏西区的人。

乔·克劳利:所以你还是认得那里。我可从来没有去过后湾。

萨莎:第一次拜访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嗯,他开始很友善,很随意,也很有趣。他给我看了他的风铃,就像婴儿床头挂着的那种。我想他甚至看出来我是个基佬。但是,他用的别的词语,比如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

萨莎: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吗,乔?

乔·克劳利:是的。但是这种信息可不是能够跟别人分享的。起码在多切斯特不行。

萨莎:好的。然后,他给你看风铃,然后又发生什么了?

乔·克劳利:好吧,我有点儿害怕。我猜他也看出来了。所以他说,你知道做什么能有所帮助吗,不如我们来玩脱衣纸牌吧。当然了,输的肯定是我了。事情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萨莎:具体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具体来说,他猥亵了我。

萨莎:乔,我觉得这时候,用词非常重要。我们虽然不能依此进行宣判,但是光说猥亵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

乔向后靠了靠。此时服务员走了过来,为二人端来两杯咖啡。

乔·克劳利:也许我们应该谈点儿别的。

5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麦克索利和加拉贝迪安,三人坐在一起。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吉欧根来我家,我的妈妈简直激动万分。我的意思是,这就像上帝光临一样,你能理解吗?

迈克:当然。然后又发生什么呢?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真的想听那些破烂事儿吗?

迈克:是的,帕特里克。我想听。

帕特里克明显在努力挣扎着。然后,他继续说道。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提议带我去买些冰激凌。他是一名神父,而我只是个孩子。所以,我就跟着他去了。

迈克:当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当我们开车回家途中,他开始拍我的大腿,然后……他的手向上滑了过去,抓住我的鸡巴。我呆住了,我简直他妈的石化了。我根本不能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是个小孩。(继而)我根本就没碰过那只冰激凌。它全融化在我的手里了。

迈克:之后你又见过他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啊。

加拉贝迪安:好吧,很好。现在,让我们停停……

麦克索利低着头,盯着自己的手。他浑身发抖。然后,他开始不停地抓挠着自己的手臂。这时,迈克注意到了,他手臂上满是注射毒品时留下的针眼。

60.外景,波士顿南区,泰特斯麻雀公园,白天

萨莎和克劳利走过公园。我们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教堂。克劳利显得有点紧张。

乔·克劳利:他说这是一种能让我身体放松的方式。

萨莎:接下来发生什么。

乔·克劳利:他脱下衣服,跟我说他已经抑郁太久,也许我可以让他高兴一些。他让我给他口交。演技可真够好的。

萨莎:你做了?

乔·克劳利:是啊。我知道你一定在想,我为什么会给一个比自己大三十岁、那么恶心的人做那种事情。但是,你得知道,这是我生活中,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作为一名同性恋没什么不对,而他还是一名神父。

萨莎:你给他口交。你们有性交吗?

乔·克劳利:有过。但不是那次,是后来了。那些破事真是毁了我。虽然我现在明白了,但是那是一切的开始。这让人感觉非常混乱,你要知道,这么被人引导接触性,然后又喜欢上男人……

乔流下了眼泪。他停下来,擦拭着眼睛。

乔·克劳利:对不起,我就知道我会哭。对不起。

萨莎:不要对不起。这没关系,乔。没关系。

乔注意到一些孩子正在教堂前面的操场上玩。

乔·克劳利:是呀,教会就在那里。游乐场就在那里。

乔紧张地笑起来。

萨莎:乔,你有没有告诉任何人?

乔·克劳利:告诉谁,神父吗?

61.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晚上

天色已经黑了。迈克正在记着笔记,而麦克索利已经穿上自己的外套。他向屋门口走去,迈克也站起身来。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能用一下您?

 4 ) 看的全身发冷

“fucking ninety priests”

这个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跟Ben的反应是一样的. 看之前我当然搜了豆瓣看了影评介绍, 对娈童案大概也知道个一二, 但是跟着电影看到这块儿的时候还是不禁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are u fucking kidding me? 当然, 在影片结尾就更是感到全身发冷. 打出的字里说, 波士顿一共有249名牧师被指控, 然后就是一份有此类情况出现的城市名单, 满满一屏幕, 先是美国城市, 然后慢慢到了全世界.

片子对娈童案本身的描述非常到位. 有几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是sacha采访一个曾被侵犯过并且在那时候就知道自己是gay的男孩儿时, 他说, 你知道吗那是第一次我作为gay的身份被认可, 还是被一个神父认可. 多可悲啊, 神父特意挑选那些贫困的, 家里各种问题的, 或者同性恋,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说出来, 而这竟然成为这个男孩儿在那时候聊以慰籍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那个非常直率的牧师, 非常坦诚的承认了自己干的事情, 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 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居然把这种事情看作再正常不过, 没什么的事情. 但是他转而说, 因为自己不认为那个是rape, 他知道什么是rape, 因为他以前就被强奸过. 那一刻整个故事就深入到了另一个层次, 一个循环. 还有robby发现自己高中就有一个牧师侵犯过孩子, 而那个孩子还是自己的同学时, 他去了学校. 校长和当时的一些同学显然都知道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不做声. 于是robby说, 牧师当时可是hocky的教练啊, 我只是庆幸他没有选择你我. 这些细节影片都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但是给观影者都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东西. 另外影片快结束, 大家开始全力以赴写稿子时, 背景音乐居然是唱诗班的孩子们唱圣诞歌曲. 非常讽刺, 也非常悲凉.

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对新闻界本身的一些反思. 其实片子并没有涉及娈童案本身特别多, 当然所涉及的部分都很震撼, 但是故事本身是很白描似的对于这个报道过程本身的记录。很多非常真实的描述, 比如说911之后所有人都必须停下手中的活儿去报道这个, 然后“抢独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是他们很看重的. 然后我感觉最悲伤的是, snap的头头跟他们说, 几年前我就把这一箱子关于受害者的信息寄给过你们, 但是你们根本没有理. 合作的律师总是不肯透露信息, 最后被逼急了才说, 案发后一年我就把我知道的牧师名单都寄给你们了, 但是你们忽略了. 影片的高潮, robby的律师好友被质问了很多次后把robby赶出家, 随后又追了出来, 在名单上划出了自己辩护过的那些, 然后说

what took you so long?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发生, 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 就算是新闻人, 也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我很同意之前的一片影评, 记者也是普通人, 也做着普通人会做的决定. 揭晓这个事情最难的并不是实际的过程, 而是说服自己的去做. 教会的力量固然大, 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如果记者自己心里没有质疑, 就没有问题.

另外电影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好. 不刻意, 非常自然, 比如说心上任的主编就是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但是非常坚定的人, 指出来问题不在于每个牧师, 而是整个体制, 整个系统, 也是因为他整件事情才真正被重视起来. 绿巨人演的Mike也是非常棒, 说话的时候歪着头眼睛一大一小, 看着访问者手里一直飞快的写着, 非常到位的人物塑造. michael keaton就更不用说了, 从鸟人的时候就很喜欢他.

总之真的是一部好片子...嗯嗯

 5 ) 即使拿下了两座小金人,也不足以衡量这部电影的分量

人类的天性总是善忘而又渴望被铭记的。 于是乎,自打人类学会记录那一天起,各种“说故事”的职业便始终印刻在漫长历史图景里。朝廷史官、民间说书人、小说家,以及今天的相声演员、新闻记者还有电影人,都可以算是“说故事的人”。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他们似乎都不怎么好好说故事了。撕逼站队、歌功颂德、吸引眼球,这些好像都比认真说故事重要。也是,有了铁饭碗和金钱袋,谁还在乎那些“故事”呢。 还真有。

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一系列揭露波士顿地区天主教会“娈童”丑闻的报道,引起了全球震惊。背后“聚焦”报道小组,花费了近2年的时间调查取证。 2003年,该系列报道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而这个奖项,是普利策最有分量的一个奖项。 2015年,电影《聚焦》在北美上映。导演托马斯·麦卡锡用128分钟的时间,讲述了当年那一段真实的故事。 2016年,《聚焦》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4年斗转星移,两队人马因为同一个故事,得到了业界的最高赞誉。

迈克尔·基顿与人物原型Walter V. Robinson,
马克·鲁法洛与人物原型Michael Rezendes,后者
瑞秋·麦克亚当斯与她扮演的人物原型Sacha Pfeiffe

先来说说电影。 与大部分不断营造戏剧冲突、通过配乐烘托氛围的电影不同,托马斯·麦卡锡讲故事的方式冷静到近乎“冷淡”。全片镜头平稳扎实,多用中景、近景,连特写镜头的使用都十分谨慎。和大多数纪录片一样,导演采用了最真实、最日常的观察视角来呈现故事,毕竟,真实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 但真实和日常绝不意味着普通,导演对于构图和画面的控制,细节的追求,令人惊叹。比如说,在用于交待环境的远景中,永远都有一座若隐若现的教堂。

座落在城市各处的教堂,一如无处不在的教会力量。 斯坦利·图奇饰演的“维权律师”加拉贝迪安(Mitchell Garabedian)在与马克·鲁法格饰演的迈克·雷泽恩德斯的一次对话中,直接点明了这一点。

此外,配乐的风格同样也十分克制,好几处关键剧情中,甚至没有配乐。再加上精准的对白设计,清晰的人物关系呈现,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整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一部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这些都是讲故事的技巧。 更具震撼力的,永远是故事本身。 一群记者揭了教会这么大一个疤,其中经历的艰难和阻碍可想而知。天主教会在波士顿地区,甚至在整个美国影响力之大,绝不容小觑。 简单来说,罗马天主教徒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24%,而波士顿地区又是天主教重镇,教徒比例高达45%。说个不相关的数据,目前中国的“组织成员”,只有全体公民的7%不到。 如果不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在时刻敲打,恐怕没有人能够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完成这项任务。这是记者对基本职业操守的坚持。 影片中还有几处情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当报道小组意识到吉欧根案绝非个例之时,他们决定通过反向追查的方式,找出“因病”或因其他“非常规因素”而调任或离任的神父。当时大部分的资料仅有纸质记录,因此小组成员只能采用“尺读”的方式进行排查。

于是图书馆、地铁站、咖啡厅、厨房,都成为了是他们秉灯夜读的场所。

一字一句,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持。 当迈克费劲周折拿到了证据,证明红衣主教伯纳德·劳早在20年前就对神父娈童的事实知情,却选择视而不见之时,与组长沃特尔·罗宾森在是否抢先报道该事实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这一时刻,长时间积累的情感终于无法压抑。

这也是全片情感色彩最为浓烈的一段。 这里所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对竞争对手可能抢先报道的担忧,更是在发现了如此骇人证据面前的愤怒,甚至惊恐。 记者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在人性之外,记者更需要冷静和理性。 说出故事,不过是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涟漪,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新闻行业沉浸了几十年的罗比显然深谙这一点。想要揭露教会的罪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案例,而是一个体系。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罗比的选择是正确的。 然而,经验再丰富的记者,也曾有忽略线索的时候。就在发稿一周前的一次全体会议上,人们才发现,原来早在1993年,代理过众多“神父娈童案”的律师麦克利什就给报社寄送过一份20人的名单,而当年作为都市版负责人的罗比,却选择了忽略这份名单。 报社主编本·布莱德利扭过头问,“是你吧?你当年负责都市版。” 罗比回答道,“是的,是我。”

一句话,说出的是面对自己,面对过去错误的勇气。 一周后的凌晨,成千上万份报纸印刷出来,罗比坐在自己的车里,看着送报车鱼贯而出,此时他心中究竟是平静亦或是汹涌,情感之复杂我无法想像。毕竟,这个一场景,整整迟来了八年。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我是我喜欢的一幕。 报道正式面试的前一夜,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莎夏·菲佛皱着眉头,神情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奶奶。而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认认真真读着样刊的奶奶,是一辈子虔诚的天主教徒。背景里,是依然亮着彩灯的圣诞树。

文章还没看完,奶奶缓缓抬起头,用颤抖的声音说,“莎夏,能帮我倒杯水吗?” 短短几秒的画面和一句台词中,一篇报道,能给整个社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怎样巨大甚至毁灭性的冲击,已经淋漓尽致。 类似这样打动人心的细节,在电影里无处不在。 真实、坚持和勇气,在电影和现实里遥远地呼应着。 ... 既然电影说的是新闻报道,那就趁机再多说几句。 在我曾求学的人大新闻学院,素来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调侃: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畜牲使。的确,在传媒行业,不论国内国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又穷又苦又累。更糟糕的是,有时甚至不得不接触很多有悖于自身价值认同的内容。 再加上近年来传统新闻业支离破碎,新媒体行业鱼龙混杂,连段子手们都禁不住调侃:如果记者的女儿报考新闻专业,一定会被打断两条腿,如果是儿子,三条腿都打断(雾)。 而且,同学们之间也常常自嘲,后悔当年入错了行。 可是,当被真正问起,是否后悔进入新闻学院学习时,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曾经是一名记者。他说: “新闻职业要求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新闻工作环境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将新闻工作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职业中不断进步。阿尔维托·耶拉斯·卡马戈曾经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两次当选哥伦比亚总统,但他甚至没有高中毕业。” 不管将来是否真正从事新闻职业,学习新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人成为更好的公民,甚至成为更好的人。不仅是多角度多立场的思维方式,冷静客观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是一位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今年号称“互联网内容创业元年”,放眼看去,四下的确是一副盛世景象。微博网红、直播博主,谁都可以成为“说故事的人”;不论是鸡汤、毒鸡汤还是热点八卦,都是吸引大众的眼球的“好故事”。KPI的压力,流量的诱惑,还有历年来记者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遭受的污名,媒体环境的窘迫,更是让不少新闻学子们羞于承认、甚至放弃曾经的新闻理想。 于是守护正义的成本越来越高,好像若是开口立下豪言,便是虚妄,而坚持信念和理想,仿佛也与守旧、笨拙再也脱不开干系。很多时候,在朋友圈里转发一篇文章,已经是能付出的最大努力。 这简直是一场可怕的逆向淘汰。 也正因如此,此时此刻《聚焦》的出现和获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意义非常。 它是一个提醒,更是一次警醒。 毕竟,人类的天性总是善忘的。 所以,当人们走出影院准备上厕所之际,或是从电脑面前起身倒水喝的时候,能唤起心中的一丝真诚、坚持和勇气,那么我想,说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所怀的最大期望,也就达成了。

 6 )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有时候我们都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亮了,而人们却开始相互指责。”那一天早上,报道发出后,“聚焦”小组办公室的电话突然被打爆了。对记者而言,揭露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可是这部电影在记者调查事件真相之外还讲述了“沉默的螺旋”机制以及囚徒困境,同样值得深思。

 短评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17分钟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推荐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2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35分钟前
  • 推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40分钟前
  • Zou Sir
  • 推荐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47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52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movies that make you want to make movies

60分钟前
  • 瓦铃铛
  • 力荐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1小时前
  • 小白兔🐰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1小时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1小时前
  • 张小北
  • 力荐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