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5

记录片英国1991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5 剧照 NO.1人生七年5 剧照 NO.2人生七年5 剧照 NO.3人生七年5 剧照 NO.4人生七年5 剧照 NO.5人生七年5 剧照 NO.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3人生七年5 剧照 NO.14人生七年5 剧照 NO.15人生七年5 剧照 NO.1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7人生七年5 剧照 NO.18人生七年5 剧照 NO.19人生七年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1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五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都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成家立业。艾普特再次追踪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爱情是否美满。七年,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每一个人的面庞。   再次时隔七年,命运之手是垂青于谁,还是跟我们所有人,开了场偌大的玩笑。

 长篇影评

 1 ) 35岁前,我们所经历着/过的心理危机

最近几天在看一个系列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它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至今,每隔七年进行一次拍摄的纪录片。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少年,从7岁到63岁,这部纪录片涵盖了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他们的梦想、学业、爱情、工作和家庭,以及他们经历过的成功、挫折、喜悦、悲伤与迷茫。岁月如梭,人生七年又七年,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发生了什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看了下去。

截止到目前我看了7岁篇、14岁篇、21岁篇、28岁篇和35岁篇,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发现了一些影响了他们人生的重要因素。今天先针对这些人生阶段一个人物的人生发展写点东西,全部看完后也许会再写几篇。

01成年早期前,我们所经历过/着的心理危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心理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一个特有的心理危机。这个危机不是指灾难性事件,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心理学思考小黑板:埃里克森的理论模型并不代表着人人都要以年龄对号入座,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不同的危机。然而,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面临的一些典型挑战。 而《人生七年》在35岁篇及以前,涵盖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六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成年早期,我们很大程度上经历着/过六个心理危机。片中一位人物尼尔面对危机的方式,让我深感可惜,也时时反省。 02尼尔,从双教师家庭里活泼可爱的儿童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消极面对心理危机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尼尔在英国利物浦一个郊区长大,7岁时的他是一个开开心心的小朋友,14岁时在上一所综合学校,以牛津大学为学业目标。后来他没有考上牛津,去了阿伯丁大学,并在一个学期后退学,21岁的他在伦敦一个建筑工地干活。28岁时,他无家可归,做过好几份工作,但都不喜欢。几年后他在设得兰群岛定居,35岁的他住在一所公营房屋里,靠拿低保生活。

从这份简单的人生履历上看,他的人生转折似乎是在21岁前选择从大学退学到伦敦一个建筑工地干活时发生的,高等教育的缺失令他选择的多是一些低收入的、临时性的工作,生活质量也无法达到保障。教育的确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影响。

但对尼尔来说,明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阿伯丁大学也是一所世界名校),为何却放弃了呢?他的回答是无法适应阿伯丁大学的生活,以及更多采访中透露出的端倪,当他进入综合学校之后,他开始感受到自己并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聪明,虽然他十分努力,仍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多次谈到了自己的父母,语带责备和控诉,声称在他身边从来没有人告诉他、教过他要如何去应对生活,应对挫折。

这是典型的第四阶段学龄期心理危机——勤奋-自卑。“通常在6-12岁的学龄期,孩子们进入了被称为勤奋与自卑的心理社会阶段。当孩子们在学校与朋友进行社交活动和学术活动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那些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会发展出一种能力感,而那些受到打击的孩子则会留下一种自卑感。”这在中国常常是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而从尼尔的采访中听起来,他的父母对他具有很高的期望与管束,当他在学校经历挫折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建立起合理的自信,从而导致了深深的自卑感,开始变得缩手缩脚。这是他开始被动(因为没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面对心理危机的开始。

正如埃里克森所指,“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当尼尔在被动消极地度过学龄期,他一直面临着第五阶段青春期(12-20岁)的心理冲突——身份与角色的混淆(身份-困惑)。在这个阶段里,塑造一个强有力的身份是找到未来生活方向的基础。对当时充满了迷茫、怀疑与不自信的尼尔来说,“考上牛津”成为了唯一能够支撑他的身份稻草。因此也才会有后来从其他大学退学的举动。可以说,从那个时候直到他的35岁,他一直都处在“身份-困惑”的危机中,随后他做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可以讲一些博学的课程,因为他看过很多相关的书,或在剧院工作,做灯光或导演……他一直在探索不同的行为、角色和身份,但仍是以消极的方式——工作不喜欢就换,一旦事情发展违背了最初的想法就崩溃,而不是积极的方式——去承担或寻求心理帮助。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想要成为一个处在重要位置的人,却又觉得自己无法承担那些责任。”

第五阶段青春期是人格发展中尤其重要的阶段,它的心理危机持续时间可能比通常意义上的12-20岁更长更长,在这个阶段里,那些找到认同感的人会感到安全、独立,并准备好面对未来(如《人生七年》中的其他一些人物,无论上过大学与否,但凡在这个阶段成长得比较好的,在35岁篇中对自己人生的满意度都更高),而那些仍然感到困惑的人可能会感到失落、不安全和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也正因为这个被消极应对而无限拉长了的青春期“身份-困惑”危机,尼尔的人格发展第六阶段成年早期(20-40岁)“亲密-孤立”姗姗来迟尽管尼尔在28岁篇和35岁篇中谈到了他对婚姻、家庭和朋友的想法,却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这个阶段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有爱的关系。约会、婚姻、家庭和友谊在这个阶段很重要,通过成功地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个体能够体验爱并享受亲密。那些无法建立持久关系的人可能会感到孤立和孤独。”

03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与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戏剧化的是(戏剧永远来源于生活),随着纪录片的持续,电视娱乐行业的发展,《人生七年》的观看者越来越多,35岁篇中的尼尔收到了大量的“粉丝”来信,许多人称从他的人生中看到了“不向生活随波逐流,不妥协”,或是尼尔自己所谓的“完全做自己,不屈于社会同化的压力"。这真正印证了一个作品一旦被公之于众,其解读的权力就完全交给了它的观众。而每一个观众,因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领悟、心理状态、心智成长,甚至那一天的气候、心情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乃至大相径庭的解读。但这样的人生,真的让尼尔觉得满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看看尼尔是如何看待职业、婚姻和生活的。

对待职业,他从16岁开始就觉得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他渴望别人看到他写的东西,即使自己出钱出版也无所谓,他需要别人觉得那是有意义的。

对待婚姻,他说:“每个未婚的人都希望找到一个人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我很难找到一个女人来容忍我的清高。”

对待生活,他说想逃在幻想里,希望有人拿出仙女棒一挥就可以解救他。如果他以前如何如何做,就会怎么怎么样。

这是一个完全出让了自我主动权给他人的做法。也同时出让了定义自己人生的权利。职业、婚姻、家庭、友情等对我们来说的确都很重要,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不同层面的支柱(支持),但前提是你要成为自己的支点(中心)。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有意义去做事情,也不要把救赎当做婚姻的目标(虽然有的婚姻真的能成为救赎,但那同样需要两个人都经历一番锤炼找到各自的支点),幻想更不可靠。

在心理危机出现的时候,要懂得寻找支持系统。这些支持系统,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或一些经验更丰富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些书籍。但他们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当你发现情况越来越糟,或你一直在逃避/战斗,或突然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还有一个更有效的选择,那就是寻求专业的支持系统,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医生等等。

人生的满足感,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或苗条,而是来自于肯定自己的人生。而相比于过去社会分工更固化的年代,当下我们的确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人们也越来越少从某一个固定的职位或角色中找到满足,那么,就去发展你内心的弹性吧,那会让你突破惯有的限制,发现更多的选择。从众多选项中选择你热爱的,热爱你选择的,那才会让你真正肯定自己的人生。 后记:其实我不太喜欢写一些讲大道理的文章,写这篇时我一直告诉自己要谦逊,但写到尼尔的时候还是有些犀利了,其目的不是为了去评判他的人生,而是自己在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反思,希望自己能避免进入那样的陷阱,也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只要你愿意去积极应对人生的困境,随时都有希望重振人生。《人生七年》中还有一些我喜欢的人物,鉴于篇幅有限(我写得也有点累),争取以后再写。

晚安。

---------------------

醒着,也是梦啊

璐怡丝Louise

戏剧治疗师 / 艺术心灵导师

心艺社社长 / 深圳一剧团联合艺术总监

个人公众号,写写艺术、戏剧、爱、自我价值与心中的尘埃

Louise in neverland

 2 ) 人到中年

看完28Up,再看35Up,心里其实有一点点不舒服。

如果说28岁是充满选择的年龄,那35岁大概是安顿下来的年龄吧,正式进入中年行列的感觉。

(其实有一点震惊于35岁的大家,怎么就感觉已经,那么老成……)

关键词1:婚姻状态

28岁的大家,逐渐结婚生子。

35岁的大家,婚姻状态基本稳定。关系好的继续和谐共处,难以继续相处的人则选择了分开。

感觉离婚率还挺高的,特别是底层的孩子们。

想起之前看研究表明,和一般人想法不一样,上层阶层的婚姻其实更稳定。

大概,也和上层阶层的人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关吧。

依然喜欢Suzy和Paul的婚姻状态,岁月静好的样子,是一辈子的感觉。John的婚姻状态也很好,是互相支持、共同前行的感觉。

其实很惊讶于Andrew的婚姻也持续稳定着,感觉他们不像是那种soulmate的感觉。

Bruce和Nick一个未婚一个离婚有点可惜,感觉都是很好的男生啊,既优质人品又好。可能,很好的男生也不一定适合结婚吧,人品和相处不一定成正比?或许这些优质的男生身上有一种难以亲近的神秘气质吧,一般人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

(自己似乎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男生,是不是需要给自己“危险预警”,害。)

关键词2:父母离世

虽然才35岁,但是却有很多人已经要面对父母离世的问题了。

有点难以接受吧。

但是,可能确实要正视这个问题,想想自己遇到的话该怎么去处理吧。

关键词3:子女教育

令人比较难受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不同阶层的人有了子女之后,他们的子女似乎又继续着父母的人生轨迹。

底层阶级的孩子们依然过着比较涣散的生活,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可能已经开始在为未来的成功之路做准备了。

或许,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才是最明智的道路吧。

虽然,自己离35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希望自己的35岁可以更加活泼一点吧~

希望那个时候是个快乐的中年人~

 3 ) 《人生七年》:无限可能性的深渊里,好奇心是种绝症

文丨微我无酒

最近看了个神级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不管觉得它好或不好,人人都得承认,这样的片子,一生大概只能看完一部,而且也只有这一部。

这是14个人的人生之书。

BBC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和生活,纪录这些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现在《7 Up》系列纪录片已经拍到了第8部《56 UP》,每部的豆瓣评分都在9.1以上。当年7岁的小孩子们已经成了62岁的老年人,第9部《63 UP》将在2019年上映。

我们开着上帝视角看岁月流转,大量的细节娓娓讲述人生剧集,最终有些悲哀地发现,片子一点点地印证了导演最初的想法——英国社会阶级已经固化,想要跨越阶级难如登天。

但,也有例外。

Nick是农民的儿子,属于穷人阶层,但他凭借着天才的头脑,考上了牛津大学,一跃成为精英,去美国做了物理教授。 另一位,Neil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本有着相对光明灿烂的前途,却直坠深渊,沦为流浪汉。今天我想翻开的是他的人生之书,讲讲他35岁之前的命运变幻,一个关于存在、质疑、意义和选择的故事。

▲ 7岁的Neil

谈到长大后的梦想,7岁的Neil说,要当宇航员。他的眼神清澈极了。

他知道也许当不成,那,做个旅游大巴司机也不错。他会带游客去乡下、去海边,安装一个独属于他的大大喇叭,高声告诉游客今天去哪里,玩什么。

上层阶级的John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中产家庭出身的Neil,还开心地讲述着如何假装拿着木棍,模仿击剑的声音,给刺到就要夸张地大喊一声:啊!

他放学回家一路是蹦蹦跳跳的。夏天在草地上玩摔跤。

聊到有色人种,其他小孩知道是在说黑人,有些已经有意识地在说学校教的“正确”的话:我不歧视他们……但到底还是小孩,便会再补上一句:最好还是永远不要遇到呀。

Neil小朋友说,有色人种?有点像鬼耶。要是有人是紫色的,长着红红的眼睛,黄色的腿,那真是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全片再没有第二个小孩子,显露过这样天真美好的神情,全宇宙的色彩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斑斓闪耀。

▲ 14岁的Neil

14岁的Neil去了新的学校,见了更多人。有人很聪明,有人很笨,竞争激烈,但同大家一样,他也茫然地说着:“竞争是好的,不然人就会太放松,不够努力。”

他玩国际象棋。还想要从事和旅游有关的事业。

他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变得内敛忧郁,话也说得不走心,不确定。

▲ 21岁的Neil

21岁,承载着身边许多人的期望,他申请了梦想中的牛津大学,没有被录取。

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认真读书两三个月,半年后他退学了。他想要逃离教育系统和既定好的一切。

辍学后他到伦敦做散工,联系收容无家可归人士的房屋介绍所,找到一个无主的房子非法入住。

他迷茫而焦虑,埋怨父母没有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对家人给出的职业选择——大学教授或银行经理,他又嗤之以鼻,“他们看不到我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父母觉得他“只是想给生活增加更多经历”,不肯做出选择,安定下来,但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有意义。

他也埋怨学校没给他正确的教育,虽然他也想不出什么才是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学校当初没有鼓励他开发智力、勤于思考,他肯定会更恼火,更生气。

他想过,未来也许可以身居要职,甚至从政,但又不太希望承担太多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怀疑着工作本身的意义。一个要职……多半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无趣吧?

他也想要幸福和稳定,却觉得一生都在挣扎,不曾认同什么,也不曾否定什么,一直在半空漂浮着,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稳定。

28岁的Neil

28岁,他拎着两个厚重的行李箱,站在路边搭顺风车。这样在英国全境流浪的日子,已经持续两年了。

领救济金让他觉得羞耻,可是不领钱又真的会饿死。他很感恩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用偷窃就能生存下去的国家。

他讨厌在喧闹酒吧那种主流无聊的放松方式,如果要说话,就应该让别人听到,就应该说有意义的话。应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目光接着目光,坦诚认真地谈一谈文学。

他不愿被日复一日重复麻木的生活洗脑,执意做清醒着的最后一人。在忙碌中失去自我,是不是真的好过长日难捱,无事可做?

他的职业志向又有了新的变化,也许,可以把读过的各领域的书,讲授给他人;也许可以去剧院工作,布光或者导演一部戏。读书时他学习的环境没有聪明人,这让他很快认识到自己智力的出众,了解到自己在许多领域都有潜能。

可他又是完美主义的。上学就要上牛津,否则宁可不接受大学教育。做其他事,也希望做到完美,否则干脆不开始。

在湖光山色里,在荒凉山野中,一个人呆着,仿佛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他在理思想的线团。我是谁,要去哪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太多的疑惑无法解开,脚下的路通往无数方向,他站在原地,在想清楚之前,干脆不开始人生。

在与主流价值的对抗中,精神上难免沾染抑郁尘灰。他抗拒医生的治疗,抗拒借助人造的东西恢复健康,这让人显得软弱。其实那些不是医生的普通人,对他说上一两句温暖的话就够了,这才是最好的药啊,可陌生人的善意并不时常出现。

所有人都觉得他过得不好,的确如此,他比7年前更落魄,他却说自己更自由、更开心了。

自由是心中不再有渴望,无欲无求。

开心是心中不再有期待——“即使所有的事跟我作对也不会绝望。”

他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拥有特殊的阻碍和困难这个事实,也接受虚度了的和即将虚度的人生。

接受了他所相信的上帝有时慈悲,有时又毫无因由地,过分刻薄。

▲ 35岁的Neil

35岁,他住在设得兰群岛,在社区剧团导演话剧。他终于吐露自16岁起,就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他开始写作了,哪怕自费出版,这应该也是有意义的事。

记者问他,你对自己的人生失望了吗。

他生气地反驳:我的人生还没结束。

他仍然觉得,只要可能,他能成为任何人。

他还是能想到各种各样想做的事,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去做成它们。

但这和实际的,他可能会做什么是不同的。他已经洞悉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他是个被太丰富的精神世界、太天马行空的幻想、足够的天资和无数个有可行性的选择,向各个方向拖曳到四分五裂,拉扯成碎片的人。

所以,7年后将可能在做什么?

他的答案来自深刻的自我认知:极有可能,流浪在伦敦街头,无家可归,什么都没做。

Neil是最天真爱幻想,最理想主义的那一类人。这样的人,小时候天马行空,脑子里全是故事,比如手握屠龙宝刀,勇闯紫皮肤红眼睛的“有色人种鬼国”。他们对生活的一切着迷,随口就能问出一亿个为什么。

有人说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对单一领域的好奇的确如此,对自然科学痴迷的农庄男孩儿Nick,他想要研究的是单一领域的一切,他便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到精英的阶级跨越。

但还有一类人像Neil这样,他们对宇宙万物都好奇,他们想上天入地,一瞬变成海,一瞬变成云。

Neil不介意从大学生直接变成建筑工人,不介意在旅舍做饭打扫房间,把法语能力仅用在接待住店游客上。他的职业理想一直在变,旅游大巴司机、灯光师、讲师、戏剧导演、创业者、政客。他并没有觉得这些职业的跨度如此之大,用到的技能完全不同有什么问题,对他来说都是一份人生体验,也都是他有兴趣学习、且有能力做好的事。

其他人在乎权利金钱,在乎家庭的幸福和温暖,他更在乎有没有从生活的大学中,看到更多,学到更多,思考更多,他觉得价值最高的事情是个人成长。

35岁那集,他说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我倒并不信这句话,他只是做了作家该做的事,为了阅历的增长,不自觉地广泛地收集了生活素材。

可这个社会需要对他人有用的人,必须选择一个职业来为他人服务。只是看看这个世界,游历一番,独自领悟一些道理,而没有输出,这是不被允许的生活方式。

他的悲哀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孤独。只要还需要吃饭、穿衣、用水用电、需要被人认同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没有办法脱离人类社会存在,获得绝对的自由。

他的悲哀是想要了解全世界,却没有足够长的生命。而对所有领域泛泛的了解,不能给他带来维持生活的收入。

他的悲哀是一份工作还没开始之前,已经一眼望到它的重复和枯燥,把生命投进去可能会停滞生长。

他的悲哀是天上没有掉下一份强有力的理想,一份当仁不让的使命,让他甘愿为某一个志业奉献一生。奉献十年?五年?一年?也许都太长了,当你把目光长久地聚焦到一点,就会错过其他风景。

幸福的本源难道不是参差多态?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社会的高效运转,职业分工将每个人钉在一个位置上,动弹不得。却从来没有人觉得有问题,每个人都平静地生活,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在一片土地扎下根,一晃就是一生。

Neil无法做出选择,选择的成本太过高昂。选择了一个职业,其他生活的可能性瞬息灰飞烟灭。所以他一直打零工,宁愿一无所有不受羁绊,宁愿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这些都是保留所有可能性的代价。

他选择一意孤行死磕到底的悲壮。如影随形的是,精神上贪婪无度、物质上又无欲无求导致的贫穷,同时渴求闻达入世和清高出世纠葛矛盾的悲剧,对生活和真理过度好奇收不回目光的不治绝症。

35岁的Neil身上还保留着7岁时的幻想和纯真,这是痛苦之源,他被外界摧折和自我内耗折磨得精疲力尽,仍然默默承受着,到了山穷水尽也不肯放手。

我自觉能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选择,也不觉得他是失败的,懒惰的。他的足迹遍及英国的每个角落,搭上无数的车,闯进各种各样的生活,见了许多人,读了许多书。风沙雨雪里走过一遍,世人的白眼中打过几个滚,在漫无边际的孤独、贫穷、饥饿、疲惫、不安、黑暗里穿行,他足够努力和勇敢地保持清醒,从未放弃思考,没向后退一步。

但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可怜和失败的。那些纯真幻想的光芒、自我打磨的疼痛、反主流而行的压力、卑以自牧的坚持,真的都毫无意义,在普世的价值面前,一文不值吗?

我写下这个问句,打了一个冷颤。

极目远眺,脚下有亿万条路,正涔涔地闪着冷光。

END

本文原创,已开通维权骑士,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ps: Neil的人生剧集已经更新到56岁,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跟进观看……但我觉得他悬停在35岁的样子,最真实。

友情观看福利指南:wx公众号“人间漫游指北”后台回复“人生七年”。

 4 ) 35up 影评

4·10周末电影沙龙。 到了35岁啦,小朋友成为大朋友了又成长了7年。 可以说大家的走向又不一致了。 这次看越来越能够认识对方了。 这一期 赛蒙没出现不知道过的怎样。 看完这一期的感想就感觉 青春真的很重要,真的35岁完全成熟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工作的压力,完全没有28岁或21岁天马行空的想法了。

1)Tony是敢作敢当的男子汉,虽然没有过多的钱财,但也活的很充实。在不能成为赛马运动员后没有沮丧,仍然开出租车糊口以及教孩子们骑马,他善于处理稳定家庭和父母关系,这也是他自信的法宝,35岁的他已经做完想做的所有事了,他圆满了。

2)suzy是婚姻拯救了她,有了孩子后,变得开朗了起来,她也在接受家庭对她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去世也让她感到伤心,但是你仍要坚强的活下去。

3)bruce 布鲁斯 对基础教育抱有帮扶之心。 我的机会就是把我学到的去回报社会,我的价值得以体现就足矣了。 因为在不发达的地区,我感受到孩子们生活很苦,当你会的越多,你的选择就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了。 想结婚但一切都还只是等待吧,不着急会遇到更好的。

4)Jackie三姐妹 都结婚结的早。 在很年轻就结婚一定会有所错过,你需要建设自己最关键阶段,一你结了婚你将面临三人间的关系处理了。 所以现在就在分开的阶段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抚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人在单打独斗了。 孩子激发出了我们的母爱,在不断适应环境和抚养孩子的同时,怎么赚取更多薪水养活家庭。婚姻很难但孩子或许是更更重要的!

5)nick 去美国教书的副教授。感谢小时候就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有些强迫症适当的放松。我觉得7岁看老,是很正确的,那个时候很多痕迹到现在还没改变,仍保留在性格里。在美国也不件易事,因为你没有任何支持的圈子,不断去想怎样去生存。

6)John Andrew Charles 你确定的事情,真的很可能就会发生。那些有优势资源的人,要帮助那些不像自己那么幸运的人。 他们都很强调教育,孩子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要会规划生活。

7)Paul 是婚姻拯救了我。 妻子给了很多鼓励,自己孩子也受自己影响总叹气,妻子有时候也没办法。Paul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 孩子也像他小时候一样,不知道什么是大学。

8)neil活的最明白,但又是活的最惨的一个人。 明显的感觉到,没有28岁时说话有逻辑。 很有想法的一个人,但是沉浸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自己也有所认识但没有办法,他想按自己的方式活着。知道自己配不上别人,可能也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吧。

看完整部影片,最大的感慨就是 孩子与生活。 孩子对应着教育、家庭;生活意味着开销、活法。 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法则,可能是伴侣影响,也会是自己从小性格而致。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受环境和关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有新的成长和启发的!

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

 5 ) 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

虽然友邻建议我不要太早看超出自己岁数的部分,但我还是怕会陌生这群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哈哈哈哈哈哈哈,说这样的话有点奇怪)。

说真的,就像托尼自己说的,35岁,他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尝试了自己骑马的梦想,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是也曾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了,不是么?托尼总是给人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既视感,他照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固然生活让他按部就班,但骑马和临时演员都算是不太糟糕的尝试,至少他是用出租车司机,开一家自己的店铺这样说到做到的事情换来的,这样就挺不错了对吧?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从妻子接受采访时的言论中得出了他和孩提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性格改变,还是大男子主义,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他自己的身上,回忆起去世的父母,他还是哭了。

我也说不准苏西会不会离婚,至少现在看来还是挺好的,阶级的壁垒在变得更加坚硬,当然了,这对于她是好事,她超额完成了关于孩子数量的预期,也从一个叛逆少女变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所处在的阶级能保护他们,就算创业失败也能衣食无忧,在她的身上至少是能看见成长的。

布鲁斯是中产阶级,有自己的想法,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布鲁斯能够早一点脱单吧,他聪明,中产阶级虽然是所有阶级里最不稳定的,但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把自己的精力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他对于成功或者是名利显然有自己的看法,至于单身,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的工作性质至少在这一集看来,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找到伴侣的状态,但至少他能从中收获快乐。

虽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东区的那三个女孩和另外三个男孩总是一起接受采访,但显然苏是三个女孩里最晚接触婚姻的,尽管还是离婚了,但至少她对于眼下的生活还算可以接受,并且对之后的人生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琳恩是三个姑娘里最早接触到婚姻的,显然,她对于婚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并且没有出现任何的大问题。

杰姬的经历至少能够看到社会对于单亲妈妈或者非婚生子的包容,尽管我们回忆起第一集的时候,可能她看上去是最期待一个孩子众多的家庭的那个。

琳恩是三个女孩当中唯一一个婚姻存续的,但我不知道怎么说,她给我的感觉是最难相处的,永远不满,永远不能心平气和的陈述,但她就是能长久的维系自己的婚姻,就是那么的神奇。

显然这三位的生活中,总是要考虑因为缺少金钱而带来的烦恼,但就如她们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她们稳定,但那不是真实的,是骗局,她们的稳定不是安逸的稳定,而是毫无指望的稳定,她们要和生活进行抗争,所以有时候不得不面目憔悴,说一句,其实托尼的妻子又何尝不是和这三位东区女性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女性呢?

 6 ) 笔记,防止忘了

1. 托尼Tony直言生活中充满诱惑,有4个孩子,主要是妻子在管,他会纵容,认为纵容是爱,同时也认为尽量能给孩子足够的背景条件。父母已经过世。

2. 苏西Suzy 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家庭幸福,认为管教重要。28up时父亲已经过世,母亲目前患癌。后悔十五六岁虚度光阴。丈夫创业,压力比较大,还是会陪家庭。

3. 布鲁斯Bruce 在孟加拉国某地当老师,未婚,父亲过世。

4. 苏珊Susan 24岁结婚,有两个孩子,目前离异,每周有一天会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圈子里也是离异情况较多。

5. 琳恩Lynn 有两个女儿,已经习惯了婚姻家庭生活。母亲去世了。本人患病,脑部静脉问题。

6.杰基 Jackie 离异,28岁时选择不要孩子,但在离婚后的一段短暂恋情后有了一个儿子,目前是单亲妈妈。母亲患癌已故。

7. 尼克Nike 有一个1岁儿子,目前副教授。和妻子已经分手,好像是上一期播出后,大家就认为他们夫妻之间存在问题。

8. 约翰John 是法庭律师,方向公司法。娶了驻保加利亚前大使的女儿,致力于改善保加利亚的生活,认为参加拍摄是每7年注射一次毒药,不想出现在电视前,但希望通过这种关注让大家注意到保加利亚。

9. 查尔斯Charles 在BBC,去年结婚,不愿出现在镜头前。

10.安德鲁Andrew 成为所在公司的合伙人,妻子家境一般,28岁结婚,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11.保罗Paul 和妻子吵架会让妻子走,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妻子认为如果没有本片他们早就离婚了,因为影片记录下他们有过的美好时刻。态度消极时候,妻子说当作没看见。

12.尼尔Neil 住在一家公寓,会参加儿童剧演出和导演。认为自己应该是个作家。全国各地有很多人给他写信,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逃避主义者,向他寻求帮助,但对他自身生活来说,没有帮助。

感觉28~35的这七年,大家其实变化不大。

 短评

1991年,我仍没有出生。这个纪录片真的细思极恐,我需只用几个小时,就仿佛陪他们过完了一生,一集到下一集,就可以继续看见皱纹爬上他们的脸,听他讲述这一阶段的经历。拍摄这个纪录片对他们本人肯定是有影响的,批评和承受到的压力无法想象,真的就像楚门的世界。感谢被记录者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素材,被参观阅览和解读。

7分钟前
  • 豆酱好吃吗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就喜欢Bruce,他后来的人生也让我敬佩。对Neil,真希望他能下一个七年好起来

9分钟前
  • headradio
  • 推荐

Bruce和Neil这两个人活得太浪漫主义了,竟然有点羡慕。他们是这群人里活得最认真的两个,只是Bruce给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找到了出口,Neil还在彷徨,但渐渐有了方向。

11分钟前
  • 饲养员Bemarvin
  • 力荐

看到这里还是替neil捏了把汗,感觉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12分钟前
  • 地球包围外星人
  • 力荐

开始进入中年了。上层人士成功专注于高层次的事业:慈善、公司并购,最起码在家富养孩子。中低层开始了各种生活琐事的烦恼:孩子教育、婚姻危机、离婚和再婚、收入问题、工作琐事,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不得不说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真的不错了)9

1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没有不普通的人,贫富差距,受的教育不同,到了35岁的时候一切还是按部就班的,很难说是不是谁比谁更快乐,虽然有些人即使嘴上说着我很幸福我不在乎钱,脸上的疲倦和无奈去那么明显。难以想象以后的以后的以后,我也要面对他们面对的离别。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谁能真正与众不同。

14分钟前
  • Muggle、佑。
  • 推荐

教育以及婚姻改变人生,但性格家庭却是铸造一切的基石。这真是个残酷的纪录片,当最后问neil你会疯吗简直不带任何情感。人生面对不同的选择,一步错步步皆错,好好努力让自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16分钟前
  • 拖延症患者花斑
  • 力荐

neil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

18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昔日的高富帅如今要靠政府的救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看来真得好好努力啊,连高富帅不努力都成这样了,我吓得马上把贴吧卸载了,下载了一个Photoshop和一个dreamweaver

22分钟前
  • 放映员甲某、
  • 力荐

上层阶级真的太难失败了,他们的精神也脱离了家长里短,比普通人早了十几二十年开始思索高层次的需求。

27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Neil 越来越落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有强大思想却没我执行力的人,往往比没有精神追求却能平庸过日子的人,过得更差。这是所有读书人都该引以为戒的。

31分钟前
  • 海右风歌
  • 推荐

也许阶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上层的人出生就能站在高处看世界,清楚的知道现在和未来的位置方向,下层的人就像夏天搬粮冬天吃的蚂蚁,用相似的轨迹活着,能在下层看清楚的人,大多天资聪颖,聪颖的人都会努力,但是不是所有都能成功,一时的快乐不会是一生的快乐,越没有钱就越惨,越惨就越是清醒,越清醒就越不愿意放弃自己。

33分钟前
  • 西门达达
  • 推荐

Bruce这样的要是生在我的年代,真是想嫁啊。高富帅三人组里Andrew越发平和了,Charles看起来很犀利还有年轻人的闯劲,这两个都比较喜欢。John大概属于我欣赏不来的那一类常年游走名利场的成年人。

36分钟前
  • 蹲在地球表面
  • 力荐

令人感慨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很懂得自省,无论是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还是上层的富人,都很有同情心和公德心。这跟国内的民众相比有甚大的差异。有点怀疑是否是受访本身已经对受访者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了,以至于并不能代表普遍的情况。

38分钟前
  • 小Y
  • 推荐

导演问Neil:你的人生失败吗?Neil说:我还没有死。

43分钟前
  • 陈考拉
  • 力荐

burce啊burce!真的发自内心地敬佩你诶!很难有人做到从7岁就关怀弱势,到了35岁真的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前半生一直朝着7岁的梦想在靠拢诶!希望burce接下来的人生能够遇到好的爱情。john也太顺利了吧 我严重好奇他家到底啥背景 有多有钱。导演问nil的问题也太直接了

44分钟前
  • 沫沫茶’
  • 力荐

35岁,终于有资格讲述婚姻、人生和死亡。没有Symon.

4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Tony:目标清晰,行动力非凡,所爱皆有尝试。Suzy:一路打脸,多亏出身够好。Bruce:活得纯粹,由衷敬佩。John:上层精英的典范,行走的玛丽苏小言男主…Paul:遇见对的人可以改变人生。Nick:知识改变命运。深刻感想:保养健身很重要,注意健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48分钟前
  • rosaline1995
  • 力荐

这个创意是极好的,但是也极其残忍~我估计中国导演是没勇气这么做的,当然中国的环境和英国也不同。其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都是小时候好看,长大了这个丑啊!还有我们平时见到的外国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实大多民众都是平凡人

49分钟前
  • 玉茗
  • 推荐

身材真的是可以体现阶层的,骨子里流淌的从容优雅与自制自律的意识。人真的不能懒,即便处的阶层不高,有了自知之明,清醒过后,还是要实干啊

52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