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1986

剧情片台湾1986

主演:缪骞人,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刘明,王安,马邵君,吕德明,游安顺,黄嘉晴,萧智文,洪善群,施明扬,朱凤岗,倪重华

导演:杨德昌

播放地址

 剧照

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2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3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4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5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6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3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4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5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6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7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8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9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36

详细剧情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

 长篇影评

 1 ) 恐怖分子:在所有可能的绝望结局中,通过自杀结束一切是最最令人绝望的

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可信又不可信的社会中?
什么是可信?什么是不可信?
有什么东西是一辈子相信的?

我常常对自己说,活着是一种萧瑟的体验。
可能是因为秋深了之后,时间所带来的空白不断的引起我内心中的匮乏,无论平时的工作多么忙碌,以强势的攻击力占用了大量的生活与思考的空间,但是这个匮乏感依然存在。
甚至以令人作呕的方式,让我的思维和身体产生了一种惰性。
“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思考。”
懒惰的分身在跟我讲述可以脱离现场的理由。然后又让我置身于对未来不断的幻想中。
我最近总会幻想成功的感觉。被世界用热切的,备受关注的标签定义的感觉,存在的和在场的兴奋感。这是懒惰思维造成的幻觉投影,填充了我的内心中的空白区域。
 
肉体难道不是一个疯狂运转的机器?而思想在身体自动运转的过程当中能够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带来情感,带来内心中真正的满足?
我想,如果这个转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那么,这种“造梦工厂”的虚无和错觉,就是让人恐惧的。
就像你在对一具已经冷却的尸体呼喊,让他站起来;
就像你在没有光亮的黑中,去抚摸一张苍老的脸;
就像你在性生活的体验中,不断的人格裂变。
自己给自己制造恐怖,把这种对于未知的虐心的期待当做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这本身就是病态的。

我最近总是在思考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几天年假休息掉,然后来一场出走。所以最近入手了一款心仪的相机,也把以前自己学习过的“摄影学”捡了起来,让自己能够发现从我的视角中呈现的世界。
但是当一种积极的入世的生活期许开始占据我的时候,我甚至开始厌倦自己不断产生对于新东西的垂涎欲滴的恶心感。我为什么就在忍受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时候,感受到精神活动复杂的裂变,并且满足于这个变化带来的了解世界的欲望?这根本就是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欲望背后,只有空洞和空无。
 
“自我”不存在身体中。
这个思考的结论让我很苦恼。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被自己嫌弃的人。甚至我在讨厌与恶心自己的内在欲望,我讨厌这样的空洞无物的需求,我讨厌通过对于未知和美的探索,掩盖起来的令人作呕的无法自处的感觉。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我的自我嫌弃和杨德昌的对于世界的焦虑构成了怪异的化学作用。在杨德昌的镜头中没有按照故事伦理发展的世界,没有道德的世界,是集体无意识的,没有官僚和法制却同样混乱不堪的世界。
我想,这正是“恐怖分子”的“恐怖”所在。
 
电影中的人存在跟我一样的在接触世界过程中复杂的分裂,在极度的压抑和变故中,通过暴力、冷漠、逃离、流浪、恐怖袭击、诱骗、忍耐、自杀来找到“我”和“我”的统一。
但是,正如当下的我对于生活最为切实的感悟,我的内在,我的身体为之生存和奋斗的,并不是属于我,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的灵魂目前游走在什么样的方向。

 01 被精致而残忍的孤独羞辱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专属于自己的寻找快感的方式,正因为此,我们才会对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难以忍受以及坐立不安的感觉。

当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方式慢慢消失了,也就是自我的主体性消失了。心灵深处向往的那种丰富的,具体的人格,以及充实的激荡的生活被当下的就像两堵墙一样的绑定关系宣布了禁令。


享受的权利的丧失。
哪怕是寻找到了像李立中这样比较迁就和顺从的伴侣,这种根据自由意志支配自我的能力,也会在面临道德的限制,婚姻的限制的时候,逐渐软弱无力。
但是憧憬幸福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本能的渴望被爱的时候,所有的限制都不能够阻挡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反复无常的态度。
为了得到内心中的深处的满足感,哪怕这种满足感是瞬间的,是随着习惯和时间可以逐渐淡忘的,但是我们也有充分寻找这种趣味的权利。

缪骞人在《恐怖分子》中实验的作家周郁芬就处在这样的夹缝中,渴望求得生存的快感。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个概念,夫妻关系中的至高之爱。这当然是一种骗局,如同带着一幅华丽的面具来窥探双方逐渐从“爱情的美好”趋向于“病态”的自我奴役的过程。
这种至高之爱的存在,就是你爱我,你装作很爱我,这种爱中包含着很多因素:彼此对立的存在,对于双方的不满与包容,细枝末节的磨合与理解。这也是婚姻通过这种绑定关系得以推进每个“家庭”成为社会中的个体存在的过程。
在这种共存的关系中,没有坏人,因为他们都那么无辜。
周郁芬写不出东西,跟李立中谈到,“截稿时间越近,就越没灵感。”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空乏带来的创作力的匮乏。不断的回头重写生活,就像是她家中按照她的要求放置的古董家具,没有新事物产生的可能。
而她的神经系统对于这种空乏逐渐升腾的难以忍受的限度,带来的是没有止境的抑郁和焦虑,她通过抽烟,通过重新寻找记忆深处的过去,在对于自己生活的重新构造中,找寻意义。
 可是李立中回应的是完完全全的无意识状态,“写个小说,怎么会成为这么要命的事情。”
他是在医院工作的人,冷冰冰的工作环境泛着比死亡还要冷的蓝色。李立群的形象也是彻头彻尾的冰冷。这种看起来道貌岸然的特点背后隐藏起来的是巨大的控制欲以及对于周郁芬的占有和贪婪。当然你在一个循规蹈矩,按时上下班并且一心等待上司提拔的理想主义者生命中去找寻反叛的因素几乎不可能。
但是通过婚外情的暴露,职业生涯的坠崖,他的个人空间几乎因为周郁芬的出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道德卫士背后隐藏的巨大的不道德开始从这个完全悲剧性的人物故事中汲取了充足的滋养。
无论是李立中还是周郁芬,通过剧本的设计,变得跟每个生活中的人物一样,都有自己生活中无法跟别人分享的那个部分。他们难以忍受这种极度“病态”的内在,这个病态的特定的专属的建造自己的理想世界的方式,给对方造成的关怀背后的羞辱,陪伴背后的巨大精神空洞,从而耳鬓厮磨式的相处方式就不再变的如此神圣。
“你到现在还是不懂,你永远不会懂,你每次不是误解我,就是责怪我。也许我对你是不公平,但······但是我知道我需要的生活。”
在他们坐在茶水间谈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两人之间相处,给对方造成的创伤、残忍、肆虐的无奈和绝望。
直到最后故事演变的越来越荒诞,李立中对着自己的后脑勺开枪倒地,而周郁芬也莫名其妙怀孕,生命的游戏能够延续和继续进行下去。这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结局。杨德昌对着两人的关系处理彻头彻尾的冷漠和由于生活造成的“异化”。
 
生活就像是一种暴政。

02 构建自我的方式

前面提到,我最近换了一台相机。
是的。我买了富士推出的X-PRO2,并且搭载了饼干头。
后来收到了新机之后,装好就开始拍了几张。就好像我的视觉能够被呈现与表达了。我在想,从今天开始,出去拍吧。学会怎么样去看这个世界,比沉醉在自我思想的困顿中要更加重要。
我很羡慕那些具有独特观看世界的方法的人,会拍照的人,正如会写作的人一样,都能够对于外在以及内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小东西进行自己的美学解读和识别。似乎挖掘一些别人从没有经历过的感受与体验,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我很崇拜这种个人成为完完全全的阐述主体的存在,就好像我就是主宰。通过一种精神的出走以及艺术的逃离,原来人是可以达到“超我”的。
电影中有个叫许允德的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电影对他的着墨不多,但是只有几个场景的出现,也足以能够说明他通过摄影,来逃离富裕与安逸,甚至逃离一份逐渐归于平淡的感情。
自我的私密性战胜了面向公众的生存,他选择浪迹街头,租住在偏僻的小屋中。但是就算流浪的生活日此空白,无所事事,他也能够从中找到存在的激情。与其说是对于摄影的爱好,倒不如冷漠的将其阐述为对于生命空白的激情。
在面对无意义,我想,人们更愿意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漫长的休假状态当中,从而坠入边缘化的境地。这个边缘化带来的激情和快感就是自由的快感。
是的,他在街头浪荡,心灵却是自由的。
他是从爱情和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出走的。不能够满足于幸福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然而在谈及其中真正的原因,幸福与安逸或者是爱情的依赖,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从而像是两把铁定的钢索锁住了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尽管这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恐怖主义的,是有人暴尸街头的。
从内心深处组织起来的反抗,让许有了足够自食其力的能量。他靠拍照维生。并且能够把拍照当做他的正经爱好。正式对于影像和美的呈现,成为他的信仰与迷信。
 
这种由于年轻,产生的内心排斥力,也在淑安的身上用另外的方式扮演。
淑安生活在一个比较极端与压抑的环境当中,正式因为家庭的破碎以及母亲的情感冷漠,造成她的极端化以及和这个世界玩着一个永恒的捉迷藏游戏。
她不断的跟法制社会恶作剧,通过在街头招揽生意,将藏在裤脚中的刀挑拨一起又一起凶案,并且以特别颓废和痛苦的姿态,来彰显让人脊梁发冷的叛逆和暴力。
 
这样的淑安,并没有呈现在是许的镜头下。
许镜头中呈现的是他对于自已眼中世界的幻象。他镜头下的淑安是阴鸷的美,沉默的美。但是没有血腥的,没有裤脚中那把匕首的存在。
在这段相遇和感情关系中,杨德昌给了我们一点希望的影子,他在告诉我们善意在某个点上还是可以值得相信的。
 
淑安对许的仁慈和情感流动,是她内心中的道德律令战胜了病态的自我裂变的过程。她归还了偷走的相机,再也没有冒犯许的个人空间,也许她知道自己的黑暗具有腐蚀性的毒性。
而许也没有坠入相遇后即分离的悲情深渊,他只是从幻梦中惊醒,仿佛是一场恐怖的让自己感到胆战心惊的经历。
包括对于淑安的认知,对于李和周的婚姻关系的认知,都造成了他跟心目中自由的世界之间的远离。他选择回家,选择参军,选择了沉入现实。

03 隐藏在善背后的病态内核

在别人都夸赞你的善良和懂得生活背后,你总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存在。
有两个面的共存,而你待人接物的真实程度,就是通过你如何控制自己的病态的“痉挛”以及道德幻象之间的距离。
这种日常生活的自我对话,是经常发生的。
有个朋友跟我说,为什么你看起来总是如此悲伤?而有时候却又表现的很快乐。但是能够感觉到我的快乐背后,隐藏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感。
这样的话我在很多年前,也听到过身边的人说过。以前从来不知道悲伤在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成了我在这个实在界的终极支撑。如果不保持的悲观意识,没有对于事物暗黑层面的观察,就不存在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探索,也就不存在思考的真实快感。
有个网友也最近给我留言,越忧郁和悲伤的人,其实是越爱自己的生命的。
当然也不能说这种看法错了,我不是很习惯用对与错,或者好与坏来评判事物。
而更倾向于认识到,我的积极以及对于生活的拥抱,跟我对于事情的阴面的敏感和知觉,形成两个鲜明的壁垒,但是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经常从一边滑向另一边。
我可以跟别人之间保持着疏离感,以防自己因为太过快乐而变得愚蠢,也害怕自己因为太多悲伤,而变得无病呻吟。
 
那么,我们来辩证的看他对我说的忧郁。
李立中正如我一样,在生活中是个老实人,常规意义上的。然而在最后的幻梦中,他因为绝望和悲伤,开枪杀人。
我在看小野对于跟杨德昌共同创作《恐怖分子》的电影剧本时的回忆说,在初始的剧本中,原本是安排李立中从开始一直开枪杀人到最后的。但是因为保存着最为基本的善意,杨德昌把结局改了。杀人只是一个症候,一个逼迫,一个必须之选,而在他杀与自杀之间,李最终选择了自杀。

李立中在自己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努力的表现出令人尊敬的样子,彬彬有礼的,极度克制的。但是正是这样的努力制造出来的对于成功生活的渴望,对于周的占有以及期待赢得周的爱情,最后的结果才会显得悲痛,同时有凌然感觉滑稽可笑。
可笑的地方在于,他在最亲近的朋友面前也要表现出那种幸福的语言和表情,他不需要别然来帮助他从生活的深渊中救赎出来,不需要他者的介入。
 
他的悲剧性归根结底都是他个人的悲剧,跟时代以及环境无关。
我在想杨德昌想要通过李立群的表演想要表达的,不是时代背景,也不是台北的脏与丑,而是对于他自己的悲剧性性格的解剖和自我省视。
吴念真也在回忆中客观的说,杨德昌是没有能力教化别人以及讽刺别人的导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
 
《恐怖分子》通过李立中最后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双眼睛,对着镜头外我们深刻的凝视,将剧情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
留下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感受到的绝望,不是故事结局的绝望,恰恰是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自命不凡,以为自己驾驭了生活,其实永远都是被生活奴役的宿命的绝望。

 2 ) 最锋利的杨德昌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敢看杨德昌的电影,因为太锋利了。

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把把尖刀,冷冷地插进城市的腹部,撕开一道道伤口,流出汩汩的血。

而其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当属《恐怖分子》。最近重看,又一次被深深地刺痛。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如果你曾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凝重而难以释怀,也曾为《一一》的深沉而唏嘘不已,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恐怖分子》,不要错过那个最锋利的杨德昌。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应是昏黄的,像一段摇曳的旧时光;《一一》则是暖橙色的,明亮、克制、不乏温情;而《恐怖分子》无疑是暗红色的,藏匿着一种伺机发作的不安。

这种骚动的暗红,不止在心里,更直观地体现在视觉上。

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片中的红色是无处不在的。

它是李立中家里卫生间的颜色,每天下班,李立中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径直走进去,摘下手表,挽起袖子,洗手、洗脸,像是在履行机械生活里的最后一个步骤。

它是医院窗帘的颜色,同事们在这里冷漠地谈论着同事的死亡,也为了争夺组长的位置,互相倾轧。

它是小强和女友因为照片中的女人争吵时,不停摇晃的灯泡的颜色。

它是淑安阴郁压抑的家中,母亲衣服的颜色。

它是暗室里,挂满了偷拍照片的墙壁的颜色。

此外,最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它还是剧中人的“脸色”。

不知是胶片的陈旧还是刻意的打光使然,这次重看时,我发现剧中人的脸上,时常会泛着红光,特别是在发生争吵和隔膜的时候,尤为明显。

红色,就像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永恒的注脚。它并不刻意的抢戏,但又始终潜伏在角落里,默默地散发着幽微的光。

那么,红色究竟代表着什么?

在我看来,它代表一种警告,那是杨德昌在每个并不起眼的关口,提醒着我们,危险的种子已在此刻埋下。

那每一处红色,都是无意而为的因,而影片的结局,则是无法避免的果。

这就是杨德昌,一个死理性派导演。

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看他的电影,很像是在看一篇批判社会的论文,那么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这和侯孝贤有很大的不同。

侯孝贤是没有观点的,他不在意这个,相反,他希望营造的是一种特别的味道,这很多时候要依靠现场的氛围和演员的状态,来即兴发挥;而杨德昌则是“观点先行”的导演,他的故事是为观点服务的,所以在他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人物、台词、剧情……通通要指向核心的主题。

而且,和侯孝贤的自然气韵不同,杨德昌是属于城市的。

他的电影延续了安东尼奥尼始终在探索的主题,即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

但他比安东尼奥尼还要更尖锐、更踏实,后者多注重于文学化的呈现,而杨德昌则试图去解剖城市的遗骸,收集线索,找出幕后的真凶。

正如他在《恐怖分子》中做的那样。

《恐怖分子》中的城市,是极端冷漠的。

在影片的开始,杨德昌用一系列镜头,为我们不动声色地展现了这种冷漠。

台北,夜晚,一辆警车呼啸而过,穿过肃杀的街道。

巷弄里,一个中枪的男人趴在地上,无人过问。

枪声四起,中年女人仍在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对窗外事充耳不闻。

如此“冷眼旁观”的开场,为这部电影的冷峻风格定了调。

而更为冷漠的,还在后面。

影片分为三条线,三组人物,进行交叉叙事:第一条线,是中年男子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芳的婚姻危机;第二条线,是混血儿淑安试图逃离家庭,以行骗为生的叛逆生活;第三条线,是酷爱摄影的富二代小强和女友的分分合合。

这三条线,看似没什么交集,他们虽身处同一个社会,却又活在彼此不同的世界。

可是,机缘巧合,这三条线却出现了一次意外的交汇。

也正是这次交汇,将这个故事引向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

那是怎样的一次交汇呢?

它来自一通匿名电话。

谁打的?

淑安。

打给谁?

淑安被母亲锁在了家里,闲极无聊,她便在电话本上随意找了个号码,而接电话的人,正是周郁芳。

都说了些什么?

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但根据剧情可以推测,淑安谎称自己是李立中的情人。

就是这样一通恶作剧电话,给李立中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婚姻,带来了致命一击。

而讽刺的是什么呢?

周郁芳在听到丈夫有了情人的消息后,并未感到悲伤,反而更确认了“自己已不爱丈夫”的事实,于是当天便搬出了家。

而李立中从小强那里得知了这通电话的存在,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以为妻子的离开是误会了自己,可是,当他找到妻子试图解释时,却发现妻子根本并不在乎,这令他感到绝望,也才有了最后的悲剧。

应该说,这通电话是完全偶然的。但杨德昌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偶然之下的必然性。

他想要告诉我们,城市中人与人的情感,是如此脆弱,甚至一通偶然打来的电话,都可在顷刻间将其摧毁。

为什么?

因为条件早就具备了。

而电话只是个导火索而已,总会有人打来的。就算没有电话,也会有纸条,有短讯,有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后即便什么都没有,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因为在那些红色出没的段落里,危险的种子早已经埋下,只等待时机成熟,破土而出。

那是些什么样的种子呢?

是李立中对妻子的表面顺从,实际却漠不关心。他为了挽回妻子,不惜陷害同事,不惜处处忍让,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妻子内心的想法,而只是活在自己臆想的完美丈夫的角色里。他以为妻子的离开是因为自己事业不够好、是因为写作遇到瓶颈心情低落,但通通都错了,直到最后一个理由——匿名电话——也被推翻的时候,他终于彻底崩溃。

而周郁芳播下的种子,是她的自由天性与婚姻制度的根本冲突。她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为了改变,她步入婚姻、她开始写作、她想要一个孩子,最终,同样是为了改变,她选择离开循规蹈矩的丈夫,投入情人的怀抱。

淑安是一个亚美混血儿。她的身世,是台湾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当年,越战期间,有超过20万美军驻扎在台湾,与台湾女子生下孩子。后来,美军撤离,留下了这些“生父不详”的混血儿。而淑安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她和母亲的关系才会那样疏离,所以,她才会拼命逃离家庭,逃离无聊的生活,寻求刺激。

小强是个富二代,父母常年不在家,他酷爱摄影,他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他可以为追寻照片中的女人而丢下女友,但当追求淑安而不得后,他又回到了前女友的身边,就像是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会回家一样。

此外,还有老谋深算的医院主任、设计仙人跳的大顺、趁虚而入的周郁芳的旧情人……

每个人都是冷漠的,每个人也都是自私的。虽然自私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因为愚钝,有的因为欲望,有的因为身世,有的因为狂妄。

可最终,它们却共同构成了一条隐性的因果链,如果缜密的设计一般,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这里面,没有人真的做错了什么,也没有任何调解的可能,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酝酿、成型、爆发。

这才是最最令人绝望的事情。

即便这样,杨德昌似乎觉得还不过瘾。

他为影片设计了两个结局,就在我们所有人都以为李立中终于像个汉子一样,举起枪,报复性地杀死了那些伤害他的人,而获得了一种宣泄般的快感时。镜头忽然一转,我们看见,李立中头部中枪,躺倒在水池边,血液顺着后脑汩汩而流,依然是阴郁的红色。而其他人安然无恙。

原来,那些不过是幻想出来的情节,或是周郁芳小说中的描述,而李立中真正的结局,很简单,他杀死了自己,如同影片开始那个中枪的男人一样,躺在这座冷漠的城市里,从此不再有人过问。

那一刻,音乐响起。只听蔡琴唱着:“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请暂时收起你的冷漠。

这实在是过于悲哀的乞求了。

在这座城市中,还生活着无数的李立中、周郁芳、小强、淑安……他们只是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却又在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中,成为了制造恐怖的因子。

无论怎样,恐怖分子已经养成。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枪口对向了自己,而下一次,或许就是那个幻想的结局,成为现实的结局。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第一次那么渴望地说出这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可是我也知道,杨德昌一定不会说出这句话。

 3 ) 还是开始反恐吧

    上周末看完了老杨的另一部《恐怖份子》,这是一部86年的老杨的早期影片,随后我也大概浏览了一下豆瓣上其他人的评论,感受颇多,记一篇。
    台湾当年的独立电影的兴起,造就了数位华语影坛的不朽大师,杨德昌也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也许是老杨早期作品的缘故,整部作品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情节虽然晦涩且灰色,但却秉持甚至奠基了老杨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我对影片的评价是满分。
    故事是老杨一贯的台湾城市生活,主流、寻常、平淡的角色和人物关系,男女主角是中年夫妻,女的是小说作家,男的是在一家医院或研究所(并不重要了)供职的一名职员,几名配角也身处社会各个阶层,“喜爱”摄影、生活荒唐的富家子弟,叛逆且走上犯罪道路的女青年,创业中的中年男子等等,各个人物关系或混乱或蹊跷,彼此相关互为导引。所有的人物都在老杨讽刺之列,并且是激烈辛辣的讽刺,因为人物几乎涵盖了当时台湾城市社会的全体青年和中年阶级,也表现出了老杨对于身处环境的观察、忧虑、鄙夷甚至是愤怒。业内称老杨为“台湾城市社会的手术灯”,是个极为贴切的称号,他通过丝毫不修饰的镜头揭开一个个那么寻常的景象的表面,让我们看的一清二楚究竟哪里需要动刀,但他自己却从来没说明任何主张,只是把灯靠近,让鲜血淋漓的病态现实变得无比刺眼。
    与后面的《麻将》和《一一》不同的是,当时还不到40岁的老杨,心中那团炽热的怒火燃烧的无比猛烈,以至于让人感到他毁灭和破坏的欲望,要远远强于年长后拯救和保护的殷切又温暖的心愿。所以,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无奈甚至心痛的压抑。很多豆瓣评论一如既往,都在表现被老杨的阴冷气氛打击得寒战不已的模样,“捂着心口看完”,甚至表示“我们人人都是恐怖份子”等等。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误解的,并且无益的反应。
    首先,人人都是恐怖分子这种感想,应该是明显的情绪化不理智的论断,我可以理解如果你是“捂着心口看完”的情况下,自然就被催眠从而产生了女性化的绝望,但是,这不是老杨的本意。本片为什么叫“恐怖分子”,我想谈下我的理解,乍看起来,最像恐怖分子的似乎是那位破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以诈骗和杀人为生的女孩,再看下去,头脑天真的富家子也让人无甚好感,自己开公司、一直觊觎女主角的老板,甚至是精神痛苦看似受害者的女主角也都乏善可陈,所有这些人中,男主角无疑是一号悲剧人物,一生谨慎小心的保护着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出色”的老婆和“事业”。“优秀”的女主角当年意外嫁给他,他便如履薄冰般的度过着每一天的家庭生活,而为了“事业”,他更不惜残忍的出卖自己多年的好友。最终一切都鬼使神差的崩塌的时候,自然而然他也迎来了毁灭。片中人人都是恐怖分子,这我同意,但想得再深一点,所有人无不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自私,而这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人性根基,以至于很多自认为善良的人都从不承认,甚至将这个特征描绘成生物本能,无可避免,无可厚非。正是这种现状,这种心理,造就了一大批一大批的恐怖份子,造就了如今这恐怖的城市,恐怖的城市又委托恐怖的父母们继续不停生产着一批批崭新的、朝气蓬勃的下一代恐怖份子。老杨对于此的仇恨体现在本片出色的结尾上,男主角的绝望,让他有了爆发的冲动,终结一个个令他坠入深渊的人的臆想(不能不让人推想到作者本身的毁灭欲望),最终也让他万劫不复,虽然咎由自取,但整个城市除了少了自己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丝毫不变,杀死自己的恐怖份子们和恐怖的城市都完好无损,并继续了。自私,才是唯一的、真正的恐怖份子,如果你没有被吞噬,仍然坚强的保留着原始的心,那就能做一个老杨一样的匡救红尘的善良份子,当然,现实是几乎所有人都是恐怖军团的一份子。不能直面、不能看透“自私”二字的观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看懂这部影片的。
    其次,对于老杨的冷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世界观更加冷静理智的原因,我一直对于老杨这种毫不掩饰毫不幻想逃避的态度抱有一种感激的心情,如果没有一盏这样精准且客观的灯,人们似乎一直都没有动力去直面周围和自己本身,那这部影片的悲剧就会不停的在现实中重放,那时候血洒得到处都是,会让你更无处躲,无处逃。因此,有时间用痛苦和震惊表现自己的天真,还不如用来思考一下怎么才能变得坚定,变成一个致力“反恐”的战士,来继续走完这少数人的路。对这个社会和人性看得越透彻之后,都会明白老杨其实是一个无比坚强和积极的人,只有这样的心,才会把周围的荒唐尽收眼底,才会把这些荒唐展示给大家,才会有《麻将》和《一一》里的美好理想。因此,我们对于老杨的“冷”,更应该报以热血沸腾的希望的共鸣才对。

    杨德昌先生的在天之灵永不孤单。

 4 ) “恐怖分子”的潜在可能性


  观《恐怖分子》(The Terrorizers)中途,隐隐约约从暗伏在情节里的感受到这部看似文艺缓慢的作品中激烈、突破性的格调。错落地工整的城市风貌,彰显出一种交杂的特别气息。然而就是台北这样一座特殊气息里孕育了不同空间内被其压抑着的不同家庭、不同人物。观影之前老师就有提醒,这是一部很exciting的电影,and actually, it is.

  杨德昌是台湾导演界一位奇才,他这部《恐怖分子》作为他成名代表作,不拘一格地反逆于台湾电影的一贯风格。所以有盲目的电影批评者说,杨德昌是受欧美风格西方电影影响,是一种西化的路线。而在Jameson眼里或是实质上,杨德昌并非此意。他着重抓住台北特殊的时代意义,现代性弥漫、资本冲击的冷漠的第三世界都市里,潜在着不安的因素(point)。这些因素或人或事,全都潜伏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里。杨德昌恰恰抓住了这些平时人们难以关注到的潜在人事,而这些人事又恰恰与台北市民的个人生活、城市动态以及整个第三世界都市的社会息息相关。
  《恐怖分子》的拍摄技巧也很吸引人。现代主义里面讲结构,讲form。而空间性体现(Spatial Reflection)恰是本部电影一大技术手法。从开头的市区街道采景的万籁俱寂,典型的现代建筑掠影,由小及大朦胧地展示着整个城市的空间轮廓与风貌。女主角周郁芬的居所结构以及她写作小说的封闭空间;摄影青年天桥取景以及每每路过的狗吠声阵阵的街角;混血女孩密闭房间与电话特写;贴着口香糖的公寓门里有蕴藏着什么玄机……这些具有空间性体现特点的镜头像是一个个带有现代主义(modernism)、符号学(semiology)意义的城市符号,通过据纵深感的视觉领域把握在观众脑海中塑造成一座悬藏不安的现代化都市(modern city)。仔细分析其结构,三个主人公三个平行空间里,又体现着台北时代错位样的(anachronistic)特殊性:女主角周郁芬精心布局的雅致写作小屋里,内心满是抑郁。她无法做到genius样的创作,似乎艺术创作也好小说写作也好,那种本真(authenticity)的aura已经无处再寻觅,它似乎已经停留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中。然而周郁芬心里依然坚持着在这样一个机械复制的影像充斥的时代里写作,尤其是这样一个错位组成的现代台北里;混血女被母亲密闭的黑暗小屋,现代通讯的唯一工具便是电话,当镜头从黑夜里的房间布局,投射到长长的电话线,我们隐约感受到这个属于混血女的空间结构里,隐匿着怎样的不安与后果难挨的恶作剧;富二代摄影青年偏红色调的隐匿暗房和满墙的照片,恰是带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色彩的体现。满墙的照片像是把结构拆解了一地的碎片,影像背后有什么,影像拍摄出来就仅仅是影像,它又可以代表出什么,再怎样解构它分析它都不是通往origin的路,就算把它撕成碎片,它只会冷冷地表现出这解构后的虚无(nihility)。三个代表性的空间主体,是由本是普通的扮演着社会角色的市民群众构成的。而这些群众里,在我们看不见的平行空间,又隐匿着错位时代组成的城市带来的怎样的压力,怎样的爆发,怎样的犯罪、血腥、暴力、冷漠无情……
“恐怖分子”,听起来好像离我们距离很远,实际上却very close。这部电影的对于台北的allegory在于其城市特质所带来的限制及后果。正如Melodrama of the City一文中所说:”This parallel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echnology depicts a general situation in a commercial society.” 台北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新工业地带,群众的生存空间像是架构在一个整体上被限定住。多重杂陈的城市受资本主义影响,加之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一种混杂分综的现代与后现代的错综交杂特征就此流露。杨德昌精彩地运用镜头表达来把这种城市复杂的空间性和暗中隐喻的真实展示给观众;从并非社会名角的小众、家庭着手,折射出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小众暗藏的非小众性的阴暗力量一面。
  潜在意义上,《恐怖分子》告诉生活在当今现代性当道的生存环境里的人们,在扭曲复杂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是潜在的恐怖分子。影像可以是生活原貌经过剪辑后于荧屏上呈现的移位复制品。在真实生活里,在现代性充斥中生活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却只有邀请自己做自己生活的导演,反用技术时代来进行自反,从而更好更澄明地认识周遭世界,才能找到唯一的出路。

 5 ) FIFF27丨DAY8《恐怖分子》:我们的生活岌岌可危,到了因一通电话便顷刻崩塌,恐怖分子最终不过你我之间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恐怖分子》,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最后的结局,透着唯一的“恐怖”。

孟山

平庸的只能伤害自己,真的是一出惨剧

dama.W

这故事讲得有点干瘪啊,难道是表现都市关系间离而有意为之?杨德昌玩互文和嵌套的方法不高明但有用。后几十分钟的剪辑持续高水平。

Andrea

生活总是给人迎头痛击,若予以反击,乃成恐怖分子。

一桶猫

采用多线交叉叙事 极其熟练的光线运用、沉稳的电影语言营造一种压抑感;塑造众多矛盾的角色 整体冷静克制的风格无限放大了人的绝望情绪

Sanders03

消亡之人

依然十分喜欢杨德昌电影中的声画关系。想起小时候盯着一片苍白的墙壁听着隔壁房间父母吵架的声音,像不能视物的盲人甚至异次元的幽灵,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迷茫又无力,真正平静的绝望。 他也正通过剪辑在琐碎的人物间建立联系,同时将冷峻的生存困境在这一链条间传递,就像最后男人拿着枪指向少女,警察拿着枪踢开了门,枪响,镜头转向溅血的墙,恍惚间我们无从得知是谁倒地。在那一刻,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恐怖分子。 太冷酷了。并且对人物处境的刻画远要多于对人的叙写。相较而言还是更喜欢一一和牯岭街。

快乐王子

彻骨的寒意。

三色堇紫

残酷到令人窒息的冰冷影像,孤独到没有退路的自我毁灭,冷峻到无处安放的杨德昌。影像的节奏慢到与现实世界共存在了同一个频率当中,摄影和画面带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在暗室里的红色光线下亲吻,被风吹动的照片,简洁明了的对白,内敛的情绪波动,都在为人物内心的绝望做着缓慢而决绝的铺垫。周郁芳的选择是为了新的开始,李立中的顺从是源自生活的无力,结婚或是离别都是无可奈何的现实,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小说创作的蓝本,将谎言渗透到了灵魂深处。极度压抑的现实从不给人留下喘息的机会,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在互相伤害和漫天谎言的夹杂下,被现实世界逼迫成了真正的恐怖分子。随着一次次扳机的扣动抛弃了内心里的温柔,拾起那无人问津的罪恶与仇恨,一滴泪水便能腐蚀灵魂。

伊菲吉妮娅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恐怖的种子,而生活便是它的催化剂...

FranzCamus

感叹!牛逼!结局的张力爆表 最爱的一部杨德昌作品。好似一首积攒着情绪的后摇 前面铺垫久矣 就等待着其中一刻的爆发。李立群老师影帝般的演出。

#FIFF27#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离开我

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在一月九号央视中央六播出,名字改成了《请假装你舍不得离开我》--这是片尾蔡琴唱的那首歌的名字,如今是否在电影频道播放关系意义已经不大,毕竟资源太多,我记得十几年前,就算有盗版碟市场,我仍然遍寻不到张扬导演的《昨天》,偶然得知有天电影频道播,我记得是深夜2点开始,一星期前就开始激动,当天先睡了一觉,定了闹钟,看的浑身颤抖黑着眼圈儿去上班。资源的难得会让人看的认真,我的经验是这样。

2006年第一次看《恐怖分子》,那时我处于刷导演阶段,把杨德昌所有的片子都看了,包括黑得一塌糊涂的《海滩的一天》(后来事实证明因为资源太差,这部经典对当时的我简直如春风过驴耳),当时我对《恐怖分子》的评价是:杨德昌非常一般的一部。十二年后重看,完全改观。

我觉得杨德昌是深得法国电影精髓的华人导演,记得他曾经和舒琪讨论:你想东西时,脑子里是英文还是中文?我的是英文。在电影艺术上杨德昌西化的很彻底,或者说他是在法国电影的启蒙下建立起自己的电影体系的,在他的学习路上,没有中国电影的影子,这是他的主动选择,正如选择工具,他选了自己觉得最趁手的一个,我一直比较喜欢法国电影,尽管大部分法国电影都有点沉闷,甚至有的很离谱,但它们有个共同特点:每部电影背后都有个非常坚固,自洽的哲学体系--哪怕你不认同这个体系,但它是完备的,自洽的,有其不可辩驳的存在的理由,看得多了令人眼界大开,从而更宽容,导演首先是发现了一个哲学体系,接着才有了镜头和故事。而中国电影体系里,故事和人物是大于一切的,更无须说背后那套价值体系(儒法价值观和哲学)多么的乏味而少变化。

同时,杨德昌的电影美学是法国化的,他喜欢拍人物倒影在玻璃上,在《一一》里,这种画面甚至需要特别的放映设备才能充分表达,敏敏(金燕玲饰)在办公室是台北市中心的玻璃高楼,立交桥上熙来攘往的车流,灯火通明的大厦,映在一张落寞的脸上。这种效果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心的枯竭与外部世界的繁华热闹,反映在镜头下就是如此。这部电影有几处是用的倒影,周郁芬的脸出现在窗子上,她推开窗子,镜像和窗外的世界对接了。还有冲印的菲林相片拼贴人像在风中掀起一张巨大的人像,李立中失魂落魄的走过天桥时背后是巨大的电影海报,人在电影中。他对影片声音的处理也是比较『原生态』的,除了《一一》比较『精致』之外,其它几部都是非常粗糙的社会新闻的现场感。

我在《海滩的一天》评论里写过,杨德昌的每一部电影都致力于揭示城市生活和现代工业化社会如何摧毁人类脆弱的感情从而把一生的幸福埋葬,这就是他的『生活大发现』,他电影背后的哲学体系之一。(还有就是关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关于男人女人的成长,杨德昌也有独特的发现和发掘)。《恐怖分子》仍是如此,这是核心,其它的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一些技巧--这些技巧同样非常法国,这部电影比《海滩的一天》节奏更明快,观赏性更强也更商业一些。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大波出场人物,而且是非常写实的镜头,粗砺的像纪录片,影片过去四分之一时,可能你还没搞清楚人物关系,这种人物众多的复杂叙事是杨德昌的最爱,他非常有信心最后能让人明白,记住每个人,以及,明白整个故事。事实也的确如此,《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上百个人物,重点表达的也有几十个,但最后关系,人物都清清楚楚,包括只出现了下半身,在门口换鞋的蔡琴演的汪狗太太。

《恐怖分子》的主线故事是缪骞人李立群演的周郁芬李立中夫妇的故事,他们处于婚姻的倦怠期,女方是充满浪漫幻想追求自由生活的文艺女青年小说家,男方则是追求生活稳定,性格乏味无聊的医院职员,从后面的情节我们知道,他们的结合之初就是错误的,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是因为前男友突然结婚受到刺激(男同学都震惊:谁也没想到她最后会嫁给你),后来前男友再次出现,离异,事业小有所成(有自己的公司),并且特意读过她唯一的小说集。和他形成对比的是她丈夫李立中,他一直都没有读过太太写的小说,他说,我不喜欢读小说。他对太太的爱主要表现在为她创造一个她希望的环境:家的布置,书房的安排,以及,徒劳无功的安慰她:没事,没事,写不出来明天再写。他们之间是没有心灵交流的,以后也不可能有了。女方的绝望正是在此。她遭遇创作瓶颈(学生时代的故事写完了,结婚后却没有任何值得写的事)也是因为生活实在是太平淡无聊了。李立中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回洗手间洗手,千篇一律。

然而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心计,组长突然死去令他有了爬升的希望,为此他甚至不惜诬陷好友同僚,然而最后因为太太的离开他方寸大乱,终于失去他视之如救命稻草的晋升机会,他人财两空,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通常这时候两种结局都是可能发生的,蔫人出豹子,兔子急了咬人,或者自杀,都是这种小人物可能的选择,A还是B只在一念之间。李立群那时还非常年轻,但演技超群。他刻画这个小人物,无论是眼神,下意识的小动作,喃喃自语的独白,都入木三分。

另外的故事作为副线出现,但也非常重要,小强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核心人物,他是所有故事的交集,因为他,这些人有了交集。同时他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为了结构需要,他出身富贵之家,喜欢冒险,向往自由生活,做自由摄影师,爱上黑社会的女孩儿,不惜和现女友分手。后来他回到女友身边,将去服兵役,过正常的生活。他和女友,正是李立中周郁芬生活的前奏(只是男女调换一下)。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像片中周郁芬写的获奖小说的评语一样:看后令人发冷。的确,这是部冷漠的令人绝望的电影,在《海滩的一天》里,杨德昌给出了非常光明的结局:女性觉醒了。这一部是一个震荡,觉醒的女性其实也并没有获得幸福。我记得应该是从《独立时代》开始,杨德昌为他的冷漠注入了新的希望,塑造了琪琪这个形象,《麻将》也是,绝望之余留了余地和一个光明的尾巴,《一一》延续了这种希望。所以,这部电影处于探索的中途,的确是最残忍而冷酷的一部。我们来看一看片尾这首歌,可以说是最好的总结了:

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請暫時收起你的冷漠

和往常一樣 替我斟杯酒

讓我享受片刻溫柔

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請暫時收起你的冷漠

輕輕擁著我 輕輕擁著我

最後一次給我溫柔

明知道我的夢到了盡頭

你不再屬於我所有

在今夜裡請你讓一切如舊

明天我將獨自寂寞

 短评

冷静、冷静,保持冷静。前半部有点索然的碎片像墙上被风撩起的黑白照片,不知不觉拼凑出一个完美的碎圆。枪响、枪响,还是枪响,好不容易共情了李立群将所有怨恨和愤懑推上喉咙找到出口,哗啦一个梦醒,所有要满溢出来的东西又全都被塞回胸腔戛然而止!撕碎、撕碎,全都撕碎,对生活的一点点遐想,对爱情的一点点幻想,撕巴完了还得扔地上踩过去。结尾太妙了,用电影演小说,却只演了最悲情的那部分,虚构的小说得奖了,真实的生活却崩塌了……(台北)

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不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是生活一直都在讲述谎言。杨德昌还真是冷峻残酷,撕开平静伪善的台北群像生活,让观众目睹每个人在脆弱中求生的无助呐喊,眼看着生活从不信任转变为不关心而无能为力。声音以不可忽视的存在介入到叙事中来,快门声/水声/电话铃声在重复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真假难辨仿若虚无。

13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25年过去了,一切都像是再过25年才能拍成的电影。惊,叹,赞。

1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HKAFF#相较其他作品,这部的用力痕迹比较明显。群像中的人物大多可以在其他作品中找到对应:逃避自欺的女性,懦弱绝望的男性,家庭破裂的问题少女,拿着摄影机观察的旁观者。恐怖之处在于个体人的自私懦弱和自欺,以及因而派生的人与人之间沟通信任的毫无希望。有一种鲁迅式的呐喊感。

1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女人最不想听到的恭维是“贤惠”,男人最不想听到的赞美是“老实”。从生活土壤里长出来的老实人,开出了一朵悲凉的花。如果注定无法一起走到尽头,那就在我离开时,《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1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当这个世界都对你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就只是对自己更不好…荡气回肠的结尾,可以细嚼好几年。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让电影情绪得以延续、意犹未尽…2018-11-03资料馆重温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得目瞪口呆。如此冷峻、压抑而残酷的现代都市寓言,每个人都成了他人的恐怖分子。1.多线索交叉叙事,精妙度甚于伊纳里图[爱情是狗娘],陌生人之间就这样通过偶然性改变了各自的命运。2.小说与现实的交叠,再配上双重结局与梦中惊醒,观者和剧中人一样,最终都分不清幻真虚实,唯有绝望感重压于心头。3.摄影与构图都妙到毫巅,小景别限制镜头(想及布列松)与远景交替呈现,镜像与玻璃反照,荒疏空间,黄色办公室、红色暗室与绿色电梯。4.剪辑与转场极佳,电话线摇镜+硬切勾连双方,多处谈话或音乐的音桥(Smoke gets in your eyes延贯两位女性的断肠情殇,小说介绍覆盖夫妻约见的对话音轨)。5.对摄影与电影的自指,无数照片拼接成的巨幅头像让人忆及[放大],结尾穿越海报阵列时的渺小个体,[灵欲春宵]互文。6.李立群的表演叫人胆颤。(9.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等待戈多》式莫名的恐怖,杀伤力巨大......如果他不是杨德昌,或许就是他最好的电影了....

30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影史最有力道的结尾之一

3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李立群什么都失去后去找顾宝明,等了许久见了面后,无限温柔地讲起自己被升了组长,并不是人财两空。那一段台词,李立群的演绎,真叫人冷。太冷了。

34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注意到电话本姓名栏的一大堆“李立中”。

3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生活是一場致命的恐怖襲擊,我們是彼此的恐怖分子。

38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看到小说获奖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会是一个杀妻的悲剧,没想到结局比我想的更悲惨。但仔细想来更合理,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只会对自己不好。

43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拉登式恐怖分子的悲剧在于用他人的命替他人复仇,杨式的悲剧在于用自己的命替自己复仇。这种危险关系甚至存在于政治最正确的运动里,越是尊重他者的权利,越是划清自我的边界。这种双重标准是在这个现代社会里自处、也是葬送掉它的方式。片中人在暗房里打赌外面是日是夜,一看是黄昏,同声说:你输了。

44分钟前
  • 57
  • 力荐

不记得谁说过,读文学作品和看电影的最高境界,是无法描述的苍凉感。杨德昌的这部,如是也。

4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我也想一枪崩了那狗男女,狗领导,可是什么都做不了。”李立群演得太好了。之前不是有说法好像是“现在年轻人可能低头看着手机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哪止现在呀,李立群最后难道不是“低头吃着饭其实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吗?不过比李更厉害的还是杨德昌,他冷酷得已经完全不像人类了...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无法接纳无由不公的存在,无法承受理想为先的冲击,是将一切追求全盘倾注在庸常生活中的“习惯”最终杀害了他。社会以秩序规范人,但社会中人却总还要面对生活的无序,在杨德昌的理解里,恐怕整个社会就是孕育恐怖分子的大型子宫吧。结尾的血梦一场就像一次流产,而流产已是不幸中最大的万幸。

5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他们顺从旧有的惯性,致力搭建形式的外壳,却无剖析本质的才气。麻木了模式人生的寡淡,生活态度温吞消极。一个被动苟安懦弱的群体,他们把冲动抑制在心里。一旦徒具外壳的脆弱泥塑,被多元思想和变幻规则冲击倒地,他们唯有舞向杀戮与自戕的终戏。恐怖分子,孕育在庸常的时光里,切记切记!【9↑】

5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大屏幕重看。无关紧要的细节吸引了我。女作家去前男友办公司时,打开的窗玻璃反射出悬在空中清洗工的身影,尔后镜头拉到室外,将清洗工和女作家收在一个境框内。清洗工丝毫没有叙事的作用。但这种莫名其妙关联仿佛在暗指我们的世界都是相关联的,而这和片中三个故事以偶然的方式结合的电影结构相仿。

1小时前
  • 荒也
  • 推荐

屌丝是一生的宿命,如果你又娶了个文艺女神。那么你只能走向最终的自我毁灭。

1小时前
  • V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