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剧情片华语2020

主演:方晓莉

导演:王紫硕

 剧照

经过 剧照 NO.1经过 剧照 NO.2经过 剧照 NO.3经过 剧照 NO.4经过 剧照 NO.5经过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9

详细剧情

影片以中国舞为重要元素,讲述一场误会使得中国舞班晚会节目无人指导,组织能力较强的苏筱悠与班长王语熙担起重任,带领班级同学积极面对危机,勤学苦练、互相鼓励,最终在毕业晚会上出色的完成了毕业表演的故事。本片用校园生活中的小乐趣与小感动讲述了大众级的青春励志故事,既包含人物在校园的逗趣生活、动人友谊,也不乏他们勤学练功、奋发图强的赤子之心,啼笑皆非的同时令人细思和回味人生的意义。故事简单、真实、清新,既展示了融合中华民族艺术精髓的中国舞,令人赏心悦目,又鼓舞观众要锲而不舍地追求梦想,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个人价值,将自己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成为国家人才队伍中积极的一份子。

 长篇影评

 1 ) 關於電影《經過》

ps:有意無意用繁體寫了。。。這部電影我確實挺喜歡,有人說太文藝,但是我居然還是看了若干遍,不知道處於什麽原因,或許我現在心裡有時候太安靜了。想寫自己的感受,還是寫不真切,就這樣吧。我有點陶醉于一些文物了,比如《蘭亭集序》,比如《富春山居圖》,又比如這個電影里的《寒食帖》。

出于對臺北故宮的興趣,最近把電影《經過》看了几遍。這是臺北故宮當年為了宣傳而請本土導演鄭文堂拍攝的,其中的關鍵道具是故宮的國寶級館藏——蘇軾的《寒食帖》。我想蘇軾在書寫《寒食帖》的時候,絕不會想到他的這部作品會有如此的際遇:經受英法聯軍侵華,遭遇日本關東大地震,而今成為一部電影的重要物件。時間對于蘊情之物總是給予更多的關照,讓它受盡世間溫暖與苦難的洗禮,增添柔潤的光華。
《經過》的主人公都與臺北故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阿靜(桂綸鎂)是臺北故宮的文物(書畫)研究人員,她的學長東橫(戴立忍)是為故宮寫稿子的作家,而日本青年島是為了能夠一睹《寒食帖》真跡而來到臺北故宮,島的祖父曾是《寒食帖》的修護士,對此帖有著專注癡迷的感情,至死不改。他們各自的生活軌跡因為臺北故宮和《寒食帖》而交結在一起。
電影的關鍵詞是“缺憾”。在我看來,阿靜是整部片子里唯一沒有太大人生缺憾的人物,如同一個坐標。她對夢想有著天真的堅持和熱情的守護,不光要實現自己的童年夢想,還要盡力幫助別人完成心愿。為了能夠進入故宮的地下山洞倉庫,她兩年來一直央求著自己的上司,理由簡單而可愛,“人都是有夢想的”,讓人聽完婉爾一笑,又頓覺回味。為了使島不致太失望,她盡自己所能為島講解《寒食帖》的情況。執著而真誠,真正有感情的人莫不如是。
而島和東橫則沒有阿靜那么幸運。被公司同事排擠,滿懷失意的島,為了彌補祖父的遺憾來到臺灣,尋找《寒食帖》,最終卻未能如愿。但是他并非沒有收獲,通過阿靜對《寒食帖》的講解,他開始理解蘇軾被貶謫的心境,也開始理解他的祖父,心里又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東橫則更為消極,對過去情人的糾結讓他變得冷漠而沒有感情。通過阿靜不斷地潑冷水和一只碎邊的碗,他才慢慢體會到該如何對待人生的缺憾。
其實主題在電影一開始就已經點明:“時間只是經過,剛好留在這里”。面對過去,坦然接受,同時不失去對夢想和未來生活的期待,也許這才是該有的態度。
片中阿靜進入故宮山洞的那段是我最喜歡的。阿靜是小心翼翼閉著眼進去的,夢想實現的時候,我們大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恍若隔世。當背景想起超伯(片中護送文物到臺灣的一個老前輩)的旁白時,故宮山洞有如千年時光隧道般充滿著魔幻而溫潤的魅力:“整個山洞挖了三個月呀,幾乎都可以挖到海邊兒了……這個山洞里住的都是古代的藝術家,還有很多偉大的工匠,所以走進去之后呢,你就會覺得很長很長,好像一輩子走走不完的感覺,而且走在里面的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渺小。畢竟,人都會消失的,而藝術品卻可以流傳千秋萬世啊”。
看到此處,我的眼里應該是泛著光的,心情隨之蕩漾開來。我曾說當我閉眼撫摸古跡時,似乎有電流通過手臂,仿佛內心正與那千年的脈搏進行著共振和溝通,整個身軀都將要融入進去。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鴻溝,你留駐的即是永恒。此時的感覺大體類似,穿越時空,古今交匯,這種體驗虛幻到真實。我甚至會妄想,要是能一輩子和那些精致的古物相守,也不會覺得人生有太多其他的遺憾。其實,對古物的感動應該是我喜愛這部片子的本質原因吧。

 2 ) 经过

前几天的一个上午,我在凤凰中文台看到了郑文堂2004年的影片《经过》,但是只赶上了后半部分,这是桂纶镁在《蓝色大门》后出演的第二部电影(时隔三年之久),以她的这么小的年纪来看表演功力已经非常惊人,比《蓝色大门》成熟了许多。桂纶镁和戴立忍(他主演了郑文堂仅有的三部电影,包括刚在金马奖上获得很多项提名的新片《深海》-我还无缘得见)可能是高捷、庹宗华之后我最喜欢的台湾演员,我google了一下,发现他们俩在拍完这部电影后(2004年)谈起了恋爱,此时,戴立忍39岁,而桂纶镁则还是大四的学生。郑文堂是我喜欢的台湾导演,他的作品很少,《梦幻部落》我也看过,在台湾的一个卫星电视台的深夜剧场中,台湾的文艺片有象张艾嘉、杨德昌这么闹腾的、酷爱耍文艺腔嘴皮子的,也有郑文堂、侯孝贤这么安静的,节奏这么缓慢的。《经过》是受故宫(台湾的那个)资金委托,拍的一部“故宫宣传片”,但是让台湾影评人和小众文艺爱好者们吃惊的是,这样一部“宣传片”居然变成了彻头彻脑的文艺片,而且你还很难找到其中有什么牵强或者不合理之处。它把“寒食帖”这种历经战火创伤的珍贵文物与现代人的历史感伤、生命体验无缝地接合在一起,时间作为历史这个母体中的母题,变得罕见的触动心弦、耐人回味。

 3 ) 2004年春夏之交

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以前,我经常能写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文字。那个时候的局长还仅仅是一个靠才气写一些大部分是呓语的诗人;那个时候的李牧之还仅仅是身在工科心在文可尚未窥得门径形左实右的邋遢东北汉子;那个时候的不风虽然已经有了图宾根的美丽向往,却还在为下一步去哪里犹豫;那个时候的木卫二把过于强烈的情感宣泄在影评中,还没学习举重若轻这一手;那个时候的cross还在为天南地北的情感纠结而做逃婚状;而那个时候的藤原琉璃君,还仅仅是隔若干个月上一次bbs列一长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书单的纯情小男生;那个时候的玲珑,已经告别了HS版的戏说和解构,安安稳稳地在羊城细心做她的洋买办,偶尔出没。 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夜里无眠之时还不懂得点一根烟,看明灭的烟火和夜间穿过杭城重重云雾才依稀照在生科院篮球场的月光长叹。我还习惯于夜半发疯,神速地在水云间的各个版面打了鸡血般灌水。尽兴而来,萧索离去。2004年春夏之交以前,我还不读柏桦,我还未曾看贾木许,,我还没有迷恋桂纶镁。我同样不会喝酒,不会弹琴,只会说一些黄色的小笑话让女孩子吃吃地笑。我不知道她们在笑的时候是不是还在担忧着这个约会是不是会影响稍晚时候的另一个幽会。 在2004年,我怀念2003年的春夏之交。每个春夏之交,我送别一个个学姐。看着她们怅然的眼神。眼神后是忽闪而过的踏入社会的兴奋。在亦真亦假的为别情短叙而进行的各种BG中,学姐们总是满脸不安的寄托,说薄荷呀你要珍惜剩下的大学时光啊。我边夹着大块的辣子鸡块塞满嘴,仔细用舌尖剥离鸡块中的细骨,然后轻巧地吐在盘中,味蕾在鸡肉一丝丝裂分中体会微辣的快意,同时迷离地看着对面的学姐,若有所思状。2003年春夏之交的各式迤逦分别之后,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将学姐们的现状与去年逐一对照,我立刻深刻地体会到2008年初听到的这句真理的不可颠破:千万不能相信流血一周都不会死的动物。当学姐们在我旁敲侧击问个人感情问题如何后,诸位我视之为学术前辈生活楷模品德规范的学姐们都表达了她们对与男性产生一辈子情感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欲为只要拥有不在乎多久这一独立女性标杆奋斗一生的豪情壮志。自然,她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有若干是痛陈己身被薄情寡义小郎君或勾引或欺骗至今却各分东西,有若干是称自己看过了太多分分合合当了太多次媒婆和稳婆结果彻底对男性失去长久信心的,更有若干是直接间接称自己对男性有恐惧。每当学姐们说起这些的时候,我次次都能大义凛然地站在她们这边,虽然未有对彼岸的雄性动物有口诛笔伐之举,但是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让我每次都能站对队伍。只要站对队伍,表态与否就是次要的了。学姐们对我这种成熟的政治敏感表达了相当的赞许。只是我没有同她们说,我深深地知道,学姐们认为,男人不是好东西,痛骂男人的小男生,何尝又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仔细琢磨学姐们的现状之后,我认为我完全歪曲了学姐们的咬牙切齿和醉酒后的沉痛。学姐们一个个地投入这样那样的男性怀抱,全然不顾自己曾经被勾引被欺骗看透分合出色完成媒婆稳婆任务以及号称对男性的情感持久度失去信心甚至忘了自己曾经说透过杯中酒在唇齿之间蹦出的恐惧二字。所以当一个个学妹在2004年春夏之交送别我如同我在2003年春夏之交送别我的一个个学姐的时候,我对学妹们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相信我现在说的话。然后埋头在麻辣牛三样中寻找耐嚼的牛百叶。 然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也确实为一些人事的无法回头再细细分辨而不停地惆怅过。比如对面的李姑娘、张姑娘、戴姑娘、徐姑娘的去向,比如我在Humanitities版说过的一系列人和景。这是大马哈鱼溯游前的最后一次回头,这是候鸟对漫长南飞的恐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对每个节气如处子般敏感,我对每次夕阳在18幢楼角消失留下的火烧云有难以割舍的怀念。还有篮球场回廊上繁密的紫藤花,我只见它开了一周,然后在紧接而至的绵绵梅雨中凋落,留下一回廊的残瓣,年而复始。 可我写的字却再也没能感动我自己一次。它们一去不回头,再也不似那年春末夏初时。

 4 ) 经过......

他在街上踩着自行车,在路边摊吃面,但天桥下卖艺的盲人缓慢而忧伤的二胡曲一直在画面外延续,那是他脑海中仍挥散不去的旋律,忧伤的流淌着。
镜头随着自行车穿行在这个城市,沿路的商店摊贩、车辆不时地在画面中经过,音乐舒缓。
摄像机的屏幕上也悠然地展现着车行进中一路上的风景,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
这样的节奏是属于台北这个大都市的么?没有高楼大厦人流如织,只是小街小贩绿树重山。
记忆在崇山峻岭中漫步,人是如此的渺小。
那几米长的古老手卷画卷也好,窗外的风景也好,在移步换景中,我们感受着时间的流淌、生命的经过。
 白色画面上,黑墨书写着苍劲有力又毫不张扬的两个字, ——經過。那份属于书法的美已将我深深吸引。
 
“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
 
 
一个以纪念台湾故宫建成80周年为题材的创作电影,围绕着老中青三个人展开的故事。年老的阿超伯是曾经在战乱时期运输宝物、见证台湾故宫历史的老员工,李东横是研究故宫艺术的“大作家”,而阿静是充满了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一代故宫讲解研究员。
 
在浮华喧闹的现代社会中,他,李东横,仿佛是一个异类。走在深夜寂静的小巷,是一个人的落寞。因为他的时间停滞在了深爱的人离开的那一刻,所有欢笑都被留在了过去。沉默、冷淡、对着古画卷自言自语,漠然的脸、毫无感情地说话,将心冷藏,如一潭死水,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我不想改建,也不想拆迁”,阿静固执着,不愿看着自己的家被拆迁。可是,那只是我们想要留住过去的愿望而已,明知这不切实际的愿望并不能阻挡现实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什么。
 “人总是有梦想的嘛”,或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可是,它也会有实现的一天。
阿超伯对过去运输宝物寻找珍藏的地点挖山洞等等的叙述不时地闪回,它们开启着童年的阿静的好奇和对过去的美好想象,造就了年轻的心中的梦想,也带着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中往返、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地铁飞驰着驶进站台,它刚穿越了时光隧道归来么?靠着车窗迷迷糊糊睡去的静,梦中又仿佛回到童年时初见《寒食帖》时的场景。
闭上眼,深呼吸,小心翼翼怀着如朝圣般的虔诚之心走进那山洞,迎接梦想中的世界。她犹如走进了千年时光隧道,通向那段悠远的过往。那多年的梦想和祈愿只为了这一刻,走在这深锁着宝藏的山洞隧道库房中,触摸到一丝过往的真实。
走在这长长的隧道库房中,她的身影在远去,变得越来越小;那是时间的长河,人终究消逝在其中,只有那些书、画、雕塑留了下来,成为历史和生命曾经存在的痕迹。
 
她年轻、有梦想、也会被别人的梦想所感动并给与帮助。就象她说的,她最喜欢的一个字是篆书中的“人”字,因为“它就像一个人伸出手去,想去牵另一个人,那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而她那幽然绽放的情愫与热情,也感染着心如死水有些自闭的东横。
 
岛,也有梦想。为了梦想,他从日本来到台湾,为了看一眼《寒食贴》的真迹,为了看一眼祖父曾经作为书画修复士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作品,也因为与苏轼写下《寒食帖》时类似的在职场被人排挤而流放的心情,想与作品对话、感受与古人相同境遇下的那一份心境,一份内心的安静。虽然历史长河故事万千,时代变化,而人的心情、情感、境遇却总是类似和相通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深埋内心的故事,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生命只是一种经过。
 
老态龙钟的阿超伯,也曾经是勇敢地在战火中运输宝物的年轻人。
沉默的李东横,他曾经是欢声笑语地沉浸在爱情中的年轻人,也是跟着巡山员父亲走在大山中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父亲进山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阿静,她是那个从小听阿超伯讲故宫故事和宝藏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孩子,在隧道中驶过,通向记忆的彼端。
 
回忆,是我们一路经过的风景。
 
人生总有缺憾,而在天桥下拉二胡的盲人,只是在装着钱的碗前写着:“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有些事情的残缺,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就让它这样吧。” 面对被阿静摔坏了的古董碗,李东横写下了这句话,是给阿静的,也是给自己的吧。
而阿超伯的一句 “人生的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场回忆罢了。” 也让东横终于走出了对过往的无止境的遗憾,重新面对新的生活。恩,我也要多念几遍这句话,多多提醒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是为纪念故宫而拍摄,围绕着古代书画作品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却丝毫没有古旧之气,反倒让我们在女主人公的年轻的梦想和热情中、在那些充满稚气的动画的穿插表现中,感受到历史焕发出来的的勃勃生气。
 
故宫里珍藏的是被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珍视的宝物,它们是如同《寒食帖》一样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颠沛流离最终才幸而得以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宝藏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呢?阿超伯告诉我们说,那个曾经伴随他度过战乱流离的青年时期的母亲送的一个小玉马,那个在某个台风夜运输宝物的路途中被摔坏了的玉马,是他一生最珍贵的宝物,“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粗玉,但是对我来说,跟一个故宫里的宝物被打破,是一样的心情阿...”

这部以纪念台湾故宫而拍摄的剧情片,让我对历史、博物馆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想要重新拿起毛笔的冲动。
 
一直觉得博物馆里的都是些没有生气的冰冷物品,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小时候买帖练字也根本不曾去体会过字里行间的含义,对我来说它们只是一个个的字的范本,不同字体有不同特点,然后懂得“字如其人”,从字的结构去理解一个人的性格。等我再长大些,才知道书法作品和所以艺术一样,是一种表达。这表达不仅是文字上的,那情绪也是蕴含于轻重缓急张弛之间的线条中流淌着的,但,也不曾好好地去体会感受。而随着连纸笔都几乎要被电脑打字替代的时代,毛笔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虽然带了笔墨出国,除了偶尔几次用来表演等,宁愿日日坐在电脑前,也是懒于去铺纸练字的。那仿佛会是一场仪式,屏气凝神,心无杂念、全心贯注于笔端的内心修炼。虽然如今的“安静”也是少时便已形成的,但也仍不曾像片中的人物那样去静静的观看那些书画作品、和它们对话,去感受古人其实和我们一样拥有的处于各种境遇中的心情,或许我也还没有能力懂得,但是,看了这电影我再次领悟,那些书画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有真实的情感。
艺术品终究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因人类的表达而生,是因情感的存在而有了存在和审美的价值。
老人阿超伯两次在练气功时说到,“虚实交替之间不要有断点。” 或许也可理解成是书法要诀之一吧,字与字、比划之间的一种气的延续和贯通,或许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一种贯通。
而看到影片中那些黑白水墨流动的线条时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自己对过往的怀念还是被自己遗忘了的梦想在蠢蠢欲动?曾经有过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不知在何时早已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幼稚的嘲笑并且渐渐遗忘,可年少时的种种却也变成了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注定,安静、缓慢、耐心...... 小时侯从美术班被选去学书法,现在想来总觉得很难说是因为我生性本来就适合还是因为练书法让我变成这样。
而这样的爱好,在如今似乎也充满着一种怀旧返古的气息。是否也会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呢?
 
很惊喜的是,在影片中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对舞蹈一直都不太懂,只是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有关云门舞集的新作品“行草”的一些介绍,一直想能有机会一睹“云门舞集”也是出于对林怀民和“云门舞集”的好奇和时尚的一种驱使,但是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这一小段表演,虽然几乎只有不到一分钟,我却被深深吸引,在舞者的造型、舞动的缓急变换之间,我能感受到行书的线条流动之美和内在的力量。
 
电影的摄影感觉很舒服,表演也都不错。
不久前才看的《蓝色大门》中扮演青涩的中学生的桂纶镁竟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的窈窕女子。并不算漂亮的她,微笑的时候,眯成了缝的双眼和双唇,勾勒出3条上弯的曲线,如此美丽和具有感染力。
而扮演老人阿超伯的是一张熟悉的脸,在无数台湾电影或连续剧中出现过的脸——老演员田丰,总是和蔼可亲的面容,他曾是《童年往事》中的父亲,而20年后的《经过》中,我也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
 
将近片尾,镜头扫过阿静的房间,墙上贴着我熟悉的字迹,黑色的碑帖,竟然正是陪了我二十多年的《张猛龙碑》。

 5 ) 时间只是经过,刚好留在这里

昨晚上陪爸妈看完春晚敲钟,实在忍不到听难忘今宵了,就躲到电脑前头,挨过半个钟头的鞭炮轰鸣之后,看了猪年的第一部电影——经过,竟然是如此喜欢!虽然我坚持电影是拿来看拿来品,不是拿来写的,不过碰上喜欢的总要有所记录,当时时间太晚,所以现在补记。

完全是因为桂纶镁,才费半天劲找了这片,这闺女还是一如既往的出彩。当然了,她还年轻,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醉酒那段演的就欠火候。醉酒其实是很难演的,真醉和装醉一比较就很明显,清醒的人想装醉,决不是说话舌头一打卷、身子一摇晃、眼皮一耷拉就能表达出来的,那还差远了,所以没有绝对的演技,演醉汉还是要慎重的,不妨先从精神失常或者残障人士入手慢慢来。罗嗦这么多是要欲扬先抑,演醉酒实在是太高难度了,小桂没做好当属情理之中,不过她除了这段之外,其他的都是表现自然,堪称完美。尤其与戴立忍的感情戏时,很细微的语气和神态变化,就把心理充分刻画出来了。这片子里的爱情戏,可以说就是靠着小桂同学撑得场子。说到爱情戏,现在很少能有靠情节取胜的了,男欢女爱离离散散的故事,逃不出去的俗套,所以我觉得爱情戏要想出彩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看编剧给的台词,一个是看演员的发挥,而导演的因素占就是一个烘托辅助,靠台词胜出的代表比如before sunset/sunrise,比如东邪西毒;靠演员发挥的比如甜蜜蜜,当然最好二者兼具。《经过》的爱情戏,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打算交待什么情节,就是用一些细微的感觉,来打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它通过的媒介就是演员的表演,桂纶镁接受了这样的任务,而且完成的很出色。

除了爱情,影片还表达了导演对文化的一些思考,它的载体就是中国书画,并以《寒食帖》作为了代表。大概是因为兰亭序被陪葬了原件,祭侄文稿表达的悲愤又太过激烈,所以导演选中了这天下第三行书,以苏东坡在中国文人中的符号象征地位,你在这围绕《寒食帖》的“经过”当中品出再多的韵味都不为过,这里再说多了就显得矫情了,还是在电影里回味比较好。导演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挚爱,甚至可以说到了孤芳自赏的地步,这个词可能不恰当,但是不夸张,从戴立忍参加聚会一段中可以看到,导演安排了一个当代年轻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强烈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那些不知尊重珍爱民族文化的年轻人的浅薄,也表现了导演对这种文化的一种怜爱。在一些画面精美的片子里,很多镜头都像是一幅油画,而在这里,则很多都极具水墨画的韵味,尤其几个大山的镜头,近山远人,很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台湾导演好像喜欢在电影里放上一些富有哲思的话,而相比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的方法,《经过》里的似乎更加巧妙,他安排成一个作家敲在电脑上的字。这里他要表达的就不只是对待文化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比如我这帖子的这个题目。另外导演很恰当的用了动画技术,因为这片子是篇散文,不是讲故事的,所以一些情节化的东西就用动画的形式处理了,用的很聪明,这点要比贾樟柯同志强不少(倒不是非要抬一个贬一个,只是那部世界实在拍的太垃圾了,所以学习谋黑对待英雄的态度,我也把世界批判到底!)

整部电影柔和安静,需要细细品味,我也不想再找什么语言来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感触了,因为我知道我曾经得意而忘言了。如果你期待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那看这片子会把肠子都悔绿了;如果你喜欢桂纶镁或者戴立忍这样的美女帅哥,那不妨看看这片子;如果你不光喜欢美女帅哥,还爱看类似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这样的台湾片,碰巧还爱好中国书画,那不看这片真是亏大了!在这片子里你可以看到台湾七八十年代电影新浪潮的脉络,也可以看到导演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中国书画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你可以称它为一部文艺片,不过我是不看文艺片的,我只是觉得这是一部我喜欢的好片!

 6 ) 时间.经过


由于某种机缘,巧遇了一部《经过》的电影,看了,然后喜欢上她。

那种厚重而平静的追忆,伴着精妙的前世创造和美丽的现实情思,慢慢地从眼前划过……

是啊,“人总是有梦想的嘛”……

 短评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5分钟前
  • shu
  • 力荐

为啥米这种台湾文艺小清新我总是看不起劲呢

7分钟前
  • 微风拂面微微凉
  • 还行

有点失望其实···

10分钟前
  • 戕茕
  • 还行

很深的意义吗?没领悟到

14分钟前
  • 剁主
  • 较差

闷死了

16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看过没标记==

20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桂纶镁演戏真不错~表情神情都很到位!

24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还行

不置可否

27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还行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29分钟前
  • 失控芭乐
  • 推荐

流淌 缓缓 喜欢

34分钟前
  • 哔哔叭叭啵啵
  • 力荐

戴立忍桂纶镁

35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还行

慢不是美

38分钟前
  • 夏日
  • 还行

涉及的思想挺严肃的,但表现得不太充分,桂纶镁在其中的表现也不出彩

4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90分钟的时候不喜欢了。

47分钟前
  • ich
  • 还行

她只想经过,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51分钟前
  • 宁畅|Lost
  • 力荐

沉闷,不喜欢老戴

52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较差

片子到后面是有点儿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我喜欢桂纶镁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纯净和甜美、清新,有一种和一般女性区别开来的味道。

56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有想去那个地方的冲动,那我觉得应该给四星。

60分钟前
  • mubu
  • 推荐

蓝色大门之后第二次见小桂谁知道转眼就已经成红人了

1小时前
  • minyee13
  • 还行

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1小时前
  • 庚金少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