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情片其它1961

主演:伊戈尔·福姆琴科,弗拉基米尔·扎曼斯基,玛丽娜·阿朱别伊,露德米拉·谢米奥诺娃,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2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3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4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5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6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3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4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5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6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7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8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9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49

详细剧情

  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Igor Fomchenko 饰)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他和小朋友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的淘气鬼甚至戏称他为“音乐家”。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奚落。有一天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Vladimir Zamansky 饰)帮萨沙解了围,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开始了仅有半天的友谊。瑟黎卡约萨沙晚上去看电影《夏伯阳》,严厉的母亲得知后,将萨沙锁在家中,他们的约定最终未能成行……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处女作,亦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长篇影评

 1 ) 纯真的梦想

<压路机与小提琴>是塔科夫斯基比较早期的电影,情节不复杂,技巧运用相当纯熟,风格既浪漫又温暖。
七岁的萨夏依偎着母亲生活在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学习小提琴两年,但是与周围的邻居相处得很不好,直到偶然遇见的一个修路工人,他的世界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
此刻的塔科夫斯基是一个善意的理想主义者,他化身为萨夏,这很附合孩子的天性,孩子是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一脚踏在现实中,一面沉迷于他理想中的世界之中。现实是由经济层面的差异引发了彼此的矛盾,即精神层面的深深的隔阂,邻居们对萨夏的戏弄既暴露出他们对他的憎恶,也掩饰不住对之的羡慕,实际上无论哪一方都陷入了各自的矛盾和孤独之中。即便小小的爱情的插曲,也无法改善他的阴郁的世界,电影长长的停留在这一段爱情上,萨夏从女教师那儿失落的走出来,小女孩却仍然熟视无睹的沉浸在幸福之中,萨夏从她身边黯然的经过,是的,他们的世界永远不会交织在一起。它暗示着感情对于一个人的庞大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实质上是极卑微的,投靠感情仍然会坠入失败的命运。
但是修路工人的出现成为了萨夏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未有过的享受着一个陌生人对他的温情,当小提琴再次响起的时候,我被他的第一次的悠扬的琴声深深打动,它饱含着萨夏对修路工人的无限感激和对自己的未来的无限向往,这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难以遇见的援救。解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可行办法,只有首先排开世俗的观念,诸如身份地位之类的差别,才可能发生平等的有效的精神世界的对话,人的天性是需要依赖和被信任的。
总体来讲,这是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电影,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导演对某些小道具和场景的特写很有嚼头,比如那只萨夏送给小女友的苹果的一直跟踪,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深意。
XXXXXXXXXXXX
这部片子只有英文字幕,有个别单词虽然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它的中文意思。

 2 ) 压路机和小提琴

今天又是无聊的周末,恰逢老塔90周年诞辰 于是乎回顾了他的处女作,他大学时期的毕业作品《压路机和小提琴》 我很喜欢把导演们的处女作找来看,因为有时候这是解答他们后期作品的钥匙 此处插播一段彩虹屁,还是得惊叹一声 电影大师之所以是电影大师,人家学生时代的作品,完成度就如此之高,真是不服不行! 回过头来说这部电影,表面上看似是在说一段温暖感人的忘年交:小男孩萨沙总被欺负(或许是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 PS:父亲角色的缺失真的是俄国电影长久以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亦或者是因为被其所处阶级的影响),路见不平的大哥哥瑟黎卡拔刀相助,数次保护小萨沙,并且萨沙的小提琴又深深的触动了瑟黎卡的心弦,从此俩人成了好朋友。 但当你结合到上世纪60年代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一窥导演的意图 压路机代表着工人阶级,身为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让萨沙很是崇拜 小提琴代表着小资产阶级,这导致萨沙时常被身边的小孩子欺负 我们国家也曾经历过相同历史时期,那是理想主义至上的年代啊,身为工人阶级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情。 在片尾的幻梦中寄托了导演的美好心愿,此刻的世界中,无产阶级的瑟黎卡与资产阶级的萨沙,共同坐上压路机向远方驶去。 片中出现的镜子,水面,苹果的元素,还有小男孩走神的镜头总会让人联想到老塔后期例如《索拉里斯星》《镜子》《乡愁》这几部神作 但是在老塔的处女作里面好像没有怎么看到他后期很爱使用的长镜头。

 3 ) 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

浅析塔可夫斯基的《压路机与小提琴》

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的电影以一种神识的流动性而存在,游离在时空中,建构着时空,不需要以文字符号为介质来表达自身。它是第一人称的外化,不断跳跃和僭越,使自身成为“大他者“,完全的透析自身和外在的结构,实现本质化的表达。

《压路机与小提琴》作为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渗透着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个性、美学风格。《压路机与小提琴》讲述了一个在道路施工中驾驶压路机的年轻工人与一个正在学习小提琴的年轻敏感的男孩成为忘年交,相互补充,相互需要的故事。

反秩序的创造性的电影个性

在剧本结构上,影片中的故事简单,发生在一日之类,无强烈戏剧冲突,是非传统的。故事采用双主人公,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尝试,即艺术与劳动,精神与物质。在这类常见的二元故事架构中,戏剧冲突就像一个模式,将二元磁吸成为主题,而塔可夫斯基似乎拥有很少见的电影技巧,以诗的推理过程演替传统戏剧的推理过程,观众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遵循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自主性,有引导而非强制的、非蒙太奇式的让观众成为主动的思想体,亲自参与一个生命探索的过程,唯有他们自身才能透视眼前复杂现象的深层意义。塔可夫斯基在采访中说:“只要我们的戏剧结构稍加创新的征象,将日常生活的理论基础作略为自由的处理,就会遭到抗议和不理解。”导演对电影的严肃性和责任感的基本信念在他的艺术标准中得到了阐述。

在人物设计上,塔可夫斯基和康恰洛夫以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去塑造人物,按照现实的运行模式,没有强的内外冲突使人物改变,人物平静且平凡地动态运行着,关注萨沙的想象力天性,关注瑟黎卡这个工人的多面价值观,关注他们如何成为朋友。当代电影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真实。而对于塔可夫斯基本人来说,真实的意义就是最高限度的接近生活,他认为电影应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并用形象的手段记录生活电影只有在与生活本身的形象绝对吻合的形式中才能存活。

在场景设计上,有一场是萨沙和瑟黎卡一同看旧建筑的拆除,拆除现场的噪音强化了瑟黎卡的战争记忆,与之而来的是大雨和轰隆的雷声,营造了一种悲惨的、威胁的气氛,一种战场记忆的外化,建筑支离破碎,最后出现的是一座新的大厦,一座现实主义建筑,创造者和拆除者同是像瑟黎卡一样的工人。该场景为实景拍摄,其中的人物、场景和声音皆为真实,布列松说:“倘若要表现微风,莫要去拍水面上的涟漪。“塔可夫斯基直指客观现实,为更高的、公共的思想服务,使该场景的影像素材依照神秘的路径超越精神的范畴。在最后一个场景,萨沙在想象中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广场,与瑟黎卡坐上压路机,往左上角行驶出画,对于”左“的倾向进行影像的阐述,在理想化的世界里,拉小提琴的萨沙与开压路机的瑟黎卡的友谊关系没有经历、阶级、精神的隔阂,艺术与劳动、精神与物质相辅相成,劳动群众在崇尚改造与创造实践当中,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最后这一个画面,为观众弥留了思绪流动的引子,为他们内心的“乌托邦”添砖加瓦。这也对应了塔可夫斯基的信念,使观众不被预设的情节所左右,唤起观众的个人记忆与社会经验,摆脱既定的社会教条的惯性符号,让观众在电影里的自我表达并在现实世界而非虚幻的世界投射自己的情感和能量,把电影搬到生活中去。

棱镜化镌镂灵光的美学风格

拍摄风格的再定义。塔可夫斯基创作这部有四十六分钟的毕业作品,其时长是其他大多数毕业作品的两倍,长镜头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在他与导师争论时,如是说道“如果你延长一个镜头的正常长度,首先你会感到厌烦;但如果你再延长它,你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如果你进一步延长它,一种新的质量,一种新的注意力就会产生。“在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塔可夫斯基通过场面调度,使人物出画入画,让人物之间产生关联,很少进行镜头切换,画面内的信息依然能完成叙事,没有蒙太奇带来的视觉切换,不求图示化语言给观众带来注意力和观感,而是带来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在影像中观众能够感受到画面结构带来的美感,视觉运动带来的现实感。塔可夫斯基说:“任何不直接提供给观众的想法,经过间接处理也能被观众正确感知,这将更加受到观众的赞赏,因为它需要观众本身的创造性努力。”这样的方式使观众透视影像世界,接近生命存在本身。

电影视角的身份性。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有较多的升降镜头,在萨沙提着小提琴走到一个正在装修的门店前这一个镜头,运用了降镜头,从高机位到低机位,从神性的观察角度渐变到客观的观察角度,这类陌生的视角使观众从全知到未知,将观察视角推给观众,交给观众来感知,接下来的镜头体现着萨沙梦幻式的视角,多镜面的梦境中有“柔光“、”水面波光“、”苹果“、“气球”、“时钟“……这些无意义的意识性的视觉符号,在观众的意识流动中被赋予了意义,观众成为了这段富有表现主义影像的主人,这些影像就如同他们回忆和梦境,“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对所见之事流露出自然的情绪反应,依托每个人不同的存在经验超越精神的拘囿。塔可夫斯基说:”我们往往把假定性看成某种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我所说的假定性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浸溺在社会节奏当中、处于规则教条的惯性当中导致我们难以理解和直面我们个人生命经验,我们无法去用语言概括它,以至于我们不愿去接触类似意识化的事物,实际上这种意识化的方式是我们最能接受和理解的,它超越文字的拘束,将图景化成思维,塔可夫斯基以诗性向我们展示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

电影符号的创造性。影片《压路机于小提琴》把莫斯科狭窄的街道营造成光影琉璃的世界,在门店的镜子上,在雨后的小水塘上,在小提琴教室的杯子里,在一个空旷的废弃的建筑里……导演总能抓住这些光影,发掘电影的诗的逻辑,来呈现一种波光粼粼的诗意美,展现空间的多重性,这股力量凝聚于影像当中,以感性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引发出张力。在萨沙在教室拉小提琴时,没有遵守形式和秩序,但演奏得很美好,这个时候镜头转到了闪着灵光的杯子上,而老师的批评打断了这一美好的时刻,并拿出节拍器对萨沙演奏的节奏进行控制,而萨沙依然坚持对美感和创造力的追求,这与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的坚持也是一样的。雨后晴空的积水再常见不过,而影像中的倒影,似乎比真实原物更具有魅力和意义,镜子和水——这两个符号的表现也成为他之后作品的主角,将水与倒影作为重要的影像媒介,让这两个符号从日常生活中上升至超凡脱俗的层面。

总结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说到电影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在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我看到了时光,我看到了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社会现实,我们在其中去关注生活,汲取生命体验,它是关于人的整体状态的实验,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人的情绪、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它也是人对世界感知的实验,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事件的离散、碎裂、不可控,更多的是世界的不可知性,它是这部影片也是指的电影本身。

塔可夫斯基创造了自己想创造的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电影不需要依托文学来表达,电影能自己表达自己,更不需要文学,需要的只是文字符号去表达我们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看待人的这样一个介质,需要的只是通过“诗“这一字来描绘抽象的思想流动的形式。它将时间摆在我们面前,但没全盘道出其中的内容,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让观众与作者一起分享将影像生命化的喜怒哀乐;它让时间在胶片中留存,从“一团时间”中挑选并组合;它是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

 4 ) 《压路机和小提琴》观影笔记

1.精彩调度

a.被吃掉的苹果

b. 结尾画面表达想象中从楼梯走下逃脱的男孩

2.想象空间

a.闹市区里起飞的白色架子和桌上散落的镜子 重叠的镜中之像

b.

3.水与镜子

4.声音使用

a.男孩们打算破坏小提琴,但却谨慎庄重的打开,阳光下小提琴闪耀着光,一段美妙的旋律飘过,男孩郑重的合上盖子。后面工人帮艺术家修盒子上的拉环…

b.两人坐着,飞机声过,男孩问你害怕战争吗?

5.阶级纷争,新旧世界

工人说他是艺术家,不是工人阶级,男孩气急把面包扔到地上被工人训斥,斥责他对食物的不珍惜。阶级矛盾毕现。随后两人离开的路上,男孩的想象里,或者他的灵魂飞至战争现场,战场打破了旧世界,新世界出现。

这一段想象画面和最后的画面都在同一个地方发生。

 5 ) 电影,时间与体验

时间不会不留痕迹地消失, 它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观众看电影,想得到的就是从电影人物的经历中追忆已经逝去的时光,或是填补自己人生经历的空白。逝去的时光,就是过去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而观众所追寻的,正是这被遗忘的过去。因此观众在电影中追忆逝去的时光, 就是在建立记忆与时间的联系———已经逝去的时光与正在经历的时光。
在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不乏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在《压路机与小提琴》之中,塔可夫斯基探索两种不同生命体验的交融。影片描写了作为音乐家的小男孩和压路工人的男青年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相遇,相知和相互
影响。在这一天之内,小男孩获得了作为压路工人的人生体验,而压路工人作为“他人时间”存在于小男孩的“个人时间”之中。

 6 ) 赴约-《压路机与小提琴》

   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看似简单似乎又不那么简单,利用镜中成象、水中倒影等教科书般的技法从构图、镜头上营造出一个镜像世界的视角映射着现实世界,并与之割裂开来,讲述了一个短暂的忘年情谊。
    片子并列式的名字:成年的压路机驾驶员和拉小提琴的小孩子代笔了什么(以下简称“压路机”和“小提琴”)。结合观者彼时的心态和过往的经验有挺大的空间去想象: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的结尾,女主角小松鼠在欢呼中的人群中悲嚎,一镜到底的长镜头非常直观的展现返乡战士与爱人的亲吻热潮中她的悲痛像压缩饼干一样被挤压的不值一提。这是前苏联体制内拍摄的电影,个人情感在体制面前永远是次要的,同样《压路机与小提琴》中以当时29岁塔可夫斯基的视角中也把“压路机”和“小提琴”赋予了阶级属性。前者是工人阶级,后者是“泛资”的。成年压路机工人扶助小提琴手跨过积水,请他吃面包,这是一种物质上和实际生活上的饲育。拉小提琴的孩子为工人奏琴,讲解共鸣是精神上的陶冶。导演巧妙的用奏琴时插入的背景音乐——竖琴撩拨的声音和映在工人脸上波光粼粼的水光把那种心弦拨动,内心陶醉的喜悦之情通过听觉和视觉外化的表现出来。不同阶级近乎童话般的握手言和。倾心相谈说到底固然只是导演的美好期望了。只存在于不涉及利益的单纯交往,而最终小男孩因故未能赴约,工人最终被有心设宴的女工友邀请去看戏剧,这只能说明阶级间的鸿沟终究还是难以逾越的。
   再想想这个童话般的交流不也正像是《小王子》中的飞行员和小王子么?除去阶级属性略加跳跃的活动下思维这两个人又何尝不可能是一个人呢?《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首先是孩子”。导演本就反复用到的空间拼接也很像是在说这是一个成年人与过去的自己,或者现实与理想两种状态跨越时空不同阶段的相遇。两个人相互约定的情节被导演在积水的倒影中展现,渲染出一种镜花水月的无常,分别时一粒水滴击碎水面的呈像激起的涟漪寓意这种违背时空的交集是不可能长久的,现实和理想是相斥的,怀旧与继续生活是必须背道而驰的两种东西。最终小男孩因为被母亲禁足而不能赴约,被拦截的纸飞机,充满无奈,而他自己则幻想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塔可夫斯基在这里真正用影像诠释了“灵魂脱壳”这个词,画面的水纹处理象征进入想象世界,推移的镜头从客观视角经过楼道的曲折顺理成章的转化为主观视角,看起来就像是脱离了身体束缚的思想云飞天外赶去赴约。前几天看对郝蕾的采访,她说:"我以悲伤为基础,以快乐为表现形式"。《压路机与小提琴》是一个快乐的故事,而在心理和身体,现实和假象的交错纷杂中有些无能为力的悲伤是根植于深处的。
    我该怎么形容这个交集呢,想了许多粉饰的词:邂逅??缘分?错过?甚至想到—“一期一会 ”— 这个似乎嵌入生命主题、把悲喜熔于一炉的词汇。我懒得去想象什么词汇区定义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心爱的朋友,统一和割裂,在向往美好中统一,在世俗中割裂,然后永诀。最近听郑钧的《私奔》:"一直到现在忽然才明白/ 我梦寐以求/ 是真爱和自由/ 我梦寐以求/ 是真爱和自由/ 想带上你私奔/ 奔向最遥远城镇/ 想带上你私奔/ 去做最幸福的人。" 那个“你”,无论是想对话、想拯救的自己,还是想挽回的爱情、友情。亲爱的“你”,犬牙交错的时间和空间割裂开物质和意识,使许多事不值一提,我们没能万水千山走遍,千里赴约之后热情之火终将熄灭。最后讲个古人的故事吧:王子猷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短评

阶层差异,以及只能在想象中弥合跨越的鸿沟,像压路机和小提琴的区别,也如两个男性年龄的差距之大。苹果和纸飞机,一个情感传达到了,一个没有,条件相近的到了,远的没有。男人对于男孩像是父亲般的存在,于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家庭情感经历有某种自传性投射。这“半部”毕业作品,已经初显大师风范,镜子、水等意象也已经就位。

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1.摄影机非常活泼,真正模拟了一个放课后的小男孩那种跃动而充满好奇的视角。镜影水光,折射出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孩童的世界,观察多于言说。据说全片只有35句话,正契合老塔电影应该是动作的观念。也想到拉摩里斯的《红气球》。2.坏孩子们打开琴匣,但面对小提琴这样一件凝聚着艺术之美的事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他们不再敢破坏。这里,我们已可窥见老塔对于艺术的态度。3.不说跨越阶层的爱情,连友情都如玻璃般易碎。老塔说:“这是一场悲剧,小男孩没有如约来到,从此一个世界的门在他面前关闭了。”4.我出生的时候,教音乐的小舅送来的礼物就是一把儿童小提琴。可惜没有乐器天赋的我,最终辜负了他的期望。

12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4.5 讲真塔可夫斯基生涯之初这调度能力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做不到。隐晦地揭示了苏联社会的阶层问题,以如此童话般的方式。

1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重温了一遍,还是很喜欢。里面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塔可夫斯基真是个天才

1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镜头配合音乐配合音效太到位了,光影构造出一个万花筒的世界,实在美妙。如果要说到象征,里面几乎每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23分钟前
  • 弗洛格
  • 力荐

一个寻找共鸣的故事,天真的共鸣,友情的共鸣,或是暴力的共鸣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萨沙用红蜡笔写了字的纸飞机轻轻落到谢尔盖离去的脚跟后头,没发出丁点声响,突然间某种爱就在我眼前嘣地断裂开了。学生时代还在讲故事的老塔也值得好好珍惜。

28分钟前
  • 力荐

用镜子折射世界的镜头,赞...看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真大师。萍水相逢的记性不会长。

31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塔可夫斯基的精致小片,水光、苹果、镜片等道具运用得非常微妙,阶层差异也体现在细节中。小男孩Sasha让我想起赫拉巴尔的《河畔小城》里那个作为叙述者的小孩。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VhyC7z4MJ0/

32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孩子拉出的柔弦太恐怖的不符

33分钟前
  • BIGD
  • 较差

一场无法实现的约会,意味着两个阶层的人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的友谊,时代的改变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的压力与禁锢才是时代的最终压力,要突破枷锁只有众人站起。夕阳下的美景、最后片段的画面是导演对未来的希冀。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地球最强毕设好吧

38分钟前
  • 初级做题家
  • 力荐

【上影节特供连映胶片版】老塔毕业短片,讲述一段跨阶级的忘年友谊。部分塔式意象已初露端倪,如雨,水,苹果,镜子。用万花筒般的多面镜子阵列观察路人的场景十分可爱,还有呈现路面水坑反照的镜头。(8.0/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青工Sergei与小男孩Sasha的形象与关系设置让人想起《偷自行车的人》:阶层差异、性别关系、亦真亦幻叙事、水光造型、道具(如苹果)运用、微妙细节、父亲形象缺失及代替…(转)

4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旧的崩塌,新的藩篱重新建立。

4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天才的先声。强势的母亲,缺位的父亲,阶级的隔阂,艺术的共鸣。

52分钟前
  • 白阿毛
  • 力荐

在拍摄路人时,老塔用了万花筒式的镜头语言。这是一种模拟孩子视角的手法,万花筒里的世界一瞬间仿佛被人为地童话了。光影一格格流淌开去,晨霞在漫溯,大树在舞蹈,行人在微笑,一切都是暖融融的,就像一场小小的清晨音乐会,连背上的小提琴都唱起歌来了。

5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6.0 老塔的诗性源头,楼道里的浮光掠影,乐谱化身纸飞机。年轻的他通过镜子看到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1小时前
  • 喂饭
  • 推荐

压路机和小提琴这俩玩意做隐喻太好了,既可以代入工人阶级和艺术工作者,又可以完美映衬拥有压路机的外表和小提琴般内心的俄国人。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蛮有爱的忘年交。小男孩可爱。(说gay片的你们内心肮脏!)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