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恐怖片西班牙2013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  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  梅根·查彭提尔  伊莎贝尔·内利瑟  丹尼尔·卡什  哈维尔·博泰特  

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

 剧照

妈妈 剧照 NO.1妈妈 剧照 NO.2妈妈 剧照 NO.3妈妈 剧照 NO.4妈妈 剧照 NO.5妈妈 剧照 NO.6妈妈 剧照 NO.13妈妈 剧照 NO.14妈妈 剧照 NO.15妈妈 剧照 NO.16妈妈 剧照 NO.17妈妈 剧照 NO.18妈妈 剧照 NO.19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0

详细剧情

  一对女孩维多利亚·迪桑(梅根·查彭提尔 Megan Charpentier饰)和莉莉·迪桑(伊莎贝尔·内利瑟 Isabelle Nélisse饰)的母亲被他们的父亲所杀,父亲也随即自杀并将两个女儿遗弃在树林里。五年后,她们被发现时状况极差,孤独、饥饿,她们对一切的肢体接触都会感到恐惧和抗拒,没人知道她们是如何在如此孤独的环境中存活的。叔叔卢卡斯(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 Nikolaj Coster-Waldau饰)和女友安娜贝尔(杰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饰)收养了她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就此打破。黑暗中,总有一个如影随形的亡魂,而这个想要置他们于死地的鬼魂,两个女孩叫她:妈妈。  本部影片是西班牙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的长片处女作,翻拍自他2008年拍摄的同名短片。

 长篇影评

 1 ) 有了温度,但少了精度

65岁的女儿独自照顾着85岁的母亲,然后,前者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一夜间,后者从被照顾者变成了照顾者。

女儿是很典型的那一代女儿,有主见有独立性,但长在新社会的教育里,过于朴素又过于收敛,远不及母亲那辈启蒙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能自带洒脱浪漫乃至任性的神采。

母亲是很典型的那一代母亲,有文化有修养有分寸,却也会在护犊时无视优雅、丢开教条,秒变超人和母狼。

它的设定其实非常好:强势与弱势、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在一场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间逆转倒置,自己已经是老人,自己的老人却还健在。这是那批人正在背负的命运。 如果,衰退在作为子女的老人身上变成了一种加速度、有可能会对作为父母的老人实现弯道超车,该怎么办?

但它,有温度,却显得精度和完整度不足。

有时它看起来像李连杰和文章的《海洋天堂》,都在讲一个“在我的倒计时里,帮那个最在乎的人准备好没有我的日子”,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爸爸对儿子,一个是女儿对妈妈。

有时它看起来像张艺谋的《归来》,同样是被摧残揉捏过的父亲,同样是选择过冷血然后懊悔终生的女儿,只不过,在那部片子里,丢失记忆的是母亲。

有时它看起来像反向版的《美丽人生》,当妈妈陪着女儿玩打仗游戏一样躲进床下,只不过一个是父亲在创造儿子的游戏幻觉、一个是母亲在迎合女儿的游戏幻觉。

它想要表达的几乎比它“看起来像”的还要多,它在这零零总总的表达里见筐就是菜,它一路忙于收纳与拼合,它找到了很多细腻入微的小确幸、小喜悦和小忧愁,但它并没有织成伟大的戏剧奇观,它催出了你许多眼泪,但它没有砸入你的心脏。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它对室内空间调度的使用相当极致,两个人在老宅屋宇和阳光的若干特定角度里移形换影,看着又像双人舞,又像敌进我退的博弈。

摄像机常常带着种“鬼视点”的味道,也许是看客已对父亲的逝去心知肚明、对二人的思念公约数心知肚明,这才起了“房中本该有第三方”的错觉。

它试着装进了太多东西:老龄化、女性、过去和现在、对抗与和解、知识分子、问题少年、甚至还有荒诞政治年代的人道灾难,再贯穿进一份日记遗稿的整理——一场抢救记忆的工程。

所以它会选择一对高知母女(她们的文化阶层和杨荔钠的上一部电影《春潮》截然相反),只有这种身份才能顺理成章地带出历史的创痕,以及,才有书写、言说的本能—代价就是许多观众会代入不了她们彼此间匠气爆表的语言和腔调,好像自始至终都活在舞台上。

它一直在讲的是家人和爱,可它在片尾字幕和短视频里,又斩钉截铁地把主题拉回到特别具象的地方,落定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群体的关怀上。

它在亲情伦理中走了那么久,却在末端挂上了医学伦理。

它的标题是母亲,可它却一直在牵挂和愧疚于父亲。

因为它缺乏一种稳定的内在锚点,女儿的臆想,有时是安全感缺失,有时是童年复现,有时是渴望被认可,但她灵魂深处那个呼之欲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很明显“老年痴呆”只是一层外包装,导演用它包住的是心魔。

那心魔的内核为何物?我们看到的,只仿佛精神分析学派收集的创伤案例汇总。

所以文淇的出现和反哺,会显得那么诡谲、突兀、忽至忽离、像个内心善念所编织的幻觉般不可信。

冯老师自始至终没表现出关于“孩子”的隐痛,“下一代”的缺失在她这里依旧归入对父亲的亏欠集群(等他回来我再出嫁),那她保护和救济文淇的心理动机来自哪里,何况这保护与救济的烈度,已经大到“替她顶下犯罪行为并被留案底”的程度,它绝不是一时的良心触发就能解释齐备。

更不说朱时茂的知心邻家大叔角色,有多么功能化、多么想当然了。

好在,细节依旧是动人的——这总归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个,当你尿湿了裤子时,会对你柔声说“不怕”、再把你搂入怀中的人——宿命在血缘至亲间,既是对赌协议,也是周而复始。

好在有两位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演技。

好在有那么多,属于杭州的景观:西湖、西溪路、拱宸桥、茅家埠的通利古桥。相比这些景观,结尾的大海,开始完全不加克制地把隐喻变成了明喻,就像《春潮》的最后的意象镜头里,春潮溢出缝隙、漫过城市每一寸的实地。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2 ) 半遮半掩的家庭悲剧

这部电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温情脉脉吗?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当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儿病后晚上和母亲在床上讲的那个故事,然后通过片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与各种碎片拼凑出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是这样的(主观推断):女儿在幼年曾经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考古,一个研究文学,这种幸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发生在2014年,女儿65岁,母亲85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龄)。父亲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后含冤自尽,而女儿和母亲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扮演了帮凶角色(告密、见死不救、亲手迫害,甚至女儿可能就是当年的HWB),这件事也成为了困扰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儿一生的梦魇,女儿的终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对于出版父亲考古日记的执著很有可能与此有关。女儿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乱语,包括与母亲的冲突矛盾,究竟只是单纯疾病发作的症状,还是内心深处某些潜藏意识的萌发觉醒呢?女儿生病后在床下说着猎枪这种词语,对看望自己学生的恐惧,未发病之前极度的内向寡言木讷,生病后对母亲的各种埋怨指责,是不是内心中某种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另外,片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是水,母亲是大海,水滴终将汇入大海,女儿终将成为母亲,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在海滩死去,成为无辜的蒙难者。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营造出的诡异气氛,让我想到的是王小帅几年前的那部《闯入者》。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女儿对父亲的迫害,很有可能与母亲有直接关系,母亲当年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与女儿合谋造成了父亲的身亡,这也让母亲这一形象在女儿心中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与崩塌,让她对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变得毫无信心。这样暗黑剧情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导演上一部《春潮》的剧情便是如此展开的,成长于WG年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告发了父亲,女儿对此心怀怨恨,以未婚生女成为单身母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方式向母亲报复,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弥合。

这部电影最后,母亲推着病重的女儿来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忆与融入集体后,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是不是某种暗示呢?而母亲和女儿最后在海边的画面,是不是暗示着已经“失忆”和“失能”的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与对抗世界呢?

 3 ) 看不懂《妈妈!》是因为电影要讲的其实是《我们仨》

其实很多人关心的是,《妈妈!》会不会很好哭?

我的答案是,很好哭,妈妈题材结合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题材确实容易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因为上了年纪的长辈,确实健忘,有时连一些特别亲近的人都认不得了。生活中更多称为:糊涂了。

电影中妈妈和女儿的相依为命,最好看最催泪的在于照顾身份的反转,本来事无巨细照顾着妈妈的女儿,突然因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时隔多年再次成为了被照顾的对象。这种85岁妈妈照顾65岁女儿的戏码,辅以类似妈妈本是头孤勇的母狼的台词,一下让妈妈的感人形象呼之欲出。向吴彦姝、奚美娟老师致敬,感谢她们的精湛演出。

电影《妈妈!》本来该是杨荔钠三部曲:《春梦》、《春潮》、《春歌》中的第三部《春歌》,所谓歌,指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虽然从《春歌》更名为《妈妈!》,强调妈妈才是电影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奚美娟扮演的女儿得病后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却依然记得爸爸?

吴彦姝饰演的妈妈,八十多岁高龄能劈叉、能爬高蹦低,思路清晰、过目不忘,动不动还要来罐雪花勇闯天涯,会撒娇求暖床,会吐槽说要被洁癖女儿洗成秃毛鸡,家里遭贼第一反应是,先看看自己鞋盒里藏匿的小金库是否安然无恙。就是这样高寿健康、聪慧高知的顽童形象,让我想到了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早逝,在她的回忆录《我们仨》中,女儿最后的日子是她陪伴着一起度过的。再想想电影中的爸爸形象,还真的颇有几分像钱钟书先生。

当然,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根据电影中的剧情,女儿疯疯癫癫地回到自己年幼时居住的旧宅,只见老屋内,昏黄的灯光晕染开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一起跳舞。毫无疑问,这是女儿心底最幸福的时光。手指过蜡烛火苗的行为,和打响指代表我爱你的暗号,证明他们曾经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直到爸爸去世,这个家开始变得破碎。

只剩下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

片中有个镜头,一对游客父女路过一处被保护起来的古桥通利桥,父亲一时想不起另一处古桥的名字,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告诉他们,那座叫女儿桥。而当那对年轻父女走后,她拿着花在桥旁暗自神伤,有几分怀念,几分感伤,还有几分无人诉说的忏悔,而那天,正是她父亲的忌日。

根据电影中母女的对话可知,爸爸是因为女儿的一些不可描述的行为导致投湖的,所以女儿会有大量与水有关的镜头,泛舟的镜头,无疑是在表达一种哀思。而且在电影结尾,旁白又说,妈妈是大海,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结合爸爸投湖的行为可知是溺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拍摄母女二人的镜头是从海里拍摄的,随着海水波浪,主观的镜头时不时被海水完全遮挡。这完全就是溺亡的爸爸的主观视角镜头啊,让人细思极恐。

女儿年轻时是对不起爸爸的,所以她长大之后,一旦有时间,就会拼命地做义工去帮助别人,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宽恕。这也是为什么,当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年出现时,先是公交车上栽赃,然后是入室作案,但她始终没有愤怒与怨恨。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这犯了错的女孩子(也包括曾经的她自己)都是可以被原谅,可以走上正轨好好做人的。在公交车上女儿眩晕的那一幕,是否又是父亲当年所有过的遭遇?

所以当我们心中疑惑,她为什么要给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钱的时候,问题少女说,我们不一定是谁拯救了谁呢。再后来,问题少女带着自己的孩子投奔二老,更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因为作为女儿,未婚的她是没有孩子的。问题少女所带来的孩子,其实是弥补了女儿心里的缺失,甚至可以说,她是女儿得到救赎的化身。

而阿尔兹海默症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年痴呆症,它包含着一丝对历史既往的遗忘。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对过往的释怀,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历史的健忘。究竟是什么不重要,它终究要被遗忘,而我们需要珍惜的,是当下的相濡以沫。

 4 ) 困在时间里的孩子

妈妈做过的早餐

电影《妈妈!》关于一家人的爱与离别,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有杨降先生的《我们仨》家人之间温暖的画面,也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难过哀伤。

电影中看到,65岁的女儿和85岁的妈妈,家庭生活场景太熟悉了,总是不断想起我的妈妈。

看到他们母女俩早上用餐的画面,我的妈妈也会给我做丰富的早餐,我还是娇情的提出要求,这个太烫那个太咸。她会数落我的不成熟,情绪管理失控。我会嫌弃她乱花钱,乱电视购物。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爱,偶尔还要和她闹别扭,和她呕气。

我都成年人了,有两次肠胃炎急诊,半夜里妈妈拖着年迈的身体陪我在医院挂瓶。无论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她总会随时随地出来保护我。

妈妈离开我时,家里还没买智能扫地机,没装智能马桶,我后来买了扫地机,换了个智能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梦见她又回来了,梦见她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现在人可真聪明,上个厕所都这么舒服,梦见她说扫地机比吸尘器方便,卫生做得更干净。

总觉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没感受到,手机支付预约挂号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铁的快捷,自驾游的乐趣……。

小时候,我怕鬼,妈妈走了以后,她常来我的梦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总觉得她不曾离开过我,世间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妈妈,她还在,今年应该75岁了。

当年,她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嗷嗷待哺。

后来,我送别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泪流满面。

 5 ) 理想人格的范式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完成了一场爱的教育。

我家祖宗三代都不认识任何大学教授——更不用说浙大这种985教授,也没有任何这个层级的人的来往,考古学家,三甲医院主治医师等等,毫无看书、看话剧、体育运动的习惯。是直到我这辈才有城市生活的经验,才有了广阔的街道,了解义工,了解被维护得很好的风景。整面墙的书架,一人一张大书桌,并不是为了装点。

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双方都好好说话是个什么样的氛围,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担心被责怪,也可以直接表达不满。有矛盾,不一定代表会起冲突,场面很难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表达,说话的出发点都是“我”,我希望你好,我希望你不要成为我的负担,对对方的期望也是落在“我”的需求上,至于你如何回应那也给你思考的空间,绝不是命令、威胁、哭诉。平静的对话,情感浓度一点都不低,不必声嘶力竭,不必苦口婆心,不必大哭大笑,只要表现出一个人内心独立的想法,一点点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有巨大的力量,是生命力,是生而为人的坚韧。

确诊疾病后,整理好保单,转移好存款,给家里细致贴上纸条,甄选养老院,这一件件事情办得,真熨帖。也很符合现在正流行的一个词:“松弛感”。问题来了,那就解决问题,需要花钱的,那就花钱,需要找人的,那就找人,需要再了解下的,那就自己找书看。这看起来真的很体面,也是我理想中的状态。

看这家里的装修,绿格子窗帘,蕾丝窗纱,小花砖,以及两人经常穿着的小碎花连衣裙,这些都属于我以往非常厌恶的“日系小清新”风格。但很奇异的,在这部电影里,我仿佛突然认识到这种风格的美,它和老年女性那种温柔,无攻击性,亲和,温情的感觉相得益彰。想来我以前讨厌这种风格,其实也是在抵触一种毫无攻击性、软绵绵的性格,我自认绝不是软绵绵、贩卖甜美可爱的日系妹子,也就无形中拿掉了身上这一部分特质。我不应该否认自己身上女性化的这一部分,女性的温柔同样也是值得骄傲的伟大特质,没必要去硬拗假装坚硬,女性力量,也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强大。

看这部电影,我老是代入想象自己的晚年。我会有一个体面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吗?不久前才在一席看到英国养老院的一些惊人现状,而这种并不好的待遇还需要花费一个老年人一辈子体面生活代表——整栋美丽的房子才能换取。这种消息多了,难免会有种种担忧。当今我们并无现成的养老院基建,也无任何成系统的养老经验,更可怕的还有生育率暴降,既有财政上的困难,也不会有合理价格的劳动力,还有更多七七八八的问题,不忍细想。但如何保持自己的体面,已经可以从本片中学到很多。

 6 ) 我们何以赴死?唱歌,跳舞

这部电影有一个温情、绵软、和解的外壳,在那下面,是一个极为苍凉悲壮的内核。

床底下,父亲的照片和日记早已被撕碎。所以女儿呕心沥血写的,其实是臆想中的文字,就像《闪灵》里的那个作家一样。母亲和医生联合举办了一个假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没有其他人到场。女儿编著的《父亲最后的考古日记》,实际上并没有出版。

在出版业,有一个概念叫作“假书”。并不是指盗版书,而是指在正式付印前,由印厂做的几本模型书,逼近真书的样子,用来临时应对书展之类的活动。母亲做了几本这样的假书,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署,没有经过层层审查的眼睛。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都知道,电影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这本《考古日记》,是绝对通过不了审查,拿不到书号,上不了书架的。

原因我们也都知道。

出版书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考古行为。从水中打捞文字,就是让文物破土而出。在每晚的梦魇中,女儿独自坐在船里,四周的湖面漂满了纸张。她做梦都想把水中的这些文字打捞出来。

出版,无非有话要说。然而,不可说,不可说。

如果女儿没有得病,没有失忆,按照正常计划写作、投稿,书稿终将被卡死。假书可骗不了正常的女儿。那这将是另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

正是由于失忆,反倒将埋没的记忆“打捞”了上来。虽然不是真正的打捞,但是《考古日记》能作为假书出世,已经比其他万千书稿幸运太多。女儿的失忆症,由此有了另一层含义,它的目的就是这本假书,这件赝品文物。

很多写作者之所以提笔,是意欲将往事大白于天下,沉冤昭雪。但是,这个心结往往只与自己有关,外界根本没有人在乎,天下是一个虚像。很多时候,写字只是一种浇心中块垒的行为。写作者不欠世界一本书,他欠的是自己。也就是,我觉得它重要,它就重要。

这不是“那十年”的平反,不是某一个“湖中冤魂”的平反,而只是女儿一个人的救赎。

失忆症激发了母亲力量的回归,母爱又让假书得以诞生,假书则救了女儿。可以说失忆症间接地救了她,因为假书解开了她的心结,她因此可以放下一切。她曾说,活着是对她的惩罚。而有了这本书,她终于可以从容赴死,完全清洗自己了。

母女去海边之前,养老院的一个阿姨说,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又有人说,涨潮了快跑。这样来看,她们似乎的确是主动结束了一切。

这样来看,海报上的甜蜜拥抱,结尾处的走向大海,这两个画面是完全重合的。因为投向妈妈的怀抱,就是投海;回归母体,就是回归死亡。

然而,这场求死,是如此抚慰人心。因为救赎已然完成,因为海浪消解了之前关于湖水的所有梦魇,因为海浪不光代表死也代表生。

英国作家伍尔夫最激动人心的小说,就叫《海浪》。小说里对涨潮有这样的描述:

又是一次芸芸众生纷纷醒来。海浪之间的一道道波纹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深。住在农舍里的人点亮了他们清晨的蜡烛。是的,这就是永恒的复兴,不断的潮升潮落、潮落潮升。

(伍尔夫本人也是投水自尽。)

而两名女子在海边跳舞这个意象,更不由得让人想到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这幅《月夜》。

涨潮现象就是由月亮引起的。月亮的引力将海水稍稍吸离地球表面,于是形成了涨潮。月亮,也是一个极为女性的意象。

月亮,大海,潮水,母亲,女儿,死亡……所有这些阴性事物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女性磁场。处在这样的磁场中,体内的生命力便如惊涛骇浪般翻滚,不可抑制。

唯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短评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6分钟前
  • 野屿曦也
  • 还行

12th北影节No.20。首映。65岁的女儿,活得严谨、板正、一丝不苟,每天做义工帮助别人,用一生的压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赎心底对爸爸的愧疚,去惩罚少年时的错误。她始终对周遭保持疏离,包括与她的妈妈。85岁的妈妈,讲究、精致,也活泼鬼马。母女俩较着劲地活着,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儿终于有更多缝隙,去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发泄愤怒。|不复杂很真挚,人物设定有巧思,但没有从“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没有对知识分子的真正思考。美丽、精致、优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悬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会衰老得病,那她们已经是其中活得最轻松的人。粗粝底下的无奈、倔犟和坚韧体面,或许会更耐人寻味。最感动时刻其实是映后活动看吴彦姝老师走上台。是一出成年人爱的童话,是定调子下结论,不是对关系的探讨。

11分钟前
  • 喜西西
  • 推荐

全程难以代入,主要在于,选择女性知识分子的家庭,会跟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距离的,就会让人觉得,谁家母女会这么说话啊……但这个人物背景,又是为了带出更深的历史创伤的东西,杨荔钠显然还是不想只做一个关于女性的亲情的表达,但个人感觉并没有编织的特别妥帖,节奏也有点问题,整体还是有点沉溺了。总之,细腻有了,温度也有了,但共情没太感受到,甚至结尾那几个短视频一出,前100多分钟黯然褪色。

1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6.8/10剧本有问题,拍的太闷太散,刚酝酿好的情绪还没等发泄就被打断了,以至于到了后边很难再被感动。甚至说影片结束后的真人视频更为感人。导演加入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反而削弱了真实感,限制了两位演员的表演,当然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13分钟前
  • 小然Raner
  • 还行

“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儿。”患上帕金森的85岁母亲和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女儿组成了特殊的人物关系,在极其精炼、高度诗化的台词表达之下,《妈妈!》更像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演出。

17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谁家里这么说话啊

18分钟前
  • Mia San Mia
  • 还行

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全靠两位老师逆天神演技打底,这么匠气书卷不说人话的台词,落在她们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真心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惊悚片,没有之一……

2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中国大陆难得的关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讨论“爱”的电影。隐晦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对他家人的一生影响。两位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尤其是吴彦姝老师克制内敛的感情表达。感谢女制片、女导演、两位女演员们。

23分钟前
  • 皮克皮克皮
  • 力荐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24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有点儿失望。两个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奚美娟老师牛了。但表达上有点儿晦涩,剧情也不够流畅,文琪那段太没必要了。是两个高知女性的困境,但台词太文了,甚至于矫情。而且我不觉得这个是母爱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每个女人都是女儿,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我们不要聊妈妈了,妈妈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类似台词 以及我能理解女儿对父亲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对父亲的崇拜。在一个几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笼罩着一个男性的身影。

29分钟前
  • 还行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30分钟前
  • 绷带僵尸
  • 还行

【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

35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在尝试去触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语境下,探讨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导演选择以一种散文诗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题材本身已具有切肤之痛。人的身体是一台日渐损坏的机器,记忆只会一遍遍让你重温最不堪回首的选择。在此层面上,追求体面就是在对抗痛苦,是为了在满目疮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构秩序和意义,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力量。“每个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坚强”。

39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镜头语言有点刻意,配乐没有做到为电影增色的效果,确实有很多细节镜头,整体质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怀疑是不是给耳机做广告,太生硬了,剧情对于父亲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有的孩子真的就永远追不上父母吧,但是为了这个题材可以加一颗星。以及主创团队过于强调女性团队,但是电影呈现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没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为是女性团队只能夸不能批评一样。同样是女导演这位的功力一般。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完全可以当成另一个版本的《归来》。冯婉瑜没得阿兹海默症,丹丹六十多岁时得了这个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时间编校完了父亲的考古日记。后来,在记忆错乱、神志不清中,她忏悔对父亲陆焉识犯下的错误,如果我当年给爸爸开门了他就不会死。一直对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伤痕的人即将逝去,而她们的记忆似乎不约而同受到了干扰、破坏。冯婉瑜是这样,冯济真(奚美娟饰演的女儿)也是这样。真巧,她们都姓冯。陆焉识拿着勺子去给吓坏的婉瑜复仇,济真拉着老母亲躲到床底下,说别害怕我有猎枪。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泪下,不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因为他们被车轮碾过,留下了令人心痛的伤痕。

44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BJIFF22 数不清哭了多少次,两位老师教科书式的碾压级演出真让人动容。但是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真的过于碎片化,尽管使用了互文来强化整体性,可仍然很凌乱,且周夏这个角色的处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掌声和赞美送给两位戏骨,相辅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泪不值钱😭(btw小文淇坐我前头擦泪好几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电影好吗🥺

48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不能说现在大家直接请好演员就不需要导演调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无趣这锅真的是导演背

50分钟前
  • 姓暴暴躁的暴
  • 还行

中间文淇来看两个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广告一样。其他都还挺好的,台词虽然太文绉绉了,但也符合俩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个人患了这个病,可能也会选择往海里走去…不能让我妈那么辛苦照顾我😭

54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推荐

文淇这个角色出现的太巧妙了,这个角色才是为女儿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笔完善。对女儿来说,那件事(看了电影就知道)对女儿来说,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实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其实跟这种莫大的心里压力都是有关系的。

5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在无数个可以结局的地方错过了结局。

1小时前
  • 正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