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网络谜踪 剧照 NO.2网络谜踪 剧照 NO.3网络谜踪 剧照 NO.4网络谜踪 剧照 NO.5网络谜踪 剧照 NO.6网络谜踪 剧照 NO.13网络谜踪 剧照 NO.14网络谜踪 剧照 NO.15网络谜踪 剧照 NO.16网络谜踪 剧照 NO.17网络谜踪 剧照 NO.18网络谜踪 剧照 NO.19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9

详细剧情

  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 饰)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乖女玛戈特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警探怀疑女儿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独自展开调查。他打开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用社交软件开始寻找破案线索。大卫必须在女儿消失之前,沿着她在虚拟世界的足迹找到她…

 长篇影评

 1 ) 话不多说,吃安利吧

太好看了,很久没看到这种反转不落俗套,逻辑又这么合理的悬疑电影了。

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和隔阂处理得也很好,没有喧兵夺主,但也和主线剧情相辅相成。

全程屏幕拍摄的电影也有,之前小制作恐怖片《解除好友》,还有摩登家庭里的一集,但都因为摄屏这种模式的局限,导致情景单调,剧情也相应难以扩展。

这部片子算是在小格局下已经把故事做到最充分。契合时代的pc和mac系统切换,加上社交网络网站,youtube和直播介入,最大程度上弥补了摄屏的单调模式,甚至是增加了一些故事的可看性。

另外故事细节真的很丰富,人物都很饱满,节奏也好,观看的时候完全被故事的节奏带着走。就算有一些逻辑上的小瑕疵,也根本来不及细想就被新的发展吸引住。

除此之外,本片还触碰了一下社交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展的影响,虽然没有深层展现,但是从几个片段里能看出来创作团队是有意识引导观众往这方面的思考的。

我感觉在这个情节和模式的基础上,没办法做到比这部片子更好。值得五星。

另外希望大家不要看剧透,不然有些辜负团队的苦心设计。

 2 ) 反转频出,细思极恐!今年的超级大爆款来了

年度超级大爆款终于来了!

本片今年1月在圣丹斯斩获两项大奖之后,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引爆网络,烂番茄新鲜度开局就是100%。

口碑,已经爆到了夸张的地步。

《滚石》杂志称电影让人神经紧绷,悬疑惊悚。

The Playlist 网站更是盛赞该片媲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好莱坞报道者》称其新颖成熟;The Verge表示电影在制造张力和营造情绪上都很有一套;

罗杰·埃伯特影评网称它用简单的空白屏幕就能带来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不卖关子了,它就是——

网络谜踪

Searching

导演: 阿尼什·查甘蒂 主演: 约翰·赵 / 米切尔·拉 / 黛博拉·梅辛 / 约瑟夫·李

《网络迷踪》在豆瓣大受欢迎,近万人打出8.9分,高于98%惊悚片的成绩,虽然略显夸张,但不会掉落太多。

毕竟IMDb已经给出了7.9分的答卷,豆瓣最终分数可能稳定在8分左右。

而《网络迷踪》的故事,几乎全部在屏幕上发生。

是的你没听错,所有画面都来自电脑或手机,形式新颖,成本很小,质量却非常惊人!

1

大卫一家本是幸福温馨的三口。

可惜大卫的妻子因淋巴癌去世,导致女儿玛戈在成长的时期里缺少了母亲的陪伴。

大卫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女儿爱得深切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

好奇女儿的生活却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询问;

对女儿严加管教的同时也感到愧疚。

女儿一直没有从母亲去世阴影中走出,大卫不知道如何开导女儿,只寄希望于时间可以平复一切伤痛。

就这样,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两人为数不多的交流都是通过冰冷的键盘打字回复。

直到有一天,大卫发给女儿的信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电话也无人接听。

大卫心急如焚,如坐针毯,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当过父母的人才能体会。

眼下只能求助警方,别无他法。

但警察的办事效率你懂的,苦等无果,大卫觉得自己出马,利用社交网络搜索关于女儿的一切。

记得在今年年初,腾讯新闻在《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中,

针对18-29岁的年轻人(作为子女),以及4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父母)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2%的受访父母要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孩子;

片子的大卫也是如此,通过各种“朋友圈”去了解自己的女儿。

可是,随着查询的深入,大卫发现,自己竟然对女儿一无所知。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吗?

女儿的脸书上有300多个好友,却没有一个知道女儿的行踪。

在他眼中,活泼开朗的女儿实际上是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人;

在他眼中,女儿不爱表露心迹,但在网络上竟然能把所有的故事和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看着屏幕上女儿的照片,大卫既熟悉也陌生。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种《消失的女人》的味道了。

我们自认为了解的,到头来只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翻看女儿的视频时,大卫发现了女儿经常到一个湖边散心。

女儿会在哪里吗?

但结果大大超出了大卫的承受范围。

从湖里打捞出的车辆,证明是失踪的女儿曾经驾驶的。但女儿并不在车里。

车内的血迹表明事态正在升级,有可能不是失踪,而是绑架!

媒体的报道让这件事一下成了热搜,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对待大卫女儿态度转变之快就像龙卷风。

之前还是漠不关心,上了热搜后,一个个陌生人就都成了女儿的“好朋友”。

祈祷,转发,评论好不热闹,但屏幕外,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帮助大卫找女儿。

还有人想蹭热点乱带节奏,说犯人根本就是大卫。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车内发现了2500美金,这笔钱是拿来做什么的?

玛戈究竟在湖边遭遇了什么,目前又身在何处。

大卫如此大费周章的寻女,背后是否在隐瞒什么?

此时的进度条告诉我,一切都没那么简单,后续的反转多到让你尖叫。

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了网络之下……

2

很凑巧,前不久的《解除好友2:暗网》在影迷中成了小爆款,大家已经早一步见识过了这种”屏幕叙事“的新形式。

实际上,《网络迷踪》与《解除好友》系列出自同一家制作公司,导演也承认是在《解除好友》基础上的再探索。(这家公司似乎很爱做这种电影)

虽然没有推陈出新,但仍然做到了颠覆式的改变。

这种颠覆,首先在剧本。

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懵了。

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剧本,绝大部分都不是对话,不是人物行动,到处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话:

“电脑光标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

这样的剧本,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无对手、无实物表演”的要求。

于是,老戏骨成了必备品。

片中饰演金的约翰·赵,虽然宛如周杰伦失散多年兄弟,但可算是好莱坞的老江湖,交出过《美国派》、《美国丽人》、《星际迷航》等代表作。

而饰演女警探的黛博拉·梅辛,之前在《威尔与格蕾丝》、《头号前妻》都是喜剧类的角色,演技出众。

据约翰·赵和黛博拉·梅辛透露,TA们有80%的时间都是对着一块绿幕在表演。

其次,是电影语言的颠覆。

它用光标活动引导观众的视线,情节推动、信息揭露全靠电脑屏幕的一次次点击。无限弱化了镜头调度的作用。

推拉摇移作为技术手段,几乎只作用于不过15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演员大部分时间都以特写镜头出现,表情、眼神一不注意就会成为打破第四面墙的惨案。

本片的导演、编剧阿尼什·查甘蒂,和男主一样是亚裔。《网络迷踪》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但却有“颠覆电影”的野心。

在此之前,他曾经拍摄过一部全程发生在谷歌眼镜上的2分钟短片,被谷歌看中,在谷歌广告部工作了两年。

他自己也强调:我们的电影是一部很革新的电影,是在用一种打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叙事手法。我想把一个非常经典、非常传统的、充满戏剧化的悬疑惊悚故事,嵌到这个全新的、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当中,这两者的结合能让《网络谜踪》有最大的赢面。

最后,是美学风格上的颠覆。

将电影作为画面的意义剥夺,只留下窗口的作用。

“美”、“赏心悦目”“上镜头性”统统抛弃,只有一堆功能性不同屏幕视窗,为叙事服务。

观众面对着一个冰冷的机器,却在接受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形式极简和内容丰富带来的反差,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感。

3

小编二刷之后,总结出看《网络迷踪》的五个注意事项,切记切记。

1、先别看豆瓣和朋友圈!

为了防止各个社交网络上网友影评人剧透,破坏剧情观感,自然要主动屏蔽看完的人们。

(当然,把本文转到朋友圈还是很好的。)

2、一气呵成

《网络迷踪》不建议暂停或分开几次看。

时间拖得久,很多小线索会忘,体验大打折扣。片长很友好,不如抽出一个半小时,一次看完它。

3、全屏观看

电影本身全部在电脑屏幕上讲完故事,看的时候,窗口小了看不清楚,大了又不能完全体会主角心情。

全屏观看,是跟随主角一起感受惊悚情绪的最完美角度。

4、关灯

虽然不是传统的恐怖片,但片中对惊悚悬疑的气氛相当好。

关灯后沉浸到案件中去,感受片中类恐怖片的打光,才最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5、仔细看细节

片子里藏了很多微小的细节铺垫,比如说聊天时打字的内容、表情,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等。

看到谜底揭开时再与之前的细节一一照应,会获得极大的解谜快感。

本片拥有极其优秀的“紧张因子”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全程让观众细思极恐、神经紧绷,观感倍爽。

如果你怀念《看不见的客人》带来的酸爽,那《网络谜踪》可以让你重温那份震撼。

年度最好看的惊悚片,你值得拥有!

文/三石一

 3 ) 席卷进信息时代的屏幕生活,人与媒介互为延伸

近期最热门的片,应该就是这部由“韩国周杰伦”约翰·赵主演的“伪纪录桌面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

豆瓣上几万人评至8.8分,烂番茄保持住 93% 新鲜度,全球飙高的票房成绩与讨论热度,都无一例外的指向:它不仅是目前最好的“伪纪录桌面电影”,还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Searching”这一行为显然在不断地组构成整部电影。电影以每个人都熟悉至极的开机、拨号连接上网作为开篇。我们虽然不知道开场的这系列操作由谁控制,但却能够迅速地被这个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几分钟内亲自目睹了大卫·金的家族构成和生活的全部范围。

一切过往复杂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罗列、打包、丢出。

接着,女儿失踪了。

在意识到女儿真的失踪了之后,大卫·金在报警之时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发起他自己的调查。

他进入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从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开始搜寻她的秘密。

同时,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变成了病毒式的传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话题页面下聚集了网上的“吸血虫”们。

在层层递进的浏览器窗口和凌乱的桌面之间,故事开启了不断的翻转。

其实,单论《网络迷踪》的故事本身,虽然写的环环相扣,却也并不能产出多大的能量。毕竟,它依旧是一个在框架内靠不断反转而写就的类型片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爸爸靠网络抽丝剥茧地发现女儿的秘密,并最终拯救了她。

换言之,这是个《消失的爱人》的“社交网络”版,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再在内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网络社交关系、舆论暴力等,主题上也就是陈词滥调地呈现一下这个信息时代隐秘的暴力与宣泄的途径。

所以,纠结剧情的bug与否,其实是一种无谓。让这部电影受到巨大关注的可谈之处,更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进行呈现。

这个形式,在结合故事之后展现出了导演与剪辑出人意料的、堪称神奇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炸裂的效果。当然,这一形式并非生来就能被运用地如此纯熟,它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期。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以往耸人听闻的事件,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的某个下一秒便会忘怀的手机页面;人类情感与心理的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上的电子信息。

许多导演目前都在试图尝试将这一影响融入进电影的叙事中,比如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们都缺少掌握网络运行逻辑的基础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剪辑组织能力,甚至连屏幕界面本身看起来更可信都做不到。

而《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伪纪录桌面电影”的出生,则将这个创想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们将画面确定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从而尝试渗透进入观众“现实生活”。“搜索”这一人物行为,将故事与形式更好地融为一体,在噱头中保有了一定的叙事基本标准和连贯力。这类新媒体介入下的前沿数字惊悚片,每一部都自带话题。

同类之一/《解除好友2:暗网》

但同时,这类电影也一直无法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似乎一直囿于“伪纪录片”所创造出的“伪劣真实感”而止步不前——毕竟,现在的观众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看《女巫布莱尔》时期会误以为真的观众,更不是在电影之初看到《火车进站》就会吓地满电影院乱跑的人。

观看模式的迅速转变,已经让人们对“虚拟-真实”与“真实-虚拟”的临界点了如指掌,对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倘若麦克卢汉地下有知,估计会扩写《理解媒介》:曾经,媒介技术不仅延伸人体,赋予人体力量,也瘫痪被延伸的肢体,增益变成截除、中枢神经阻塞感知。而如今,人体走上了开始逐步成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热媒介已经彻底变成无数纷飞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

人与媒介进行交互的这一行为,已经迈入崭新的纪元。

那么,在一个已经没人会在下载完一部“伪纪录片”后,还能将自我投入进“伪劣真实”的情境中去的时代,一部电影要如何完成把观众拐带进它的“超链接”之中的使命,并将“信息生活”的命题进行包装呢?

《网络迷踪》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文章最开头提到的,电影开篇那个不知道是谁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后,电影还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为细节,诸如在得知女儿不上钢琴课的时候去翻找聊天记录、在报案的时候去查失踪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这些恐怕都不是编剧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为这些都不会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在第一时间应该做出的反应(连基本的迟疑、呆滞都没有),倒像是更需要观众得知的信息。

随着剧情发展,电影在后半段还不断地将第三人称新闻片段进行介入。真凶范围的逐步确定,视角不断地进行轮转,以上种种这些都将《网络迷踪》影片的构成逻辑显得更为确切——

它绝不是要将屏幕这一媒介单纯作为呈现的形式,以朴素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廉价真实感”来让观众做出“相信”的反应。它不期待大家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

它的选择是进行彻底地类型化,把观众编织进“类似游戏”的抽丝剥茧式情节节奏里,让观众在虚拟世界的“下载与观看”这一行为中,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而这恰就是最后一层,由观众亲自完成的“searching”。

这部电影比之前的“伪纪录桌面电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于这此。

在某几个时刻,《网络迷踪》在影像调度、时空线处理和视角转变等处理上,是天才的

比如,电影的结尾,女儿在等待考试结果前,选择了上网搜索父亲当时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闻,这不仅是对父爱的一次“searching”,同时也把之前的第三人称新闻镜头的切入,引作成这个时刻发生的事。全片的叙事线索在片尾处,突然被分裂成了两个时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时空关系

同时,时空线索的处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镜进行说明。每次电脑桌面的转变、系统(windows或苹果)等瞬间发生的界面变化,观众都能迅速地体察到。观众只要通过自己观察每次鼠标的挪动、网页的切换,就能在心中重构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属性。

这在以往任何的类型片里,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复杂的镜头段落设计。传统意义上,类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分别拍摄的许多镜头按照这一构思组接起来,配合剪辑来完成建、解构。

但在《网络迷踪》中的某几个时刻,传统的机制被不断地打破,创造出一种姑且可以被称作“searching”的方式,将角色的潜意识和观众的潜意识不断地换位,从而产生一种变相的错觉。

此外,之前绝大部分“伪纪录片”无法摆脱的问题,就是只能给如今经验丰富的观众提供“虚伪真实”,缺乏创造“高级真实”的能力。在镜头处理上,“伪纪录”形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叙事限制——观众对镜头的信任看似必须达到高度信任,获取信息的空间又仅限于镜头之内,从而使得对叙事进行质疑的维度被彻底消灭。

但实际上,在《网络迷踪》中,观众根本不需要信任里面的任何一个镜头。因为这部电影选择以复杂的快感来取代伪劣的真实,在抛弃“同步”之后,它达成了影像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真实重塑与形式创新,不再继续困在“伪纪录片”的桎梏里来施舍观众“现实”。

正如前面所言,人体开始成为媒介的延伸,我们的四肢、大脑的主体性已经逐渐地被媒介进行偷换。

曾经,这一创想在电影界中只存在于影片的文本内容上(如《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黑镜》、《解除好友:暗网》等),而《网络迷踪》则选择书写隐喻于影片构成形式的外壳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新态的“伪纪录片”,因为它让观众产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朴素的“同步(real time)”,而是从一种变相的错觉里生出来。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都被电影打破并重组了这种感受,而电影也由此摆脱了施舍的行径,选择以一种“随人物摇摆”的方式示人。

这,也许就是未来此类影片在“电影感”上的一个重要走向。

 4 ) 桌面电影:对镜头语言和行业生态的一次革新

你永远想象不到,技术的进步会让电影变得多么新奇。

2018年,国外上映了好几部用电脑+手机桌面素材拼成的电影,比如以暗网为噱头的《解除好友2》,讲述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的《网诱惊魂》,以及主打人肉搜索的《网络谜踪》。

这类电影多为惊悚、悬疑题材,影片镜头全都是电脑、手机的截屏视频,不仅形式新颖,也很有带入感,尤其当观众用电脑全屏观看的时候,仿佛就在看自己的电脑桌面。

《网络谜踪》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xp桌面

在这类影片中,角色的交流都是通过打字和视频聊天体现的,人物动作也都是以操作电脑、浏览网页为主。影片通过这些动作,来体现网络犯罪、人肉搜索的惊心动魄。

这种“桌面电影”形式新颖,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常规认识,甚至有人评价说:这种电影形式重新解读了镜头语言。

举个例子,通常的电影中,要想表达角色的内心波动,低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旁白,高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而“桌面电影”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角色在聊天窗口打一段文字,犹豫再三后又全部删掉,这样角色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就全都展现给观众了。

其实,这些另类的拍摄方式在惊悚悬疑片里非常多见,早在2014年的《巢穴》、《弹窗惊魂》、《解除好友》就是类似的“桌面电影”,算是伪纪录片流派的一个变种。

不过以上影片的品质都很一般,纯粹属于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小成本惊悚片,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没能走进大众视线,直到今年的《网络谜踪》获得烂番茄、IMDb、豆瓣等网站的一致好评,“桌面电影”才真正为观众熟知。

烂番茄新鲜度93%,爆米花度89%

IMDb评分7.9

豆瓣评分8.7

《网络谜踪》为何能在同题材影片中获得最好的口碑?

首先就是剧本扎实,逻辑自洽,多重反转非常烧脑,悬疑感也做得不错。

《网络谜踪》讲述了一位父亲(约翰·赵 饰)发现自己的女儿失踪,于是他破解了女儿的社交账号,通过人肉搜索寻找女儿的故事。

在“桌面电影”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黑客破解账户的过程往往是一大看点。

《网络谜踪》里父亲的破解手段算不上高明,甚至是一个电脑小白都可以完成,但正因如此,反而令人不寒而栗,不禁让人想到那句:“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裸奔。”

推理的过程中,编剧还设置了几个烟雾弹,嫌疑人依次登场,真凶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而当观众得知真相后,却又发现早有铺垫,人物的性格、动机完全自洽。

另外,《网络谜踪》虽然是电脑屏幕视角,却没有局限于形式,片中也使用了新闻视频(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和监控视频(用电脑播放)做补充,毕竟仅仅靠浏览网页和视频聊天,很难完成一部电影的全部动作。

这一点上,《网络谜踪》要比《解除好友2》更具电影感,并且没有了多人视频的那种聒噪。

《解除好友2》的多人视频,屏幕总是眼花缭乱的

悬疑推理之外,《网络谜踪》也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单纯的悬疑、猎奇更有深度。

本片的主线就是在讲父女关系,通过一起失踪案,让原本有隔阂的父女最终走向和解,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帮扶的重要性,给了观众一个非常温情的结局。

当失踪案上升到社会热点事件后,影片也讽刺了媒体、网红、围观者吃人血馒头的现象,顺便还黑了一下比伯粉。

尤其是那个女同学,最初她声称自己和失踪者不熟。当案件成为网络热点后,她又恬不知耻的出来蹭热度,自称是失踪者“最好的朋友”,在社交网站收获一大波流量,这种人何其多啊!

总之,《网络谜踪》通过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将网络的众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没有过于猎奇的画面,但本片展现出伪善、恶劣的网络生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的拍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无人机、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等)都可以用来拍电影。

《网络谜踪》是印度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长片处女作,查甘蒂当年就是用谷歌眼镜拍了一部的迷你广告片《Seeds》,在YouTube成为网络红人,才获得了拍电影的机会。

这些微型设备的诞生,带来的不仅是镜头语言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其低廉的成本,为那些筹不到资金的新人导演们提供了机会。

目前中国电影也有了类似的尝试,相信在新技术的“降维打击”下,大投资烂片收割票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小而美的低成本电影将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5 ) 变成数据或动物,你选哪一个?

《解除好友2:暗网》《网络谜踪》:两部都是用屏幕表达的电影。就这一形式,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新颖,只能说有趣。这种形式缺点很明显,放弃了电影镜头之美,表面上是求创新——完全用电脑屏幕作为电影屏幕,但其实是由立体转变为平面,转变为纯信息。不过这么多人喜欢,肯定是有其表达优势的,也很明显,这种“窥屏”式的表达,极大拉近了导演和观众的距离。两点,伪记录片形式和伪监控镜头,以及电脑及社交屏幕是现代人熟悉,且密不可分的东西。至于故事本身,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吗?

如果有很多这类电影陆续出现,你会不会失去新鲜感了?

电影里面有一点提到了,个人面对周围生活和网络(公众媒体)的分裂性,如果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是非常精彩的。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大概可以分成内心和现实,现在可以分成内心、现实和网络(公众媒体)。有个典型,想必大家都知道或者遇到过——键盘侠。

网络极大地方便信息传播以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一面,极大同化和统一了信息,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会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人性。我并不是说,人都不是人了,只是作为生产力的人将不是人,这一点又和资本主义有点相似了,终究只是少部分富裕起来。

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好像越来越不要思考了,媒体总会告诉你。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或者两者都用。想想这一年来,各种炮轰、洗白的事件。绝大部分总是跟着这股浪潮,喧嚣来,喧嚣去,平息,然后又被新的浪潮左右,如此循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偶尔有点人生的美好时刻,仿佛也是媒体告诉你的,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少不了什么的什么的”,“你一生真必须做的什么什么”。就不区分性别了,我是推崇平等的,如果区别性别肯定会有人吵起来。你们想想那种公众号吧。

不知不觉中,一生就被媒体左右了。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不努力都没法好好活了。

还有,本是平等,本应同心的男性和女性,何时站在了对立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不是资本在作祟吗?你的努力和奋斗被别人偷走了,得到一点点多余的,反而变成了那部分人的仁慈和恩赐?你越努力越奋斗,被偷走的就越多。然后你没有钱消费了,他们就越鼓吹消费,分化你们这一部分人,始终给极少一部分人甜头,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你的无能,而不是他们的虚伪、贪婪、肮脏、卑鄙的看不见的大手。

剩余劳动价值,你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这个词了?

科技不断发展下去,人总有一天变成了信息,生活在机器中。那么,如果有那一天的到来,我宁愿做个动物活在大自然中。

 6 ) 女警官的名字Rosemary Vick的由来

根据网友S在Reddit上的解释:

女警官Rosemary Vick前半部分Rosemary来自于电影“Rosemary's Baby”,即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魔鬼圣婴》,戏中名叫Rosemary的女人产下了一个“邪恶”的孩子。而本剧中警官Rosemary的儿子应对自己的恶行负责。

后半部分Vick则是来源于“Vick Mackey”,美剧“Shield”(《盾牌》)中舞弊的警察角色。

当然有网友觉得网友S的解释比较牵强,警官儿子的行为谈不上邪恶,而且Vick这个角色不太有名。

但网友S其实是编剧Sev Ohanian,那还扯啥了。

编剧在社交网站玩的飞起,也算是一种坚守。

 短评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为杰伦疯狂打call!

8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15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20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22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26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29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3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34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4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50分钟前
  • R
  • 推荐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5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57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1小时前
  • 朱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