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柿子

剧情片台湾1996

主演:陶述  石隽  张世  鲁直  刘若英  赵正平  

导演:王童

 剧照

红柿子 剧照 NO.1红柿子 剧照 NO.2红柿子 剧照 NO.3红柿子 剧照 NO.4红柿子 剧照 NO.5红柿子 剧照 NO.6红柿子 剧照 NO.13红柿子 剧照 NO.14红柿子 剧照 NO.15红柿子 剧照 NO.16红柿子 剧照 NO.17红柿子 剧照 NO.18红柿子 剧照 NO.19红柿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4 20:24

详细剧情

  从大陆撤到台湾的一批将士及其亲属中,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大家庭。除了将军的跟班福顺和姥姥(陶述 饰)中意的那副齐白石的柿子图意外走散,家里人口总算齐全的到达了台湾。  换了一个新地方,姥姥各种不适应,被将军女婿(石隽 饰)许诺不久就能重返老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很少再被提及。横在一家人面前的是生活的难题。家里小孩众多,物资匮乏,但点子颇多的姥姥常常化腐朽为神奇。像是把女婿照的X光片裁成多份做写字板;跟教堂的修女弄好关系得到面粉牛奶;把女婿的锦旗做成孩子们校运会的旗帜等,过程中惹出不少笑话。而没了官职的将军则和妻子倒弄起养殖业,鸡鸭青蛙鱼轮番上阵,还卖过铅笔,但都没能赚到钱。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孙辈渐渐长大,而福顺(赵正平 饰)意外地和这家人再次相遇,带来了姥姥的那副柿子图及那份不曾离去的乡愁。

 长篇影评

 1 ) 《红柿子》:用温情见证沧桑

片名:《红柿子》
导演:王童
地区:台湾

    印象中,许多导演在年介不惑之际,都纷纷拍出了以“个人回忆性自传”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倾注着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忆和怀念,其中无不夹杂着浓厚而温暖的亲情色彩。侯孝贤那位嘴里叨着“阿孝咕”的奶奶,许鞍华那位外冷内热的日本母亲,对托纳多雷寄予厚望的艾弗多大叔,以及精心照顾蒋雯丽从小到大的姥爷...从这些鲜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隐约感受到,其各自身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并非十分的安定与温和,甚至充满着难以言表的沧桑之感,因而得见影片中那些被浅浅挖掘出的惆怅与感伤。
    1949年之后,一群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人们随国军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背井离乡的他们纷纷在一个被称作“眷村”的地方,经历了一个沉浸在浑浊空气中的灰暗台湾,见证了一段失望、落魄而沧桑的历史。(可参考《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身处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身为将门之后的王中和(王童原名)却在一个十余人组成的大家庭中,度过了一个健康、温馨并快乐的童年,以来自家庭,来自外婆那些源源不断的温情与爱,去见证了这一个无比沧桑的年代。一段长达2小时56分钟的影像,除了开篇少部分黑白色调的战争背景外,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和谐、温情,甚至是可爱的基调。由此,我们已然忘却了战争的创伤、时代的落魄与灰暗,而是从王童导演那些饱满圆合的回忆中,感受到了沧桑之中难得的温情,在鲜红的柿子和可爱的外婆身上,寻找到那些耐人寻味的感慨与乡愁。

【红柿子】
    作为影片的第一意向,“红柿子”在片中只出现了区区四次,而每一次却都饱含着深沉的意义。故事的开头,王将军全家老小由于战争原因,被迫一起离开故乡,迁居台湾。为时不多的几分钟里,导演将这一桥段选用了黑白色调加以展现,突出那一段沉痛而难忘的历史。而正当一家人准备走出老家大门时,镜头忽然转向了家园中的那颗柿子树,在整个灰白色的画面中,唯有树上的数十余只红柿子,在电脑特效的操作下被突显成了红色,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门口处渐行渐远的背影。柿子树是孤独的,它承载着一个家族数十年的生活气息,代表着家人们那一份浓烈的乡土之情,而今却见证了他们被逼无奈的告别,见证了那一份背井离乡的切肤之痛,疼痛如血红一般,浸染了树上那一只只柿子,纷纷在画面中呈现出突兀而无奈的红颜色。诚然,红柿子在电影中意味着一份隐约而复杂的乡愁。
    当王家在台湾栖居了十余年后,一切看起来趋于稳定之时,被人们似乎遗忘了的红柿子,再次呈现了在画面中。少年光和(即王童本人)陪着外婆从戏院走出时,看到了马路对面卖水果的小摊上,出现了几只红柿子,犹如一道波纹瞬间打破了其生活如水般的平静,可当外婆表现出购买的欲望时,急赶着上课的光和却表示没有时间,硬要外婆下一次再买。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却因区区几只红柿子,恰好一下子激起了老人家那份埋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尚未表达出情绪,便立刻被外孙推走,恰是一份浓烈的乡愁,心欲荣归故里却终不能得,始终被深深阻隔在现实生活的另一边。红柿子像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一点一点滴在外婆的心口,不但揭开了外婆心中的那道伤痕,更是揭开了台湾千万人们归乡不得的难言之痛。
    而最令外婆痛心的则是,紧接着家里因为经济困难,几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困境,父母不得不将家中那几幅在如今已然不值钱的字画贱卖出去,唯独就是不肯将外婆最喜欢的那幅齐白石的“红柿子图”卖出,因为那不但是外婆的珍宝,更承载着外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不过,几张过气之画仅能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而买主却偏偏认定了那幅“红柿子图”,承诺只要将其卖出便可加钱。为了解决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为了让自己的孙子们都有书念,外婆最终决定忍痛割爱,卖出了她最喜欢的那张画。尽管她满不在乎地说着,孩子上学重要嘛。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已然知晓,卖出了最后一张“红柿子图”,也就好比掐灭了她最后一丝归乡的希望,这对于外婆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后外婆的身体便每况愈下,紧接着得了重病,最终医治无效而撒手离开了人世间。在外婆去世的时候,“红柿子”最后一次出现在了画面中,依然是当初全家一起离开时的那颗柿子树,它象征着外婆充满乡愁的一生,从背井离乡,到埋骨他乡,自始至终保留着一成不变的乡土情节,如树上的柿子一样,依旧鲜红无比。
    从离乡,到思乡,再到归乡不得的遗憾,最后生命的终结,几颗红柿子是外婆一生的写照,尽管它色红如血,有些沉痛和惆怅,却着实抒写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润的乡土之情。红柿子同样是温情的,可爱的,它是外婆一生的希望,是外婆在台湾异乡安居乐业,将孙子们抚养长大的动力。尤其在最后的一刻,当外婆离开人世后,出现红柿子的画面已然不再像先前那样昏暗,孙子孙女们一起带着外婆的灵柩,渐渐消失在宁静的小路上,将带着她的希望,在她未曾走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将希望一直传递下去。

【外婆】
    作为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外婆的形象贯穿首尾,更是成为了故事影片的主线,在片中占有决定性的分量。王童镜下的外婆年事已高,同其他老太太一样,有些固执,有些死板,有些庸俗,有些小气,甚至还有着些许的不讲理。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一位老太太而言,要带着十个少不更事的孙子远走他乡,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照顾好那么多的孩子,为他们解决好一个又一个问题,实在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然而我们看到,外婆在条件局限的情况下,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一颗精打细算的心,将孩子们照顾得健健康康,给予了他们一个不算富裕却温馨幸福的童年。尽管家里条件拮据,外婆却总能够运用过人的智慧,将一些简单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借阳光晒出温热的洗澡水,能够将女婿受伤时所照的X光片剪来给孙子们作垫板,能够用国军的旧锦旗制作出为学校交差的新锦旗,能够与修女攀上交情,进而获得大量的奶粉为孙子们补充营养。她甚至能够不厌其烦地走访学校,跟校长阐述道理,为孙子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片中的外婆,看起来尘俗而荒诞,却始终又是那么的可爱,在孩子们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在女婿外出打仗,女儿操持生计的情况下,是外婆成为了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因而在那个沧桑灰暗的年代,在那个远离家乡的异地,因为有了外婆,生活处处充满了温情,孩子们也没有因为时代的影响,成为了《牯岭街》中一批迷离混沌的少年,而是一个个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成长着,在影片中铸造出一个个温馨而诙谐的桥段,从那一首首轻快的配乐声中,仿佛难以再看到时代的荒凉与感伤。
    当孩子们在外婆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长大成人,当生活逐渐开始趋于稳定时,此时的外婆随着年事的增高,思乡的情绪开始逐渐加深起来。从远离故土,踏入台湾的那一刻起,外婆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自己也将齐白石的“红柿子”画作一直带着身旁。直到与光和在电影院附近看到贩卖的红柿子时,强烈的乡土情结一下子在心中膨胀开来,却又在光和的阻挠下很快回缩过来。诚然,外表看似强大的外婆,却有着一颗脆弱的乡愁心,这让她的后半生一直活在希望之中,却又为无奈的现实所累,甚至为了解决孙子们的上学问题,她连仅存的一张柿子图都给卖了出去,将心底的最后一丝幻想都抽离了干净。然而,外婆又是一个乐观而坚强的人,面对无奈的现实,依然保存着希望,积极、快乐地生活下去,像往常一样精心照顾着孙子们。甚至之于死亡,外婆亦是表现得从容而乐观,当几个调皮的孙子偷玩外婆的寿衣时,外婆耐心地告诉孩子们,将来外婆就会穿着这件衣服,漂漂亮亮地跟着老天爷上天去了,俨然一副泰然欣喜之态。
    “爱与希望”,这是外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将一份博大的爱给了她的孙子们,为他们在乱世之中创建了一片乐土。她将一份坚守的希望留给自己,让自己带着希望的力量,坚强而快乐地活在了这个沧桑的年代。在外婆逝世以后,再次出现的红柿子,仿佛也象征着,她终于魂飞故土,见到了那颗让她魂牵梦萦的柿子树,也由此让我们感怀于一个普通的老人家,那份博大的情怀与人格魅力,能够再一次化腐朽为神奇,在沧桑中得见温情。


    

 2 ) 温情是王童电影的灵魂

台湾电影佳作,华语最好的亲情和家庭电影之一,也是除无言的山丘外王童最好的作品。

最喜欢那种久违的浓浓的中国传统味道,恭良温俭让。

没有大的戏剧冲突,12个小孩,一家人的生存琐事娓娓道来,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好看有趣有味道。

温情是王童电影的灵魂。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很温暖很感动。王童在告诉观众,生活虽然艰辛酸楚,但亲情可以让生活变得温馨。

每个角色都很出彩,老太太特别突出,她就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化身,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中将父亲太平民化了,少了一点将军的气派。8.6

 3 ) 。

老太太说,哪些不习惯都是假的,只有孩子们过得好是真的。哪些政治的这边那边也是假的,人们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记录着父亲弹孔的X光片和战绩锦旗都被拿来当成应付学校的工具,姥姥和小孩都不在乎政治,只是当作谈资和用品了,哪些荣耀和血场上涌洒的严肃和敬畏尊崇都被生活的淡影冲没,这又是喜剧又十分深刻。孩子们和玩笑式说出来的尴尬的一些回应,都是很犀利的。姥姥忙了一天,也不知感恩的说道锦旗真难看,那么大的锦旗送给亚军,旗帜根本不重要,就是一个应付学校的形式,那个失去意义的人旗子在一个错的处境里出现显得那么好笑,也让失去的意义找回了被审视被调节和重缅的位置,奶奶的脚好臭,爸爸这样不如接着去打仗不要回来,我可是已经结了个一次婚,我为了表忠心刺的字,回来继续跟司令干。不上学的可以继续睡觉,奶奶偷偷带着去看电影,牙磕掉了的父亲。他们去了那边什么都有,但还是穷苦,将军又如何,不打仗了找不到工作,一家人讨生活艰难,父亲生气之后小心翼翼又把国旗放好,为兵还是为家,又是一样的问题,多么矛盾。生活艰难,齐白石的画再好也只能卖掉。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背负的命运在被贫穷和饥饿追赶着跑的日子里,留下了一个一个尾巴,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只是为了摆脱贫穷和饥饿的正视作为人的生活,而非牛的马的鸡鸭鹅那样,为了吃食。他们告诉你,还有一种答案,有了家人有了家庭与爱,哪怕贫穷与饥饿,也能有滋味,因为相伴的幸福快乐就是时光本身的意义。

 4 ) 台湾的一段历史

自以为台湾导演除了杨德昌、侯孝贤之外(在外的李安)没什么知名的了, 看来还是自己浅薄,遗漏了王童的作品,他的台湾近代史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和《无言的山丘》,居然一部都没有看过,到今天才算领略他的风采,看了他略带自传的《红柿子》,讲了国共时期王将军一家战败溃退台湾及其之后多年的生活。王将军就是王童的父亲。160多分钟的电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台湾电影的特色就是慢,加之王导美术出身,对景物的刻画丰富。一个总司令,大陆的家是自带发电机的大宅子,庭中一棵结满红柿子的柿子树,这也是本片的灵魂,还有那幅齐白石的五柿图,成了一家人或者说只是姥姥和父辈的乡愁。
将军打仗不行,生儿女在行,一共十个子女,有一个是到了台湾生的。可能退到台湾的将军太多,政府也顾不过来,除了有一套带前后院的大房子外,没有什么 补贴?全靠一家人养鸡生蛋、做煤球生存,为了子女上学,还搬出了台北的房子,出租,自己搬到乡下,即使如此也不够花费,还需姥姥凭智慧过日子,放一池冷水,太阳晒热后供孩子们放学后洗澡;用X光片自制垫板、用家里的绵旗改做成学校运动会的绵旗;连砚台也不舍得人手一个,让孩子们轮流使用等等闹出许多笑话的小场景,最终连那幅失而复得的齐白石名画也成为了孩子的学费,姥姥的不舍更体现出对这个家、对孩子们的爱。
本片也描写出了中国人的随遇而安、耐受力;原来还说说要回大陆了,后来是为了生活如何扎根台湾了,再艰难的日子都要忍下去,做过将军又怎样,照样喂鸡、坐公交摔跤、做买卖亏本。
十个孩子,大姐由刘若英出演,只有一个场景用自己做家教的钱给姥姥买了一块表,我在想为什么不是送吃的、穿的,而是买一块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没什么作用的计时工具,也许这就是个念想,姥姥戴着老大的表,也会时时想到这个到台湾后一直住校不常见到的亲人。影片中常出现的老五,光和喜欢画画,还画了姥姥的肖像,不用说他就是王童,作者略带私心多让自己出现在镜头里。
没有亲身的体验是拍不出这样述事繁杂的电影,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了解。

 5 ) 故乡

刚刚看完的,眼泪糊了一脸。

这是王童半自传电影,所以,我虽然看了他四部电影,每部都很好看,如果要我挑最好看的一部,我挑这部。因为真,太真了,这部片子,一般拿它对标侯导的《童年往事》,但是两部风格完全不同,太不同了,应该不分伯仲。

全片是国语的,不用字幕也能看,现在有修复版,我找到了……

王童的父亲是图二,抗日将领,打过台儿庄的。

后来内战,片子里提了一下,説是败给刘邓,维鸡上面写的鲁西战役,就是刘邓指挥的,淮海之前的。

他的外公是前清的翰林,家学渊源深厚,母亲也是精通绘画,所以片子里逃难的时候,带了许多字画走的。他们家兄弟姐妹共12个,在49之前,父亲是将军,败走之后到台湾,家里还是有随护的。但是到台湾之后,多如牛毛的各种将军,所以家道就败下来。

因为是家学渊源,王导自己就是学画的,电影里就提到了的老五就是他自己。

这片子和《童年往事》差不多都有一位老太太,那里面是奶奶,这里面是外婆。

电影开始是黑白画面,准备逃,老太太躲在柜子里不走,后来还是走了,老太太有一幅齐白石的五杮图由卫兵福顺背着。当时的画面全黑白,就是院子里的杮子树是红色的,他们当时走的时候就是想着去去就回,没想到,再也回不来……

到了台湾之后,除了给了一个很大的房子,因为家里孩子多,并没有其他。所以十个孩子(后来又生了)要吃饭,要上学,这片子非常优秀的地方就是,姥姥和妈妈为了这个家有多么辛苦,妈妈养了许多鸡,收鸡蛋卖钱。姥姥把将军的X光片裁面几片给孩子们当写字的垫板。好多生活的智慧,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之下活下去。

反而是将军退下来之后的失落,找不着北,什么都不会做,脾气又坏,孩子説,我宁愿他去打仗。

总感觉在环境改变的时候,往往是女性更坚韧,更能适应新的环境。

带了那么多字画,算上齐白石的那张,卖了5万块,给孩子们读书。那是姥姥的收藏,奶奶想的是五世同堂。

故事很好看,都是些生活锁事,副官和奶妈产生了感情,但是这两个人在大陆都是有伴侣的,那怎么办,奶妈怀了孕,将军夫人説,我们怎么对得起大陆的那两位,以后怎么回去。将军説,以后再説吧,现在让他们成家吧。

各种小细节,都是生活中的故事,开头的红杮子,还有姥姥的红色绣仙鹤的寿衣,都是红色啊,却织成了永远回不去的乡愁……在天空里飘啊飘……

在我看来,这片子,我会给9分以上的。

 6 ) 家、国、天下,谁是根本?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句话有一层意思,就是乱离人和太平犬都没什么“尊严”可言,但太平犬在“活着”这方面好歹还是要强于乱离人的。当然,这显然也是一句抱怨的气话。人毕竟是人,在“活下去”这一方面总是更有主张的,即便放下了诸多架势和身段,但就生活本身而言,苦难并不能将人全然的矮化到畜类的地步。

台湾电影《红柿子》,讲述了国共内战后撤离到台湾的一个国民党军官家庭如何在异乡艰苦的环境中落地生根的故事。影片的背景虽然是大离乱的时代,但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战争和政治这些宏大的主题,而是让人物全然的浸染到日常的鸡零狗碎中,通俗讲,就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在贫瘠的时代中活下去的故事。

我时常在想,所谓“家、国、天下”,到底如何划分主次?这或者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有不同的倾向性,而各人也必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我总以为,一切所谓的政治理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然的要落到民生上来,否则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当然,在此我们也没必要讨论什么是国家正义,免得又被封掉,但有一点还是要说明,绝大部分人(包括绝大部分军人和政客)的生活总还是要扎根在日常之中的,这是一种必然的自我回归。一切宗教的、政治的、哲学的讨论和实践无非是面向这一点,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面。

影片将故事核心设定为军人家庭,实际上就有一个暗含的故事冲突,就是宏大与日常的矛盾。即便是军队的高级将领,在面对大时代的流变时一样会承受普通人所承受的家常困苦:当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用度没有着落的时候,他们一样会典卖细软,一样会在明知被奸商恶意压价的情况下卖掉整箱子的名人字画,一样会在生活的逼迫下舍弃自己最最心爱的“身外之物”……这些都是寻常事,都是“烂梗”,然而这些也都是最真实的生活。一个军人,“打来打去这么多年也没打出什么名堂”,最后也只好老老实实做个老百姓。家、国、天下,有家才有天下!影片的结尾也是这个主题的强化:一家人为去世的老太太送葬,送葬队伍与一队士兵相向交错。影片在这样一种民与兵、生与死、争与静、大与小的对位中走向剧终,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文本重心所在。

影片没有过分强调“离愁”,但齐白石的《柿子图》依然贯穿始终。它是老太太心心念念的钟爱之物,几经辗转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其中正是中国人对“家”的眷爱。乡愁是什么?就是故土和家园。故土可以失,而家园不可弃。老太太钟爱这幅画的寓意——五“柿”同堂,是一种团圆和齐整,这是传统中国对“家”的理想寄语。这幅画最终被老太太忍痛卖掉,但为了家人这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这也正是这幅画的寓意所在。

一家人齐齐整整的活下去,一天比一天更好的活下去,这才是“老百姓”最宏大的理想。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虚雾!

2020.12.12

END

个人诗集。欢迎垂询购买。微信号:huarrysu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短评

王童自我书写,外省人身份,家国不复,渡不过的海峡。消色调,红柿子,国徽,锦旗,总统像,X光片,红蓝笔,意象嘲讽,人生无奈,历史消解。片头院落的摇升镜头,片尾空椅的固定镜头,弱化戏剧冲突,钢琴曲响起,眼泪掉下来。从三船敏郎与《宫本武藏》到白光与《血染海棠红》

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可能在大佛普拉斯中,看到了可能的另一个中国。而在王童手中,仍旧能看到平行空间分裂前的藕断丝连。

1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个故事讲的太好了,没有一处不自然的地方。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拿来比一下,就可以看见两种对世界的态度。大陆的斑灰,到台湾的隔世感确实如此,能记得的只有那写红红的柿子!

15分钟前
  • bird
  • 力荐

8/10。丝丝入扣的物象缝合起台湾身份认同之路:家人/购画者喜爱大陆带来的画作,红柿子树上断线的风筝饱含乡愁,红寿衣(孩子们碰了被打)寄托魂归故里的想象;圣诞到教堂接受洗礼/馈赠,奶奶大寿邀请修女,再如进口笔、牛蛙养殖反映出美国文化势力,副官和奶妈的婚礼体现了离开大陆重新安家的生存哲学。

2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除了会掀起战争和射出精液,男人似乎是无能的,擦破鸡蛋,放走牛蛙,连坐公车也会摔跤,甚至记不住自己孩子的年龄和名字;而女人才是撑起天空的角色承担琐碎的家务抚养每一个孩子长大,可以放弃心爱的一幅画,也可以忍受自己早已习惯的痛苦分娩。《红柿子》是家国分裂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没有放大民族层面的怨念和哀愁,聚焦描绘庶民家庭如何靠智慧和勤勉在异乡活出尊严和精彩,即便有思乡之情,拍得克制隐忍,以几颗柿子点到为止;太平轮巨流河的历史纵然是历史,而这种云淡风轻的历史也在告诫后人不论身在何处都应笃定从容、自强不息。7.16@广州展映

22分钟前
  • 草鸟
  • 力荐

挑儿童演员有点不太讲究,国军还没败退呢就已经满口台湾腔了,瞧瞧人家赵哥多敬业,硬是模仿出了一点安徽口音,张世的四川话竟然也不是配音的

2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1.无限辛酸。国民党将军家庭在台湾的生活,没有对回大陆等幻想生活的描述,而着重刻画了一家子在台湾生活的艰辛,每个人都任劳任怨,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2.太朴实,太形象,太生活,一个跌倒也让人看了心惊胆战,仿佛她就是自己的亲人;3.姥姥、母亲、父亲的形象演绎得真入味;4.怀念阿太!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每一个国民党撤到台湾的军属后代导演,都会提交这样一部电影。都带着不紧不慢的,应对艰难日子的心态。每个家庭里面的女人,都不仅提供了衣食住行,提供了温暖和坚定,孩子们渐渐长大,家庭会有新的转机。

3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姥姥走的那段 再现红柿子的收尾镜头感人的

36分钟前
  • 板扎蒙古龙
  • 力荐

四星半。扣掉的半星是因为个别固定长镜里表演痕迹有点重,那是我在将近三个小时里为数不多的出戏时刻。是王童的《童年往事》,但用力更工巧。侯导的风格是恬淡和留白,而王导则尽量戏剧化。用全知视角铺展烟火气的生活,用绵密的细节完成家族往事书写。拉出时空跨度但并不追求波澜壮阔,是非常私人、非常熨帖的讲述方式。没有渲染什么国仇家恨,而呈现出一派天真自然的图景。短暂的黑白的上海段落过去之后,彩色的台北也带领叙事变得诙谐起来。像一阵太平洋的暖风,不时让人眼底湿热。同时塑造出了中影史最可亲可爱的姥姥形象之一,是有智慧也不狭隘的仁慈长者。

3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情真意切,和风拂面,世相迤逦。片长:02:46:48。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更生活化的台湾《童年往事》。“都跑到台湾来了,还会有什么行动?”孩子们有多无邪,就反映那些大人们有多虚妄。随着第二代渐渐长大,红柿子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大陆的念想。“主义”只是政客们捣鼓出来的政治玩偶,但是老百姓的谋生是时时刻刻的,无非就是过日子。王童的叙事很具传统手法,稳。8.6

4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台湾电影界有了王童、侯孝贤,那还轮得着杨德昌出头。

5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姥姥从大陆到台湾的这十年,我在哪里都可以,只要全家人能平安的在一起。红柿子是幅名画,辗转内战逃难抗美援朝被俘遣散残破的被贱卖,隐去了历史背景而在影片中它只是故土老宅黑白记忆中红色的执念,也是从影院中出来遗憾没买到的乡愁味道。恋恋不舍到彻底放弃,正是外省人从军官家眷到自谋生路的老百姓并融入到当地的转变。王童就是那个喜欢画画找不到神韵的小男孩,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也不能编导出这么生活诚挚的故事。林象朗园。

5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王童的自传体电影,没《风柜来的人》惆怅,没《牯岭街》沉重,政治与时代变迁的荒凉都是淡淡的背景,乡愁被亲情冲刷,连五颗柿子的那抹红色都被岁月抹淡了色。刘若英出现的好惊喜啊,当年的她,和《少年小渔》差不多年纪吧。

56分钟前
  • 蟹香
  • 推荐

全程含泪,直至字幕起才终于大哭。台湾人的《活着》,一路舍去身份、尊贵、豪宅、名画,异乡成了故乡,留下质朴清贫的一家人,栉风沐雨,落地生根。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不是我的菜,除了几个忠诚的随从外,其它的人物都不是很喜欢。小孩子很没有礼貌,老太太也不属于和善的类型,父亲和母亲说话像念台词,而且一个军人说话那样?此外,小孩子们一出场就操着满口台湾腔,太不严谨了。没有觉得什么温暖和感动,唯一觉得有点触动的地方是孩子们让姥姥坐上箱子推着她走。

59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王童作品,严重强烈喜欢此片。电影风格平实,温情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以个人家庭的悲伤苦难来映射整个时代世界沧桑的变化,真挚的情感永留心间,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们被某部电影深深打动的时候,必是从中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们某个时候的影子。

1小时前
  • 方枪枪
  • 力荐

台湾电影的长而慢真是有传统...一直想看这部,终于找到DL于是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对11个小孩的足球队真是佩服佩服...电影是传统的路子,以情动人,其实我就是好喜欢这一口,对那些所谓的先锋玩弄哲学神马的...终究觉得不够真诚。所谓的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好吗?给6星!加一颗给奶茶~

1小时前
  • 我的事说来话长
  • 力荐

这片还挺国民党视角的,开场短短的黑白画面到台北后就彩色了,涉及到志愿军战俘的情节,也说那个党国纹身是官兵为了证明去台湾的诚意而主动纹的。基本改编自王童自身经历,他爹是国军名将王仲廉,兄弟姐妹共14人。片子拍的散,但不乏趣味,尤其老太太的各种省钱招数,用王仲廉的X片当书垫、拿部队奖旗当学校奖旗、逼孩子们用卖不掉的红蓝铅笔写作业,搞到校长也怕!她还有个影迷身份,雨夜跟孙辈跑去看重映的白光、严俊主演的《血染海棠红》!齐白石画的红柿子和开场黑白画面的红柿子是这家老一辈的乡愁,不过这点并未过多延展。全片的孩子戏把控的很好,相反全片唯一一出演呲了的是对应王童的王家老五的青年演员金勤(那股子做作的骚劲无怪乎后来去演《十七岁的天空》了),另外演国军——志愿军——车夫的赵正平当时太瘦了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