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疯狂的石头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6

主演:郭涛,刘桦,连晋,黄渤,徐峥

导演:宁浩

 剧照

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7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8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9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4:11

详细剧情

重庆一间工艺品厂已经濒临倒闭,却不料在拆倒旧厂房的时候,发现了厕所里的一件宝物——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厂里决定用这块翡翠举办一个展览,赚些钱发拖欠了几个月的工人工资。期间由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郭涛 饰)负责看守这件宝物。但是,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一帮小偷却让包世宏一筹莫展,他们各施其技接近翡翠,展览馆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的较量。黑色幽默也开始幕幕上演。翡翠的价值几何?最后谁是胜出者?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长篇影评

 1 ) 抄袭年——跑题漫谈

2006的关键词是“抄袭”,花儿、郭敬明、吉祥三宝、杨辰刚,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娱乐圈更加肮脏。花儿给老百姓的刺激尤其巨大,以至于每出一首新歌都要掀起一阵考据风潮。现在的人们俨然成了惊弓之鸟,觉得眼熟耳熟的东西就要矫枉过正扣上一顶“抄袭”的帽子,从上世纪末叫嚣至今的原创风潮相形之下愈加显得尴尬和不招人待见了。

为了不浪费看官的时间,我有必要先声名一下,本文压根不打算罗列抄袭事件或者深入分析抄袭风潮下的潜在原因。这是一篇文题不太相符的东西,高考注定得不了高分。一年过半,抄袭风丝毫不减,继而蔓延到电影圈。谁曾想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平地炸雷,狂卷全国620万票房,真正名利兼得。然而自来爱与恨同在,负面评论也接踵而至。我们暂且不用理会黄姓傻逼的傻逼言论,丫的评价压根就不是为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别看他教出两个第六代高徒。对于《疯狂的石头》,更多负面来自于它对盖•里奇的抄袭。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宁浩显得有些矫情,他大可不必强调剧本创作甚至比盖•里奇还要早,仿佛他和盖•里奇、SABU可以并称新锐三杰一样。固然这类题材局限比较大,不过借鉴就是借鉴,抄袭就是抄袭,都没什么好否认的。谁都可以看出里面充斥着大量《两杆大烟枪》和《掠夺》的元素,《疯狂的石头》和前辈的传承关系不可抹杀。

王晓峰在几天前的文章中曾说,许多追随者无条件拥护自己的偶像,认为“就算人家抄了,但抄的比你好,有本事你也抄一个我看看”。在这里,我必须打破原则,无条件支持一次《疯狂的石头》。坦白说在影片最开始,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该片的厌恶,太多盖•里奇和SABU的东西黯淡了导演的个人才华。假如一味照搬模式的话,毫无疑问我将用剩下的半年时间疯狂挤兑这块石头。就如同《无极》一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再宏大再新奇的场面也是白搭。中国人爱讲究个“博大精深”,然而近几年国内电影人光注重“博大”了,“精深”却鲜少关注。在我看来,好的电影起码要会讲故事,毕竟大多数群体还没那么充满哲思,你非要把一个挺简单的事儿逼呲逼呲一大堆深刻的理论和内涵,有的人能做到,更多的人做不到。自古有云画鬼容易画人难,反正鬼谁也没见过,信笔涂鸦说它是鬼就是鬼,可画人你少添一道眉毛都不行。同理如今很多人爱玩个什么后现代,要我说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去你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你踏踏实实拍一部通顺流畅条理清楚的片子我才说你能耐,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人爱蒙人,也爱被别人蒙,对于看不懂的片子不敢妄言还大加赞赏。浮躁虚伪滋长一批老的年轻的电影人往这疙瘩里钻,越拍越走介,你现在让他们拍个《神女》丫不准拍得了。《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真诚,宁浩对作品的认真从各桥段的编排上便可感知。在《两杆大烟枪》的框架之下,导演没有对故事做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其与地方风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会使观众产生疏离感。从这一点看,他的作品就已跳脱简单的抄袭框架,其对两种文化的腻合也远远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对武侠和魔幻影片的臆想。回顾近几年的国产影片,似乎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幽默了,除冯小刚和黄健新的黑色幽默或可一提,其他的实在不足挂齿。至于纯粹的喜剧更少之又少,搞不好就给弄成装逼犯傻的闹剧,年初风靡一时的《举起手来》是为一例。电影人的灵感枯竭毁了整个电影市场,利欲熏心更是电影死亡的罪魁祸首。我无法理解会有如此多的人为《举起手来》一类的片子叫好,借用《石头》中的一句话说,“它不仅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了我的智商”。

本土化是《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很好地借鉴了同类型影片的优点,还大胆向其他类型片或电影人学习,并将之全部融入重庆的大环境之中。极具冯氏幽默风格的台词是影片中的亮点,这以后势必有很多经典台词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他的聪明帮助影片通过审查,也让本土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郭德纲浮出水面一定程度拯救了濒临死亡的相声,《疯狂的石头》至少证明了小成本仍然能够制作出精彩优秀的影片。它的四两拨千斤使得《无极》这些大家伙看起来如此愚蠢和笨重。

小心眼让我还得回头说说黄某人,中国需要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问题是界定两者的标准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票房收入多少?我并不认同,《疯狂的石头》的高票房恰恰为时下电影界确立了一个发展走向,那就是大投资无法决定票房与口碑,决定影片成败的终归还是其自身的可看性。换句话说就是好看不好看,你想想最早的火车进站有什么艺术性?《定军山》的出发点又有什么艺术性?况且《疯狂的石头》并非一味媚俗哗众取宠的玩意儿,喜剧?闹剧?和《举起手来》相比,哪个艺术性可看性更高哪个更像闹剧呢?高高在上的人总爱做些和老百姓相左的判断,以此证明自己的阳春白雪。但从票房来判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其实是给自己那张老脸玩命贴金。我不管你丫第几代导演,少装逼装蒜,踏踏实实地用摄影机给人民讲顺一个故事,那就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了。

某导曾说:宁看一部不太好的国产影片,也不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外国影片。中国电影的发展要靠电影人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而绝非砍腿取齐,你丫阳痿,我没义务死守贞洁。《疯狂的石头》除去抄了那么一点东西,基本没有其他缺点,但和那些吹牛的人比起来,它的优点可真多了去了。

 2 )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影院中一直并不缺乏戏仿的电影。国外此类最经典的影片当然就是《惊声尖笑》系列了,每两年出一集,专挑那些近期内的大片进行戏仿乃至恶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系列今年已经出到第四集了。至于国内之前与此风格比较相近的,惹得陈导颇为气愤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勉强归属此列。但是看过《疯狂的石头》后,仍然觉得这部电影于以上所谓戏仿的影片不太一样,好像在看似戏仿的背后,一种以戏仿的名义开始的镜头最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最终折射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

《疯狂的石头》中充斥的都是戏仿的镜头。在此需要作出解释的是戏仿与恶搞不同。从我自己的理解出发,恶搞的意思是在解构之后,把沉重之重化为轻逸之轻之后,满地的碎片无法圆满成一个完整的镜子,恶搞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乐趣;而戏仿,虽然有模仿的、恶搞的情节,但是他的整个过程是圆满的,也就是同样也是解构,但是解构之后有重新的意义被赋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把《疯狂的石头》定义为戏仿的而不是恶搞的。《疯狂的石头》中戏仿的情节多不胜数,比如笨贼老大道哥的“注意素质”让人想到了《天下无贼》中的黎叔的口吻;有勇无谋的笨贼老三“直接砸!跑不就得了!”腔调酷似傻根;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的对决飞刀的慢镜头当然是《十面埋伏》了;乃至最后面包店老板骑车追笨贼老三时,一边追一边得意的说“你跑啊,咋不跑呢”更是《寻枪》中的经典场面了。除了这些,甚至在笨贼老三偷了面包就跑时大气的交响乐都让人想起《不能没有你》结尾时火车站拉小提琴的煽情场面。更绝的是,有的网友甚至能把道哥飞摩托车抢翡翠的场面联想到了近年来广州街头流行的抢劫方式。这是一个个心领神会的绝妙镜头的组合,这是一个个令人绝倒喷饭的戏仿的剪接。难得的是这些看似借鉴来的镜头在影片中都围绕着“偷翡翠”的事件绝佳的衔接了起来,其中镜头的起承转合,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都非常的入情入理,衔接的非常巧妙。而且,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经常拍MTV的导演,其中有些镜头的推动完全是向其借鉴而来的,这种拍摄的手法以前也只是在陆川的《寻枪》中看到过。不过,我倒是倾向于这不是模仿的陆川而是宁浩经常拍MTV的经验之得。
说过了戏仿再说故事。因为一块从厕所中挖出的翡翠,引起了三方的关注:首先是快要倒闭的厂子的厂长老谢想靠这块翡翠为自己的厂子翻身,所以保安科的包世宏要负起保护翡翠的责任;三个笨贼在“事业的上生期”得到消息后对翡翠垂涎三尺,想偷走翡翠;最后是早已相中厂子地皮多时的房地产老板冯董托国际大盗麦克偷走翡翠,想让厂子倒闭。矛盾由此而生,喜剧笑料也由此而生。这的确是一部“笑果”很好的影片。种种阴差阳错的事情经常的出现,本来已经偷出了真的翡翠,结果笨贼又换了回去;本来差一点麦克就可以摸到了翡翠但是没想到奸商少给了一截绳子;很有商业信誉的大盗麦克终于偷到了翡翠,结果发现杀死了自己的雇主。其实这里面看似最可笑的最笨的有勇无谋的老三却是最掌握真理的一个。按照他的思维,直接过去砸了玻璃,拿了翡翠就跑,他们追都追不上。事实就是如此,包世宏虽然整天嘴边说侦察出身,但是保护措施实在不怎么样。笨贼老三打探时问老大道哥,怎么看不到红外线。道哥骂他看电影看多了“哪有这么多高科技?”虽然根本没有高科技,但是国际大盗要遵循的是仍然是国际上的高标准盗窃方式,高科技盗窃方式,费了老大劲终于拿到了翡翠,还让笨贼黑皮抢过去了,晃的滴溜溜的乱转,差点栽了。这是个荒诞无比的情节,很容易就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

戏仿的背后,荒诞的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事实的述说。虽然这种用镜头说话的方式并不是容易理解,但是在一个个看似无比熟悉的搞笑的镜头来回晃动的间隙,遗漏出了一部分的真实,是关于小人物的、关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关于他们如何生存的、是关于他们不断的挣扎的。在搞笑的间隙,我们能从缆车上看到重庆一座座无比简陋的楼房;我们能从寺院中看到下岗女工为了生活模仿千手观音;我们能看到三宝家里窄小破旧的黑暗的房屋,以及房屋内患病的妻子,劳作的老人;我们能看到包世宏因为前列腺炎无法尿出来摔打东西的痛苦样子。这些看似没有意义,占了很少比例的深情镜头,我认为,除了缓解我们三分钟就笑一次的审美疲劳外,更重要的就是构成了戏仿名义背后的超越部分。宁浩用无声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不仅仅是让你看着好笑而已,他还想让你在笑声之外能思考一些什么,比如真实,比如生活。

思郁

2006-7-17书于破碎虚空

 

 3 ) 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的片子不难看出一个特点来,他和冯小刚导演做喜剧的手法是一样的,让边缘人物去一脸正经地做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 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冲突与矛盾。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这很符合中国人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 尽管片子还有很多病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宁浩在前面安排了国际大盗麦克调钢丝偷石头最后被道哥一伙儿的人抢走的场景, 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4 ) 重庆森林

特别提醒:本篇绝无地域歧视,而是将重庆理解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重庆森林

——《疯狂的石头》之城市寓言


打开百度百科“重庆”词条,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内容:

“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和航运中心, 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西部开放开发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

重庆是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地理元素。去年的年度烂片之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用极度矫情的方式展现了重庆的城市风光与浪漫民性。

重庆是整部片子里个人唯一认可的元素

然而《疯狂的石头》向我们展现的恐怕完全不是如此。正如故事开头谢小盟所说:

“城市是母体,而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

现代城市以其特有的容纳力吸收着不同的支流,也孕育着无法预测的新事物,甚至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命运。《疯狂的石头》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一幅城市社会群像,环环相扣且妙趣横生的故事却揭示着城市黝黯的另一面:“现代”、“文明”、“发展”只是表象,真正统治的核心依然是残酷的丛林法则

或者说,宁浩在影片中构建了一座颇具象征意味的“重庆森林”。


一、城市语境中的多重二元关系

历史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当今的现代文明无论多么发达都由原始文明开始渐次孕育。因而“城市”这一语词背后始终有一个先在的原始烙印。

而当今,这种发展的差异往往被表达为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高雅”与“粗俗”、“理性”与“感性”等一系列标签化的对立。

然而实际上,一系列意义单一的标签不过是一种关乎“城市”的刻板印象——它们或许是无谓的优越感外现,又或许是仰望的想象与幻梦。物质财富的发展并非必然地导向“优美”与“高尚”的人格,而“粗俗”、“蒙昧”也不是饱受生计压迫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甚至是善与恶的界限都已不再明晰。善与恶、真与假、雅与俗……在现代城市的语境中,一切传统价值体系中分明的判断都被模糊化。

影片中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包世宏在江边散心,遇见两位以铁索做太极推手的老人——长相几乎完全相同。这一方面是包世宏内心世界矛盾的投射;另一方面,又像是暗喻着多重二元关系的此消彼长。包世宏拔剑仿佛要斩断这种不可预知的关系,却又最终回鞘——仿佛暗喻着这种界限模糊的最终结果依然是一团迷雾。

那么“城市”中是否依然存在具备统摄意义的标尺?这或许正是影片所探讨的。


二、人物:阶层对立与关系同构

影片的人物设置颇为巧妙,其中既有不同阶层的对立,又存在着微妙的同构与隐喻关系。

1. 中下层群体的破裂

影片中除了冯董与秘书以外,基本上都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 这一批人物也是影片最为集中的社会群像描摹。 其中每个人的性格与命运几乎都体现了所谓的善与恶、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的混合特征。

包世宏无疑是影片的中心人物。

他是整座厂子唯一的警校毕业生。在厂长眼里,这似乎具备了足够的掌握安保话语权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在他本专业的刑侦方面他同样只是三脚猫功夫,各种“刑侦常识”、“痕迹学”与“犯罪心理学”专有名词总是莫名其妙地蹦出——驱使他使用这些极为学理化的名词的力量并不是他的专业素养,而是他显示话语权威的需要与生活经验的直觉。前者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拙劣的模仿,而后者才是他真实的样貌。

这种颇为前现代的判断模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他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作出歪打正着的判断(如对小偷来自搬家公司的论断),另一方面又使他付出了颇多额外的代价(如判断寺口的肉串摊子也是被买通的又要花钱去买通他们)。保卫石头的过程正是两种思路交织的过程。

而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推知,因为包世宏最终让完成倒数第二步石头调换的小军进了派出所——这一步的信息缺失,让石头终而错位。遵循法律程序的绳戒最终却置换了真伪,不得不说是对包世宏极为荒堂的讽刺。

影片开头的身体检查段落便已经揭示了这个人物上的另一条线索:前列腺炎的医治。而之后这也与翡翠保护的主线剧情形成了互文关系。翡翠保护过程中的困顿与窘迫正是“难以排解”的痛楚,似乎也暗示着这一场安保行动最终的解决的也不过是包世宏身体功能的医治——甚至仅仅是性欲的发泄。

故事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同样如此。真正的翡翠终究没有归其原位,而包世宏获得了平民英雄的称号,真实的翡翠被冠名于爱情之上——他的前列腺病症也随之痊愈。他在个人的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圆满。

然而这是否真的是一个完满的结局呢?我们不妨回到包世宏所处的群体中来一探究竟。

影片呈现了这个中下层群体的内部关系。

首先,包世宏与三宝组成的安保“核心成员”组与道哥等窃贼组在破旧的旅店中比邻而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观众预设的“盗贼”之“恶”与“保安”之“善”的挑战。第一次对抗之后回到旅馆,包世宏的红花油借黑皮用,黑皮也热情地帮他擦拭背上的伤口——这或许是影片最温情也是最辛酸的场景之一。底层的人们内心依然有互相扶助关怀的朴素善意,但却终究因为生存各怀目的而以虚饰的言语交流。

其次,三宝两次在旅馆卫生间看到小军站在马桶上方便,第二次直接指出却遭反诘。同一城市中本地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的习惯差异与矛盾在此细微处展现。

第三,发现谢小盟与菁菁发生关系后,小军与菁菁的对话揭开了这个盗窃小团体内部的桃色关系。之后包世宏也曾毫不犹豫地判断三宝窃取翡翠。最亲近的人之间的欺骗与不信任在此展露无遗。而故事末段,原本要为全厂人考虑的厂长终于也接受了冯董的条件,出卖了全厂工人。无独有偶,当包世宏成为了擒贼英雄后,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随即忘却了一起工作的老伙伴。

整个中下层群体为了各自的生存四分五裂。报纸上一句“上海在俞中招千名大学生”早已暗示了精英拯救之路的断送。

最终,没有英雄来拯救这一群城市的弃儿。他们如故事最终的黑皮一般,蓬头垢面,被难以挣脱的力量胁迫着,慌乱奔逃。

2. 上层社会的资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中下层人物恐怕没有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

暴躁粗鲁的黑皮帮包世宏擦背,诡计多端的道哥私下却喜欢养小狗,麦克虽然行窃多年但又始终秉持着诚信的原则,谢小盟虽然满口谎言、狂躁追求着性的体验却愿意偷来最珍贵的翡翠予以交换……中下层的人物为了生存而走上不同的道路却又存留着些微人性的闪光。

然而冯董和秘书四眼并非如此。他们代表了来自城市上层的资本力量,这种力量是丛林法则的真正推动力。

影片最开始便用仰拍的镜头处理四眼的出场,协商被拒之后四眼极为阴狠地在墙上喷下了“拆”字。之后的故事中四眼不断地讨好老板冯董,又在中下层老百姓面前颐指气使。其哈巴狗的形象可谓呼之欲出。最终当他的献媚再无效用选择反戈一击之时,却又被一箭射死。他服务于冯董所代表的资本力量,最终却与下层百姓一样成为它的牺牲品。

冯董虽然戏份不多,但依然是整个故事黑暗面的真正中心。他享受着四眼的恭维与富贵珍禽的环绕,随手将包世宏的驾照丢入火坑,射杀了暗喻着中下层百姓的飞禽,摆弄楼盘模型指点江山。在与厂长的最后一次对话中道出了他的社会运转规则与人性观念:

“那是两百多张等着吃饭的嘴啊,你喂不饱他们,他们就反过头来吃你。这年头,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靠不住。狼吃肉,狗吃屎,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

恐怕没有比这更刺骨的离间之词了。在冯董的价值体系中,利益是唯一且最终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极为分明的贵贱之分,而这种贵贱之分最终导向了生存与毁灭——这正是现代城市新的丛林法则。它由资本划分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决定了其中的重重剥削与倾轧,而资本的魔爪复来控制不同层次的人使之安于其位,最终将利益汇聚到金字塔的顶层。

而最终,冯董惨死于麦克的飞刀之下。资本的狂鞭击垮了工厂,却又以锋利的末梢刺向他自己。

3. 几组人物的同构关系

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之间还存在着微妙的对应,这种对应暗示了第一部分提到的二元关系。

首先是包世宏与三宝。

观影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中的探员设置,金相庆饰演来自首尔的高知高素质探员,而宋康昊则是暴戾粗野的土著探员,二人在探案的过程中悄然变换着角色。最终象征传统与现代、严谨思考与直接暴力的不同模式都以失败告终。

《杀人回忆》

包世宏与三宝之间似乎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三宝会依据武侠小说的思路判断,其武力水准同样不低于《杀人回忆》中的宋康昊。而包世宏仗着自己的刑侦“知识”,掌握着“理性”、“逻辑”办案的话语权。最终的结果证明他们都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而从表征上来说,二人可作为“现代”“理性”、“文明”与“传统”“暴力”、“粗俗”的对比。

无独有偶,窃贼阵营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例子。国际大盗麦克和黑皮在井口相遇的一幕再荒唐不过。科技尖端且能力超凡的麦克其狼狈程度与笨手笨脚粗枝大叶的黑皮并无二致。更不必说麦克在行窃时被小军戏弄的情节,纯然是“落后”符号对“先进”符号的嘲讽,更不必说麦克最终误杀了自己的雇主。在如此的对比之中,不断发展的现代物质文明被不断戏谑、解构,留下一团繁荣与发展的迷雾。

其次是冯董与四眼。

二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最为虚伪的上下级雇佣关系。冯董命令四眼,四眼工作并讨好冯董以求得升职与钱财。工作终而成功,冯董则因为大笔的支出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他。这当然是资本家合理的逻辑。

然而在与另一组人物对比之下则愈发显得可怖。

作为国营厂的厂长,他本坚信厂里“两百多个人”绝不是冯董口中的“空壳子”,试图以“翡翠搭台、经济唱戏”拯救工厂,安定工人们的生活。然而当冯董以高昂的筹码引诱、又以性恶的说辞离间之时,在关公像的注目下,他动摇了,最终留下两百多工人无处可栖。

共同劳动的情感维系之下不过是冰冷的雇佣关系,前现代团结的集体感在现代完全崩解。

工人的力量?

另外,道哥与情人、包世宏与妻子这两组关系同样存在着呼应。

道哥以事业上升期的谎言忽视对情人的关心,却又在情人选择他人的时候感慨世道易变,他前现代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形成对根深蒂固的男权逻辑的反思。

包世宏的妻子挪用公家投币桶中的钱财凑赔偿,而包世宏依然面色沉重;二人第二次同时出现,包世宏依然自说自话,不顾一旁妻子愁眉不展;最终,包世宏将真的翡翠当作赝品送给妻子,她才露出了笑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感情描绘,最终的美好画面完全可以理解为性生活愉悦导致。我不禁怀疑,包世宏对妻子和道哥对待情人的态度恐怕并无不同。

故事末段同样有一个隐蔽的呼应。坐在豪车里谈情说爱的男女爱欲漫溢之时,女生说了一句:“你不觉得我们太快了吗?”现代城市语境中的情感仿佛是快餐一般迁流不息,却又难以寻到真谛。

第三组与前两组看似传统的爱情似乎都同样暗示了男性在男女情感中的控制力——这某种程度上又与包世宏的前列腺炎症形成了对应。

快餐式的情感体验


三、丛林社会的无解悲剧

假如使上述不同阶层的人物回归到城市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的城市环境与不同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代表“官方”权威的是警察局和天安门。然而破旧的警察局实际上只有一次在影片末段出现,天安门也在千里之外。之前,警局的工作人员也在展览正式开始前出现了一次,不过指出卫生间拆下的红外线报警器防贼“敏感度不够”。惊世翡翠归属权直接交给了工厂已经匪夷所思,要展览的时候又没有丝毫的官方安保支持。这种官方话语的缺位绝非偶然,恰恰证明了这座城市管理的无序。

民间的地理环境可分为上层与中下层两种。

上层人物出入于豪宅、高楼、高星级酒店,享受着最稀缺的资源。中下层人物的生存环境有更多展现。影片中有索道上鸟瞰视野中对比鲜明的棚户区与高住宅楼,有日常的街巷和公共交通设施,有空旷的河滩,有街边的山寨产品店面,有人流杂乱的游戏厅,也有肮脏陈旧的旅馆和工厂。如此的对比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影片中一个颇为特殊的城市环境要素便是重庆的罗汉寺。一般来说,寺庙象征着信仰,供虔诚的信徒参拜。而罗汉寺成为“旅游区”之后成为了包世宏口中“流动人口”聚集之处。故事也恰好如此。不同的盗窃方在这个本应庄严肃穆的信仰之地展开角力,小小的寺庙被闹得鸡犬不宁。

假如将整部影片看做一部武侠小说,似乎更能得出不同的趣味。朝廷力量薄弱,地方豪强纷争。最终冯董进驻寺庙的场景仿佛是新的君王在新的信仰与神明——资本的圣光之下登基,证明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城市地理环境的话语权转化恰恰揭开了社会运作的内在机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下层的人为了生存的空间或是只得继续苟且而畏缩地生活,或是抛弃了曾经坚持的价值追逐一己私利;而来自社会上层的资本运作者最终玩火自焚。所有人都陷入了这个城市造就的怪异机器之中,无处可逃。

他们高喊着“专业”、“道德”、“正义”、“解放思想”、“善于思考”、“与时俱进”,而期许中文明、公正、法治、高效、民主、和谐、稳定的城市并没有实现。看似光鲜亮丽的新价值体系不仅从未真正深入人心,反而因为人性本身自私的欲望成为了新的枷锁,最终臣服于资本控制的社会体系之中。我们看到的除了极卑微的温暖,剩下的不过是冰冷残酷的谎言堆叠而成的畸形繁荣。

粉饰的太平

然而浓郁的重庆地方特色并未将这个故事的意义框定。这个看似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即使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同样有可能成立。这正是城市的母体所能容纳的幽暗的另一面。只要资本的统治逻辑与人性深处的私欲(即使仅仅是为了生存的私欲)媾和,只要所有的航标最终指向生存与利益,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文明不可遏制地转向高物质文明的新一代“原始”社会。然而我们无法指责人的利己本性,同样也无法根除资本的渗透,这或许正是故事不可解的原因。


四、独特的艺术处理

除了精彩的的剧作之外,宁浩还在作品中糅合了诸多元素,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统一的美学风格。

五毛特效

最突出的当然是影片的“粗糙”美学。可以说这是影片不过350万的制作成本所致。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从服装到特效的粗粝处理恰恰符合了影片所要揭示的繁华之下丑陋的真相,并且加强了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这种“粗糙”还得益于多种类型片元素的糅合。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喜剧、悬疑、动作、犯罪(黑帮)、惊悚多种电影类型的影子,却无一不以戏仿的方式出现。另外,“粗糙”并不是“粗心”,宁浩依然在剩下可以发挥的空间内嵌入了绵密的细节,用多变的摄影构图与光影处理来加强人物塑造与氛围营造,比如极端靠近的特写,比如人物的倒置。

极端靠近的特写

其次,影片在前半段和结尾模仿《两杆大烟枪》的经典叙事模式。多线并进,精当的剪辑控制节奏,交汇成网。这种方式大大加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与紧张感,仿佛拼图片片相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真相。如此的叙事模式本身便已经在嘲讽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狭隘视角,真假在各自的支线中难以判定,汇流成河形成了全貌。另外,各个角色的视角某种程度上也平衡了不同角色的权重,某种程度上更为契合城市“群像”描绘的要求。同一事件的反复也加深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产生或荒诞或是震撼的效果,部分地弥补了粗糙的制作带来的不足。

第三,影片的蒙太奇运用颇有创意。比如几处充分运用视觉暂留效应的转换,展现出怪诞而迷幻的美感。几处隐喻蒙太奇也恰到好处(如动物、烤肉、法老像、关公像、锁链推手等)。同时还运用了分屏来强化蒙太奇式的对比效果。

从小便池红外线到轨道交通

第四,音乐在影片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影片的配乐基本上以戏谑的风格铺展开来,比如前三十分钟运用的传统戏曲配乐,诙谐生动,却又契合各自段落的故事节奏。比如流行歌曲的运用,契合社会中下层的市井风味,也恰好呼应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比如对红歌的运用,呈现了极为鲜明的黑色幽默效果。比如采用的电音化的四小天鹅。比如采用80年代老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的反讽含义不言自明。

也正是由于以上电影技巧与语言的维系,才使得影片在丰满的故事之外依然没有丧失电影感,并统一为独特的风格。


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疯狂的石头》。

它用戏剧化的情节、幽默的腔调与独特的美学风格,完成了对这片“重庆森林”的深刻勾勒,以此延伸出对广泛的城市文明发展的探讨与人性本身的反思。

相比宁浩处女作《香火》,《疯狂的石头》的戏剧性、可看度与视听营造无不更为迷人,对社会现状的揭露也更为深刻;相比续作《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具备了更为完整的地理语境,剧情的设置也更为顺畅而不显生硬,种种情绪同样恰到好处而不干瘪。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新生代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可能。因而尽管有了《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等口碑较差的作品,我也依然期待他有更多优秀的创作。

宁浩长片处女作《香火》剧照


*所有图片来自汁源和你瓣

 5 ) 笑后杂谈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6 ) 难得有逻辑的电影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虽然人物多,但逻辑性强,往往在不经意中埋下伏笔,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开怀大笑。

 短评

像是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

7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不是那种冲着观众卖力吼着 笑啊 你笑啊 的电影 是实实在在的搞笑

11分钟前
  • Kylin
  • 推荐

这才是成功的中国影片

13分钟前
  • Белка
  • 推荐

群像诙谐而精彩,诸多黑色幽默名导致敬的意味,川普有范,宁浩展现出欣喜的才华,尽管现在的眼光看剪辑摄影布景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的幽默是后来作品都没有的。宁浩走上商业道路开始自掘坟墓,拍了心花路放飘飘然。而石头带给华语电影的惊喜和捧腹是不能磨灭的。一连串的巧合,时空错位的拍法有新意。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宁浩式经典喜剧之一,幽默的不肤浅

18分钟前
  • sharon
  • 推荐

重温。别说,这片还真能经得住考验,也不是简单一句模仿盖里奇或多线叙事就能概括的。特别里面几组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故事制造笑点等功能性的存在,而是几乎每位出场人物塑造的有头有尾性格鲜明紧扣主线笑果突出,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这就很难得了,在这方面石头其实做的比烟枪还要好点。

2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24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无厘头的搞笑中,看出小人物的辛酸。

27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29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这部片子出色的原因不是这个剧本有多牛逼,《两杆大烟枪》的整体思路在前,宁浩所做的只是好好地拷贝;但他把盖·里奇那阴冷的伦敦范儿完美地转化成了火辣的重庆味儿,这才是关键。

3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中国最nb的片

36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45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

4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真大很有趣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57分钟前
  • 齐木楠雄
  • 推荐

国内好电影

59分钟前
  • 高鹏
  • 力荐

缺点如下:不少稚嫩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些辣眼睛的美学、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配乐、略显拖沓的结尾。其他过分的戏剧性和巧合还是融合于整体风格的。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最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城市文明的探讨,那种藏污纳垢的病态的美简直要溢出了。《全世界》对重庆的呈现多么狭隘愚蠢浅薄……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从这部开始爱上黄渤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