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你是橙色的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陈逸泽  吴夏帆  

导演:佚名

 剧照

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7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8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9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4 22:33

详细剧情

心动是最不可控的事情,因为心动不可预计,无法预料;但心动又是可解的命题,关于命题的标准答案是你;当心动有了定义,那么恋爱就有了颜色,你是橙色的,又不仅仅是橙色,在我这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把握住当下的悸动,一起去恋爱吧。

 长篇影评

 1 ) 此生不再,亦难再续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感觉一如片中如影随形的「蓝」,既温暖且忧伤,直至最后的清朗。然后明白了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都一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不顾一切朝你飞奔而来,在你还来不及思考应不应该接受之际,已然开始。相爱的过程,有无与伦比的甜,也有难以预料之苦,说分离很容易,道尽其中的自我挣扎却难上加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爱着时候彷佛瞬间拥有了全世界,但那个人也可能让你在剎那之间彻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为最孤独的人。在我看来,《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仅是拉拉的爱情,也是许多人在爱情里的倒影。它之所以成为一部闪耀的电影,除了因为爱情,也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你看不见的自己。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阳光」也是「暗影」】 阿黛尔第一次在阳光下见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蓝发艾玛,立刻被其鲜明的个人特质所吸引,艾玛不仅头发是蓝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蓝,眼角余光有一种漫不经心却能直视灵魂的锐利之感。短暂交会,她们便记住了彼此。有人说:爱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见。电影中,阿黛尔一开始对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不想跟别人不同,但内心深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被与众不同的艾玛吸引。什么是爱情?到底爱异性还是同性?这些都无法预先设想,遇见了,眼神交会了,就会明白。 特别喜欢导演在阳光下让两人的爱苗逐步滋长。公园大树下,艾玛第一次为阿黛尔素描,阿黛尔有些不安,凌乱盘起的发像她的心情,一直乱着,却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踌躇又渴望的神情,让她显得特别迷人。艾玛带笑的脸庞一派自在写意,一如她想画出阿黛尔眼里散落的情绪,而非完美无瑕的阿黛尔。或者,两人在人烟稀少的绿地随处躺下,随兴谈天,自然靠近、亲吻,阳光洒在艾玛的发上,那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爱情的颜色。可惜,这样的蓝,终究只是恋爱过程中的某一段时光。人本就复杂,爱情里的人更是难以言喻。有时候,你会爱上的人未必与你身处同一世界。彼此的差异,一开始是对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进入稳定的关系,却反而会变成对方身上的暗影。艾玛的梦想是成为知名的画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希望阿黛尔能发挥所长成为作家;而阿黛尔却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跟艾玛在一起就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进不了所爱的人的世界,曾经光芒万仗的爱情终究会渐趋黯淡。矛盾的是,这与爱不爱无关,与人生价值有关;但这与爱不爱又有关,如果你真的非常爱一个人,或许就能在绝对自我中心之余,考虑一下对方的处境与感受。 【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仍有「孤独」的空隙】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达十多分钟的全裸性爱镜头。两个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实在演得太好!逼真到让人不太敢直视!性关系的百分百契合,是两人爱情如此深刻的关键。对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与爱很难分开,对阿黛尔也是。她其实是个表面挺压抑的女孩,爱看长篇小说,喜欢大量描述给予的想象空间,喜欢吃不昂贵却美味的意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却老觉得自己在学艺术的艾玛面前矮一截,以至于连见艾玛的家人和朋友都战战兢兢,一点都无法放松。 唯一能让她彻底放松的就是与艾玛之间的性爱,在两人的空间里,她们用身体深度交谈,到达从来不曾有人抵达的深处。身体不说谎,能让压抑的阿黛尔完全敞开自己,她对艾玛的爱不言而喻。然而,身体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弥补不了灵魂的距离。阿黛尔明明深爱艾玛,身体却还是出轨伤害了对方。她哭着说:『我只是很孤独。』那场分手戏的情绪极为暴烈,可观看的我感觉平静又悲伤,因为完全理解阿黛尔的恐惧,她很想更靠近艾玛一些,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艾玛的世界,她的孤独其实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只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填满两人之间的空白。我相信看到这场戏大家都会相信阿黛尔深爱艾玛,但为什么明明很爱一个人,还是会无法控制地去伤害对方?我想,有时候性与爱确实无关,而与自信有关。在艾玛面前毫无自信的阿黛尔,她伤害的不仅是艾玛,更是她自己。 阿黛尔的迷乱无措,不就像是年轻时的爱情,未必是以出轨的形式,但内心的自我厌弃常会导致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只因为当时的你还不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问题。这样的阿黛尔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爱过世男友却一直无法与其发生关系的直子,解不开的心结注定了直子的悲剧。阿黛尔是灵魂无法靠近艾玛,直子是身体靠近不了男友,这让我体会到,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都有「孤独」的空隙。这世上能真正达到百分百灵肉合一的恋人毕竟仍是少数,如果没法与自己的孤独共处,分离是迟早的事。 【爱一个人,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但我想说的是,那场久别重逢的戏实在动人至极!结果已经不再是关键,而是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我认为这就是她对阿黛尔的爱,知道两人不适合,也无法抹去阿黛尔背叛她的阴影,即使排除万难重新在一起,已蒙上阴影的爱情也不会只剩阳光。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艾玛,也喜欢这样节制的艾玛。一直觉得经历过背叛还能重来的爱情,也许是还未到伤心处,还能给自己退路,或许是还未走到极致。以前觉得即便此生不再亦难再续,很是伤感,现如今却发现生命中的挚爱也许唯有留给回忆,才能永远保有最温暖的色泽。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

 2 ) 她只是想睡你 她不是爱你

谈过一些恋爱,当过阿黛尔,也曾成为过艾玛;交往过相似的人,也约会过差异大的人。最后觉得,重要的不是差异,而是对待差异的态度。或者说,差异不是影响一段关系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相互的爱有多深。

艾玛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的主动的人。她和懵懂天真简单的阿黛尔不同;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想要便会主动争取,甚至“不择手段”。最开始她还有女友就勾引阿黛尔,最后在聚会上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积极去讨Lise欢心(看别人的影评了解到这个细节)。

她和朋友聚在一起讨论“高级”的艺术,但没和阿黛尔聊过阿黛尔的生活。只有一个对阿黛尔有好感的男生,在知道阿黛尔是幼儿园老师之后说道,那你很喜欢小孩啊。恐怕鲜有人对阿黛尔的生活真正感兴趣,那时候,阿黛尔带着疲倦和无聊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艾玛连揣度阿黛尔都没有,她只是在阿黛尔身上投射自己的的想法。即使阿黛尔一再强调自己很喜欢小孩,很享受自己的工作;艾玛总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些你自己开心的事?其实,不开心的那个人是艾玛,已经不能再在关系里得到满足的是艾玛;但是她不直接说,她把罪名推给阿黛尔说,我觉得你不开心,我觉得你不能只在我身上得到满足。

在餐厅再会的那场对话,多么讽刺?艾玛说她和新欢三岁的小孩玩得很好,表现出一副喜欢小孩的样子,但是天啊,和你在一起那么久的阿黛尔就是幼儿园老师啊,怎么没听你问过阿黛尔幼儿园里的小孩?怎么不见你喜欢他们?

艾玛恐怕连了解阿黛尔都没做到,更莫谈理解。她想要的很明确:性。

阿黛尔身上充满了性张力。

片中有很多阿黛尔吃东西的镜头,很多她嘴巴的特写,干净但有色欲,带着色欲却很干净。艾玛就是被阿黛尔的性活力吸引,她也只被这点吸引。

很多人说,她们阶级不同,她们想要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试问世上会有百分百相同,处处合拍的人吗?

绝对没有。

大家看到过多少相似的人分开,又看到多少不同的人相爱,差别只在于相爱的人会互相欣赏和包容,而不相爱的人则互相挑剔和厌弃。

最后阿黛尔转身离开。

我默默为她鼓掌。

姑娘,她只是想睡你,她根本不爱你。

姑娘,你值得一个不需要你改变,喜欢你邋邋遢遢地吃东西,喜欢你油腻蓬松的头发,喜欢你喜欢小孩,喜欢你讨厌探讨艺术的人。

总有人说,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难的是遇到理解。

我不认同。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理解我,毕竟我自己都不太理解自己。遇到性,遇到理解都不稀奇;最难的,还是有人“爱”“真实的你”。不是高谈阔论时候的你,不是明艳照人的你,是会吃喝拉撒睡的你,是平凡到不行的你。

理解你的人,不一定会爱你。

但真正爱你的人,一定会努力理解你。

他也许和你有很多差异,他也许想破头也还是不明白你,但这都不会影响他努力去陪伴你,努力抱你。这都不影响他爱你。只要他爱你。

最后阿黛尔课上教小孩子的那首诗,送给各位

 3 ) 带你进入les的真实世界

      用这个标题并不是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只描述les的电影,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世界的电影,这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中,但是用les的形式表现,正展示了爱无边界无性别差异。

    电影没有使用太多音乐,再加上大部分人物描写都使用了超特写镜头,俨然一副纪实片似的叙事方式。妙的是这种刻画方式没有让人觉得厌烦头晕,反而使影片的代入感极强,悄无声息地将观众领进了阿黛尔的微型生活中去。

阿黛尔的性格
    阿黛尔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中性特质(中性特质指刚柔并济,而并非阳刚),不仅仅从她的行为举止细节(如吃相、睡姿、与人交谈的方式、游行中的表现等等)。从这一方面我认为她是性向不确定型,也就是遇见谁爱上谁就是谁。
    阿黛尔喜欢蓝色,电影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她的小空间里,从寝具到壁纸,以及她的书包都是蓝色的,在蓝色的大海中漂浮着仰望浅蓝色的天空,包括最后一幕她精心打扮身着蓝色连衣裙告别这段爱情。而那惊鸿一瞥爱上的人,有着亮蓝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那是她最爱的颜色,而那个人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蓝色的温暖。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很积极有意义的作用,那就是对于les性爱过程长达10分钟的特写描述堪称为对那些男权主义者的性知识普及。因为他们常会不屑于女人之间的性爱,而不知道对于女人来说,性是爱之所至,水乳交融的形式千变万化,两个柔软的身体相触互相融化在对方的肌肤里。在电影院里看着那10分钟的性爱镜头,我觉得非常感动,女人在对方的身体里看得到自己的需求、欲望,反射着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爱情
    但是正如各种形式的爱情一样,所谓门当户对是爱情长久的保障。我所说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指家境门第,而是指双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爱人是相伴一生的伴侣,只有精神交流的顺畅才是爱情长盛不衰的基石。阿黛尔对艺术的一窍不通以及她的成长环境让她无法进入emma的世界(这点我深有感触,参加艺术家圈子的聚会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导演说,这段感情的破裂源于阶级差别。这是必然的,阿黛尔无法为emma分忧解难,除了做饭无法胜任女主人的角色,与emma的交流无法深入。她虽然爱emma,却无法走进emma的内心。从爱情的存在主义角度来阐释,无非就是彼此的需求和依赖。阿黛尔与emma在一起让她学习到了性,哲学,艺术,她在进步,在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对阿黛尔来说是成长。而对emma来说,阿黛尔只是一个年轻的,让自己有激情的爱侣。因此在这段感情中,显然阿黛尔处于劣势,不平衡的关系总有一天会被打破,只是迟早。

    阿黛尔出轨只是因为察觉到了emma对自己感情减淡而寻找的自我安慰,但是内心依然那么深爱着emma。可是出轨只是分手的导火线,emma早已分心了。(感谢导演的代入感,我完全能感受到阿黛尔的内心)对于艺术家来说,爱情是烈火,是创作的灵感。如果换做别人,也许会原谅阿黛尔而继续维持两人的关系,但是emma不会,她需要纯净的爱情(从她的家庭聚会中便可知,她的家庭对爱情的重视,祝酒时都是为爱情干杯),她爱便不顾一切,不爱便转身离去。

    
    很喜欢原来漫画的名字:蓝色是种温暖色。怎么不是呢?那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带来激情和爱情的蓝色精灵让阿黛尔体验到了爱的温暖。电影中有一个转折,emma的头发突然染回了金棕色,其实那便是阿黛尔梦将醒的预兆。从一开始阿黛尔春梦中的emma,到后来好几个阿黛尔睡觉的镜头,都影射着这个美好的初恋之梦。蓝色的emma就是一场温暖的梦。

 4 ) 蓝色是孤独的颜色

         对同性爱的噱头无感,其中大量女女性爱大尺度描写也颇感不够真实。在我看来世间所有的爱情,不管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谁身上,没有多少不同,其喜悦、丰富、忧伤以及冷酷和残忍,其质地、颜色、程度大都相当。
  
  看了豆瓣的大部分评论,评论中大部分人都将阿黛尔和艾玛分手的责任归咎于二人的出身、阶层和家庭地位悬殊,以及阿黛尔的出轨。诸如此类不再赘述请参考豆瓣 。更多的人认为阿黛尔不求进步,不学习人类先进文化,跟不上女神步伐在生活中处处落后,还出门寻欢撒谎,是自己咎由自取。
    
         我有不同看法。
  
   在两人的关系里,二人不仅社会地位悬殊,并且在家庭关系中阿黛尔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相比艾玛,阿黛尔经历少,年龄小,懵懂脆弱,天真单纯。18岁的她正是爱做梦的年龄,对艾玛的爱充满了浪漫美好的幻想。电影一开始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铺陈了阿黛尔的懵懂、软弱和迷茫:明明不喜欢帅哥,因为被同学怂恿,加上同情心作祟就稀里糊涂的和帅哥上床;被女同学诱惑,把女同学的挑逗当真,遭到戏弄,却无力反抗。。。所以艾玛出现的时候她仍旧继续了她的懵懂。这的确是个拍拍肩膀就会跟人走了的年龄,艾玛对她的掌控在情理之中。
  
  说说艾玛。其实从酒吧二人相遇开始,整个事件都在Emma的掌控之下了:从酒吧搭讪,到主动出击去校门口等候,到画像,同居,分手。。。艾玛对阿黛尔的掌控张弛有度。在酒吧买酒给她喝,博取好感。对拉友们说是自己表妹(撒谎),主动套近乎。最后没忘记问她在哪家学校上学。一切都是在她的掌控之中,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果然不久她就出现在阿黛尔学校门口了。给阿黛尔画像。到最后同居,踢掉前女友(不衷),注意,和阿黛尔认识时她和她女友已经在一起两年并还没有分手,后来剧中虽然没有明示,但这位女神换女朋友似乎很容易,如果说阿黛尔无法和女神精神交流,那个肤浅又没有教养的前女友可与她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作为酒吧动物的艾玛,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像她崇拜的萨特一样。而阿黛尔一直是被动的。

       如果更深层次上对二人攻受的悬殊地位给予论证,请注意一个细节。在艾玛和阿黛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艾玛一边给阿黛尔画像,一边谈谈哲学,艾玛谈到萨特,高中时代的她已经熟读萨特,并深爱这位存在主义大师,说她对自我的肯定和认知(尤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肯定)都来自于这位先哲的影响,说他解放了人类的智力。阿黛尔认为在对社会的革命性意义上,萨特和鲍勃•马利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先知和人类解放者,鲍勃马利是牙买加雷鬼乐鼻祖,成功将牙买加雷鬼乐传入西方,对西方流行音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反种族主义的音乐斗士,他长期致力于牙买加社会运动,被国民视为牙买加的民族英雄。在阿黛尔参加游行的口号里,导演暗示了阿黛尔所处的阶层。正如对阿黛尔名字的意义“正义”的强调一样,鲍勃•马利名字的出现又一次强调了“正义”“公正”对于阿黛尔的价值。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市民,正义、公正恐怕比存在是不是先于本质这类问题更为重要。从这段不经意的对白中可以看出二人教育背景,生活阶层的巨大差异,而更大的差异是对人生、世界以及正义的理解,阿黛尔无法进入艾玛的世界,艾玛也一样。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关系中的不平等,二人关系的最后悲剧。人是被强迫出生并被抛入世间的,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这个魔咒就已经跟定了你,它变幻成为命运的存在,或存在的孤独,你永远无力反抗。鲍勃马利是这样,阿黛尔也是如此。鲍勃马利英年早逝,死于癌症,原著中是暗示了后来阿黛尔的命运,电影高明的将此做了改编。
  
  在分手责任上,艾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位把宇宙看做围绕自我运转的女神似乎并没有多少反省。她的自我中心可以从片中很多细节中看到:阿黛尔一个人卖力的为她做饭,几十个人的聚餐会,阿黛尔一个人做了所有的菜(如果是聚餐,艾玛应该和阿黛尔一起做饭,但她没有),只是阿黛尔孤独的摆好所有的食物时候,光芒四射的女神才出现了。她在聚会上大谈她的文学艺术哲学,当艾玛向画廊老板介绍阿黛尔的时候,说阿黛尔能写作,但阿黛尔不识趣的说,自己只是写写小日记什么的。这里,阿黛尔的诚实反衬出法国上流社会的势利和虚伪,也看出艾玛的虚荣,以及她对阿黛尔这方面的不满。聚会上艾玛和女艺术家打的火热,这并非是无目的的,她和那些能给她事业提供帮助的人拉近乎,博取画廊“老板”的好感,以便为自己未来的画展打基础,他清楚这个老板可以决定她画作的命运,而大肚子女人和那个老板似乎很暧昧(从他盘子里吃东西,还有阿黛尔本能的问孩子是不是他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艾玛的“野心”和抱负。  
  
  在聚会上,导演多次给阿黛尔特写,阿黛尔的眼神至始至终都是不安和忧郁的。在聚餐会上,阿黛尔孤独的、手足无措的战战兢兢的站在这群高谈阔论的“上等人”中间,像个灰姑娘。她心神不定,无法融入艾玛的圈子,在和他人搭讪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向艾玛张望一下,而艾玛那里正和大肚子女人打的火热呢,她们甚至亲昵的聊了一个晚上,根本忽视了阿黛尔的存在(后来和这个女人最后在一起也证明了她精神出轨在先)。在聚会上阿黛尔和朋友说话时心神不定的向艾玛张望的细节设置得很好,从这个细节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人感情中的差异和距离。
  
  聚餐结束后,阿黛尔一个人在收拾残局,堆积如山的锅碗瓢盆,都是她洗净擦干,艾玛根本没有动一个手指头,是啊,艺术家怎么能做这样的俗事?!等阿黛尔收拾完上床睡觉时,女神早就优哉游哉的在床上躺着看她的哲学艺术了。上床前阿黛尔还战战兢兢的说,自己不懂哲学艺术等等,多怕丢了爱人的脸。这一幕映射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两人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差距。艾玛是阿黛尔的全部,而阿黛尔充其量只是艾玛的女模特和女招待,是她艺术品的灵感来源。阿黛尔对于艾玛是只是一个鉴赏品,她不是实有,她似乎只是感性和肉欲,只有在性爱空间二人剥去社会身份和意识之后,交流才是平等的,在日常生活中艾玛常常无视她的存在。如果说这是冷暴力也不为过。这种冷漠隔膜非常伤害阿黛尔,让她感到恐惧和孤独。 在艾玛的世界里,说吸引她的是阿黛尔,毋宁说是阿黛尔的肉体,最后连这点吸引力也逐渐厌倦了(比如用生理期拒绝和阿黛尔亲热)。。。阿黛尔越来越感觉孤独。爱人的冷落和距离,经常晚归的留言,终于促成她出去寻找温暖(之前她一直拒绝同事的聚会)。女神当然不允许这样被人羞辱,尤其从来都稳稳把控局势的她这次竟然被侵犯了,她非常暴怒。所以从不反省的女神把责任一股脑推在阿黛尔一个人身上,不容分辨,清坚决绝,毫不留情,大骂出口,让阿黛尔一个人背负说谎者和不道德的恶名和罪感被逐出家门。
  
  其实,分手之前,二人就早已有了裂痕,这种巨大的差异是肉体的吸引无法填补的。即使阿黛尔不出轨,最后也还是会被Emma无疾而终的,艾玛必须是她自己也是他人的操纵者。相比阿黛尔的感性率真,艾玛的世界从来都是那样坚定、冷酷和理性,她成熟有充足的的社会经验,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怎么得到,能够完全把控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她不仅需要爱人肉体的欢愉,她还需要身份、地位和精神的投契,更重要的是她要她的前途,这是懵懂单纯的阿黛尔无法满足的也不了解的。
  
  影片原题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蓝色”是阿黛尔的颜色,留心看的话可以发现阿黛尔偏爱蓝色,她的房间和围巾、背心等衣物都是蓝色的。蓝色隐喻了阿黛尔眼中“艾玛的爱”,是她人生中的全部温暖,然而这片温暖的蓝色却是阿黛尔的幻想,当真正面对世俗生活的吃喝拉撒时候,二人的鸿沟就出现了,蓝色的梦幻转瞬即逝。所以从最初相遇时候艾玛的蓝发,到后来同居后,艾玛的头发就变了颜色,代表梦幻的温暖的蓝色消失,蓝色开始展示出它所有的忧郁、冷酷和孤独本质。
  
  阿黛尔缺少艾玛式的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她脚踏实地的过着属于她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她吃、喝、做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着。如果这是阿黛尔的错误,请问,阿黛尔平凡的日常生活究竟错在何处?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这样的吃、喝、做爱和生活着呢? 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平淡安详与伟大梦想的目眩神迷哪个更有魅力和价值?
  
  影片的最后,阿黛尔幻想挽回艾玛的感情,而艾玛不出所料早已另有新欢,即使性生活不怎么和谐,但和这个女人有共同的“生活和家庭”,她们一起生活一起应酬,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她们,才真正属于一个阶层。最后画展上,阿黛尔的一袭蓝色对比艾玛的红色,反衬出蓝色的孤独决绝和冰冷。蓝色已经不是温暖的颜色,而是孤独的标志了。
  
  阿黛尔终于离开了这群高谈阔论的人,彻底离开了艾玛。影片的最后是阿黛尔孤独的蓝色背影,她走在狭窄的灰色街道上,沉默缓慢的转过街角。。。这个转角或许是过往的彻底结束,新的生活的展开?
  
  青春的成长伴随着青涩的懵懂、撕心裂肺的心痛,阿黛尔经历了炼狱般的长夜和孤独,那片温暖的蓝色梦幻终会消失,现实也将在她眼中呈现它的本来颜色。这是命运也是代价。
    

     
 
 
                                  
 

 5 ) 爱是种"存在主义"

<阿黛尔的生活>在戛纳上映的时候法国刚通过同性婚姻法案,而最后此片获得金棕榈大奖,看似是艺术领域对此的一段唯美的呼应,但无论是电影节评委会还是导演本人,都否认了此片的创作或获奖具有某种政治因素。
无可置疑,艺术必定会与政治环境相关,但政治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前导演也在访谈里提到,对于同性恋我没有激进的看法,也不漠视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我关心的只是相爱的两个人。
我本身的确也比较反感某些反映同志群体的作品,以此为噱头,自我隔绝或者自我标榜,要么就彻底边缘化的姿态。任何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愚蠢的伤害,如果不能平常对待自己,又怎能让他人平常对待你。

所以导演的此番言论和立场确实也让我在没看到成片之前已经对它心生喜爱。因为在这之前表现同性恋情的片子,多数都绕不开社会对抗与认同的议题,比如<断背山>受尽伦理压抑的爱,<费城故事>表现的人权与社会公正问题,<哈维米克>则直接指向政治。有例外的,其视角也“表现”化的在孤独、欲望、人性之间游离,带有某种黑色的意味。比如<河流><春光乍泄><邪恶的夜晚>。还有的就是传记片<王尔德><心之全蚀><嚎叫>。但如果说到真正的爱情,不雕饰也不异化,只是把同性恋人之间,就像所有恋人一样,他们最平实和本真的关系与感情表达,一种普世的、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和感触到的过程作为诠释主题的,却很少很少。要知道爱情,没有谁更纯粹,也没有谁更艰难和伟大。

这样的情况下,<阿黛尔的生活>的初衷很正,只是关于两个人,关于爱情,人类最普遍也是最纯粹的东西。想来这种片子或许也只会诞生在法国。歇斯底里或者生命积淀之爱,所谓的情怀,法国人拍了很多很多。即使从这个突尼斯裔导演的情结与手法上看,这一部可能并不那么的具有天马行空般的法式“情怀”,但必定同样让人沉迷和心碎。
没有片头字幕,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配乐似乎都是有源音响,自然光线,现场环境音,剪辑也及其简单。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部电影,但庞大而微妙的情绪变化就在这一点一点的,平常和平静,甚至繁琐的细节之中交织和铺展。
抽象地看,整部片子几乎是由特写和食物,混合着断续的对白堆砌起来的。与之对应的大概是情绪、情欲和生活本体。至于性爱戏,我反而觉得有种过于真实而造成的压迫,可以感受到演员的确拍的很辛苦。

片中的跨度长达六年,导演并没有刻意构建某种表意的象征空间,也没有明显的时间段落分界线,生活化的场景拼凑看似很散落,但不能说是没有结构的,就像一片没有裂缝的温暖的蓝色海水,蕴藏着无限的宁静,暗自起伏的波纹,一段段不知从何而来的浪涌。Adele的生活,即是片子的载体。我们发现Adele每次在路上的独行,都对应着一段寻找、失去、重建的“存在主义”式的成为人的过程。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Adele与Emma之间的爱情,她们潜移默化的转变都融合在极简的镜头分切里,这是导演的风格也是功力。

一切因差异而起,也因差异而结束。这里的差异,不仅仅是阶级,包括电影中先验的个人性情。德勒兹说过存在就是差异。我们在看似相同并不断重复的生活中遭遇差异,在差异的交叠和碰撞中走向转变,而转变是种同一的必然。

根据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人是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出现带来了世界的存在。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存在于世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 “存在先于本质”。而“虚无”是出于思想的自由,一种对任何单纯的给定性说不的力量的自由。

我们看到Emma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始终很明确,就像法国精神一样,爱、平等与自由。作为一名画家,她有浪漫迷人的温柔和特立独行的自由气质。她自信坚决,并且有相当坚定的个人意志。比如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创作自由和审美品位,比如喜欢萨特,并且英语不怎么好。她说她从14岁起就确定自己喜欢女孩,无比确定。这是人自由的选择,也是一种对时代阻碍“自由”的反抗。

而Adele,作为北非后裔,似乎始终处于茫然的混沌之中,在她身上说不上有很分明的,可以称为“自我意识”的东西。她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爱读点文学读物,什么都喜欢吃,什么音乐都听一点,总是凭着内心的某种感应去摸索自己的生活。恍惚中觉得好像有什么要发生,或者有哪里不对劲,却不知道是什么。她也会像全世界的青少年那样,喜欢美国电影,喜欢斯科塞斯和库布里克。会由于青春期的悸动跟男生交往,会因为一个不经意吻又觉得自己喜欢女孩。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因为喜欢小孩子。这其实是很模糊却也很真性的东西,就像是人性里无所不在“欲望”。

正是这种差异在最初给对方产生与自己原本生活不同的,新奇的吸引。就像Emma总是说Adele的懵懂和纯真很有趣,而Adele也对这样一个成熟而特别的“精神启蒙”者产生迷恋和追崇。
这是最初的时候,有种幻觉般的隐约的默契,赤裸而不受束缚的,一种浓烈的暧昧在二人之间随意流淌。

之后真正的生活才正式降临。三场性爱戏,将“转变”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场转变,仍由差异开启,或者可以说它原本就在那里,只是等待着被触发的那一刻的来临。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既然是爱情,那么在这场关系中自然是没有对与错的。波德莱尔这样形容爱情,它是二人串谋所犯的一宗罪行。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谓宿命,无需言明,只需对此承担后果。

 随后,重建是段漫长孤独的过程。就像斯皮尔伯格的评价,这里Adele的沉默很让人动容,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
我认为全片最具诗意的镜头,在沙滩上,Adele解开头发,跳进水里。蓝色的海水浸湿着她的面孔,我们看到她的孤独,也看到她的欲望,或者什么都没有,漂浮在漫无止境的蓝色里,无可名状的让人哭泣。

咖啡店重逢。积郁已久的情绪,最后却只是一段炽痛绝望的坦诚和执念。
两个人相念相爱,却没办法再在一起。这也算是某种人的感知上无法逾越的困境。
“你不会再见我了?”“不会。”
“你不再爱我了?”摇头
“你确定?”摇头
“但我会把无限柔情留给你。”

这或许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

对于社会背景,柯西胥没有大肆渲染也没有刻意回避,毕竟的确是作为一对同性恋人必定会遇到的境遇。值得关注的是,之前无论是对同学,家人还是之后的同事,Adele始终没有承认自己与Emma的关系,她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柯西胥的确是个会构造细节和营造节奏的导演。最后一段戏,人与人的间隙中,仅仅几个镜头的分切,却分明延续着二人无法割舍的爱意。
一段时间里,总是有些东西在场,有些东西离去,都是某种“因素”使然。它们本身没有意义,包括爱情。有意义的是人的“赋予”。Adele失去一段爱情,或许还有更多,但她已经从逝去的东西中证实自我的存在。
如果说Adele在这过程中寻找到了什么,我觉得什么都没有。Adele的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更没有到达所谓的“归宿”。人总是不断从自身之外的差异之中,寻找某种与当下的契合。所以海德格尔说,人是孤独的存在。
最后Adele仍在孤独中前行,并不明确的,朝向今后庞大的未知和既定。

有意思的是片中的画廊老板问Adele,和女孩在一起与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有什么分别,Adele说有一点吧,说不上来,解释不了。
这正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很多说不上来解释不了的东西。比如说一见钟情和再次相遇,比如Adele说的“我很想念你我不相信你不是”,比如Emma说的“我不知道,但和她跟以前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不一样”这种事。海海人世中的偶然,冥冥中的注定,带有某种荒谬的,却跟我们经验相符的,可以体会却无法用常理解释。
麦婉欣在<蝴蝶>里如此诠释:“预谋”,一切都是写好的。

同样卓越的电影或者艺术品,都是没办法用言语解读的。就像塔可夫斯基称电影是一种“炽热的直觉艺术”,在他的电影里,那些缓慢凝重的梦境,杂糅的色彩和不断复现的神秘,它们与影片的理解无关,只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呈现。然而塔可夫斯基将我们引向宗教式的痛苦和神圣,而阿布戴柯西胥,用他那种的温和亲密的介质,将我们带进爱情。
片子的直译<阿黛尔的生活>或许最为准确,但港译<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和台译<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却更加的贴近片子柔软的质地。影片的独特在于“并不独特”,奇妙的混合着散落于生活之中的,炽烈的激情与暗淡的悲伤,孤独但不沉重。Adele全片都在蓝色的浸润和包裹之中,无论是在热恋的甜蜜还是失去的刺痛中,能够抵达我们内心的,都可以称之为某种“温暖”的东西。因为所有的悲欢,都唤起我们在这世上,最真切的存在。

想起柯西胥的前作<谷子和鲻鱼>。不得不说发掘潜力女演员绝对是他的杀手锏,阿黛尔和蕾雅与阿弗西娅一样,都是缪斯一般的,坚韧自信的年轻女孩。柯西胥说他喜欢看她们跳舞,看她们游行,看她们谈论文学艺术和哲学,这是很让人动容的东西。
古斯古斯和意大利面,孤独的舞蹈,漫无止境的追寻。
爱,在空虚的宇宙之中,或许没有意义。但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表示不会拒绝所有存在,生之意志和爱。

不过说到底,这也只是Chapters 1&2,之后我们无法预料。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二人仍是相爱。
在一个法国小镇上,她们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教师,她们永远相爱,永远自由。
愿Adele好运。愿Emma好运。



--------------------------------------------------------------------------------------



HKFFF首场放映的映后座谈Q&A,大概问了性爱戏的拍摄、原著作者的争议以及过多的意面和特写镜头的问题。导演在之前的访谈里面其实都有过回答。
柯西胥是个很温和的人,他的拍片方式可能不被人认同,但是他对电影绝对有着超凡的执着。这是一个导演,或者一个艺术创作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再看<阿黛尔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片中那样,与自己的恋人,男人或者女人,组成一个家庭,平常的生活下去。





 6 ) 人的灵魂是一本书

阿黛尔是个即将迎来18岁的高中生。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大大的双眼皮,长睫毛,鹅蛋脸,双颊鼓鼓的有点婴儿肥,笑起来像只刚摘下树的香甜的桃子,嘴角一边一个浅浅的褶皱。她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胡乱绑成一把马尾顶在脑瓜上。她喜欢文学,上课听讲很认真,下课了和几个要好的女同学一起讲小八卦笑闹,然后回家吃饭。阿黛尔爱吃,老爸做的番茄肉酱意面她吃完一份还要,躺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悲伤哭泣的应对办法也是拉出床下的杂物盒,把一枝大巧克力棒塞进嘴里,含着眼泪咀嚼。

可这么爱吃,阿黛尔也不胖。阿黛尔双腿修长,穿紧身牛仔裤,身形凹凸有致,青春的荷尔蒙挡也挡不住地勃发。阿黛尔是个相当漂亮的法国北部城市里尔的普通高中女生。

当然,阿黛尔更是获201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法国电影《阿黛尔的人生》女主角。这部电影还有个噱头广受争议:女同性恋的性爱镜头,不加遮掩近乎毛片的惊人尺度。

可要谈这个热点话题,就必须先谈谈片子的导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法国北非移民后裔,两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

按照网上关于他的有限生平介绍,阿布戴∙柯西胥出生于北非的地中海城市突尼斯,六岁随父母移民至法国尼斯,从小热爱戏剧,先当演员出演舞台剧,1985年得到第一个电影角色,之后成为编剧及导演。柯西胥目前共出产了五部作品。除了《阿黛尔的生活》,我还看过他2007年的《谷子和鲻鱼》。那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片子,讲的是法国南部一个阿拉伯老移民赛门被自己工作35年的船厂开除后,在人生低谷里怎么努力开一个梦想中的“古斯古斯”餐馆的故事。餐馆开在一艘改建的破船上,经过了重重困难与努力,开业当晚,一个意想不到的巨大意外却还是发生了。赛门必须竭尽全力去寻找“古斯古斯”,餐馆主打的蒸粗麦粉;而他情人的女儿丽姆则决定为客人们表演肚皮舞来争取时间。丽姆很年轻,圆润丰满,有个小肚腩,她长时间、长时间挥汗如雨地扭动腰肢,特写镜头里肚子上的小肥肉不住地颤动。赛门总不回来,她就得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跳下去,有青春的美、性感、旁观视觉的尴尬,可更心酸。电影里还有一个赛门追摩托的长镜头,那么残酷、冷静、无望,看得人心整个都揪起来,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

所以柯西胥电影的一个特色是冷静的人物观察,巴赞式的,特吕弗风的,不遮掩,不下价值判断,也不在残酷与尴尬面前退缩。镜头具残酷的穿透力,直击人物灵魂。这一点很有新浪潮的经典风范。

另一个技术特色是他对节奏的掌握。要知道,长镜和特写镜头运用的最大风险是对叙事节奏本身的破坏,尤其对一个依然以叙事为主的作品而言,过于频繁或安插不当的长镜很容易拉缓叙事速度,失去观众焦点;而琐屑的特写则会使画面变得廉价、自恋,使影像变为导演的私人呓语而不是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但柯西胥的种种风格化镜头运用是恰到好处的,他以手提镜头表现运动速度,有限的长镜头主要出现在最具冲击力的片段,增加旁观视角中生活残酷的力度,特写和中景交替上场,后者为前者提供聚焦框架与情境烘托。

再者,是他的社会阶级敏感性。北非移民的文化与民族背景使他对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观察异常细致。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伏尔泰的错误》探讨的就是突尼斯非法移民在巴黎的生存问题。《谷子与鲻鱼》中的老赛门也是移民家庭。甚至他的上一部电影《黑色维纳斯》,背景虽然是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柯西胥的视角也始终聚焦在社会的边缘人、被奴役的底层阶级。

那么,要理解《阿黛尔的生活》中的争议性片段,我觉得也必须从柯西胥的这几个特点入手。

3小时的电影里一共有四段同性性爱片段,总时长约为10分钟,其中阿黛尔和艾玛的第一次性体验长达6分多钟,是最长也最暴露的一场。之后的几场长度越来越短,走向的是二人更深的情感交流而不再主要是性的激荡。这个安排是与生活中两性关系的自然发展相吻合的。在最为重头戏的一场性爱中,柯西胥大量使用特写,从阿黛尔的表情、嘴唇的呼吸、舌头的贪婪,到身体的扭曲、抚摸的手势、肢体的交缠、肌肉的痉挛,镜头从一个角度切换到另一个角度,也仿佛与其中人物一样有着被挑逗而欲火中烧的节奏。这一段没有任何浪漫化的背景音乐,展现在荧幕上的是非常原始的性激情,镜头毫不退缩,简直百无禁忌。考虑到柯西胥的技术特色,这个安排绝不是炒作的噱头,而是对阿黛尔生活中性的启蒙非常重要的一章。尤其对比之前阿黛尔和同校男生缺乏激情的性爱一幕,与艾玛之间性的温度对二人关系之后的走势至关重要。

我唯一不喜欢的是第二场,阿黛尔与艾玛到艾玛父母家拜访夜晚入睡时的性爱戏,因为两个人肢体交错的姿势太过于“程式化”,尤其阿黛尔扭头面对镜头,头发拢在一边,向身后望向艾玛一幕,太具视觉美了。而生活中真正的性爱,无论男女,在绝对私密的状态下,是不会在乎镜头角度姿态美感的。我甚至以为真正火热和忘我的性都必须有某些“丑”的成分在里面。柯西胥以男性视角拍摄同性性爱,这一场我怎么看都觉得幻想成分超出了真实的艺术再现尺度,是为败笔。

但除去性爱,电影中展现更多的,是阿黛尔和艾玛的感情关系。这两个人来自于截然不同的社会阶级:阿黛尔的家庭属于劳动阶层,价值观保守。阿黛尔的母亲看上去有阿拉伯血统,她上的高中里也有很多阿拉伯二代移民,同学们在一起参加游行,播放的也都是具阿拉伯特色的民族音乐,大家关注的是平权、就业机会、教育、工资水平等紧贴生存的基本问题。阿黛尔认为人应该把从社会得到的知识给养用于回报社会,基于此她认为教师工作是自己的终生追求。艾玛来自于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思想开放。艾玛学习艺术,广泛阅读哲学,家庭朋友圈子热烈讨论的是对某个艺术家的看法,人性对比、文化、心灵世界。工作在他们看来只是帮助实现人的心灵追求的手段,不应该是人的终极目标。在艾玛首次个展之后的招待宴上,阿黛尔的孤独和无所适从正是这种阶级差异的微妙体现。这与电影开始第二次文学课堂宣讲的“悲剧”前后呼应——“悲剧是不可抗拒的,无论如何不能逃避的。它探讨的是永恒的,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它关乎人类的机理和内在。”对阿黛尔和艾玛的爱情而言,悲剧就是感情抛物线必将下落的走势,是来自于二人差异巨大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导致的本质的价值观落差。这种差异贯穿电影中阿黛尔的整个人生成长。

在阿黛尔和艾玛的关系中,柯西胥的镜头始终是冷静沉着,不作价值判断的。但一旦理解了他的社会背景,则不难看出他本人的价值取向。《纽约客》的介绍提到了阿黛尔的生活场景有相当程度上是在课堂中被刻画的。柯西胥自己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是他想描述一个教师的生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在《阿黛尔的生活》中,除了与艾玛的关系,柯西胥还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在遇到艾玛之前阿黛尔的高中生活,她对文学的热爱,她成为教师之后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对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一个好作者在作品中的细节执行中应该是中立、冷静甚至残酷的,但在透过细节之后,在字里行间之中,一个作者的价值取向也是没必要,且不能被否定掩盖的。理解了这一点,对电影上映之后所爆出的一系列有关柯西胥与演职人员的对立也便不难理解了。

回到《阿黛尔的生活》,我一向不是言情故事的粉丝,这个故事本身并没什么新鲜的,甚至可以算个老套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性的启蒙、相爱、孤独、不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俗套,同样的故事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在同样地一遍又一遍地上演;但也跟生活中的每一个相似的故事一样,不同的故事对象会为同样的故事带来全新的体验、感悟。柯西胥的了不起之处正在于他从一个日常的,自然而平凡的框架里,通过镜头聚焦出了那些不一样的,深邃的,超越生活之上的独特之美。他拍摄出了社会脉搏中人物的心灵成长,那些不加修饰的,小心翼翼因为珍贵而不能被言说的细节,那些埋藏最深处的渴望、无奈与灰色的秘密。

作为观众,当看到这样人心深处最脆弱最珍贵的一些东西时,当通过影像体会到了这些最温柔而残酷的成长经历时,是不得不被生活本身的丰富与命运细节的强大所击中的。

电影的法文篇名是“阿黛尔的生活,第一章与第二章”。每个灵魂都是一本书。感谢柯西胥将阿黛尔这本好书翻开,我有幸读到了她,也读到了书中映照出的自己,而后面的故事还有很长。我将一直挂念这个女孩。
   

 短评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5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7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14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18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27分钟前
  • 还行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28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37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41分钟前
  • 较差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4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54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58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1小时前
  • 添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