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房间2003

剧情片美国2003

主演:托米·韦素  格雷戈·赛斯特罗  朱丽叶塔·丹妮埃拉  Philip Haldiman  Carolyn Minnott  Robyn Paris  Mike Holmes  Dan Janjigian  Kyle Vogt  Greg Ellery  

导演:托米·韦素

 剧照

房间2003 剧照 NO.1房间2003 剧照 NO.2房间2003 剧照 NO.3房间2003 剧照 NO.4房间2003 剧照 NO.5房间2003 剧照 NO.6房间2003 剧照 NO.13房间2003 剧照 NO.14房间2003 剧照 NO.15房间2003 剧照 NO.16房间2003 剧照 NO.17房间2003 剧照 NO.18房间2003 剧照 NO.19房间200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8 16:12

详细剧情

  Johnny(托米·韦素 Tommy Wiseau 饰)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对朋友家人很好,尤其是他的未婚妻Lisa(Juliette Danielle 饰)。然而Lisa是个两面派,一边若无其事地和Johnny相处,另一边却勾引他最好的朋友Mark(格雷戈·赛斯特罗 Greg Sestero 饰),他们背着Johnny多次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天,Johnny升职未果,意志消沉的他回家后得到Lisa安慰。可是Lisa背着他,对其他人撒谎称Johnny不仅喝醉了,还动手打她。Johnny最终能不能发现未婚妻的谎言以及她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长篇影评

 1 ) 历史记忆不该仅是一次温情的表达

这部德国片,或者也许可以说,西德片,在意识形态缝合方面是一部还算成功的电影。片子以一个东德家庭在1989到1990年间的生活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东德人在这一巨大历史时刻中的心态。作为一个故事,它戏剧化的情节明显脱离了生活,因此它折射出的既不完全是东德人对资本主义的热望和欢迎,也不仅仅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幻灭时的屈辱和悲伤,而是西德人眼中的东德,是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然呈“分裂”状态的德国里占有优先话语权的西德人所渴望看到的东德。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目的显然是进行精神上的整合,但是,在这种整合之中,西德是完完全全的主体。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Alex的男孩,他小时候父亲叛逃到了西德,而在那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和他妹妹生活在东柏林。母亲在父亲叛逃以后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国家荣誉。1989年的秋天,母亲在一场百姓争取新闻自由的游行中看见了儿子正被警察带走,母亲在巨大的恐惧中在了街上,并且陷入了漫长的昏迷。有意思的是,母亲没有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她的昏迷持续到8个月以后——那时Alex已经从电视修理厂的国家工人变成了资本家的电视公司的员工,她的女儿也已经到了Burger King工作。怀着对母亲的关心,Alex努力地制造着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假象,于是引出了一系列的喜剧情节。但是母亲终于目睹了列宁的塑像被直升机整个从地面上挖起吊在空中飞行。曾经的偶像于是成了滑稽剧式的场景的中心。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坦陈了当年父亲叛逃的事实。其实他们的计划是父亲先逃,然后母亲带着孩子也去西柏林,可是母亲出于恐惧和对孩子的保护,留了下来。可以想见,母亲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才成为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一切只是一种表态。 引人思考的是,为什么留下来的是母亲,而逃走的是父亲?性别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西方电影中永恒的主题:父子关系。片子结尾的时候,母亲死了。Alex的画外音说每当他想起过去的年代都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母亲成为了东德的象征——一个逝去的女性的形象。而西德是男性的、父亲的。当Alex和父亲达到了和解,和解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也是意识形态。在那之后Alex才真正接受了东西德统一的事实,而此前他一直积极地为母亲在电视画面上布置出一个假想的仍然存在的东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西德被片中的父亲所代表着。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这种结构是一个文化上的“东方主义”的再生产:政治文化上的东方——东德——被不可避免地“女性化”了。电影结束于两德统一的纪念日,灿烂的烟火掩盖了其他的事实。镜头中只有自由欢庆的人群,却没出现那些因为这个西德压倒性胜利的统一而失业和潦倒的人们。统一成了一切光辉和荣耀。 母亲的死去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影片的叙事难题。如果她还活着,故事又将怎样继续呢?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裂痕能够被一部情节剧缝合吗?可惜的是,东德人已经不可能用电影生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的心理历程。在那个一夜之间垮掉的社会主义国度中还剩下一些东西——比如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百佳相机和潘太康镜头——能够提醒我们它切实的存在,除此之外,沉默代替了一些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那些弱者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能被历史彻底遗忘,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故事被强者来讲述。 德国的电影生产者和大环境毕竟有这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来生产这样的电影,这必然是那些骚动着的暗流长久以来的要求。哪怕只是一片糖衣,也可以在刹那间抚慰历史的创伤。唯有正视它,伤口才能得以愈合,即便是对历史中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中没有对过去的怀旧,但却唤起了我对社会主义的深深怀念。当马克思成了难以索解的“幽灵”,当列宁成了被道别的对象,我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一种假想的乡愁。

 2 ) 再见亚力山大

凌晨两点,看完这部片子,脑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亲情、时代变革……发现自己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还带着些语无伦次,尽力想组织起语言来凑起一篇还算过得去的影评,可到底该从何说起呢。

在无序的状态下,脑子里不由自主的跳出了温馨这个词,似乎也只有这个词。整部片子里除了游行时和警察发生冲突那一幕有些许的政治片的影子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性,会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像《卡庭惨案》、《窃听风暴》这样的片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以一个轻松的心态看这部片子的,相信大多数人的脸上也会在观影时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

其实,或许用苦中作乐更为恰当些。抛开所有敏感的要素:家?国?党派?阵营?亲人的分隔两地,妻离子散、四十年的积蓄化作一堆废纸、昔日的东德航天英雄辛苦的在为糊口而开出租车……所有的这些想一想就觉得荒诞的却又让人无奈的现实才是始终哽咽在喉般的让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随便你来的是什么:洪水、地震或者其他各种不可抗拒自然力,没得说,咱咬咬牙扛过去,可所有这些遭受的不幸,都是人为的,或者换句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群人在那得瑟、自找的结果却又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这就不免会让人郁闷,为什么受伤害的偏偏是他们?所以片尾,那段昔日国家航天英雄在图书馆里冒充新任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就一次次回想在我耳边,或许这也给片中的妈妈,给观影的我找到了答案。

所以还是应该简单点。当终于苏醒后还停留于昨日世界的妈妈从想吃酱黄瓜开始到想看电视,从庆生时想见见自己教过唱歌的小学生到想去郊外别墅住上一段,一个个新的想法的提出都在挑战我们的亚力山大――这位孝顺儿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看着他一次次和自己的朋友煞有介事的在那扛着摄像机,布置简易的演播厅,如时空倒转一般凭空编造着历史事件,自编自导着诸如每日新闻,可口可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饮料等等越来越有难度的事实时,我也在随着剧情发展着实为他捏一把汗时,又不得不一次次被其努力、被其想像力所感动,至少这些为自己的妈妈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给很多人树起一个榜样。

动容之余又不得不为他感慨,或许这个他努力为自己深爱妈妈编造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国?当被一瓶绝迹的酱黄瓜或者被以它为代表的种种昔日信手拈来的日常用品逼的身心俱疲时,我们的亚力山大望着这片头顶上的天空,问自己这一切是真实的吗?或者观影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吗?我想,不管怎样,至少环绕着你的是这个你为之努力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或许这就够了。就算有再多艰险,至少这片苍穹下有这样可爱的人在为我们演绎着这样的温情、温暖的故事,之于我,这就够了。

 3 ) 历史的伤害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4 )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

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以前我会以为是一部带有纪念列宁性质的纪录片,冗长枯燥而政治味道十足,于是我总避免了和它碰面。但是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只能用“我的沧海遗珠”这么几个词来形容。

再见,列宁。。。。。。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再见,列宁》,但是却同列宁并没有带大关系。顶多就是列宁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列宁塑像。在母亲昏迷的八个月中,东德的地域防线终于被西德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武器所攻陷。而东德人们的心理防线也最终被资本主义的先进物质精神武器所渗透。当屋顶上挂起可口可乐的商标,当姐姐嫁了一个西德人,当象征社会主义精神壁垒的列宁雕像被轰鸣的直升飞机吊起,飞过惊愕的母亲头顶。这是一个时代的完结,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瞬时间,东德的人民要接受来自西德,来自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发自内部的自我颠覆。在这里影片没有直接描绘东德人民对这样的突变的抵触。反而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不带表情的向人们展示那个巨变分水岭的变化,有的点滴,有的轰然。

与其说是再见——列宁,不如说是再见——过去的信仰。影片被放置在一个家庭为单位的背景中,你看不到可是可以体会到面对那个历史端口的人们的亢奋。柏林墙最终被拆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隔膜逐渐消失,当阿列克斯前往西德再也不用检查身份的时候,并且接受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这无关某种信仰的丧失,这只是某种信仰必然的更迭与换代。

母亲是一个对社会主义有着强烈感情的人,其实与其说母亲钟情于那个时代的信仰,不如说是母亲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缺少定位而寻求的自我诠释。影片最后揭示的母亲的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说明,母亲是自我强迫的实现一种对自己价值的归属。丈夫的离去使得这种归属感越发强烈。

在东德刚刚被合并的日子里,阿列克斯也曾失去过归属感,他失业,又再上岗,以及在西德的小卖部中看到叫他咂舌的来自资本主义的色情电影。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社会构架和价值观。可是母亲并没有,于是,阿列克斯,这个带着德国人孩子气和怀旧气质的主角开始了一场善意的谎言。

再见,乌托邦。。。。。。

这是一部用家庭作为背景来透视东德和西德历史巨变的电影。影片中性的调侃历史的巨变和这种巨变下小人物的生活。谎言的命题贯穿电影始终。从阿列克斯对母亲的谎言,到母亲埋藏了十几年的对阿列克斯姐弟的谎言。以谎言作为砖瓦,导演在影片中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介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乌托邦。

因为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他没有任何强加给观众的政治语言,也不要用过多的立场或者所谓政治色彩来玷污它。影片站在中性的角度上,调侃,无奈而温柔的把你拉进一个导演临时假设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给人们以想象和复制的权力。阿列克斯用带有孩子气的荒诞方式把时间定格在那个德国合并的前夜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是一个具备了西德物质文明和东德精神文明的社会。人们保留着原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少先队员给退休党员唱歌,老干部的聚会。我们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想象力,这个假想社会被漫画式的少许夸张。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终于战胜了资本主义,列宁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化了可口可乐,东德反向渗透着来自西德的备受“资本主义毒害”的人们。。。。。。。

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们更被赋予了无限复制的权力,从只有从前东德才生产的酸黄瓜,到20元钱招募来的唱歌的红领巾,到外面人们穿的花枝招展而家中只能穿从前旧衣服的家人,到角色错位的前东德宇航员,再到被无限搞笑复制的电视节目。赞美那个天才的节目制作人兼新闻播报员,当他从新的角度诠释自己被政府警卫拖走的原因的时候,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已经笑的岔气了。这个理想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但是,不能复制的却是母亲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的意义,还有这个乌托邦真正背景下的社会性质的变化。

逝者如斯夫,当母亲的骨灰同烟花一起绽放在不再存在东德或者西德的天空下的时候,阿列克斯深深叹一口气,他已经陪同母亲完成了一场社会变化背景下的归属感的寻找,现在已经结束,他可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镜头中。所以,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开始。再见的是乌托邦,开始的新的生活。

另外要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来自法国的配乐大师Yann Tiersen,他用充满灵气的手风琴和三角铃勾勒出影片的充满爱的意念,你听不到冰冷,只有温暖。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拥抱新生活。

 5 ) 再见列宁,再见理想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老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再见列宁》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对旧有一切的怀念,毕竟,一个存在了41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堵围墙的倒塌而消失在我们记忆之中。
“8周后母亲回家了,虽然恢复正常,但象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清理了一切有关父亲存在过的痕迹。从此,父亲便不再被提及。父权体系被打破了,阿历克斯从此激烈反抗母亲的新情人。
在阿历克斯身上,我看见了似曾相识的70年代精神特征。
表面上看我们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我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我们既不象前者感受过历史的凝重也不象后者干脆可以逃脱得一干二净。从内心来说我们是趋于保守的人,我们既不新鲜也不陈旧。过去的一些恍然隔世已凝结成固体。可外面的世界又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远不象人们眼中那样活得那么轻松。
当我们刚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时,整个世界动荡了。处于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不免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心态。我们的年幼使得我们没有机会跟随60年代的那群真诚或虚伪的年轻自由主义者们喋血街头。因为该看见的和不该看见的都不幸地被我们亲见了,所以在90年代成为民族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之前,我们充满了迷惑和怀疑。我们无法感受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反复吟唱的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息,并坚定地认为骠悍与温柔同在、美丽和哀愁并肩实际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定势。
他们怀念的如冰雪般纯洁如烈焰般火热的八十年代同样让人怀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建立在又一次反传统上的虚假文化繁荣和山头林立。人们每一次都试图推翻否定些什么。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而我们的感觉倒和《红旗下的蛋》相似: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
超越乐队在《再见理想》里苍凉吟唱: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
我们在成年后埋葬了年少轻狂时的梦想,只有在一闪念之间才会恍然想起当年的雄心,泪流满面追忆我们的曾经。
就象我们的父辈不会忘却当年的豪情一样: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
我们只有无限淡化,却至死不会忘怀。
哪怕心如死灰,我们仍在努力。哪怕明知不可为或不好为,我们仍在奋斗。
所以阿历克斯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由60年代为主体构成的游行队伍,喊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不知道坐标在何处。在一个本应该至少正经一点的场合却因吃苹果塞住气管,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女友。
母亲叙述她的恐惧是国家对子女监护权的剥夺以及长年的排队折磨。在我看来,她更在乎的是社会主义的井然有序和可靠配给保障,尽管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单调乏味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西方世界是充满诱惑的,无数西方朝圣者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他(她)们倾慕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意志,倾慕人人都是诗人的社会,当然,也很希望交往一位传说中性开放的革命美女。相对照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还是为朝鲜的团体操表演而喝彩吗!可以想象,生于战败时德国的母亲,废墟和匮乏是她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为了满足心理的安慰,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哪怕是父亲。所以在 “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确系是东德实验室50年代的研发成果” 明显属于恶搞的情节面前,母亲宁愿选择了相信。
阿历克斯和天才丹尼斯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谎言,尽管没有人不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谎言,设想一下,如果母亲没有昏睡8个月,而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会怎么样?母亲和冈斯基老先生们就那样被社会抛弃了,被一个为之工作了40年的国家所抛弃了。他不天天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在两德尚未统一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她的理想而遭到了清洗被解雇。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国防部长凯斯勒、总参谋长施特雷列茨以及边防军各级指挥官被审理,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受到过审判,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都蹲过监狱,无数边防军官兵锒铛入狱……而在此之前,西德许诺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会是少数几个人。谁说西方不善于搞清洗运动?
母亲其实是这场善意骗局的合谋。并在一个伪造的美好结局之中安详离开。
自由飞翔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从父亲出走那天的希格姆·金进入太空,到阿历克斯和一群少先队员发射宇宙飞船,到阿历克斯寻找父亲坐上了希格姆·金的拉达,到希格姆·金“担任”新一代的领导人,最后到宇宙飞船搭载母亲骨灰飞翔空中。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
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6 ) 再见列宁,再见谎言――《再见,列宁》观感

    八个月,八个月能发生什么事,八个月可以使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制度轰然倒地,可以使一堵曾经分割了一个民族的墙轰然倒塌,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发生惊人的变化。这些发生在东欧,发生在东德,在那个冬天,东德人的生活开始改变,显然,对于经历了这场剧变的人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这样的变化,何况对于一个缺席了这场剧变的人。德国影片《再见,列宁》就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人,还有这个人和她身边人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是一家人的生活片断,那是在1978年,年幼的亚历山大. 科内尔目睹了东德宇航员西格蒙德.吉恩成为德国第一个畅游太空的人,那时的他对国家身份充满了自豪,憧憬着自己宇航员的未来。而就在同一天,他得知父亲与一个女性的“阶级敌人”逃往西德,自豪与悲痛在同一天让一个孩子来承受。而他的母亲克里斯蒂娜.科内尔则在苦闷中把全身精力献给了党和孩子们,献给了她的理想。时间转眼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份,亚历山大也走上了街头游行抗议,但是一天母亲目睹了他游行被抓的场面,顿时心急梗塞昏厥在地,而当她醒来时,已是第二年的六月。那是的民主德国已经不复存在,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充斥东德地区,而东德的人民也为昔日的敌人――西德的足球队在意大利之夏的表现而激动,而儿子也与一个女护士相爱。面对不能接受刺激的母亲,亚历山大选择谎言,选择一个延续民主德国生命的谎言来让他那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坚定的母亲能有一个平静的生活。终于,虽然充满了曲折,她的母亲在民主德国繁荣和谐的梦幻中安静的死去。
    我看过大多圆慌的影片,但是同样的影片你可以拍的荒诞喜剧如《甲方乙方》,也可以如这部《再见,列宁》,带给人们以感动,怀旧和思考。亚历山大很爱他的母亲,而他亲眼看到了母亲因目睹他的被捕而昏厥,所以他一直有一丝愧疚,他不愿母亲一下子承受那过去八个月的剧变。本来,他和家人热情的拥抱着新的生活,姐姐成为快餐店的职员并找到个西方的情人,他成为电视台的职员并和美丽的护士相爱。可是,为了母亲,他要回到过去,他要装饰一个对母亲来说美丽的谎言。和任何谎言一样,无论处于善意还是恶意,都会越陷越深,积重难返,家人也曾经试图揭示这个真相,但是面对母亲在这个幻象中的快乐与安详让亚历山大无法终结这一切。他与恋人,姐姐不断冲突,但是,谁又真能忍心看到一个已经很脆弱的妇女面对现实可能的震惊呢?他们最终一起来编织这个谎言,这个属于一个家庭的谎言,这个让一个崩溃的国家又存在了几个月的谎言。好几次,谎言看起来摇摇欲坠,特别是当克里斯蒂娜重新站立,颤颤的走向大街时,她看到了西德来的人,看到了西方的轿车,看到了路边的内衣户外广告,还有,她们那个年代的符号――列宁,一架直升飞机将一座列宁雕像吊起,从她眼前经过,而雕像伸出的手似乎在向她召唤,从一个逝去的年代向她召唤。看到这里时,我认为此时谎言将被戳穿,科内尔夫人将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亚历山大还是用更大的谎言蒙混过去。我想,此时是不是科内尔夫人已经知道了她生活在谎言中,只是,她明白了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她不忍心把它戳破。为什么要把它戳破了,在这个谎言下,虽然亚历山大和他的家人朋友承受着压力,经受着折腾,但是,当他们在科内尔夫人的生日聚会上唱着过去歌曲的时候,当他们在昔日的别墅享受阳光的时候,我想就让谎言继续,当这片刻的欢乐荡漾于这个家庭时,什么政权更迭,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应该至少在这个平凡的家庭让路,为一个远比过去的政治谎言高尚的爱的谎言让路。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克里斯蒂娜在幸福中死去。
    影片的结尾部分充满了戏剧性,当亚历山大他们为过去的八个月编织谎言的时候,科内尔夫人事实上已经编织了一个超过十年的谎言,在昔日的别墅,亚历山大得知,自己的父亲并不是因为一个西方的女人离去,他们全家本来都应该离去,本来他们早该生活在一个此刻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互相都生活在谎言中。在科内尔夫人揭示真相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她对那些过去的理想并不如她看上去那么坚信,而支持丈夫的叛逃也不是因为她对过去的理想有什么怀疑,只是因为丈夫因为没有入党受到了折磨,甚至我觉得她根本没有看上去那样对政治充满热情,她只是想呵护好她的丈夫和孩子。谎言无所谓善意与恶意,在揭开真相的那一刻都是残酷的,被“欺骗”的人都会是很受伤的。所以,亚历山大默默离去,他的姐姐发疯般的寻找那被母亲藏起的父亲的信件。我喜欢这部影片温馨而又伤感的结尾,科内尔夫人的离去是无悔平静的,她告诉了儿女真相,卸下了心头沉重的负担,她与失散的丈夫见面,是的,心愿全部了却,而亚历山大们的谎言也快被戳穿,那么还等什么,还是选择在最快乐的时刻离去,在善意的谎言中快乐的离去,科内尔夫人这样离去,在天空凝望善良的子女们。
    在片尾,已经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西格蒙德.吉恩出现在亚历山大眼前,面对昔日的偶像,那个威风的宇航员如今竟然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亚历山大充满了诧异与失落,童年的他曾经认为西格蒙德.吉恩是东德成为世界先进的象征,但是那是一个更大的谎言,这一幕充满了讽刺和象征意义,仿佛谎言是不可躲避的,而谎言拆穿后的失落也是不可躲避的。我们现实的人们是否也曾经生活在谎言中,面对过真相大白的震惊甚至痛苦,我们是否也在为他人编织着或善或恶的谎言。我不愿在这样想下去而陷入沮丧,因为乐观的看,谎言不总是狰狞的,就如生活在短暂的谎言中的科内尔夫人,善意的谎言令她快乐的在理想实现的记忆中离去,走的那么平静,那么满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981317.html

 7 ) 告别的仪式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的,狂喜欢。

动荡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可以演绎得沉重深刻,也可以如此举重若轻。在达观的幽默自嘲中,有发自内心的无奈和辛酸,就像我喜欢的那些前苏联和东欧电影,无论是梁赞诺夫,还是同样从侧面描写社会变迁
的《小薇拉》、《美国女儿》,或是前南斯拉夫的《地下》…… 而《再见列宁》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拓展。

苏联解体,两德合并,东欧巨变,仿佛是一夜之间,山河变色,人心离乱,价值受到质疑,理想遭到抛弃,信仰分崩离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彷徨迷惘、欲哭无泪的是那些小人物,是无数个母亲那样把全部生
命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她们无法轻松地与这个时代告别,投入另一个世界。父亲作为一个当年的异类,其出走是对家庭和祖国的双重背叛(虽然后来证明真相并非如此),而使母亲从这种打击中振作起来的
正是这种和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信仰和事业,无论精神、情感还是理智,它们都已密不可分。于是,当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孝顺的儿子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骗局”……

谎言的编造,以及为掩盖层出不穷的破绽而不断编织新的谎言,已足以衍生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好戏。但不止于此,渐渐的,我们发现这已不仅是一场善意的游戏,也不仅是儿子的朋友对导演理想的实践,而演变成了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怀念。当影片结尾,儿时的偶像,昔日的航天英雄在只为母亲一人拍摄的电视中作为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使这种纪念往昔辉煌的行为艺术达到了高潮。是的,那种凝聚了我们生命的理想不应该走得如此仓促;虽然在历史潮流的裹挾下我们总是无力抗争,但请允许我们重拾尊严,在此上演我们心目中历史的另一版本。

就这样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纪念,这种纪念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民族国家。不是气势磅礴的史诗,却叫人不由肃然。这就是《再见列宁》,有亲情,爱情,信仰,背叛,善意的谎言,残酷的真相,人心的冷暖,历史的变迁,你还能从一部电影中期望更多吗?

 短评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11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16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17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21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31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32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3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43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4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5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57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1小时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1小时前
  • [己注销]
  • 力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1小时前
  • AC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1小时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