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璟雅的女儿

剧情片韩国2022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2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3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4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5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6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3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4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5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6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7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8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19璟雅的女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4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印度为什么会歧视女性?

前一阵子完成一个项目之后休假一阵,再加上生病,一直没写点靠谱的东西,今日失眠睡不着,索性说说最近这部大热的《摔跤吧!爸爸》。

由于参与了内部看片,所以这部电影很早就看过了,当时一直在各个平台上给小伙伴推荐这部电影,但没多少人搭理我这茬,也是郁闷。不过电影公映之后,电影火爆成这样,我个人是没有料到的。最初感觉这片内地破亿就很成功,没想到如今这片已经搞下了7亿,直接逆袭《银河护卫队2》 ,时至今日,电影排片还稳定在30%左右,对于一部公映3周的电影来说,绝对是长线生命力,整个5月的新片都成了炮灰上哪说理去?

照这样的势头,端午节这片都能有不错的排片,破10亿都有可能。还是那句话,不仅我没料到,引进方也没料到,王思聪也没料到(因为万达最初不给这片排片,最后打脸了)。

《摔跤吧!爸爸》这种表现绝对算得上是现象级。至于为什么火爆成这样,小弟这里不再赘述,因为已经不新鲜了,如今随便点开一则相关新闻或业内分析之类的,基本都在讨论。归根结底一句话,《摔跤吧!爸爸》的现象级表现,证明了内地观众对优质商业电影的渴望程度

俺这里要说的,并不是推荐这片,我相信诸位早已经历了各种推荐,我就不再补充了。还没看的,赶紧去看吧,我刷了两遍,一次内部观影,一次院线买票,而电影院那场结尾之时观众自发鼓掌,我多少年没碰到这种现象了。

所以,这里要说的是,主要是一些题外话,那就是,这部电影的立意,在竞技与家庭,热血与温情之余,最大的主题,就是对女性的地位争取,而且是在印度这个特殊的国家之中。

曾经看过一些不太友好的观点,说这部电影是“男权思维”,“父权”凌驾于主题之上,父亲强迫两位女儿学习摔跤,将自己的梦想强压于下一代身上,跟我们的父母包办婚姻没什么区别。当然这种观点很少,而且一出来就被人喷了回去。

其实这种观点,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美国或者西方,这种观点其实可以一说,毕竟现在都追求解放思想,讲究个性张扬。但在印度,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那么回到问题的本源,因为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不高?


什么是种姓制度

大概是在2年前,网上热炒了一阵关于印度强奸案的问题,相信小伙伴们还有印象,一时间各个网站都转载并评论这样的现象,当然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但并不是没有了,而是我们不关注了而已。强奸事件,在印度屡见不鲜,是女性地位低下的直接表现。

作为南亚大国,马上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印度,凡是都要有个前因后果,在印度女性地位不高,是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直接挂钩的。比如我国,我们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改革开放,一切与国际接轨,但历史文化传统依然继承了下来,这其中有精髓也有一定的糟粕,包括生孩子重男轻女,一定程度上也有。

与我国一样,印度有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宗教国家,继承下来的也有一部分封建残余,虽然大部分象征落后的传统已经被废除或者禁止,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清除的,这其中的代表,就是种姓制度

大家都知道,佛教起因于印度(确切的说,是印度北部包括尼泊尔在内),但现在佛教在印度几乎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锡克教(我们常见的那些把用头巾把头包成卷子状、留大胡子的形象就是锡克教,见下图)。这是由于古印度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入侵。

如今的印度,跟“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个文化上比较“悲催”的区域,长期在印度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都是外来入侵者,早期的雅利安人,中期有陆续在中亚南下的穆斯林,近代有英国人。当外来侵略者征服国民的时候,对于印度这样的宗教国家,首先就是从教义上入手,印度教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种姓制度”就是印度教的观点

简单而言,就是人种等级。

★婆罗门,第一等级,主要是僧侣贵族,垄断宗教特权。

★刹帝利,第二等级,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古代时垄断政治特权;

★吠舍,第三等级,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主要经商和务农以及打猎。种姓制度发展到后期,大量穷困破产的吠舍沦为首陀罗。

★首陀罗,第四等级,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一开始是作为前三个等级的战俘、奴仆存在的。

★贱民,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种姓制度,并不是上级大于下级这样的层层压迫,而是前三个等级压迫后两个等级。因为前三个等级都是雅利安人,后两个都是本土居民,可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对待汉人的态度。

而且最可怕的在于,种姓制度是世袭制,没有佛教的轮回这一说,但有打破轮回这一说。意思就是你这辈子是个小屌丝,就是因为你上辈子是个傻逼,下辈子还是一个德行。要:打破这种轮回,你就要虔诚,要信仰、崇拜我们的神,奉献你的一切,反抗是没有用的。

如今种姓制度已经被废除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如今在印度依旧相对普遍,尤其是农村。

当然,种姓制度只是印度教,毕竟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反对种姓制度,尤其是伊斯兰教,曾经征服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但人数众多的印度教徒和秩序稳固的种姓制度,穆斯林统治者也无力改变。

《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就是穆斯林。在他主持的《真相访谈》节目中,就一直以来关注这种现象,尤其是妇女平等方面,敢于站出来反抗这些陈旧落后的教义。

而宝莱坞另一位巨星,《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生死恋》的主演沙鲁克·汗,他也是穆斯林,但妻子是印度教,就因为这个,沙鲁克·汗的黑粉极多,一直以来被喷,直接令他拍了一部打脸黑粉的电影,叫做《脑残粉》

以上,看似跟《摔跤吧!爸爸》没有任何关系,但只是在强调印度教在印度的无上统治力和话语权。而且印度教中,对女性的歧视是直接的,因为在女性在印度教中的地位,并不在四大种姓之中,而是出于第五等——贱民之列,怕不怕?!


歧视妇女,是写进法律的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视女性,印度教首当其中。

印度教的教义,其中有着强烈的纵欲主义,比如湿婆神,印度神话故事中,恒河可是湿婆的精液汇成的哦,才孕育出印度文明滴。湿婆神的丁丁叫做“林伽”,被太多人供奉,电影《巴霍巴利王》的海报,主角扛着的那玩意,就是湿婆神的丁丁!黑格尔在他《美学》中谈及此事时曾说,“我们的羞耻感简直都要被搅乱了”。

知道印度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口了吧,纵欲、享受性带来的体验,是人家的教义哦。“印度神油”为什么这么出名,就是这个原因啊。这种纵欲体验,直接导致女性地位低下,甚至男性成为泄欲的工具,导致这么多强奸案发生。

在这种环境之下, 印度一些庙宇中,不但长期且公开圈养性奴,甚至主流社会也是风气可怕!中央调查局局长兰吉特·辛哈也曾发表言论称:“如果你无法阻止强奸的发生,不妨去享受它。”在印度,性骚扰被称为“夏娃的挑逗”(Eve-teasing),通常是可以被主流社会所接受。

如今对女性而言,印度是全球危险程度第四高的国家,比索马里还要糟。而且“买妻”、“租妻”、“换妻”的现象在印度一些地区极其普遍。

而作为印度教最著名的的法典——《摩奴法典》,更是以宗教的名义及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妇女屈从、低下的地位,“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歧视妇女都写进法律了,上哪说理去

还有早期印度教的经典《爱达罗氏梵书》中就说“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在他身上有着无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儿是悲伤的源泉。

当然了,这些都是古印度的糟粕,到了现在早已被废除,印度包括新德里、孟买这些大都市区域,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但还是那句话,这种传统根深蒂固,绝不会一朝一夕消亡,尤其是对于印度这样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明显的地方。

这其中代表是印度农村,也就是《摔跤吧!爸爸》发生的地方。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的农村,印度北方,是当年伊斯兰教统治的地方,比印度教稍强一些,但伊斯兰教依然有着男尊女卑的现象。而伊斯兰教+印度教这样双重的教义之下,直接导致印度北方的传统继承,要比南方严重的多。

当电影中,两位女儿,穿着短裤短袖,晨跑的时候,看看周围那些村民的眼光吧。是多么不可思议。因为这样的行为,直接违反了两个宗教的教义。其中包括印度教中女性地位的卑微,以及伊斯兰教对女性着装的要求。

在印度这样的宗教国家里,虽然如今开明了很多,年轻女性不比把自己像粽子一样一层层裹起来(电影中,她们的母亲依然是这种打扮),可以穿短袖,但不能露大腿。电影中,女儿们第一次穿着短裤亮相,使劲儿把衣服下拉遮住腿部,就是这种体验。

在这样传统习俗思想蔓延的农村,连对着装都有严格的要求,就更不要说有着肢体接触的摔跤了。

所以,在电影中,女儿们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摔跤时,吃瓜群众的表现就是证明,他们并没有说“男孩不能跟女孩有这样身体接触啊、男孩不能欺负女孩啊”之类的话语,而是“她们穿成这样的比赛吗,要是裤子掉下来就好了”。完全是一幅很享受的样子,不仅仅是在看热闹,更是一直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毫不尊重


婚礼上发生了什么

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印度就开始推行种种法律,制止印度社会的陋习,先后颁布法令禁止寡妇殉葬、童婚和一夫多妻,并认定跨越种族界限的婚姻为合法婚姻等等,奈何积重难返。

比如印度总理尼赫鲁通过的《反嫁妆法》(1961年),在印度高种姓女子为了找到与其地位相配的男人不得不陪以厚嫁;低种姓女子为了攀结高种姓也需要送上丰厚嫁妆以博取夫家的欢心。

嫁妆,可不是简单的随礼,几乎对一个家庭有毁灭性的打击。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印度现在的嫁妆到成什么程度?比如孟买现在流行的,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汽车,甚至提供到欧洲或者美国的蜜月旅行。看清楚,是女方给男方哦!

《摔跤吧!爸爸》中这位四个女儿,能想象得出,阿米尔·汗那绝望的眼神了吧,不仅仅是对寄希望于后代梦想的破灭,更多的还是“以后日子咋过?”。这跟我们的观点是相反地,你要生四个儿子试试,愁死你!

虽然有着《反嫁妆法》,但“嫁妆”这个古老的习俗依然无法改变,主要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由于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导致自杀或者被活活烧死。

《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是反对这种习俗的。所以片中有这样类似的对白,母亲说,女儿练摔跤,有谁会娶我们家女儿呢?父亲回答,我们女儿很优秀,他们没资格挑选我们,而是我们挑选他们。

所以,当《摔跤吧!爸爸》中,女儿们参加别人的婚礼,父亲知道后是有多么生气。不仅仅是由于她们延误训练,更是她们再一次的,进入到这种落后的传统之中。

而且在这场婚礼上,所有人载歌载舞,只有新娘子全程愁眉苦脸,因为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命运。在与女儿们那番交谈就是代表。


“愿你生个女儿”

在印度,骂人最狠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

综上所述,在印度种种古代法典和教义之下,女孩子生下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印度女性无异家中的奴仆,不许在外抛头露面,很少机会受教育,也难以独立谋生。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会有人说,《摔跤吧!爸爸》是父权电影嘛?开什么玩笑,这明明是女权电影

中国都在说“子承父业”也有这方面习俗,虽然孩子们都期望自己能有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有时候并不希望延续父母的事业,比如动画片《小王子》这部电影就是代表了女儿反抗母亲而追求自己梦想的主题。但是在在印度,别说解放思想、追求个性,你能继承梦想本身是一种特权,女性在那个环境之下,通常是没有做梦权利的。

电影中,女儿也有过反抗父亲的时候,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次是小孩,最早被剃头、到被强迫训练,到消极怠工,是女儿不愿意去摔跤,不仅仅是不愿意继承父亲的梦想,也有不愿意改变自身定位的原因,直到那场婚礼之后,这种思想才有了改观。因为,首先你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第二次反抗,是进入摔跤队之后,对父亲的反抗,实际上也就是太过于独立,摔跤练习中赢了父亲,俗话说“翅膀硬了”。当然到了最后还是遵循了父亲,这是对父亲的一种回报体现。电影故事这样编排,是非常精彩的。

仔细琢磨女儿们的两次反抗,第一次代表了对自身定位的认知,第二次是独立之后,对于家庭层面,情感方面的认知。父亲在这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完成了从“强势→弱势→融洽”三个阶段的转变。

因此,《摔跤吧!爸爸》中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并非强势和父权,而是代表了引导,他引导女儿走向独立,最终女儿用“继承梦想”来回报。

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最后的决赛中,父亲是不在现场的,女儿依旧赢得了比赛。这是这部电影中,对于女性身份的建立,对于平等、独立女性的体现。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描述《摔跤吧!爸爸》这个故事,在印度大环境下的特殊性。当然,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并不会体会到电影关于女性平等在印度的伟大意义。但这部电影好看就是好看,虽然印度是运动小国,但并不妨碍人家拍出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这其中不仅仅是如上所述,更重要的还是对观众情绪的掌控,对热血与温情两大元素的展现,大量很有生活化的细节,非常细腻深刻。

举个例子,片中女儿吃油炸圈那段,当她们得知,成为摔跤手之后,这成了“最后的晚餐”,两位小姑娘那份狼吞虎咽。这样细节,很多电影就拍不出来。

还有我们的第一人称,那位侄子的存在,这个甘草角色就是印度广大男性的缩影。在他身上,不但是全程故事的见证者,更衬托出父亲的伟大,与女儿打破桎梏的不凡之处。

而且电影中,在印度女性不平等的环境下,父亲的角色再严厉,再魔鬼范,但他一次也没有打过女儿,反而打得都是侄子,这位小哥前半段一直在挨揍(替女儿们挨揍)。街坊打架二话不说就被打,在婚礼上明明是女儿犯错,但打得也是他,摔跤训练中侄子是陪练一直被摔,甚至母亲没事都给他几巴掌。

看了这些细节,还有人说本片男权吗?

最后,膜拜一下阿米尔·汗,一位伟大的演员,单单是他增肥、减肥、再健身的拍摄经历,就足以让人让人不得不致敬

 2 ) 一枚改变历史的金牌与现实数据

电影散场后,我急匆匆走出放映厅,打开手机查询电影中人物的真实故事 Geeta Phogat: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印度摔跤选手(2010, 55公斤级),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资格的女性摔跤选手(2012) Babita Kumari: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2009 51公斤级 & 2011 48公斤级) 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可以说Phogat家族改变了印度女子摔跤项目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Mahavir Singh Phogat的严格训练与关爱 父亲做为教练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 父亲作为父亲的时候是极其温柔的:因为素食主义的母亲不愿意触碰任何荤腥,从来不知如何烹饪的父亲按着烹调书制作鸡肉;因为小村里的训练场不允许女性进入,于是便在自家农田里亲手开辟出一块训练场;为女儿们在辞掉工作,专心陪Geeta参加全国比赛;在Geeta受到学校教练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以合适Geeta的方式训练她,并为她烹饪营养丰富的食物。 摔跤运动员的训练辛苦么?当然辛苦,没有一项运动能够轻易地获得金牌,人们大多数只能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风光时刻,而很少有人会了解他们背后的辛酸。更何况Phogat家族来自印度偏僻小村庄,那里迷信各种生男孩的偏方,并且女性充满偏见。 当Geeta和Babita为了要参加小伙伴的婚礼而逃掉训练的时候,父亲生气了,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对女儿们发火。 几个小姑娘在婚礼后坐在一起,默默地流眼泪,Geeta和Babita抱怨父亲太过严厉,不让自己过轻松的生活,只因逃掉一次训练就大发雷霆,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 一直面无表情,婚礼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开口了:“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小新娘的话令Geeta和Babita顿悟了,从此之后,姐妹俩再也不抱怨训练的辛苦,而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此处补充一段数据: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达47%,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过禁止童婚法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和18岁 ,均未奏效。根据联合国统计,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发展中国家15至19岁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Geeta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的那枚金牌,就成为了历史上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千千万万的女孩的命运将会因此而改变。虽然说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儿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顺便说一下,以下几个国家会在电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印度、美国、英国、科威特、荷兰、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中国 最后再补充一段后续: 2016年11月20日,28岁的Geeta与23岁的Pawan Kumar结为连理,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摔跤运动员,这场婚礼有超过2000人出席,Aamir Khan本人也出席了。 电影中母亲问:“女儿们这样训练,以后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们怎么办?” 父亲乐呵呵地回答:“等她们变得强壮了,好男儿随她们挑。” 看来父亲说得没错。

 3 ) 《摔爸》的问题,真的是“男权癌”吗?

感谢所有评论区愿意平心讨论的豆友,我也的确有些收获。但是那些直接骂一句就走的,或者指责“哗众取宠”的,或者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试试的,或者给我扣影评人帽子讽刺我鄙夷群众的,我想说:我是普通影迷,也是群众,我不会删任何评论,但还是请估量表达的尺度,其他阅读者自有评判。谢谢配合。

本文修改版可见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谈谈《摔跤吧!爸爸》的三观问题,真的是“男权癌”吗?

迷影课 《摔跤吧!爸爸》不会真的是“男/父权癌”吧?

补充一些话/5.16:

看到两篇很有趣的文章。虽然评价的标准也比较苛刻,但是我觉得很多观点说得非常清楚且更有说服力。如果感兴趣的豆友可以看一下~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蓝江论电影|父亲之名:《摔跤吧!爸爸》的精神分析学

补充一些话/5.12:

以下所有评论仅针对大陆公映140min国语配音版。只针对电影作品,不针对事实。只是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本人评星的要求较为苛刻,请尊重每个人的打分标准。

假如您读完本篇影评依然有很多疑问,可以先翻一下评论区看看是否有可以解决您的疑惑的回答。假如您读完觉得我是在谈三观的问题,那么可能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够明确,是否可以先请您再阅读一下?

谢谢!

一、

一周前的我恐怕完全想不到自己会去看《摔爸》。

一直以来个人都对自己的友邻评分颇为信任,因而当看到关于“极度恶心的男权价值观”下的“伪女权”的评论再结合《百鸟朝凤》式的剧情,并且友邻分仅有5.5时,我基本确定,这部电影不会在我能够欣赏的范围内。

而之后的剧情,可以说和《摔爸》故事本身一样励志了。

5月5日,《摔爸》与《银护2》同期上映。前者的排片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票房则是不到后者的六分之一。
5月8日,《摔爸》的排片占比上涨到《银护2》的五分之二左右,票房则达到了其五分之三,上座率更是两倍于《银护2》。
豆瓣上的评分,它从8.8上升至9.3,以这个速度与口碑,他进入以《肖申克的救赎》为榜首、《三傻大闹宝莱坞》位居第12的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只是时间问题。个人豆瓣友邻评分则从5.5飙升至7.0。
在全国使用最广泛的的猫眼电影APP上,观众评分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专业评分也达到了8.2,岂止是《银河护卫队》,《爱乐之城》也早已不在话下。在向来因苛刻饱受诟病的专业评审面前,它也似乎锁定了年度榜单前列的席位。

与此同时,关于影片价值观的讨论掀起了一波对之前观点的逆潮。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要用“印度国情”来衡量作品,“不要用三观绑架作品”,“被白左洗脑的人滚粗”等等。

我坐不住了。真是一场好戏,实在忍不住插一脚(更何况自己一直以来对电影中的性别问题很感兴趣)。

男性的摔跤世界

然而当我观影完毕才发觉,这部燃得我这个对体育基本无感的人也时而激情澎湃的作品,背后的问题,恐怕并不是“男权癌”。或者说,“男权癌”只是经某种处理后恰好呈现出的表征。


二、

影片的开头用极富韵律的叙事节奏展示了摔跤的梦想被移植于女孩的过程。

其中父女矛盾的展现是我颇为欣赏的段落。影片没有停滞于对父亲梦想的片面赞颂,而是不断地展现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张力,质疑父亲的专断“独裁”;同时呈现社会的文化环境对这个家庭的凝视。这一段人物关系与社会背景的呈现,可以说精当程度要胜过剧情类似的《百鸟朝凤》。

【关于中间剪头发到底是对女性的“男性化”还是破除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其实两种都解释得通,在这里不作赘述。】

然而,一场婚礼过后,画风开始变得诡异。女孩们的朋友一句“你们爸爸都是为了你”让我脑子里飘过了无数黑人问号,而女孩在此刻又极为顺畅地接受了朋友的观点。我转念想了想先前关于东亚文化圈区别于西方的“家庭”意涵的讨论,暂时地忽略了这个有点难以体会的突然转折(毕竟也有可能是删减造成的)。

之后的故事的流畅度让我沉浸其中,女孩势如破竹,走向阶段性的成功。女性不断地战胜男性。她的确做到了男性无法做到的事情,的确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社会所构造的牢笼,让狭窄的乡村世界对女性刮目相看。此时,我对这部影片的好感达到峰值。这一段历程,对中国当前的性别状况具备同样重要的社会意义。

然而当大姐进入国家队,开始和父亲的训练观念产生激烈矛盾之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谜一般的不适感。

为什么她受父亲训练那么久,却能够如此毫无抗拒地接受(一个明显是反派的)教练的新指示呢?

为什么她能够如此心安理得地以自己“城市的”、“发达的”、“科学的”训练方式来睥睨父亲“古老的”、“陈旧的”、“落实”的训练方式呢?

为什么她已经战胜了那么多男性,自己也有了足够的自信,却没有话语权去参与自己的训练计划制定呢?

我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她具备了发达的四肢和竞技技巧,却并没有养成自己独立判断思考的习惯。我想,这必然会是影片最终要突破的一层天花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总是要被打破,最终回到因变幻莫测而迷人的体育竞技本身吧。140分钟,我大可不必着急。

然而之后的故事似乎并没有呈现出我预想的迹象。

影片中这一段极为精彩又极为揪心的平行蒙太奇,鲜明地展现了这种继续固化的对立。姐姐节节败退,妹妹步步为“赢”——显然,“传统”战胜了所谓的“现代”“假象”(配乐歌词语)。

因而姐妹重逢之时,妹妹带来的也并不是战术上的实用、灵活与“和解”,而是“爸爸的话”。所谓的“传统”技巧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隔着一层平行的空间打败了“现代”,宣扬着其不容置喙的“草根”式权威意义。

此时我心中的疑问愈加骚动。

“现代”的战术与训练真的就是“假象”吗?

“传统”的技巧就真的没有改进与进一步整合的空间了吗?

此时,姐妹二人依然没有展现出丝毫更具体的主体选择意识。姐姐只是从一个所谓的“偏离”的轨道中回到“正途”,妹妹不过是一个完全遵循父亲的教诲并以此包容了姐姐的存在。

选择继承父亲和自己共同热爱的摔跤事业之后,她们真正的“自我”在思索着什么?在选择着什么?这依然是一团迷雾。我依然期待着故事最终这一团迷雾的解开——尽管已经无法认同进行到这个地步却依然没有展现在摔跤这一维度真正的女性“主体”。

我继续被精彩绝伦的摔跤段落所震慑,战术已经在改变,而我同时不断怀疑,这到底是“爸爸的指令”的执行,还是已经暗藏着姐姐自己的思索与选择?到了最终的大决战,谜底终将揭晓。

父亲不在场的焦虑深深扰动着姐姐的心绪。父亲的陪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这在运动员的角度完全能够理解。她顶住了压力,坚韧地完成了比赛前两局。

到了关键决胜局,女儿的步伐愈加慌乱,她处于架势崩溃的边缘。父亲不在场,她必将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期待着她以自己运动员的直觉与智慧——无论是来自经验的还是创意迸发的——做出自己的抉择,获得自己的胜利。

然而,她再一次开始回想“父亲”的教诲,按照父亲的指示,最终把对手抡起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获得了胜利。

父亲身不在场,他的魂魄却早已渗入了姐姐的心灵。他无处不在,充当着教导与指引的角色。

姐姐作为一名国家级的运动员,她对外界教育的自我消化、自我整合、自我熔炼、最终自我的随机应变与选择——毫无疑问,现实中必然存在,不然她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在影片中,竟然真的没有丝毫的呈现。影片所呈现的内容告诉我们的仅仅是:

“听爸爸的话,你会成功的。”

没错,这种“成功”,的确应该属于爸爸。

如此一来,我基本上已经得出了这部影片“男权癌”的结论。

然而,影片前半部分的女权色彩又始终在对我自己提出诘难:

这真的是“男权癌”的问题吗?

或者不如问:如此漫长的140min的影片中,没有丰富的自我选择过程的人物,只有姐妹二人而已吗?


三、

巴赫金创立了“对话”的理论。他眼中的“对话”是一种言语的交际过程,而在这种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自我的“主体”获得不断地确立。在联动的、平等的、交互的“对话”关系中,每一个自我的地位都是唯一而不可取代的。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阐释了这一理论。

当然,我并不是以此要求一切的文艺作品都具备如此的视角与创作方式。从“对话”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可以是:基本的人物需要具备独特而丰满的声音,而人物之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双向的交流,以此丰富人物的形象,也加深故事的维度。

《摔爸》的开头,侄子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在故事之外作为叙述者发出了他的声音。然而在之后,随着故事的进展,这个声音就此逐渐隐没。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工作是跟从父亲的事业,服务姐妹俩的比赛期间生活,并时而注意年轻貌美的女性,插科打诨。

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固然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中,也没能催生出有效的角色间互动。

母亲的角色,一开始就被父亲单方面判处“一周年”的失语状态。而之后,她也仅仅是在不断地提供无私的帮助。最终在电视机前留下感动的晶莹泪花。我们看不到她与父亲角色有机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必说作为印度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最夸张最符号化的莫过于教练这一角色。他就这样完完全全地被塑造为一个“现代”而“失败”、“先进”而“腐朽”、“光荣”而“苟且”“虚伪”的反派角色。他极其愚蠢、固执、大大咧咧地进行着所有的活动,智商之下限胜过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个角色的意图太过明显了,他就是父亲的极端反衬。他本身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有拧巴与对立的能力。愚昧到底,自负到底,邪恶到底。他唤起的就是观众最本能而无需丝毫再判断的厌恶与憎恨。他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丰富的心理变迁,何谈与父亲这一中心角色的对话。

观影中的一种经历非常独特,当教练极其愚蠢而直白地变换战术时,场内许多观众开始大声呵斥他——这显然不是对这一角色塑造的失望,而是被这种“正邪”对立交战的情绪完全主导的情绪迸发。教练这一角色契合了当前许多观众最为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正与邪的对立,带动最纯粹最不假思索的情绪释放,然后获得道德上征服与凌驾的快感。这是何等的酣畅淋漓,不必要也不需要再多作思考。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失语了,唯一的父亲屹立在宇宙的中央,睥睨着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没有自我存在意义的符号星罗棋布,将他的形象衬托得无比灿烂生辉

唯一的思考、唯一的自我、唯一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影片呈现的现实。

同样,展现在价值观中,“正”与“邪”是极端对立的,“传统”与“现代”是极端对立的——而唯独“自我”是可以被一个皇帝般的“他者”所完全侵入的。这或许是编剧上的重大失误,而在影片中,就是人物对人物的专制。一批人物架空,留下极端血肉饱满的主人公。反而是同期上映的《银护2》,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看似坐拥千万的掌声与荣光,而实际上,他身边不过是一堆白骨。

孤立,这就是影片所呈现的最大的现实。


四、

前两天参与了上海影城的“电影与音乐”大师展。恰好也看了一部纪录片,两部传记片,一部半自传片。或多或少都和艺术与现实的“真实”有一定联系。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不仅展示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哪怕是三天的)实践,也展示了这个梦幻般的三天之外不同阶层的人的态度。总体来看,这是一部有更多现实维度追求的纪录片。

《爵士春秋》以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最后的生命历程为故事内容,将真实与艺术的幻梦巧妙地穿插融合。达到了一直以来“造梦”的歌舞片从未达到的“现实”与“梦”相互确证的高度。

《莫扎特传》从一个“庸才”的视角,极为主观地建构了莫扎特疯癫而传奇的一生。“庸才”的叙述视角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与“天才”莫扎特的创作形成精妙的互文。

《愤怒的公牛》与《摔爸》类似地塑造了一个极端中心的运动员人物。然而每一个其他的人物都有着恰如其分的表达,都与主角形成了值得信任的交流关系,我们可以摸索到其中顺畅的内部逻辑。而与此同时又极端地强化了主角的中心色彩。

亦真亦幻的《爵士春秋》

以上几部作品,都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也一定程度地触及了真正现实的“真实”

然而《摔爸》选择的极端孤立、片面的方式,不仅仅呈现出了“男权”的效果,而且呈现了主人公与人物本身对一切的控制力——“现实的真实”显然不会如此,但它也完全背离了“艺术的真实”,形成一个真正空虚的仅供情绪释放的场域。

除了阿米尔·汗,一切内容都是如此苍白。只剩下偶尔的笑料、流畅且极具控制力的叙事、印度风情的配乐来掩盖内部的种种溃烂。


五、

某知名电影公众号针对《摔爸》写道:

“面对好莱坞,这个通杀全球的强大对手,没人敢掉以轻心——即使你是印度影史票房冠军。”

短短一句话,好莱坞的统治力,印度电影的弱势,充分地唤起了读者的弱者情怀

“这是和好莱坞不一样的不被重视的好作品啊!我们要好好支持它啊!”

美版海报鲜明的迪士尼标签

然而它又的确受到了迪士尼的支持,得以在美国上映。

当我们追问它内含的价值观,“金牌”、“冠军”、“第二名就是失败”——这或许是运动员生活的真实,但却又和好莱坞的资本主义成功学何其相似呢?这是否又证明,体育竞技发展到如今,也不过是被资本世界控制的一个部分,而非唤醒人本身的真实“主体”的引导呢?

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可能性。而《摔爸》除了一点形似的“女权”,剩下的只有一个人物无穷的膨胀与统治,然后用硬件基础与冲动情怀来占据仅余的思考可能性。即使是五一档的《喜欢你》、《拆弹专家》,都让我感受到更为丰富的可能。


对所有作品都强硬地以自己的三观进行切分固然有些矫枉过正。然而,回到电影中去,有些问题不是凭空而生的。当“三观”的质疑产生时,我们所期待的并不是阿米尔·汗在《瓣嘴》里一句“女人们做到了男人做不到的事情”,也不是“白左”、“不看社会背景就是耍流氓”的指责,而是更具体的更细致的关于影片的讨论,与创作者更值得推敲的故事编排。

所以《摔爸》的问题,恐怕真的比“男权癌”复杂得多吧。

 4 ) 国家金牌意识的觉醒和真实的印度妇女地位

2016 年里约奥运会,joseph schooling 击败菲尔普斯,拿下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首个金牌。在我们眼里,奥运金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在只有五百万人口的弹丸新加坡,Schooling就是国家英雄一般。

回国后,新加坡给他安排一场庆祝胜利的游行。Schooling站在敞篷双层巴士的最上层,巴士载着他缓缓开过新加坡的一条条主干道。街道两旁站满了翘首期盼的民众,巴士开过的时候,很多人还一直追着巴士跑。这种国宝级别的待遇和关注度,我在新加坡只看过一次,那就是2015年李光耀去世。李光耀的灵柩同样缓缓地经过了一条条的主干道,街边一样满满的人群注目着。只不过上次是目送一个英雄的离开。这次是迎接一个英雄的到来。

Schooling的夺金究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首先,它让新加坡人民跟过节一样欢欣了好久。其次,据说每个游泳馆的少年游泳班爆满,尤其是蝶泳。因为Schooling拿下的是100米蝶泳的冠军。论偶像的力量!最重要的,一个声音,一种意识悄然地在新加坡民众之间萌发出来,那就是:新加坡人也可以拿奥运冠军!突然间,大家就觉得金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们)也可以“”这个声音,这个意识让新加坡人足足等了51年。

新加坡这么富足的一个国家,运动方面的投资从来都是不差钱。为了激励运动员夺奖牌,心甘情愿地拿钱去砸运动员们。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据说只有20万人民币的奖金。而2008年奥运会,依靠转新加坡国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新加坡拿下了银牌,当时就给运动员接近四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当然,这个奖金要跟教练分点。但就算是在这样砸重金的激励制度下,新加坡在2016年之前都没出现过真正由新加坡人夺牌的成绩。

奥运种子选手都是万里挑一,想想新加坡的人口基数,跟中国比起来,能挑的范围也不大。但挑出来的也不会体育素质差。奥运会28项比赛。要是不擅长田径,可以玩器械;不擅长陆地的,可以玩水里的。总能找到契合自家国情和人种特点的运动进行一搏。新加坡运动史上也不乏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但对于国际比赛夺冠,关键还是大家的自信没有出来。这种长久以往的“我不可以”魔咒一直打不破,直到Schooling的出现。

设想一下,连新加坡这种万事具备的国家,要培养出“我(们)也可以”的意识都需要50年,更别说条件更复杂和落后的印度。

根据维基百科,印度在奥运会上并不是无金,只是很少。过去十年,只有在2008年拿过一枚男子射击金牌。为什么?印度人总体看上去并不羸弱。印度种姓里面还有一支是专门的武士阶层,自古以来,保家卫国,骁勇善战。特别是他们的锡克族,男人高大魁梧,雄壮有力。拉去扔个铁饼什么的,妥妥的。但印度就是没有金牌。

当然印度的当今体育状况跟政府的不作为大有关系 (电影里也有一个场景讽刺这个)。但还有另外两个绕不开原因。一个是板球运动在印度的盛行;另一个就是女性地位问题。

板球在印度不仅是国球,还是国体。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早早地就投入了板球的参与和训练中。在印度,板球运动员就像宝莱坞明星一样。成为顶级运动员还可以坐收无尽的财富和名望。在赛场上,没有人论你的出身,只看你的表现。这于是成为了很多男孩子想要摆脱穷困生活的动力。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因为相较板球运动而言,缺乏政府支持,媒体追捧,观众关注,投身的运动员越发地不多。

在男人们都前仆后继地奔向板球时,印度的女性运动员们正悄悄地崛起。2016年里约奥运会,印度只斩获两枚奖牌,一铜一银,羽毛球和摔跤,但都归功于女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而且,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正投身到职业体育中来。在这里,一定要谈一下印度的女性地位问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印度所知甚少,也经常以固有思维去偏见地理解印度。印象里都是时常在网上看的什么这儿,那儿又发生强奸案了;女方天价嫁妆,一旦嫁人就只能在家伺候夫家人,还要被夫家人家暴之类的,在我们看来简直要落后到一世纪前去了。

首先,以上的这些都是还会发生在印度的事实。但是它不代表印度的全部。我们看印度就像很多年,西方世界看中国一样。那个时候西方媒体跑到中国,挖掘到了一个农村在买妻买儿的新闻,就跑回去大肆宣传,搞得西方世界以为中国落后得跟什么似的。但其实,现在中国农村有些地方还是在买妻买儿。

印度的历史文化境况跟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比印度高得多。 自古以来,印度次大陆上存在多个独立的王国,每个王国因为地缘差异,发展出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了如今的印度各邦。然后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国内的差异性因南北而定,因邦而定,因宗教而定,因文化而定(由古代种姓演变而来),等等。非常的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就是说,以偏概全的方法在印度最不适用。基于这个多样性的认识,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印度女性到底地位怎么样。简单来说,南部比北部好,城市比农村好。

印度莫卧儿王朝,是中亚后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在16世纪至19世纪建立的帝国 (维基百科)。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建都在印度北部,德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新德里边上的泰姬陵就是极具伊斯兰教建筑特色的皇陵。虽然全盛时期,莫卧儿王朝也占领了多是印度土著的南部,但天高皇帝远,南部并没有受其文化政治过多的影响。而如今,南部相较北部,思想也是更为现代开明。反而是,北部,本土的印度教文化被伊斯兰教慢慢地影响,其中就包括伊斯兰教中男尊女卑的教义。早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印度的两性地位非常平等,但后来与其他文明一样,随着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妇女地位慢慢有降低,伊斯兰教的入浸,加剧了妇女地位的下滑。后来英殖民地时期,本身两性地位也不平等的英国也没有在女性地位这个问题有过什么作为。印度女性就这么水深火热地生活了几百年直到新世纪的到来。

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现代化大都市还是屈指可数。印度都市女性,普遍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错,其中高知女性占相当的比例。社会地位基本上于男性旗鼓相当。印度不仅迎来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还有差点也称为总理的索尼娅·甘地 (他们都来自尼赫鲁甘地家族),还有大批的女性高层活跃在印度商界和工业界,美国美林银行印度-主席Kaku Nakhate,埃森哲咨询印度-主席Rekha Menon,印度国家银行主席-Arundhati Bhattacharya 等等(http://www.businesstoday.in/powerful-businesswomen)。

但是,情况一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区域就不那么乐观了。特别是北部农村,缺乏教育,因循守旧。有些地方儿童婚姻至今还存在。Dangalz里面的摔跤家庭就来自靠近新德里的一个城邦的农村。况且电影里父亲对女儿的摔跤启蒙还是差不多二十几年前。可想而知,那个时候他要顶住多大的舆论压力对女儿进行摔跤训练,而一个农村女孩子从事职业体育是一件多么惊世骇俗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父亲在决赛前夕要对女儿说那番话,赢得金牌就能告诉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们:“我(们)”也可以。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印度国内对自己的体育表现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拿回了两枚奖牌还是件很丢脸的事实,而且与自己在国际树立起的崛起经济体形象不符。而阿米尔汗的Dangal恰时地上线正契合了印度人民迫切想要在体育赛事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愿望,想必全国上下都被这部电影给激励到了。论名人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演员,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位51岁的大叔为了扮演电影里的父亲,亲自上阵,增肉甩肉的励志故事。不仅是他,扮演他的女儿们的四个姑娘也是相当出彩。最喜欢里面扮演二女儿的那个小演员。圆嘟嘟的脸配一副总是懵圈的表情,萌萌哒。当时看完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这些姑娘是业余摔跤选手还是专业演员。因为,里面的比赛场景太逼真!太高难度了!就跟看真正的摔跤比赛一样惊险。结果,没想到,这四个姑娘都是演员而已。为了演好摔跤的镜头, 进行了为期9个月,每周6天,奥运选手级别的训练。我只想说,大写的服!顺便鄙视一下国内那些靠抠图,替身圈钱的明星们。

 5 ) 驳“此片男权主义”并由衷感激我的父亲

印度男神阿米尔•汗向来以敬业,作品优秀,关心印度社会,支持印度改革而著称,新片《摔跤吧,爸爸》(此片名的翻译者心里是怎么想的?)下午看完,感动之余,刷豆瓣影评,真是令人伤心,居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片是妥妥的直男癌、大男权主义思想,绝不能同意!

理由有三:

一、作为父亲,并非一味逼迫女儿们摔跤,而是首先发现女儿们的天赋;并试图以一年为期,摸索摸索;并忍受了全社会的嘲笑与鄙夷(男权主义才不会,他们最在乎的就是颜面)

二、女儿们不仅有摔跤天分,更有反抗自己命运的勇气,在朋友的婚礼后,她们明白,摔跤并胜利,是她们摆脱宿命的唯一出路,第二天,她们就主动训练了

三、本电影并非要说大女儿夺得国际冠军,是因为她父亲,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父亲,没有她”——男权,请细心看!决赛时父亲不在场,女儿想起父亲的教导,父亲不能永远帮你,你终究要靠自己。 天!这决不仅是女权,是人权,更是所有人成长必须学到的一课,谁能不靠自己?

综上三点,此片即使是以中国现状为背景,展现的也决不是男权(难道你爸逼你读书,周末给你请家教,上培训班,就是男权?),更遑论印度的女权现状(建议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适当了解了解印度社会再发声)

此片绝对是优秀的米叔作品(有鉴于米叔没拍过烂片,我也就不能加“最”了)原因是:

1.米叔的敬业精神与众演员的精彩表演,女主的英姿飒爽(实在受不了国内近年来深受韩风影响,女性演员的妆画的……那一字眉,那高度统一……恐怖!)

2.全片节奏把控很好,虽说拖沓是印度电影的常见短板,但剧情绝对零注水,没有什么是可以删掉的

3.动作戏绝对干货(《长城》上的时候,居然有人对我说,这种电影嘛!看的就是特效,在乎剧情做什么。我去!有这样观众在国产电影能起来?看特效你咋不看《生化危机》呢?永远稀烂的三观,稀烂的剧情,两小时连个事儿都没说清楚……死去!死去!)

最后,作为一个从西部山区靠读书走到大城市的女孩子,要由衷感谢我的父亲。此片全片都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什么电视都不让看,什么小朋友家都不让去,什么小朋友都不让到我家来,正月初一还要背单词,敢有不从,打!挨了多少打,但我终于是走到大城市,读上了书,没打工,没嫁人,没未婚先孕,没在家带孩子,跟婆婆吵架,没天天刷微信朋友圈,估计未来也不会被传销,被保险……(读书好处真挺多的)我就缺在天分和努力上了,既无非凡天分,又没怎么努力学习,才混到如今这德行……但感谢父亲,当年逼我读书。老爹,你辛苦啦!

 6 ) 让印度电影给我们上一课

如果说今日的中国观众对于国外电影有什么品牌忠诚度的话,好莱坞特效大片称第一,日本动画算第二,那第三,就该数一个印度人撑起的一片天了,那就是阿米尔•汗的电影。

从《地球上的星星》、《三个傻瓜》、《PK》到这部《摔跤吧!爸爸》,男神在中国的好口碑那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不过千万别以为米叔的电影只有发展中国家的观众买账,N年前我曾请一位澳大利亚影迷朋友推荐几部心水,他给我的名单里赫然便有《帕萨提的颜色》——还是阿米尔•汗的作品。

《摔跤吧!爸爸》带有鲜明的阿米尔•汗电影的印记,那就是纯熟的商业片技巧、敏感的话题和蓬勃的正能量。说实话,两姐妹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冠军这种事,故事性十足,可要说稀罕程度,别说美、俄、中这种体育大国,就是搁在同为英联邦国家的澳大利亚头上,也不会有多少人留意——毕竟奥运会才是天下第一武道大会不是?可印度电影人就有本事把它拍成一部火遍亚洲的商业大片。《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首先是电影的成功。

即使在剪过之后,本片依然长达140分钟,但流畅的叙事足以让观众走出影院后,依然意犹未尽。在故事层面,影片把“师徒+父女”关系该做的文章起承转合,做得一丝不苟。展现才能、魔鬼训练、出走反抗、悟出真谛、师徒打擂……这些段子我们在《霸王别姬》、《梅兰芳》、《洛奇》等电影中不知看过了多少,久经锤炼。人物方面,影片除了主角吉塔之外的人物性格都很单一,分别负责搞笑、温情和敌对等功能,是很商业的做法。

视听方面,影片大量应用了交叉蒙太奇这种最具冲击性的剪辑技巧,例如将世界锦标赛场上教练让吉塔一味防守的画面,与全国联赛决赛赛场上父亲让巴比塔全力进攻的段落混剪在一起,在英联邦赛前指导环节同样如此,最后决赛一段,又将父亲的无能为力与场上的火热对抗交叉剪辑。还有影片一开始珀尕收拾傲慢的邦冠军一场,将电视中奥运会的解说声与现场摔跤画面对位,妙趣横生。枯燥的训练部分,则干脆用一首童声的《坏蛋爸爸》带出女儿哀怨的心声。先不谈影片本身的话题性,单说手法的纯熟,就体现出了宝莱坞多年积累的制作经验,不客气地说,确实领先于我们。

值得一谈的还有其中的动作场面。尽管没有作为主要卖点来宣传,但我认为《摔跤吧!爸爸》的动作戏是一流的。影片中长段的动作戏总共有五段,上部两段,下部三段,其他比赛场面则被打散,揉进剧情中,起到推动叙事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第一段动作戏是吉塔初战男跤手,拍得非常有层次感。在男跤手这面,主要表现他的从轻视到愤怒,在吉塔这面,在表现她勇于出击和身手灵活等优势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她力量不足,久攻不克的先天劣势。

第二段是女儿在跤棚中挑战父亲,我觉得这一段是最精彩的。在经历了老爸漫长的魔鬼训练之后,女儿自以为终于在国家体育学院学到了摔跤的真谛。这时,她眼中闪耀着怨恨和复仇的渴望,而父亲则在开始的威风之后,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雄风不在,他喘息着,只想保住一点跤手和父亲最后的尊严。这种将表情、眼神与激烈动作相结合的戏是最不好拍的,完全无法求助于替身,而一旦拍好,冲击力也最强。

下部的三段动作戏分别是小组晋级赛、半决赛和决赛,打得很好看,但有一点过分追求戏剧性的嫌疑。例如为了突出父亲与教练“两条路线”的斗争,毫无来由地让教练在吉塔并未站明显优势时采取守势,以反衬父亲的英明决断。又例如最后一秒万试万灵的“回忆杀”。当然,这都是吹毛求疵,就真实性和观赏性而言,这几段动作戏都足以秒掉绝大多数女性动作片。

印度动作片向来以夸张狗血闻名,《摔跤吧!爸爸》却一洗铅华,把真实可信作为第一目标来追求。据说阿米尔•汗拒绝了著名模特出身的女明星玛丽•卡沙拉瓦特,转而选择了一向担任配角的法缇玛•萨那•纱卡来出演成年吉塔。影片为了训练四个女主角,特地为她们建了一座摔跤营地。演员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大半年,才正式开始实拍。影片的摔跤场面拍得如此逼真震撼,背后是剧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有些国内的公主病观众看完电影只记得老爸的凶悍和无情,却忘了“自由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律”这一箴言。只能看作是披着女权外衣却不谙世事的呓语。

另一位印度男星萨尔曼•汗去年同样拍了一部摔跤题材的电影《苏丹》,可是在看完了本片之后,他直截了当地承认它比自己的作品更胜一筹。

影片的政治话题,无论是民族主义的还是性别平权的,都是吸引中印两国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限于篇幅,这里点一下影片的最后一幕就好。可能很少人知道,现在在印度看电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国歌的,因此看到最后赛场响彻国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观众为了看场电影要起立两次,笑场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国歌之后现场观赛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声“印度必胜”!大家或许不会忘记,带她来看比赛的父亲,正是一直低价给吉塔一家供应鸡肉的人。一个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儿,吃着穆斯林养的鸡赢得了国际摔跤比赛金牌。影片的民族诉求,一切尽在不言中。

无论从商业成熟度还是社会议题开放度而言,印度电影都堪为中国电影的老师。这或许正是《摔跤吧!爸爸》热映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

风间隼2017年5月7日

新浪微博链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05103173909877

 短评

就凭电影,谁也没资格叫人家阿x

5分钟前
  • caj
  • 力荐

这片也能被女权主义者黑,我也真是无语了。黑之前先去了解下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吧。这明明是在倡导女权才对。猪队友太多了,心疼阿米尔汗。

8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关于本片价值观-不看社会背景就评判三观就是耍流氓。在印度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氛围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后,这场斗争的意义早已超脱出父亲一己的梦想,升华了呀。

12分钟前
  • 江湖骗子想吃蛋糕
  • 力荐

道德优越已成为评判电影最有效武器,但国家意志下的奥运奖牌,我们不也是抬头望五星旗留下不作假的眼泪、泛出荣耀?体育场外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运动员的无奈委屈赛前赛后的悲凉,他们真实的快乐仍只会自己感知。什么时候电影不再容纳矛盾、还必须刻意记录三观伟正的故事?五味杂陈,才是体育和人生。

13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不是技术老了,是爸爸老了”,父女摔跤那段确实催泪,说是近几年最好的印度片也不为过。不过教练和父亲那条线挺没说服力的,剧情冗长也是印度本土电影的通病,不接近三小时都不叫电影。以及,整个华语影坛都很难找出一个像阿米尔·汗这样敬业的演员。最后,温室里的花朵都会给本片打低分,不信你看。

1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看的完整版)取材真实,剧作扎实,用体育竞技片来拍父女情节剧,并改写了上到封建礼数、下到官僚制度的不变法则。有人提出片中受父权压制的价值观导向,请站在印度国男尊女卑的角度去看待吧,它明明是在拥护女性。另外结尾父亲的缺席,也暗示了女性的独立。另外,套路也是路,不要排斥套路。

1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印度排名第一的电影,全球口碑已炸裂

23分钟前
  • 豆丁
  • 力荐

就电影来讲,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印度。

2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印度一块女子摔跤金牌的诞生。剧情热血逗乐,竞技惊心动魄,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宝莱坞电影,父女情尽在不言中。阿米尔·汗太敬业了,为了一闪而过的几秒就把自己的身材从肥胖练成魔鬼,好演员都是用生命在演戏啊~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阿米尔一人饰演男主角19、29、55岁三个人生段。他首先完成了19岁的戏,然后疯狂增肥,一个月时间变成了体重194斤的55胖大爷,拍完老年戏后,又用5个月的时间疯狂减肥,回去拍29的戏!所以: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直接拍完29再拍55不就好了?阿米尔说:那样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

35分钟前
  • 有点迷人
  • 力荐

动作场面比父女之情感人。若真要拍一部丰满的女权电影,就不要用那个弱智教练充当反派,让父亲本身亦正亦邪,他带着女儿冲脱男权,又阻碍女儿逾越父权,既是领路人又是拦路虎;让女儿的意象也更加复杂,让她最终站在另一个山头与父亲虎目相对,好过像个称职的儿子完美继承他的衣钵。

39分钟前
  • 推荐

与眺望好莱坞望洋兴叹不同,这个印度电影,大概是中国电影人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能够拍出来的。但很遗憾,他们没有。最难得的可能是演员(尤其是女儿),因为也有不少华人影星试过弹簧变化的,但大多就是胡须拉渣讲口方言忧郁深沉而已,真正愿意为一部电影付出的,太少了。俗套不可怕,俗套最可靠。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在印度看得169分钟,一部处处衬着男权和父权的女性电影,女儿没有任何选择权,被父亲残暴地教育成为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正确“结果就意味着父亲教育的正确了。意外这部电影宣传期在国内口碑这么好,大家去看完整版吧认知会反转的

45分钟前
  • 火火
  • 还行

豆瓣文青们可能已经成功被白左的西方政治正确洗脑了:不放在具体语境下,以西方女权衡量一切本来就是一种偏见和武断。在整体状况还不如中国的印度,本片已经适当地展现了一种进步的女性生活方式,即便在父权的引导之下。让符号化的解读蒙蔽影片传达的真情实感,令人感到可悲。

4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北京电影节#我不觉得这个片子囿于父权的藩篱,父亲虽然有在女儿身上圆梦的渴望,但也建立在发现女儿的天分的前提上。摔跤让两个女孩子挣脱了偏见和无止境的家务,挣脱了14岁嫁人的命运,踏入更广阔的世界。说直男癌都是怎么想的?

52分钟前
  • 延延
  • 力荐

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弄得这踏马什么破译名。。听起来像儿童片似的。。

56分钟前
  • 仰望星空の派
  • 力荐

觉得拍得很好,在评论区讨论父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不是教育片,是一部电影,如果Aamir Khan演的是一个专制的父亲,那么让你感到厌恶是因为他演得好。讨论电影价值观正不正确很无趣,电影只是在讲故事,谁规定主角一定要价值观正确,《电锯惊魂》的杀人狂价值观正确吗?

1小时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好看死了。拜托大家认真看完电影再做评论。爸爸有约定一年为期,不行就不勉强。吉塔在赢得了第一场摔跤比赛之后,也主动请爸爸带自己参赛。她们已经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被父母逼着选了专业还怂着不敢转型的朋友,你跟人家根本没有半点共鸣的好吧。另外,脱离印度实际环境谈女不女权根本没有意义。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虽然吹是一部女权电影有些过了,但仍然很好,这么老套的母题拍得工整细致,情感真挚动人,幽默也恰到好处,对摔跤毫无兴趣也能看得热血沸腾,走出电影院想想自己每天看的项目,哎,操了操了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莫名想起小时候看完《足球小将》后,偷偷跑到球场在雨中加练的情形。梦想像一盘鸭血,我们似乎早已习惯凝固过的晦暗模样,忘记当初是鲜红的,在流淌。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