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黑暗中的舞者

剧情片其它2000

主演:比约克  凯瑟琳·德纳芙  大卫·摩斯  彼得·斯特曼  乔尔·格雷  卡拉·西摩  Vladica Kostic  让-马克·巴尔  文森特·帕特森  希博汗·法隆  泽利科·伊万内克  乌多·基尔  彦斯·阿尔比努斯  Reathel Bean  Mette Berggreen  Katrine Falkenberg  约翰·德拉斯  Luke Reilly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ean-Michael Smith  帕普丽卡·斯汀  Eric Voge  Al Agami  Anna David  Troels Asmussen  

导演:拉斯·冯·提尔

 剧照

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2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3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4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5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6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3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4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5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6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7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8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19黑暗中的舞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6

详细剧情

  在美国某个乡村工厂做工的捷克移民塞尔玛(比约克)天性善良,因患有先天性疾病,她的视线正日趋模糊。为了不让遗传了该病的儿子也将宿命继承,塞尔玛每日做工都很辛苦,不知情的好友兼同事林达(凯萨琳•丹妮芙)因心疼而好言相劝时,她总是报一微笑,因为她还有另一个纯粹属于音乐的世界,其间的美好与安静,足以抵挡现实的心酸与艰难。
  令她欣慰的是,在眼睛要彻底变瞎之前,基本筹齐了儿子手术所需的费用,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她的命运被加速推向复杂悲惨的境地。

 长篇影评

 1 ) 精神强奸

据豆瓣上的不完全统计,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五百部电影。

最开始决定把这部迟迟未看的电影作为自己里程碑似的第五百部,是因为豆瓣五星评价相当多,一般关于影片的关键词都是“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伟大的母爱”“纯洁的天使”“我哭了……”“感人至深的悲剧”…………就是这一类的。

但是我现在后悔毙了,妈的,这片就是一精神强奸,以其编剧扭曲的人格和变态的思想,再加上比约克这个不折不扣的疯女人。看得老子想吐得要命。



我就是不晓得哪点感人了。



我不晓得认不清现实分不清好坏又还自我陶醉的呆子算是哪门子的单纯。

我不晓得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满脑子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歌舞剧并且动作磨皮擦痒除了做白日梦就是意淫并不断造成工厂材料损失和成本增加的女工人被开除有什么值得同情。

我不晓得对不愿和爱自己并且自己也爱的人在一起的女人算什么无私奉献,不管她有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不晓得折磨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逼到朋友屡次发飙说“我再也不想管你了!!”的朋友算不算真正的朋友。

我不晓得把无谓的别人的秘密保守到引来房东妻子的憎恶并且在被欺骗被诬蔑之后不晓得反驳的愚昧的白痴到底算是哪门子坚守信用。

我不晓得死到临头都搞不清楚状况还依然被幻觉中歌舞剧的女主角自己受到众人仰慕的眼神而露出傻笑算是哪种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我不晓得把明明知道将来一定会失明的儿子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算是哪门子的母爱。我不晓得让自己蒙受冤屈而被处死(在明明可以辩驳成功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死亡换来自己儿子背着“母亲是个杀人犯”的巨大包袱孤独一人活在这个世界算是哪门子母爱。王朔说爱自己的女儿到一想到女儿即将降生在这个世界受到种种痛苦和折磨就后悔不该把她生下来。

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决定儿子的一生是自私,如果爱他就应该在知道他一定会遭受和自己一样的巨大病苦的时候让他不要降生。



不觉得她是个啥子天使,只能是个傻子。充其量也就是个神经病。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残酷”我只能说如果这都叫真实,疯人院就是地球村了,全世界各个社会的真实黑暗们都蹲在里面穿着黑衣服戴着黑帽子打着黑伞装香菇呢,您也想去试试?影片的摄影也是一装逼分子,丫整部影片除了女主角进入YY状态时的镜头是用正常摄影机拍摄的以外,其他所有所谓体现真实的镜头都是以100个晃得我发昏不息晕车不止的DV镜头拍的,以至于看完本片的第一反应就是:作呕。不仅仅为晕车两小时,也为电影情节中虚伪的悲情。

黑暗中的舞者中的黑暗是假的。是编剧自己搞得,用大众点的说法就是SM,用小众点的说法就是虐心。看这样的东西我就压根没感动过,一般都是编剧挖出一个生活黑暗的小坑,主角自己把这个坑挖得无限大无限深,并且执着的往下跳,并陶醉在自己的悲剧和痛苦中以g=9.80665米/秒^2的加速度往下掉的过程中,其挣扎的动作被各种旁观者艺术家美名其曰“黑暗中的舞蹈”,确实很黑很弱智。

最可怕的是被这样的电影吓住的年轻人们,在还没有以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的真实以前,就以别人的眼睛先看清了世界潜规则的黑暗面:到处都是欺骗,讹诈,盗窃,嫉妒,死亡,在进入社会前就已先对社会绝望,为痛苦而痛苦,为悲惨而悲惨,当然只能继续痛苦下去,直到被痛死或者在痛死前把自己捅死。

 

这个各位眼中的天使selma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她沉浸在自己臆想的魔幻共产主义世界里,拒绝逃出生天,硬要以自己的悲惨至极和愚昧至极来想让别人好过一点,殊不知其一生简直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倒好还有可以拿来幻想的音乐剧,而看清事实的旁观者者们无不为她痛苦不堪,并在她死后继承她的痛苦还要悲惨的活下去。这是天使还是撒旦?

 

被自己搞成一部悲剧的人生是可悲的,但不是悲剧。悲剧是什么?是本片心理变态的编剧。

纯粹因为此片装逼的译名和美名想去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如果你不想体会连续晕两个小时的车同时还要被精神强奸的话,放弃执着立地成佛。当然了,如果你是个masochism,相信此片一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极致享受。

到底什么才叫黑暗中的舞者?这里以笔者低俗的大众审美和绝不装逼的小众思想来看,香港喜剧片金鸡中的吴君如。当然在看到"香港喜剧"这几个字之后就开始撇嘴的同学们,就不要勉强降低自己的审美情趣了。

 2 ) 虽平实易懂,却自有其过人之处

有人说这部电影真实的描述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黑暗,描述了人性。而导演的灵感完全来自于一则童话: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
不得不承认,莎曼是一个理想状态下具有美好意义的人物形象。她拥有如此伟大的母爱,为了儿子拼今大半生努力劳作,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她是如此纯洁善良,纵使比尔使她差点不能完成此生最重要的事,她却坚守那“沉默是金”的诺言;她是如此热爱理想,在最最绝望的时刻往往能将毕生挚爱的音乐剧唱响,以此驱逐黑暗;她是如此勤奋乐观,为了生活保持微笑,不停地赚取为儿子手术的钱„„近乎完美的善良形象,善良的如此弱小。
相反,比尔曾经一度也是个善良的人,他爱他的妻子他爱他的家,他感激莎曼听他倾诉并交换秘密,他也是个弱者。但他在莎曼的儿子与自己的爱情、尊严面前毅然决然的选了后者,他以可视者的优势,警察的身份撑起了他男人的尊严。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他令人愤恨又令人同情,让观者纠结如斯。
由此,这二者勾画出人处于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生活中,弱小的往往是善良之人。莎曼如此善良,所以如此弱小,或者也可以说她愚蠢。你可以说她在不公平的生活中保持着那一隅纯粹,她对生命有着异常的执着,但我认为正因这些造就了她悲剧的命运。
莎曼最终死了。在想着她最爱的音乐剧时,机关开启,她的生命戛然而止。此时我只有重重的叹息。她不像导演最爱的那则童话,把美好都给予了别人,相反她把她以为的美好留在自己心里,给别人的只有弱小的形象和令人同情的命运,悲剧如斯。
我不能赞同这种生活态度,活着如她,要么被淘汰到社会的最底层永无翻身,要么就只有悲伤的死去。各种环境都有其生存法则,我并不是要鼓励人丢失纯粹,而是在社会的现实中,灵活地处理各种状况,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理想人物。
我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不该是如此饱受争议的,而是在大多数人身上都能找出其共鸣之处,使人人皆有些许感触。毕竟,优秀的艺术不该高高在上,让许多人难以理解,而是虽平实易懂,却自有其过人之处。

 3 ) 压抑!

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不能呼吸,只能不断的吸气...
那感觉就像512地震带给我的一样,胸闷,压抑....

 4 ) just make me sick

一开始实在看不下去,女主太病态了,3月24下完的,4月18日看完,如果不是某人挚爱的电影,老早shift+delete了,暗恋真伟大>_<

中午决定最后一次拿出来看,发现我之前都把女主当正常人理解,至少精神上是正常人。一系列bad choice造成的悲剧人生,大多电影的戏码,这次女主的比较极端而已。但当我几小时前看到女主杀了警察后面带笑容的沉浸在她的歌舞世界时,豁然开朗,精神分裂啊。开个玩笑,哈哈,虽然全剧充斥女主的幻想,但是和精分的典型症状幻觉和妄想还是有区别的。

只说一点,就是很多人认为“女主给予孩子光明也是她对光明的追求”、“承受着所有悲痛而不落泪、在绝望中挣扎含着冤屈带着希望的坚强的母亲”(摘自豆瓣),Totally bullshit~。我认为生下孩子是她最大的bad choice。虽然我觉得每个女人都有做母亲的权利、有缺陷的小孩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总得或多或少考虑自己在经济、肉体、健康等诸多物质条件方面的承受能力吧,母爱很强大,但也得存在于现实中,明知小孩会遗传自己的渐进性失明,自己会在小孩13岁完全失明仍生下孩子,这种行为说的好听叫不理智,难听就叫自我,当然自我这个词现在有往褒义词发展的潜力。再极端一点,那个小孩在得不到治疗失明后会怎么想呢,很可能是“有这个妈妈倒大霉了”吧,那时什么母爱也没用。在法庭上,女主仅仅因为“I promised not to say.”就不做自辩也太诡异了,为小孩考虑了半辈子这个时候就不用考虑自己的小孩了。我已经不想再说女主偏执什么的了,她的精神肯定处在人类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加减3个标准差之外。你作为一个母亲,除了给予小孩一个正常的身体,难道小孩健康的心理、他从你身上所能获得的的荣誉不重要么。就让他有正常视力,但母亲是杀人犯吧,好有勇气、好隐忍、好坚毅啊。同比Criminal Minds第一季14集里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在更好的的环境下成长,不知道自己父亲令人发指的所作所为,宁可承认杀害自己儿子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甘受死刑也不认亲。我倾向后者。

或许是我现实,或许是女主自私,我不是女主我不会明白她的选择。

 5 ) 她的微笑摧毁一切

                                在你家看《DANCER IN DARK》,已经是我第三次看这部影片了。字幕不如我家旧版本的好,家里的版本把每段歌词也都翻译出来,包括她最著名的那首《I have seen it all》。
        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贯穿了我将近一年的生活。或多或少,我不能否认莎玛对我的影响。我不能否认我是多么向往,却畏惧她的面容。莎玛教会我,无论面对什么,始终带着微笑。
        无论是幸福,还是残忍;无论是现实,还是幻觉;无论是光明,还是死亡,她的嘴角永远上扬,她微微抿嘴,好好地笑着,仿佛从来没有人伤害过一般。
        杀人的笑容,刺痛神经。

                                                                一

        第一次看是高三的夜里。那时我每个周六的夜里都会光着脚跑到客厅,在眼花缭乱的DVD架上挑一部影片,拉上窗帘,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蜷缩在沙发的角落,然后边喝白开水边看碟。这一整套程序甚至有点像宗教仪式了。
        于是有一次我就把《DANCER IN DARK》给约了出来,因为BJORK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BJORK是脆弱、胆怯、腼腆的女人,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一个人独立抚养儿子,兼顾自己事业。
        她在一次的访谈里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拔掉电话线,打开音响听我的CD。
        直到遗忘了时间,冷却了情绪,告别了痛苦。”
        看这部电影的确是遗忘时间冷却情绪,却没有告别痛苦。那是一种浑身都被浸在冰水里的绝望,是真实可触的恐惧感。莎玛永远带着迷人的微笑,她热爱歌舞剧,她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可是她却在生活的边缘,并且离黑暗越来越近。
        在铁轨上那个喜欢她的男人反复问,你看不见了,对么?于是她开始幻想,开始歌唱。她唱我已经看得够了,再多就是贪得无厌;男人唱可你还没看过瀑布,她唱我看过了水,瀑布也是水;男人说可你没看过未来的丈夫和儿孙,她微笑,无懈可击。
        那个可怜的警官,那个曾经亲吻她头发的戏剧班老师,那个曾经友善的女房东,一个个背叛她。那色彩鲜亮的幻觉和苍白无力的现实,永远都在伤害那个最容易被伤害的人。
        是的,我们无比狡猾,我们的天性指导我们如何去伤害。就是这样的天性,让我在看到最后一个画面时泪流满面。
        
                                                                二

        第二次是高考完的暑假。那时大家正忙着吃散伙饭,茫然感伤。后来我在《书城》上看到一句话:有些事即使在它还没完结时就开始怀念,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天晚上和最好的两个女孩——暖暖和苏去了后海的酒吧,实现我们长久的约定。回来时已是晚上十一点,恰好我家离后海较近,她们便住到了我的家里。在房间铺上席子。那是苏十八岁的生日,我们都没有睡意,准备看碟。
        我放的就是《DANCER IN DARK》。暖暖躺在我的旁边,我握着她的手,想起了我们高中的牵绊,想起我们曾经都喜欢过的男孩,想起三个人在一起并不愉快的那段纠缠,想起我们后来莫名其妙的和好并且成为彼此的肩膀和依靠,想起我们一路扶持,终于熬到彻底解放。
        
暖暖也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莎玛在木桥上看着她的儿子快乐地骑自行车时,我们对苏说所有美好时光到此结束,在此之前,她的贫困和窘迫都是美好的,她的微笑都是使人感到幸福的。她摘下眼镜跳踢踏舞的样子,就像是世界上最骄傲和美丽的女人。
        而在这之后就只剩下一次次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却都是出于被迫,好象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似的。警察对她说除非你杀了我否则拿不到钱时,他的表情也很诚恳,他一方面认为他为了他的生活,为了他爱的妻子牺牲莎玛是理所当然的——他又没有拿这笔钱去做什么恶事;但另一方面,他的良心和道德的强烈谴责又使他心神不安,毕竟他实际上并不善于做这样的事情。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他把抉择权交给了莎玛,他将莎玛逼向墙角,把枪送到她的手里,怂恿她开枪,因为他既希望莎玛杀了他又希望莎玛屈从于他。他太过贪婪,甚至也把妻子卷了进来,让她替他做抉择。
        所以我忍不住问,妻子从一开始到最后,难道真的对整件事情一无所知么?不然为什么要在莎玛被绞死时捂住了自己的脸,难道她会在那一瞬间原谅了莎玛么?难道莎玛的死亡就能这么彻底地消除她失去丈夫的悲伤?

        莎玛在杀完警察后颤抖地哭着,又进入她的幻想世界。她认为他们原谅了她,因为她“ have to do”,正如她在歌中唱的,这是不得不的。她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幻觉,并不是因为她逃避现实,相反是她把自己的胸膛直接贴上生活的枪口。对于莎玛来说,她不像警察那样贪婪,她的选择很简单——让儿子能够顺利地做上手术。而为此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心甘情愿,并且认为那是命中注定的。
        莎玛没有责怪任何人,她原谅了他们。她以微笑面对所有谎言,她不恨他们,她理解他们,她理解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她像基督耶稣一样原谅“犹大们”。她不说出真相,不仅仅因为遵守和警察的约定,不仅仅因为她对五彩世界的热爱,也是因为导演在她身上设定的“自我牺牲”的人格。
        有什么人是无辜的么?不,没有。莎玛是有罪的,她亲手杀死了一条生命无论有怎样光冕堂皇的理由;但同时,在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罪责,不只是某一个人对莎玛的死负责任,而是所有人都要负责任,因为他们都默许了莎玛的牺牲,即他们默认了在这个社会里总是有要牺牲的,弱者总是要沉默地走向死亡,死亡是唯一的解脱。他们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里的无能为力,不可反抗。
        包括观者。许多人看到最后,看到莎玛艰难地数着107步,都盼望她尽早死亡,好使自己从这部窒息的影片中解脱出来。他们不也是杀死莎玛的凶手么?他们身上的恶终于露出马脚,尽管他们是那么地同情莎玛,为她打抱不平。
        一个自我牺牲的人,在一个以牺牲别人为游戏准则的世界是无法生存的。

        然而,抛开这一切,我又只能看到她的微笑,她决绝和隐忍的微笑。影片结束时苏已睡着,我和暖暖这次都没有哭,我说也许是夏天,人不再感到绝望和无助。
        她没有说话,在黑暗中使劲捏我的手,捏得我十指生疼。

        我越来越习惯于模仿莎玛的笑容,这是我在这个战场上唯一的武器。每次微笑,就立刻坚强许多,同时相对的,脆弱许多。
        就像莎玛,她坚强地抚养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坚强地趟过生命的伤口,却在死亡面前崩溃得一发不可收拾。她最后歇斯底里的哭声,相对于那些笑容却显得合乎情理。
        电影终场,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还有一些零碎记忆。
        暖暖生日时,我送了她一张硕大的,北京极为罕见的《DANCER IN DARK》的海报,把礼物放在她面前时,我看到她眼眶湿润。海报上BJORK闭着双眼,头发微微飞扬,嘴角上扬,她的侧面美丽像潘多拉盒子埋藏的希望。
        暑假在音像店打工。有一日晚上看到客人挑了这张盘,便发短消息给暖暖。我说我希望我们会记住彼此那样的表情,无论真实或是虚幻,而不是记住彼此无助的样子。

                                                                        三

        第三次看就是在课上。开头画面出现时我的心里一惊,我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都含着泪水,但不曾让它们流下。一想到她的伤害,我就痛不欲生。
        如果说第一次哭泣是为了莎玛,第二次重复是为了告别,那么这第三次实在来得太突兀。

        但谈她谈得过多,我们也该谈谈电影本身。这部由拉斯•冯•特里尔导演的影片摘取了2000年嘎那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一时热评如潮。提到特里尔不得不多说两句,他是1995年“道格玛宣言”的发起者。
        何谓“道格玛宣言”?其内容有十条规定,包括“必须实地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出现”等等。参加该宣言的导演除了拍戏时要严格遵循条例外,之前还要宣读誓言,拍完后影片“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被颁发一张DOGMA95的证书,证明该片为DOGMA95电影。
        DOGMA的意义正如它的誓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以导演之名发誓,要克制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这个目的”,是让“电影回归电影”,以此来抵制当时电影界的“流派化”、“意识形态化”。
        所以在《DANCER IN DARK》里我们除了被手提摄影机的摇晃镜头弄得头晕目眩,还为搞清楚故事的内容绞尽脑汁。当然这在我看来已经比该导演于1998年拍摄的《THE IDIOTS》进步多了,在《THE IDIOTS》中充斥着更多破碎的镜头,对于一个电影的业余爱好者,一个被现实生活已经弄得精疲力尽的日常人来说,在理解剧情的要求之上还被要求衔接镜头,这未免有点太强人所难了。于是导演的反朴归真成了观众痛苦的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特里尔并不成功,因为影片拍完毕竟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导演看的。而继续探寻下去,人们不禁发问,他到底是回归了电影,还是另外一种哗众取宠?

        也许正因为导演的某种“不负责任”,每个人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想看的那部分。有人用它来励志,冲破困境;有人关心最后死刑的合法性(因为该片对莎玛处以的绞刑,还引起了美国某些州再一次关于废除死刑的激烈讨论);有人对社会道德的沦丧痛心疾首,也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当然,莎玛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或许也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莎玛。对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没有看一场电影的奢侈,而他们的一生,也如我们的一生,独立构成自己的色彩,灯光与画面,在银幕上边拍边放。

                                                                四

        这就是我的旅程。可这一切发生时你并不在身旁。
        不单是一部电影的观后,同时也是一段青春的观后。电影可以往复,而青春只有一次。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彷徨,在生命中,我们只能径直前进。
在路上,我们唯一的旅伴就是爱,我们唯一的歌声就是哭泣,
我们唯一的慰藉,就是微笑。

 6 ) Dance in the dark

http://www.bighead.cn/?p=87

故事里有七个跳舞的场景。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Selma能够想象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跟她一起舞蹈。当大家一起在她的臆想里舞蹈时,原先灰暗的一切仿佛都明媚起来。每个人都热情洋溢,笑意盈盈。即使如此,这个苦涩的故事仍然还是如此压抑和局促,假如没有那七次舞蹈穿梭其间,真是无法想象。

整部电影没有使用脚架,全部是手提摄影,一任镜头晃动在Selma蓬乱的头发上,晃动在她和儿子相同的黑框眼镜上,晃动在她虽然艰辛却常常平静得近乎带点满足的脸庞上,晃动在他们的华丽的舞蹈中,晃动在黑暗里。

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They don’t know us,you see.It’s only the last song.If we let it be.丹麦导演Lars von Trier在剧末写道。Selma曾经对Bill说过,她喜欢看电影,但是不喜欢听到最后一支曲子,因为那意味着电影即将结束。于是她常常在听到倒数第二支曲子的时候离开剧场,就好像电影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永远。

 短评

良心三部曲,还有白痴和邮差。

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故事沉重到让人觉得有点故意,最后的段落颇像《死囚漫步》。善良过了头就是愚蠢了,智商情商都很低,注定了塞尔玛这个结局,我想她根本就不清楚她要的是什么,她儿子要的是什么吧。镜头巨晃让我中间被迫停了好几次,比约克演得不错,歌欣赏不来。。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所爱的,音乐,和你身体延伸出来的遗憾。于事无补的努力,陪葬你的生命。

7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看不见对吗?有什么好看的。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they don't know us,you see ,it's only the last song ,if we let it be.

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他们就是不明白,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

12分钟前
  • ♣lùlu♣
  • 力荐

希望法哈蒂教一教冯提尔怎么写出不执拗到令人发笑的道德困境

15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看得我头疼了一下午 要死了

18分钟前
  • 玛那 Mana :)
  • 还行

手持镜头,从开始就使人不安;茶色的滤镜,让整个故事都蒙上了尘土。时不时穿插的歌舞场景,梦幻中隐藏着阴冷,灰暗中又蕴含着自由和生命力。一开始以为电影讲的是一个纯粹和善良的人如何在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寻希望,但看到最后才发觉或许这只是最为片面和浅显的解读。或许它更多讲的是“选择”——选择让可能会失明的儿子出生因为想要将一个婴儿拥在怀中;选择在倒数第二首歌时离开剧院以便让自己感觉电影从未结束;选择在困苦中用音乐剧的幻想进行自我救赎;选择抢回救治儿子的钱故而杀死偷钱的男人;选择将这笔钱用于救治儿子故而放弃了案件重审、自己减刑的机会——于是也便理解了电影最后一句话:它是最后一首歌,只因为我们让它成为最后一首歌,这一切的结果,都源于我们的选择。进而,一种英雄主义也便在这主动选择的最后一首歌中油然而生。

19分钟前
  • Scattering
  • 力荐

故事及音乐剧的表现方式都是超五星水准,火车和法庭一场激动人心。但唯一的缺陷在于高潮过后没能及时收手,从宣判到结尾太过拖拉,非常可惜。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继承DOGMA95风格的同时却几乎违反了它的每一条原则,对DOGMA95运动的一次反叛。哭成狗。“当场面变得很大,摄像机升得很高,就像要冲出屋顶的时候,你就知道电影就要结束了。我讨厌那样,所以当我还是小女孩时,会在谢幕曲来临之前就走出影院。骗自己说,这样电影就将永远继续下去。”

27分钟前
  • 字母君
  • 力荐

残酷。这电影他妈的纠结死我了,那不叫善良,叫缺心眼儿。

28分钟前
  • 汪拾叁
  • 还行

比人性更可悲的是,主角智商与情商双低

31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十分刻意的悲剧,但是好看极了!

3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警察明明死了,还要在法庭上替他缄默保守秘密;女工明明瞎了,还要在刑场上摘掉头套感受光明。明知道杀了他会毁掉自己的生活,还是要抢回属于自己的积蓄;明知道生下他会遗传自己的眼疾,还是想体会抱住孩子的感觉。放弃重请律师,拒绝延缓死刑,指责她的人都很幸福,因为他们从未体会暗无天日的无助。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我能理解那个警察也不能理解这个自私得一塌糊涂的精神病女人还有她恶心至极的歌~~~~~恶~~以前听到她唱最多换台或者关掉,这次算是被我搞明白当年歌声恐怖的超女胡叶新是在模仿谁了

38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较差

【B】还是作,还是形式化,还是卖弄,还是为虐而虐。不过和之前看的几部冯提尔片子比这部的确最好,歌舞场面都很好看(虽然歌曲风格实在欣赏无力)。比约克演的很棒,就是长得真像个智障……

4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它触到了美国底部的虚伪,《时代》周刊将它评为2000年度最差电影。

4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从塞尔玛钱被偷开始哭,一直哭到片尾字幕出……(汗)

4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先不说道格玛95,每一次看都被女主的低情商和低智商感到惋惜与愤怒,但又被深深感动,其中有一个情节,剧团导演为了挽留塞尔玛好等待警察的到来,利用她的理想来诱惑她,这多狠毒和无耻的行为。。。。

5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灰暗失焦抖动的手持摄影呈现出残酷惊心的现实感,与穿插的光鲜绚丽的梦幻歌舞形成剧烈反差。比约克的绝佳演技、编舞和洞彻心扉的歌声都是五星水准。近似抽象画的片头别有风味。尽管本片绝望虐心如凌迟加身、沉重压抑似巨石当胸,但另一角度看却正能量满满——愿我能同样笑对逆境,心怀爱意。(9.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