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

喜剧片韩国2012

主演:车太贤,李彩英,吴智昊,高昌锡,闵孝琳

导演:金周镐

播放地址

 剧照

随风而逝 剧照 NO.1随风而逝 剧照 NO.2随风而逝 剧照 NO.3随风而逝 剧照 NO.4随风而逝 剧照 NO.5随风而逝 剧照 NO.6随风而逝 剧照 NO.13随风而逝 剧照 NO.14随风而逝 剧照 NO.15随风而逝 剧照 NO.16随风而逝 剧照 NO.17随风而逝 剧照 NO.18随风而逝 剧照 NO.19随风而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20:17

详细剧情

  德武(车太贤 Tae-hyun Cha 饰)是一名书店的老板,和好朋友杨氏终日痴迷于收集各种书本和西洋奇书。看似呆傻的德武其实是个知识渊博,聪明过人的家伙,他的真实身份是当朝右丞相的儿子。因为比金子还珍贵的冰块利益引发的政治纷争让左丞相心中不满,对于阻碍他前进的廉洁忠君的右丞相欲除之而后快。赵氏集团终因谋逆和受贿的罪名,害得右丞相和杨氏惨死,而东秀(吴智昊 Ji-ho Oh 饰)也因为对于冰库监管廉洁耿直而受到牵连。潜伏三年,德武想出一套将赵明秀团伙连根拔起的计划。他说服东秀和他的妹妹秀莲(闵孝琳 Hyo-rin Min 饰)加入自己的盗冰计划,并联合了一系列民间财力,易容,炸药,运输,潜水,情报等各个方面的高手组成了一个团队,按部就班的展开了这场疯狂的行动…  该片获2012年韩国电影青龙奖第33届提名,被称为朝鲜时代版的《十一罗汉》。

 长篇影评

 1 ) 我的解读 《随风而逝》是阿巴斯的另类黑帮电影



看这部片是因为出品国家是 法国和伊朗
实际上应该是一部地道的伊朗电影,之所以标上法国,估计是因为投资方的原因,反正片中的阿拉伯文字一个也看不懂。法国对世界现代电影的推动力还是很大的。包括中国很多导演都得到法国资金的帮助。我是冲着法国风格去的,结果不是我期望的那样。

看完以后,想起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虽然电影风格不同,但是内在的精神是一样。

也许同时到场观看的人都把《随风而逝》当成文艺片来对待,也可能是片名的翻译,或者是内容简介的导向,或许真的误导了很多人的解读。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帮电影。只是阿巴斯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叙事式风格来隐晦的表现黑帮的意图。可能也是国情所致,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比如我的国家也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一样,这种没有打打杀杀,追车爆炸的,甚至连“杀”的台词都没有的黑帮电影,比较容易通过电影审查的管制。

下面说说我的解读正片的部分:
开场时一段伊朗高原的行车镜头,一大段车内人聊天打发时间的对白,人却没有出现过,一辆老旧的四驱车在山路上走着,这段时间我没有计算,估计有5分钟之多,对白不会是无意义的,他们在对白中提到的独树的风景,2棵树的风景都一一出现,大段大的沙石公路告诉我们,他们将去偏远的地方。 而这条路是踩过点的,所以对路上的地点是熟悉的,人物不露面是身份所致,他们不希望路上的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在进入村子的时候,杀手们统一口径说是来寻宝的。寻宝的工程师至少也要带些工具吧?没有。他们们每天的工作也没有交代,工程师每天出去探风,下手们在房间待命,日子过了预定的时间7天,再一个7天,又再一个7天,胡子都刮了好几次,任务还是没有完成。

没记错的话,通篇出现过2个特写镜头,第一个是进入村子前,小朋友(抱歉不记得名字)在村边路口等待车辆的到来,小朋友走近形成特写。第二个是工程师离开村子的早晨,在屋顶观看老妇人死去的情况。
第一个特写的形成是小朋友由远走近形成的,交流的话题是他接到长辈的指示,在这里等待工程师的到来,引领他们到安排好的人家住宿。到来的工程师还是看不到什么模样,为什么!我觉得是导演暗示了小朋友在这个事情中的重要,随后小朋友带杀手工程师进入村子,故意走一条小道,从长镜头的画面上看,这条小道是无路可寻的,至少我看的感觉是无路可走;而小朋友总能带领工程师峰回路转的走到村子里去。也暗示了他在这个片中起到的重要性。
第二个特写是在片子的最后,老妇人已经死亡,杀手工程师在观察和确定死亡时直接切入的,强烈的暗示出老妇人的死亡对他此行的重要性,随即他离开了村子,影片结束。

黑帮片中主人翁的性格决定了事态的进展,一个喜欢诗歌的杀手工程师,也决定了他的做事风格是一定会有挣扎的,导演通过在墓地的电话与他的老板进行电话沟通,也预示他次那个是的行业也总是和生死相关,杀手工程师因为个性,不愿意直接使用老板希望的方式去办事,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了结这件事情。那个看不见的挖坑人最后被塌方压伤,也是预示黑帮生活的结局必定是悲惨的。

黑帮人物的行为方式是有据可查的,他来到村子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小朋友带他熟悉村子的地形,了解相关的情况,而且和小朋友搞好关系来套取情报。在茶馆是看到重要目标人物就进行跟踪,那个老头是老妇人的亲人,每天出现在茶馆和自家台阶上,照相机的再次遗忘表明他的目的是去了解人的情况,而非在做所谓的工程。
他的手下始终就没有露过脸,因为他们无法左右杀手工程师,直接被忽略,最后他们抱怨杀手工程师答应的时间都超期3周了,他们想直接完成这件事情,杀手工程师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办事,他的手下不满他的做法悄然离开。

杀手工程师利用小朋友来套取情报,多次遇到小朋友就打听老妇人的身体状况,当他确定小朋友信任他以后,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认为我是好人吗?为什么”小朋友的回答是,你是好人,为什么却没有语言回答,只是笑。杀手工程师又问一次,得到确认后他轻松了很多,甚至和挤牛奶的小姑娘聊起诗歌来。 一个正常的人会问同一个问题2次吗,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会,就是感情打击到极限后迷失自我,这时他会反复的问一个问题,他真的不爱我了吗? 会问很多人这个问题。但是一个正常的人不会去问别人,你看我是一个好人吗?

另外一句是他回答小朋友考试遇到的问题,脱口而出的是“坏人上天堂,好人下地狱”。
在导演手册里是不可能出现口误的,也不可能出现无意义的画面和语言。身份的界定也在这里得到体现。

但是他没有想到小朋友后来居然会给假情报,(村里人也是有防范的,证明这个老妇人的地位很重要)他很生气,对小朋友发火,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直接的交流了,虽然他企图去修复对小朋友的伤害,小朋友没有给他沟通机会,虽然他多次想邀,小朋友没有再坐上他的车。这个杀手也是有感情的,如同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里昂”

这个黑帮片拍的是相当的隐晦,甚至都没有出先任何关于谋杀,任务,手段等等,但是杀手的本行还是有描述的,在墓地追逐着把乌龟踢翻后就扬长而去,后来的屎壳郎推着牛粪的镜头暗示杀手的生活就是必须按照规则去办事,必须完成任务,不能违背杀手的游戏规则,他的生活就是屎壳郎,不管牛粪掉到哪里,他都必须要推着走。

最后完成任务是借用了医生的手,他始终不去老妇人所在院子,也是要在行为上把老妇人的生死与自己的行为毫无关系,他在救挖井人的时候自己在寻找下手的机会,无意间出现的医生给了他灵感,他把医生带到老妇人家门口,自己却不进去,之后又主动去帮老妇人付钱买药,在摩托车上讨论的2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第一个问题是杀手征求医生意见能否抽烟,医生说抽烟是你个人的事情,与我无关,想抽就抽吧,杀手没有抽,医生又说,你抽烟我不管,但是你抽会烟破坏环境的。
去药店的路上杀手工程师的电话又响起来,执行任务的压力又来咯,挂掉电话后,医生说起的买药方式给杀手启发,他找到一个合理的让老妇人死去的方式,对话结束是,医生的摩托车离开正路拐去一条看上去没有路的便道,暗示了什么呢? ……黑夜来临,这是片中唯一的夜晚场景,黎明时分,杀手起来收拾行李,拍下证据后离开。

片中有2个重要的道具
第一个是照相机,在我们的经验里,一台单反照相机在任何国家里,都是一件相当重要设备,谁都会小心的对待和爱护相机,而这个杀手根本不在乎这台照相机,因为再好的相机和人的生命比起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在相机出现的第一场戏,杀手企图拍摄那个老头的照片,却被茶馆的老板娘阻止了,然后他去跟踪老头,就把相机扔下在茶馆。 相机再次出现是他利用相机拍摄老妇人死亡后送葬的人群。为什么? 我认为他需要这些作为证据,证明他完成了杀死老妇人。 所以他在拍照时是没有选择角度,直接连续不断的拍下所有的人。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另一个重要道具,一根死人的腿骨
杀手第一次来到墓地接听电话,也是他第一次向老板汇报情况,他非常紧张也非常重视,现在村里的小山头尝试接受的较好的信号,后来没办法在转到更高的地方,于是墓地出现,如果电话只是为了和他的父母沟通,那么没有必要那么重的篇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二老板的指示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听清楚才行。另外他的电话号码是不公开的,就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杀手的行业所决定的。
腿骨的出现就明示出他的身份,也是暗示了他为什么来这个村子的原因。这个骨头一直放在他的车上,。让老妇人变成骨头就是他的任务。他完成任务后,把骨头扔掉,也暗示任务完成了。影片结束也是落在骨头上。 如果我是一个常规的过客,捡到一个有意思的骨头,我会带回去的,杀手是不需任何的纪念品的。所以他抛掉骨头。

石头最后的解读是
伟大的阿巴斯导演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拍摄了这部黑帮电影,是否也是想伊朗当局进行一种暗地里的较量呢! 当局的审查居然没有人能解读出这背后的故事,呵呵,讽刺的狠啊。



写完后在网上搜到的几句话
片名The Wind Will Carry Us来自一首探索「生」与「死」的诗词,诗词中指出「生」与「死」是无法由我们所掌控的,惟求大自然而已

我的理解是杀手工程师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他唯一能做到的让老妇人用符合常规的方式死去。 而杀手工程师所佩戴圆形眼镜是否暗示着阿巴斯是和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有所联系,相互惺惺相惜,或者是反过来。。

欢迎讨论

 2 ) 似有若无的爱情线大家都没注意到吗?

看了大家的评论,发现有个细节似乎被大家忽略了。就是隐约存在的一条爱情线。
主人公经常跑到高地接电话,一直有镐声传来,他和那个从未露面的挥镐人有一系列的对话。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个穿红裙的身影飞奔而去。挥镐人建议他到某家去取牛奶,挤牛奶的少女正是那个飘然而去的少女。他很好奇地想看姑娘的脸,想知道一下那挥镐人的“品味”如何,未遂。
    有意思的是,少女的妈妈收下了牛奶钱却遭到了女儿的埋怨,妈妈只好叫回那主,交回那份钱,姑娘的脸只惊鸿一瞥般露了小半个远景的美丽。
    当他又一次上山接电话的时候,发生了塌方事故。人们紧急救助,把伤者架上车走了,男主搭着医生的摩托车离去的时候,红裙少女和她的妈妈急匆匆地赶到了事故发生地。
    嗯哼,是的,这是一条引而未发的爱情线,粗心的乃们都木有看到~~~

 3 ) Gone with the wind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现实好过山盟海誓

阿巴斯的电影像辆载满货物的破皮卡,轻盈地穿梭于伊朗村野的蜿蜒小道上,沉重地扎进在伊朗百姓的古朴石屋里,看时重点难找却是看完方觉思绪难收,车里的人扛起落着尘土的摄影机不舍得擦拭,那些不是脏,是自然的痕迹,只擦清晰明锐的镜头悄悄摄录下没有人关怀的故事,以诗化的意境阐释留白的真谛,以民族的流水汇入世界的大海。

外乡人的急躁与村庄的祥宁格格不入,此处循环往复的日子是平淡又琐碎,村民们不停地劳作、生育,而他不停地登高寻找信号、推迟期限,未被满足的功利心始终刺激着他,而愈是期待死亡的如期而至,死神愈是迟迟不肯露面,愈是渴望生命的意义找寻,生活愈是久久不能如愿,最后在彷徨中期望落空,在虚无中荒度时间。可当意外降临,一切渐明,他领悟到生命是不可领悟的,死亡是无法准备的,活着的不确定是最难得的美,永远睁不开眼是最可怕的病,小如昆虫乌龟都在为生存努力,而人类又在等什么?抓握住当下滚动的苹果,随风疾走,随风飘逝。

如一阵阵清风挟着诗意拂过生命,黄了见不到头的麦浪,美了道说不尽的意蕴,

 4 ) 尊重生命,享受自然

        反复多次看伊朗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自编自导的电影《随风而逝》(THE WIND WILL CARRY US),终于看出个大概。说实话,看的过程很虐心。影片以一位外乡人工程师的眼光来看待伊朗黄土高原上一个原始的村落,带着一种猎奇与偷窥的感觉。极其单纯的影像,彷佛只是纯粹地记录工程师在村庄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影片遍布象征符号。屎壳郎用力推滚着自己的食物,乌龟被工程师踢翻后仍能奋力转过身来艰难地前进,垂危的老人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撒手而去,在山上工作的村民遭遇塌方却活了下来••••••自然的死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任何形式的非正常死亡都是对生命存在的否定。生活再多坎坷,都是自己美丽人生的一道风景,相比天堂,牛奶更加实在美好。对于生命的目的与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永远也给不出标准答案,又或许我们会随着心境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但是无论如何,尊重生命享受自然的馈赠,是回答为何活着的前提,不然一切关于生命的思索,都是空洞而丧失道德基础的。
       电影用再现西西弗斯神话的拍摄手法,刻意地保持记录风格,镜头多采用中远景拍摄,观众以纯旁观者身份置身事外,便于理性地观看和思考。
        以下是金句摘录----
      1、工程师跟着小男孩去学校时,问他:好美的白色村子,为啥叫黑谷不叫白谷?男孩答祖先就这么叫的(黑与白、美与丑之辩,记起贾平凹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2、小男孩告诉工程师:通往学校的路有两条。(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可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
      3、小男孩说我家房子太小了, 工程师说小东西也有它的价值,你很小但很聪明啊!小男孩回答我在长大,而房子不会长大。(大小之辨,物尽其用)
      4、当你命中注定是黑色的时候,即使是圣水也不能把你变白(宿命论的味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罪降临世间)
      5、一个没有爱的人是活不了的。(这个不说了,韦唯的歌是砸唱的?)
      6、女摊主告诉工程师汽车车窗没关帮他收起相机,告诉他就是金子做的汽车在我们这儿也不会丢的。(生活虽然不便但民风淳朴,这让我想起英剧雀起乡到浊镇的台词:清贫不是诅咒而是不便罢了。旅游途中我去过闭塞而原始的村庄感同身受,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商业化过程使人变得刁蛮)
      7、在街边摆咖啡摊儿女摊主和闲坐老头关于男人女人谁更累的争论,有趣又不乏深度(男女阴阳之辨,对话太有趣了^o^)
      8、小男孩提到的考试问题:审判日那天,上帝和魔鬼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工程师说很简单啊,上帝下了地狱魔鬼上了天堂,然后马上纠正说,不对,上帝去天堂魔鬼下地狱!(善与恶之辨)
      9、小男孩告诉工程师:病人吃了谁做的食物,谁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爱出者爱返,因果报应)
      10、工程师问挖坑的男人,你怎么不找人帮忙,答:一个人工作更好,不会乱。(三个和尚砸着≧∇≦)
      11、如果我认识我的守护天使,玻璃就不会受到石头的攻击了。(挖坑的人为改善手机信号在为村庄做好事,爱心便是他的守护天使,塌方时石头为他撑起小小空间赢得救援时间。)
      12、医生:他们说另外一个世界更美,但是有谁从那个世界回来告诉我们,它是美还是不美,我喜欢活着,骑着摩托四处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唯物论的说,生如白驹过隙,活着便是美好,珍惜吧)
      13、即使在海上也会没水喝。
       片中有寓意之处众多,完全是在借角色教化世人,主角或许就代表了现实中的我们。片中的小男孩儿屡次说要考试,最后小男孩说答案我都知道了。
      生活中的我们也经常要面对人生的各种考试,我们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5 ) 重复

影展的时候去看的,观影结束后得到了非常实时的讨论和反馈,所以对它的理解一下子加深了。

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印象就是通篇大全景的使用。麦田、村庄、山、土地,黄澄澄一片撞入你的视野,非常的震撼。阿巴斯的电影淡化叙事,整个电影的剧情十分简单,但是他不厌其烦地重复再重复,把主人公驾车、接电话、找信号、和他人对话一遍又一遍地演绎,在每一次的重演中掺入不同的变数,使单调和复调交织。事实上,导演独特的处理方式和美学理解有其寓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接受,看着看着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

一直到影片结尾主人公把骨头扔进水里那一刻,片尾的音乐响起时,我才猛然发现整部电影完全没有背景音乐,全靠动物的叫声、脚步声等环境音和白噪音进行烘托,却依旧引人入胜。以我浅薄的电影阅历,我基本没有见到过这样处理的电影,因此倍加惊异。缺失了很重要的部件,但是又像是完全不突兀一般,在观感层面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也是十分伟大的一点了。

影片在探讨生与死这一哲学命题。没有人能就着他的意象给予这个主旨一个固定的解释,那样反而使影片失去了它的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这也是生命缤纷多彩的表现啊。

 6 ) 阿巴斯电影评论之五

 追寻之五:虚无的力量
    2000年,阿巴斯以《风再起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据说,阿巴斯在获得该奖项后表示,他再也不参加电影节,将拒绝一切来自电影节的奖项。
    在我看来,阿巴斯这样说既不属于功成名就,也纯非他执意要将机会留给年轻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带出的思索足以让阿巴斯有万念俱灰的感觉。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是在等待什么?你等待的东西能让你获得意义吗?你难道不是一直在为一些无意义的目的做着无意义的努力?你的努力你感觉到过吗?得到之后,你珍视这些努力吗?
    这些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足以摧垮每个人,尤其那些善于总结与思考的人。我想阿巴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前文提到了他对友谊、对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对爱情、对死亡种种寻找,探讨完了这些,阿巴斯还会剩下什么?连死都结束了,下面还会有结果吗?如果有结果,我也不相信,这会是阿巴斯这个凡人能够解释与回答了的。
    毕竟,阿巴斯无法在有生之年,开启另一个非生世界的大门。阿巴斯只能走进虚无,他的虚无,既带有萨特式虚无的情感色彩,率性直观,同时又具有海德格尔式虚无的空茫。
    我猜想,阿巴斯在构思这部影片时,一定会时常抬头望一望天空,天空中也许根本就没有星星,但一定有风,有很清脆、很爽朗的风,这风声有时候就像是一种生命的呼吸。
    《风再起时》是香港人的意译,英文为“THE WIND WILL CARRY US”,我喜欢英文原文的这种感觉,“风将带我们而去”,多好的感觉,我们就像是被挟带着送进了风中,我们在飞,在轻盈地飞,没有人知道我们哪一天会坠落,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可以飞多高。
    我以为,这是阿巴斯技术手段最为成熟的一部影片。它的镜头选择与剪辑处理,没有了随意性,基本摆脱了平缓的叙事镜头。在这部影片中,和主角巴扎有过接触和建立过关系的,除小男孩发仔之外,几乎都被安排在画面外,在画面内的,也往往是些无法看到的面孔,比如要急救并为老人看病的医生,比如巴扎的同伴,他们均在画面之外,你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好像巴扎就是一只飞翔的鸟,他能够看到同伴们的身影,但无法注视它们的眼睛。
    而故事本身也是如此。巴扎和三名工作人员来到库德斯坦的一个村落,目的并没有被说明。接待他们的只是一个十岁男孩,巴扎对一名弥留在病榻上的老人充满兴趣,老人的病情时好时坏,牵动着巴扎的心。来到小村的巴扎几乎跟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打手机要跑到高山顶上才可以。除此之外,巴扎在村里无事可做。后来,与他同来的同事悄悄地溜了,老妇人也终于死去了。巴扎随手拍了几张送葬的照片,就离开了村子。
    按照通常的欣赏习惯,在看影片时,我会猜测巴扎的职业,当巴扎掏出相机时,我觉得巴扎该是一个图片社的摄影师,他此行的目的应该是来拍摄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葬礼。
    但显然这是一厢情愿。我们为什么会执著于一点,正是因为还不习惯没目的的电影思考,在思考的同时,我们会尽力地让人物归位。这样,就可以分析他,把握他。
    这部影片让我明白,归位根本就没什么意义。尽管你可以总结一段时间的人生目的,但你怎么又能总结得了整个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巴扎离开了,我想他离开的原因,并不是他完成了任务,而是他洞穿了最深刻的虚无。
    现实生命的孤独与曾经的急功近利,是一种悖论。既然是孤独的,为什么又为了别人而卷入一种目的中,在卷入中,付出代价的只能是自己。
    有人说,阿巴斯在影片中展现的西亚达拉村,高高低低的就像是迷宫一样,我觉得,对于巴扎而言,他踏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迷宫。他刚开始进入这个村子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从村子的大门进去, 而是从一个小道爬进了村子。这种非正式的进入,是一次偶然的进入,在这样的进入中,他身迷其中是必然的。
    此外,我觉得巴扎跑到山顶上去打手机,也是很有意味的设计,这不仅仅是电信通讯的问题,巴扎上的是一座接近目的的山,让他领会别人意图的山,但在那个至高点上,巴扎却遇到了一次意外的事故――死。为了别的目的挖土坑的人,最终埋葬了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这部影片,在让我感到思想上与技术上的满足之外,也有些不快意。我觉得,技术的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阿巴斯的匠气,而思想的深刻又使很多带有说教色彩的内容裸露了出来,很刺眼,很不舒服。对阿巴斯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一个艺术家、一个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他不应该对于一些事情过于透彻,他需要有探索性的东西,让欣赏者觉得朦胧有意味的东西。这样,他才会不断地从一个超越到另一个超越。
    而阿巴斯再往前走,显然已经很难了,我想,这也许是他不再参加评奖的另一个原因罢。
                                                 

 短评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10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1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1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18分钟前
  • Edward
  • 还行

#重看#阿巴斯影展以此收官,如一个句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远方有优美的鼓声,有佳句天成的诗,还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此番重温阿巴斯,如重游旧地,途经的熟悉风景,唤起的感受更复杂更贴近自身现实,正如他在反反复复的相似镜头中,悟得一些渐露的清明真相,方能在生命长河中明白何谓现实好过誓言,从怀揣着功利心地等待一场葬礼,到扔掉墓中挖出的腿骨,随风而逝的是人类微末的蝇营狗苟,生生不息的是从地窖走出迎来的第一束光。平铺的大远景+错落参差的地形样貌美不胜收,永远盘旋在蜿蜒山路,永远发生在远处的故事,风吹麦浪间传来的自然界声音如一首天然雕饰的诗歌,正如祖先命名此地为“黑谷”,乃是不曾断流的文明。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2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今天Prof. Pena的课上请来了导演阿巴斯当时的助理(同时也是片中掘墓人的声优)Bahman Ghobadi,做了简单的Q&A:剧本一半是写好的,一半是拍摄过程中improvise的;这部电影改变了人们对Kurdish people的不好印象;当地的人们分不清“现实”和“拍电影”是两回事;这部电影是诗,需要观众自己去填补空白

30分钟前
  • Nicole
  • 推荐

坑爹的翻译,伊朗电影是个大市场,你可长点心吧。

35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4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4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48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三星半。看多了阿巴斯,就发觉除了纪录片,他最爱拍两类电影:一就是本片这类充满哲思的叙事剧情片,二是颇具实验性质的“探索电影”(如《伍》,《西希公主》,《十段生命的律动》等)。只不过看巴神的剧情片总有一个错觉——像是看同一部电影。故事总围绕着一辆车,一个一直行走的人,不断遇到的乡民,持续更迭的村头屋落,涉及的主题也总有古老与现代,死亡与新生,残破与重建……你甚至轻易能从他的某部作品中看到相同的地方或某个人隔了十年后的样子,他对家乡和乡亲的坚守与描绘,是具有文学性和诗意的人文关怀现实记录,再插空的言谈中表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种种领悟。关照到本片,大约是探索了自己作为死亡的局外人变为亲历者后,对生命的理解。层面很高,但却吝啬了给一把稍微明确的“解码钥匙”,就像故意抽去积木大厦的几根关键构架,导致崩塌

52分钟前
  • 平坦
  • 推荐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5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57分钟前
  • m.
  • 还行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Abbas#15 目前为止阿巴斯最成熟的一部片;使用了大量的画外元素,大部分角色并未在电影中露脸;有意思的是,香港译名《风再起时》与大陆译名传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生命的继续和逝去,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港名,电影中乌龟和金龟子意象也大抵如此,生命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1小时前
  • -
  • 推荐

又是“生命与死亡”议题,开篇就是大远景,人在车中,车行于自然,人与自然相比显得格外渺小。工程师一次次驱车赶往山头去听无关紧要的电话,正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阿穆德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的奔跑。与《樱桃的滋味》不同,这次主角以一个旁观者视角去思考、感悟生命与死亡。一切终将随风而逝。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