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巴里·林登 剧照 NO.1巴里·林登 剧照 NO.2巴里·林登 剧照 NO.3巴里·林登 剧照 NO.4巴里·林登 剧照 NO.5巴里·林登 剧照 NO.6巴里·林登 剧照 NO.13巴里·林登 剧照 NO.14巴里·林登 剧照 NO.15巴里·林登 剧照 NO.16巴里·林登 剧照 NO.17巴里·林登 剧照 NO.18巴里·林登 剧照 NO.19巴里·林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21 16:16

详细剧情

  爱尔兰,Redmond Barry(瑞安·奥尼尔 Ryan O'Neal 饰)从小和母亲寄居在舅舅家,后来爱上了他的表姐Nora。Nora的父亲却想把她许配给一个英格兰将军John Quin。于是Barry向Quin提出决斗,决斗中Barry射中了Quin,误以为将他杀 死了,匆忙逃离家乡。路上他遭遇抢劫,走投无路只能加入英国军队。在军队中他才得知,其实Quin并没有死。Barry从英军中出逃,却加入了普鲁士军。战争结束后他成了普鲁士军官Potzdorf的心腹,更让他去监视一个在普鲁士的爱尔兰间谍。Barry却和这个爱尔兰骑士惺惺相惜,爱尔兰骑士带他出入赌场,收获颇丰。Barry觉得自己应该找个有钱的女人,于是盯上了Lyndon爵士的夫人Lady Lyndon。Lyndon爵士病重身亡,一年后,Barry和Lady Lyndon结婚,也成了一名贵族,改名为Barry Lyndon。但Lyndon爵士和Lady Lyndon的儿子Bullingdon却十分不喜欢Barry,Barry也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将会毁于Bullingdon手中.....

 长篇影评

 1 ) 一部反英雄的史诗剧和反高潮的技术秀

一部反英雄的史诗剧

虽然整部戏是按照史诗局的标准拍摄的,但剧情却是反英雄的:Barry与情敌的决斗赢了,但没有赢得爱情;Barry在战争中活下来了,可于名于利颗粒无收,失去最好的朋友也失去了人生自由;Barry最终不过是靠坑蒙拐骗获得了财富和地位;而对于Lady Lyndon的爱从他们接吻的那一刻开始也随之结束,因为他们之间的无言失语意味着两人并无可持续的爱情基础;Barry对儿子和母亲的爱是他剧中难得真情流露,最终这爱却使他走向了毁灭。

本片和20年后的《大开眼界》的在批判逻辑上是一致的:无论什么年代,阶级无处不在,中下层人士在往上层奋斗中所获得荣耀和财富不过是昙花一现,当他们处于高阶级的社交和生活环境中时,只会无所适从,可能会像Bill医生一样,连一个晚上的party都无法安全度过。所以可以认为《大开眼界》全片都是对《Barry Lyndon》结尾字幕中的 “they are all equal now”的回应: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阶级差异仍然是不可逾越的。

当然Barry 比Bill医生优秀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有正式晋升上流社会的机会,比如像所有宫斗剧一样,将长子Bryan提前除掉,或者至少在最后决斗时枪毙Bryan而非对地一枪。但他无法像其他上流阶层一样残酷无情,他还有内心的荣耀和对lady lydon的愧疚,这也是本片中闪耀人性光辉的地方。

一场反高潮的技术秀

平心而论,本片的剧情推动相对于库布里克其他作品而言略显平淡,整体情绪克制甚至有些冷漠。因此在长达3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配乐、服装和摄影这些电影基本技术手段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

摄影:

库布里克在本片中想要实现“the way we see things”,但由于18世纪没有电灯,只有昏暗的油灯和蜡烛,这对于影片的摄影就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为传统电影镜头的光圈不够大,曝光不够快,在纯自然光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清晰稳定的画面。

库布里克的解决方法是找个光圈更大的照相机镜头。蔡司公司原来为NASA的卫星设计过一套10枚的照相机大光圈镜头,库布里克把其中的50mm f0.7的镜头改造成了电影镜头,完美的解决了弱自然光下曝光的问题。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光圈开的太大,景深就很浅,演员稍微前后挪动一下,就可能发生脱焦的现象,所以摄影师Alcott只能通过监视器预先设定出演员的活动范围。

另外,玩摄影的都知道,光圈最大虽然曝光速度快适合弱光环境,但在清晰度方面却表现的差强人意,画质会有些肉,但这在室内烛光下却形成了奇妙的油画感。

服装:

所有服装的设计都是参考18世纪艺术作品中出现过的样式,这样既符合史实,也能够完全反映当时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也参考了博物馆中馆藏衣物的制作方法。因为“衣服要做的像画里面一样好看就必须按照当时的制作流程来”。

 2 ) 真小人与伪君子

库布里克的确是电影大家,出手就是不凡。在这部杰出的电影中,库布里克运用了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生动地讽刺了混乱的、虚伪的、无耻的英国贵族阶层。在这部电影里,观众可以通过一个小人物巴里·林登往上爬的种种有趣悲喜剧,深刻地感受到18世纪英国贵族阶层的风貌。

用一句话来概括巴里·林登这个拼命往上爬的普通人和英国当年雍容华贵的贵族们的本质,那就是“真小人与伪君子”。巴里·林登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而那些冠冕堂皇的高贵之人,其实骨子里更加无耻,更加虚伪,更让人痛恨和不耻。

巴里·林登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尔兰农家出身。他父亲在林登还是儿童的年代就因为跟他人争马发生纠纷,决斗解决的时候被一枪毙命;林登的母亲决定孤身抚养林登,誓不改嫁,把全部的身心和希望,统统寄托在了林登身上。林登虽然成长在乡野之中,但母亲的疼爱甚至是溺爱,却也让他倍受幸福,形同娇生惯养的富家儿童,长成青年之后,倒也清清纯纯的,不谙世事,一幅洁白无辜的样子。

但世界毕竟是无耻的,满天下都是功名利禄之人,哪里会有母亲那样的真诚的爱?所以,林登首遇的爱情,就惨遭失败,而且败得十分凄惨: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舅舅的女儿),而表妹却是个放荡而势利的乡野闺秀,看见了来招兵的小小贵族,便晕了脑袋,立即放弃了林登,转身上了对方的床,急火火地嫁给这位小小的上尉——只因为他有些钱财,林登的舅舅(也就是表妹的父亲)要指望对方的钱财度过难关,于是表妹全家都寡廉鲜耻地严令林登退出爱情的竞争,并百般对那位上尉阿谀逢迎。

初出茅庐的林登,没见过世面,还保持着“爱情是高尚的、为爱情不惜一切”等等书本上得来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教导,无法排解这个不爽,就跟上尉展开了平生第一次的决斗。枪响了,没想到林登这么快速,竟然一枪打倒了早就几乎吓瘫了的上尉。于是,表亲们要求林登立即逃亡,因为枪杀一位贵族上尉,那是要“坐牢”的。没见过世面的林登哪里知道这些道道,吓得魂不附体,只得立即逃命而去——但实际上,天知道有哪条法律规定了决斗中杀死贵族要负法律责任的?

没曾想,这些竟然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原来,林登决斗使用的手枪早就被表亲们做了手脚,装的是假子弹!上尉根本没死,只是他太沙比,给当场吓瘫了而已——尽管他早就知道是假子弹。林登的表妹顺利地嫁给了这位上尉,林登的舅舅也顺利地获得了那点钱财,而可怜的林登,却只好逃亡天涯,从此浪迹天下。

他的人生冒险从此开始,电影变得十分精彩而紧张迭出,美不胜收,件件故事都让人拍案叫绝。林登刚出村不多远,尽管百般仔细,还是立即遭遇了黑店父子的劫道,劫去了他母亲送给他的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有他的马、他父亲遗留的刀剑。一文不名的他无路可去,幸好遇到英国国王招兵买马,联合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德语地区当年最强大的王国)跟法国、俄国等欧洲国家死战(当年的欧洲战争不断,彼此乱打一气,都是各国贵族挑起来的,而背后作用的,都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王室人物),他只好投军吃粮,当上了列兵,并立即参战。

战争越打越没劲,你杀我我杀你,林登越来越想逃跑。他终于抓住一个机会,在两个军中同性恋军官在河里亲密的时候(这段情节相当搞笑,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偷来了一身军官服装和战马,立即噌噌噌地逃向了普鲁士的后方,还遇上了一位饥渴的普鲁士军人夫人,于是白天吃喝,晚上同眠,过了几天好日子,然后继续奔向边境,希望能回归英伦国土,返回家乡。

没曾想,他却被普鲁士巡逻的军队缠住了,几个往来之后,他那点撒谎的小伎俩,迅速告破,被人抓了现行。幸好普鲁士缺兵员,见他没什么大罪,又是同盟国的士兵,于是把他充军,再上战场。普鲁士军队不是英国军队,这里军阀气息严重,官兵阶层上下尊卑,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但林登的命好:一次激战的时候,他有幸救下了长官,被国王赏识,获得奖励,就此被那个被救的军官当成知己,光荣退役,安排当了间谍,来监视英国来的一位骑士头衔的贵族。

林登就是林登,他很聪明,不是么!让他做间谍监视自己国家来的人,怎么可能?!于是,林登假惺惺地向英国骑士合盘托出全部秘密,获得了英国骑士的信任,在骑士的安排下,他照样去普鲁士官员那里汇报情况,两头通吃,他的小日子幸福而自然。

更牛的是,老天都在眷顾他!骑士在林登充当帮手的帮助下跟普鲁士王子赌博出千,让王子欠了一屁股巨债,王子严重怀疑骑士出千,但苦于没证据,于是就发怒谴责骑士,导致两人面临决斗。跟王子决斗那怎么可能?于是,普鲁士官方秘密商定,决定卑鄙地用阴谋手段驱逐骑士出境。

不消说,林登肯定要告诉骑士这个惊天的秘密了。骑士也当然不会平白受此屈辱,就用林登假扮自己。这样,林登就穿着骑士的服装,带着普鲁士官方给骑士的巨款,在两位普鲁士军官的护送下,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故乡。

初尝出千的美味,林登如何能放下?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就跟这位英国骑士合作出千,打遍了英伦天下,横扫英伦贵族,赚了大量的钱财。但林登并不希望这样发财,毕竟这只能算作暴发户,没有欧洲人最重视的东西:贵族头衔。

他开始索求这些了。怎么办呢?林登就是林登,把他宝都押在了一位美丽动人的伯爵夫人身上。这位伯爵夫人的丈夫,虽然是伯爵,但年龄超大,半身瘫痪,早就形同槁木,眼见得就要见耶稣去了,这等好事如何能错过?林登利用种种手段,使尽了魅力,终于搞得美人归,就等着老伯爵死掉,他来接受战果了。

这个关键时候,电影仍然处理得十分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林登有次遇到了老伯爵,老伯爵没能把持住自己的矜持,突然哈哈大笑着讽刺林登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嘲笑林登通过他老婆急切往上爬的丑态,没曾想林登根本不示弱,当场给与反击,狠狠讽刺了老伯爵,然后转身而去。老伯爵哪里受过这等气?戴着绿帽子本身就够气闷的了,如今又被甩绿帽子的小人当场讽刺,如何气得过?

于是,当场昏厥,然后走向坟场,见了阎王去了。林登顺利入驻新的生命起点,与夫人走入婚姻的殿堂,一般正经地过起来上流生活来了。

可上流社会怎么可能会容忍你这么个穷小子突然加入?从林登进入上流社会这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好运没有了,苦日子开始了。

林登毕竟是穷人出身,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没吃过这么多的好味,没经历过这么多美丽的女人。如今穷小子初入天堂,就立即全盘接受,跟我们中国的普遍穷人出身的官员们一样,热衷于包二奶,热衷于结交天下,热衷于面子上的事情,热衷于名利——只有穷人才会如此看重这些,毕竟富人们早就习惯了这些,并不会觉得多么有趣;而对穷人出身的暴发户就不同了,初入殿堂会眼花缭乱,于是,林登就跟我们中国泥腿子老粗官员们一样,泡女人,搞二奶,花天酒地,装逼不堪,活脱脱一副穷酸相,却硬要充作人上人。骨子里的泥腿子习性,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改变?

这样,他就愈发被人看不起,日子就越来越不顺当,此时,他的个人生活也出现严重危机:老伯爵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越来越不听话,给贵族当继父哪能那么容易?别看贵族小兔崽子才十来岁,但早就骨子里高傲不堪,打心眼里就看不起林登这个暴发户。于是,父子关系严重危机,甚至威胁到了林登的将来:因为当年英国法律规定,贵族头衔的继承权只能给血缘后代,所以,即使林登的夫人死了,林登还是一无所有,肯定要被赶出家门。

林登岂能坐以待毙?于是,他回归夫人怀抱,终于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他拼命结交巴结权贵,争取早日被国王册封成伯爵。为了活动这些上层关系,他不得不拼命筹钱,把个老伯爵的家当,统统都给花了个七荤八素,杯盘罄尽,只能举债度日,而那个可怜的伯爵头衔,还是遥遥无期……不是他不努力,只是因为,他毕竟是个小人,怎能懂得贵族们的心态?什么叫贵族?贵族就是天生的尊贵,就是要高高超越草头百姓的,尽管众多的贵族其实根本就是草包,甚至是垃圾,但毕竟血缘关系决定一切。要是一个普通草民都能轻易获得贵族头衔,那还能有贵族么?这就如同林登的继子,一脸的煞笔相,小心眼不说,还十分胆怯而弱智,而且还很不君子——诸位看到最后就明白了———可他仍然可以自然地继承伯爵头衔不是?可怜的林登哪里懂得这些深层的道理,他只是不断地到处撒钱,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只是,人家拿了他的钱,不仅不办事,反而还在背后愈加嘲笑他。

而这个时候,那个伯爵的儿子也长大了,父子关系不仅彻底破裂,林登还迎来了他生命中最悲惨的一幕:亲生儿子的突然死亡,仇恨他的继子要跟他决斗……说到这里,就不再说了。诸位有关心林登命运的,自可以去看,相信你会对最后的结局大加感慨一番的。

这正是:

上流社会最下流,
坑蒙拐骗还要偷;
草民飞出土鸡窝,
一入红尘难回头。

就这样,真小人林登的故事,让库布里克给说得涕泪连连,还让人爆笑不止,简直不能忍啊。

 3 ) 疯子一样的Stanley Kubrick

Stanley Kubrick疯狂的地方很多,对于这部片子,让人觉得他是疯子的地方是,主要角色全部服装几乎都是用当时的真实服装拍摄的。 只要想一想从博物馆把这些衣服借出来,保险、干洗、缝补、再还回去的细节就让人要头疼。但是更头疼的事情是,怎么在那一堆一堆的衣服里找出一个统一的风格,在镜头之前显得真实而不凌乱。即使有一个博物馆的服装让人挑选,如果不是一个主意细节到极致的人,也会忽视这个时期的服装在前10年或者后10年之间微妙的差别。除此之外,还有发型和化装。 疯子总是格外敏锐的。这部闷骚的片子在节奏和尺度的把握上已然非常精到了,加上旁白那时不时冷嘲热讽的腔调,犹如直接在看小说本身。

 4 ) 不要低估了库布里克

最近抽空断断续续地把《乱世儿女》又看了一遍,这是第四遍。
针对这部电影的褒扬与批评交叉在电影技术这一点上:服装、道具、配乐、F0.7的镜头、烛光、油画般的画面……赞赏者说:牛逼!批评者说:形式主义!这种倾向与奥斯卡对库布里克的评价一致。《2001太空漫游》带给他一个最佳技术奖,《乱世儿女》则是最佳服装、道具、摄影和配乐。不论戛纳,还是奥斯卡,他一生无缘导演编剧奖项。
当众人把库布里克看作一个偏执的细节控时,请想一想,拥有他那般心智的人,会拍一部华丽其外,空洞其里的片子吗?
《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大开眼戒》都被镀上了令人惊叹的形式,但在它们的形式下面有着与之匹配的深厚内涵。用土里土气的语言说,是“艺术形式与创作内容的完美结合”。《乱世儿女》一样,有一种大气、无形,让人一次次回味,而不感到腻歪的魅力,也就是库布里克本人的魅力。
在《乱世儿女》均衡的田园构图、复古的情调与极浅极柔和景深之下,库布里克讲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而且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生哲理。罗素曾说,如果你觉得不快乐,就想想你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的一个粒子,从生到灭,不过如此。我觉得这个心理建议不太可行,它非但不让人释怀,反而增加恐惧,因为人的恐惧正来自于对生命渺小的恐惧,害怕活了一辈子什么都不是。库布里克用电影语言讲的哲理故事和罗素的话一个道理,但温和许多,看了舒坦。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一个一文不名的爱尔兰小伙子瑞蒙德•巴瑞初恋受挫,远走他乡。在数年内,通过巧合、运气与自身的魄力,他曲折地踏上了人生的顶峰,娶了一个漂亮的贵族寡妇,享有她的全部财产,还得到一个心爱的儿子。然而,他的人生好像一条抛物线,到达最大值便一路向下滑落,直到失去一切,回到起点。而他的一生和生命中的时间,却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个浅白又俗套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人”的状况: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世俗生活对他的价值、他生命的意义。片中有几段旁白与字幕对这种“状况”作了一点诠释:
巴瑞所在的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去和法国人打那场“七年战争”。当军舰乘风破浪的时候,旁白说:
It would require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famous Seven Years War in which Europe was engaged and in which Barry’s regiment was now on its way to take part. Let it suffice to say, that England and Prussia were allies and at war against the French, the Swedes, the Russians and the Austrians.

开战的时刻,旁白接着说:
Barry's first taste of battle was only a skirmish against a small rearguard of Frenchmen who occupied an orchard beside a road down which, a few hours later, the English main force would wish to pass. Though this encounter is not recorded in any history books, it was memorable enough for those who took part...
It is well to dream of glorious war in a snug armchair at home, but it is a very different thing to see it first hand…

一场让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战争,一次被后人遗忘的战役,对于几百年前身处战场的巴瑞,却意味着闪烁不明的命运,对于那些敲着鼓,顶着子弹倒下的士兵来说,则意味着一切的终结。
巴瑞幸运地躲过了子弹,之后,他像一个冲浪高手,在各种境遇中穿梭自如,名利双收。巴瑞远非完人,他是一个虚无的奋斗者,在历史中仿佛一粒灰尘,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Barry had his faults, but no one could say of him that he is not a good and tender father. He loved his son with blind partiality. He denied him nothing. It is impossible to convey what high hopes he had for the boy and he indulged in a thousand fond anticipations as to his future success and figure in the world. But Fate had determined that he should leave none of his race behind him, and that he should finish his life poor, lonely and childless.

但是,“命中注定,他的后代无法延续他生命的痕迹。”当他的年幼儿子坠马重伤,躺在床上濒死之际,巴瑞失声痛哭。
终于,他为之倾注了所有的爱的儿子,也是他与这个永恒而无情的世界的唯一联接,死了。
镜头突然切向他儿子的葬礼,送葬的队伍,小巧的黑色棺材,配上牧师的悼词和略带忧伤的恢弘配乐。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镜头,我觉得,库布里克的温情尽在其中,虽然整部电影的视角冷峻而疏离。
巴瑞在最后的决斗中失去一条小腿,再次离家远行,成了一个孤独、落魄的残废,一个失败的赌徒,后来了无音讯。

片尾的字幕写道:
It was in the reign of George III that the aforesaid personages lived and quarreled -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 they are all equal now.

巴瑞的一生青涩过、勇猛过、纠结过、悲痛过……几百年后看,都无所谓了。

这个俗套的人生故事讲完了,与《知音》上的文章没什么本质的不同。也许,世上本没有俗套,恶俗的人多了,便俗了起来。如果让库布里克用他的摄影、配乐、布景来讲一个俗套的故事,就好听极了。所以,不可低估了他。

库布里克另一个被低估的地方是,许多人以为他是不计后果的艺术疯子,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视觉效果。实际上,尽管《乱世儿女》当年的票房不理想,总的来说,他的电影赚了大钱(只说票房,不算DVD之类的衍生品)。《乱世儿女》里服饰精致无比,但是,为了节约成本,许多远景中的群众演员穿的是纸做的衣服。

Barry Lyndon

Written for the Screen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Stanley Kubrick

 5 ) An enjoyable period adaptation

This film falls under the category of what Pauline Kael called "Good Trash". A lot of the techniques employed by Kubrick here are demanding, yet readily pleasing: although the film is very long, the editing is so disciplined that one feels not one dull moment. And the soft lighting is very hard to do well without: (1) ruining the right contrast and in-situ fidelity, and (2) seeming cloy as caramel; but Kubrick pulls it off!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me material lacks depth, and we feel out of touch with the characters, who are not really fully devloped and plausible. However, one only recognizes these shortcomings upon reflection after the viewing, and the viewing itself is thoroughly agreeable. Come to think of it, the spirit of the film is very well aligned to the style of the Baroque novels themselves, which is more about mannerism and a wry sense of humor than realism and psychological depth. A very nice period adaptation.
  
  Tips: the recurring theme music, a motif of delicate beauty, at times sweet, and at times haunting, is from Schubert's Piano Trio in E-Flat. A good rendition is by the Beaux Art quartet. Otherwise the set performance with Grimaux is also excellent.

 6 ) 巴里·林登

10分

看的我真的好想哭!讲述了巴里·林登的一生,角度极其客观、冷静,“上述人物的悲欢,发生在乔治三世时期,不论好坏、美丑或贫富,现已平等归土。”好似黄粱一梦。无论命运如何无常,我们终究不能不屈就;无论人生如何荒诞,我们终究不能不经历。每个镜头截图,都是一幅油画。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they are all equal now."

冷峻的黑底白字,观众接收长达近三个小时的《乱世儿女》后,最终得到导演库伯力克下的结语。

无论是贫是富、功过与否还是美丑,都将随着时代的推移,幻化成风,这些琐事都不再重要了。



人人谈起史丹利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这位不愿与好莱坞妥协的鬼才导演,

大多数的影迷最先必定提起永恒的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惊悚类型翘楚《鬼店》,

或者是《奇爱博士》、《发条橘子》、《金甲部队》,还有「前」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大开眼戒》等等。

奇怪的是,诞生于1975年的《乱世儿女》却时常被世人遗忘。


很难想像,库伯力克在完成惊世骇俗的《发条橘子》之后,居然转换路数,

耗费四年拍摄一部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历史古装大戏,实让众人跌破眼镜。这充分证明库伯力克的才气和独到之处。

侯孝贤直说要有所突破,但仍显得力不从心;高达(Jean Luc-Godard)爷爷还是沉溺在他专属的影像探索,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库伯力克不拘泥、依恋于同种题材,游走在各种类型电影之间,来去自如,每一部都有出乎意料的惊人表现;

同时他是个汲汲追求完美的导演,对于镜头与构图十分重视,也曾达到让演员take近百次的疯狂记录。

端看《乱世儿女》的精细雕琢程度,更可体会那种几近偏执狂的创作精神。



《乱世儿女》改篇自英国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发表于1844年的小说《The Luck of Barry Lyndon》。

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英法两国七年战争正如火如荼展开,一位爱尔兰青年雷蒙巴瑞,

如何幸运地由无名小卒前往从军、晋身至英国上流社会,用手段获得爵位,和有财产、身份的林登夫人结婚,改名「巴瑞林登」;

最后却因耗尽钱财、负债累累,儿子布莱恩摔马身亡,遭林登夫人前夫之子-布林登的背叛,

最终身败名裂、黯然回乡,不知所终。



库伯力克以巨型的史诗篇幅,娓娓道来大时代之下的命运无常,对于人性亦有所深刻的描绘。

据传导演原先是打算拍萨克雷的另一名著《浮华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

在搜集资料时,读到他这本当时默默无名的小说,结果爱不释手,决意要将它搬上大萤幕。

而他曾尝试筹拍《拿破仑传》时的服装与场景档案,也适时派上用场。

巴瑞林登的一生,因为库伯力克的坚持再度成为世人的焦点。

 

整部电影的结构分为两篇章节,一刀两断,标志的库氏印记。

每次必出现的旁白犹如台湾老戏院里头的辩士,

如神般的全知观点,平铺直叙、无音扬顿挫地侃侃而谈,不带感情,静待观众细细体会。

有人说,一部电影若用到大量旁白是下下之策;但是《乱世儿女》的旁白与影像是相辅相成、无法切割,缺一不可。

不知侯导的《戏梦人生》是否有受到影响,不过《戏梦》有李天禄现身说书,更增添与历史对话的魅力。



饰演巴瑞林登、因《爱的故事》走红的小生雷恩欧尼尔(Ryan O'Neal),没有库氏其他作品男主角的惊奇演技,

除了儿子小布莱恩丧命时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外,脸部神情略显呆板,容易使人过目即忘,怪不得会被称为最没有库氏风格的男主角。

林登夫人玛丽莎贝瑞森(Marisa Berenson),绝世美人一名,在悠悠烛光照映下,美艳动人;

里昂费塔利(Leon Vitali)演出布林登的青少年时期,也因为这部片的关系,日后他成为库柏力克的专属助理,直到导演过世为止。

整部片还有不少《发条橘子》的班底演员参与演出,有兴趣不妨看看能不能找出这些熟面孔。


 

《乱世儿女》摄影技术上的突破,就是使用光圈F0.7的蔡斯镜头(据称是太空总署NASA拍摄月球暗面用的,已不多见),

并使用感光度高的底片拍摄,连室内也采用自然光,华丽异常的烛光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每位演员彷佛真的成了十八世纪油画里的人物,动静得宜,绚烂如梦,

再搭配上库伯力克精心挑选的古典音乐,韩德尔、舒伯特、莫札特及巴赫创作的旋律悦耳动听,莫不使观者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如果能透过大萤幕观赏,想必是趟美好的时空旅行。


再来,不时穿插的远景空镜头,美丽如画的山水风景,爱尔兰的乡村田园风光,静谧清幽的落叶林道,优美迷人;

而后半段有更多色调冰冷的城堡室内戏,与前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故事也更为阴暗、沉重。

最让我惊艳的,便是整部片散发著亚洲电影特有的诗意:

抒情似地寄景于情,长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如名旁观者般观望着芸芸众生,冷静、客观;

以及电影结束时留给观众的「余韵」……这部电影都做了完美的诠释。

只是大量缓慢的zoom镜头看久会有点腻,也许是《发条橘子》的遗毒未尽吧!不过还是看得很过瘾!


《乱世儿女》甫推出时,声势极大,时代杂志还为之做了封面专题报导。而其极为杰出的美术、摄影,

双双获得了1976年的奥斯卡奖,库伯力克自己也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提名;

只是这两个奖项依旧无缘,全都颁给了另一部也是好评不断、杰克尼可逊主演的《飞越杜鹃窝》。

一向看「戏」为主的美国影评们则对本片好恶参半,多数嫌之沉闷、冗长,市场上的票房反应也不如预期。

尽管欧洲艺术圈给予热烈回响,但对这对这位美国出生、长居英国的电影导演是个不小的打击,

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走向--挑选能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的题材,造就日后的《鬼店》、《金甲部队》,跟观众更靠近了。



事隔多年,回头来看《乱世儿女》,仍不嫌过时;

马丁史柯西斯对本片的艺术成就赞誉有佳,雷利史考特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决斗的人》风格上深受影响。

巴瑞林登的传奇早已随时间洪流淡去,但这部库氏作品仍将持续影响后进电影人,

更多人会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一位厉害的导演,曾经拍出过许多如此精采的电影--

别忽略还有这部美到令人屏息的《乱世儿女》。

======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请教各位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有f0.7的镜头?即使是在工业发达的21世纪,这样的东西恐怕也无处寻觅吧。或许,全世界只有一块f0.7镜头──就是导演库布里克拍摄这部《乱世儿女》所用的那一块。

这块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产品,不知为什么流落到了库布里克手中。他将这块镜头稍加改装后,安装到了摄象机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摄室内景物时可以完全使用烛光照明,而没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这样的拍摄利器,这部电影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构图用光都极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墙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识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构图”,尤其在室内场景中,总是用柱子、门窗、桌椅等物品标明画面的中心点,而那里也正是即将展开的场景的中心,是摄影机想要引导观众关注的中心。从视觉心理上来说,只有在对称发生偏转或变动时,才会有活跃动态的感觉,这种静止镜头中的标准对称,只能产生沉闷的心理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的欧洲,当时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正打得不可开交。一文不名的爱尔兰无赖、穷小子Barry,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寡妇,并藉此挤入了上流社会。但他为了追求贵族爵位而和勋爵决斗,最后被驱逐出英国。或许这部电影该译作《欧洲版鹿鼎记》更合适。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无赖自由自在,毫无道德压力的心情。他本人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最佳电影艺术学员奖,最佳艺术导演奖,不列颠最佳电影奖等一系列奖项。在这部超过3个小时的电影中,至少有二三十处值得记录为静态画面的场景。当然,如果你没有以上所说的f0.7镜头,还是试着打几快反光板吧。毕竟,f0.7听上去比神话还遥远。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第二遍看,依旧震撼。在资料馆大银幕上,那些用F0.7镜头拍摄的每一帧都古典精致得可以挂在美术馆的画面的美丽纤毫毕现。观感太好让人泪流满面。看到某让人略讨厌的角色死去的情节竟然湿了……现在我已被片中反复出现的震撼配乐《Sarabande》洗脑

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在《乱世儿女》均衡的田园构图、复古的情调与极浅极柔和景深之下,库布里克讲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从生到灭,不过如此”

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萨克雷的小说、亨德尔的音乐,18世纪的油画、家庭成员睡前阅读般的叙事,忘记了编年,也忘记了幕次,这是南柯一梦,综合古典艺术的形式之美。

13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三个小时?一点不长,这种典型的电视连续剧情节无论是墨西哥,韩国,中国哪个国家来拍都是几十集起,看完还浪费好多狗血。库布里克让你花三个小时看了一个人一生可能的起伏,在一个精美的风俗长卷中。

16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库布里克代表作,一部恢弘的文艺片。库导的作品大多具有惊悚和疯狂的主题,这部却是例外。3小时的片长和缓慢的节奏吓跑了大批观众,但不得不承认:该片技术上趋于完美,f0.7镜头和美如油画的全自然光与烛光摄影、给力的服装和道具配上巴赫舒伯特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乐共同造就了这部古典力作。(8.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3个小时流畅,沉着,写实的叙事风格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摄影更是极致,连一丝光线都扑捉得如此完美,配乐是继2001后把古典音乐用得最好的一次,逼逼西的各种只能称为古装片,库布里克一部巴里·林登才真正成就了古典。

24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穷尽一生,也不过是从20基尼到500基尼的长度。

26分钟前
  • 乔小囧
  • 力荐

有没有人觉得这是部神作啊?????怎么每一方面都表现得这么好啦??战争、爱情、堕落、从天堂到地狱、甚至到了结尾我都要哭了。看了整整一个晚上 倒回去三次

2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世界真是烂透了,所以库布里克主人公通常标准很低无甚奢求,就像片中的林登:从一个情景跳到另一个情景,头脑里没有特别的目标,这会儿他挺战事的其中一方,下次又会跑到另一方;此刻他富有,下一刻就穷困。不管世界如何运转,他总在随波逐流。如果找到幸福,一把抓住毫不迟疑;如果麻烦来临,迅速逃离绝无犹豫。如果有人死去或者痛苦,他也总会默默念叨还好不是自己。这就是库布里克电影中身处最糟糕的世界时,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好。”

3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第三遍看的感觉仍然是:视觉,听觉,气氛,对白,节奏,行止,于那个时代电影能复制的东西库布里克基本都复制了,可这乱世浮生流水账故事实在有点闷。3.5

3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36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Lyndon爵士病重身亡,一年后,Barry和Lady Lyndon结婚,也成了一名贵族,改名为Barry Lyndon。但Lyndon爵士和Lady Lyndon的儿子Bullingdon却十分不喜欢Barry,Barry也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将会毁于Bullingdon手中...

4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人称,冷静的叙述完全围绕着巴里,但是却几乎不用巴里的眼光去看。大库布里克是世界影坛的第一个全类型天才,李安是第二个。

45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一个人的逃避,或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努力,不过是命运借以最终达成的工具。放弃心灵真实以求获得社会地位,最终却是在浮华社会中逐步失去所有的真实,成为一个脂粉锦缎包裹下的空无。

50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暗黑版阿甘。巴里并非品质坏,而是没有品质,见缝就钻,见洞就插,不讲原则,没有坚守,所以他像具行尸走肉。无根之人的奥德赛,生命的最后阶段才算收获了点道德感。精英挺好的,应该争当精英,不过当成精赵就不酷了。最不可能斗过命运的就是小聪明,命运终究会把一切都夺回去。真小人也好过伪君子。

51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装上画框,挂到美术馆里去。

55分钟前
  • Jean
  • 推荐

Bloody hell!库神把科幻片、战争片、恐怖片、悬疑片、剧情片、cult片统统拍到极致也就罢了,我勒个去连英伦古典文艺片都拍成这样,你个天才老混蛋让BBC情何以堪啊!

57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传奇的f0.7镜头,传奇的全自然光烛光,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极趋沉闷的中心构图、调度、剪接、推进,一直到配乐的发挥和标准的两段结构。库老的古典主义传奇。

1小时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重看@新衡山,四星半;库布里克真乃技术狂人,画面如此讲究,看这光线和色彩流动的油画不过誉,每处的构图和站姿坐相都绝对精心排练过,非强迫症不能也;《红与黑》于连同类,《漂亮朋友》杜洛瓦共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在描述巴里儿子的死时,一直保持客观俯视态度的老库终于未能一直中立,以极其动情的方法渲染巴里丧子的悲痛(如那个从病床切到葬礼的蒙太奇),一下子击中了我。无可挑剔的华丽摄影和服饰曾被指摘为形式主义至上,但我以为这种形式恰好符合影片的内核,即璀璨外表下的空虚的灵魂。开篇的情欲戏太牛!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