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9X
When he offers his lips
Go for his throat
2 ) 知道为什么打真军还不火吗-宝拉x
暗黑的东欧森林,粗犷的地下重金属,颓废的眼眸,苍白的脸,绝望是片子的基调。像是中了诅咒一样,两位男女主演全都英年早逝,我们无法去揣测他们和毒品是不是有某种不解之缘才会早早麻痹了神经或是弄坏了身体直到死亡还是影片真的有那种颓废的魔力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命运成为他们血液里的流毒?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法国片,它带着很明显很惨烈的前苏联味道,无论是画面还是主演或是剧情,充满着苏联式隐忧和对解体的恐惧与不安和痛苦的回忆。
影片中饰演乐队指挥的正是主演叶卡捷琳娜的前夫专门导演解体伤痕电影的立陶宛导演沙鲁纳斯·巴塔斯,而主演叶卡捷琳娜本身也是在这一动荡环境下长大的巴黎外来者,我相信卡拉克斯写的剧本很大一些程度受到沙鲁纳斯·巴塔斯的想法建议和叶卡捷琳娜颓废眼神下复杂痛苦的启迪。与其说戏剧在暗示人生不如说其实冥冥注定,有时命运何尝不是量身订造的呢?卡拉克斯说他只和主演谈恋爱才能写下剧本,我相信他是比巴塔斯更了解叶卡捷琳娜的人,无奈改了十遍,历时7年,花光了短篇电影所攒下的钱。仍逃不过赔本赚不来吆喝的结局,读不懂那颓废眼神下的竟是看淡人生的死亡。两位男女主演也都像中了魔咒一样在若干年后死于非命,中了影片设下的惨烈圈套。不胜唏嘘。
皮埃尔遇见贝拉,只因为梦中看见的光影,飞蛾扑火似的冲向前去,他不在乎贝拉来自何方,只一厢情愿地相信她。就像王菲歌唱的一样:“手心胡乱长出纠缠的曲线”只是因为贝拉要他相信,她混沌的经历,从母亲死后被收养到父亲养母接她回去到家里有个新生命分享了她的爱再到一场大火摧毁了一切姑姑和她说那个曾经接你回家的男人是你的父亲 ,故事连她自己都编得语无伦次连说想不起来,为什么?很显然她不是忘了而是编不下去了,如果她说的是真的,她本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媒体请求分一份财产或者到大庄园对峙一番,可是没有!又或者她如果真是皮埃尔的姐姐她可以静静的看着他的幸福,不去打搅,可是又为什么频频打骚扰电话来暗示皮埃尔呢?为什么听得到她像祥林嫂那样抱怨这生活给她的不幸,不曾见她如何去争取?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信物也不曾和皮埃尔dna验证亲属,可是皮埃尔却还是那么奋不顾身地 相信了她,不仅是因为她是他的姐姐,他希望她还是 他的妻子,皮埃尔他抛弃了爱他的母亲和相爱的未婚妻和他爱的家乡,离开故乡朝着表哥给他的暗示---一个棕色波浪卷头发的女孩,巴黎,这一切似乎就像表哥设下的圈套一样,他不要荣华富贵,只因为去帮助一个素未相识的陌生人。
来到了异乡,冷眼,拮据,可是影片却描摹出一幅不切实际的画面来,这是宝拉剧本改了10遍的结果吗?皮埃尔花光了身上的钱他不是在思考着怎么赚钱养家,而是和自己的稿子过意不去,他变得和贝拉一样懒了,他手脚利索本来可以做做服务员拉拉货物,贝拉可以找点兼职缝缝衣服,顺便把小孩也带在身边,这样小屁孩就不用当留守儿童了,偏偏不切实际的地方就在三个大人都在的情况下,小屁孩还是在门口因为嘴臭被人打了,还打了一拳头就死了。贝拉曾经念叨过要去找工作,见她真找了吗?没有!证明太懒了,为啥搬到地下乐队库房,因为便宜?还是因为不思进取,还是因为导演想要无病呻吟一把?是不是和一般人到异乡的情况不同呢?现在说剧情,皮埃尔到了巴黎,连老妈都找不到,死在路上,露西借助表哥为啥一找就找到,还是证明那个表哥设局啊,皮埃尔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不知真假的姐姐就是眼线。、露西还是来了,因为爱情,她选择了留在已经半残的皮埃尔和情敌身边,如此的多余,可是贝拉竟然想跳海,皮埃尔因此落下小儿麻痹,贝拉到医院第一个看她的不是皮埃尔,不是露西,竟然是打酱油的表哥,还不能证明表哥是设这个圈套的幕后黑手吗,贝拉只是一个想畏罪自杀的棋子罢了,只有她知道中国餐馆里她真的笑了,但是笑的那么苍茫,心里藏着是不能说的秘密,不管她是不是皮埃尔的姐姐,
皮埃尔其实一直都没有疯掉,他像露西一样冷静,他也还爱着露西,但是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怀去试探和爱惜贝拉,当他发现自己只是圈套中的一员,他近似癫狂地冲向表哥,杀了他一切才能得到一种解脱,他找到是解脱是救赎,而贝拉找的是占有,她总希望能永远占用皮埃尔的爱,因为占有也带着愧疚她选择了义无反顾扑向尾随而来的警车,就像她一开始的怀疑一样,扑向的警车像是对道德对法律挑战,但结局很明显可悲的。打了真军还那么不知所云,无人问津,还票房毒药。可怜了,那么好的演员,每个演员演的都是那么卖力,传神。被无脑导演搞成十足的恐怖片,两颗可怕的头颅在血泊里游动,现在这两个主演真的都拜拜了,简直鬼片。更傻的是结尾啊,结尾。人民群众已经在现实的泥潭里水深火热,迫切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寻一丝希望,还搞一个女主角撞车扑街的画面,所以说但凡结尾是悲剧的戏一般票房评论都是悲剧。《新桥恋人》好歹算圆满,《坏血》还是悲中有喜,这部戏纯傻屌,一群愣头青打完鼓,一个疯子偷枪杀人,另一个疯子撞警车扑街妨碍公务,找虐?
3 ) 波拉X Pola X到Pola XI
昨天有人提及了它,本来是感觉还没写完不贴出来,而且这么长的一大堆文字说实在是分析得有点透了,作为个人观点已经完全压制了其他看法——即古典式的悲剧以及Pierre内心深处的Isabelle。
最初有曾打算分成十个小章,比如里面关于另一个三角关系都是跳过了。因为粗看觉得《波拉X》确实有不成熟欠圆说的弊病,但几个人物展开后发现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回头想,这样深究是否真有必要,其实说到底,我也不清楚,但既然是写了,总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1.Pierre
Pierre和母亲住在一起,有个即将结婚的女友。
Pierre是个小有成就的青年作家,但他把真实身份隐藏在笔名“阿拉丁”之后。
Pierre遇见了一个幽灵般有着黑褐色长发的女人面孔,总是在梦里或者现实偷偷注视着他,冥冥中他知道这个女人和自己有关,心中有了挥之不去的恐慌阴影。
卡拉克斯说Pierre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卡拉克斯的影片里如此,在麦尔维尔的小说笔下更是如此。麦尔维尔原著小说里的Pierre经受着哈姆雷特式的内心煎熬,彷徨与不安,焦躁与反抗。他以宽宏大量的信任接纳了姐姐,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
在《波拉X》里,Pierre的痛苦煎熬通过影片前后场景色调的反差以及Pierre的落难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眩目的光明与极致的黑暗。巴黎之前画面总有着金灿灿的发黄色调,温暖甜蜜;巴黎之后画面趋于灰冷凝重,Pierre总是身处嘈杂场所,地下乐队更是频繁地制造着刺耳声音。
有母亲呵护女友陪伴的日子终于结束,Pierre承担起姐姐需要的全部。在巴黎,Pierre完全不适应现实世界的规则,他偏激冲动,他对规则有着本能抗拒。
母亲去世、遗产旁落、被人鄙弃、腿脚残疾,Pierre选择的自我放逐如此彻底,陷入绝望中的Pierre文思泉涌,疯狂写作,他的头发和胡子冒长。他抛弃了过去光芒夺人的青春小说,选择了挖掘生命真实和本质的创作。他的奋不顾身恰恰应证着他身上的不成熟,果然他的书稿被拒,姐姐也得知了他的谎言。他的内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突对立,在喃念中他走上了毁灭一切的道路。
影片结局让我感受到了飞蛾扑火般的震撼,很久没有遇见过这般干脆凌厉的结局。与其说是毁灭一切,不如说是自我牺牲。绝望的终结,生命的覆灭,这另外一层是后话。
2.Pierre & Isabelle
Pierre和Isabelle构成了《波拉X》的全部,《波拉X》的晦涩在于故事主线并不明晰,这对姐弟的关系疏远左右着影片进程。姐弟乱伦本是血缘禁忌,影片不以为此为噱头反而安排了更多伏笔,其背后更为精妙的构思是一出古典式悲剧。
镜头跟着Pierre追逐Isabelle的脚步进入阴暗林地深处,枝叶蔓延,荒草杂乱。Isabelle在黑夜的树林里声音颤抖地讲述着记忆里的梦魇恐慌,鬼魅般的身影,模糊不清的呓语,令Pierre震撼不已的真相。Pierre必然地相信着眼前的瘦削女子便是自己姐姐——身世凄惨无人照顾的姐姐,他要拯救她,远离所有忧伤。
卡拉克斯只讲述了一半的故事,甚至可以说他混乱了。之前只注意着字幕来理解讲述,我是在看第二遍时才全神贯注去体验此中游离的恐怖感和黑夜的自然光。
Pierre宿命般地相信了Isabelle的倾诉,他不需要向母亲求证,他只想着与身边浮华决裂。他接纳她的一切,她的身体乃至她的灵魂,他们在暗红色的鲜血洪荒中挣扎,将要坠入深渊,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纠缠不放、难舍难分。
Isabelle对弟弟有着炽热而致命的爱恋,她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她弹奏着高低不成曲音的琴声。她脸色苍白面容瘦削,她分外害怕弟弟对她身份的怀疑,她提心吊胆着弟弟离她而去,而她将永远藏身于不见天日的黑暗之中。
Isabelle身份的扑朔迷离在于没有人能证实她是Pierre姐姐,Pierre无视的禁忌更像一出爱欲交织的悲剧,而一旦Isabelle身份告假,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精心而荒唐的骗局,这两种可能对于观众而言都是非常残忍。如此模棱两可不如说是卡拉克斯的失控,这应该是一出古典式悲剧,我宁愿相信Isabelle是Pierre心中的魔鬼,是Pierre的另一个自我,影片展现的正是Pierre通过姐姐Isabelle的寻找过程。
《波拉X》让人无法质疑Isabelle对弟弟的爱,即使她更多时候显得无助。直到结局也没道破Isabelle究竟是不是Pierre的姐姐。姑且相信她那句话:“我是你的姐姐,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只是那一刻Pierre已经满脸沉寂等候着命运判决。他再也不能像之前Isabelle投水时不做犹豫地跳入水中,挽救姐姐的生命。Isabelle的希望转瞬成空,眼看着弟弟被押上警车,她的眼神如此迷茫,她的表情如此绝望,死神的问候稍纵即逝地划过心尖。
3.Three Inseparables
多年后在Pierre和Thibault重逢的户外餐桌上,Thibault是如此形容他们和Lucie之间的关系,只不过现实状况在Thibault看来是“两个加上一个”,Pierre和Lucie马上就要走进教堂了。
两人的亲密程度让人相信他们过去大有来头,更可以肯定的是Thibault和Pierre一样深爱着Lucie,甚至来得更深。Thibault带着微笑祝福他们,却隐藏着什么。
Pierre和Lucie的关系看似美好实是脆弱的,Lucie身穿洁白婚纱站在一个高架上,摇摇欲坠的凶险。
婚礼前夕,Pierre和她道别后仓皇出走跑去了巴黎。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Thibault面对Pierre的求助冷若冰霜,言语刻薄,他甚至再三阻扰 Lucie与Pierre的会面并且告诉Isabelle真相。作为朋友、作为表哥,Thibault更像一个躲在背后窥视的阴谋家,他理所当然地接纳了本该属于Pierre的一切。Thibault意识到Pierre的疯狂举动会毁灭他,他纵容着他,却没想到最后也会引火烧身。
而事实上Lucie意识到了Pierre选择的牺牲,她不顾阻力来陪伴在Pierre身边。她生病咳嗽,奄奄一息,她看见了Pierre离她而去。
法国人管爱情鹦鹉叫The Inseparables,意即永不分离,浪漫之至,那片空阔的草地注视着Pierre、Thibault和Lucie三人的成长,《波拉X》在三人身上安排了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身份关系,不想终于还是要分道扬镳。影片另一三角关系是Pierre和两个女人,这里先行略过。
4.Isabelle、Marie、Lucie、Thibault
Isabelle是Pierre同父异母的姐姐;Marie是Pierre的母亲;Lucie、Pierre、和Thibault三人从小一起长大。
他们四人是影片中影响Pierre命运的重要人物。
影片开场就给了Pierre和所住别墅一个远景。草地如茵,喷灌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着七彩碎光。镜头开始了舒服的推摇抬升,透过窗户缝隙可以看见Marie还在熟睡中。
新的一天刚要开始,Pierre和Marie所拥有的就是这种幻梦般的生活,Pierre骑上父亲留下的摩托车走了,他去见未婚妻Lucie送她上班然后回家写作。影片中母子二人的称呼和举止表现得颇为暧昧,更有亲密无间的一层。于是Pierre的离去对于Marie更是难以承受的双重打击。
有次儿子回家后她察觉到了他隐瞒着心事,她看着他神情不安地跑进了房间。后来儿子一去不归,她请了侦探来寻找儿子下落。这个华贵妇人经受不起生命的玩笑,陷入了无限哀伤。
她像儿子往常一样骑上了摩托车,在漆黑的夜里疾驰,上方茂密的枝叶在灯光下、在夜幕里飞一般向后掠去。突然车头摇晃,猛然倒下,车子在地面打转摩擦。
葬礼上Thibault扶着Lucie,两人神色肃穆。Pierre躲在远处看着生死离别却不为所动,或许这只是幻象,他根本没有再回去过。
5.五十分钟的阳光
无论白昼或是黑夜,Pierre尽情享受着摩托车带来的速度感,和空气交锋驰骋于天地间的速度感。他往返于别墅和Lucie家,享受速度的快感也承担着事故发生的风险。第一次意外发生在追寻Isabelle的路上,那之后摩托车变得伤痕累累。
本该重要的角色被有意的轻描淡写——乔治.瓦伦布鲁斯,一名法国外交官。“父亲”这一角色在《波拉X》里着墨不多,甚至只留下一个名字,但他却给 Pierre留下了可观遗产和辆其貌不扬的摩托车,甚至他还直接联系着姐姐Isabelle(这也是她和弟弟关系连结的纽带)。于是不难理解Pierre 看到姐姐面对父亲的传记书而毫无反应的震惊,他的绝望几乎让他窒息。
《波拉X》前半部分有着太多美丽的风光景色,但明媚阳光只有五十分钟。五十分钟的故事后,Pierre带着姐姐三人来到了巴黎,行走,没有停留,如此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同行小姑娘离奇地惨死,给他们内心抹上了浓重阴影。
他们在一个废弃厂房居住了下来,那里仿佛恐怖分子的老巢。一个成天演练的地下乐队,他们激情澎湃地制作着噪音般的乐曲,相似场景前后出现了多次。时而充满荒谬感,时而预示着主人公的焦虑不安。
他们和Pierre一样有着颠覆现实世界的梦想甚至是图谋,只不过他们通过音乐传达而Pierre付诸笔端。没有人知道他们最后会不会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懑不满,事实上打靶场的枪声制造了这般假象。他们帮忙赶走了Pierre面目可憎的表哥;雨水冲刷玻璃窗的夜里,乐队指挥和Pierre交谈甚欢。最后, Pierre在那里找到了两把枪用以表达他对现实真相的不满,他走向了牺牲的祭坛。
6.人物、场景、符号
《波拉X》里的人物绝不单薄,影片总是包含着欲说还休的含蓄,往往点到即止。Thibault并非脸上写着“坏”字的反面角色,他的出现恰好是在Pierre 临近结婚,他给Pierre指示着在远处偷窥的女子。Luice也不是只会悲伤哭泣的贵族小姐,她追随着Pierre,她知道他在燃烧,即将枯竭,明知无法说服又不能离去。
在面对人间美好唾手可得时,Pierre所做的选择和牺牲是将它们统统抛之身后,非要穷追影片的破绽在于他并非真要逃避某种真相,而姐姐和母亲之间并非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矛盾,设置这两个带有对立色彩的人物符号让整个悲剧出现来得更为突然。
《波拉X》安排了漆黑的森林、指引新生的姐姐、离奇死亡的小女孩、废弃的地下厂房,散落的符号在悲剧作品都能一一对应,Pierre所做的选择和牺牲必然影响着身边人,他的决裂不计后果,无论是姐姐、女友乃至母亲,最终难逃宿命。
他的命运悲剧呈现了卡拉克斯的影像里面,令人匪夷所思又心有余悸,可能这并非是他本意,但在麦尔维尔小说里Pierre内心煎熬绝对是来得暴风骤雨一般,命运冲突尤为剧烈。
影片比较起小说在叙事上平和了不少,接近结尾所有散落支线被并归到一个地点:巴黎某个街头。Pierre拿着两把枪,枪口慢慢探进Thibault嘴里。Pierre坚决地轰掉了他——大概唯有这般惨烈手段方能证明他是何等的恨之入骨。玻璃碎片洒落一地。
Pierre死寂般被警察带走后,姐姐也消失在了人世间,记忆里只剩下Luice哭泣的泪水。
开头60秒的黑白记录片,飞机呼啸而过,炮弹倾泄般砸向墓地,灰飞湮灭。卡拉克斯说是波黑的战况让他有了这种噩梦体验,飞机和炮弹不仅想摧毁一切,还想毁灭掉记忆。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73185/ 4 ) 卡拉克斯最好的电影<波拉X>
还记得看这部电影时候的那种激动,酣畅淋漓的痛,觉得她能涉及到东西太多了!震撼......
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作者)的作品Pierre, ou les Ambiguites 改编的,Pola是小说法文名Pierre, ou les Ambiguities的简写,X表示这是剧本的第十个版本.
(为了使大家更深的理解麦尔维尔,下面文字转自:格非)
麦尔维尔给霍桑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诉霍桑"我写了一本坏书,但它却像绵羊一样洁白无瑕"。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麦尔维尔对霍桑的这个短篇《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推崇备至,认为它写得"像但丁一样深刻",我也觉得,它是霍桑 小说中最完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古德曼(Goodman)的清教徒在黄昏时分告别他的妻子费丝(Faith)去参加一个妖魔的聚会。这个故事表面上写得温文尔雅,但实际上却极为可怕。我说它可怕,并不是指古德曼受到引诱这个外在事实,而是指他受诱惑赶赴"瓦卜吉司之夜"式的聚会时内心死亡的过程(哥德和布尔加科夫都写过这个寓言,但我认为霍桑的形式更为优美)。他的恐惧在于,在受妖魔诱惑的人当中不仅有教长,还有同村农妇和乡亲,在这个年轻的人心底里弥漫着的巨大的绝望之中,他还有一个潜在而脆弱的希望,那就是他的妻子,那个像新鲜苹果一样的费丝尚未受到引诱,费丝成了他理智、信念、道德的唯一寄托和安慰。然而,不幸终于还是发生了:一阵妖风过后,空中飘落下一块红色的纱巾。同时,他看到了费丝亦在赴会的途中。而且像自己的行为一样,对方亦欺骗了他。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是,在妖魔聚会的人群中,他们彼此都发现了对方,彼此都明白对方深邃内心,既羞愧,又恐惧,以至于不敢打量对方。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小说的故事中,这个赶赴妖魔聚会的事件也许根本就没有发生,从霍桑闪烁其辞的文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事件也许只是古德曼·布朗所做的一个梦。但不管如何,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此之变,古德曼·布朗的内心彻底枯萎了。他不和任何人说话,在忧愁中死去。在这里,霍桑在极为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念,魔鬼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个人被这个恶魔抓住以至于崩溃,亦无什么明确的社会学原因,人可以因为一个梦,或是某个意念的突然闪现而成为内心的囚徒并导致毁灭。
我觉得这段文字跟电影的节奏很像,电影一开始的那种安详,到后面的疯狂.更深的理解麦尔维尔跟他作品然后去解读电影<波拉X>.
希望大家讨论一下!!!!!!
5 ) 乱伦是否也能用纯洁形容?
导演Carax 最初给出的画面野心很强,轰炸机呼啸而过,强烈的力度互相撕裂交战双方。导演想援引或者引申的,或许就是战争的双方所持有的敌对信念。信念很小,埋藏在一个人心里,但是它会涌现出来,在人性的不完整下错乱起来。这是对最初战争画面的解读。
如田园诗般的庄园风景里,风华正茂的Pierre骑着摩托车在丛林里随风驰骋,他去到渡河外的庄园找他纯情的未婚妻,送她去车站上班后,回到家里和后妈亲昵嬉戏,然后开始写作。他的生活富足又完美,影片的开头不但是人物的衣着和天气,都充满了明快和阳光,与后面的黑暗和慷慨激昂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完美中又留下了2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个是Pierre不愿意接受自己是“阿拉丁”的畅销小说作家,可见对于超越自己有强烈、纯粹的向往;另一个是Pierre和Lucie纯粹的爱情中,Lucie对于爱情间不保留任何秘密的少女纯情令Pierre陷入痛苦。
离和Lucie结婚的日子不到一个月了,在Pierre的梦境中出现了这么一个黑色披头长发、衣着邋遢的女人,这梦境如宿命一般缠绕着Pierre, 一次被追踪和一次邂逅之后,Pierre终于和这个在梦境中,但又真实存在的女人见面了。这个生活在黑色记忆中的流浪回归女人,是Pierre同父异母的姐姐(或者根本就是她拟想杜撰从头欺骗Pierre),在阴暗的清晨丛林里向Pierre鬼魅的讲述了她的悲惨境遇,告诉Pierre她说的都是事实。而Pierre或许就有这样的宿命,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抚慰姐姐灵魂的使命,匆匆抛弃了Lucie,和Marie以决绝的方式不回头离别。一团青春的青焰投奔了Isabelle那不尤己的黑暗流淌之中,和Isabelle 一行4人来到巴黎。
Pierre是善良的,但是也和社会群体格格不入。所以可以见到他带Isabelle 及姑姑、小姑娘3人到动物园时,本能的对小姑娘的照顾和疼爱,也可以看到他和出租车司机恶语相向以及不合情理的强硬要求;现金的耗尽以及小女孩的意外之死,让他们不得不又背起行囊,来到了Isabelle和她姑姑所处的乌托邦般的地下之城(旧工业厂区改造而成)。Carax的每个小情节里都蕴含了欲言又止的情景,就像小女孩的死,她对着来往的行人,却只会恨恨并机械的说“肮脏的烂人”,以致终于被一个激怒的成年人一巴掌打晕了过去。另外就是姑姑的无身份,没有给小女孩治病,结果就不幸离世了。这里面似乎蕴含着战争所给小女孩带来的阴影,这阴影和Isabelle以及她姑姑的性格同出一辙,黑暗不见底,不管是地上或者河里都漂着亡去的尸体。
乌托邦之城,这个废弃的旧工业区,就像一个地下反抗组织,自给自足的养着鸡鸭羊马,三五成群开着电脑坐在一起,正规的事情则是排练激进的异端工业摇滚。这里的人就在这灰暗废弃中偏执又自认为真正存在着的活着。Pierre是个纯真的青年,他不知道所在的是什么地方,他是被Isabelle带来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Pierre写了3章被编辑部认为是语无伦次、淫秽的抄袭之作,在这里瘸了腿,瘦弱及多病邋遢起来。而Isabelle,在这里宁静又赖以生活的,是拉一个无音律可言的晦涩手风琴。Pierre向 Isabelle寻求安慰,安静的躺在Isabelle 的腿上。Isabelle对弟弟充满了爱恋和感情,从Pierre的脸颊一直吻到唇,Pierre这样并无深刻的社会准则的青年,所感受到的只是对Isabelle情爱从心灵到身体的接受。两人也就出现了在黑暗光影中的一组细腻乱伦的性爱。这段不伦之爱,则一直保留到Pierre的暴殄杀人以及Isabelle的以死名爱。
Marie驾着Pierre的摩托狂奔,烟熏妆的眼影随着风吹的泪痕一直拉到长发,凌乱的睡衣也随风飘开,孤独的生活和赖以维系的Pierre的离去,让她失了魂魄,亡在狂乱的摩托轮下。Pierre并不回头,拒绝接受遗产,不见亲人,躲在葬礼的墓碑角落里。也许只有悲伤的Lucie能引起些许他的恻隐之心。Marie死后,Lucie跑到乌托邦去追随Pierre,她知道Pierre在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而去救赎Isabelle, Lucie跟Pierre说,再也不想探究爱情里的秘密,让Pierre留下她,假扮成Pierre的表妹,虽然无知,但也让她在这危险之中陪伴Pierre。Pierre对Lucie的爱还保留如初。最终Lucie成了这段不伦之恋的一个忠贞的陪葬品,但她却是这里面所有人中孱弱但最纯真可爱勇敢的人。
Pierre告诉Lucie只要拿到了3章初稿的稿酬,就一起离开乌托邦。Lucie也说可以病好以后,去做讲座赚些小钱;听到对话的Isabelle哭着说自己也要找份工作赚钱,也只成了恋人絮语,毫无可行。Pierre还参加了一次电视直播,对他以阿拉丁为笔名时期的作品做访谈,但是他当场暴跳如雷,和自己的彻底决裂,已经不能再接受装扮以往的自己,他走上了牺牲自己的不归之路。久久盼来的回信,就像前面说的,编辑部认为是语无伦次、淫秽的抄袭之作。同时加上Isabelle知道了Lucie的真实身份,这两件事让Pierre的逃离乌托邦彻底粉碎。拐杖暴击乌托邦头领,以及对Thibault的双枪插嘴爆头,让Pierre如流星一样,划下了他逝去的光轨,Pierre由此心已死去,呆呆的向后踉跄并被路人放倒。Isabelle眼见Pierre的牺牲,也以身殉情。Lucie则被弟弟拦住,在人群中痛哭流涕。
最让人值得怜悯的算是Lucie,一直都在付出,却一直被动,被Pierre抛弃痛苦,最后又看着Pierre被扔进车上。Lucie是个配角,但是她确是这众生中应该得到美满和幸福的平凡人,碰到这样坎坷的历程,让人怜悯。
6 ) 扣错扣子
有句话说,扣错第一颗扣子,每一颗扣子都会扣错。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关系就是如此。这是一个作家自我毁灭的故事。
男主角一直认为他的家庭关系存在俄狄浦斯式的错位。他的外交官父亲实际上是他的祖父,他家中的姐姐(德纳芙)实际上是他的母亲,他的“表哥”实际上是他的父亲,他的未婚妻露西实际上是他的亲妹妹(或姐姐),那个疯女人是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他的祖父和他的母亲生下了他,他的父亲又要夺走他的妹妹,而他又和自己的女儿乱伦。他继承了杀父娶母的家族传统,他是死于自己家族的乱伦。
于是可以理解为何他的母亲要在他与孙女伊莎贝尔私奔后自杀,因为德纳芙、伊莎贝尔、露西是一个人。露西之所以要跟着男主角并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为了摆脱“表哥”、她的父亲,摆脱父女乱伦的命运;伊莎贝尔之所以撞车自杀不是因为男主角的弑父,而是因为她是这个家族第一个受害女性德纳芙的影子。男主角与其亲生女儿伊莎贝尔私奔,这使得男主角的母亲德纳芙陷入被儿子羞辱的境地,于是她像俄狄浦斯的母亲一样自杀。
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梦中,他和女儿伊莎贝尔在漭漭血海中沉浮。也可以理解片头波黑战争的画面,即人的原罪。
其他《Pola X》影评精选:
http://www.douban.com/note/208394007/ 7 ) Pola X
无法形容那种颠狂.凌晨四点半,当两个小时的片长打出"谢谢观赏"的字幕,我和电影一起疯了.不能就这样过了,想写点什么.
在现代背景下,电影演绎了19世纪的古典小说,住在古堡里的王子Pierre,即将迎娶美丽的公主Lucie,却因为一次遇到梦境中的女人,而爱上了自称是被其亲和后母遗弃的姐姐Isabelle.王子为了灰姑娘逃离优越的生活,试图探索生活的真相.与这个轻微疯癫的灰姑娘在一起,他们流离失所,贫病交加.而美丽的公主也尾随而来,心甘情愿的留下.最后男主角希望破灭,他开枪打死加害自己的表弟,而灰姑娘在警车开走的刹那撞死在车流间.
因为坏血,我变成了卡霍的死忠,虽然不指望Pola X能再度给我一次心灵和视觉的震颤,最后却并没有太多失望.我会偏爱某一类电影,他们有疯狂,谵妄,梦幻交织的内心,最后绝望,直至死亡.从Last tango in paris到The dreamers,从坏血到Pola X,可见一斑.
本片和坏血有着一个相同的三角关系架构.男主角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女友,爱上另一个女人,执着的女孩找到男主角,默默的用自己的爱支持男主人公对另一个女人的爱.两部电影,我都是女配角的支持者.坏血,因为Julie Delpy惊为天人的美貌;Pola X,因为Lucie的伟大的爱和勇气.可以说,Lucie娇弱的身体来到陋室的那对男女面前,是全剧最感动我的地方.
导演选角居然也有思维惯性.两个女配角的扮演者相貌神似;而女主角,都有如花瓶般木讷.两片相隔13年,导演仿佛在13年后找来了又一个Julie Delpy,延续了一代美女在我心中依然鲜活着的年轻与美丽.女主人公Isabelle一角虽然与坏血中的Anna出入较大,可我仍然觉得角色受限于影片,缺乏说服力.
看Pola X之前我对此片本身毫无概念,唯一记得的是蓝门里情人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影片中的性爱场面描写很完美.2小时里,我一直在等待完美的出现,看过以后方才明白,"完美"的评价是认真的.一直这样认为,真正完美的性爱场面不是大胆或者艺术就够了,它应该感动你.对于这样一段姐弟间的不伦之恋,之前的影片里我一直怀着暧昧的态度.直到看过这段性爱描写,我终于认同.他们的身体和他们的心一样,是彼此需要的,是不能分开的.
电影的结局,一声枪响,一次车祸,这个离奇的故事嘎然而止.我想起了Last tango in paris结局的那一声枪响,悲凉是相同的.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不需要讨论道德标准或者社会规范,每个人都有忠于内心和表达自我的权利.
有人说,卡霍是自恋狂,他谈了四次恋爱,完成了四部作品,爱的是四个女主角.电影结束了,恋爱也结束了,过程和结局都在电影里.即便这个低产的导演只是拍自己的爱情给我们看,我仍然受用于他的风格,欣赏并为之信奉.
2006/3/18
擁有白色的寧靜、明亮的高貴,卻等待著一個黑色的秘密、一個宿命的冥冥注定來奮不顧身地從頭開始,奔向自由。創作者相信著細若遊絲的本能,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而旋即那深刻的黑色現實是作家難以招架的,「真相」的苦難與當頭棒喝,使得他夢似的信念似乎越來越成為虛構。而曾經明亮的生活亦再度入侵,更加讓人脆弱、懷疑、遺憾又焦灼。創作者最後是無法面對真相,無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揭穿的。對自我與真實的野心,總是和絕望相輔相成,讓人在偏執中自毀。卡拉克斯太過於厲害了
让人着迷的一部影片,我觉得Isabelle 只是Pierre 逃离看似阳光明媚其实充满虚伪和谎言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借口,Isabelle 的苦难如此骇人离他如此之近,给了他抛弃一起的勇气。最喜欢的一段是Pierre 带这三个流浪的女人去中国人开的夜店里听歌,那时候他既温柔又伟大,让人真想狠狠亲一把。
我不相信这片主题是爱情,它更像是对人性的悲观判决书,在梦魇般的影像里,卡拉克斯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与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與卡拉克斯之前的三部曲比起來,風格相去甚遠,但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次轉型,也暴露出卡拉克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缺乏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單獨挑某個段落出來看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國男人唱歌時的紅色調,地下重金屬所營造的氛圍感,可一旦把段落拼湊成一個整體,便看不清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男主選擇為愛私奔,可能是逃避固有生活所施予他的一切的藉口,但後面不只是男主,另外兩個女人的一連串的行為動機都令人匪夷所思。當然可以解釋為向三十多年前的法國新浪潮,特別是向戈達爾致敬,但在1999年仍然用這種方式講述故事還是過於保守了。大尺度的噱頭在這部片子也沒有被很好地展現出來。可惜兩位主演犧牲了這麼多,結果最後呈現的是一團黑,啥都看不見。
感觉上比较一般,不如以前的作品好,但是形式上却又很让人欣慰.
尼玛,看到流浪女独白那么长一段,就骇到彻底放弃了。观影姿势水平不够哇
真好啊,最近被科学发展观弄弱智了,说不出了,最后树枝的镜头真好真好真好!
卡拉克斯的片子可以总结为“明明很墨迹很自恋但就是很喜欢”,这种绝望的情绪还真的只有他有种特别的感染力。女主角神似Sasha P, 美爆。可惜两位主角都已经离世了,令人叹息
我疯了,彻底失去理智。结尾的摄影机到了哪里?一片密不透风的深林,是的,9年前Laura Palmer在此遁入守夜门,17年后我们会误以为库珀在这里重新领回了她。如果贝尔蒙多在筋疲力尽的最后一瘸一拐地走入的,是新浪潮往后十年肆意横行的光明坦途的话,卡拉克斯就在用德帕迪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踉跄宣告浪潮彻底烧为灰烬。世纪末,借着一个在文明错误的交媾中而生,又不可能被文明消化的“怪瘤”,卡拉克斯唯一一次,也是告别仪式一般地沉入了刻板印象的世界中,在这里复仇一般徒劳地奔波,发热般地写作,毫不留情地自嘲,也得偿所愿地被人击倒在地。这是专属于电影的通道,布满奇特的空间,经由噩梦般的绝望,它会通向13年后的那个酒店房间——在那里真相将不再重要,当年愤怒至麻木的年轻人要说出这句话,“是,我被骗了,那又如何?”
还是卡拉克斯一贯的癫狂与颓丧,试图用具象化的情节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加上男主作家的身份,现实与虚构交织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理解析,所有暧昧不明浮出水面,投射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身上继续着这场畸恋。最后男主暴走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想到德尼·拉旺,卡拉克斯真是钟意这种奋不顾身的长途奔走,好似一头失心疯的兽一般,吉约姆诠释得也不错。
一部“正常”的电影成了卡拉克斯维度的奇特。底色是诱人的。看得一波三折,在都糊的情况下辗转了被迅雷吞了片段的原声版、十八线黄网在线无字版、最后是完整的配音版。特别希望能在大银幕二刷。卡拉克斯长片补齐。《坏血》>《神圣车行》>《新桥恋人》>《男孩遇见女孩》>《宝拉X》。《坏血》是知觉的胜利,《神圣车行》是概念的胜利,结合《东京!》不难感觉到新世纪的卡拉克斯视野在不断放广(两性之外),献上最好的祝福,愿长寿、顺利、常常想说、想说就说!
演员很漂亮,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土豆上的是CJ无肉版,并且翻译憋脚死了,连语言的顺畅事件的表达清淅都做不到,一味试图“文艺腔”各种形容词、伪诗化。害我浪费时间看完全片都不知道讲了啥,男主角一毛钱突然打了鸡血表示要和伊沙贝拉一块,前因后果完全不清楚,我了个去。
很堕落很癫狂的故事可惜没完全拍好 前半段几乎是电视剧后面才渐入状况但期间的衔接可以说是断裂的 还有很多场面显然在导演脑海里但拍不出来 都是改自古典小说有点Zulawski的意思但没他的条理和调度.女主好美好美...最神奇的是这片里竟然还有Rammstein出演
他们嘲笑中国人唱卡拉OK.
非要那样吗?!压抑S了,受不了!觉得影评强过电影本身。因为太短的时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让人消化不了。任何爱恨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没有交待清楚,就有牵强的感觉。
レオス・カラックス『ポーラX』看得心绞痛,哭死了。想起尼采那句:“当一个人望向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向你。”真想找来大师海灵格为皮埃尔做个家排,也许会深入灵魂黑暗幽邃的腹地,发现这宿命的爱痛纠结,究竟在哪一日落种,根植在哪一处。
我知道這是多麼的自我陶醉。所以我得到的震撼是如此強烈。沒救了。
情感的偏执只是幌子,但幌子迷乱人眼。痴缠至此丝方尽。前半部太情节,无论是剧本还是拍摄手法。
好好活着不行么?为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妹妹竟然抛弃了姐姐甚至未婚妻,然后操了自己的妹妹!!无语了。男主自从瘸了之后步速大有提升……
古典式的悲剧,荒诞性的现实,那片模糊不清的森林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梦境中的长发女人,成为了他生命中忘却不了的痛苦回忆,尽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人物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悲剧性结局的发生,一切悲剧的开始全都源于禁忌之恋在无意识下的诞生。黑夜中的缠绵,地下室的嘈杂,空房间的沉闷,是爱情的余温支撑着他艰难前行,他不停的奔跑试图摆脱梦魔的纠缠,却陷入了鲜红的欲望之池,渺小的生命成为了血海的养料,而他的灵魂也在渐渐变得稀薄。当怀里的稿子洒落满地,冰冷的手枪喷射出火焰,命运的窘迫让他无处遁形,在无尽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哀中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她声嘶力竭的呐喊叫不醒他沉睡的内心,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挽留的意识,就像一具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呆滞在了原地,他走向了无尽的黑暗,她投入了死亡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