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女与出走男

喜剧片日本2015

主演:大泉洋,户田惠梨香,满岛光,内山理名,阳月华,木村绿子,木场胜己,神野三铃,武田真治,北村有起哉,桥本润,山崎一,磨赤儿,中村贺津雄,树木希林,堤真一,山崎努,高畑淳子

导演:原田真人

播放地址

 剧照

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2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3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4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5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6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3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4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5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6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7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8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19投靠女与出走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35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位于镰仓的东庆寺得到幕府的支持,可以向饱受苦难婚姻折磨的女性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成功和夫家断绝关系。这一日,不法商人堀切屋三郎卫门(堤真一 饰)的小妾阿吟(满岛光 饰)以及被混蛋丈夫(武田真治 饰)残酷剥削的铁匠阿茹(户田惠梨香 饰)结伴来到东庆寺,并且认识了寺脚下御用宿柏屋主人源兵卫(树木希林 饰)的外甥信次郎(大泉洋 饰)。信次郎是一名见习医生,他利用医术尝试着治疗阿茹的烧伤,同时希望记录下女性们的遭遇写出传世剧本。有着不同背景的女性们相继前来,她们共同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上……  本片以井上厦的小说《東慶寺花だより》为参考改编而成。

 长篇影评

 1 ) 关于这部作品,关于法秀尼

记一些零零碎碎的随感。

【1】原田监督制作得太用心,不愧是一直想拍时代剧的导演啊……话说台词和情节都比较戏剧腔,演员也选了不少舞台役者,非常对我的口味。作品的背景设定比较复杂,看得出导演在尽力不破坏叙事步调的前提下向观众解释和展示一些大环境,比如奢侈禁止令下的风貌,入山的流程,东庆寺的条条规规等等。基本上做到了条理清晰,也是不容易。

【2】不少人觉得剪辑散了点,但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对煽情失去了兴趣吧【喂】就觉得影片中的悲喜都处理得刚刚好,不会用力过猛,这样信息量也比较密集。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有点松懈之感。据说一开始写出的剧本非常之厚,估计能拍到4个小时,导演不得已删去了许多场景,如今的成品多少有点妥协的痕迹。

【3】导演在评论音轨里说,他原本拟的片名是《徒花》(adabana),然而松竹方面无一人买账,都倾向于更轻快的片名,最终改成了《駆込み女と駆出し男》。
徒花,即是不会结果的花,没记错的话片中两次提及。第一次是回忆片段中马琴先生给女主Jogo题字,题的是“あだばな はべらず”,前半句就是“徒花”。第二次是信次郎被堀切屋严刑逼供【误】后,信次郎说出了阿吟离缘的真相,并说阿吟有一种“あだ(ada)っぽさ”,有如徒花(adabana)。
即是说,Jogo和阿吟这两个主要的女角都被导演用“徒花”形容了一遍。
看到不少人说一开始以为这部是搞笑片,我也只能一声叹息。。。要是用了《徒花》该多好。现在的片名只是个没有内涵的文字游戏而已。

【4】影片中的副线和小插曲都是亮点,竹荚鱼姐妹在日饭中也广受好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在柏屋干活的阿种,肩负着自己的不幸,却像小动物一样非常可爱。原作里利平和阿胜有一个女儿美代,感觉影片中的阿种就像被删去的美代的化身一样。(尽管年龄和设定都完全不同)导演在评论音轨里爆料说演阿种的松本若菜被树木希林奶奶吐槽,说这姑娘太漂亮了肯定演不了需要全程歪着嘴巴的哑姑娘,其实她演得很好啊。

【5】感觉导演是借着离缘的主题来讲一些小人物的抗争故事,有女权对男权的抗争(离缘),民众对强权的抗争(对奢侈禁止令的种种反抗,吉原妓女出逃,堀切屋的最后一战),宗教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抗争(基督教)。可能这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最主要理由吧,鸡蛋砸向高墙的姿态令人动容,而原田监督毫无疑问地站在鸡蛋的一边,令我弱小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啥】。

【6】基督教的部分,原本可以成为点睛之笔的,但成品出来我却觉得接近槽点了……
在现实中,东庆寺的遗留物里被发现有圣饼箱,因此有观点认为东庆寺曾经暗中救济和庇护受到迫害的基督教徒。这是一段佳话,加到影片中也是正解,但表现得实在太暧昧和误导了……
按导演在见面会上说的,他的设定是法秀尼热衷于研究西洋的教会救济制度,想加以借鉴,因此秘密的房间里有圣母像,还收藏了许多禁书,而法秀尼本人并不是基督徒。导演还在音轨评论里说,他特意不把圣母像拍清楚,以免观众误会法秀尼是基督徒……
我只想说,您这么个拍法,观众都已经齐刷刷地误会了好么!ORZ
如果是按导演的设定,那法秀尼奔向秘密房间的时候为什么如此急切啊,还用手缓缓抚摸那一排书,眼神里全是死宅见到了精神食粮的饥渴orz……根本说不通。
(顺便一提那个手的特写镜头好·性·感(¯﹃¯),我终于理解那些说法秀尼色气的日本直男了orz)……
最后这条线戛然而止,真有点“我XX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总之完全看不出导演的意图啊有木有。
另外,影片中的玉虫出身于地下基督教家庭,遭到迫害被切去了祈祷的双手,之后为了生存而伪装自己的真实信仰,当了鸟居耀藏的手下。在法秀尼的秘密房间里看到圣母像和基督教相关的禁书之后,玉虫受到触动而倒戈,决定留在寺内度过余生。某字幕组的翻译错了。

【7】关于法秀尼,某字幕组翻译的是“主持”,其实她是“主持代行”,日语原文是“院代”。东庆寺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主持的状态,期间管事的尼僧都被称为“院代”。

【8】法秀尼在原作中是一个帅炸的人物,一共只出场了三章(好像是),但每一次出场都超有存在感……这个人物到了导演手里,有所删减亦有所丰盈。
其实我挺希望影片稍微提一下法秀尼的出身,她是水户德川家的第十三位公主,却自幼喜爱兵法和剑道,十三岁时已经能攻破剑术教练的一招了orz。她的父亲见此,便觉得这个女儿(太彪悍了)将来肯定嫁不到好人家,于是把她送去了东庆寺。这段出身还挺有信息量的,可惜影片里一点没提www
另外法秀尼是个头脑精明的人,不仅肃正了寺内的风气还打理起财务来,把收来的银子拿去放贷,收回的利息作为寺内的经费什么的,总之很会为东庆寺敛财。影片里也没有提及这点。
然后,影片里源兵卫有一句台词,说院代为人太纯洁了,全然不能理解人的恶意和阴谋之类。这句话叫我哭笑不得,虽然是很萌,但怎么觉得院代的形象变得蠢蠢的( ̄▽ ̄")更别说她的生理卫生知识根本为零【爆】而且日常还有点公主病,每当说不过别人就用吼的是怎么回事( ̄▽ ̄")
还有,影片中法秀尼的第一人称是“法秀”……“法秀代你看”“法秀批准了”“法秀是这么认为的”……我的天,好萌啊……原作里明明只是普通地用“我”(わたし)而已。
总而言之,觉得电影里的法秀尼略蠢萌……( ̄▽ ̄")和信次郎站一起就是活脱脱的一对搞笑组合嘛。
不过比原作更丰盈的部分是,电影里的法秀尼思想前卫,眼界宽广,在强权打击舶来品的环境下仍然包容西方的宗教,还会撑小洋伞,感觉是走在潮流尖端的我行我素姫様尼僧一枚www

【9】最后,画面真是拍得太美,片头也令人震撼,原田导演的老电影情怀大爆发。而且作为一部时代剧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不愧是原田监督,鼓掌~

 2 ) 大时代的小女人们

在那个慌乱的年代,男人尚且没有立足之地,何况宛若秋水的女人们。于是,有了东庆寺这个为女性生存权利而奋争的地方。一袭玄衣,青灯古佛,它替被男人们蹂躏的女人们寻求自由,也教给她们生活下去的意义。这里走出了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最后变得坚强自信的静儿、为爱离家最后徒花般凋零的阿吟、满腔仇恨最后坦然释怀云游天下的阿悠、令人堕泪的竹荚鱼姐妹、因缺乏爱而幻想到花痴的阿雪、本是密探想颠覆东庆寺却诚心皈依的玉虫、还有冷萌的法秀、柏屋里自若的源兵卫、搞笑的阿胜、可怜的阿种。。。。。。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有那个时代为她们刻下的烙印,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男人们留下的痕迹,它们无法被抹去,也不能被忘记,而东庆寺,也没有像其他寺院一样要求她们斩断三千烦恼丝,在佛经中求索余生。只是轻轻地将她们之前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并用两年的准备时间为她们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我觉得,这比削发为尼,忘却红尘更有人情味吧。

 3 ) 东庆寺轶事

首先要承认,我是为了法秀尼去看的,原著什么的功课基本没做。就看了个简介,历史背景完全没了解,力求做个合格的ume脑残粉(喂

之前就听说这剧的台词极难,字幕又很不靠谱,在我担心了半天之后,观影当天还头疼欲裂基本没法处理外语。处于日语也基本没听进去,英文字幕更是一个字没看,在开头的江户歌谣一个字都不懂的情况下直接投奔去了中文字幕。其实字幕也还行,除了名字翻译太不靠谱,显示出翻译者压根连电影官网都没看过的事实之外,都已经翻成大白话的英文了,中文更加是白话了(虽然翻错还是没有避免)

个人比较喜欢的线路,吟,吟,吟!虽然之后故事被浪漫化了,觉得有些俗,但确实全剧最最完整的故事线。而且充满了戏剧性,有伏笔有高潮。最后的结局也是催人泪下,尽管我并没真的哭XD

另外是那个帮助从小被拐卖的双胞胎妹妹脱离妓籍的一家人。2年的隐忍和坚持,就为了能一家人重新团聚。和妓院的人对峙那段,大泉洋和桥本狂飙演技,真是看得好畅快。但是……桥本的角色名字叫三八(真的),于是字幕打出“我的名字叫三八”的时候,全场狂笑。

柏屋是个亮点,负责调停的老太太真是老戏骨,担任调停重则的沉稳,对前来求助女性的怜悯,作为长者对世事的洞察,都透过屏幕点点滴滴得传递了过来。柏屋老板娘也是非常有趣的角色,和信次郎的对话充满了笑点,一针见血的吐槽他。但实际对来到客栈的每个人都非常温柔。客栈的食事场面非常温馨,锅里升起的水汽,拜访着着食桌的众人,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

因为我没做过功课,我以为院代再怎么也是个高冷的角色。事实证明我错了,我怎么可以期待ume演个完全正经的角色呢(喂)院代sama我爱你!和大泉洋在剧里也完全是漫才控比,承包了一半多的笑点。从开场高冷得站在寺门内,威风凛凛得射箭,再到一步步崩坏的搞笑场面,笑死我了。那些个瞪眼睛,咆哮的表情,完全就是在演ume本人。

大泉真是全剧的开心果,本来这个题材是有点沉重的,但有个卷毛叔之后就处处是笑点。看完之后真是好喜欢卷毛叔来着。

女主……咳咳,其实我觉得户田这个角色不够出彩也不够讨巧。这剧的女演员阵容强大,户田其实有点hold不住。不过她好歹是有女主光环的,开始女汉子形象其实还挺有萌点。后来就,淹没在其他人的闪光点里面了。最后的性格转变,我个人觉得有点突兀。

本剧最突兀的莫过于硬把基督教加进去,基友告诉我,东庆寺历史上确实算是基督教徒的避难所。但电影里硬把这个元素加进去之后,就显得有些奇怪。好像只为了解释为什么那个间谍最后没告密一样……作为一个曾受过残酷肉体痛苦,并且为酷吏做密探的女人,最后看到耶稣像就突然转投到东庆寺那边,我觉得无法解释啊!虽然距离她本人说,自己从小是基督徒,只是因为幕府严苛镇压的关系谁都不知道。还是我自己脑补她就是因为被发现是基督徒才受到了酷刑,突然发现东庆寺是个能容纳她信仰的地方,所以才愿意帮助寺里才比较合理吧。

 4 ) 一部疑问很多的好电影

不知道我是怎么找到的这部电影,并未搜索和影片有关的演职员,大概是搜索某部片子,相似结果中发现有部喜剧,于是就放入了下载目录,很可能是这样。

现在看电影很少看两遍的,这部电影短期内看了四遍,而且还沉浸在其中。

当然看的次数多,也不完全是因为喜欢,还有其他的原因,该片信息量太大,很多内容导演点到为止,我甚至都搞不清片中角色是谁,导演又换了另外的场景,另外的故事。最后看演职员表,一大堆陌生名字,我这人好奇心又强,一定要搞清楚谁是谁,哪怕是个不起眼的角色。

感觉导演是分两条线来处理影片的,一部分是逃婚女子的历程,一部分就是时代信息,导演想尽可能的把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包容进去,而影片因时长所限,不可能着墨太多,所以显得很零碎。这也是我烧脑的原因之一。

影片的优点大家都说了,我也没什么补充。打分的话,四星半。能让我流泪的影片,对我来说肯定是好电影。但略有遗憾。希望导演以后出个3小时左右的版本,尽可能的把事情交代的更透彻,使角色更丰满一点。

影片好处不说了,说说疑惑的地方,和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想。当然只是感觉和感想,肯定有考虑不够或者错误的地方,也请各位高人以批评教育为主,以挖苦打击为辅。

1.开始,逃婚的阿茹和阿吟都很紧张,以为后面是追兵。我就不明白信次郎为什么追的那么紧,又没人追他,他是突然追上去的,还去抓阿茹,挨了一木屐。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但影片没解释。我只能理解导演强行的让这俩不打不相识,总不至于他那时候就想写相关题材,抓住阿茹做现场采访吧。ps:阿吟崴脚好的也太快了,反正我如果崴脚,没两三天没法正常,而阿吟进屋以后,郎中还没给她治,就行动自如。何况她进门前还挣扎了一番,肯定又加重了伤情。

2.没搞清柏屋的结构,阿茹丢木屐的地方像是寺庙,可绝对不是东庆寺的大门,但又不像是普通的住宅。反正看门人和佣人以及阿茹、阿吟的运动方向让我看的很疑惑。比如她们翻车以后,是向前跑几步向右拐,我实在没法脑补出柏屋的结构。(可以从佣人开门开始看到丢木屐成功这段仔细看)

3.怎么感觉春夏秋冬,大家衣服都差不多,比如阿茹进山以后一直都光着腿。是那时候穷,没有冬天的衣服,还是就习惯那样?还比如阿胜说现在季节没蚊子,四周都是绿树绿草,怎么可能没蚊子?影片开始,幕府的公告发布是八月,我猜测和中国农历一样,信次郎闯祸后肯定是尽可能的快的逃跑,江户离东庆寺也不远,相信没几天就来了,应该是有蚊子的季节。

4.阿茹在镰仓,阿吟在江户,两人离的不是太远,怎么阿茹总说家乡土话,别人还听不懂。不知道原著是怎么说的。

我还特地查了一下阿茹和阿吟家以及东庆寺的大致位置,东庆寺在她们家之间,阿吟向南逃,阿茹向北逃,大概只能在山脚下才能相遇。ps:toda有把子力气,背人上山,板车拉人上坡,不是女汉子还真干不了。

5.阿茹性格变化太大,片中也没个过渡,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变成了刀挑恶棍的女英雄,还强吻信次郎,还恼羞成怒放倒五个姐妹。不光如此,打了人,冷静的很,迅速变成一个暖心大姐姐,帮挨打的人治疗,又多了份狡猾。ps:开始她在地藏菩萨处抽签,我生怕她抽到留在家里的签。

7.阿悠的角色很苍白,进山以后就没什么事一般,之前被脱光衣服强暴这个镜头,个人感觉实在没必要。突然改变不想报仇了也很突兀,没交代,毕竟很多女子好像没变化,比如闻到男人味道就发狂。

8.有个镜头,信次郎和阿悠在河边聊天,谈那个天天过来的卖鱼的女子是否是密探,还聊其他的,旁边的阿茹很生硬的插话,让信次郎看她采的药草。于是信次郎就和她聊,阿悠离开。不知道阿茹心里是不是怕信次郎和阿悠好上了,所以故意打岔。当然也许导演没那个意思,是我想多了。不过如果导演没那意思,这个生硬的插话也太突兀了。不过这次信次郎顺势给她查验伤口她没拒绝,乖乖的配合。

9.阿吟在开始离家的时候,环顾四周,进房间对着盔甲还作势要踹,她不喜欢那盔甲像是真话。病重下山的时候告诉阿茹房事如何处理,不知道理由,毕竟阿茹也是结过婚的,我不相信那个渣男从开始就嫌弃这个大美女。

10.另外那个阿茹的丈夫最后来这么一下,要求复合,连我都傻了,看上去很诚恳,还流下眼泪,还把阿茹器重的工人也带来劝说。我担心阿茹要回心转意,不但我担心,信次郎担心,连阿胜也担心,赶紧cut。我这人心软,不过他说留一个月也好,猜测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炼铁技术,我的经验是:一个男人嫌弃一个女人,是很难改变的。

11.阿胜这个角色也挺有意思的,除了开始和信次郎绕口令一般的争执外,其他方面很像作为观众的我。比如看到那个恶徒三八动刀恐吓,吓得在地上爬远,看到那对苦难姐妹要重逢,激动的落下热泪。模仿美女追星那段真笑人,喊着“先生,先生,帮我写几个字吧”,听上去和现在的有些粉丝也差不多嘛!

12,阿吟离开会所之前,和丈夫的朋友(应该是一个作家,后来书被幕府烧了)在跳什么舞啊?

13.“治疗”这词,是不是在当时的日本也是新词?阿茹不知道,听上去和汉语发音差不多。

14.导演介绍哑女阿种有点突兀,她开始是一个跑龙套的感觉,突然间就被阿茹搂着安慰,阿胜接着介绍她的身世,剧情显得突兀,毕竟恶棍来的时候,大家全都慌了,并不是哑女一人,何况也不是针对她而来。最后被人像抓小鸡一样的拖着,倒是值得安慰的,反而没有。ps:哑女很可爱,挑一根细棍子拍被子灰,还说找不到粗的。

15.没搞清那两姐妹的策略,让妹妹冒充姐姐逃进寺中,姐姐人间消失。可妓院那边是知道的,最多就是不敢进寺中抓人而已。妹妹下山后又何去何从,难道顶着姐姐的名字生活,那姐姐和姐夫怎么办,况且还要面对那些恶徒,如果恶徒聪明的话,算准日子在她们相聚的时候抓人。我只能理解为当时是临时权宜之计,暂时躲开恶徒两年,两年后再说。说实话和两年前的处境差不多,还是要远走高飞,在江户附近没法生活。

16.水滴穿洞的特写镜头很美,但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表达进山以后,大家的性情慢慢的改变吗?

17.阿茹进寺,官员说不能带不洁之物进去,就是一块盖秤的布,不知道这布代表什么,代表她留恋铁匠炉吗?她去找丈夫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她带,一身工作服就去找丈夫,挨揍后,心灰意冷,才想到出走,都没有回去,直接离开,总不至于回家取了布再走的吧

18.那时候的轿子怎么那么难受,抬轿的人却不少,看阿茹真痛苦,黑牙咬碎,像是挂在轿子上一样。难道没有技术造稍微好点的吗?毕竟都19世纪了,有钱人还那么遭罪。

19.师太真萌,开始还以为像灭绝师太,哪知道是个小可爱。最后打恶棍那段有趣,她不上,就是跑来跑去给徒弟们递刀。

———-

又想到一点,男主怎么连他的亲戚(老太太)是男是女都不知道,这离谱,而且老太太告诉他要对东庆寺感恩,没东庆寺就没他。也没有交代原因。不知道原著怎么说的,次郎的妈妈也是逃婚后改嫁才生的次郎吗?导演剪辑的有点顾此失彼了,既要控制影片长度,又要把所有想说的说清楚,太难。

 5 ) 投靠女与出走男

江户时期的日本有个风俗,不愿继续婚姻的女性在男方不写休书的情况下,若逃至镰仓的东庆寺(实为尼姑庵),满2年达成寺内所需标准,丈夫必须写出休书强制离婚。影片则是在这么一个时期,由一个满载剧作梦的见习郎中在寺内的所见所闻,串联了诸多女性的爱恨情仇,有欢笑有泪水、有情深有哀愁,塑造了不同女性对于婚姻、理想、爱情等在不同境遇下形成的不同个性,让人物丰满而各有特色。另影片有不少涉及到文学剧作的日本古典文化篇幅,碍于这方面的匮乏而缺少了进一步的理解。

 6 ) 纪念阿吟这个傻丫头

这个故事有关女子,东庆寺是她们最后的救赎。
感谢导演拍成喜剧,没有毁掉这最后的希望。
阿茹和信次郎的故事很美好,但不知为何,我记的最深的,却是阿吟这个傻丫头。
曾经她于觥筹交错间妩媚多情,长袖善舞;如今病痛缠身、倦梳妆容,但仍旧风姿潇洒,于大殿上为阿雪呐喊,古道热肠、感同身受。
重新回看一遍,终于发现她在与夫君告别之日,曾留恋地看过屋子的每一处摆设,那柄梳子大概也是故意遗落给夫君的念想。在宴会上她的手轻轻触上夫君的衣角,那一刻她的眼睛一刻不离地望着他,深深凝视、如落雪之渊。此去经年,纵有千言万语,终究不复相见。
那男子在知晓真相之时,流下了滚烫的热泪。一位江洋大盗的头领,此时竟脆弱如孩提,受尽下属鄙视。长夜横流、南柯一梦;不舍别离、晨钟唤醒。美梦如泡影,终成虚妄。
阿吟病重,弥留之际十分平和。我愿意相信那位站在门外诵经祈福的男子就是她的夫君,没有死去。只是遁去姓名,从此为僧。这是最后的送别。从此,所有的爱恋柔肠都将重锁楼阁,任它灰尘满布、再不开启。

整部影片的配乐都婉转优美,最后的尾曲更是勾人愁肠。实在太美。

 短评

户田的二婚少妇形象从外形到技能都是无死角的优秀,搭上同样的万能暖男大泉洋,好顺眼的CP。虽然还是新日片标配的长度,可是细节、节奏、音乐都那么妥帖,演出一曲小人物的史诗。原田真人今年的表现很两极啊。

6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私の妹、べたべた、だんだん!——本片的点睛之句。精彩的女性群像。精美考究的时代风物,剧情诙谐中不乏泪点。于古时女子来说,婚姻就是全部的生存与身份依托,逃婚东庆寺简直如同男子投奔梁山落草为寇。底层女子改变命运的勇气,独立自主的意识觉醒,相依为命的女性情谊,都刻画得十分动人。

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爱她,就和她分享草药笔记。今年电影节个人第三部。字幕差强人意,有机会我一定会再看一遍字幕组的作品。#电影节十日谈#@上海国际电影节

12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2016.01.03一直没空看,终于补完。卖竹荚鱼的和阿吟下山这里两度哽咽,而柏屋门口诵佛的孤单身影也是让人唏嘘不已。感人至深,感人至深。

16分钟前
  • 乐音Musique
  • 推荐

有一掩蔽东庆寺,罗衣往矣,素以待净,乱世悠居纤空谷。郎有医术,妾拎药草,向罗风铃🎐芒草齐袅袅,草涧山水宝,布衣清水鸳鸯鸟。吾顾盼不可及。 / 女权力量的又一风格影片。 淡淡的,重新启程

19分钟前
  • M.
  • 力荐

看惯了大河剧里呼风唤雨的传奇女性,也想看看底层女子如何身似浮萍。户田和满岛的小身板在时代里飘飘摇摇,好在山中岁月悠然流转,一身玄衣,卸去种种尘烟琐屑,得此安身立命之所再圆满不过。男性角色大多如同符号,这就很好。

2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你入山后不久,卖腰越竹荚鱼的小贩就开始往来我们这儿的山道。不管刮风还是下雪,常年如一日地叫卖着,直至今日。这藏身之法着实妙不可言。”后知后觉这说的是“女权”的故事?我觉得这更是一个少年感十足的故事。电影奇怪的剪辑也毫不掩盖剧中每个人物饱满的性格。富贵晴美姐姐的配乐绝了!

22分钟前
  • 贾小年
  • 力荐

户田出乎意料的适合古装打扮。树木希林奶奶的武士服穿上分分钟帅哭。这种历史剧如果了解一些历史的话估计看得更爽。

2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我大概会很久不忘记这个信仰与情感体制和个人互相交织的女权故事。吧嗒吧嗒!

30分钟前
  • DonyLu
  • 力荐

满岛光在里面闪的耀眼啊

32分钟前
  • 熬夜真的很不好
  • 推荐

为啥有的演员演啥像啥;穿素的还那么好看,等等。

37分钟前
  • 猫鼬
  • 力荐

近期内看的最好的日影 更爱toda了 每一位女性都留有时代的烙印 漂茹浮絮的人生千变万化 都有说不出的苦情与心酸 却也藏着寺庙 芳草园的静谧 悲情中幽默的乐趣 与众不同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传奇女性 更多的是被时代辜负的女人们 靠自己站了起来 命运握在手中的最后一搏

40分钟前
  • 1624
  • 力荐

光妹和toda 总觉得打开了新CP的大门

44分钟前
  • Mistuki
  • 推荐

改编自井上厦原著,镰仓旅游宣传片,江户史祛魅。立意之高,追求女性权益。但导演的执行目标不清晰,导致整体流于散沙,空有厚重气韵,缺乏清晰的节奏和功能,最终落入平庸。

4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乍看像很多西方修道院丑闻电影套路,但还蛮有东方韵味和日本特色。故事发生在古代日本女权象征东庆寺,讲述短暂的离婚投靠女历史。卢田惠梨香和满岛光没拍出什么百合感,大泉洋的喜剧细胞和角色代表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愚昧成了亮点和笑点。3↑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这个历史很有意思,最感人的居然是光妹和户田,结局还不错

54分钟前
  • 风舞狂澜
  • 推荐

阿吟的动机有点,太作。

5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卡司棒棒哒~但是剧情有那么点乱…大泉洋是本片最大笑点w 他和toda的吻戏太逗了~满岛&toda百合线好评ww 还有还有toda穿黑色超好看!!Betta betta dan dan~~

1小时前
  • ありのままで
  • 推荐

应了那个说法,浪子或许还会回头,可若女人下了决心,你就只能目送她走远了。P.S.我梨帅出新高度,从一个忍气吞声的小媳妇成长为仗义除奸的女中豪杰,角色诠释到位,且把男撩妹得心应手www

1小时前
  • 紫苏バジル
  • 推荐

一开始还为了片头的剧情而费脑,实际上电影的步调恰到好处,2个半小时的讲述行云流水,故事代入感极强,最赞的还是人物设定,强烈推荐!

1小时前
  • 小黄帽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