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女莫妮卡

爱情片其它1953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  拉斯·埃克伯格  达格玛·艾伯森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7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8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9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16

详细剧情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长篇影评

 1 ) 莫妮卡的悲剧

不良少女莫妮卡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对整个影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到这部影片的标题,就会产生想象:为什么是不良少女?她是如何形成不良性格的少女呢?也许我们会为这个少女产生同情,看完影片才发现,原来她早已被导演注定了悲剧性的人生。 故事的开头告诉我们,莫妮卡出生在一个因贫困的家庭,她在父亲耍酒疯的那天因为小事决定离家出走。莫妮卡几乎每天都受到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同事们的轻薄嘲笑。她早已厌烦或者早就想离开这个地方。因此,她找了个借口开始了她所向往的生活。 她找到了一个踏实的男人哈里,并促使哈里也辞职了,虽然哈里工作的地方也并不怎么样。但是这么一来,他们就多了共同点。 他们在船上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日子平静的不像话,安详的让人看着想睡觉,但也会让人羡慕他们的爱情。 整个影片是黑白基调,在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画,随着一天天过去,他们都变得蓬头垢面,开始与这美好的画面产生违和。 终于因莫妮卡的怀孕,还有哈里的梦想,他们回到了城市,不再过野人的生活。 哈里作为莫妮卡身边人,对她的感情越来的越深,对她越来越了解,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在发生改变,改变到他们不再是之前那个单纯美好爱情的样子。 两个人在最后心的距离越走越远,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会恍然大悟:她真的是不良少女莫妮卡啊!这么一想,哈里真的好惨,她与他是性格完全相反,由此更加衬托出不良少女莫妮卡。 一个少女的花样年华,可怜的是她只知道谈恋爱、吃喝玩乐、买买买,只知道不如意时生气如意时独自快活,做个年轻妈妈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顾。这就是导演对待不良少女莫妮卡做的最后的决定。 ——————————————————————— 感想:整个影片非常干净,导演把握整个影片的时长把控的很适当。 导演切入影片的主题深刻新颖。 看到电影标题的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个女主反转的故事,很正常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不良少女,所做的一切也是不良的。形成她的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莫妮卡的人生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导演活生生的把她的故事搬上银幕,让我们产生一丝共鸣。 导演做到了。

 2 ) 记

第二次看吧,觉得是挺普通的片。
可能我完全不懂电影。
20160614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3 ) 年纪轻轻的,该买个绿色的

伯格曼的早期电影,拍的时候就三十来岁。时间比较线性,包括一些情节和音乐都还挺直接的,例如他们流浪后开船回到城市里,对城市仰拍描绘地很压抑,音乐也低沉紧张。对白也挺直抒胸臆,感觉有些文学改编痕迹。

莫尼卡绝对的纯真,出游的旅程莫妮卡表现出生命力,海滩脱光洗澡是经典。但也最终也导致与家庭和社会的矛盾悲剧,也是个人人格和文明社会的不可磨合的矛盾吧。

女主真可爱,要知道之前我只看过她演的<呼喊和低语>,那是三十年后的她了,扮演一个将死之人。电影放映前有个采访伯格曼的短片,说剧本打算写一男一女,两个人工作都挺不怎么样,那就拍吧。而且导演也说拍摄时候对哈里特安德森产生了肤浅的爱,电影里也有他爱的痕迹。

在今天看来莫妮卡一部分碧池的人格(不工作,嫌弃老公赚的少,没钱看电影买大衣)和如今田园女权还真是很相似。

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从男主喜当爹,问工友“我得买个花啊,买个啥颜色康乃馨好呢?”工友有经验地说:“年纪轻轻的,应该买个绿的!”

然后观影体验就有点崩坏了,观众笑死了,当然他们肯定知道结局了,我也因此被剧透了。还有男主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莫妮卡有点懊悔地说“有没有不开心?因为她当不了哈里二世了。”大家又笑。还有后面莫妮卡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一心只知道沉迷学习。”学习这个梗被笑了很多次,完全可以截图当表情包用。

 4 ) 为什么大家会一股脑的捧莫妮卡?

    大家生活中应该都碰到过莫妮卡这种性格的女人吧~
    总是不能在现状中得到满足,当觉得不能再忍受下去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抛下一切,一走了之,重新去开始理想中的生活,一段时间过后,厌倦来袭,再次拎包走人,所以把莫妮卡的种种行为归咎于社会、家庭我是一千一万个不认同的,这不是社会的错,是莫妮卡自身的问题,而且不带偏见的说电影中有在着重表现社会的肮脏、人性的黑暗吗?反正我是没看到!如果非要揪着她在水果店打工被骚扰这事儿不放,我只想说你们都忘了她对骚扰他的那个男人说的话了吗?“我们已经结束了。。。。”这说明什么不用我解释了吧~当然我并不是说她被骚扰活该,不要错误解读~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过的比别人好呢?”这是出海游玩的时候莫妮卡对哈列说的,其实可以看到莫妮卡的心态,总觉过的不如人,以致事事不如意,热恋中的两人在岛上说着往后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学习、上班、养家、糊口;女的养儿、育女、当个贤妻。可是当真正开始过上这样的生活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真实情况是莫妮卡还是原来那个厌倦一切的莫妮卡。你们还觉得这是社会的错吗?
    很多人把电影解读成莫妮卡的悲剧,我从来不觉得莫妮卡悲剧,事实上她过的比很多人都好,一直随心所欲,跟着心走,想离开只需拎着包走,没有任何心里负担、一切皆可抛的人生难道不是最自由的么?那些说她悲剧的人试问谁如她自由~
    最后,我性格其实是莫妮卡的一个翻版,只是我没她放得开,所以也就没她那么混蛋~
    

 5 ) 爱情死在回头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产著称,所以就很难从整体上去谈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只能是围绕这一部说几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非典型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没有多少值得苍凉、忧伤、哀悼的地方,它足够浪漫却没有古典主义式的烘托。面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个母题,伯格曼使用了常见的套路,即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爱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琐碎与残酷。但伯格曼并没有陷入先是两相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唏嘘的窠臼。他轻描淡写地将两者之间的急转直下全然呈现,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谋杀爱情的纠结与痛苦,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悲剧结局的形成。为什么?因为悲剧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现出的双方性格的暗隙,已经形成一条重要的情节线,自然也不再需要复调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滥情。 莫妮卡无疑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身边不乏像莫妮卡一样的少女,你爱她、同情她、嫌弃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鲜活。她个性叛逆却又重度依赖;她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又恐惧、推卸承担生活的责任;她的爱纯洁健康、热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难以控制欲望。她不满家庭的管教、社会的猥亵,与爱人泛舟远游,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当她向着海风侧躺在渔船船头时,她是美的;当她在夕阳下与爱人依偎共舞时,她是美的;当她一尘不染、自然热烈地奔向海浪时,她是美的。她期望永远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间,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没有将来、没有白头偕老,只有摆脱时空的情欲与甜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莫妮卡的旧情人泄愤烧掉二人行李的时候,哈利的反应是登时怒不可遏,与情敌扭打成一团。而莫妮卡没有尖叫大喊,也没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扑灭船上的火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当作是自己滞留在夏天,享受爱情的归宿。她爱上的是爱,而不是某个人。

但夏天终将会结束,自然会结束,现实会结束,心灵上也会结束。哈利几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让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态度很是暧昧,她总是抱怨爱人照顾不了自己,还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当哈利给她美好生活的承诺时,她又不想回头投入婚姻,融入现实。所以当小船重新驶回风光如画的小城时,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经死了,尽管夏天还没有过去。两人最后的分道扬镳,既不是因为为了生计打拼造成的聚少离多;也不是因为两人年龄太小无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为贫穷这一残酷现状的逼迫。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无常。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一个难解的、复杂的问题。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种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种回答。

影片的结尾很是令人惊叹,也说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够成为大师绝非浪得虚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闹和争吵声中,哈利还会透过镜子回想起美丽的莫妮卡。而莫妮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得而知。这种充满现代主义手法的处理方式,在影片所处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见。也难怪伯格曼的电影会影响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兴起。

 6 ) 有个怪圈叫家庭

monika的日子不好过,家里穷,monika觉得生活好苦啊,为什这么苦啊,拉着新交的男友看电影,羡慕电影里的美好生活,去了新交的男友哈利家,原来哈利9岁母亲就去世了,一个被病痛折磨的父亲一人将他拉扯到大,看到他们家里紧紧有条的样子,感叹自家被弟弟搞破坏。去工作被之前混过的同事骚扰,回到家妈妈做着无尽的家务活,爸爸醉醺醺的回家发酒疯,生气要打她,monika一怒之下要逃离她的家,逃离她的生活,哈利这边也不容易,吻完monika被mon恶心的同事黑巷子里打了一拳,工作上也被挑剔着,这次上班将要迟到了,monika反问为啥不辞职,我都辞职了。果然上班遭到训斥,哈利一气之下辞职。为什么我们要做苦力?我们可以在一起了,没什么阻挡我们。monika和哈利高高兴兴收拾行装去旅行。一路开船到荒野小岛,游泳晒太阳,抽烟喝酒,唱歌跳舞还打跑了搞破坏的邻居似乎没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了,二人无忧无虑的过着,monika觉得这才是生活本来有的样子,不出意外,怀孕了,没钱看电影连酒都没得喝还顿顿吃蘑菇,monika受不了,这才不是生活的样子,气急了拉着哈利去有苹果的花园,结果偷肉被抓,收到那个喝牛奶吃苹果吃肉生活良好女孩的问候,moika觉得被侮辱丝毫不给好脸,连滚带爬抓着偷来的肉出逃到男友船上,发出那句:为什么别人都有好运,我就没有?的哀叹。无奈回家了,生了孩子,也喝着牛奶吃着面包了,但是孩子几哇乱叫哈利外出工作自己依旧还是连一件新大衣都没有,monika不高兴了趁着孩子有姑妈照顾哈利出差在外时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载歌载舞,最终被捉奸在床,monika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找乐子有什么错,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哈利气不过动手打了她。monika又一次丢下她的家,逃离她的生活。独自抱着自己襁褓里的女儿,哈利打算回去和父亲生活,镜子里,看着女儿和monika一样的的眼睛,哈利的思绪一下到到了那个和monika出走的夏天,哈利仿佛听到了那时没有听到的命运齿轮咔咔转动的声音。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在重复自己的生活,monika被家庭束缚着以为离家出走就是跳出生活但一直都在家庭的循环中,而可怜的哈利,如此努力维持心中所谓的家庭,依旧回到了儿时那个motherless的状态。

 短评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1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11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1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22分钟前
  • 37°2
  • 推荐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2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34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35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40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还行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4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53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5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1小时前
  • qckf2001
  • 推荐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1小时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