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爱情片英国1987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  安东尼·霍普金斯  朱迪·丹奇  吉恩·代·巴尔  莫瑞斯·德纳姆  埃莉诺·戴维  梅塞迪丝·鲁尔  丹尼尔·格罗尔  温迪·摩根  伊恩·麦克尼奇  吉恩·史密斯-卡梅隆  汤姆·伊斯贝尔  安妮·戴森  康妮·布斯  罗恩·卡罗尔  

导演:大卫·休·琼斯

 剧照

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2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3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4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5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6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3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4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5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6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7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8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19查令十字街84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6:11

详细剧情

  女作家海伦(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饰)住在纽约,她常常为自己不能买到所需的珍稀图书而沮丧。偶然,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一则来自一家英国旧书店刊登的广告,便抱着试探的心态给这家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老板写了求书单。很快,马克书店给了她一个超乎想象的惊喜:她买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珍品书籍,并且还获得了弗兰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对书籍珍本的诚意推荐。自此,两个热爱书籍的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来往。海伦不仅向弗兰克求购难寻书籍,还与他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两人互相交流文学观点,评述名家作品。弗兰克奔波四处为海伦购买书籍珍本,海伦则从美国寄来丰盛食物,为书店员工们缓解因英国实物配给制而造成的食物匮乏难题。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海伦一直想前往伦敦拜访弗兰克,却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而未能如愿。直到她收到弗兰克去世消息的书信,她才终于坐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而此时,查林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却面临着被拆迁……

 长篇影评

 1 )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
他希翼天国的锦缎

Had I the heavens' embroidered cloths,
若我有天国的锦缎,

Enwrought with golden and silver light,
以金银色的光线编织,

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
还有湛蓝的夜色与洁白的昼光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light,
以及黎明和黄昏错综的光芒,

I would spread the cloth under your feet;
我将用这锦缎铺展在你的脚下。

But I,being poor,have only my dreams;
可我,如此贫穷,仅仅拥有梦想;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就把我的梦想铺展在你的脚下,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轻一点啊,因为你脚踩着我的梦想。


如果电影前半段仅仅是温情和契合,那安东尼霍普金斯慢慢的朗诵这首诗时,一切都被忧伤和孤独切割的支离破碎。我一遍一遍的重复播放诵诗的这段镜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把这首诗抄了下来。犹豫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断定这里,不是一首情诗,而是报于知己的赠文。

没什么比一个爱书之人,满世界的找契合心意的只言片语,最终却失望而归,更寂寞的了。很多书,你知道它存在过,但别说拥有它,就是在有生之年见到它,都无法报任何希望时,真的会有一种奇特的孤独感。仿佛你看完《天空之城》,在悠扬的音乐中,仰望无边的蓝天,心中相信那里藏着一个安静美丽的拉莫塔城,但同时又要不停地告诉自己,自己永远也不可能飞翔于天空之上。

而另一方面,一个睿智博学的书店老板,看着自己精心收藏的孤本珍本,寄往天涯海角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我真的无法理解。我只能借本雅明的一个观点:公共图书馆这类收藏固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于学术发展更为有利,对帮助民众进步效果更卓著。但是,收藏,只有在私人收藏家手中才能获得自身应有的价值。

一个求书若渴的作家,一个整年都不知肉味的书店老板,相隔千里,却彼此肝胆相照。原谅我,要用这么革命气息的一个词。真的不想谈论什么爱情,我无比坚信相信,他们都是爱书之人,所有的情结和感觉都是因为对书籍对文字对思想的默契。是的,一种纯洁而高尚的革命友谊,如果你有过情愿跑遍天涯海角,也想买到一本书的决心时,很好懂。

这里,我们再来读一遍那首诗吧,
“我,如此贫穷,仅有梦想。
就让我把梦想铺于你的脚下。
轻一点啊,你踩着我的梦想。”

这里的梦想是什么呢,当然是书籍,我想把全世界,不是全世界,让英国拉丁文的《新约全书》,缺了页的《佩皮斯日记》统统见鬼去吧,只是那些你选定的图书送予你。至于回礼,一个藏书家最为人盛誉的莫过于为自己写一本书了。我多么希望你能为我写本书,扉页上亲手题上“此书赠予***”是的,没有比这更珍贵的藏品了。

-----------------吐槽的分割线--------------------------

懒得追忆往昔,念叨80年代出版过多少好书了。反正现在看着满柜子的侦探小说我就想吐,虽然我也挺喜欢看日本人死的,但是,死来死去都死不绝你恶不恶心?

懒得说当年的翻译多认真,多靠谱。反正你看看现在的外国小说,无论美法日英俄意德,全是一个调调,平淡的和白开水似的,故事稍微好点吧,还勉强能读,故事编的稍微平淡点,绝对催眠读物。

懒得探讨究竟什么书可以算作名著了,但好歹当年出过不少书,没事可以再版下嘛,你动不动就绝版了,很多没买到的人情何以堪啊。比如人文那套网格纹封面的世界名著选,真能凑齐一套何其拉风,比你现在在豆瓣上宣传的那些破烂牛逼多了。

--------------------------广告的分割线------------------------
新浪爱问很好很强大,为了感谢它,帮它打个小广告,大家有些书不想买,就想看个电子版,可以去那里下载。想买,但找不到的书也可以去那先下个电子版暂时慰藉下。当然也希望大家有好书了,可以共享到上面,互助为乐。


最后,求一个如电影里一样的牛逼书店。。。

 2 ) 《查林十字街84号》

做为爱书人,这部书和电影是早就知道的,却直到最近在台湾买到中文版,才一睹庐山真面目.这部作品比较小众,不是到处都有.

 

1949年,一个在纽约的女作家荷琳偶尔写信给位于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的马克柯恩旧书店订购几本书,从此跟这家书店开始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特别是其中一位店员法兰克铎尔.原书是双方的信件集.荷琳直爽幽默,带一点傻大姐的冲劲,法兰克拘谨有礼,温文尔雅.双方都热爱书籍,口味相同,法兰克尽心竭力为荷琳找各种旧书,以便宜得离谱的价钱卖给她,荷琳则在战后伦敦物资配给时期给他们寄了很多难得的食物.从信里可以看到各位写信人活生生的性格,文字极为有趣.

 

看了中文版不久就在amazon下了订,因为别的地方买不到.中文版翻译很好,把原文的韵味翻了出来,译者是一位爱书人,他的履历上只写着是诚品某分店的古籍部美术员,译笔老到,文字优雅,译注详实.他在序中说一直等有人把这书译出来,却一直等不到,所以他就自己译了,而且事先也没找好出版商.真是我辈中人.英文版比中文版还要朴实无华,轻轻薄薄一本平装书,一下子就读完了,什么序评也没有.正是荷琳和法兰克的风格.

 

喜欢荷琳对书的热爱,如果不是因为她爱书,留下了这部书信集,她将跟其他无数籍籍无名的写作人一起被人遗忘,谁也不会记得她写过改过的电视剧本,她编的儿童读物.世界上耍笔杆的人多的是,那些写稿的记者和作家身不由己,写的东西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写的呢?然而惟有真性情的东西才可以传世,这是真理.刚看了几页《托尔金书信集》,年轻的托尔金在写给未婚妻的信里提到自己在创造的精灵语言,称之为疯狂的爱好.殊不知这个爱好影响了多少人.他的学术著作,除了专业人士,又有谁去看?

 

荷琳和法兰克视对方为知己,但感情从未超越友情.法兰克始终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荷琳一直潦倒,没钱去伦敦,他们从未见过面.后来法兰克因病去世,荷琳还是在本书出版之后受到英国方面出版商的邀请,才终于踏上查林十字街.看书时看到法兰克的死讯,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这段故事本只是感人,却因悲伤的结局而让人低徊.

 

看电影版,象是在上一堂编剧课.因为已经知道情节,对我来说主要看点就成了如何把一个纯是书信的故事影像化.电影很忠实于原著,保留了大量的书信原文,以旁白的方式说出来,对人物的拓展和发掘适可而止,于是电影也是淡淡的,只是在细节上做文章,五十六十年代伦敦和纽约的面貌还原得极好,也适当地加进去当时的历史事件,等于是籍着故事展示那个时代的风貌.

 

两位主角, Anne Bancroft和Anthony Hopkins几乎是书中人的复活,表演非常到位.特别是Anne,把一个落拓孤单又乐观的女作家刻画得入木三分.整体来说,这片子算不上什么了不起,小小的,淡淡的,甚至算不上爱情故事,只有那么一点点情愫的流露,它说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共同爱好结成的知心.

 

刚巧今天翻了翻蒙满灰尘的蔡志忠《菜根谭》,有一段说,有高超技艺的人还不算是至人,真正的至人是平凡的人.查林十字街84号的故事恰好是这句话的注解.

 

如今,查林十字街84号是一间酒吧.如果有机会去伦敦,一定要去那里走走.

 

荷琳在书中说,她从不买没看过的书,她也不把书死收在身边,每年都处理掉一些书.这些都是有启发性的好点子呢.

 

 

顺便说一句:《哈利波特》里的破釜酒吧也在查林十字街。



写于2007年2月

 3 ) 网络时代的淡淡书香

雨已经连续下了四天,还不见停的意思,早晨对面的山全被罩在浓重的雨雾里。在这个城市的5月,许多人重又穿上了毛衣。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期待着有一天,巷子里的路沿上也会像南方城市一样铺满了青苔,油油的,散发着幽暗的光泽,承着屋檐上淅沥而下的雨滴,迎面袅娜地走来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或者有两个矜持的男女,在阶前的阴影里欲迎却拒,欲语还休,上演一场蒙尘的爱情。可我知道,这是我的一厢情愿,在这干渴的城市,即使再下四天雨,也还会很快地蒸发吸收,消失不见,而人们再不会有褪色的招贴画中那样从容的脚步和闲散的心情。于是,我只能拉上厚厚的窗帘,点亮桔黄的台灯,把雨声和喧嚣全部隔离在窗外,打开电视和碟机,在遥远的异国影像中,探寻熟悉而陌生的古旧气息。

这么多年的观影经历,除过过分恶心的恐怖片和一些极端弱智的电影外,我学会了不排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也知道即使我偏爱的欧洲电影,让我失望的机会同样大大存在。但有一个例外,就是英国人拍摄的过去年代的英国故事,总会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一样的优雅禀赋,精致,细腻,温暖,内敛,绝少令人失望。今晚,有些矫情地想要怀旧的我,又一次依赖以往经验的引领,把那张被碟商烂译为《迷阵血影》的英国电影《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放进了我的碟机。

一个叫海伦·汉芙的美国穷女作家,丧夫独居,潦倒,有些尖刻,不漂亮,对英国古典文学有着近乎神经质般的痴狂,但无力购买纽约书店的新版英国文学书籍,便开列了书单,寄给偶然在书评杂志上看见的一个伦敦的古旧书店。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她要的二手书,几十年前的老版,装帧精美,书页质地柔和,价格意想不到的低廉,她真是欣喜若狂。于是,她与那个叫弗兰克·杜尔的英国店主开始频繁地鱼雁往返,书来信往,由此,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成了最为知心的朋友。那是战后的1949年,问候和书籍在大西洋上空的交错竟从此持续了20年。20年,世事变迁,海伦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弗兰克渐渐两鬓如霜,撒手人寰,带走了从未谋面的遗憾,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友谊。

其实他们原本可以见面的,海伦打算在女王加冕时去英国观礼,因为牙齿手术,被迫放弃了计划。她满不在乎地等着下一次机会,却终于传来了从未曾想到的噩耗。再不会有人用特有的沉默和宽厚回应她善意的讽刺,再不会有人记得她两年、三年前提到的一本书,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它会突然从英国某个贵族宅邸尘封的书架上来到她的邮箱,再不会有人仅仅从她只言片语的评论就可以判断她对书的趣味,寄给她最中意的版本,而她的圣诞礼物,被战后物质匮乏的伦敦人视为至爱的火腿罐头和长统丝袜也再没有可以投递的地址。如果你上网之外也是个书虫,读书,买书,爱书,你就会理解海伦20年来养成的对于弗兰克和他的书店的依赖,那种关系像鱼和水,像呼息和空气,像作家和他的打字机,所以即使她要买的书在几条街以外的书店就有,即使她已经负担得起纽约昂贵的书价,她也已习惯了让远隔重洋的弗兰克为她辛苦寻找然后再寄来。就像她几十年终未去成英国,其实不仅仅是因为金钱的原因,也因为她固执地守护着自己心中那个古典的文学梦中的英国。20年来弗兰克为她寻找、购买的书籍堆了一地,里面静静地藏着她的汗水,她的才华,她的寂寞,和她的灵魂。海伦卖了她珍藏的古董书来到伦敦,独自站在空无一人的书店,对着搬空的书架,对着弗兰克陈旧笨重的办公桌,回忆几十年的友谊,却没有感伤悲恸,脸上浮现出最为天真温暖的笑容,仿佛弗兰克仍像二十年来那样隔着时空,不苟言笑地站在她的面前。

依稀记得在哪里看过关于这个女作家和她这本自传的介绍,我也懒得去翻检查找了,它们并不重要。每个爱书、爱这电影的人,一定会和我一样,像一条熏醉的鱼儿深陷入这老式的电影、老式的情感和老式的细节漩涡里不能自拔:因为对英国文学的爱,固执地渴望进入又不敢接近那个美丽的岛国,只有在羊皮面的书籍里,在想象和叙述中无限接近“英国文学中的英国”,那是莎士比亚的英国,有乔叟的故事,有哈代的田野,也有狄更斯式的阴湿街道和光线昏暗的书店;永远不记得整理房间、化妆打扮的女人,却会在口袋里装上漂洋过海而来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镶金边的情诗集,去中央公园阳光下的草坪,享受属于爱情的美丽春日。安妮·班克罗夫特演的这个幽默可爱的女书虫和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外表冷漠内心细腻、善良温厚的书店经理,在这个夜晚,就这样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

电影非常地英国,却不是那个古板的英国,而是温暖的、幽默的英国。战后英国的冬天尽管物质缺乏,天气寒冷,人们仍执拗地乐观,有秩序,温文有礼,乡间阳光灿烂,绿意盈盈。DVD的花絮里还介绍了一部英国电影,詹姆斯·艾弗里的《去日留痕》,也属于这一类电影,是我喜欢的,但《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更接近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样的雅致从容,却不枯涩,而有一种轻盈、欢快的美。

如果你爱书,喜欢手指摩挲书页的踏实温暖的感觉,和隐隐的油墨的清香,如果你喜欢在陌生的城市独自凭吊古老的街巷,细心聆听逝去岁月空洞的回响,如果你懂得欣赏和享受“花落如雨,人淡如菊”般温婉散淡的友谊、并不激烈的爱情……如果,如果在适当的条件下你是个有些怀旧的人,比如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像现在我的窗外响着寂寞的雨声,或者午后慵懒的太阳透过碎花的帘子照进来,比如刚刚放下一本让你会心的书,在音乐中休息一下眼睛,书中的某一段话不禁让你生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叹,比如你刚刚告别二三知友踏着月色归来,口里仍有陈年老酒微熏的余香,那么你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把这张碟放进你的碟机,会有一种久违的熟悉而陌生的情感,像那淡淡的书香,透过柔和的影像丝丝缕缕地飘散过来,将你幸福而温柔地淹没。

 4 ) 查令十字街84号

温柔的安东尼,英国男人的样子,书卷气慢吞吞的绅士模样。 这种境界的心灵交往真是让人感动,是现在这个年代不会有的,是遗憾,也是美好的经历,会去读原著的。
一部美好的电影,让人仿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希望,尽管只是一个大洋彼岸的二手书店和读书人的简单故事,令人感动的是那份人间的信任和未曾谋面却终寻知音的机缘,原著故事也是很著名的小说,另外,现实中的查令十字街甚至比这部电影和小说更加的出名,本片只是让这条街的84号举世闻名了一把,可惜的是那里并不存在一个书店,据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个酒吧。

 5 ) 以"书"的名义

对于一个书虫、且书非买而不可读的家伙而言,这部电影绝对属于"治愈系"的: 购书与觅书者之间分享的那种快乐,如遇知音般的快乐,可遇而不可求。更不用说以"购书"为媒介,衍生出的购书者与书店之间、与觅书者及其家庭之间温情脉脉的书信往来、平淡而又感动人心的相互关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带给彼此多少情感和生活中深刻的慰藉。观之,感人肺腑,无法不动容、不感慨: 这一切均以"书"的名义,真好!

 6 ) 回头 看来时的路

看完电影,我问我自己:这种故事与这种情感,假如持续至今将会如何?

《查令十字街84号》最早看的是大陆译林出版的陈建铭的译作,是从图书馆的预约长列中等待许久才盼来的。自己尚未开始阅读之时,一个同学因一时无聊无书可读为由将其借去,不到十分钟后又悻悻地将其归还。“这种信有什么好看的?”
恐怕等我自己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尽了读烂了,也对他的这个反问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本书尽是些求购邮寄书本的琐碎信息,抑或海莲·汉芙的牢骚与玩笑和弗兰克的致谢与道歉。或许我同学的确说得有理,这种平淡的作品是没有什么精彩的、刺激的、夺人眼球的东西,让它在芸芸众书中显露出明星般的耀眼光辉。甚至在向别人推荐这本书时,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介绍它的内容。罗罗嗦嗦好久之后,别人竟然恍然大悟般地大笑:“诶哟,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吧?”

以《查令十字街84号》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同书散透着同样的气质。整部电影对原著几乎没有作任何大的改动,甚至连演员的独白皆是原信再现,不改一字一句,忠实地重现了书中所描述的二十年通信的点点滴滴。这种在大多数时间中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起伏的电影,我只好吝惜地独赏了,怕一大群人堆坐在一起,结果放映未到一半大伙却已匆匆散去,并也抛下一句“这种电影有什么好看的?”
恐怕这部电影都只是一少部分人才会喜欢的作品。放在一些人的眼里,它们就是浪费时间的垃圾:花了时间却没悟出个所以然来,看到最后也只剩下戛然而止的莫名结局。放在另一些人眼里,它们却是一种触及心头的力量,让人喜爱万分,却又难以完全地道出这份喜爱究竟来自何方。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这部电影是充满感情的。不论是海莲·汉芙对于书本的珍爱呵护之情,还是海莲与弗兰克之间淡淡的知音相惜之情,还是海莲对于书店员工的体恤关爱之情,还是书店员工与弗兰克家人对于海莲的感激崇仰之情,这些感情在作品中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了的,很难将任何一种感情剥离出来单独欣赏与感悟。真是这种感情的复杂性与交融性,让这部电影具备了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却也让人说不尽道不明它真正的引人之处究竟在何方。

这种复杂的感情,唯恐放到现在就以完全变质了。精致安谧的小书店怕是越来越少了,专营旧书的恐怕更是难觅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旗舰式的五层、七层高的书城,高峰时进去摩肩接踵简直像逛大型超市;或是网上书店,给足了优惠的折扣却在买书之前闻不及触不到书本原有的味道。就连故事中原本的那家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现在也业已转手成了唱片行,留下每年无数游客在门口合影时心存的无限遐想与唏嘘。
书店不见了,书信也恐怕即将料无踪影了。若不算旅游时寄明信片,或生日圣诞逢年过节寄送贺卡,我个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过真正的信了,原因简单而又显见:在这个电话、电邮、即时通信大行其道的时代,书信显得竟是如此格格不入。甚至那些明信片和贺卡,近来也大有被手机短信取代的趋势。长期与书信的绝缘,让提笔写信、寄信与收信也成了一份很奇怪的工作。至少假如我收到某位同学或好友给我寄来的一份信,我一定会甚感莫名其妙且不知所措。话说回来,如今处处讲求时间和效率,谁还会舍得奢侈地享受寄送与到达之间所消耗的宝贵时间呢?于是乎,当我们总把等待与焦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盼望的乐趣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书籍本质的热爱如今也在匆匆大势中显得如此羸弱。近来越来越发现,人们读起书来越来越讲求实用性。走进书店便会发现,励志类经营类管理类考试类书籍书架前人头攒动,畅销书排行榜上活跃着一批批书商大肆包装营销出的实用书籍,而一些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经典读物,虽架满了整整一墙却依旧无人问津。由读书扩展到做学问,情况也是如此。看看我们的大学吧,工商管理、经济类的专业每年报考人数节节攀升,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却已被长期忽视打入冷宫。或许社会迫使着人们只得更加关注着实用功利的东西,而人们如今过分浮躁的追求恐怕在未来又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到时真不知谁还会去看什么“英国文学的英国”?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否会形成,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至少应该存有些这方面的忧虑。
更应该让人思考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了。电影中素昧平生的人们却在书的牵线搭桥下结成了挚友,而到了现在或许生活中天天见面的人却也缔结不出这样单纯却又浓厚的感情。我不是对于现在社会大家的道德水准提出怎样的质疑或是看法,只是甚感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趋表面化与形式化,真正能够触及相互内心的挚友很是难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不曾谋面却结为知音,天天相见却只剩下肤浅的点头哈腰。可事实上,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

就算时代总是在进步着的,有时候真应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短评

爱书之人,不是爱情却实在是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的深厚友谊。看大龄文艺女青年变中年变老年,泼辣挑剔却又心地善良的穷酸女作家着实惹人喜欢,更何况女主笑起来那么迷人。看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的纽约VS伦敦,世事人事变迁、与大洋彼岸的友人互通生活感受甚是温暖,只可惜到底未曾谋面。

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不二情书真的是很厉害,一部以书为主题的电影能拍出这么一副文化水平低的样子,希望能跪下来好好跟这部电影道歉了。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真人版【玛丽与马克思】。★★★☆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

20分钟前
  • 苏比
  • 还行

情真意切,色调令人喜欢极了。虽然在拍摄和制作上有些幼稚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

22分钟前
  • 死咗
  • 力荐

想起大一在图书馆阅读原著的时光。我深知这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容于现世了,如今谁还会柔软的念出书信,如恋人的絮语一般。——“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2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算是难拍的片子了,前面竟然做成了喜剧,汗。只能说拍的尚可,小成本算不错的了。最后竟然落到了1968……这个导演果然是拍电视剧的……

2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那年我还没出生安东尼还在谈恋爱.. 一切因书而起,多么美丽的故事,纽约的穷老太太太可爱了,当马克书店第一位老先生去世时我9感到,总有1天时间也会从我面前呼啸而过,真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对着1生的回忆泪流满面.. the very best movie of this year!!so glad I found it.

31分钟前
  • 费纸姬
  • 力荐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若你们恰巧路过查令街十字路84号,能替我献上一吻吗?我亏欠了它太多太多。”海莲•汉芙的原作本已动人,而霍普金斯与班克夫特的真挚演绎,平实中透着情真,日复一日你来我往的书信之交,有爱书人可亲可爱又可气的脾性,也诞生了一段有关爱与信任的旷世奇迹。

3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杂货控们请务必留意本片诸多场景细节。。。。

39分钟前
  • 鬼隐于世
  • 推荐

毫无疑问这是本年度继《mary and max》后最令我感动的电影,最后几幕如同早就设置好的炸弹,在最温馨的时间定时引爆,在寒冷的冬季,看这种暖暖的电影真是一种奢求。

43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人與書俱老,不老的是那一抹溫情。

46分钟前
  • 巳注销
  • 力荐

I remember years ago a guy I knew told me that people going to England find exactly what they go looking for. I said I'd go looking for the England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e nodded and said: "It's there.”

50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因书而爱,多么至死不变的友情,不需要太多的介质也不需要两人之间已经有多么熟悉的深度,这就是传说中的soulmate。大龄女青年的泼辣开朗和中年书店店主的沉稳呆滞,纽约的新潮和伦敦的复古。爱书的人都对此心有戚戚,女主说喜欢翻到别人翻过的书页,与前人有志同道合的感觉真好,也是我爱二手书的原因

54分钟前
  • 力荐

整部电影让我想起曾经的好友,成都第一文青,哎,人生失去了一个那样爱书的朋友,真是一生的遗憾。当然,他活的好好的,只是把我拉黑了。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很annoying,没有好好珍惜那段友谊。跟他学了很多读书的办法和道理,多想再聊聊天。

59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刚开始的片名竟然翻译成《迷阵血影》,搞得我还以为买错盘了。

60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爱书的人看了大概都会心有戚戚吧,很温馨的电影。

1小时前
  • 扬花点点
  • 力荐

Anne Bancroft简直像是马奇家的二小姐Joseph,一个痴迷于书的穷作家,声音表情丰富多姿,动静皆可爱。看书时感受到的平淡和做作都不见了,她举止实在太潇洒了,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情谊。在女王加冕的电视直播里看到了站在身后的玛格丽特,是为彩蛋。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人从书页中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每一章都必须如此翻译,上帝雇用了几名译者,有些文章由年龄来翻译,有些由疾病,有些由战争,有些由司法,但上帝的手会将我们破碎的书页再黏合起来,放到那个文库中,每本书都会在此被彼此打开-约翰邓恩

1小时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